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范文
时间:2023-04-08 03:3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国与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危机爆发,注定要产生连锁反应。更何况,这次危机的源头,是来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我们又岂能独善其身?
投资、出口、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消费不足、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40%。如今,出口重地美国和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急速下滑,通过外贸迅速传导到国内相关产业。事实也是如此。沿海一带中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工人面临下岗,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速开始大幅放缓。
寒流已扑面而来。中小型出口企业倒闭歇业现象的出现,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当前,全球各国政府开始不约而同地“救市”,其中最轰动的,无疑是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这个方案让人兴奋,又让人担忧。据以往经验,政府工程往往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投资越大,腐败越深。这一次能不能成为例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苛责美国政府放任自流、对金融衍生品缺乏管理的声音甚是强烈,认为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存在缺陷。然而,历史无法假设。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选择,在当时、当地一定有着充分的理由,就算是换一种做法,也没有谁能保证,某种经济政策的万无一失。
危机来袭,使发达国家又倒向了干预主义。这很可能对中国人的认知理念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可能会让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决策者相信:自由经济是不行的,政府干预是有效的;美国制度是不灵的,中国制度是最好的;改革任务已经完成,按照既定模式走下去就是胜利。
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篇2
企业领导和职工都是主人
当“主人”要具备一定素质
“主人”与“仆人”是相对的
行使主人权利要当仁不让“主人”一词的确长期困扰着企业界,我以为这和中国文字的兼容性和灵活性有关。因为“主人”有两个含义,一是“主人客人”的主人,一是“主人仆人”的主人。前者重的是责任,而后者强调的是支配。我认为,我们常讲工人要做企业的主人,应该是前者不是后者。
职工是企业主人不容置疑。不要说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也有类似的心情。日本电影《金环蚀》中,企业出了事故面临倒闭,工人们举着标语牌在银行大楼前高呼:“用我们的双手重建‘阪神’!”企业是巢,职工是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有人认为提倡主人翁精神与企业管理有矛盾,我很难苟同。
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在职工自觉地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自地参与管理。我认为把主人翁精神仅仅理解为多干、苦干,只讲奉献不论报酬,是对主人翁一词的降格和庸俗化。前一时期北京市搞“学松下”,树立企业精神,有相当多的企业就只停留在喊口号上,企图通过从肚肠中搜刮几句豪言壮语,去约束职工的情感,规范职工的行为。这种做法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职工本来就是企业的主人”。
企业中虽分出厂长和一般职工,岗位不同,但他们同是企业平等的主人。现在有的企业领导搞特权,凌驾于企业之上,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有的企业称厂长经理为“老板”、“掌柜的”,甚至用“君臣父子”那一套来形容企业的上下级关系。这些都是已死的封建传统的延续,不是正常的企业分工的必然结果。像伊群同志所在的工厂,厂长瞒着工人发奖金,难道我们没有嗅出其中某种发霉的味道吗?我时常感叹,如果企业领导都像《渴望》里的宋大成一样,也许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会发挥得更好一些。
篇3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等论著多种。
“危机”这个词在最近金融风暴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常用了。
过去我们用危机来形容事物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我们高叫各种事情面临危机的时候,其实事情只是有些小毛病而已,没有什么不得了。就好像小孩高叫“狼来了”的时候,狼其实还远得很。但今天全球性危机到来的时候,大家才真正感受到危机的力度和强度,才感受到“危机”真正出现时候的严重和间不容发的紧迫。“危机”其实不仅仅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灾难虽然严重却容易被认识和容易被应对,因为它的原因和后果其实都在一瞬间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它再严重,也是一瞬间就到底了,一瞬间就穷尽了一切,这样的结果虽然严重,但大家还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可以判断得明白的。而且这样的灾难可以激发起人们的英雄主义和无畏的精神,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力和勇气,同时对于这样的灾难的理性判断和评估也相对容易。所以它们虽然严重,但还是人能够抗住的。
但金融海啸这样的危机却是一件不断积聚,不断延伸,看不到终点的事情。它从2007年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事情可以控制,觉得问题不大,但其实是风起青萍之末,看不见底的问题接踵而至,从一个小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点上开始,却勾连起前所未有的大波澜,最终危机爆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大家都感受了危机的严重和问题的深广。狼一旦真的来了,大家才真的有点恐惧了,才不愿意把危机说得严重,不愿意正视危机的深不可测的一面。今天正是因为可能危机太大,人们反而觉得问题的严重性让人难以控制,觉得需要互相安慰和互相勉励。今天这样的危机究竟何时是底,如何走出难关,人们心里没有多少成算,现在一切还在过程之中,危机还没有到底。危机过去了多少?危机到了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其实盘旋在大家的心里,感觉到一种真正的忧患。这其实不是忧患意识,因为忧患意识是问题未来之时的警觉,但现在确实所有人都身处危机之中,卷在了难以摆脱的困难之中。我们现在确实需要的是面对危机的新的力量,也需要对于这一切的新的认知和新的理解。
这首先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危”在不断蔓延和延伸的时候,要想到未来的期望,这次严重的困境其实比起当年来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乐观的理由。就拿中国来说,三十年前,中国起步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谁会想到今天这样的结果呢?那个时候的危机不是比今天更沉重,更深不见底吗?当年的困难其实比今天还大,还严重,都能够走过来,今天看来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所以,面对今天的危机,还是要保持乐观和自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其实是人生基本的修养和基本的素质。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人生必须要有信念。在逆境中的果敢和自信比一切都宝贵。熬住就是胜利,熬住就有希望。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未必会什么都有,但没有信心,什么都不会有。
其次,需要的是在前所未有的“危”中看到隐含的那些难以捕捉,难以察觉的“机”,看到在困境中的出路和光明。“危”到了尽头,事情已经坏到了不能再坏的时候,转机就在前头了,机会就在一念之间,这时候需要的是在苦难中的理智和冷静,需要知道天无绝人之路,事情不可能没有解决的办法,理智地思考,冷静地判断,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就会有希望。危到了无可危之时,机也就在其中了。这里我们看到大家都在危中捕捉和发掘一切可能的“机”,都在试图找到新的可能性,只要自己足够冷静,足够理智,足够敏感,问题未必到了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一旦转机到来,问题就会变化。“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留下的。在危机中熬住,未来的成功和美好就会降临。这不是空洞的许诺,而是真正的历史的辩证法。人类的发展不就是这样不断面对危机和挑战过来的吗?我们的前人从远古走到今天,不就是这样前进的吗?
