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日记范文
时间:2023-04-01 05:5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妮的日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书名叫《安妮日记》,它让我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一天,我叫妈妈帮我办个借书证,办完后我高兴地蹦起来,到了少儿借阅区,我看到了一本叫《安妮日记》的书,我读了前几篇,就觉得这本书让我对书籍更加喜爱了!我看得如醉如痴,忍不住把这本书借回了家。妈妈问:“今天在图书馆有所收获吗?”我说:“我借了本最喜欢的《安妮日记》。”说完,转身就拿书到书房去看,不久,我就觉得对这本书情有独钟了,喜爱得不知怎么比喻。《安妮日记》在渐渐消除我以前不爱看书的习惯,它就像我的老师,不断把知识灌输给我,让我有了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书中有快乐、开心的事情,也有难过、悲伤的事情,还有逃难的事情,当我读到快乐的事时,我会为安妮而开心,当读到悲伤的事时,我会为安妮而伤心,当读到逃难的事时,我会为安妮感到一阵惧怕、担忧。
时间过得真快,妈妈叫我吃饭了,可是我依然投入在安妮的世界里,直到妈妈亲自到书房对着我的耳朵说:“女儿,吃饭了,看得这么入迷呀!”我才反应过来,望着妈妈开心的笑了......
我喜欢《安妮日记》,它给我的收获可真不小啊!
篇2
“只要我还活着,能从满布灰尘的旧窗帘布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样乐观、坚强而又令人辛酸的话语出自安妮弗兰克的笔。《安妮日记》它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是一个女孩最真实的手笔写下的一部日记,一部感动世界的日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安妮日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1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少女,1920--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经营着欧佩培克公司,还有母亲艾蒂斯和姐姐玛戈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
1933年希特勒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安妮一家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生日,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就是她的生日礼物之一。安妮还给日记本起了个名字——吉蒂。从她生日那天起,她就开始写日记。由于纳粹的迫害更残酷。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被迫躲进父亲办公的大楼后面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这一躲就是两年,至1944年8月4日遭人举报而被纳粹逮捕,把他们关进集中营。只有安妮的父亲生还,其余人无一幸免,安妮的父亲决定将女儿的日记出版。
安妮在日记中直言不讳,把吉蒂当成她最信任的人,最可靠的朋友,时不时地与它谈心。她在隐蔽的房间中,只有日记相伴的情况下,度过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她没有享受到一点花季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只有纳粹党的丑恶在时刻刺激她紧张的神经。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依然在自学知识,内心没有沉沦,而是依然向着阳光。但是我们今天身处这样好的环境之下,居然还有人不愿读书,与勤奋的安妮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难都勇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为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我能感受到百万人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我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2这几天,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令我产生了许多想法。
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我先给大家讲一讲吧!
