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文

时间:2023-03-20 20: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篇1

新都区石板滩小学    廖翠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教材P64、65。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学力单(课前完成问题解决1题)、姓名纸片。

教学过程:

数学课前操:和小动物一起做操。

小白兔,蹦蹦跳(小兔跳);小鸭子,嘎嘎嘎(双手放前做鸭子嘴巴状);

小金鱼,游啊游(双手做鱼游状);小朋友,拍拍手,安安静静齐坐好。

一、回顾旧知、揭示上下

数学游戏(一):说反义字。

师:老师说一个字,请同学们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如大(小)、多(少)、高(矮)、长(短)、重(轻)、前(后)、上(下)。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上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上下)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生:认识)请你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把课题读出来,这是(上),这是(下)。

二、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1.创设情境,确定两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看!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今天是大树爷爷的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给树爷爷过生日,看看谁来得最早。(课件出示小兔、小鸟)

师:小鸟和小兔来得最早。诶,树爷爷告诉廖老师,他想考考大家,“小朋友们,你们能用“上下”来说说小鸟和小兔这两只小动物的位置吗?”谁先来介绍一下小鸟的位置?(在黑板上贴出小鸟的图片)

生1:小鸟在大树的上面。(小鸟和小兔比,它在哪儿?)

生2: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小鸟在谁的上面?)

生:3:小鸟在小兔的上面。(谁听懂他说的意思了?让学生多复述几遍。)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小兔的位置?(在黑板上贴出小兔的图片)

生:小兔在小鸟的下面。(谁听懂他说的意思了?)

(让学生多复述几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书,再全班齐读一遍。)

2.确定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不一会,小松鼠也赶来了。(课件出示小松鼠)那你能用上下来描述小松鼠的位置吗?(在黑板上贴出小松鼠的图片)

生1:小松鼠在中间。(师:能用上下来说说吗?)

生2: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谁听懂他的想法了?)

(其他学生进行复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书,修正学力单,全班齐读一遍)

3.体会一只动物位置的相对性

师:小松鼠刚才也在很认真的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可是现在小松鼠有点儿糊涂了,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上面,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下面呀?它不是一直都在这儿的吗?谁能给它解释解释。    (指名回答)

师:哦,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说小松鼠在上面是因为把它和小兔子比,它在小兔子的上面。说小松鼠在下面是因为把它和小鸟比,它在小鸟的下面。那看来,同一只小动物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它所处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师: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松鼠解决了疑惑,那现在廖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问:小兔的上面有谁?小鸟的下面有谁?

生:小兔的上面有(松鼠和小鸟);小鸟的下面有(松鼠和小兔);

师: 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

(完成学力单上用上下说一说,全班齐读一遍。)

4. 数学游戏(二):我说你猜 

师:小动物们给树爷爷过生日可开心了,它们还玩了一个游戏,也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参加。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我说你猜。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树爷爷呀会给我们一些小提示,我们要通过这些小提示猜一猜树爷爷说的是哪一只小动物,请你用动作来告诉大家。如果你觉得是小鸟,你就做一个飞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松鼠,那就做一个小松鼠吃松果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兔子,你就做一个长耳朵的动作,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

师:准备好了吗?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兔的上面。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鸟,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最上面。那它一定是?(小松鼠)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答对了吗?老师现在要采访一个小朋友,请他说一说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呀!

师:想不想再猜一次呀!好,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鸟的下面。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松鼠,有的小朋友说是小兔,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中间。那它一定是?(小兔)

师: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实在是太快了,真让老师佩服呀!

5. 数学游戏(三):摆一摆

师:下面咱们再来玩一个动手的游戏“摆一摆”。请用你们课桌上的数学书、本子和笔袋来完成。

①我来说,你来摆(师说生摆)

师:把数学书放在课桌上;本子和笔袋放在书的上面;笔袋不在最上面。

(生摆完后,上台展示摆法,利用电子白板拖动图片进行摆一摆。)

师:你能用上下说一说这些文具的位置吗?(指导学生完整描述: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中间的)谁在谁的上面,也在谁的下面。)

②你来摆,他来说(同桌互动)

师: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好这些文具,然后请你的同桌用“上下”说说它们的位置。  (明确要求后学生开始游戏,并请一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③师小结(整理用完的文具):请同学们快速地整理好自己的文具,坐好。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

1.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1题:用“上”或“下”填空。

2.百宝柜: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2题,填一填,说一说。

师:同学们,树爷爷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它的百宝柜,(课件出示百宝柜)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里面都有哪些东西呀?那你能用上下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吗?(生自由的说,只要正确都予以肯定,并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全班订正)

3.寻宝物: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3题。

师:刚刚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淘气他说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帮帮忙。看,小机灵狗要送给淘气一个宝物,宝物就在这三个盒子中的一个,但是却不知道宝物在哪个盒子里,根据小机灵狗的提示来猜一猜吧!   

