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读费范文

时间:2023-03-24 09:5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借读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爸爸妈妈已经从他们微薄的工资中,先后交付5000多元这种“自觉自愿的赞助费”了,不知这次是不是真的就不收了?

另外,这次宣布第一次使用了“外地学生”,而不是“农民工子女”这个令人莫名其妙的词汇,我觉得这又是一大进步。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我们进城务工的父母,冠以了“农民工”的雅称,而我们这些随父母就学的学生,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农民工子女”了。且不说发明“农民工”这个词语在逻辑上就不太说的通,因为农民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而工人也不过是另一种职业,人无贵贱,工作自然也不应有高低之分。由农民而改做工人,不过是工作性质的转移而已,而决不是由一种低级的职业转向了另一种高级的职业。不然的话,依照这种逻辑,农民成了,就该叫“农民军”;农民幸运的成了干部,是不是又该叫他“农民干”呢?这也许只能是这样解释,“农民”在一些人的眼里,是比较低级的职业,后面冠以“工”,比较单纯的农民就“高级”了一些,或者是有关统计单位出以工作需要,用以区分:本地工、外地城镇户口工、农民(农村户口)工、农民之类吧?总之,每次春运回老家,看到车站、码头上的大红横幅上的“热烈欢迎返乡农民工……”字样,我的爸爸妈妈心里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也许有人会说,冠以这个称呼,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可我觉得,还是应该正名为“外地务工人员”为好,毕竟所有的“外地务工人员”都应该受到关注的啊,何必管他是来自哪里的什么工呢。

篇2

“哇,真好看!”听见哥哥的一声喊,我赶紧跑了过去,原来他正在非常投入的看一本书。我便也贴在他的旁边看起来,不由得整个心都停在这本书上了。“真的很好看”,我说。于是我就想把这本书借回家仔细看。

我想:我们哥俩平时形影不离,对我也是有求必应。就理直气壮的说:“哥,这本书借我看两天。”没想到他把嘴一撇,说:“不,我还要看呢。”“求你了”,我抱着他说。他满脸无奈的说:“好吧。”

不过,我哥接着又说:“不许把书角卷了,不能在书上乱涂画,不许……”为了借到书,我对他发誓:“绝对不把书角卷了,不在树上乱写,一星期后还给你,行吧。”他这才同意借这本书给我看。

借到书后,我高兴得像一只小兔一样跑回了家,抱着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忘了吃饭,很晚了还没有倦意,只三四天就看完了全部的内容。第七天时,我按时将书还给了哥哥,不过还时常回味那本书上有趣的故事。

篇3

当我们把借读证明开好之后就可以拿着这个证明到上海找那些可以办理就读的学校了,这个是需要慢慢找的,因为不是所有高中的学校都可以借读的,很多都是不可以的,这是地方的政策,这个我们是需要知道的。

当我们找到借读的高中学校之后,就可以去办理借读手续了,这个一般是需要签订三方协议的,这个我们是需要知道的,签订之后,我们是需要保管好自己的那份借读协议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办理好借读手续之后,我们是需要缴纳借读费的,这个我们大家应该是明白的,毕竟是借读,一般在上海借读高中的费用还是比较高的,每个学校的借读费都是不同的,这个我们也是需要明白的。

缴纳完成借读费之后,会有一个凭证,这个我们需要保管好,千万不能搞丢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的准备入学了,等待学校开会或者已经开学的话,我们就可以准备入学了。

篇4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读文 解题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于现代文有这样的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涉及相当篇目的现代文(散文和诗歌),但更多侧重于带领学生阅读文章鉴赏文章;高三关于现代文的教学则要将“考试”这一因素考虑进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鉴赏水平,使之适应高考的要求,是所有高三语文老师要探讨的问题。

现代文一向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同学们做现代文阅读,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评讲现代文也总是将关注的重心放在题目的评讲上,对于读文缺少应有的关注。高三年级的老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急于追赶复习进度,很多时候甚至于略去“带学生读文”这一环节,而直接进行题目的讲解,这样做,看似节约了时间,加快了复习进度,实则只会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产生误导,事倍功半。

下面,我就以小说《钓鱼的医生》为例,谈谈现代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一.阅读文本