安妮是个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因为希特勒上台后,十分排挤犹太人,所以他们一家搬到了荷兰。
之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占领了荷兰,因此,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拘束,也失去了许多自由。接着安妮上了犹太人中学,她学习成绩不错,活泼开朗,善于交流,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1942年7月,德国法西斯开始屠杀并囚禁犹太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何4个犹太人一起住进了一个“秘密小屋”。
他们过着提心吊胆、见不得人的生活。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没有阳光的秘密小屋里度过了大约910个日日夜夜。
这本书也写了许多安妮对人生的感想,让我也学到了很多。
在我看来,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犹太人也应该像正常人一样过着幸福生活。现在也有一些富人排斥那些穷人,比如保姆、临时工……
这本书我还感悟到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坎坷,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放弃,应该勇敢面对,就像安妮他们,在这两年多的日子里,没有出过那一扇大门,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没有了粮食、差点被人发现……在他们的艰难面前,我们的小挫折又算什么呢?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3我看了这本《安妮日记》后才发现,原来以前的德国党卫军是那么的坏!他们为什么夺走了年仅16岁、善良可爱的安妮的生命呢?读了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年代,感受到安妮那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纯朴善良的心。
里面主要是写了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妈妈艾蒂丝.弗兰克,姐姐玛.弗兰克,凡.丹夫妇,彼得,阿.杜瑟尔医生和安妮一起躲进了安妮爸爸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房屋里面,他们叫做“密室”。他们早上先用木板钉住,然后在用厚窗帘挡光,白天他们不能出一点声音,以免被楼下的德国人发现,因为安妮他们全都是犹太人,德国人抓到犹太人后会把人毒死,闷死,病死和饿死。晚上才是他们的自由时间,不过所有人都要规定时间冲凉和上洗手间。“密室”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没有自由,只有伤心和恐惧。安妮在“密室”里唯一的朋友就是日记,她向日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讲述了身边的故事,记录了成长中的好奇和期待,同时也控诉了法西斯的战争,还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人们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是危险的。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平安和幸福,不要让战争来到我们的身边。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美丽、充满生机的国家是非常幸福的,我将珍惜生活、珍惜时光,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美丽。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4有一本书让我感动不已,思绪万千。那一本关于“美好生活”的书叫做《安妮日记》。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德国犹太女子,安妮·弗兰克家里并不是太富裕。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没躲起来,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难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是挺好的吗”?安妮·弗兰克是个活泼、可爱的犹太女孩,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屠杀,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躲进“后屋”。在后屋里,他们白天不能开窗,晚上也不能开灯,天天说话只能低声细语,一个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渐短缺,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的活下来。
一个个志向远大,才智过人的犹太青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恶啊!
从这本日记中,我感到,安妮也和和常人相同,有自己爱的、敬佩的、也有自己讨厌的甚至厌恶的人。但是她和常人不同的是,她虽然身陷逆境,却仍然有颗善良、爱学习、随时约束自己的心,她做了错事会把话说重了,自己都会认真的面对,及时纠正,还要自己反省,并为之道歉。这一切,我做的不是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学习!
我同情安妮,更敬佩安妮,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向安妮一样时常自我反省,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快乐!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5安妮.弗兰克是一个活泼可爱、眉目清秀的犹太少女,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残害,她们全家人和四个犹太人邻居,带上生活用品,一起躲到她爸爸公司里一个很隐蔽的房间里,他们把那里叫做“密室”。
密室里的生活既艰苦又难熬。走路要轻;要在公司的人来上班之前先洗漱完毕;还要在公司的员工下班以后才能下楼用热水……如果不遵守以上条例,就可能被人发现,并被带到集中营去。飞机投下来的炸弹虽然能炸毁房屋,但却炸不毁安妮坚强的意志。在她感觉无聊时,就用学习和从阁楼上的窗户眺望大自然来消磨时间。安妮就是这样坚强不屈地生活着。
后来安妮和彼得.威尔彼此相爱,每当他们互相亲吻的时候,她就感觉幸福走遍了全身。
篇3
日记本,随处可见。我曾经因为觉得好玩而下定决心开始写日记,但不到一个月就停止了。安妮的日记本是她13岁的礼物,她从那时就开始写日记,直到伤寒夺去她的生命为止。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生活平淡如水,家、学校两点一线,每天往往复复,还是因为安妮的生活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使她不得不把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记录下来。安妮过的是隐蔽式的生活,但她的日记中记录的却几乎是密室外发生的事。我不想知道安妮是怎么知道的,我甚至在想,如果安妮一直不去了解这些事,或许她就更会像一个普通的少女。但我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犹太人是被排斥的,被认为是出卖耶稣的人。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尊,当你的自尊、你整个家族的自尊被别人践踏在脚下时,那种愤怒、那种不甘,那种拼了命都要和对方争个你死我活的情绪,从安妮的日记中就能感受到,但我却迟迟不能完全体会。这种痛,没有经历过,又有谁会知道,会去关心?