师:宝物放在1号盒的下面,那么宝物可能放在几号盒呢?

生:宝物可能放在2号盒,也可能放在3号盒。

师:我们来看看机灵狗说的第二句话,宝物放在3号盒的上面。那现在你能说出宝物放在哪个盒子了吗?

生:宝物放在2号盒。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1:因为宝物可能在2号盒,也可能在3号盒子,机灵狗又告诉了我们宝物放在3号盒子的上面,所以宝物就在2号盒。

生2:因为宝物在1号盒下面,所以就不在1号盒子,宝物又在3号盒的上面,所以宝物不在3号盒子里,宝物既不在1号盒子也不在3号盒子,那么宝物就在2号盒子里。

四、总结全课,收获“上下”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上下。

生2:我知道怎样判断物体的上下了。

2、师:你觉得谁的表现最棒呢?(完成自我评价加分表。)

五、拓展提升:小小推理家,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4题。

篇2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把86.4平均分成16份,每份是(

A

.

0.54

B

.

5.4

C

.

54

D

.

540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

(2分)检查下面的数学作业.

3.

(2分)判断对错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

(5分)列竖式计算

(1)20.8÷8=

(2)7.2÷3=

(3)17.1÷9=

(4)51.3÷3=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

(5分)我国有五大淡水湖,其中鄱阳湖最大,面积为2933平方千米,巢湖居第五,面积为770平方千米。鄱阳湖的面积约是巢湖面积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

(2分)5.544÷36=_______

7.

(2分)注意不要漏了0!

0.024÷5=_______

0.21÷12=_______

0.544÷8=_______

8.

(2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9.6,其中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_______

9.

(2分)84.78÷27=_______

10.

(2分)根据585÷13=4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85÷0.13=_______。

(2)58.5÷_______=45。

(3)_______÷0.013=45。

11.

(2分)口算.

5.1÷17=_______

0.26×0.4=_______

0.27÷0.3=_______

0.25×4=_______

12.

(2分)计算

(1)77.6÷16=_______

(2)33.8÷5=_______

13.

(2分)4.8÷6是把48个_______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个_______。

14.

(1分)8÷5=_______

15.

(2分)直接写出得数

2.1+3.4=_______

8.3+1.7=_______

1-0.01=_______

0.6×0.6=_______

3.2×3=_______

0.45÷9=_______

4.6÷100=_______

10×2.01=_______

8×0.4=_______

1.9×4×0.5=_______

0.9+99×0.9=_______

5-1.4-1.6=_______

16.

(2分)小强家一年的水费是120.6元,他家平均每月的水费是_______元。

17.

(2分)直接写出得数.

1÷2=_______

4÷5=_______

2÷4=_______

6÷5=_______

18.

(6分)计算

40.3÷65=_______

45.9÷34=_______

19.

(2分)直接写出得数.

1.5÷0.5=_______

5.1÷1.7=_______

6.9÷2.3=_______

5.02÷0.01=_______

0.66÷0.3=_______

42.5÷425=_______

0.4÷0.02=_______

1.21÷0.11=_______

1.25÷0.125=_______

0.6÷0.15=_______

0.02÷0.4=_______

49÷0.07=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1、

4-2、

4-3、

4-4、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1、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1、

7-1、

8-1、

9-1、

10-1、

10-2、

10-3、

11-1、

12-1、

12-2、

13-1、

14-1、

15-1、

16-1、

17-1、

篇3

第六单元第五课时解决问题(一)

同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填空题。

(共4题;共5分)

1.

(1分)

同学们在一块空地上种花,种了7行,每行种114株,大约种了________株?

2.

(2分)

最大能填几?

702×________<1600   130×________<400

3.

(1分)

学校夏令营活动,有16人要从小岛到河对岸,河边只有一条小船,每次只能坐4人,至少要________ 次才能全部过河.

4.

(1分)

最大可以填几?

3________2<376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

(2分)

下面是小雨计算的一道题,请你判断他的计算是否正确,对的填“正确”,错的填“错误”。

计算:483×8≈3200

6.

