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选自范文

时间:2023-03-26 21:1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藤野先生选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周,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它选自于鲁讯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篇课文写的是:青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当他来到东京时,却失望至极,他看到清国留学生生活的污浊,失望以及不满。当他来到仙台时,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里的学校对自己不收学费,还为自己食宿操心。接着,鲁迅便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藤野先生,在这里作者又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了几件事情使鲁迅学医的信心转变了。第一件是先生为“我”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而鲁迅只将解剖图中的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给改正好了,这表现了先生的细心与认真和对学生严格的品质。后来,藤野先生又关心起“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了他的热情与诚恳。接着,藤野先生又了解女人裹脚的事,这又表现了先生的求实精神.

在鲁迅身上有两件事真正使他改变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电影事件。“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是鲁迅先生擅长的反语,表达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受到的极大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从这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作者认为应该从精神上救国民,即使身体再健壮,也改变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从精神上唤起国民的觉醒,才能救国。

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导师。

篇2

1.高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扬州人,挺喜欢我的――所有教过我的语文老师都喜欢我。这位扬州先生经常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每当这种尴尬的时刻,他就有个很神经质的反应――“咳咳咳”地清半天嗓子,后来他只要这么一清嗓子,同学们就知道他答不上来了。等清完了嗓子,他会带着扬州口音拉长了声调说:“这个――问题,让孟非同学来回答。”

(选自孟非《随遇而安》)

2.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戴领结。

(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3.须臾,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胖人能走这么快?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矮胖老师足足又哑笑了两分钟。

(选自马及时《王几何》)

4.班里关于简亚平有许多说法,说返祖也好,说像猴子也好,反正集中了一点:丑。她瘦瘦小小的,走路像脚底安了一个弹簧,一蹦一蹦的,有点精力过剩;她的脸窄窄的,眉骨突出,两额有点陷进去,还长了个V形发尖,而眼睛却大得出奇,亮亮的,目光咄咄逼人,而且她快人快语,常惹些事端,所以成了班中的特色人物。

简亚平不讨人喜欢的地方不光是丑,而是无礼。她常常喜欢用眼睛从上到下地打量人,有一次,贾梅买了种香水纸巾揣在口袋里,让简亚平闻到,她就当众大声嚷嚷说:“贾梅,你是不是搽了一两香水?”弄得贾梅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她才放声大笑,仿佛目的达到,天生喜欢拆台。

还有一次,许多女生围在一起谈自己的妈妈,贾梅刚说起妈妈到现在还改不了口,总叫她宝宝时,简亚平霍地站起来,朝贾梅打了个响亮的哈欠,像一只挑衅的大懒猫。贾梅看见她口腔里尖尖的牙齿,真觉得这女孩既刻薄又凶恶,无法再同她来往。

(选自秦文君《女生贾梅》)

【借鉴点】

1.抓住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在人物刻画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之一。细节描写,是对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服饰等在内的细小方面的描写,如《随遇而安》中,“每当这种尴尬的时刻,他就有个很神经质的反应――‘咳咳咳’地清半天嗓子”,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扬州老师在遇到学生问题不能解答时的尴尬表现以及准备让“我”回答时的思考。《藤野先生》一文中,“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这一细节,具体表现了藤野先生穿着模糊的性格特点。

2.抓住人物特征细致刻画。要写好人物,就必须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特征,然后进行细致描绘。如《王几何》一文中,作者对王老师的描写就抓住了“胖”与“微笑”这一特点进行生动而具体的描写,如“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句中的“挤”这一动作,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王老师的肥胖的特征,“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微笑”这一神态,突出了这位老师上课时的独特,为后文作铺垫。再如《女生贾梅》中,作者对简亚平这一人物的描写,也抓住了她的特征――丑来描写。“她的脸窄窄的,眉骨突出,两额有点陷进去,还长了个V形发尖,而眼睛却大得出奇”,在描写时,作者从脸形、额头、发尖、眼睛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突出了人物的“丑”的外貌。

3.通过侧面烘托展现人物性格。侧面描写是描法之一,通过侧面描写,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或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差点被管车的当扒手这一细节,就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的。再如《女生贾梅》中,“她常常喜欢用眼睛从上到下地打量人,有一次,贾梅买了种香水纸巾揣在口袋里,让简亚平闻到,她就当众大声嚷嚷说:‘贾梅,你是不是搽了一两香水?’弄得贾梅脸红一阵、白一阵的”,这段文字,就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简亚平极为无礼的性格。

【快乐仿写】

1.她太自卑了!久久地,她才平静下来,这才意识到,自己很愚蠢,那蒲公英虽不美,却是一味良药。是啊,“天生我材必有用”,她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她要摆脱过去的自己。自信多好,可要自信起来并不简单。

她强迫自己走向小组的负责人,小心翼翼地拉了拉她的衣角,很轻很轻。尽管她极力克制自己,可就在负责人转过头来的那一瞬间,她还是低下了头,在脑中盘旋了好久的那句话从口中飘出:“我会做菜,可以……让我试试吗?”

