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范文

时间:2023-04-12 14:0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负提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让老师轻松起来

提起减负,我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减轻学生们的书包,如何减轻学生们的课业,赋予童真的学生们一定的活动时间、不要给学生施加压力……总之,在减负上,我们永远最多的都是学生。从教育本身认识减负是减轻学生负担过重而造成的身心压力,然而,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师们并不比学生们轻松多少,应该说在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目前这种竞争激烈的用人制度,刺激着家长、学生盲目的追求高学历,都给处于教育前沿阵地的教师们带来了无尽的压力。教师们考核的压力,绩效的压力,社会高度关注的压力,家长们翘首期盼的压力,唯恐自己的疏忽造成学生终身遗憾的压力等等无时无刻的冲击着教师们早已绷紧的神经。重压重重之下教师早已身心疲惫,而这种重压之下的噩梦必然会转嫁到学生们的头上。

所以,我认为,如果要真正的为学生减负,首先,要让教师们轻松起来。教师的轻松,不是简单的赵本山式的脱鞋放松。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学生一定圆满完成。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关注过程,承认差异。让考核与评价发挥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考察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评价监控,给予教师们触手可得的目标,同时,又有追求高层次目标的机会。这些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二、 让课堂活跃起来

“减负”决非肤浅的只是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舒服一些,而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既“减负”又“增效”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做起。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母体和营养基地,应该是快乐的源泉。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就需要变课堂为学堂,使课堂活跃起来。当课堂成为一个快乐、自由、充满挑战的场所,那么,学生的精神负担就可以减轻许多。我曾经看过一名语文老师就把课堂变“茶馆”,课堂上学生可以随便交流,不用担心答错题会挨批评,还可以到讲台上去演讲。结果是学生负担轻了,学习成绩却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也很类似于洋思、杜郎口模式。

宽松的活跃的环境更适合基础教育的成长。我们需要书声琅琅的课堂,需要议论纷纷的课堂,需要充满质疑的课堂,需要充满知识的课堂。目前,我县正在深入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推进学案导学,课堂注重“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落实堂堂清、周周清。这些对提高课堂效益,让课堂真正的回归自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乐学、善学,客观上也减轻了学生的心里负担。

三、 让学生快乐起来

减负是手段,增效是目的。激发兴趣,让马儿自己乐意跑,减负增效将事半功倍。对比中美的基础教育模式,我国是“宁可不乐,不可不学”,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乐字当头,学在其中,宁可不学,不可不乐。”不过“不可不学”的结果是素质不见得高,“宁可不学”的素质不见得低。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给学生一个好心情,应是我们身为人师的胸怀。

只有热爱者最好的老师。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好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成绩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变难受为享受,所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这也正是让学生们快乐起来的主要原因,从心理上给学生减负。

美国学者鲁德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学习的必然产物,它来自于取得成功的满足。这种满足有益于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从而乐于学,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把众多成功的机会奉献给学生,使他们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是我教学的宗旨。课堂上,从不吝惜自己的微笑和鼓励。课后让大家尽情地欢乐,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智,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心境中度过每一天。

四、 让课堂效率提升起来

“减负”不等于盲目删减教学内容也不等于随意减少学习时间,更不是单纯的课业负担在数量上的减少和对质量检测的摒弃。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增效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而增效重在提高课堂效益。“减负增效”不是让马儿不吃草,而是让马儿吃好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内的教学效益,让学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收,健康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教师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多花心思和精力去备好每一堂课。“不打无准备的仗”。同时,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键。上课教师要讲得精,尽量让学生多讲,多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并且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完成教学重难点,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作业要讲究针对性,讲究质量,尽可能地减少到在学校内完成。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不可少的。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落实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并且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地给予启发引导。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提质;学习压力

目前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压力的减轻,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降低。因此,小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减负提质则是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把握最优教学时间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科学设置教学时间,保证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为学生准备数学图片或是教学工具,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其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课堂主导时间缩短,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与活动空间,保证学生可以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1]。

二、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必须要科学选择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压力的缓解,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平等相处,创建民主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其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鼓励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置“超市游戏”,然后为学生发放人民币卡片,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这样,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提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的。

四、主动参与,促进课堂高效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要重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100以内加减法”一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要求学生在相关学习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2]。其次,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发展期间,必须要注重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此期间,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利用民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设置游戏类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分为几个游戏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探讨相关课堂知识,在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最后,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优化学习体系,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小学教师需要全面改革自身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可以在全面参与的情况下,逐步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3]。

五、大胆质疑,减负提质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在学生提出质疑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大胆提问,放飞思想,才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证学生可以在高效学习课堂中学习各类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习质量。

六、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永平.略谈小学数学减负提质的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2):235.