(2分)

玲玲读一本230页的故事书,每天读24页,11天不能读完。

7.

(2分)

估算时,397接近400,应把397看作400来计算。

8.

(2分)

小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m。走5分钟后,离学校还有160m。小华家离学校有460m。

三、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

192×8的积最接近于(

)。

A

.

800

B

.

1600

C

.

2000

10.

(2分)

算式49×6的估算结果比实际结果(

)。

A

.

B

.

C

.

相等

11.

(2分)

(四上·嘉兴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804000500这个数只读一个零

B

.

算式17÷4和1700÷400,它们的商都是4,余数都是1

C

.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D

.

四根分别长5cm、5cm、4cm、4cm的小棒,可以搭成很多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

12.

(2分)

(2019五上·涧西期末)

高叔叔在孟津常袋提子园一次采摘提子112千克,如果每个包装盒最多能装3千克,至少要用(

)个包装盒.

A

.

37

B

.

37.3

C

.

38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

(5分)

育才小学三年级共有86人去野生动物员参观,每张票8元请你估一估带了640元,买门票够不够?

14.

(5分)

老师到商店买书。

《作文选》每本30元,《趣味小知识》每本40元。

要买4本《作文选》、6本《趣味小知识》各需要多少元?

15.

(5分)

下面是一张方格纸。每行20个字,一共17行。这张稿纸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4题;共5分)

1-1、

2-1、

3-1、

4-1、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1、

6-1、

7-1、

8-1、

三、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9-1、

10-1、

11-1、

12-1、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1、

篇4

关键词:情境观察;问题驱动;规律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课改已经超过十年,我们进入了后课改时代,进入了课改的反思和新的践行时代。2011年,教育界期盼许久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在课程总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次将数学基本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四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小学阶段,作为数学思想方法呈现的主要载体――小学数学教材,它又是如何通过何种方式呈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呢?了解和掌握其呈现方式,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把握其教法:是渗透,还是揭示,或是强化?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材,分析发现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总体设想:从低年级开始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某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对应、分类思想等;在中年级适当揭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符号化、模型思想等;而到了高年级则强化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比如教材中所列出的假设、转化思想等。细读全12册教材,发现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情境观察式――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单元、每课时,都会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数学知识与内容,让学生在对于情境的观察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的方式是该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之对应的情境观察是学生感知数学思想主要途径之一。

教材的编写者,站在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寻找与数学知识的切合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每单元、每课时的开头,都安排一张主题情境图,整个课时都围绕这张主题中的数学信息展开探究与学习,同时练习题、思考题也配有大量的情境图,创设出直观形象的观察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当然,上述的主题图、情境图的直观性会随着年级的上升配合着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而逐渐抽象和复杂。

小学一年级上册开篇的情境图,丰富的题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如何数不重复、不遗漏的对应思想;不论什么物体都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的符号化思想、抽象思想;在数每种物体个数时,又看到了统计思想的影子。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1、2、3……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二、问题驱动式――利用“纯粹数学习题”呈现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不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数学知识的传递都是以问题驱动的,问题是数学知识传授、学习的内驱动力。数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教材有时就是通过呈现这些“纯粹的数学习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得到提升,而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也通过这种问题驱动逐渐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并进行运用。

下面是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单元第67页中的习题,该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该题中,通过问题(1)的填表,让学生感受到变与不变,感受到单价不变(5元)时,长度和总价之间的数值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变化的规律,渗透了函数思想;问题(2)的描一描,学生在用数对(长度,总价)来描点时,让学生感受到数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的思想;问题(2)将描出的点,连一连,此时将连成一条射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值――点――线的变化过程,感受到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3)是正比例模型的应用,其实是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这道题,是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建立了正比例的模型,此时利用该模型,进行判定;问题(4)是根据图像进行计算,是数形结合的另一种应用,是将图形再反映成数对,即问题的答案。

此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驱动,让学生体会了多种数学思想。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使这种驱动更具有阶梯性,更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规律探究式――利用“找规律等内容”呈现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多处找规律的内容,从“例题个数、习题个数、专题单元个数、课时数”四个方面,对12册数学教材统计如下:

教材虽然只有四、五两个年级的四册教材中安排了《找规律》的专题单元,但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找规律的题目,从一年级的找规律填空、加(减)法表中的规律,到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等,随着年龄的上升,规律不仅限于数字中的规律,还有图形上的规律;规律的探究不仅是零散的,还有专题单元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物体的数量与间隔的数量之间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四年级下册安排了搭配中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周期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图形移动后覆盖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不论是单个习题的学习,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探究,其中不乏渗透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一直伴随着规律的探究。