那天,她娴熟的动作和可口的饭菜令所有人惊愕。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在其他组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她笑了,她已经很久没笑了。她发现,这个班级少不了她;她发现,家人的幸福生活少不了她;她发现,自己有权像公主一样骄傲地活着;她发现,自己独一无二。

(谢薇《她很重要》)

2.拖着沉重的步伐,浑浑噩噩的我来到了教室。无话可说,也无心去说。其他同学仍像往常一样,闹的自管闹着,笑的自管笑着,学的自管学着。我,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在了课桌上。

同桌凑了过来,趴在我身边,眼神充满了疑惑。我摊了摊双手,又指了指身边的那一摞厚厚的练习的作品。没说话,眼泪却流了下来。我是一个失败者,曾经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同桌望着我,没有说话,偏过头,也伏在了课桌上。

(邓昕雯《向阳光出发》)

3.下课的铃声还在教学楼里回响,校园里便热闹生动起来,一堆堆、一群群的半大孩子如出栏的牛羊嬉闹着涌出教室。自习后的校园是喧闹的:对球赛的争辩,对学习压力的抱怨,共享校园糗事的笑声,以及那些口中默念的单词、诗词、公式、概念……出校门时,习惯性地与看门的大爷打个招呼,老人的脸上荡起慈祥的笑:“孩子,明天冷,多穿些衣服。”他的善意让我感觉心里暖暖的,不禁回敬给他一个微笑。

(李坤伦《月光・校园・骑车的少年》)

【片段升格】

对校园人物的描写,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当时的场景来进行具体描写,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切忌平淡,简单。如:

教练在教我们游泳的时候,自己先吸一口气,然后潜入水里,过了好久才上来。因为我小时候被水呛过,所以不敢下水。老师就把我推下去,还将我的头按到水里。我很难受,但老师并没有心软,叫我一次次地下水。最后,我终于学会了憋气的技巧。

这段文字是写教练教“我”憋气的情景。作者只是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而平淡的叙述,应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当时的情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侧面描写来展现人物。下面是修改后的描写:

篇3

文章段落之间、段落内部的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如解说、转折、总分等,这便是文章结构。文章思路隐含在文章结构之中,文章结构显现文章思路。文章从上一句到下一句,从上一段到下一段,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相承、相并、相属等,这便是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章思路,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对文章结构、文章思路的考查主要包括:划分层次、编写提纲、点明线索、指出伏笔、说明照应、还原段落、排列语句、分析特殊段落的作用等。

【技法指导】

一、注意把握文体特点。不同文体在结构方式上虽有相同之处,如总分式、并列式等,但也各有其特点。散文的结构,比较常见的,或以时间推移来谋篇,或以空间转换来行文,或以情节推进来架构,或以感情变化来安排;议论文的结构,往往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说明文的结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以逻辑为序,当然,也有三者的综合运用。分析文章结构、文章思路时,必须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二、注意把握整体内容。文章结构是作者为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所做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必须先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如《藤野先生》一文,既写人又写事,时间跨越20年,地点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再到东京和北京。只有通读全文之后,才能理清其结构:明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写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同样,对段落的分析也应该如此。

三、注意把握重点段落。找到了文章的中心段,就意味着大致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住了文章思路。抓住了段落的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楚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也是我们分析文章结构、文章思路的重要依据。

四、注意把握特殊词语。一些文章里明显带有显示其结构和思路的语言标志。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在介绍我国石拱桥为什么取得辉煌成就时,用了“首先”“其次”“再其次”三个词语,表明作者是按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结构的;再如,在一段文字中若出现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表明作者是按并列式结构组织文字的;又如,若出现“总之”“综上所述”等,则表明段落前后为分总关系。