1.我选择从《三国》中“曹操的被围与脱困”的一段文字引入,让学生概括其情节特征,并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

《三国》第九回写吕布和曹操大战,这样写道:“操不能前进,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马军队里,踊出一将,乃典韦也……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众将随后也到,寻路归寨。看看天色傍晚,忽然背后喊,吕布骤R提戟赶来,大叫‘曹贼休走!’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不知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情节淡化的和情节波澜起伏的;并归纳不同情节特征的小说阅读方法。淡化的,圈划关键词,分层概括;有波折的,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梳理情节;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类型(情节淡化的小说),按照阅读方法,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2.从情节入手整体感知文本。指导学生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并圈画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梳理情节。

情节如下:

(1)作为医生的王淡人钓鱼、吃鱼(洒脱);

(2)王淡人家的匾(侧面写医术精湛);

(3)王淡人家的小院(生活情趣);

(4)王淡人看病(认真负责、善良、甘守清贫);

(5)王淡人到被洪水包围的孤村就诊,村人送匾。(急公好义)

3.从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提示学生。广度上:作者由写王淡人,到写以其为代表的一类人;深度上:由写王淡人,到写王淡人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由写人上升到精神品质层面。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主旨如下:表达了作者对以王淡人为代表的一类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的赞美。

总之,在感知文本这一环节,我选择从小说三要素的“情节”入手,抽丝剥茧,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文章主旨。事实上,通过带领学生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学生不再感到无处着手,而是真正做到了读懂文本。

二.试题评讲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评析同学答案,(可以它组成员点评,也可以由本组成员点评,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进行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题型归类小结,明确思维步骤,建立小说各题型的答题模式。

各题目情况展示如下:

11.第三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交代相关背景,说明王淡人家世代行医,暗示他医术高超;

2.特别点明送给王淡人的那块匾的内容,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特点;

3.为下文叙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

4.暗示文章主旨。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

2.勾连相关知识:物象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旨)(描写环境)的作用

3.结合文本答题

1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参考答案:“看看……破被,鼻子一酸”,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王淡人内心的善良;(人物)“不但……也……”凸显了他对金钱的看淡,对人生命的尊重;(人物)表现了作者对王淡人的钦佩与赞扬。(主旨)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表达特色题

2.读画线句,明确分析对象为人物

3.勾连相关知识(手法,内容,效果)

4.结合句子答题

13.结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洒脱;富有生活情趣;淳朴、善良;认真负责;甘于清贫;急公好义。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找出文中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句子;找出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的句子。

3.归纳概括,规范作答。

1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儿”,请结合本文,从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角度,探究“中国味儿”的内涵。

参考答案:1.主题思想:王淡人身上集中体现了洒脱、富有生活情趣,甘守清贫、急公好义等中华传统美德,表达了作者对王淡人及其具有的传统美德的赞美,从这个角度,其小说有中国味儿。2.表现手法:文章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第二段对王淡人钓鱼、吃鱼的描写,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探究题。

2.对于探究的内容多角度思考(本题中较为明确)

3.结合文本,规范作答

在完成试题讲评之后,我结合期中考试的题目,参照第11题(考查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带领学生创制了新题。题目如下:《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一文中多次写到“魔方”,有何用意?(6分)

答题角度:1、刻画人物;2、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3、揭示文章主旨。

同样,还可以命制出这样的题目:文中除了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外,在情节结构上还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2分)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2分)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2分)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2分)

通过引导学生创制新题,可以提高他们研读文本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尤其是可以有效地对业已建立的答题模式进行巩固。

三.课堂小结

篇5

差旅费管理办法解读一差旅费的四项组成内容

办法第三条规定,差旅费是指工作人员临时到常驻地以外地区公务出差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这里比较大的调整是取消了公杂费,代之以市内交通费。

机关的差旅费不能列支餐费,因为办法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出差应当自行用餐,机关通过差旅费列支伙食补贴给工作人员。这一规定不能简单套用于企业,有的企业对于出差期间发生的正常用餐是允许报销的,这可以理解为伙食补贴在企业差旅费管理中的另一种形式,不能简单否定之。

城市间交通费

办法第六条规定,城市间交通费是指工作人员因公到常驻地以外地区出差乘坐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所发生的费用。

