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范文
时间:2023-04-03 03:4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不同入药部位 效果各异
不少植物中草药的根、茎、叶、花、果均能入药,虽是“同胞”,但其名称、功效均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
如麻黄和麻黄根,前者以地上草质茎入药,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后者以其根及根茎入药,能固表敛汗、理气化痰。夜交藤、何首乌均来自何首乌,前者药用藤茎或带叶藤茎,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后者药用其块根,能补肝肾、泻肝风、清热解毒。地骨皮、枸杞子均来自枸杞,前者药用根皮, 有凉血止血、清泄肺热、清热滋阴、解毒功效;后者药用成熟果实,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中药里的“三苏”,即苏叶、苏梗和苏子,分别来自紫苏的叶、茎枝和种子,虽然都能和气,但用法也是有区别的。苏梗有理气宽胸、解郁、安胎功效,用于胸闷吐呕、妇女气滞胎气不安;苏叶能发散风寒、理气宽胸、解郁安胎、解鱼蟹毒,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呕吐、中鱼蟹毒;苏子与苏叶作用相似,但发散风寒宜用苏叶,清利上下则宜用苏子,苏子还能定喘痰,通二便。
炮制品与生品
不少中药生品毒性很大,如附子、乌头、马钱子等,不经炮制一般不能直接应用,特别是不能内服。而生品与炮制品虽然原料相同,但药效已变,不能相互代替。
如半夏生品有毒,现一般只外用于消肿止痛,也很难买到,而炮制半夏的种类则相当多,效用差别也不小。如清半夏是生半夏用白矾浸泡、煮或腌制,作用以燥湿化痰为主,适用于体弱痰多或小儿食滞痰阻、病症较轻者;姜半夏是生半夏用姜矾煮、腌制、蒸制或生姜炒制,功效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法半夏是生半夏以石灰汤泡制,以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作用;竹沥半夏是生半夏或法半夏,用竹沥拌透阴干入药,其温燥之性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或痰热中风等;半夏曲是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用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积滞。
类似的还有号称“万能解毒药”的甘草。生甘草性平偏凉,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配以桔梗、金银花、连翘等药,可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及泌尿系感染发炎等症;配以绿豆,能防治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铅、砷、汞等金属中毒及乌头、附子等药物中毒。炙甘草(生甘草用蜜炮制而得)性平偏温,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等功效,中医名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等都用炙过的甘草。治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更是直接得名于它。
一字之差,功效各异
不少中草药名仅仅只有一字之差,而功能却大相径庭,稍不注意就可能用错。
如赤芍和白芍,前者味苦,性凉,具有化淤、止痛、凉血、消肿功效,对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目赤肿痛、腹痛、胁痛等症有较好疗效;而后者多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头晕头痛、胸胁疼痛、痢疾腹痛、阑尾炎腹痛、腓肠肌痉挛、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又如南北沙参,北沙参味甘,微寒,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主要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引起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南沙参作用与其相似,但效力较弱,并略有祛痰、补气作用,主要用于肺燥咳嗽及温热病后气液不足。
篇2
历代医家认为,柴胡味薄性升发,功擅透表泄热,是治疗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之症的要药。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发热、畏寒、流涕、咽痛、头晕、头痛、食欲减退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之所以能防治感冒主要在于其具有以下几种功效:
1.解热作用:柴胡中含有柴胡皂甙和挥发油,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且具有毒性低、退热迅速的特点。
2.抗菌抗病毒作用:据研究证实,柴胡除具有抑制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外,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柴胡不仅能够用于治疗感冒,对感冒引起的各种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3.镇咳作用:柴胡中的柴胡皂甙有很强的镇咳作用,其镇咳作用与西药相当,但却没有西药所具有的胃肠道反应和成瘾性。
4.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柴胡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能力,同时又能预防和治疗由感冒引起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它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在临床上,用柴胡治疗感冒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其常用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取柴胡、半夏、生姜各9克,黄芩6克,人参、甘草各3克,大枣12枚,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此方主要治疗邪入少阳所致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呕吐等症。