【阅读训练】

失败者的光辉

苏 者

18世纪初,在德国的匹兹堡大学,有位哲学和医学教授白令葛,他非常喜欢研究化石。一天,几个学生给他带来了一些他从没见过的奇妙的化石,其中不仅绘有飞鸟昆虫以及其他珍禽异兽,还有介绍太阳、月亮和刻着类似希伯来文的古老而又难以理解的石头书。教授看后十分兴奋,立即跟学生一起到了发现化石的现场,又挖出若干块化石。

从那一天起,教授便废寝忘食地埋头整理那些采集到的标本。那时,人类对化石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过数十载的辛劳,教授的研究终于结出了果实――一本精美的、有21张化石图片的专著出版了,书名为《匹兹堡石志》。

(),没过多久,一个让善良的人们永远无法想到的悲剧发生了。一天,当教授再度对化石进行研究时,突然发现有些化石中竟然刻着自己的名字。他恍然大悟――可怜的教授为之耗尽了毕生心血、孜孜以求进行科学研究的客体竟然是伪造的。原来,这些是学生们事先把动物形象雕刻在石灰岩上,然后埋入地下做出的人造化石。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学生们的恶作剧,也是其他教授为了戏弄他而暗地里设置的一个陷阱。

在经历了这一严酷的打击后不久,白令葛教授也即将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在将要离别人世的时候,教授本着一个学者的良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回收那些已出售的书,并把它们付之一炬。

“决不能让这些错误的研究成果流传到后世。”这是一位误入歧途的科学家惊醒之后的唯一信念。当白令葛教授亲手点燃焚烧《匹兹堡石志》的火焰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失败的科学家人性的光辉。

(选自《读者》)

探究练习

1.“这是匹兹堡的郊外,有着古老的地层,是教授经常采集化石并乐此不疲的地方。”这一句是从选文第一段中抽出来的,如将其还原应放到什么地方?

2.填入选文第三段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 B.并且 C.然而 D.纵然

3.找出与第三段画线句子相呼应的语句。

4.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5.你对第五段文字的作用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文章结构、文章思路》

阅读训练:

1.放到段末。

2.C

3.一天,几个学生给他带来了一些他从没见过的奇妙的化石……又挖出若干块化石。

篇4

[关键词]写人叙事作文;典型事例;性格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写人叙事作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要训练并掌握的写作内容,写人作文在初中阶段更是写作重点。通过事件来写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多种品质。常见的学生习作能重视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叙述语言,虽然也通过事例来写人,但总给人“生硬”、“干瘪”、“概念化”、“平面化”、“千人一面”的印象,笔下人物缺乏应有的“性格”,如何使笔下人物“活”起来?笔者认为学生选材时缺少“性格意识”!只有有了“性格意识”,才能根据人物性格选取设置合适的事例,反映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品质。以本人的从教经验,现归结如下,以与共享。

一、浓墨重彩写琐事,多角度展示人物性格

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总活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事件中,他们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处处为别人,有的时时为自己,有的铺张浪费,有的俭省节约,有的爱唱歌,有的爱学习。平凡的小事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显露着人物鲜的个性,拔动读者感情的琴弦。所以选择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琐事虽普通,但能从不同侧面表现主题,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具体实在地折射出人物的个性。

杨绛的《老王》中就选取了老王蹬三轮车的职业、“田螺眼”的原因、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先生上医院、改装三轮车,病中送鸡蛋香油,去世……作者选取了这么多的日常琐事,从不同角度突出“老王”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人,我们在泪眼中读出了一个鲜活的朴实善良,先人后己的“下层好人”形象,文章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着笔于平凡琐事,真实地再现人物。

但并非说什么琐事都可以写!写作时要选取与主旨有关的事例,即使那些能表现主旨的,但彼此间重复的,也要毫不客气去地舍弃。矛盾先生在《有意为之??――谈如何搜集题材》一文中形象地谈道:“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而选用时,要像关卡严厉的税吏,百般挑剔。”实际上讲的是搜集与选用材料的关系。一般来说,记叙对要详写一两件事,而略写几件,以保证既浓墨重彩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又蜻蜓点水淡淡几笔关照人物的其他方面。例如《老王》,作者不是平均使用笔墨,重点放在了老王生命的最后给“我们”送大鸡蛋香油的事,典型深刻的使人物“立”了起来。