当一名记者——这是安妮一生的志向。但这个志向,对当时的安妮来说,却是如密室外的天空一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安妮没有放弃,攥着手中的笔,写下她用双眼看到、双耳听到的一点一滴。在二战期间,她乐观,她坚强,她执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选择放弃?哪怕只是碰到了字数多一点的题目,都曾头痛过的我,有什么理由避开“羞愧”之词。《中国达人秀》中的那个缺失了双臂的男孩,用双脚弹着钢琴,演绎着一场绮丽的华尔兹的男孩,曾经说过:“我人生中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就精彩地活着!”我的生活,我的人生至少在现在可以说是幸福的,没有一点坎坷的。
所有人都在努力,安妮在努力,那个断臂的男孩也在努力。我们四肢健全,生活在和谐的时代,受到父母近乎于百分之百的宠爱,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还没开始,就先放弃,轻而易举的被困难击败,遇到一丁点儿的不顺,就选择自怨自艾?
我们不能这样做,更没有权利这样做!虽然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愿望、理想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实现,但安妮,这个正处于花季的少女,已经无法实现做一名记者和作家这个愿望了。虽然其中有对母亲的不满,但安妮依旧选择了竭尽全力。安妮不屈不挠,顽强的与困境作斗争,最后却被人出卖。唯一逃脱的奥图·弗兰克——安妮的父亲,传扬着女儿的日记,并编纂成书。
安妮说:“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安妮没办法逃离这种生活,因为身为被西欧仇视的犹太人,所以被迫接受着不平等待遇。
安妮说:“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安妮的日记被世人传颂,通过日记,了解到了纳粹的恐怖,安妮以不一般的方式仍然活着。
安妮说:“我们不能够只是荷兰人或英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人,我们应当在此之外还永远是犹太人,而我们也愿意以这样的身份存在。”安妮以她的尊严,为后人留下了一种身为犹太人的不屈不挠而又乐观坚强的精神。
篇4
中学生《安妮日记》读后感
在混乱中,有一个声音保留了下来——安妮。她讲述了她所经历的一切事情。
犹太人为国做了许多好事,却被一句谎话变成了“千古罪犯”。而命运却像开玩笑似的,把 安妮诞生在犹太人族里。安妮原本平淡的生活毁灭了。但是安妮爸爸好心的同事帮他们安了 家,于是安妮一家和范达恩一家“逃”到了“秘密后屋”躲避德国军队的追击,经历了许多 事情。在这些事中,安妮和双胞胎姐姐玛格特的感情好了起来,且被嘲笑不懂事的安妮越来 越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并且喜欢上了知心人彼得。
他们8人生活了25个月左右。他们早上不能有动静,包括洗澡上则所;连晚上都不能开灯。
但好运不长,安妮和其他7人因有人告密而被抓。1944年10月,安妮,玛格特和范达恩太太被 送往贝尔森集中营。而被留下来的弗兰克太太绝食死了。最后,俄军救了弗兰克先生,使他 活了下来,但玛格特和安妮——两位花季少女先后死于疾病。那时的安妮还不到16岁。
安妮是多有个性的一个人啊!被祖国抛弃了,却仍然爱着荷兰,爱着祖国的语言;就算到了 秘密后屋,也把看书当成一种娱乐,一种放松身心的游戏;当别人再三嘲笑她的不足时,她 只是忍气吞声,尽量改正;她还把自己的感情和事情毫不留情的,毫无虚假的写在了笔记本 上。
“我希望即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安妮已完成了她的心愿。我认为《安妮日记》会流 传下去。而安妮也会留在我们心中。
中学生《安妮日记》读后感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作《安妮日记》。我一听书名,就觉得这本书一 定没意思,于是我就搁在一旁不管它了。可事实上这本书不是我想的那样。
一天下午,我觉得很无聊,想看会儿书。我来到书橱旁,用眼睛一扫,发现了我前几天 搁在一旁的书——《安妮日记》。我即兴翻了几页,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我又翻了几页,我 便后悔当时我没先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很吸引人;我又翻了几页,那时的我已经放不下这 本书了,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书名中的“安妮”,不过她的全名叫安妮·弗莱克,她是一个犹太女 孩。《安妮日记》这本书重要讲:安妮在13岁时,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 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因为那时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大量的追杀犹太人,因为 他认为犹太民族是个极为劣等的民族。在逃亡的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 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 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但是最后,在那密室里生活的8个人都被抓走了,最后 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这本书让人们全新认识了战争,让我十分震撼。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心里想:战争真是太恐怖了!为什么要有战争? 难道各国之间就不能和平相处吗?同时,我也对安妮的命运而惋惜。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安 妮活下去了,她长大后会是什么职业?著名的作家?著名的文学家?著名的科学家?不过, 她已经去另一个世界了,但愿她在那会很幸福。