[2]陈玲.减负高质,练出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8):145-146.

篇3

一、润心助推成长,教育孕育灵魂

农村学生本身就存在家庭生活的困惑,人际交往欲望强烈,再加上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剧增,家庭温暖的缺失等情况的出现,学校为此创建学生心理氧吧室,给学生心灵充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紧抓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

初中生从小学升级而来,自我意识高度膨胀,孩子在这个时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追求人生的意义。我校心理教育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来实现学校教育的需要。

2.紧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开始,部分学生目的不明确,很茫然。这时,教师就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讨,进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旺盛的进取精神。

二、读书陶冶情操,文化开阔视野

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校积极组建阅览室,满足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渴望,让学生多方面积累知识。我们从两个方面提倡读书。

1.参与,把书读厚

参与即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我们利用班会、队会课组织学生阅读,每期开展一个竞赛活动,书读得厚,积累就自然多。

2.积累,把书读薄

我校每期由各班组织一次读书比赛,看谁积累的好词好句多,抒发对人生的憧憬,激发自己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三、书法滋润性格,绘画体现艺术

篇4

教学氛围要“暖”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无趣的,因此,一提到数学,厌倦感便会油然而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抽象的知识讲解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每一次的数学课堂,他们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下课;每一次的数学作业,他们都充满了抵触情绪。对学科的排斥导致他们对数学教师也产生了一种排斥感、恐惧感。这样的心理压力、心理负担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教师就应该注意教学艺术,让数学教学更加活泼有趣,让教学氛围充满暖意,从而真正让学生放下心中的紧张感、恐惧感、厌倦感而投入数学学习中。首先,教师要尝试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无论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教师都应用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如在学校里,笔者充分利用课间的时间与学生沟通;在校外,笔者借助互联网主动与学生聊天,询问他们对数学课堂的看法、对自己教学的建议、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兴趣爱好、生活情况等。通过这样的近距离接触,师生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教师而产生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之情。在这样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学生们也能卸下自己的心理负担,积极融入数学学习,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其次,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们出现的错误。人无完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青春阳光,但是,有时他们想标新立异,有时他们想事情不全面,有时他们说话不经深思便脱口而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如上课时走神儿,作业没有认真完成,没有准确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倘若教师还是严厉地苛责他们,那么就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远,让学生更加排斥数学课。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适时帮助纠正,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与鼓励,促使学生充满信心,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数学学习中,在毫无心理负担的前提下,投入学习,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成绩。再次,教师要重视运用赞美、鼓励式的评价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学习的动力。看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赞赏,他们会积极投入高效学习。比如,在课堂上,一名学生非常准确地回答出笔者提出的问题,这时,笔者热情地与他握手,号召全班学生为他鼓掌,并说:“你真棒了,为你伸出大拇指。”又如,在课堂上,一名学生没有回答出笔者提出的问题,这时,笔者慢慢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安慰,并且说:“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样说的,我期待你下一次的完美回答。”最后,教师必须保持愉悦的心情、热情的态度进入课堂中。试想,在课堂上,教师心情低落,授课态度消极,就会营造低沉的气氛,学生自然会受到教师的消极影响,在课堂上学习态度消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放松、和蔼可亲,才能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恐惧,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表现。比如,笔者每次上课时都提前两分钟到达教室,为学生讲一个笑话或者脑筋急转弯,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过这样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持续性期待,从而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减负与增效并存。

课前准备要“足”