办法第九条规定,乘坐飞机的,民航发展基金、燃油附加费可以凭据报销。

办法第十条规定,乘坐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每人次可以购买交通意外保险一份。所在单位统一购买交通意外保险的,不再重复购买。

中翰税务合伙人王骏(中国财税浪子 公共微信为taxlangzi):这里明确了城市间交通费可以包含论人次购买的交通意外保险,事实上与企业财税处理一致。对于所在单位统一购买交通意外保险的,不少税务机关拒绝该项保费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差旅费管理办法解读二住宿费

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住宿费是指工作人员因公出差期间入住宾馆(包括饭店、招待所,下同)发生的房租费用。

住宿费仅仅是房租费用,利用居住的饭店发生的洗衣费、夜宵费原则上都不应混迹其中。 4、伙食补助费

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伙食补助费是指对工作人员在因公出差期间给予的伙食补助费用。

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伙食补助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计算,按规定标准包干使用。

机关差旅费不实行餐费报销,只能实行伙食补助。对于企业,并无类似限制。

市内交通费

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市内交通费是指工作人员因公出差期间发生的市内交通费用。

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市内交通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计算,每人每天80元包干使用。

中翰税务合伙人王骏(中国财税浪子 公共微信为taxlangzi):机关差旅费中对于伙食补助和市内交通费都实行包干制,实务工作中不少企业也效仿之,将两者合并为出差补助予以列支。

差旅费管理办法解读三差旅费报销

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城市间交通费按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凭据报销,订票费、经批准发生的签转或退票费、交通意外保险费凭据报销。

住宿费在标准限额之内凭发票据实报销。

伙食补助费按出差目的地的标准报销,在途期间的伙食补助费按当天最后到达目的地的标准报销。

市内交通费按规定标准报销。

未按规定开支差旅费的,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

第二十四条 工作人员出差结束后应当及时办理报销手续。差旅费报销时应当提供出差审批单、机票、车票、住宿费发票等凭证。

住宿费、机票支出等按规定用公务卡结算。

对于城市间交通费和住宿费,办法不仅规定要及时报销,而且要求提供机票、车票、住宿费发票等凭证,因此对于城市间交通费和住宿费必须坚持凭票报销,按照规定标准和口径列支。

对于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虽然办法也谈及报销,但这里的报销不能理解为凭票报销,办法也没有要求工作人员提供对应的发票。由于这两项实行包干,并无发票与之对应。

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实际发生住宿而无住宿费发票的,不得报销住宿费以及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工作人员外出参加会议、培训,举办单位统一安排食宿的,会议、培训期间的食宿费和市内交通费由会议、培训举办单位按规定统一开支;往返会议、培训地点的差旅费由所在单位按照规定报销。

篇6

郝慧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篇7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⑴。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⑵!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⑶。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⑷。李邕脱子敬体,乏纤⑸;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⑹。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⑺。《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⑻。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⑼。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⑽。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⑾。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⑿;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⒀,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兹古语也⒁。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折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蔡元长见而惊曰:“法何遽大异耶!”此公亦具眼人⒂。章子厚以真自名,独称吾行草,欲吾书如排算子,然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⒃。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⒄。

友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小儿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⒅。若穿透,始到钟、索也。可不勉之!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因思苏之才《恒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⒆。

半山庄台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⒇。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金陵幕山楼隶榜,乃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21)。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22)。今见其本,乃知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23),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24),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25)”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26)”

[注释]

(1)石曼卿:名延年,字曼卿,生于北宋年间,是一位著名诗人、书法家。

(2)窠:本指鸟兽昆虫的窝。这里指框格,刻印时在印章上划分的横直界格,刻写碑文题匾的书法也叫“窠”或“擘窠”。

(3)三代:指夏、商、周三朝,此时正是古文与大篆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4)安排费工:指在结字排序上耗费工夫,巧思构造。

(5)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子敬:王献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之子,字子敬。

(6)更无气骨:更加没有气势与骨力。

(7)郎官:徐浩早年曾经官至金部员外郎,后官宪部郎中,此两职皆属郎官。

(8)沈传师:唐代书法家,字子言,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尚书右丞、吏部侍郎。精真书,清逸遒丽。