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的天使——安妮·弗兰克,特地出了《安妮日记》这本书,特地 拍了关于安妮·弗莱克的电影,特地造建了安妮·弗兰克的纪念馆。
这本书不仅让我爱不释手,还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感悟。
中学生《安妮日记》读后感
最近我很热衷于世界名著。后来品德书里有《安妮日记》资料,我便顺便把《安妮日记》找 来读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没什么感觉。唯一的感触也就是觉得,安妮是个很朴素很认真的女孩 ,她偶尔受了委屈,也能默默地忍着,但面对自己觉得不正确的现象就会勇敢地反驳。我认 为安妮是个很不错的少女。尽管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但也正好反映了一个花季少女的倔强 、纯真与可爱。而在搬进密室后,她变得更加成熟了。当然,这是后话。
后来继承自己奇怪的读书习惯,直接翻了结尾。看到“后记”,我简直是义愤填膺,气愤不 已。在当时纳粹的侵略下,住在密室里的8人,7人死于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监狱等。而那几 位帮助密室住户的几个好心人,也被加害,或是心力交瘁而死去。安妮执着的立场,认真的 叙述,尽管只是一本普通的日记,但还是深深感动了我。
篇5
读完了整本《安妮日记》,安妮的话语和信念仍触动着我的心弦。安妮,这位饱受德军折磨的女孩,还没来得及实现她的少女梦想,就离我们远去了。
安妮是一位犹太少女。在当时的德国,正在捕杀犹太人。安妮一家人为了躲避德军的捕捉,在她父亲的公司的阁楼里秘密生活。安妮在她1942年6月12日的13岁生日时,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日记本。从此,他开始了写日记。她的日记里记载着她和她的家人在阁楼里的生活,以及她的所思所想。她的日记中展现了一种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黑暗的笼子的铁条……”我感受到安妮在密室里没有自由的痛苦。“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听见了安妮在黑暗密室中大声呐喊,想实现梦想的声音。“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去!”这句话写出了安妮对自由的渴望,对法西斯的痛恨。
回到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比安妮的生活好几百万倍,我们应该反省过去,珍惜现在,不要再虚度光阴。要想安妮一样,勇于面对现实,抓住欢笑和幻想,不辜负和平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要抓住欢笑和幻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世界更加美好!
篇6
——读《安妮日记》有感
六年级十班朱君
最近,我怀着惋惜与气愤的心情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处境。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全面追捕,安妮与其他八个人一同住进了父亲奥托公司的一个隐蔽房屋里(分别是安妮、父亲奥托·弗兰克、母亲艾蒂丝·弗兰克、姐姐玛戈·弗兰克、凡·佩尔斯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和牙科医生阿·杜瑟尔)。他们就在这整天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里,度过两年的时间。对于安妮来说,这可是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时间。我不禁为安妮这个原本活泼可爱的犹太姑娘而感到失望与同情。
在这封闭式的两年里,安妮并没有虚度,她在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书、写作、学习各国语言,并与她唯一的知心朋友——日记本“吉蒂”倾心交谈。我也从她的日记中,深刻的了解了安妮。我也十分敬佩她的乐观。想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可能不出两天就会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渴望获得自由。而安妮并没有对这种生活而反感,而是满怀自信,来度过每一分一秒。当读到描写外界飞机轰炸的镜头时,我也同安妮一样心惊肉跳,我仿佛看到一架架飞机在空中纵横交错地飞着,一阵阵燃料弹雨“轰轰”地下着,无情的“杀手”噼啪地炸着,一条条“红河”,带着人们无比憎恶的心缓缓地显出狰狞的面目……
同时,我又万分感谢“犹太人秘密据点”的提供者和保护人:艾莉、米普、亨克、克莱斯、库拉勒。他们无私地向他们提供着食物及生活用品;如果没有他们,安妮八人也不能活这么长时间。还有,我真想对告举安妮他们的人大声痛喊:“人们永远恨们!”