课堂是教育教学开展的主要渠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减负提质,必须立足课堂,着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课前的准备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课前的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教师的备课,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课前预习。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前精心备课,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研究授课中每一环节的教学方法,预设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与意义,理解图像特征与解析式之间的联系,画出与解析式相对应的图像;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一次函数,理解数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函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为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教学难点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引导下,笔者对本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进行了预设,除了做好教材上的内容准备,还制作了PPT课件和微课,并且在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准备好导学案,以指导学生在教学之前展开充分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前指导与学生的自主练习,能够让教师做好授课准备,在凸显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要“活”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减负提质,教师就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和发展,而教学方法是桥梁。没有桥梁做支撑,又怎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呢,教学效率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教师必须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其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因教学对象的差异而不同。在每一次的授课中,教师必要时可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感受可能性”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部分,笔者便采用了对话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中来。首先,笔者说:“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张电影票,该电影的放映时间是本周末。我想把这张电影票赠予咱们班的一名同学。但是,我很为难,票很少,学生很多,每名学生都是老师的心头肉,真不知该把电影票送给谁。请大家帮我想想办法,如何决定把票给谁呢?”这时,学生大声喊出了方法:可以抽签,可以采用抓阄的方法,可以采取投掷硬币的方法。笔者从学生喊出的答案中选出抓阄和投硬币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追问:“同学们觉得抓阄和投掷硬币这两种方法好在哪儿?”这时,学生回答:“可能性一样大,显得更公平。”于是,笔者露出半信半疑的神态并问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到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中,寻找答案吧!”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成功导入了本节课的学习,既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授课中,也让他们学起来更加轻松,更加感兴趣,易于接受,有助于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以“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为例。笔者利用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在课堂上以某一同学为基准,对班级中的其他同学进行“标点”,由此开展“报坐标”的比赛;接着邀请两名学生走到讲台上来,一名学生报坐标,另一名学生寻找与坐标相对应的学生;在这一次指定位置结束之后,就将两名学生的角色进行对调,一位同学指出学生的名字,而另一位同学报出相应的坐标;这时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确。这样的互动形式,既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能够真正为合作探究、互助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融入情境中感受、体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作业设计要“精”

篇5

一、转变育人观念,科学减负提质

要把“减负提质”落到实处,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广泛讨论,达成共识,清除一切阻碍“减负提质”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减负提质”的体制障碍,纠正一切偏离“减负提质”的短期行为,建立上下联动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评估手段,让学校有品质地办学,让教师有质量地育人。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有质量地认识“减负提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正视孩子的发展状况,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与发展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都达成了高度的育人共识,彻底摒弃以往那种熬时间、拼体力的教育,学校和教师才能真正静下心来搞教育,高效实施课堂改革,精心打造卓越课堂,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切实提高育人质量。

二、关注培训质量,提升教师素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减负提质”的可靠保障,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又快又好地培育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把师资培训作为实现“减负提质”的关键,让教师不断学习充电,汲取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当然,培训也应当“量力而行,取法乎上”,让我们的老师听到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报告、大师之讲;让我们的老师经过培训后,能够“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有了量的突破,质的超越;让我们的老师在惊喜之余,又有了攀登另一高峰的欲求与行动,有了打造高效课堂、追求卓越课堂的信心与勇气。

三、助推教学改革,追求课堂卓越

毋庸置疑,“减负提质”的关键仍是教师,主要渠道仍在课堂。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被加工的对象,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教学的统一,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素质严重畸形发展。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我们仍需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良好品德相结合,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单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落实者、欣赏者、幸福者。师生民主,课堂和谐,是追求卓越课堂的必要条件,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探求未知及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有助于发扬师生精诚团结、不甘平庸、永远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有很大关系。所谓好学生大多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因此,要落实“减负提质”就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和教参上的内容重复一遍,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经历学习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灵智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努力构建卓越课堂。

五、培育学习品质,体验学习乐趣

“减负”必须把握好尺度,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同时,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不思进取。心理学研究指出,必要的压力和负担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教师要善于以各种适宜的方法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要培养他们质疑问难、勤学好思、锐意进取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来说,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则是提高学习能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的有效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卓越课堂就是要通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为学生搭建成就人生梦想的大舞台,开辟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构筑放飞心灵的跑马场。

六、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而现代教育技术等媒体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能创设良好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达成理想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均衡教育不可能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提供同样的技术与资源支持,教师也不可能对水平不一的学生实施同一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不同的教学,从而让弱者变强,优者更优。学校是一部大书,一草一木都是教育资源,都能发挥“教”与“育”的功能。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优质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卓越教育;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发挥,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并有特长的领域有适度的超前发展。

七、调适课外延伸,实现全面育人

“减负”之后,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了,出现了一段学校、老师、家长“三不管”的时间地带,不少学生可能会迷上游戏或其他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校可适当开展一些诸如武术操、徒手操、广播操、棋类、球类、田径等运动类活动;绘画、乐器、乐队、合唱、舞蹈、啦啦队等艺术类活动;观察、制作、实验、研讨、抢答等科技类活动;慈善宣传、公益演讲、美食烹调、服装设计、劳动实践等特设类活动……让学生劳逸结合,获得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延伸卓越课堂,高效提升育人质量。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减负;提质增效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除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三个科目外,其余十一个科目都将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并将成绩作为高中录取依据,因此像语文这种传统中考科目在平时课时安排上都有所减少,但要求并未降低,分值未减少。于是出现教材教不完,学生负担重的现象,而减轻学生负担又一直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我们基层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对其它课程学习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关系重大,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学会做加减法。