2.正柴胡饮(出自《景岳全书》):柴胡9克,陈皮、芍药各6克,防风、甘草各3克,生姜4片,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此方主要治疗外感风寒所出现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症。
篇3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60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78-01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对人类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我院对4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0.56±2.6)岁;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6例,胃溃疡患者29例。B组患者男22例,女23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0.55±2.7)岁;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7例,胃溃疡患者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A组患者西医治疗。患者每日服用两次法莫替丁,每次20mg;硫糖铝,每次1g。每天四次。对于HP阳性患者,则每日加服2g阿莫西林,800mg甲硝唑,分两次服用。治疗时间为4周。
给予B组患者中医治疗。取柴胡15g,半夏、大枣、党参、黄芪各12g,甘草、生姜各6g。对于腰背疼痛患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2g。胃脘胀闷者加苏梗、厚朴各12g。取水1000mL煮至300mL,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治疗时间为四周。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嗳气、恶心、呕吐、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溃疡面完全消失。有效:嗳气、恶心、呕吐、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溃疡面消失面积大于50%。无效:嗳气、恶心、呕吐、疼痛等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溃疡面消失面积小于5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χ±s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A组患者显效16例(35.6%),有效20例(44.4%),无效9例(20.0%),治疗总有效率为80.0%。B组患者显效23例(51.1%),有效20例(44.4%),无效2例(4.5%),治疗总有效率为95.6%。两组对比,B组治疗效果更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A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4例,发生率为8.9%,B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对比,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随访6个月,A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3.3%,B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4.5%。两组对比,B组复发率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胃以及十二指肠,是一种慢性溃疡。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嗳气、恶心、呕吐、腹痛等。其发病的原因有多种,酸性胃液对黏膜消化作用,是造成患者发生溃疡的主要原因。较高的复发率是当前临床研究重点突破内容之一。
法莫替丁是一种组胺H2受体阻滞药,可有效抑制胃酸以及胃酶蛋白分泌等,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物之一。硫糖铝可对溃疡面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有效促进溃疡面愈合,同时对胆汁酸、胃蛋白酶等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可有效缓解消化性溃疡病症,但由于治疗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失眠、腹泻、白细胞减少等不良症状,因此存在一定的弊端。
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学中属于“嘈杂”“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长期饮食不节,导致脾胃损伤,脾胃不和,气血不畅,食物淤滞。故调和脾胃、疏肝利胆是治疗关键所在。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主治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等症状。柴胡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等功效,可有效治疗肝郁气滞、血虚、胀满疼痛等病症;半夏具有消食止泻、化湿健脾、镇吐等功效,大枣具有健脾养胃、补气养血之功效,可有效治疗饮食减少、脾胃湿寒、完谷不化等症状;党参具有温肺生津、补脾养胃、腱运中气、鼓舞清阳等功效,可有效治疗气短心悸、食少便溏等症状;黄芪可治疗食少便溏、气虚乏力等症状,生姜具有刺激胃肠粘膜、增强消化能力等功能,有效治疗腹痛、腹胀、呕吐等病症;甘草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药性的特点。几种药物相互结合,共奏调和脾胃、疏肝利胆之功效。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使得消化性溃疡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大大降低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治愈后的复发率,效果更加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更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菁.小柴胡汤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1):801.
[2]唐丰军.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现代养生,2013(11):203-204.
