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06 05:4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特点: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全面,专业基本功扎实,品德高尚,能够胜任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新闻写作、文秘、采编、校对等文字工作者。
内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文艺理论、基础写作、儿童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实践、逻辑学、三笔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赏析、教育法规选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在教学中运用也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教学中,师生可以按“知识树”的体系去安排进度。每讲一点知识,让学生懂得每次学到的知识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与邻近的知识点有何区别和联系。此外,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自结”阶段,他总是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3]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4]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综观各种评论,认为画知识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文知识树”是魏书生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综观初中六册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他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现了魏书生老师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5]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人认为“魏书生正确处理了知识规律、学的规律、教的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知识规律,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他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语文知识讲语文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他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跨越文体,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6]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魏书生老师却以他独创的方式把它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他们认为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的设计和传授,是符合这一原理的”。[7]因为“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8]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9]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定向”阶段,魏书生老师也引导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来看,使他们“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然,也有人对“语文知识树”提出了一些相反的观点。比如关于知识体系,就有人认为,“语文知识树”虽然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但魏书生先生的这项工作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其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10]还有人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就没有文章学的合理位置”。[11]
应该说,在当时,“语文知识树”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举,为语文教育改革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急剧膨胀。就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以前不可能具备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去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语文知识树”。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狭义的知识,它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多为这类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也即我们常说的能力,它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12]在“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部分,有的包含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比喻是什么”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怎样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如果从广义的知识含义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就会发现其仅列出一个个知识点的做法是有缺陷的。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这样的地图,“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13]但是,怎样才能算是征服呢?如对于“比喻”这样一个知识点,学生仅仅了解了“比喻”甚至“明喻、暗喻”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掌握的只是陈述性知识,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就涉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问题,而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是很难把握这种度的。这或许也是有些老师说“语文知识树”不管用的一个原因。
当然,正如魏书生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只是他和他的学生们为了方便教与学画的知识结构图,在使用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且,我们也不能奢求语文教育目标的过于笼统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的问题,在“语文知识树”中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否认,从“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外在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诚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就其呈现方式来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它是由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怎样组织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奥苏伯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合知识的组织与呈现。[14]“语文知识树”的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的呈现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即那些最具包容性的概念处于知识树结构的顶点(如“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它下面是包含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概念与具体的知识(如其中的22小项和131个知识点);同时,“语文知识树”还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可见,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语文知识树”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光有形式上的序列是否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事实并非如此。认知心理学还认为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15]由此可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以后学习中的重要性。正如有的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就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知识不断膨胀的年代,从知识的内容上讲,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知识。如果我们以此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发现,它虽然对知识作了梳理,并简化了一部分内容,但不可否认,它包含的还是一个个比较繁琐的知识点。因此,从内容上看,“语文知识树”在怎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点上还是不够完善的。