篇7
我利用了3天的睡前时间,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安妮日记》讲述了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的“密室”艰难生活。我对这本书简单介绍一下: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经营着一家公司,家中有母亲爱蒂丝·弗兰克和姐姐玛戈·弗兰克,一家四口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执政以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奥托·弗兰克带着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这里,安妮开始上学,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学校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这一天,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也有别的生日礼物,只不过重点讲它而已),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于是,她开始写日记,把日记本当成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名字叫吉蒂。这时,德国法西斯已经侵占了荷兰,对这里的犹太人进行了更为残酷的迫害。为了避免遭受纳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杀,奥托·弗兰克带着一家人,躲进了自己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并请好友——同样是犹太人的凡·佩尔斯(在《安妮日记》里,安妮管凡·佩尔斯夫妇叫凡·丹夫妇)夫妇和儿子彼得,以及阿·杜瑟尔医生也躲了进去。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遭人检举而被纳粹警察逮捕,也就是说,他们8个人在“密室”生活了两年。密室是非常隐蔽的,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是厚厚的窗帘,挡住了一切光亮。白天他们不能有一点儿声响,以免被楼下的人或邻居察觉。晚上他们能自由活动,开一点儿窗户透透气。他们的食品供应和其他来源,主要靠他们的保护人:克莱斯,库拉勒,米普和艾莉·弗斯。这些保护人给予他们无私的援助,因为,密室里的生活是极其枯燥和烦闷的。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恐惧和和痛苦不断折磨着他们。天天在他们耳边的,只有混乱的哭声和爆炸声。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在13岁,停笔是在15岁。可就在1944年8月4日上午,纳粹党卫军军官和荷兰的绿衣警察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隐藏在这里的8个人,并没收了贵重物品和现金。同时逮捕了他们的保护人库拉勒和克莱斯,没有逮捕到艾莉和米普。这次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才逮捕到库拉勒和克莱斯。克拉了和克莱斯被捕后,被送入荷兰集中营。克莱斯因健康问题,一个月后获释,后于1959年过世。库拉勒次年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然后移居加拿大,1989年过世。艾利和米普逃跑之后见没有危险了,就又回到了“密室”,看看有没有重要的东西遗忘在那里。米普和艾莉在撒乱书籍的地上找到了安妮的日记本。战后交给了唯一得以生还的安妮的父亲。他们三人一直生活在阿姆斯特丹,分别于1983年和1993年过世。“密室”的8个人被捕后,被解送到波兰的奥希维兹集中营。凡·佩尔斯先生于两个月后被送入该集中营的煤气室毒死;凡·佩尔斯太太被解送到别的集中营,遇害日期不详;彼得于次年5月死于另一个集中营,离这个集中营解放只有三天;杜瑟尔先生于该年死于另一个集中营;安妮的妈妈于次年1月因饥寒交迫死亡;玛戈和安妮后来被解送到德国的一个集中营,那里爆发斑疹伤寒,她们于次年的2和3月间先后病亡,一个月后这个集中营获得了解放。
他们8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1945年6月他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然后又移居到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制成电影,让全国人民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我介绍完了,哎,多可惜啊!安妮和玛戈,两个十几岁,还没成年的花季女孩,就这样死在法西斯手里了。不过,他们的故事还在我们的世界流传着,这就是她们的灵魂!可恶的法西斯!你们干嘛要害死这些无辜的平民?!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要屠杀犹太人?是啊,犹大背叛了耶稣,犹太人也确实是犹大的后代,但犹大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耶稣也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现在的犹太人已经没有背叛耶稣的心态了,可你们为什么还非要拿起手中的武器打仗呢?打仗有什么用?你们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是不行的,犹太人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当然也是不行的!而且,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和平,不是战争!放下手中的刀枪火炮吧,把犹太人从集中营里放出来吧!可怜的犹太人啊!还他们的自由吧!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二年级:金小艺