二、叙事不回避糗事、不雅事,侧面关照人物性格

刘再复曾说:“性格真实是艺术真实的一个根本部分。艺术真实包括性格真实”。①现实生活中的人九成是凡夫俗子,他们也打哈欠流口水、有难看的睡相;也贪婪吝啬、占小便,而正是这些糗事、不雅事,才使笔下人物是其人而非彼人,涉笔于此,不仅无损于人物性格塑造,反而使人物的特点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加鲜明。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衣着“很模糊”大冬天穿着白西服寒颤颤的,别人误以为他是扒手,突出先生不修边幅,邋遢的形象。《阿长与》中的阿长背后总喜欢“切切察察”、讲“长毛”的故事、“大”字的睡相等不雅事的叙写,使阿长形象更加丰满,读来如临其境,让人忍俊不禁,掩卷难忘!豆腐西施杨二嫂顺手牵羊拿走了母亲的手套和“狗气杀”的糗事的叙写,更是以少胜多,叫人拍案叫绝,通过此等不雅事的叙写,人物形象不仅“活”了,而且立于纸上。!

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②

人无完人,真实也许就包裹在那些我们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些“感人”、“美丽”和“真实”,只是出于某种顾虑将它深埋于心,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也许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题材。也就是说,写作不必有太多的忌讳和,让心灵的底片暴光,不回避糗事、不雅事,这才是内容的真实!

三、惜墨如金点化不凡事,突显人物闪光性格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前面琐事、不雅事、糗事的叙写,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形象性应已具备,要想使人物闪光,突出文章主旨,就需对“不凡事”进行点化!如同画家最后的点睛之笔!

在写《我的母亲》时,开篇叙写我儿时的经历、母亲对我的管教、母亲与大哥嫂子的相处等十多件琐事,写出了母亲的严厉、隐忍的性格,但如果仅仅这些,的母亲与天下人的母亲区别不大,所以结尾作者选了五叔对母亲的侮辱性的言辞及母亲的态度,寥寥几笔突显母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的刚性个性!不凡事的叙写以少胜多,惜墨如金,但是突显人物闪光个性,使人物在平凡中显本色,使文章主旨鲜明。

总之,写作要有“性格意识”,围绕人物性格选材,如此,在大量材料面前才不会迷失方向,人物形象才会真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篇5

陆游曾说自己有拄杖癖。他的喜爱拄杖,有高标人格、助老扶衰的原因,更有把拄杖当作朋友的深层因素。从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次把拄杖写入诗中开始,在以后五十年的岁月中,他都与拄杖思想上共语,情感上共鸣,行为上共步。其《梅花》之五诗云:“江上梅花吐,山头霜月明。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仲秋书事》其九云:“杖得轻坚馀可略,酒能醇劲更何求。二君最是平生旧,白首相从万事休。”不论是“三友”还是“二旧”,拄杖皆在其中。《剑南诗稿》中直接点明拄杖为友的诗有15首之多。除上引二诗外,另如《言怀》:“论交尚喜H枝在,白鹿泉边溯晚风。”《寓叹》:“眼底谁为耐久朋,倚肩按膝一乌藤。”《九月十八日至山园是日颇有春意》:“乌藤真好友,伴我出荆扉。”可以说,诗人与拄杖同忧同愁,同喜同乐,同沐春风,同听秋雨,同踏征途,同历战火。其《拄杖歌》诗中说:“畏途九折历欲尽,世上谁如君耐久?老矣更踏千山云,何可一日无此君!”陆游的朋友大都是抗金爱国之士,“放翁论友尚千载,不取梁鸿即管宁”(《夜兴》)。在那个以屈辱求和为基本国策的时代,这些人自然不会有好的命运好的结局。即使有人保住了性命,也往往因担心受到陆游的牵累而不敢再与他往来。诗人不止一次地发出“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的悲叹。加之诗人“畏途九折”,或调任,或罢职,行踪无定,故而身边常常无人共语。诗人对“胡尘”的一腔不平气和无人理解的千行爱国泪,只有拄杖最为了解。一句“世上谁如君耐久”,真让人生千古之悲。在《大雪歌》中诗人写道:“放翁凭阁喜欲颠,摩挲拄杖向渠说。”说什么呢?原来是说“报国寸心坚似铁”之事。诗人有时干脆把心事付与拄杖,让拄杖为自己分忧解愁:“年华入诗卷,心事付筇竹。”(《平水》)“提起短筇成一笑,每烦座上为分忧。”(《出游》其二)“伛偻溪头白发翁,暮年心事一枝筇。”(《溪上作》之二)。在《春雨偶赋》诗中,诗人深情地对拄杖说:“旧交只有乌藤在,且伴禅床莫化龙。”据《神仙传》载,费长房从壶公学道,将归,壶公赠以竹杖,费骑之回到家中。他把竹杖丢在葛陂,遂化作一条青龙升天而去。这里用此典,是诗人劝请拄杖不要变化为龙离他而去,而要继续留在身边与之为伴。在陆游一生中,真是“何可一日无此君”了。既然拄杖成为陆游生活的一部分,与他心相通,情相连,行相关,那么,拄杖大量地进入其诗歌创作中就是很自然的了。