进一步而言,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认知结构对其以后的学习来说,便成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更应学习的是那些包容性强的知识。当然,具体的知识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太繁琐。因为知识实在太多,而且有些知识除了应付当前的考试之外,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无论从画“语文知识树”的出发点还是从其使用来看,它都有一定的应试之嫌,虽然在学生必须要应试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种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和以后升学压力的逐渐减轻,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或许,我们这样去要求“语文知识树”是不切实的。其实透过“语文知识树”,我们看到的是语文教材的某种程度的缺陷。这种缺陷也不是靠一个人或一项改革就能改变的。从大处看,它还反映了我们课程内容选择上的一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知识树”反映的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既然是传递知识,那么学科专家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人。由此,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
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教学的科学序列,便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画出了“语文知识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知识作了简化。这样做的好处如前所述有利于考虑到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学与教的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工作有据可依。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最大的不足是忽视学生。它既不可能适应全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忽视学生的兴趣。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即使是用最合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也不能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教材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高高兴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或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16]事实上,许多学生也不把教材看作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和家长或者考试的一种应付。“读完——考完——忘完”往往是一些学生所经历的过程。[17]“语文知识树”就其产生原因而言,主要还是出于应试的需要,而且事实证明其在应试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应付完考试之后,到底还剩下多少知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完全否认“语文知识树”或“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实,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产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除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外,还有“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18]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哪种观点的学者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或许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让它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由此观之,现在应该是需要改变类似于“语文知识树”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了。
注释:
[1][2][4][13]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第24、25、27、2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蔡政权《“学法指导”之我见》,《辽宁教育》1997年第1期
[5]戴永寿《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改革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6]李荣海《我“读”魏书生(二)》,《内蒙古教育》1994年第3期
[7]盛斌、季银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四)》,《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6期
[8][10]沈韬《语文教学呼唤科学批评》,《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8期
[9]顾中观《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定向》,《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3期
[11]章幼学《确立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篇3
1.“譬如”的“譬”的正确读音是( )
A.bī
B.bì
C.pǐ
D.pì
2.下列与“炙”字造字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左
B.怒
C.星
D.山
3.下列与“凹”字笔画相同的一项是( )
A.弗
B.夷
C.条
D.穷
4.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瞻养 欠收 签字盖戳 再接再励
B.欢度 钎炙 杀费苦心 促膝谈心
C.急燥 寒暄 通宵达旦 风雨如晦
D.松驰 尊敬 礼上往来 好高骛远
5.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不贴切的一句是( )
A.老人还是这么个倔脾气。对任何事情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善罢甘休。
B.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环不已。
C.对别人文章的理解必须全面,望文生义会歪曲本义的。
D.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B.学校没有一个人否认今年能在教学上开创一个新局面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C.这种收音机,原来售价60元,现为20元,售价降低了三倍。
D.物资交流会上,有各种农民喜欢的日用品。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我的眼睛看……》这是大题目,应征的每篇文章必须根据所写内容,各自选择恰当的题目。
B.李老师看来有三十五、六岁。
C.这位回族少女本来也有自己的名字,可是当时皇帝称她为“香香”。就此叫开了(传说因为她身上散发一种异香)。
D.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8.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各句中与“东边的窗户谁叫打开的”相同的一句是( )
A.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B.树缝里也漏一两点灯光。
C.蜻蜒等的复眼,角膜具有一种奇特的成像特点。
D.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9.下列各句中,与“终岁不闻丝竹声”所用修辞格相同的一句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C.是宣言书。是播种机。
D.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10.下面这首古诗反映的传统节日是( )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A.元宵B.七夕
C.中秋D.重阳
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时,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的作者是( )
A.[唐]颜真卿
B.[宋]王安石
C.[宋]朱熹
D.[明]顾炎武
12.下列诗文集按“总集/别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辞》
②《左传》
③《玉台新咏》
④《战国策》
⑤《古文观止》
⑥《漱玉词》
⑦《唐诗三百首》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⑤⑦
C.①③⑤⑥/②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④⑥
13.下列作品按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过故人庄》②《窦娥冤》
③《赤壁之战》④《林黛玉进贾府》
⑤《雷雨》
⑥《秦论》
A.②③⑥①⑤④
B.④①②③⑥⑤
C.⑥①③②④⑤D.⑥②③①④⑤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作者是( )
A.白居易B.杜甫C.苏轼D.孟子
15.成语“动如参商”的意思是( )
A.行为光明磊落B.不能会面
C.行动迅速
D.行为须检点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6.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分为四级,从低到高依次是:秀才、贡生、举人、进士。( )