篇4
关键词:加味小柴胡汤;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疗效
在支气管哮喘中,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型,其临床治疗的时间与其他哮喘无较大的差异[1]。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反复性、慢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常伴有咳嗽、呼吸急促和喘息的临床表现,经常被一些医疗经验或诊断不全面而被误判为一般的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2]。咳嗽变异性哮喘一旦被确诊就需要长期的进行药物治疗,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这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3]。在中医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由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和气机的升降失衡导致 的[4]。从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8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其中观察组使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效果较为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8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有30例,女性10例,年龄17~57岁,平均年龄(32.8±9.8)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3.5±2.7)年。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病程上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观察组的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方法 观察组4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口服加味小柴胡汤,3次/d,坚持服用60 d。加味小柴胡汤含有的中药材料具体如下:白术14 g、大枣12 g、生姜10 g、炙甘草9 g、柴胡14 g、茯苓15 g、丹参14 g、细辛6 g、赤芍14 g、炙麻黄9 g、法半夏10 g、党参20 g、黄芩14 g。在准备进行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前,医师需要对40例的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根据每1例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服用,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加味小柴胡汤治疗的效果。针对阴虚患者,可以在胡汤内添加14 g的玄参和麦冬;痰多的患者,可以在汤内添加10 g竹茹、15 g桑白皮;气血不足的患者,可以在汤内添加31 g黄芪;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在汤内添加8 g桃仁、4 g红花。
1.2.2对照组西医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均采用茶碱缓释片治疗,口服,2次/d,0.1 g/次;氯雷他定片,口服,1次/d,0.1 g/次;沙丁胺醇气雾剂,早、中、晚3次,每次只喷一下。与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一样,均60 d。
1.3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在治疗60 d后,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的咳嗽的症状均消失,在治疗后的14 d没有出现复发的迹象。有效:患者的咳嗽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复发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且复发次数减少。无效:患者的咳嗽症状与治疗前无任何的差异,甚至病情的发展有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 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明显(P
2.2复况 在两组患者停止服药治疗的14 d后,观察组中有4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0.0%,对照组中病情复发有9例,复发率为22.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
2.3不良反应情况 咳嗽变异型哮喘在服用的过程中主要有腹部不适、皮疹、头晕、呕吐、恶心等其他的不良症状。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肾、肝均没有出现损坏的现象,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加味小柴胡汤最早起源于于《伤寒杂病论》,具有斡旋枢机功效、和解少阳、扶正祛邪、和胃降逆的功效。方中柴胡开郁结、轻清疏达、善解少阳。红枣和党参扶正祛邪、调和脾胃、补益肺气。黄芩性寒味苦,降少阳逆气。杏仁、炙麻黄具有疏风、散邪的功效。天花粉、赤芍具有活血解郁的治疗作用。处方中的柴胡、黄芩具有苦寒清透的作用;生姜、半夏祛寒理气;赤芍、丹参活血;细辛、麻黄化痰;术、参、草、苓、枣健脾益气等。
廖仲伟针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5]。本研究显示,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这说明,现阶段针对咳嗽变异型哮喘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较佳,患者病情复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于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与廖仲伟的治疗效果相近,均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消除患者,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顺意,陈志斌,陈家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1(9):60-62.
[2]文惠妃.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8):436-437.
[3]张更新.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13(5):390.
篇5
关键词:清瘟解毒丸;药理;研究
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瘟解毒的功效。清瘟解毒丸由牛蒡子(炒)、羌活、防风、黄芩、白芷、川芎、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葛根、柴胡、赤芍、甘草、淡竹叶等组成。清瘟解毒丸主要有解热、镇痛,抗病毒,抗菌、抗炎,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作用。清瘟解毒丸常用于外感时疫、憎寒壮热、头痛无汗、口渴咽干、大头瘟等。本文对清瘟解毒丸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 主要成分药理作用
1.1 牛蒡子
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学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药品化义》记载:“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现代研究牛蒡子具有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钙拮抗、抗肿瘤抗诱变等作用。牛蒡子常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
1.2 羌活
羌活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等功效。羌活既能发汗解表,又可祛风湿而止痛,但在作为发汗解表药时,应将它的祛风止痛功效密切结合起来,才考虑使用。羌活用于阳痿遗精,肾虚作喘,遗尿尿频,腰膝冷痛,五更泄泻等。
1.3 防风
防风是中药材,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等功效。《长沙药解》记载:“行经络,逐湿,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现在药理研究表明防风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炎等作用[1-3]。防风常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等。
1.4 白芷
白芷(学名:Angelica dahurica)为伞形科当归属的植物,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名白,芳香,列为中品。白芷具有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等功效。白芷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日华子本草》记载:“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疵瘢。”
1.5 川芎
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是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日华子本草》记载:“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川芎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及血压,抗氧自由基,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4-5]。
1.6 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连翘常用于痈疽,瘰疠,高热烦渴,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神昏发斑,热淋尿闭等。《日华子本草》记载:“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1.7 桔梗
桔梗(Balloon Flower),别名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桔梗主要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肺痈吐脓、痢疾腹痛、胸满胁痛、目赤肿痛、小便癃闭等。《药性论》记载:“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现在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具有祛痰、镇咳、降血糖、抑制胃液分泌、抗溃疡、抗炎等作用。
1.8 柴胡
柴胡清虚热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柴胡具有解热、抗炎、促进免疫功能、抗肝损伤、抗辐射损伤等作用。柴胡常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高脂血症、流行性腮腺炎、单疱病毒角膜炎、多形红斑、眼色素膜炎等。
1.9 甘草
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甘草生用偏凉,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本草新编》记载:“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阳中阳也。无毒。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甘草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苦甙(glycyamar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黄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异甘草醇(iso-glycyrol)等。甘草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 清瘟解毒丸药理作用
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瘟解毒的功效。清瘟解毒丸主要有解热、镇痛,抗病毒,抗菌、抗炎,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作用。方中柴胡、防风、白芷、淡竹叶、羌活、葛根、天花粉有解热、镇痛作用;大青叶、牛蒡子对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川芎能增加脑血管搏动性血流量和改善脑微循环障碍;黄芩、白芷、天花粉、甘草、连翘、玄参等均有抗炎、抗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莉,周勇,张丽,陆蕴如,王旭丹,葛东宇,邓巧虹.防L多糖增强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3).