减负首先是减法,即简化教育方法,要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通俗易懂。那么如何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减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缩短。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是语言的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演练过程。缩短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坡度。即减小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以攀登,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一切都很陌生。初一开始学习语文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降低难度,培养信心。三是要精简。及删繁就简,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语文课程有多种形态,各种板块,罗列开来是为了实现明确的目标,使各项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如果各自为阵,就容易重复。所以各个板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例如读写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阅读与习作结合。这些结合使内容得以简化,目标容易实现。由于这些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结合,其中必然渗透学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繁琐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繁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总之,要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减是为了增,在语文教学中减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呢?一是增加学生的读书时间,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自由读书的时间。二是增加课堂上动手书写的时间。三是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课堂上要进行“大扫除”,扫除语言垃圾,使课堂变得干净;还要严禁噪音﹑杂音污染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当前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第一,长文短教。现在反映课文教不完,教学中除了对精读和略读严加区别,明确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对精讲课文也应提倡长文短教,一般应在两个课时完成,提倡教师对教材合理﹑科学的处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确疑点;短教主要不是减少时间长度,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短教”其实是“精教”,长文短教即长文精讲。第二,精讲多练。精讲即要讲得精要,要言不繁,讲得精练,惜语如金,还要讲出精髓,引领学生抓文眼﹑理文脉﹑品文韵,的文章之要领,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纲挈领。由于讲得精要,所以必然讲得精彩。为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良好的语言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都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又要亲切﹑自然﹑平实﹑流畅,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当前,在强调所谓“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有淡化教师“讲”的倾向,这是不对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互结合”,说明,教师的“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离不开“讲”,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当学生困顿时,加以点醒,思维拐弯时予以拨正,也离不开“讲”;当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讲”,彰显四两拨千斤之巧和穿针引线之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讲和多练是相对而言的,精讲是为了多练,精讲多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精讲保证了多练,指导着多练;多练消化精讲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多读书,少做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课要强调“多读书”。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读书是和文本对话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通过读书从文本中去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语感十分重要。语感是母语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推理的直接把握与运用。培养语感就要多读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者和文本直接对话,和作者交谈,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意的过程。读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学会读书就是学会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读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学生朗读,我们通常习惯的认为是读给别人听。其实读主要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品味。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懂得吟诵语文,并在吟诵中调节身心,愉悦心灵。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习惯。当前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充满书店,塞满学生的书包,使学生淹没在题海中,学生苦,老师苦,家长苦。让学生做这些支离破碎,繁琐不堪的练习题,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得语文水平,反而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 徐中玉,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7

1充分准备的策略

1.1教师准备

计划的制定:总复习计划的制定是总复习的关键,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总复习计划,它包括复习时间安排、内容确定、练习的编制、考试的检查及调整的策略等.通常在第一学期结束后,根据市质检的情况,就开始着手准备.

课件的准备:由于总复习课堂容量大,制作适合本届学生的课堂总复习课件是增加课堂容量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外来现成的总复习课件不少,但适合自己学校实际并可直接使用的课件不多,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选择和再制作.这个费时费力的制作,无疑需要教师在总复习前就完成粗制作,然后在总复习过程再进行细加工和进一步充实.

练习的准备: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但学生各科的时间分配决定了物理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能否做到精练,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练习巩固系统的物理知识的问题.题海战术,将不能奏效,因此事先精编好练习,无疑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试题的准备:总复习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复习的进度,安排适当诊断性的考试.在总复习准备好一定量的单元复习试题,以反馈一些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如何才能出好一份试卷,笔者觉得首先应该熟悉和研究有关材料:包括《课标》、《厦门市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细则》、《中考考试说明》、近三年中考试题、教材等.其中研究近三年中考试题和省内外中考试题,并对试题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学生实际,预设学生问题及适当考虑难易度的比例,命制出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试题.一份好的试题既能检查学生的掌握的情况,提高复习效率,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学生问题的预设:总复习计划的制订、课件、练习、试题的准备,其核心就源于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预设,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一切预设的基础,脱离学生实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谓是“无用功”,因此,总复习的准备归根结底就是对学生问题的准备,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缺漏,了解了学生所求,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教师的准备.