17.《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先后变为村姑、老妇、老翁来哄骟唐僧,但都被孙悟空识破。( )
18.我国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十五日叫“丝”,十六日叫“既望”,月底叫“晦”。( )
19.“西施”是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
20.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虎、龙、兔、蛇、马、羊、猴、鸡、狗、猪。( )
21.我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
22.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
23.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很多。如白丁、黎民、匹夫、布衣、缙绅、黔首等。( )
24.古人的称谓,有以官职称的,如杜工部、司马谏议;有以籍贯称的。如王临川、柳河东;有以字号称的,如孔子、苏子瞻;有以谥号称的,如王忠肃公、左忠毅公。( )
25.在古籍中,“度”指长度单位,如“仞”“匹”;“量”指体积(容量)单位,如“钟”“舍”;“衡”指重量单位,如“钧”“石”。( )
26.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宣和是宋徽的年号,洪武是明太祖的年号。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 )
2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楚庄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 )
28.现在所见我国最早的一首七言古诗是曹操的《燕歌行》。( )
29.“唐宋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陆游、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
30.“左联”五烈士是: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秋瑾。( )
31.1958年1月10日周总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是:①简化汉字;②推广普通话;③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32.世界上写作时间最长的书是歌德的《浮士德》,前后花了40年。( )
33.《玩偶之家》的作者是英国的雷莱。( )
34.《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的巴尔扎克。( )
35.“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句话是司汤达说的。( )
36.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
37.南朝梁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文学理论专著。( )
38.《搜神记》的作者是刘义庆。( )
39.古代作品《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被金圣叹称为“六才子书”。( )
40.“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
41.侯方域、李香君是《桃花扇》中的男女主角。( )
42.《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成书手我国清代。( )
4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 )
44.“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庄子・天下》。( )
45.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孔雀东南飞》。( )
46.号称“明四家”的四位画京是吴道子、沈
周、文征明、唐寅。( )
47.在孔门弟子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
48.“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的别称是荆州。( )
49.《三国演义》里周瑜在柴桑训练水军,柴桑是指浙江的钱塘江。( )
50.“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的句子。( )
5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诗经》。( )
52.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
53.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54.(听说朋友要来访)老张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
55.(某杂志社在征文启事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将免费赠送诗集一册。( )
56.(某市长在看望大会代表时说:1诸位代表们,你们辛苦啦!我代表全市人民感谢你们!( )
57.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令弟大学毕业分配在哪里?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
58.各位校友请到阅览室题书作画,我们将惠存各位的作品,作为永久纪念。( )
59.曹植直起身来,边稽首边说:“子建甚谢父王厚爱。”( )
60.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
61.高尔基的《海燕》被列宁称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62.《天方夜谭》也叫《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
63.《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都是先秦诸子的散文著作。( )
64.“赤县”“神州”“九州”“九土”古代都可以用做中国的代称,“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华夏”是汉族的古称。( )
65.“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陶谢”指陶潜、谢灵运。( )
66.“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摩诘”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别号。( )
67.“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青莲”指李白。( )
6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客”指杜牧。( )
69.“二十四史”指从《史记》到《清史》的24部史书,它们都是采用纪传体的形式。( )
70.“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兄弟四人排行由大到小是伯、仲、季、叔。( )
71.古代的“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
72.“四库全书”是清代的丛书名,我国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别建库存放,因称四部为“四库”。( )
73.在杂剧《窦娥冤》中,窦娥有一段《[正宫]滚绣球》的唱词,“正宫”是宫调名,“滚绣球”是曲牌名。( )
74.在古文中,“汉之阴”即汉水之南,“华山之阳”即华山之南,“淮左名都”的“淮左”指淮河的东边。( )
75.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些吝啬鬼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泼留希金;《死魂灵》中的阿巴贡。( )
76.“汉字七体”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三、填空题
77.“岱宗”指___________。
78.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是我国的《___________》。
79.但丁的《神曲》由《地狱》《炼狱》和《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80.汉语普通话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___________。
81.“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句话是___________说的。
8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___________说的。
83.“木欣欣以向荣”的下句是:___________。
84.冰心的原名叫___________。
85、老舍的原名叫___________。
86.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___________。
87.鲁迅在《自题小像》一诗中以“我以我血荐轩辕”明志,“轩辕”原指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_。
88.“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副寿联中的老人应是___________岁。
8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君”指___________。
9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君”指___________。
9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君”指___________。
9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君”指___________。
93.写出下列朝代特别兴盛的文体。
①汉代___________ ②六朝___________
③唐代___________ ④宋代___________
⑤元代___________ ⑥明清___________
94.世界上有两部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先出的一部作者是_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后出的一部作者是中国的鲁迅。
95.下列人物形象见于哪部小说?