以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

细细分析这一课时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规律探索过程中,将木偶娃娃和帽子逐步用图形来替换,渗透了抽象的数学思想;随着抽象的图形(图案)越来越简洁,还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用图形进行连线,每种连线对应着一种搭配方法,这又渗透了对应的思想;学生用符号代替物体,连线对应搭配方法,正好建构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模型,体会了模型思想。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规律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就是一次与数学思想方法近距离接触的过程。在这种接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内化了数学思想方法。

四、策略强化式――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苏教版教材除了重视情境图、习题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在四五六年级每一册单独设立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向学生呈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集中强化了一些策略型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这种运用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以升华。

以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来分析苏教版教材是如何利用“策略强化”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使之具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能力。

转化的策略教学,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图形的变与不变,初步体会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第二层次,通过回顾小学中各个时段,各个学习领域中的转化策略,其中有数与代数领域的,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最终总结为:当遇到一个新的、不熟悉的问题,总是转化为一个旧的、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进一步加深对于转化策略理解;第三层次,通过“试一试”、“练一练”,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转化的策略,将转化的策略内化为一种解题技能。

苏教版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专题单元内容的编排,更加凸显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灵魂地位。小学中的六大策略,都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策略在小学课外辅导中非常常见,有些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问题:比如画图的策略中的例2其实就是相遇问题;假设策略其实就是鸡兔同笼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性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博大精深。

篇5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不是像过去我们使用的教材那样内容很详细,逻辑上循序渐进。而是有这样一些突出特点,即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这种安排特点为我们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白”,目的就是让就是和学生施展手脚,勇于创新。为此,我们要根据新的数学教材的这些特点,积极组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难度确实不大,重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初看起来这部分内容并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果按部就班,或者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对这些内容也会不感兴趣。但是,只要我们吃透了数学教材,认真钻研教材特点,就可以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时,在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信阳市新县城关第一小学有师生1680人,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校师生每天节约多少钱?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角钱,全校师生每天节约多少钱?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全校师生每天节约多少钱?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全校师生每月节约多少钱?每年呢?就是608800元,假如我们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给家庭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帮助多少人解决困难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紧密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了小学生的节约意识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处于6—12岁的儿童期,思维单纯,对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喜欢随兴而学、随群而动,情绪性和无意性较明显,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内容,运用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譬如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亦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目的。例如:在讲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师生竞赛的方法:先出几道数字较大的题进算,让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教师则用计算器。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来。结果出来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器比其他运算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进而师生共同讨论之所在学校、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计算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跟好的工作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动参与课堂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管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利用教材后面的表格,让学生在教学中真的当一回“小管家”,记下家里的每一笔开支,算算自己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且感受到“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的道理,感受到持家的不容易,从而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本文来自于《科学中国人》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简介详见.)

3结合数学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是在备课时,要积极思考那些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内容。比如:目前新课程每本小学数学教材里都有“你知道吗?”这一栏目。所写的都是我国或其他国家科学上的成就。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p96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的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短短的一句话,通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可使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读书和有所作为的责任感。

4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把品德要求落实到行动上

篇6

第一学段:关注学生“操作体验”,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第一学段以简单的排列组合、简单的推理、集合思想、等量代换等内容蕴含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思考、全面思考的意识与方法,进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第一学段的教材例题往往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低年级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做中学,体验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一)加强活动操作,感悟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1的教学。

出示:用1﹑2两个卡片能摆成几个两位数?

师:你能用手中的两张卡片摆成一个两位数吗?试一试。(学生动手摆卡片)

学生汇报。

生:我先摆1,再摆2就是12。

生:我先摆2,再摆1就是21。

其实这就是排列问题。两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学生用这两个卡片动手摆一摆,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记录结果,小组交流摆法。接着用三个卡片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初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三年级学习的服饰搭配﹑球场的赛次问题,是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排列组合问题。衣服和裤子要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用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重点理解怎样连线比较清楚完整,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训练学生有序地操作,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借助故事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为探究学习等量代换做准备。

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

感知“等量”“代换”。

师:这个故事叫《曹冲称象》,大家觉得曹冲聪明吗?聪明在哪里?

生:聪明!因为曹冲称出了大象的质量。

师:大象和石头都沉到画线的地方说明什么?

生:大象质量和石头质量相等。

师:曹冲的聪明体现在哪儿呢?