篇8
梅普・吉斯来到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公司,里面像死一样的沉寂。过了半天,她才听到从阁楼上传来老板奥托轻轻的召唤:“吉斯,我们在这。”
奥托是犹太人,吉斯给他当了10年的秘书。“吉斯,我和家人及朋友准备躲在阁楼上,你愿意为我们提供食物吗?”吉斯很清楚,藏匿犹太人是死罪,但仍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愿意。”
恐怖的气氛一如既往地笼罩着阿姆斯特丹,凌乱的枪声此起彼伏。每天都有一车车的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而在吉斯的秘密保护下,那座狭窄的阁楼似乎成了8名犹太人的“世外桃源”。吉斯最为怜爱的是奥托的小女儿,这是个天真无邪、热爱写作,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小姑娘。在那段漫长而绝望的岁月中,吉斯始终给她以温暖和呵护,鼓舞她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与热情,嘱咐她要热爱学习,给她送去了平生第一双高跟鞋,帮助阁楼中的另一个犹太男孩买花送给她……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25个月,1944年6月,随着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德军开始了节节败退的末路。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当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时,因为有人告密,8名犹太人全部被盖世太保带走。
吉斯找出所有的金钱和首饰,企图贿赂纳粹军官放了他们,结果也被抓了起来。幸运的是,当出生于奥地利的纳粹军官得知吉斯也是奥地利人时,网开一面放了她。
然而,8名犹太人却被强行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吉斯肝肠寸断。第二天,她再次走进那个一片狼藉的阁楼,猛然发现了奥托小女儿的日记本,里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
吉斯要把日记本收藏好,等小姑娘从集中营回来,亲手交还给她。但是,小姑娘再也没有回来,1945年3月,她感染上伤寒而死,被扔进了集中营旁堆满死尸的大坑中。她叫安妮・弗兰克,年仅15岁。一个月后,英军解放了这座集中营。
安妮的父亲奥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战争结束后,他回到阿姆斯特丹,泪流满面地从吉斯手中接过日记本。
1947年,奥托将女儿的日记整理出版,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被世人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著作之一,共被译成70多种文字,售出2500万册。《安妮日记》中,所有人物全都是化名,唯有“梅普・吉斯阿姨”保留了真名,尽管如此,此后的吉斯依旧过着平淡的生活。
i996年,纪录片《记住安妮》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87岁高龄的吉斯亲自出席颁奖典礼,她颤巍巍地走上奖台,说:“我今天必须来,因为好莱坞也是安妮的梦想之一。”
篇9
在他传研究领域,迈克尔・特拉特纳的发言《翻译的价值:重商经济论与波卡洪塔斯的种种传记》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关于美国印地安人波卡洪塔斯的传记文本,考察了白人殖民者如何在传记的话语文本中利用“翻译”行为消解印第安人的民族性和民族利益。印第安人波卡洪塔斯生活在17世纪的美国,据说曾经保护过一个白人殖民者,后被英军俘获,皈依了基督教,并与一个白人殖民者结婚。19世纪在美国领土扩张时期,波卡洪塔斯的传奇故事被重写。特拉特纳认为,这次重写其实是利用传记手段,不顾史实,为重商经济论及其逻辑目的服务。事实是,在这些殖民者的文本中,印第安人波卡洪塔斯的婚姻改变了她,她由“野蛮人”变成“文明人”,她的身份由土著人被“翻译”成英国臣民。结果,作为美国土著人的波卡洪塔斯从此消失了,她的(印第安人的)大片土地财产摇身变成了她英国/美国后代们的家庭财产。
艺术史专家朱力・F・考德尔从性别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关于画家的传记电影。考德尔认为纪录片电影、传记电影和传记文学表现的内容常常不是同一种景象。纪录片往往通过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美化、神化片中的传主,传记电影则乐于反映画家的另类一面――如乱搞男女关系、酗酒滋事、浪迹于社会边缘等等。电影里直观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把画家的创造性与商业空间和艺术的“真实”价值联系起来。考德尔同时指出,生活在霸权主义艺术生活框架和身份模式当中,性别的差异阻止了女性画家被“翻译”成艺术天才的可能。
玛丽・路易斯分析了有关“9.11”事件的两部图画文本。一部是“9.11事件”处理委员会的有关美国政府在事件前后所采取行动的最终报告《9.11报告:图文改编本》,另一部是亚特・斯皮格尔曼创作的画册《在没有双塔的影子里》。路易斯认为,有两种理由可以说明图文解说形式也是历史传记之一种。理由之一:连环画图片中隐含着一种特殊联系,表现在画面上可见的东西是作者不可见意图的外化。理由之二:“创作性非虚构”,即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的艺术创作。《9.11报告:图文改编本》意在解释晦涩难懂的政治名词,和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与《在没有双塔的影子里》同样是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同样的作者意图,因此图文本的文件形式并不能损害政府文件的严肃性,也影响不了读者对公共政策意图的理解。