①席方平《___________》
②马纯上《___________》
96.写出下列帝王的名字。
①汉武帝___________②唐太宗___________
③宋太祖___________④元世祖___________
97.没有国籍的语言叫___________语,创造人是___________。
98.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有:中文、英文、俄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阿拉伯文。
99.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组句子。
例句:阳光照亮大地,星辰照亮夜空,信念照亮人生。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篇4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及分享的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一
大阅读的“人物性格”题型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性格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掌握基本方法。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二
鉴赏文章环境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
1.内容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二、环境的作用
往有大段的具体场景描写,其作用有:
1.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三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整理2
大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篇5
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两个概念,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又是语文技能。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两个全新概念:“宏观语文知识”和“微观语文知识”全面的概括了语文知识的组成,将语文知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微观的语文知识是指“与语言运用直接相关的、概括了语言运用中某些具体的特点和规律的语言学常识,它能直接指导和制约个体话语行为”。宏观语文知识是指“与语一言运用不直接相关的,关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语言现代化的语言学常识,它能提升个体话语行为的自觉性”。宏观语文知识和微观语文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技能是指语文运用能力。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语文”二字的意义,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吕叔湘语文论集》中提到“语文”有两个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取第一层意思。吕叔湘先生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关于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性质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使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语文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在日常的实践中,这种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就是语文技能。应该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那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前文我们提到过,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周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很多老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语文知识的讲解上,具体说应当是放在了微观语文知识的讲解上,比如讲字词、讲语法、讲修辞、讲逻辑、将内容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当说微观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有其自身重要作用的。首先,语文知识帮助扫清阅读时的文字障碍,同时提供写作需要的字词句的相关知识,并有助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能够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法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再有,我们借助语文之手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欣赏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宏观语文知识与微观语文知识共同丰富并深化了语文的内涵,扩大了语文知识的范围,将语文知识的教育与学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一套知识;语文知识与语文运用相比,语文知识是次要的,语文运用是主要的。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一个人清晰、准确、利落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语文运用能力当然并不仅仅只依靠语文的课堂学习过程获得的,但是在吕先生认为语文课在这方面的作用却特别重要,我们的语文技能恐怕主要还是通过语文课上来培养。在语文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人们不应当也不能仅满足于“学会了一般的语音、语法、语汇、而应当进一步提高修养,特别是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要动脑筋思考。”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语文技能获得是必经之路。
最后,如何正确处理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呢?其实,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吕叔湘先生认为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这就明确了,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语言和文字并重。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常常出现重文轻语的现象,“只注重文字的学习,不注意甚至是不理会语言(口语)的学习”。有的人还有这么个习惯,看书时嘴里念念有词,不念就看不下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连看报也得念。放声念在小学阶段是需要的,渐渐地应当改掉,要不念就能看下去,而且要快,能一目十行。所谓一目十行,不是这十行有五百字一眼都能看到记住,这是不可能的,而是对十行字大概讲些什么,一下子能把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功夫就得训练。”我们很多教师对这样的训练没有概念,不只在当时,就是在当下,这样的阅读训练也是非常少见的。而且我们很多老师杀鸡取卵,追求一节课的进度,忽略这一环节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些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阅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对浏览、略读、精读字面上的理解,自己都没有运用过,那就更不要提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巧了。这一点,吕叔湘先生不止一次的强调“略读、快读能力要培养,因为生活上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速度提高了,得到的信息自然就增多了,读一本书的时间少了,学生读的书也就自然多了。这样至少就不会总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读的书太少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升了,这些都是有连带关系的。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应该各占多少呢,或者说他们之间孰轻孰重?吕先生曾给出过明确的答案:“学习语言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运用和语文知识比较,语文运用是主要的,语文知识是次要的。”在吕先生看来,在语文课上,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要占大块时间的,语文知识的教授占少部分时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是不可忽视的,但我也不赞成那种特别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满堂灌,讲得比教学目标规定的还详细的做法。我认为,语文知识不但要成系统成体系地传教授给学生,而且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不可拆分出来单独讲解知识,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我们在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同时,也总同时强调知识不在于讲得多还是讲得少,切忌在课堂上填鸭式的硬灌输,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把语文知识渗透到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去,让两者互相渗透,一起提升。