1.2学生准备

在寒假开始前,必须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布置并指导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完成“4+4”双基知识网络整理.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4+4”模式时,首先介绍了“四基”――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公式”、“基本实验”等基本知识的知识网络整理的方法和要求;进而对“四归”――即“方法归宗”、“例题归属”、“错误归因”、“问题归类”等基本技能的知识网络整理,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在小组活动中有所作为,通过这些知识网络的整理,学生已经对初中物理的基本内容和存在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还为老师的“预设学生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在“4+4”模式的实践中,笔者最关注的是学生以往的每次考试中所出现的问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将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并说出错误的归因,请组长整理在笔者事先设置的表格上,通过这些表格再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类.

1.3总复习计划

2夯实基础知识的策略

2.1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轮总复习以复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四基”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核心内容.中考物理卷重视考查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又重视考查运用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机械性记忆的题目,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基础知识,是第一轮复习的关键.

2.2建立知识框架

在复习前的学生准备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知识框架,在课堂上,将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的“成果”展示出来,让他们对比自己的,查差距,然后进行补充,既鼓励了被展示的同学,又让其他同学得到收益.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后,笔者再将基本练习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在此基础上,又将基本解题方法和技能融在其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2.3向后进生倾斜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待提高,通过第一轮总复习,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拾学习信心,难度把握就显得特别重要,复习前先找这些后进生,给他们提出基本要求,如回归课本,引导他们对课本的黑体字、插图、练习等基本内容要多加关注,遇到问题要通过学习小组力求得到及时解决.通过第一轮复习的单元诊断式考查反馈,后进生明显减少,多数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明显加强,为接下来的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做好单元过关”策略

3.1做好堂堂清

总复习是建立在每节课的复习基础上,只有落实在每节课的复习上,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每节课的任务每节课完成;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课余时间上,学生总复习后需要应对各科作业和复习,往往留给他们用在完成物理作业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只有课堂的高效,做好“堂堂清”,才能为单元过关打下基础.

3.2做好单元清

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总会有些章节的复习,效果较差,甚至根本没有达到复习的预期目标,这就需要调整复习计划,加强练习的调控,力争做到单元过关.以该单元诊断性考试为主要依据,发现问题进一步整理在知识网络的“错误归因”上,对照既定的目标管理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一单元的复习.力求做到复习一部分过关一部分.

4少讲精练多思策略

在师生前期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力争课堂高效,就是少讲精练多思,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问题和教学要求进一步交融汇合的平台.教师的引导,应建立在学生希望解决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少讲就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消化理解空间.这样的复习才能更高效,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精编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复习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反思,使他们不断提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组织合作学习的策略

5.1练习的布置与批改

按程度分层给他们布置练习,力求让学生各取所需,能够按时地完成各自的作业.然而,作业的检查和批阅,却对老师提出挑战.笔者任教三个班,以某天布置的作业为例,笔者估测了改一份作业的时间约为2分钟,要改完所有学生的作业竟然需要300分钟,即中途不休息的情况下整整5小时,这样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教师要做到作业全批全改,就很难完成.若一直不批阅和检查学生的作业,势必造成学生完成练习的兴趣,还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阴影.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只给每个小组长批改,且实行“细改”,细到将每题的错误都更正过来,有些还加上分析过程,而后让这些组长当“先生”,负责本组其他三位同学的检查和“细改”,这样既让老师从繁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又形成了合作学习中的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老师也选择部分作业全批全改,防止个别小组和同学检查批改出现的问题.

5.2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除了课堂这个平台外,由于课外让师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实在太少了,有时需要利用课间甚至牺牲中午时间给他们解答.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他们发挥集体智慧,在探讨中学习,碰到有些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鼓励他们与其他小组合作,直到课堂上老师参与一起讨论.

6分层次教学策略

6.1复习课上的分层

针对班级两极分化的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是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一个问题.笔者让一些后进生只完成基础部分的练习,并通过学习小组的互帮,让他们尽快理解好这些基础知识.