(9)萧诚:唐代书法家,善真、草书,与李邕并称于当时书坛。

(10)《集千文》:隋唐人重王羲之书法,集王字为《千字文》帖,隋代僧人智永曾临习这种集王字的《千字文》,经过多年磨炼,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面目。

(11)骨格:即“骨骼”。指字的骨架。

(12)贵形不贵苦:形,指字的形态。苦,急躁。《庄子・天道》:“所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成玄英疏:“苦,急也。”此句意为书法注重字的形态,避免急迫浮躁。

(13)贵形不贵作:作,做作,刻意而为之。此句意为书法重形态的表现,而不应刻意做作。

(14)少成:年少时养成的习性。此语出自汉贾谊《新书・保传》:“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15)古衣冠人:穿戴古代衣冠的人,或道或仙,多指高人。差进:逐步进展。蔡元长:即蔡京,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精书法,尤擅行书。

(16)章子厚:名,字子厚。官至相位,同蔡京、蔡卞同时同党。

(17)颜鲁公:即颜真卿,唐代大书法家,封鲁国公。可教:值得学习。教,习也。

(18)臼: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19)苏之才:其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字明意殊:字迹明丽,意态非凡。

(20)半山:即半山亭,王安石故宅。在江苏江宁县,由县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故名之以“半山”。文公:即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死后谥文。

(21)幕山:即南京市北的幕府山。相传为东晋大将军王导设幕府于山上而得名。关蔚宗:宋钱塘(今杭州)人,庐州使君。平生好事,多蓄书、画,游宦交广。

(22)蛟龙岌相缠:见《米芾〈海岳名言〉解读(上)》注释8。

(23)海岳:米芾常以“海岳外史”自号。召对:君王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问题。此为宋徽宗召对。

(24)勒字:勒,雕刻。这里指刻板、紧迫。沈辽:宋代书法家,钱塘人,沈括的从弟。排字:注重结字的安排均布。

(25)描字:精意摹仿,有做作之态。画字:随意挥写,善于刻画。

(26)刷字:用笔快捷,如漆刷物。

[译文]

石曼卿写佛名号的字,没有曲折婉转之势,小字拓展使其大,大字收缩使其小,这是张旭教颜真卿的谬论。字本来就有大小的搭配,就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等分,岂可将“一”字填满一窠,来对应“殿”字呀!字本来就自然搭配相称,不必大令小,小使大。我曾写“天庆之观”,“天”、“之”字都是四笔,“庆”、“观”字多笔画,随手写来,挂在墙上气势自然通畅,大小相随,气势飞动。

书法到隶书兴起,大篆古法便被破坏了。大篆籀文各随字形的大小变化,所以有百物形状,灵活完备,自然满足。隶书有扩展收缩之势,但没有三代古法。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都是一笔书。安排费工夫,怎么能流传后世?李邕改变王献之书体,但缺乏纤丽优美的风格。徐浩晚年用力太过,更无气势和骨力,都不如作郎官时的《婺州碑》写得好。《董孝子》、《不空》,都是晚年恶札,没有一点妍美之态,这自有识者知道。沈传师改变常格,自有超世真趣,徐浩赶不上他。御史萧诚题太原门额,唐人没有超出他的。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很有钟王之趣,其他的人都达不到。

智永临习《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完备,有真迹。自“颠沛”二字起,在唐林夫那里,他人收藏的比不上。

字要有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这样才字生秀润,结字稳妥,而不俗气。险劲而不怪异,苍老而不枯干,湿润而不臃肥。变化不同形态贵形不贵急躁,急躁产生怒气,怒气易生怪异。书法贵形不贵做作,做作则显刻画,刻画则俗,这些都是字的毛病。

“年少时养成的习性若天性,习惯同自然”。这是古语。我梦见古衣冠人授我折纸书,书法自此有进展,写与他人都不知晓,蔡京见而吃惊道:“法为什么突然大变了?”他很有眼力。章子厚以真书自称,独称道我的行草,想来我的书迹排如算子,然而真书须有体势才是好的。

颜真卿行书可以学习,真书便入俗品。

友仁习古人书法,不知学我的书多。小儿子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磨成臼,才到右军的水平,若砚池磨穿,始能到钟繇、索靖的水平。能不努力为之吗!