[2]周勇,马学清,严宣佐,张丽,牛建昭,赵离原,陆蕴如,葛东宇.防风多糖JBO-6体内对小鼠兔疫功能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04).
[3]刘华,田嘉铭,孙黎,白雪梅,李秀娟,贾天军.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防风多糖干预的反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8).
篇6
关键词:银柴胡;白芍;儿科;药对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7-0049-02
导师何平主任,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以敏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善用银柴胡、白芍药对治疗多种疾病,现将导师运用银柴胡、白芍药对治疗儿科多种病症的经验举隅如下。
1疳积
宇文某,男,3岁。于2016年3月20日就诊。家长诉患儿一月来饮食下降,形体消瘦,易烦躁发怒,时有腹胀,食后欲便,夜寐不安,易惊,汗多,大便稀,小便可。查体无特殊。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导师诊断为疳积,证属脾弱肝旺。治以健脾平肝。处方:银柴胡9 g,白芍9 g,陈皮6 g,茯苓9 g,白术6 g,淮山药6 g,浮小麦6 g,小枣6 g,山土瓜6 g,兰花参6 g,仙鹤草6 g,诃子2 g,炒麦芽6 g,炒鸡内金4 g,甘草4 g。3剂,水煎取汁内服,日3次。经治疗1月后,患儿纳食好转,体重明显增加,脾气较前好转,眠可,二便调。
按: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本病例患儿以脾虚为主,土虚则木克,表现出饮食下降、形体消瘦、烦躁发怒等土弱木旺之象。故用银柴胡、白芍抑肝,辅以陈皮、茯苓、白术、淮山药扶脾,浮小麦、小枣、山土瓜、兰花参清肝退虚热,仙鹤草、诃子涩肠止泻,加之炒鸡内金、炒麦芽健脾消积。肝脾调和,气血得益营养全身。
2肠系膜淋巴结炎
赵某,女,7岁,于2016年3月3日就诊,患儿1月来反复腹痛,饮食下降,面色萎黄,易发怒,伴咽痛,夜间磨牙,大便干结,4天一行,小便黄赤。家长诉患儿平素易食辛辣之品。查体:一般情况可,神清,形w偏瘦,面色萎黄,咽(+),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无特殊。腹软,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舌尖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数。本院彩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导师诊断为腹痛,证属脾弱肝旺。治以健脾柔肝止痛。处方:银柴胡10 g,白芍15 g,陈皮6 g,茯苓10 g,甘松6 g,延胡索9 g,枳壳6 g,厚朴6 g,芸香草10 g,滑石粉10 g,炒川牛膝6 g,荠菜10 g,炒鸡内金6 g,炒麦芽10 g,甘草4 g。4剂,水煎取汁,日3次。服药后,腹痛次数明显减少,食欲逐渐好转。效不更方,加减服药1月后,患儿病愈。
按:腹痛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气交奕不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古今医统・腹痛》:“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患儿平素脾胃虚弱,肝旺则乘脾土,腹为肝经循行所过之处,故治疗上以银柴胡、白芍柔肝,陈皮、茯苓、芸香草、滑石粉健脾利湿,辅以枳壳、厚朴、甘松、延胡索行气止痛,肝脾同治,病症得以解除。
3性早熟
袁某,女,8岁。于2016年6月12日就诊。家长诉患儿7岁半时发现双侧发育,可触及结节,时感烘热,易发怒,纳差,眠可,大便干结,3天一行,小便黄。查体:双侧可触及09 cm×09 cm包块,活动度可,轻压痛。乳晕着色,外生殖器呈型,未见分泌物。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本院B超示:子宫、卵巢轻度增大。X片示:骨龄10岁。导师诊断为真性性早熟,证属肝郁火旺。治以泻火疏肝散结。处方:银柴胡12 g,白芍15 g,陈皮9 g,茯苓9 g,夏枯草6 g,炒栀子3 g,淡豆豉6 g,海藻3 g,甘草6 g,荠菜9 g,山土瓜10 g,兰花参10 g,炒荔枝核6 g,炒鸡内金4 g。7剂,水煎取汁,日1剂,服
[HJ2.6mm][FQ(20*2。175mm,X,DY-W][SQ+1mm][CD=175mm]药2月后,患儿结节缩小,烘热已不明显,性平。查体乳晕较前色淡,阴道未见分泌物。又两月后随访,患儿无特殊。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女子七岁,肾气虚,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小儿药证直诀》中说:“肾主虚,无实证。”万全也指出:“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火易炽,肺脏娇嫩。”且“乙癸同源”,故治疗上以银柴胡、白芍疏肝柔肝,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夏枯草、炒荔枝核化痰散结,炒栀子、淡豆豉、荠菜、山土瓜、兰花参平肝清心,临床疗效甚佳。
4失眠