6.2处理好中考与衔接的问题

篇8

一、学校和谐文化的形成及核心教育理念

我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智慧积累与发展,沉淀了较为厚重的办学思想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从2000年开始,着力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校园和谐育人氛围。2003年,提出了“和谐管理、和谐教育”办学理念,鲜明指出学校管理要关照教师生命,学校教育要关照学生生命。尊重、理解和相互支持是学校践行办学理念的基础。随后,学校进一步提出了“人爱、人和、人德、人才”的师生发展性培养目标,体现出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目标性和人文关怀。十几年中,我们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在各项工作之中,经过广大教师的智慧实践,无论是在师生精神层面体现出的行为文化,还是学校外显的物质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凸现学校办学气质,彰显学校师生健康阳光、蓬勃向上的学校和谐文化。学校和谐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先进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使广大教师用教育智慧和教育行为更加准确而深入地诠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扎实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和谐校园里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学校和谐文化与“减负提质”的关系

学校和谐文化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校精神,积极影响并指导学校工作,当然,也指导“减负提质”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一贯重视“减负提质”工作,并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学校和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更加关注学校和谐文化对“减负提质”工作的积极影响,着力思考、探索学校和谐文化与“减负提质”工作的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切入点与结合点,使之有效衔接和渗透,深化“减负提质”工作。学校和谐文化与“减负提质”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许多结合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两者均体现出对学校办学思想深层次的思考。⑵都体现出对教师、对学生作为“人”成长发展的关注。既关注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也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⑶关注如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⑷关注由此而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⑸更深远地关注了学校基础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谐文化为“减负提质”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减负提质”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而“减负提质”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成绩的取得,也能进一步丰富学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三、在学校和谐文化中构建“减负提质”良好途径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通过学校和谐文化与“减负提质”工作的密切联系与结合点,进一步构建“减负提质”良好途径,深入开展“减负提质”工作。

1.在学校和谐文化的滋润中,进一步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

我们十分注重教师“人”的发展,在充满人文关爱的学校和谐管理中,让教师把亲身体验的幸福情感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传递给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感受。结合“减负提质”工作,不断思考自己的辛勤付出、严格要求和学生学习负担“度”的关系,在关注学生“人”的成长过程中,改进完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还注重引导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减负提质”良好途径,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此外,学校坚持利用每周教师集体学习时间,加强相关专题的理论学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不断派出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派出教师到全国各地观摩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和饱满教师们的教育思想,有效指导教育行为。当然,在学校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中,我们也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工作责任与态度、严格实施课程计划、严禁收费补课等“减负提质”相关制度“刚性”要求的落实,进一步树立先进教育思想,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自觉形成,使学校“减负提质”工作从教师思想认识的源头就有效落实到实处。

2.在学校和谐文化中,注重师生自觉行为的养成和内化。

学校和谐文化既关注“人”的生命性成长,也关注“人”在成长中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内化。⑴学校和谐文化是以规范办学为前提,在依法执教的规范行为中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师把教育规范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去深入研讨和实施学校“减负提质”工作。我们在实施“减负提质”工作中明确规定,学生早晨8点过后、中午2点过后才能到校,下午两节课后准时放学,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大课间活动保证30分钟,杜绝教辅资料的使用,严格控制各学段学生家庭作业量等。这些硬性要求对教师传统教育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些明确规定,大家积极认真研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度与量,改进完善教育方法,克服“减负提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教师规范自觉的教育行为,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⑵学校和谐文化在关注学生“人”的成长发展中,也十分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对学生如何做到上课认真倾听、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合作性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与玩耍的关系、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在平等与关爱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探索良策,落实好教育措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逐渐内化成自觉的学习行为。当然,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贵在教师充满人文关爱的指导、督促、评价,贵在教育的一种坚持。师生在学校和谐文化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内化,扎实推进了“减负提质”工作,提高其实效性。

3.注重学校“和谐教研”,加强研究与交流。

学校“和谐教研”能推进“减负提质”工作。学校和谐文化倡导的“尊重、信任、理解与支持”是构建学校“和谐教研”的基础。⑴学校领导注重集体性教研。经常随班听课,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指出,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每位行政领导还分管一个年级组或教研组,经常深入组内认真倾听并专题讨论,把“减负提质”工作有效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处。⑵加强学科研讨。尤其是语文、数学等工具性学科教学与“减负提质”关系的研究。如,规定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后,如何改进与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在杜绝教辅资料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兴趣活动等。通过研究的教育措施针对时弊,具有较强的实效性。⑶加强问题与个案研讨。对在“减负提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与典型的案例,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加强措施性研究,及时解决。⑷交流性研究。学校每学期召开多次全校性专题研究会,把教师在“减负提质”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进行交流和宣传,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减负提质”工作。⑸诊断性研究。“减负提质”不是不需要检测,而是要科学地利用好检测手段,更好地为“减负提质”工作服务。我们积极倡导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过程性检测,注重检测后的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检测的目的在于分析和诊断,诊断的目的在于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改进和完善。多样化的学校“和谐教研”,紧紧围绕“减负提质”展开研究,使教师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减负提质”工作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深入落实。