陆游有关拄杖的诗,记录了他一生的生活轨迹,浸润着真实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首先,这类诗记下了诗人的爱国情操和对时政的关注。

南渡之后,士大夫文人中基本有两种人生态度,一是或以求和换取享乐、或以逃世麻痹自己的利己主义,一是挺身而出主张抗战的爱国主义。陆游自然属于这后一种人。在宋金对峙、国难当头之际,他的身上凝聚着深厚的爱国情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不但可以从其事功方面看出来,从其诗歌作品中亦可见到抗战志士的奋斗和呐喊。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可知,陆游的恢复之志是贯彻一生的。况且,这种志向不是偏狭地忠于一姓一朝,而是有社稷和民族的概念在里头,也就是忠于国家。这种以国家民族为重的爱国思想,正是后人特别推重陆诗的原因。“情以物兴”,陆游的爱国之诗,可以借助任何物象来写,“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歌咏以寄此意”。陆游既然那么喜爱拄杖,所以拄杖便成为他经常用以抒发爱国感情的审美意象。如《南楼》:“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倚杖黯然斜照晚,秦吴万里入长吟。”写对关中失地的怀念。《溪上作》其一:“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飕。戆愚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写忧恢复、忧天下的情怀。除了在南郑时期,陆游有短短八个月的“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的快意的从军生涯之外,即使在川蜀时期,其恢复之志也是难以实现的。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诗人幅巾藜杖登上成都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景象,不禁激起满怀愁绪,于是写下了《秋晚登城北门》一诗: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骚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满眼愁”者正是“满怀愁”之谓也。诗人所愁者,有对关塞之地烽烟不息的忧虑,有对沦陷故都的思念,有对山河兴废难料的关切,有对身世安危未卜的不安。此时诗人离开南郑前线已五年之久,那金戈铁马、横槊赋诗的战斗生活虽然已成往事,但至今魂绕梦萦。这后两句,将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悲毕呈纸上,令人感叹不已。

陆游晚年,对个人前程考虑比较少了,但对于国家的命运却没有一刻放松。大概在80岁上,闲居山阴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为《拄杖》的诗:

吾尝评拄杖,妙处在轻坚。

何日提携汝,同登入峡船。

此时离他入峡西戍已三十年之久了。“昔尝西戍八千里,今复东归三十年。”(《一编》)年老体衰的诗人面对心爱的拄杖,仍然发出与之一起同赴川陕前线的宏愿,希望再次投人到铁马秋风的战斗之中。

其次,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抗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古语云:“志士愁日短。”陆游一生投闲置散,无法实现抗金理想,所以面对匆匆岁月,常有岁华摇落芳意难成之慨。在其盛壮之年便时有白发之叹。如35岁时在福州决曹任上所写“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度浮桥至南台》),45岁西行入蜀时所写“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黄州》)等等,皆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发。但是,诗人并未就此不思振作,恰恰相反,在无可奈何之际,诗人总是积极地寻求生命的长度和密度,其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异常强烈。这种心态在其有关拄杖的诗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正如陆游自己所说:“悠然扶杖处,岁月叹匆匆。”(《小垒》)诗人常扶杖去寻春、探春,其诗云:“春风常在短筇前”,“短筇到处即春风”,“杖藜到处即春风”,“春风争来拄杖前”,“倚杖来观浩荡春”,“要识春风处,先生拄杖前”等。“春风”“春色”是眼前所见之景,更是时间概念,同时,还是诗人对其政治生活前景的隐喻之词。诗人要寻找的,正是珍贵的光阴和理想的政治机遇。到了秋天,扶策散步,也往往兴发伤时之叹。如《东村散步有怀张汉州》:“扶杖村东路,秋来始此回。寒鸦盘阵起,野菊卧枝开。忧国丹心折,怀人雪鬓催。房湖八千里,那得尺书来。”忧国心折,双鬓成雪,无不与岁月流逝有关。诗人虽有骁腾之志,可一生伏枥,难以驰驱,既不能图名青史,也不能长留青丝,怎不让人怵然而惊,喟然而叹!每当日落时分,诗人常倚杖而立,目送夕阳,感慨万千。“老叹朋侪尽,闲知岁月长。柴门偶一出,倚杖立斜阳。”(《杂赋》)“我亦倚筇桑竹下,白髯萧飒满斜晖。”(《倚筇》)“春如人易老,愁与漏俱长。……谁见龟堂叟,w藤送夕阳。”(《春晴》)夕阳西下,时光奄忽,想到“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诗人自会魂悸魄动。其《山园晚兴》云:

病骨初轻野兴浓,闲扶拄杖夕阳中。

草枯陂泽涓涓水,木落园林淅淅风。

扬子凄凉老天禄,马周憔悴客新丰。

壮心未与朱颜改,一笑凭高送断鸿。

写此诗时,诗人60岁,正退居山阴。诗中的扬子,即汉代扬雄,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在天禄阁著书,“三世不徙官”而文名益振。马周,唐初名臣,未显时,困厄非常,曾宿于新丰逆旅,不为主人所礼,后代替中郎将常何写条陈,得太宗知遇,予以破格提拔。诗人对“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仍希望能骋恢复之志,故而在诗中以扬雄、马周自比,说暂时的凄凉和憔悴没有什么,应该等待时机,以图将来。“壮心未与朱颜改,一笑凭高送断鸿”,该是多么高迈与洒脱,又是多么悲壮与雄豪!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烈士暮年,壮心不改,这种心境正是靠诗人扶拄杖踏夕阳所引发。

陆游还常以探梅寻梅的方式表达惜时奋发之情。诗人一生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的喜欢梅花与林逋不同。林逋是以隐者的眼光写梅花的清神逸韵,陆游则多咏梅的高格,视梅的清风亮节为同气,同时,“梅花真强项,不肯落春后”的生命意识亦为陆游所激赏。他的有关拄杖的诗,多有寻梅赏梅之作。诗中借梅花所传达的正是其强烈的惜时之情和顽强的生命意识。如《探梅至东村》:

乞得残骸已累年,柴车破弊不堪悬。

闲愁正要供诗思,小疾何妨省酒钱。

忍事渐多心混混,贮书虽少腹便便。

今朝偶有寻梅兴,春色争来拄杖前。

前四句写自己的老、穷、愁、病,五、六句作自我调侃,反说自己读书少又能忍事,实为心明如镜、喜论恢复之谓也。最后两句,说自己寻梅兴发,亦实为生命激情勃发而然也。诗人垂暮之年,要把“闲愁”写入诗篇,要迎春色于拄杖之前,足见其壮心未泯,愁怀难释,充溢着把抗金事业进行到底的希冀。一年之后,诗人以78岁高龄奉诏进京,参加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并打算“预大议论”,参预北伐大计,他似乎又看到了抗金救国的希望,所以在《午晴试笔》中充满自信地宣布:“此去得非穷李广,向来元是老冯唐。”准备在政治上再展身手。这正是陆游一生中由拄杖陪伴苦苦追寻的“春色”。