患儿,女,8岁。于2016年6月20日就诊。家长诉患儿近半年来,夜也不能眠,白天瞌睡,脾气乖张,口气重,纳多,大便干结,三四日1行,小便可。查体:无特殊。舌红,苔薄黄,脉浮。导师诊断为不寐,证属脾弱肝旺。处方:银柴胡10 g,白芍12 g,陈皮6 g,茯苓10 g,茯神10 g,合欢皮6 g,芸香草10 g,荠菜10 g,山土瓜10 g,兰花参10 g,灯芯草6 g,炒鸡内金6 g,甘草4 g。4剂,水煎取汁,日1剂。服药后复诊,患儿家长诉患儿夜间可以静睡三四h,脾气较前好转,效不更方,治疗1月后,患儿夜间可静睡4~6 h,2月后电话随访,患儿睡眠恢复正常。
按:失眠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在于阴阳不调,治则调整阴阳。导师从“肝”着手,肝体阴而用阳,小儿肝常有余,易化火生热,致使阴阳失调,故用银柴胡、白芍平肝健脾,从而达到调整阴阳之效,茯神、合欢皮安神,辅以《滇南本草》荠菜、山土瓜、兰花参清心退虚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温并用,阴阳调和,故疗效甚好。
篇7
【关于决明子功效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逆生长”的老婆婆,年过八旬还耳不聋,眼不花,腰板也十分挺直,飞针走线比年轻的小姑娘还能干。十里八村的人看到她都感到非常惊奇,便向她讨教长寿的秘诀。老婆婆每次都笑着回答:“常饮决明茶。”她还特意写了一首诗:“愚妇八十目不瞑,日书蝇头夜点灯,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常年食决明。”从此,决明子就被视作明目的神药,食用它来保护眼睛的人也越来越多。
【决明子的日常食疗方】
决明子是一味可“大用”,也可“小用”的中药。“大用”是指它的药用,比如它清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等眼科疾病;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便秘;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适用于冠心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症等。而“小用”则是它在日常保健食疗方面的广泛应用。
【决明子绿茶饮】取决明子、绿茶各5克。将决明子用小火炒至香气溢出后晾凉,再与绿茶一同冲入沸水,浸泡3-5分钟即可饮服。
功效:清热平肝、降脂降压、润肠通便、明目益睛。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大便秘结、视物模糊患者。但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者不宜饮用。
【杞菊决明子茶】枸杞子10克,3克,决明子20克。将枸杞子、、决明子同时用沸水冲泡,焖15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频频饮用,冲泡3-5次。
功效:清肝泻火、养阴明目、降压降脂。适用于头晕目眩、面部红热、烦躁易怒、血压增高等症。
【决明子蜂蜜饮】决明子10-15克,蜂蜜20-30克。将决明子炒热微香冷却后捣碎,加水300-400毫升煎煮10分钟,冲入蜂蜜搅匀服用,早晚两次。
功效:可润肠通便,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兼习惯性便秘者。
【决明子粥】10克,决明子10-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把决明子炒至微有香气,取出冷却后与煎汁,去渣取汁,放入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再煮沸即可食用。每日1次,连续服5-7日。
功效:可清肝、息风、明目。适用于青光眼、视物模糊、风热赤眼、高血压、高血脂症等。但大便泄泻者忌服。
篇8
对三阳合病证进行探讨,在研究柴葛解肌汤的方解和银花、青蒿、大青叶功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三阳合病寒轻热重证宜选用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
【关键词】 三阳合病 银花 青蒿 大青叶 柴葛解肌汤
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为清热解毒诸药之首选药。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退虚热,截疟,清热解暑,应用于温病后期,热入阴分,或治疗疟疾寒热往来,外感暑热等。大青叶,性味苦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和热毒所致诸症[1]。柴葛解肌汤,是清解三阳合病的代表方剂,功效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热,寒郁化热[2]。然而柴葛解肌汤中加银花、青蒿、大青叶三药则能扩大其治疗范围,提高其疗效,现浅谈之。
1 三阳合病之病机:外邪亢盛,传变由外至内