4.建构“和谐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和谐课堂”追求的是教师智慧地教与学生灵动地学的完美统一,彰显出教与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和谐课堂”的构建,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效落实了“减负提质”工作。⑴在构建学校“和谐课堂”中,我们提出了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文化价值追求。在遵循学生“人”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扎扎实实地完成学科课堂教学任务。⑵从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主动学习、交流与合作等不同方面,提出了课堂教学“六个”做到,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⑶建构“和而不同”的“和谐课堂”模式。“和”即“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统领与指导。“不同”则体现在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而形成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和而不同”“和谐课堂”模式构建,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追求课堂文化,形成自己鲜明课堂教学风格的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⑷加强“和谐课堂”的交流和研究。学校每学年都要求每位教师上校级研究课,加强对“和谐课堂”的观摩和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市、区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和优质课竞赛。与北京、天津、福建、云南、四川、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兄弟学校联谊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⑸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单以学生的分数为依据,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艺术、工作态度、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班风、学风、教育思想等都是重要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均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职评优评先、岗位竞聘、年终奖励性绩效考核中。⑹重视学科兴趣活动的开展,建构学校和谐大课堂。学校十分重视各学科兴趣活动的开展,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落实重庆市教委要求的“1+5”课程辅活动计划,在学科兴趣活动中有效落实“2+2”活动,积极倡导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坚持开展学生合唱、舞蹈、美术、田径、足球、篮球、英语、科技、围棋、小主持人等校级兴趣活动;每学年坚持举行学生体育节,足球、篮球联赛,艺术节,科技节。在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中建构学校和谐大课堂,让学生在广泛的兴趣活动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学校“和谐课堂”的建构,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深化了学校“减负提质”工作。

5.形成和谐的“三结合”教育,让家庭教育在共性与个性中协调发展。

我校十分重视把学校和谐文化的核心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渗透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中,发挥和谐的“三结合”教育力量,共同搞好学校教育。⑴办好家长学校。每学年举行3次全校性家长会,还有一年级新生、六年级毕业生、学校和谐阳光艺术团等专题家长会。广泛和家长沟通,宣传先进教育思想,达成教育共识。⑵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现场观摩教师课堂教学和孩子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正确认识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搞好“减负提质”工作。⑶通过教师家访、家长校访、班级家长QQ群、班主任博客、学校网络平台、微信互动等手段,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交流教育思想,共同搞好教育工作。⑷有效指导家庭教育中的“减负提质”。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还来自于家长对学生学习不切实际的盲目要求。给孩子购买众多的辅导资料,参加各种学生并不情愿参加的兴趣班等,都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通过指导,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结合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家庭教育实际,有甄别、有选择地实施教育方法,使孩子轻松、主动而愉快地学习。⑸注重“减负提质”的社会化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向社会大力宣传“减负提质”工作,在理解与支持中形成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减负提质”的良好大环境,有效落实“减负提质”工作。

6.在注重学校和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深化“减负提质”工作。

学校和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学校教育的前瞻性和未来性。坚持不懈地深化“减负提质”工作,能真正体现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具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学校“减负提质”工作应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措施不能滞后,也不能脱离实际地拔高,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减负提质”工作。其次,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体现来自于学生年龄、认知水平、身体发育、家庭教育、个性发展等多种因素。学生现在呈现出的差异,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能硬性“一刀切”地要求。应包容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注重因材施教的有效落实。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在共性中收获个性需求,在共性中获得个性发展,在不断进步中为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注重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减负提质”工作更具教育内涵地落在实处。

四、在学校和谐文化中收获“减负提质”工作成效,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在学校和谐文化中深化“减负提质”工作,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学生普遍从稚嫩的思想与精神层面产生了对学习的喜爱,从精神上卸下了对学习的“恐惧、压力、厌烦”等不良情绪,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观,在“轻负担”的和谐校园里得以快乐、健康、全面地发展。此外,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认可度越来越高。我校毕业生在中学的学习发展,不论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得到众多中学的称赞。这些都是对我校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充分肯定。学校“减负提质”工作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办学理念、教师教育思想、学科课堂教学、学生健康发展等多方面工作,涉及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减负提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定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五、在反思中理性认识“减负提质”工作,丰富学校和谐文化

“减负提质”是学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减负提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静下心来思考,在理性认识中深化“减负提质”工作,丰富学校和谐文化。