再次,陆游把拄杖作为身心的寄托,以之抒发人生感悟。

在拄杖这位朋友面前,陆游可以表白自己的爱国情怀,可以宣泄难骋其志的愤郁不平,也可以寻求精神慰藉,获得心理的安适。光宗绍熙元年(1190),诗人65岁,因所谓“嘲咏风月”的罪名被罢归家乡山阴。对于朝中恶势力的深文周纳,无理取闹,诗人不但没有低头,反而把书室名之曰“风月”来表达抗争,把此次罢官称之为“放逐”以发泄不满。在题为《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诗中,写道:“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清诗取次成。放逐尚非余事比,清风明月入台评。”“放逐”一词,在后来的有关拄杖的诗中多次使用。如《放逐》:“放逐虽惭处士高,笑谭未减少年豪。……正得筇枝为老伴,尽将书帙付儿曹。”《龟堂独坐遣闷》其二:“放逐还山八见春,枯颅槁项雪霜新。……北窗坐卧君无笑,拈起乌藤捷有神。”“正得H枝为老伴”“拈起乌藤捷有神”者,正为排遣“放逐”之愤郁,寻求心理之慰安也。不断遭受压制迫害的诗人,有时会认为“游宦恶”:“行饭独相羊,扶藜过野塘。……深知游宦恶,穷死勿离乡。”(《山家暮春》之二)这种想法,面对拄杖一吐为快。陆游在为官之时也曾有归隐之想。《自咏示客》诗中说“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诗人写此诗时56岁,在抚州担任管理茶盐公事的佐僚。诗末自注:“庐山僧近寄藤杖,甚奇。”可知,诗人是打算与藤杖一道踏上归隐之路了。话虽如此说,一旦面对抱负不能实现、功名一无所成的现实,诗人就难免悲观惆怅:“平生不到三公府,晚岁归来五老庵。……笑语床隅拄杖子,即今惟汝是同参。”(《十月二十四日夜梦中送庐山道人归山》)“勋业文章谢不能,生涯分付一枝藤。”(《晨起》)他要把这种痛苦和失落告诉给拄杖,甚至把整个不适意的生活托付给拄杖。

不论为官还是赋闲,生活给予陆游的只有挫折和打击。几十年的岁月就在无数次希望、无数次努力和无数次幻灭中流逝了。年老之后,贫病交加,僵卧孤村,“既不能挺长剑以抉九天之云,又不能持斗魁以回万物之春”(《寒夜歌》),抚今追昔,便常常想起伴随自己一生的拄杖。诗人八十多岁时所写的《拄杖示子y》说:“拄杖相从四十年,交情耐久独依然。西穷巫峡崛江路,北抵岐山渭水边。早已归休弄泉石,老犹缓步历风烟。会同钵袋并禅版,付与儿孙世世传。”诗人要把拄杖和钵袋禅版付与儿孙世代相传。拄杖是诗人战斗经历的见证者,也是寂寞无助时的共语人。拄杖最了解诗人的爱国忧民心,也最清楚诗人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以及“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无可奈何,而拄杖的“交情耐久”,更令诗人感动。把拄杖作为传家之宝传与后人,其意义不言自明。至于钵袋禅版,那只是诗人不能对外实现参与而不得不回缩内心的一种平衡方式。《剑南诗稿》中写到佛道的诗不算少,其中有“拄杖”字样的就有26首之多。寻绎诗人本意,并不是真的在皈依佛道,而是如同说归隐一样,只是一种愤世嫉俗的牢骚而已。所以诗人的这两样传家宝,其真正的意义便是参与和愤世。参与在于实现抗金壮志,愤世在于获得心理安适。诗人临终前的某一天,还写了一首《赠拄杖》诗,把与拄杖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对拄杖的深厚感情,作了一个总结。

此外,拄杖还记录了陆游与农民和友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写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放翁老惫扶藜杖,也逐乡人祷岁丰”(《初夏》之九),写关心民生疾苦,为求丰收而虔诚祈祷;“今旦微霜好风日,短筇且领镜湖秋”(《旷怀》),写欣赏镜湖秋景;“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探梅》),写探梅迎春,其乐融融。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生活和性格的另一方面,让人读之,会“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钱钟书《宋诗选注》)。陆游在《倚杖》诗中说:“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变化,自然会让诗的题材和诗人情感发生一些变化。

不可否认,陆游有关拄杖的诗中也有较为消极的思想内容,如前引《拄杖示子y》中把钵袋禅版传与子孙的说法,已可看出佛道对诗人的影响。不过,总的来说,诗人并未走上逃世一路,他在《长歌行》中曾说:“不羡骑鹤上青天,不羡峨冠明主前,但愿少赊死,得见平胡年。”无论仙佛、富贵,他都不在意,他所耿耿于心的只是驱逐敌人、光复祖国的伟大事业。爱国主义始终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篇6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真情类文章的法宝。

【技法指导】

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等,让我们深切体悟到了人间的挚爱与温情。综观初中语文阅读试题,真情类文章倍受出题老师的青睐。我们怎样做好真情类文章的阅读题呢?下面就结合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

一、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阅读时,我们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找到文章的六要素,然后依据“五W”的原则概括,即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干什么事。

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阅读时,我们要仔细揣摩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这是读懂作品、理解作品的关键。如201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种春风》第24题: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我”与老人的谈话,来体会“我”感情的变化:“隐隐不安”(震惊)到“别样温暖”,体现了希望关爱别人,并能把爱心传递给别人的主题。