三阳合病是六经病证之外感病演变过程的反映。六经,以阴阳为纲,分三阳和三阴,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三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此三阳经病同时出现称为“三阳合病”。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一般来说,三阳合病的传变,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入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之病机:外感风寒,寒郁化热,热邪由太阳经初犯阳明经所至。因表寒之邪尚未全解,见头痛,肢楚,脉浮;寒郁肌腠化热,见恶寒渐轻,身热俱增;热邪初犯阳明经,见心烦不眠,鼻干,眼眶痛,舌苔薄黄等内热之证象;而少阳是人体半表半里之枢纽,邪气由太阳之表传经阳明之里之间,少阳被郁,枢机不利,则郁而化火,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心烦。
2 三阳合病之论治:热轻者辛凉解肌为主;热重者泻热毒,火郁发之
太阳表证未解,阳明内热初成,此为三阳合病之热轻证,治当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而当太阳表证邪亢,阳明内热已成,少阳之气火郁,此之为三阳合病之热重,往往炎夏季节多见,此时若单用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则难以速效,根据《素问·热论》“三阳之邪,多热毒,郁而发之,热先解…”的理论,应在解肌清热的基础上加重清解三阳之热毒,宣发少阳之郁火。
3 柴葛解肌汤:解肌之力强而清热解毒之力不足
柴葛解肌汤解肌之功效显著,已为千百年来诸医者所证实,对于三阳合病之“头痛肌楚”者,柴葛解肌汤的作用不容置疑。方中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助柴胡、葛根以解肌表,散寒止痛,使解肌之力倍增,以达外解太阳之表;黄芩、石膏清泄里热,从而内清阳明之热,此四味为臣药。柴胡配黄芩又可中和少阳之枢。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泄热;桔梗开宣肺气,以助宣泄邪热,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能和中,为使药。诸药成方,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但对于大热、咽肿痛、发斑等热重缠绵者则显功力不足。
转贴于
4 银花、青蒿、大青叶:解热毒,透郁火
银花,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善治热毒诸证,无论内热或外热皆可用之;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善清透少阳邪热,又可治疗温热病后热入阴分;大青叶,味苦寒,归心、肺、胃经,善治温热病热入血分或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三药功效各异,归经各有偏重,银花解内外诸毒,青蒿清透少阳邪热,大青叶又防治热邪内陷,逆转心包,深入血分。三药组合,从外至内,热毒得清,火郁得透。
5 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清泄热毒,透郁,解肌
柴葛解肌汤功效解肌清热。其中,柴胡、葛根、羌活、白芷皆为辛宣之品,长于解肌,并无解毒功效,单凭黄芩、石膏只能泄阳明之热。而银花、青蒿、大青叶体轻达表,能透热于外,又清气分、血分之热。其中,银花清解全身上下内外热毒;大青叶防治热入血分;青蒿配柴胡、黄芩,能清透少阳肝胆之郁火,解半表半里之邪热[4]。由此可见,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既能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中和少阳之枢,又能清热解毒,清气分、血分之热,弥补了柴葛解肌汤之不足,扩大了其治疗范围,治疗三阳合病之寒轻热重证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心烦口渴、头痛肌楚、目痛、咽痛、发斑、舌微红苔薄黄、脉浮微洪”等症较单用柴葛解肌汤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单纯的三阳合病热轻证,运用柴葛解肌汤已有显著疗效;对于三阳合病证兼有大热、咽痛、发斑等热重证者,在柴葛解肌汤中加入银花、青蒿、大青叶三昧,组成柴葛银蒿大青汤,将更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王蓉新.方剂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治疗感冒;胃脘痛;胁痛;夜游症;癫痫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06-02
有认为《伤寒论》只论述由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另有则认为《伤寒论》包括所有的外感病在内,这两种争论谁是谁非,长期以来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应当辩证的看待,从《伤寒论》内容看,确实包括了温病的各种热性病,如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身灼热者名风温……”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观点各一,认为该条文包括温病的亦属不少。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即小柴胡汤原义,上适用于上述四大主症,七个或然症,本主是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该方寒热并用,升降协调,具流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扶正去邪的功用,是治半表半里症的首要方子,在临床上可用于:
1治疗感冒,小柴胡汤有和解透表、宣通内外、和畅气机功能
由于本方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许多同道均有这方面的运用和治疗体会,本人这里强调本方在治疗体虚性感冒,经期感冒,产后感冒即所谓热入血室证,运用本方均可收到奇特的疗效。刘丰伍教授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我循其道义而用之于临床疗效甚高。
2治疗胃脘痛
由于本方具有疏利三焦之气机,而胃脘属于三焦之中焦,中医对痛理解为“痛则不痛,不通则痛”,胃脘痛多为痰、湿、於、郁等因素阻碍中焦气机畅所通,而本方且独有这方面的功效,为了更具体说明,现举下例:
患者张xx,男,47岁,门诊简易病历,诊疗日期1929年8月16日,因劳里后,食利饭而致胃脘部疼痛,恶心呕吐,体温38度,头晕,寒热往来,胸胁整闷,舌淡,苔博白,脉数,辩为邪侵少阳,痰湿内阻,中焦气机不畅,治预和解少阳,燥湿理气即用本方如陈皮,草叩,厚朴,苍术。焦三仙,二剂而愈。
3治疗胁痛
人体气机,左升右降、少阳经脉循胸络胁,胁痛是本方四大主症之一,因此临床上运用本方加减进行治疗胁痛:如肝胆疾病,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及胸膜疾病患均可收到很高的疗效。
4治疗癫痫
中医理论认为癫痫是逆气所生,人体内诸气各有其正常行循规律,若这些气反其道而行,必致气逆,必挟邪上犯大脑,迷闭心窍引动肝风而频发。而本病的主要机理是气逆痰聚,本方且具有疏理三焦之气机,可使逆气疏发下行使抽搐得以缓解和治疗,从而达到本病的治疗目的,如齐齐哈尔市建华中医院周加大夫用此方如白芍,天麻、郁金、钩藤、石菖蒲等,疗效可达到79.3%,说明本方在治病上具有奇特的疗效。
5治疗夜游症
我曾治一妇女,43岁,因惊吓,白天不敢出门,怕见人,喜居于暗处,每到夜晚十一点、左右,从梦中起身挑水、干家务事,而次日否认其所为。病达三年之久,因闲谈中得知此病,便想起老师曾经治愈过此类病人,便让其家属领来查治,查其症挟有心气虚,心阴亏虚之证,便用小柴胡汤合逍遥敞,重用酸枣治疗,取药二十余剂,症状大减,后因经济困难未治疗彻底,为此我更深的体会了老师所讲:子时得病,乃阴阳交替之时,所选处方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合理。而本方独有治上治下,治里治外,治阴治阳的功效,所以在临床无法辩的奇症,用本方往往可致到奇特的疗效。而本方精深之旨义,愿同同道共研。
6讨论
小柴胡汤出自古典医籍《伤寒论》,本方立法,以和解少阳为主,柯韵伯称其方“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小柴胡汤的方义《医方考》:“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阳经之呕;人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补中所以防邪入里也1”。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转运枢机之功。众所周知,大多数抗精神病药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而被迫中断治疗。如何有效地解决这对矛盾,笔者结合基层实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既可减轻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不影响原有药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减药或停用抗精神药物后,辨证应用中药治疗,有过渡稳定作用,有利于减少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篇10
关键词:月经不调;逍遥散;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58-02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出现异常为症状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妇科玉尺》对月经失调的描述为:“经贵乎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目前西药治疗月经不调多以雌激素、孕激素等为主,疗效不一,中药对该病的治疗则疗效稳定,作用显著,因此在临床中多以中医治疗为主。本文采用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月经不调,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中药组成,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中以本方治疗月经不调,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为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患者主诉月经周期异常、月经量过少或过多、月经色暗红有血块、月经后期色暗量少等。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功能性月经失调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试行草案)》中关于月经不调的标准,并经B超、经前诊断性刮宫、体温测量等常规检查确诊。80例患者年龄18-45岁,平均(29.1±5.2)岁;病程2-6年,平均(3.1±1.5)年;月经提前者17例,延后者9例,先后不定者40例;月经量过少11例,过多5例。