一天不写字便觉思想迟钝,想来古人未曾停止过作书。因而想到苏之才的《恒公至洛帖》,字迹明秀意态非凡,为天下法书第一。

半山庄台上多王安石书迹,今不知有否?王安石学杨凝式书,别人很少知道,我说出其中的原故,文公大赏这个见解的高明。

南京幕山楼上的题额,是关蔚宗21年前所写,相比六朝宫殿匾额都是这样。

薛稷写慧普寺题额,杜甫以为“蛟龙危急相缠”,今见它的拓本,乃如儿童握蒸饼的架式,相信老杜不会作书。

篇8

一、创设情境,为角色“换位”准备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是非常有限的,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为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在《斑羚飞渡》一课中,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熟悉。(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和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换位,启迪思维

“换位”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和主要人物之间、读者和次要人物之间、读者和四面环境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斑羚飞渡》授课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角色换位被提前铺垫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样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

1.和主人公之间的换位。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和主人公对话,更要和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这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头羊,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2.和次要人物的换位。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功能。因此,和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索,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1)和中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假如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羚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2)和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便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这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3)和猎人与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奇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一句时,我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假如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3.和作者之间的换位。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漂亮的桥”这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假如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催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漂亮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索,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漂亮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漂亮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的新问题。

在进行了以上步骤后我问学生:“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因为答应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预备唱歌的……几分钟后的一个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课文本身。

三、总结收获

篇9

浙江师范大学:超一学分收150元

浙江师范大学从2000年开始实行学分制,当年,该校对2000级一般本科生收取4000元一学年,实行更为灵活的自主选课制、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或延迟毕业;学校实行“双学位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修双学位课程,只要修到第二专业80学分,再加上原有的学分,即可申请双学位。此外,学校还规定,学生修满170个学分可以毕业,超过190个学分,超过部分必须按150元一个学分付费。

当时,面对额外的收费,在校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曾有浙江师范大学2000级艺术类的学生大吐苦水:“每年学费1.5万元,加上学习用品、生活费,4年下来费用远远超过10万元。虽然学校开通了网上查学分,但是,刚进大学时,都不清楚要修那么多学分才能毕业,就尽可能多选、多学,平时也不会仔细地把所学课程的学分加一下,也不知道到底修了多少学分。7个学期下来已达到规定的学分,第8学期还有几十学分要修,等于是白白浪费掉了,还得多交钱。”刚进学校时,浙师大的学生都不知道超学分要收取那么高的钱,到大四时才公布学分总数,并突然公布超学分要收费。该校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合理,150元一个学分太贵。比如一门计算机课,4学分就是600元。“就好比是戴着红袖标站在你边上,等着你违规”,有学生说。

时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郑祥福介绍,学生一进学校,学生手册上就明确规定超过学分要收费,但收多少没有公布,因为每年的收费都必须经过物价部门审核。平时学生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学分。学校定下的150元一个学分也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他算了一笔账,学校收取学生学费4000元一学年,财政补贴每个学生大约要6900元一学年,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花10900元。如果按4000元一学年计算,4000元×4学年÷170学分=94.1元每学分;实际上远远不够,如果按10900元×4学年÷170学分=256.5元每学分,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初步定价每学分150元。郑祥福说,扩招后,学校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都非常紧张,师生比例已从以前的1∶14降到1∶20左右,学校教学压力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的限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

浙江大学:收取一定成本费

浙江大学从2002级新生开始,各本科专业均实行学分制收费,学费由专业注册学费与学分学费组成。学年开始时,学费按省物价部门核定的预收标准进行预收,即艺术类本科专业学费7000元每生每年,一般本科专业学费4800元每生每年,农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学费4000元每生每年,学期结束时,再根据学生实际选课情况及学分数,计算每个学生应缴的学费总额,多退少补。学生交清全部学费后方能毕业。