三、品味文章语言,体味句子的作用

1.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我们可先在句中找到该词,结合语境,根据前后语句的内容、含意来推断。如201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种春风》第22题:“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爱心与善良。

2.品味优美的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语境,从修辞、描写的角度来思考。如2010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第28题:你怎样理解“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我们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句话点明了主题,男生感动的眼泪,让“我”明白了尊重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四、分析人物形象

此类考题一般从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等方面来考查。如2010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题中《不一样的幸福》第15题:读完全文,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读懂了全文后得出: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注重亲情、孝顺父母、关爱父母的人。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考第一名不值得张扬

朱军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一名。一阵大张旗鼓的表扬之后,老师派班长、学习委员到我家给家长报喜。我欢天喜地地领着同学,一路上说说笑笑。本来在学校我属于不善言谈的,家境不好让我始终有自卑感。这一次我拿了年级第一,立刻有了自信心,性格一下变得活泼开朗了。

我七拐八绕到了家门口,忙不迭地冲屋子里喊:“妈妈,我们同学来了,我考试得了第一名!”我连珠炮似的说了好几遍:“妈妈,我考试得了第一。这是我们同学,来告诉您的!”

没有母亲的应答。

母亲看了我们一下,眼睛里没有什么惊喜,只是平静地直直腰,举着两只满是煤屑的手,却没有去拿同学手里的喜报,答应了一声之后,又弯下腰,继续干活。

同学的眼睛中也透出了一种失望和不解。其中一个同学没有忘记老师交给的任务,对母亲说:“阿姨,朱军考试得第一,老师叫我们给您报喜。”

母亲再次直起腰,回身看看我,用手背轻轻抹了一下脸颊,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母亲继续干活,搬起了一簸箕煤,对愣在一边的我们说:“孩子们,我知道了。你们快回家吧,谢谢你们。”语气平静得像完全没有报喜这回事。

同学将那张粉红色的喜报放在桌上,我尴尬地站在院子里,勉强送走了同学。心中的委屈从头涌到脚,觉得自己的成绩被母亲否定了,刚刚建立起来不到半天的自信心被母亲摧垮了,自尊心被母亲伤害了!

我站在院子里一声不吭,看着母亲来回搬运煤块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帮忙。母亲忽然间在我的心中变得那么渺小,那么不近人情。好几天,我都闷闷不乐,甚至故意不理睬母亲。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照例不打算跟母亲说话,但走到房间门口,我却愣住了。

母亲一个人坐在床边,依旧穿着那件洗得退了色的青布褂子。她身后的墙壁上,花花绿绿的,贴满了大哥得到的各种奖状,足足占了半面墙。大哥从小学开始,年年是三好生,有一年还被评选为兰州市“三好学生”。那时候,大哥是父母的骄傲。每次拿回奖状,他并不张扬,只悄悄放在家里桌子上,母亲看到后,就端端正正贴在墙上。直到大哥参加工作,他上学时的奖状还贴在墙上!

夕阳的余huī()透过窗户,落在母亲瘦弱的身上。她手中拿着我那张粉红色的喜报,轻轻摩挲着,偷偷地掉眼泪――那一刻,母亲的形象,像一幅经典油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瞬间,我什么都明白了,对母亲的记恨顿时烟消云散。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每一点进步,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只是为了让我明白:家里穷,上学是一种shēchǐ()()的付出,学好功课理所应当,不应该那样张扬。

直到母亲去世,我都没有和她提起这件事。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我长大之后,无论是回兰州家里,还是把母亲接到北京住,只要有我的朋友在场,母亲无论身体多么难受,都要特意换一件利利索索的衣服,把头发梳理整齐,端端正正、面带微笑地坐在椅子上。她拿出最好的烟酒茶水招待我的朋友,和大家聊天。见过母亲的朋友都说:“朱军的妈妈气质真好,难怪养出了这么一个好儿子。”听了这话她总是特别高兴。

直到她身患绝症,依然是衣着整齐地出来见我的朋友,给足了儿时我那份缺失的“面子”。每当这时,我的心里都酸酸的。

(选自《意林》2010年第6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余huī()shēchǐ()()

2.写出文中“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自卑()()感动

3.“我”取得了第一名,母亲自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表现出很欣喜的样子,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请说说你的看法。

4.文章画线句“她手中拿着我那张粉红色的喜报,轻轻摩挲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