1.“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非完全消除学业负担。

任何知识性的学习都是有负担的,学习有一定的负担和压力是正常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认真学习,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实现一个又一个学习目标,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才能在“减负”中真正做到“提质”。

⒉不能以“唯儿童论”的思想开展学校“减负提质”工作。

“减负提质”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毋庸置疑。但不是什么都以“儿童”为中心,而无教育原则地满足其要求。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该做什么,该怎样努力学习才能获取知识,取得进步,而不能以极端化的教育思想,甚至违背教育规律地开展“减负提质”工作。

⒊不能受社会浮躁思想的影响,功利性地开展学校“减负提质”工作。

“减负提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能把“减负提质”工作政绩化、功利化,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校“减负提质”工作,才能取得“减负提质”工作的实效性。

⒋用正确的教育思想积极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

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来自于家长在望子女“成龙成凤”思想驱使下,脱离孩子的教育实际,对孩子提出盲目的教育要求,从而造成了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学校应与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在教育的共性与个性中,探寻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搞好家庭教育,在“减负”中促进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⒌教育的宁静致远。

篇9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

1.贴近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通过播放海上看日出这一景观,让学生享受美的情境,在充分的想象中,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设置悬念。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浪花,提升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1.抓教学重点。一堂课教师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以让学生从剪、拼入手,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要求学生做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把它剪成两部分,使之旋转后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拼完后交流拼法,并指导学生观察剪痕的位置,尝试给此线段命名,再直观猜想,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最后小组交流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验证。这一过程,紧扣中位线定理的推论,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讨论大胆提出猜想,既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又增强了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抓教学难点。分散教学难点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如分式运算教学中的难点是分母为多项式的异分母加减。这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将多项式分解,并能找准最简公分母,进行加减后再约分。教学时要分散难点,先复习通分、约分再进行分母是异分母的分式教学。分式教学由浅入深,先讲分母是单项式的计算,再讲分母是简单多项式的计算,其最简公分母可由两个分式的分母直接相乘而得,最后研究分母需分解因式,才能找到最简公分母的分式加减,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的分散。

3.抓教学疑点。“绝对值”教学时,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是学生学习的疑点。教师举例:+8与-8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8,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8与-8的绝对值。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这时学生很难回答出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原点距离是8个单位长度的点”,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攀登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想到表示+8,-8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同,从而引出了绝对值的概念,这样环环紧扣,解决了学生学习的疑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的作业

篇10

1抓好第一节课,让学生想学、要学

物理学科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种新鲜感, 许多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对教师做的实验好奇,所以教师在上引言课时,应多设计一些实验,像通过演示“纸盒烧开水”、“太阳光的分解”、“瓶口吞鸡蛋”、“摩擦起电”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物理的乐趣,为今后很好的学习做好铺垫.

2抓好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初中学生容易对讨厌的东西有抵触感,对不喜欢的教师讲的课有抵触不愿意听这个教师的课,从而影响学习.而对喜欢的教师上的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听从教师的教诲.

3抓好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好学、乐学

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他们对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如“雾”、“露”是怎样形成的? “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黄河水为什么只能从西往东流?台灯为什么能调光?指南针为什么总指向南方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抓好实验,让学生真学、实学

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日常物理现象.

课后要求学生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实验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进行学生课堂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1)将课堂小实验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用刻度尺量出物理书的长和宽,结果发现测量数据不完全相同,从而引出“长度的测量”的新课;(2)将课堂小实验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3)将课堂小实验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新课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课时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这样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对实验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我们知道,某些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时间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5抓好督察机制,让学生拥有适当的紧迫感

俗话说得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要抓好督察机制,力求学习的内容课课清、周周清.课课清:课前把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作业布置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上课时有一定的紧迫感,注意力集中,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时首先要以5分钟练习的形式复习前节课的内容,巩固已学内容.周周清:星期五利用一节课,前35分钟做一个小测试,后10分钟学生自己批阅,老师讲解,查漏补缺,找出问题,防止“阴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物理课本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看上去知识点多而凌乱.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也是有限的.在教学的一定阶段,如在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联系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化.在复习阶段,教师要重点突出一个 “导”字,让学生主动复习,主动归纳比较,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吃透书本和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6抓好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自习

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时不能一读而过,否则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理解.在新授课讲解概念时,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的“垂直”“表面”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中,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解题时,要求学生解题时把这些字凸显出来.这样避免了学生一做就错,讲解时一点就通的坏毛病.尤其是在现在中考物理试题不太难的情况下,认真审题尤为重要.

7抓好能力拓展,让学生立足实际,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