浙江大学教务部主任秘书汪定焓说,浙江大学每个学分的费用是用学生4年应交学费除以其应修满的学分数得来。以浙大外语学院为例,该专业4年一共要修满165.5个学分,每学期有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外语专业学校推荐15.5个学分;学有余力的可以选选修课,每个学分75元,学校通过计算机随机抽取学生,但是专业优先,每个学期提前上报学分数,根据学分数交学费,符合要求的可以申请免修。学生还可以修读辅修专业(含第二专业)。汪定焓说,“学校按学分收费,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自,可以多学也可以少学。”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副教授林融说,其实,浙江的高校收费是偏低的,像浙大和浙师大现在的收费都不算高。学生本身平时开销渠道非常多,出现学分收费会觉得有问题,当然,到底收多少应该经物价部门核准,而各学校实力也是不一样的。“现在和以前的计划经济不一样,学校收取一定的成本费是可以接受的。”

南京理工大学:不能无休止重修

2006年12月30日,江苏省教育厅、物价局、财政厅联合下文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9月10日三家单位又联合下文,同意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等在内的20所高校施行按学分制收费的办法。后来,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9所高校成为第二批试点院校。

“我们学校早在2007年秋季就开始实行按学分制收费的办法了。”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张永春副处长介绍说,按学分制收费江苏在全国也算早了,但浙江、上海部分高校更早。按学分制收费和过去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学生要交的学费增加了吗?张永春解释说,和过去一年4600元不同的是,收费分两块,一部分叫专业学费,一部分叫课程学费,课程学费是统一的,每学分80元,如果这门课3个学分,就是240元;专业学费各专业有所不同,按学年来收,平均下来1100元左右。“算下来,实行学分制收费后学生应交的学费,累计起来应该是每学年4600元4年18400元左右,但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学生考试通不过的话,可以有一次免费补考机会,不收一分钱,如果补考又没及格,则必须重修,还是按一个学分80元来收。”

张永春认为,这对学生来说是个约束,不能无限制地重修,因为这意味着你占用了学校的资源。但反过来,如果学生提早修完学分,3年就毕业,缴费则减少,因为省了最后一年的专业学费,1100元左右。按照政策,实行学分制后,学校须给考试不及格而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的学生一次免费补考机会。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学校可按该课程的学分收费标准收取学分学费。对因特殊原因经批准需延长修业年限的学生,学校可按需修课程的学分收费标准收取学分学费,已按学制年限收取专业学费的,不再收取专业学费。

据了解,在按学分收费推出之初,也曾引发多方争议,不过,实行之后,大多数学生感觉并不明显。该校学生李易晗学生说:“第一学年已经预缴纳4600元学费,住宿费1200元,一学期下来没有重修的科目,费用与以前是持平的。只要门门功课都过关,不担心学费上涨。”

武汉大学:学分制是一种淘汰机制

2011年开始,每年一开学,武汉大学学生都要进入该校的电脑选课系统选课,这被武大学生戏称为“考验人品”。许多新生紧张地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选课系统,不停地按F5键刷新,期盼能早点进入系统选上自己喜欢的课。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在湖北高校率先实行学分制收费。实行按学分收费改革后,高校本科将成为弹性学制,由高校自行确定本科学习的修习年限范围,即现在的大学生可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自由选择完成大学学业的时间。

武汉大学的学生每选一个学分,就要交100元。为了让自己的钱充分发挥最大效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学生毛艳芳在选课前,咨询了许多学长学姐,从他们那儿得知哪些课比较有价值、哪些课比较有趣、哪些课得分高,还有选课的注意事项。“‘秒课’的那几天,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选课系统查看自己的选课情况。”令她欣喜的是,她选上了大家梦寐以求的“人体机理趣谈”“计算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比较好的课程。

“实行按学分收费,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武汉大学教务部部长吴平认为,与传统的学年制收费相比,学分制收费比较灵活,学生选学了多少个学分,就支付多少费用。这也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若按学分收费,学生是否可以自由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人认为,实行按学分收费后,学生将有更大的选科、选课、选师、选时自由度,并可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提前或推迟毕业。不仅如此,弹性学制还可以使学生错开毕业时间。课程不及格,重修如何收费?据介绍,不及格可免费补考一次。对于补考再不及格,或需要再次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学校可收取学分学费,学分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

“推动这项工作有意义,因为它代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学分制收费改革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学分制改革的延续和完善。”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赵菊珊表示,要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学分制收费改革的“破冰”,虽有尴尬,但这也是“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篇10