篇6
语文基础知识识记方法有以下三种:
1、集中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性、目标性,强调任务的完成。需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数量的要求,也有质量的要求,还有每天、每节课应完成的指标要求。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当日事当日毕,不等来日,先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2、持之以恒:学习语文基础知识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就语言来讲,它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学习必须要有足够的积累和经过大量的实践才会渐入佳境。
3、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记录和评价:把自己行为和目标对照比较,把自己容易犯的错误知识内容记录下来,并在以后经常翻阅它,以达到逐步消灭错误的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好,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孔明)、“凤雏”是(庞统)、“美髯公”是(关羽)、“小霸王”是( 孙策)、“常胜将军”是(赵云)。
2、被称为“神机军师”的人物是( 朱武),出自名著《 水浒传》。
3、“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境界。
4、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5、描写春天的诗句:题号加粗的是常见的诗句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诗经?小雅?出车》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倍还人。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1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21、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2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唐刘昚虚《阙题》
2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24、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杜甫《春运》
2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唐杜甫《曲江对雨》
27、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杜甫《腊日》
28、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29、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30、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杜甫《清明二首》
31、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32、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钱起《春郊》
33、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唐戴叔伦《苏溪亭》
3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36、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张籍《春别曲》
37、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3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3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4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韩愈《感春五首》
42、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4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4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4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4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50、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5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5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篇8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①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兰亭集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 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②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鸿门宴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 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篇9
一、《荔枝蜜》(第一册一七课)
《荔枝蜜》是现代作家杨朔的散文名作。文中所涉的蜜蜂知识有六处知识性、表达上的错误和失妥。限于篇幅,此文无法表述,需另文小议。
二、《万紫千红的花》(第三册二一课)
课文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时,举有一例:"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188页1~2行)
此例欠科学根据,也与事实相悖。
国内外养蜂家早已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蜜蜂对黄、白、蓝几种光色特别敏感,对于红光是色盲,不能区别红黑二色。对此,各种蜂著多有介绍,养蜂者也尽人皆知。
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大江南北尽染黄色,这便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进入了盛花期。油菜是我国春天的第一个主要蜜粉源作物,只要天气晴好,蜜蜂就嗡嗡嘤嘤地忙碌于?quot;黄海"之中;养蜂者欣喜地产蜜取(王)浆,称之"黄金时节"。南方与油菜花几乎同期开放的还有白、红、粉红色的李、杏、桃等果木花,密蜂也会采访,但并不表现偏爱;稍后开紫红色花的紫云英同为春季的大宗蜜源作物,盛花期蜜蜂云集花间,那是因为黄色的油菜花泌蜜已近终了,并非蜜蜂"喜欢"而厚此薄彼。北方大面积种植的葵花是花呈全黄色的蜜粉作物,每逢秋季南方成千上万的蜂场运蜂北上赶采葵花、决非失智之举。倘若蜜蜂"不大喜欢黄色",那我国几十万众的养蜂大军,可就断财路空兴叹,弃蜂业改他行了!蜜蜂对黄色敏感,红色失盲,在养蜂业中还具有实际意义:将蜂箱前壁(或全箱)漆成黄、白、蓝几色可避免采集蜂、试飞新蜂和婚飞的蜂王错投他箱;暗室越冬的蜂群作必要检查时,以红灯照明,可免蜂群趋光躁动;王浆生产季节若缺花源,须傍黑饲喂糖浆,操作时灯蒙红布,蜜蜂就不会起飞扑面蜇人、离巢损失。
必须说明的是,在蜜蜂眼里,花朵的红色与灯光的红色或许有别,蜂采红花也许是花的蜜粉香味起了引诱作用,否则蜜蜂采集的红花就难以思议、无从解释了。
故《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举此例明显失妥,须作修改。
三、第三册第六单元说明文后的作文训练"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中所附资料(233页),多处说明欠科学、准确、缜密,或伴有知识性错误。
1."蜂群通常是由一只蜂王和一二万只工蜂组成。"
①"通常"在养蜂学中多指蜂群时处繁殖期或生产期。在此期间,一群蜂是由三种形态和职能不同的蜂组成,即一只蜂王、大批工蜂和少数雄蜂共同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此句既明言"通常",那就不能疏漏"少数雄蜂"。
②"一二万只工蜂"欠准确。我国现代饲养的当家蜂种是遍布世界的意大利蜂(俗称意蜂)。这种蜂的工蜂数为"一二万?quot;时,若非早春繁殖初期,就一定是秋后繁殖未期,"通常"蜂数多为二至四万。如果让"一二万只"的蜂群生产,养蜂者急功近利,即未精蜂道。只有中华蜜蜂(俗称中蜂),有工蜂"一二万只",才与实际相符。然此句未作确指。
2.蜂王"一昼夜可产一万五千到两万粒卵"、"靠工蜂采集花精供养"。
①蜂王是发育完全的雌性蜂,系蜂群成员共同之母,其产卵能力为动物界所罕见,号称"产卵机器"。即便如此,其日产卵量也只是"一万五千到两万"的十分之一或稍多一点,迄今全世界未见蜂王产卵逾三千的报道。反之,我们不难设想:蜂王"一昼夜可产一万五千到两万粒?quot;,即四五秒钟产一粒卵,那不是缝纫机操作状态机针上下运动的节奏,便是影视特技快镜头显示的奇异景象了。此种咄咄怪事出现在权威无上的教科书中,是不谙蜂事者的杜撰,还是排版勘校的失误?