阿拉娜・贝尔研究了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的传记对青少年的影响。她比较了传记《为精益求精而奋斗:格伦・古尔德的故事》和以古尔德故事为基础创作的获奖传记小说《大师》两个文本,认为为青少年写作的传记与为成人创作的小说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两部作品既利用了部分的写作主题和写作规范,也抛弃了其部分写作规则,从而实现了儿童文学中主人公形象应当如何扩展、如何实现身份认同并质疑民族名人的身份和集体记忆。
会议另一个主要议题是自传研究。提莫西・多・艾当斯研究了美国人莎拉・苏拉利的自传《没有肉的日子》。艾当斯认为,作者希望利用自传最突出的特点――“展现与掩盖”――在其中找寻平衡,通过写作自传在私密性的生活与公开性的公众生活之间取得调和,把她在美国、巴基斯坦和英国生活以及家人身陷其中的政治动乱及暴力都糅合在一起。
约翰・D・巴波的发言《流浪与文化翻译》细读了三部流浪他乡者的学术自传经典:萨义德的《格格不入》、雷拉・阿海默德的《边界通道》、卡罗斯・爱拉的《等待哈瓦那的雪》。巴波认为为了理解并适应外来者身份和周围环境,流浪者不断进行着文化翻译,用故土的价值观和符号译解眼前的新环境。当人们用理想的价值观重新解释流放时,流放成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献身精神的象征。远走他乡也变得不止是一个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倾向、一种通过不断记忆培养起来的意识。上述三位作者就是不断把他们对故土的记忆和乡愁翻译成新的内容,形成个人身份的组成部分,构成自传写作的叙事策略和他们最终价值观与责任感的象征。
日记研究同样受到与会者的关注,赵白生在《并置效应:中国日记家对美国生活的阐释》中通过研究和吴宓的日记,揭示了日记的传记性与自传性的并置效应。从这个角度说,日记家既是传记作家也是自传作家。赵白生认为,和吴宓不断把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较,把美国文化“译写”到自己的日记中来。作为传记作家和自传作者,两人的日记形式都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形式透视出跨文化身份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 和平史观 二战教学 启情点
一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同时,更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使学生逐步确立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九年级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二战的基本进程,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启情点把握得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的观点: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但在战争题材的教学内容中,拨动学生心弦的启情,常见以下两个误区。
1.使用战争中残酷情景的图片。有暴力内容的图片会启动人的攻击性思想与记忆倾向,虽然这个启动效应对个体的变量不同,但九年级学生由于对考试的焦虑,会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接触不适宜的信息后,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结果。
2.直接向学生灌输结论性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塑造丰满的历史形象,开展多元的讨论思辨,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完善历史体系。这一过程是灵动的,非呆板的;是动态的,非静止的。
二
我在组织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如何选择适当“启情点”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并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安妮博物馆的图片,包括房屋建筑、阁楼等。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讲述:这是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博物馆,它以小女孩安妮的名字命名。在博物馆的顶楼有一个橱柜,移开橱柜,会出现一条通向阁楼的密道。从安妮12岁开始,她和家人、朋友等八人有两年多的时间就藏身在阁楼里,这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藏身于此?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我通过以下四个设问完成全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教学: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战火是怎样蔓延开来的?1942年起的二战有了什么新变化?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在完成全部知识的教学后,重新回到关于安妮的话题。