生:曹冲把大象换成了石头。

生:用到很多石头,多到和大象一样重。

师:最后称的是大象吗?

生:是石头。

生:大象不能直接称,用相等的石头代替。

师:曹冲的确很聪明,像这样用一种相等的量来代替的过程叫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等量代换。

本课由经典故事“曹冲称象”引入,这个故事学生非常熟悉,聪明的曹冲借助石头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故事的现象看到等量代换的本质——石头是个中间量,把大象的体重换成了重量相等的石头,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体重。让学生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数学味来。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眼光”看社会,就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解读信息,关注数学思维训练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一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目的。为此,根据提供的信息,有序思考、有效落实思维训练是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根本。

师:研究两个量的质量关系通常用天平。什么情况下表示两个质量相等?

出示:1头牛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 一只猪的质量=2只羊的质量(假设每只猪、每只羊的质量相等)。

师:从上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头牛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

师:同学们发现了牛和羊的质量关系,是通过谁知道的?(猪)

想知道牛和羊的质量关系,还能怎么说?

生:1头牛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1只猪的质量=2只羊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所以1头牛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

生:2只羊的质量=1只猪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就是1头牛的质量。

生:还能用算式表示 2×4=8。

在进行深入分析、加深理解后,终于有许多同学发现了牛和羊的质量之间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猪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只有对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等量代换其实也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通过等量代换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方程的实质就是用简单的等式来代换复杂方程式的过程。这块知识就是为以后学习代数做准备的。所以解读信息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见,在第一学段里,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有条理、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第二学段:注重学生“抽象建模”过程,践行数学思想方法

实践操作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广角”注重做中学,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为此,在第二学段通过研究数学中的经典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建立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推理模型。同时,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践行数学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一)化繁为简,体现优化的数学思想

“化繁为简”是数学探索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数学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如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向学生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家里的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烙熟一张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怎样才能让一家三口尽快吃上饼?(小组合作,用表格记录)

反馈汇报。

生: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

生: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省时间。

师:还可以怎样烙,更节省时间?

学生很快找到了用最少时间的规律。这样,学生基本能理解烙饼的过程。但由于这一环节过早揭示了规律,学生在后面4张饼、5张饼的烙法上直接顺应了3张饼的烙法,造成知识的负迁移。

通过反思,笔者发现,在这个环节做如下处理会更好:在烙4张饼、5张饼之前,加强3张饼烙法的对比——相同时间对比、不同时间对比,在对比中引发争论,在感悟最优方法的基础上再来计算烙饼所需的最少时间。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先去体会烙饼的最优方法,再联系烙的方法来计算所需最少时间,避免了学生把研究烙饼的方法当成了找规律。在讨论中深挖优势,进行优化,才能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样,在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中,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还能体会到运用优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教材例1 : 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小组活动,利用备好的学具进行试验。

汇报交流。试验中得出以下几种结果:

生:随机拿两瓶,各放在天平上,正好找到少的那瓶。运气很好,只称一次。

生:把5瓶钙片分成2-2-1三组,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2瓶,少的那边再称一次,就可以找到了。需要两次。

有学生分别介绍了称三次、四次的方法。

观察讨论,方法优化后得到:5瓶钙片,至少称两次就能找出少的那瓶。

再如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通过列表也发现至少称两次能找出次品。

那么零件数量为10个、11个……

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从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最优的方法,就可以利用已经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的情况。当然,在“数学广角”教学中还呈现着其他的数学思想,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关注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二)以小见大,有效建构数学的解题模型

有人说:数学是一门建构模型的学问。在建模过程中体现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实践着数学的知识魅力。例如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六年级的抽屉原理等都蕴含了数学建模过程,通过数形结合、归纳、发现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决。

如在植树问题教学中出示:一条路全长500米,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师:对一边、两端你是怎么理解?

生:一边只要想一条线段。

生:两端就是首尾都要的意思。

师:还缺少什么?

师:现补充一个条件——每两颗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你能解决吗?

在学生反馈时,教师要尽可能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

方法1:500÷5=100(棵)

方法2:500÷5+1=101(棵)

方法3:500÷5+2=102(棵)

方法4:500÷5×2=200(棵)

讨论时尽可能让学生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在有争论的情况下教师提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说得清楚呢?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为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提供了便捷途径。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操作、思维的反复进行中,真正理解棵数为何比段数多1的道理,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思考过程,形成了对平分点的数量和段数之间关系的清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