关健词:陌生化语言 主客体融合 语义割裂 意象叠加 视听觉连通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更是擅长文字“游戏”的高手,他们用“心”经营“文字”,诗意也便在诗人的笔下诞生了。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起始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就已经有些令人费解,接下来的“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更可以说是“动宾搭配不当”。《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发表之前,曾经有人向诗人舒婷提出建议,把“纺着疲惫的歌”中的“纺”字改为“唱”,诗人不同意,“我觉得‘纺’比较好。”即使一度曾被《作品》以此诗语言“晦涩低沉”的原因退稿,诗人不改初衷,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1]但这“纺”字究竟好在哪里,舒婷在与作家陈村的对话中也没有明说。

有一种研究观点认为,“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这里的“我是”应理解为“在我的眼里”或“在我看来”,“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则应理解为“你就像那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与“歌”相搭配,是一种言语变异,因为通常我们只说“纺纱”而不说“纺歌”。上下两个句子连贯起来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在我的眼里,祖国(你)就像那破旧的老水车一样,整天都像纺车那样在吱呀吱呀地转着转着,就好像一个疲惫的人在唱着悲哀的歌。”[2]这种对文本的解读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纺歌”是一种动宾的超常搭配,是语言运用中的变异现象,属于陌生化语言范畴。本文试从陌生化语言表达的角度,对诗歌是“纺”非“唱”的诗意做进一步的分析解读。

1.主体与客体的融合

对诗歌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首先要厘清“纺着疲惫的歌”陈述的对象问题。

陌生化语言的要义是解构语言能指与所指间习惯性、固定性、自动化的意指关系,摆脱由语言建立起来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重构它的感性内涵,形成新的意义指向。习惯性的语言模式形成习惯性的语言知觉,它能形成人稳定的心理认知定势,但也因此把人拉向理性与经验之中,压抑你鲜活的感受。对规范化的偏离、对已形成的语言规则的扬弃,成为创造出魅力独具的陌生化语言的主要程序。“其实,所谓作家,就是‘一群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的人们’”[3]诗人更是如此。

诗歌是一种适合于抒情言志的文体,抒情主人公大多可以跟诗人自己对号入座。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第一人称“我”自始至终贯穿全诗,虽然有时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隐身于“我”的背后,但不会影响到“我”作为诗歌抒发诗人思想感情的主体地位。可这首诗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除了第一人称“我”之外,作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同时贯穿全诗始终。从诗歌内容来看,“你”和“我”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把“我”理解成作为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自己,那么“你”可以理解成诗人抒发思想感情的客体“祖国”。一般而言,诗歌中作为抒情主体的“我”与客体祖国的“你”之间是泾渭分明,不应该也不允许相互混淆,这是读者对“你”“我”能指和所指之间习惯性、固定性、自动化了的意指关系。但在这首诗歌中,“我”与“你”不再是楚河与汉界的关系,诗人是故意模糊了“我”与“你”之间界限,正如舒婷《致橡树》中的那“仿佛永远分离,又终生相依”的木棉与橡树,呈现出若接若离的关系。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这两句诗中的“我”和“你”名为二,实为一,“我”是我,“我”又是“你”,“你”是你,“你”又是我,这种语言文字上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艺术上收到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诗人正是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存,强调抒情主人公“我”与抒情客体“祖国”之间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的关系,强调祖国“你”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就是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唯有如此,方显“我”真挚、深沉而又执着的爱国情怀。这种抒情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现象,在诗歌的第二节“我是贫困,我是悲哀”两句中得到更明确的体现和更进一步的强调。

明白了“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厘清了抒情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关系,自然我们也清楚了“纺着疲惫的歌”陈述的对象既是抒情主体的“我”又是作为抒情客体的“你”――我的亲爱的祖国。从这一角度来说,把“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理解为“在我的眼里,祖国(你)就像那破旧的老水车一样,整天都像纺车那样在吱呀吱呀地转着转着,就好像一个疲惫的人在唱着悲哀的歌”难免显得有些狭隘、肤浅,不够准确。事实上,这里的“我”和“你”不能也不必分清哪个是真正的“你”、哪个又是真正的“我”。“你”在“纺”着疲惫的歌,“我”又何尝不是在“纺”着同样疲惫的歌呢?!