在藏身25个月之后,安妮和她的家人、朋友被盖世太保抓进了集中营,非常遗憾的是,安妮在集中营中病逝。鲜活的生命被战争掠夺了存在权,如春笋般坚韧的安妮就这样被涂炭,战争告诉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后来,幸存下来的安妮的父亲整理了安妮在密室中所写的日记并出版,即为《安妮日记》。这部书用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窥视了二战,使个人心灵与人类苦难巧妙融为一体,安妮用善良和仁慈使人类认识到大屠杀带来的灾难。然而,就是这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著作,在2014年初的日本,有近300本遭到了右翼分子的破坏与损毁,这一行为受到了全世界舆论的谴责。2014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在参观安妮博物馆后表示,“在残酷的环境下,仍然拥抱梦想”的安妮感动了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安倍还称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是人权受压迫的时代,希望21世纪不要发生类似的事件”。希望安倍能言出必行,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在全课的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读一段摘自《安妮日记》的文字:“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教师反问:藏身于密室中的安妮尚且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了希望,更何况是生活在和平时代中的我们?
三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安妮为主线连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的导入与小结,从以下三点完成了对本课情感的升华。
(一)珍爱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战火席卷了61个国家与地区,全世界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而在这5000万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当做“不受欢迎的人”而被残忍杀害的。这些数字在告诉后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任何战争的发动者都是人类的罪人。应该用和平史观贯穿历史课堂,从读史中懂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与将来,和平是最重要的。
加强对和平史观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青年学生是非常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也容易产生冲动或者错误的想法,当拥有和平史观后,就能够冷静思考,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整理出应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态度。因此,和平史观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乃至对于未来世界的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待日本的正确态度。
日本是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在战争中,日本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付出了近250万人伤亡的代价,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如此铁一般的罪行,日本从未真心悔过。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选择直接批评日本的方式,而是寄予希望,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中,已经有很多对日本的不满、甚至是仇视,如果在此处再次强调,则会增加学生不愉快的记忆量。因此,寄予希望的处理方法比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对日本正确态度的形成,希望学生能够在牢记历史的同时,放眼未来,从未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与发展角度进行考虑。
(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选读《安妮日记》中的内容,借用安妮之口,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人生的初步理想处于正在规划的过程之中,这个理想或者远大,或者微小,也有少部分学生的理想是空白的,是随遇而安的。因此,在学生处于徘徊阶段,借用安妮的坚定进行鼓励,不仅可在激励学生立志当高远,而且可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所需的顽强意志。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所说的:“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丽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91)
综上所述,教师要擅长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挖掘历史事件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律与理论,从小处着手,寻找到适合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启情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桂华.如何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学周刊,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