②蜂王"靠工蜂采集花精供养着"吗?国内外所有蜂著均无"花精"一说,养蜂人也不知"花精"系指何物。蜜蜂采集的是植物的花粉花蜜,蜜源缺少时,也采集蜜露(植物花外蜜腺的分泌物)或甘露(蚜虫、叶蝉等排泄的甜质物),还采集某些植物新生枝腋芽处的树脂类物质,这种物质经蜜蜂加工后称作蜂胶,不供食用。若诗文中以"花精"代指花粉、花蜜,尚可为作者乏解蜂事用语无状而不足为怪,但引作教科书中的资料,该是真凭实据的不易之论。否则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受之于心,岂不贻误后学!其实,正常蜂群中的蜂王终生食用青年工蜂从咽腺(又称王浆腺、营养腺)里分泌的王浆,从不取食工蜂采集的蜜粉。
3.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工蜂的寿命多长?繁殖泌蜜期由于劳累,只能活一个月左右,而"秋后出房的,越冬期能活六个月以上"(《养蜂技术指导》起宗礼),北方寒冷地区甚至"可达九个月"(《养蜂学》苏·舍尔宾纳)。
从参考题和所附资料分析,此题意图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蜜蜂知识,对蜜蜂作准确的说明外,还有教育学生学习蜜蜂勤劳、无私精神的意向。故宜在"工蜂……调节蜂群内的温度和湿度"后,补上:"在繁殖、酿蜜忙碌的季节里只能活三四十天",并将"最多活六个月"改为"北方的蜂群",越冬期可活六个月左右。
4."开花时节,蜜蜂……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在谁见过蜜蜂在明亮的"月色"下"采花"?蜜蜂酿蜜在蜂巢中进行,终日不辍,何须"趁着月色"?文学作品中"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是神来之笔,在说明性的资料中将蜜蜂理想化到"趁着月色采花酿蜜"的程度怕有失明智。"不论说话或作文,符合事实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与事实不符,尽管语法和修辞上都没有毛病,也仍然站不住?quot;(《语法修辞讲话》233页吕叔湘熙)此处非但事实可疑,纯系子虚乌有。只有改为"开花时节,蜜蜂白天忙采集,夜晚还要忙酿蜜"才符事实。
5.(第6则)国内外研究蜜蜂传递信息的最新资料表明:出巢侦察植物"开花泌蜜"的蜜蜂"告诉"同伴的方法,不仅凭"''''语言''''--蜜蜂的舞蹈",除辅以食物传递、触角感知等方式外,还有迄今仍未破译的更奇妙的手段(有人谓之电磁感应或生物电感应)。此说毋须纳入教科书,但似可写进《教师教学用书》。
6.不同蜂著述及蜜蜂采花酿蜜活动的数据相差甚大。第7则文字中的某些数据不宜采用确数,拟择常用数据作下述为好:
"蜜蜂要酿成一公斤蜜,需要一万只工蜂各采蜜四五次,采集一百万朵左右的花。……蜜蜂酿一公斤蜜,采集蜂总飞程逾四十五万公里以上。……"
"蜂房"一词系"蜂巢"或"蜂箱"之错。"蜂房"仅指蜜蜂用泌蜡筑造而成的单个眼状正六角形的"巢房","蜂巢"为蜜蜂之巢所,"蜂房"与"蜂巢"有单个(局部)与整体之别,如同人之居所"房间"与"房屋"一般。
8、9两则资料源于《荔枝蜜》,另文议述。
四、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后的作文训练"一事一议"中的"预备活动"(105页)。
提示:①见上述三(6)。
②从蜜蜂采多种花才能酿出佳蜜看,"多种花"酿"佳蜜"实为误解。现代养蜂业无论从蜂蜜生产方式,还是国内外销售市场检验蜂蜜的质量要求看,一致认为单一花种的浅色蜂蜜,质地纯正,滋味甜润,香气独特,口感适畅,属一等(优质)蜂蜜,像我国生产的荔枝、椴树、刺槐、紫云英等种蜜,颇受消费者喜爱,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恰恰是无主要优质蜜源泌蜜的少花期,蜜蜂采集"多种花"酿出的蜜被视为"杂花蜜",列于等外,其色泽为深琥珀色或深棕色,味虽甜,但远不及一等蜜纯正,有的尚有苦涩味、刺激性,无销售市场,极少供人食用,多作蜜蜂饲料?quot;佳蜜"无疑是指有销售市场、受消费者喜爱的一等蜜或仅次于一等的油菜、枣花、葵花等种蜂蜜。因此蜜蜂采"多种花"酿出"佳蜜"的说法,既不符合蜂蜜生产的实际情况,也偏离了人的品尝要求。
篇10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第一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第二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