1.2治疗方法:80例患者均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逍遥散组方:柴胡15g、当归、白术、茯苓各10g、炙甘草6g、煨生姜6g、薄荷10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加减治疗。腹胀腹痛者加元胡、川楝子、枳壳;血块多者加丹参、益母草;经色淡者加阿胶、黄芪。上述各味,水煎服,从经前1周开始服药至月经干净,每天1剂,分2次口服。连续服2个周期,治疗期间忌食辛冷刺激食物,并告知患者保持良好情绪。
1.3疗效判定方法。治愈: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其它症状消失;显效:月经周期恢复(28±7)d,月经过多者,经量较治疗前减少1/3或小于100ml,经期恢复在7d以内,其它症状消失或减轻;好转:月经周期、经量、经期较治疗前改善,其它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未愈: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无改善。
2结果
80例患者治愈41例,治愈率51.25%,显效22,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0%。
3讨论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认为丘脑下部一脑垂体一卵巢的调节以及靶器官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建立了一个正常的月经周期,这一环节中任何一环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因此,西医主要用雌、孕激素、促排卵药物来调节月经周期及排卵,但西药治疗临床疗效不稳定,并且易复发。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得到极大肯定。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如果肝气失于疏泄就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而导致月经不调,故“治经以肝为先,舒肝经自调”,同时,脾统血、主中气,脾气虚弱,则血不行道而外溢,故调理月经一治在肝,一治在脾,肝脾同治气血同调。
本文采用逍遥散治疗月经不调,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方为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各、炙甘草、煨生姜、薄荷等,其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已经多年临床证实,为临床调和气血的代表方。方中柴胡为君药,起到疏肝解郁之功效;当归、白芍为臣药,发挥养肝血、柔肝体的功效,辅助柴胡使机体疏中有养,气血调和。白术、茯苓健脾补中,促进气血生化,为佐药;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同为佐药;薄荷助柴胡疏肝气、解郁热,煨生姜温胃,助茯苓、白术和中之效,两者亦为佐药。以上各药共用,且随证化裁,灵活运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了逍遥散的疏肝解郁健脾等功效。“肝郁”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紊乱而表现出的一组症候群,逍遥散可以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整体内激素水平,抵抗自由基、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临床肝郁脾虚的症状。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80例患者治愈41例,显效22,有效13例,总有效率高达95.0%,故逍遥散治疗月经不调,疗效肯定。
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重在治本,中医治疗在了解机体的内在环境基础上,从患者的体质、病因、病理、病证等方面综合考虑,弥补了单纯使用西药的不足。女子阴性凝结,易于抑郁,凡有七情不遂,致肝之郁,即犯脾土。故临床上,凡是因七情不遂所故的月经不调,均可用逍遥散随症加减治疗,本组80例患者经过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正常月经,证明了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并且该治疗手段经济、方便、安全,可灵活运用,尤其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月经失调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试行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3):237-240
- 上一篇:工商管理学什么
- 下一篇:编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