2.语义的割裂与意象的叠加

“意象”古义即“表意之象”。《周易・系辞》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因此意象成为了诗意的载体。清代章学诚认为意象乃“人心营构之象”,这表明意象又同时反映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诗句中语义的割裂与意象叠加技巧的运用,足以说明诗人深谙古人“意象”的真谛,体现出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从上下两句语义表达角度来说,“破旧的老水车”是被陈述对象,“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是对陈述对象的陈述。“老水车”应该是“唱着疲惫的歌”才能构成一个语义表达完整的句子,才能在陈述对象与陈述内容之间彰显合逻、合乎语法规范的要求。很显然,诗人用“纺”字陈述“老水车”,在语义表达上造成割裂,给读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因为按照日常语言的思维,上句明写“老水车”,下句本应用数百年来“唱”着疲惫的歌来对“老水车”进行描述,但诗人故意用一“纺”字荡开一笔,转移到貌似暗写的“老纺车”身上。这种上下句语义的割裂,造成“老水车”这一意象暂时的支离破碎,只有陈述的对象,没有了陈述的内容。

但这种语义表达的割裂,并不妨碍读者对“老水车”这一意象完整性理解和感受。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各种现实的事物(包括情感等内容),都必须被想象力转化为一种完全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作诗的原则”,而“进行诗转化的一般手段是语言”。读者读诗、解诗,循着诗歌的语言文字,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凭借自己已有的独特经验,被割裂的语义得到贯通,被暂时支离的意象得到丰富和整合,试图还原或重新构建世人心目中原本完整的“老水车”意象,这也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时,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老水车”应该是“唱”着疲惫的歌的原因所在。

此处是“纺”非“唱”造成的语义割裂,非但没有造成“老水车”意象的割裂,破坏读者对“老水车”这一意象的完整性理解,反而丰富了诗歌内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纺”字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同样有着“老水车”“数百年”历史的“老纺车”,这是非常合情又合理的联想,一个“纺”字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关涉到显性“老水车”和隐性“老纺车”这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既显笔墨之经济、又显诗意之盎然,更显内涵之丰富。“老水车”和“老纺车”两个意象共同成为承载古老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载体,由于“老水车”和“老纺车”都具有围绕某一固定轴做原地打转而不发生位移的动作特征,用来隐喻祖国的发展停滞不前的历史,以及由于“老水车”与“老纺车”都具有“破旧”不堪的形象特征,用来隐喻中华民族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历史都是恰到好处。在这里,我们在对这两个意象的独特体验中,漫溯悠久的历史长河,感受古老的农耕文明,既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又有了文化的丰厚感,更令人能够站在今天现实的高度理性地反思祖国的过去、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

3.视觉与听觉的连通

陌生化语言强调言语者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更强调通过对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动,获得充满个性和智慧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具有了强烈的体验性色彩,其结果能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并创造出一种对客体从未有过的审美感受。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主体意象。诗的上句“老水车”的意象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但从诗的上下句内在的关联性来看,“纺歌”我们似乎又能听到这“老水车”自远古以来一直重复的那首单调、乏味而又凝重、苍凉的“悲歌”,上下两句同一意象的“老水车”同时诉诸读者的是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器官。视觉与听觉原本是两种不同类的感觉,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纺”和“歌”动宾的超常搭配,把原本诉诸于人听觉的“歌”让位于诉诸人视觉感受的“纺”,两种不同类的感觉连通起来。这种“连通”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更让读者获得了“老水车”更为丰满的感知形象,让人们跳出认知的固有模式而走向审美体验。同时,由于这一“纺”字的运用,造成“老水车”与“老纺车”两个意象的叠加,这在表达效果上对“视觉”和“听觉”效应起到了进一步强调突出的作用,是“纺”而非“唱”,就在于仅凭一“唱”字是无法唤醒读者多种审美感官,在听觉和视觉的多种感受活动中获得多层面、立体式的审美感知。是“纺”非“唱”,能让读者在对语言的反复玩味中领悟到更为丰富的审美韵味,领略到陌生化语言赋予个性化的、独特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村VS舒婷:我已是狼外婆,[J].《收获》,2002,(6).

[2]魏家骏,意象的组合与张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J].《名作欣赏》,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