篇4
去广东,还是从广东回家?
“不在广东,就在去广东的路上”。从1990代后期开始,原本不喝白酒只喝米酒的南粤广东,成为酒业各路诸侯淘金的高地之一。
在这里,名不见经传的皖酒王、古绵纯亮丽登场就出尽风头;二线品牌诸葛酿一举成名,“诸葛大战”成为全国酒行业关注的热点;区域品牌稻花香以单品珍品二号近4个亿的销量,曾经领跑中档白酒阵营;地产品牌百年糊涂则以大佛山地区2个多亿的业绩,演绎了什么叫中小品牌区域深耕。
在这里,中粮酒业长城葡萄酒精耕20年,让张裕、王朝知道什么叫“撼山易,撼长城难”;张裕扬长避短,一款金奖白兰地单个地级市轻松囊括数千万进账,让保乐力加和迪亚吉欧等大牌一声叹息。
在这里,劲酒与古岭神展开终端对决,销量一举过亿;
在这里,青岛、珠江、燕京、金威合纵连横,上演了一出啤酒版“战国时代”。
在这里,国窖1573凤凰涅盘,实现了“蚕蛹化蝶、后来居上”,水井坊揭竿而起,价格一举超越白酒大王五粮液……。
广东酒业,曾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然而一切繁华和荣光仿佛在2008年中秋的这个节点嘎然而止,就像2008狂热而又无序的股市,一路狂奔到6100点,却突然掉头向下,一波一波的杀伤盘汹涌而出,市场节节抵抗、回天无术,份额和销量最终惨烈腰斩,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作为外向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广东酒类市场第一时间领教到什么叫内需不足,什么叫金融风暴带来的外需萎缩“大规模杀伤武器”。
可怕的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类似的经历,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开始,还是结束?
毫无疑问,“SOS”已经从大洋彼岸通过实体经济传递到距离太平洋最近的东南沿海,广东首当其冲。酒水行业作为经济链条的一环,无法独善其身。
“SOS”用词也许并不准确,甚至有盛世危言嫌疑。但是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坏的打算,往往给我们带来较为美好的未来。
市场篇:2008中秋 遭遇黑天鹅?
在2008年中秋以前,广东酒水行业不敢说欣欣向荣,快马加鞭;但绝对是节节高升,喜气祥和。
这年年初,绝大多数酒业公司都制定了2位数的增长规划;有的公司甚至谋篇布局,准备走向全国。在中国最大的酒水网络销售机构烟酒在线CEO黄文雄看来,2008年是公司X年上市中关键的一年,上海办事处要开业,湛江、韶关分公司要正常运营,如果一切顺利,公司希望实现3位数的增长。而在另一家知名酒业公司老板的规划中,2008年其打造的自有品牌,要“亏损过千万,销量过X万箱”,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数千万的投入,打造出广东市场另一个“诸葛酿”、“皖酒王”。
前九个月,一切都仿佛按计划进行。虽然经历了令人悲愤的5.12大地震,以及令无数股民伤心欲绝的股市大跳水,但是从销售报表和市场氛围看,绝大多数酒水品牌的销量都是增加和上升的,只要熬过最后三个月,2008年又将划上不算完美,但绝对拿的出手的句号。而最后三个月,恰恰是酒水销售的黄金季节。
中秋之前,广东知名红酒品牌XX庄园张老板准备迎来收获的季节。上半年,XX庄园保持2位数的增长,中秋加一把火,达成2008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不成问题。
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专门运作团购市场的广州XX公司采购经理李志扬,制定采购计划时,他按照2007年的销量给供应商下达了同比增加30%的订单,其中60%是礼盒。
忙碌和希望中,危险却像幽灵一般,悄悄逼近。
按照酒水行业的惯例,中秋旺季从中秋前一个周起算。2008年9月14日是中秋节,9月初市场按理进入旺季。张老板奇怪的是,9月初怎么没有多少节日的气氛,平时人潮汹涌的家乐福、百佳、万佳等人流量稀稀拉拉,每到节庆就爆满的广州餐饮酒楼不用定坐就能找到位置。而他的主推产品圆筒装XX庄园,商超价90元左右2007中秋供不应求,今年中秋还做了一个周的特价,促销员反映少人问津。
让采购经理李志扬不解的是:过去一贯出手阔绰,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公款客户和团购客户,今年突然开始“勤俭持家”。2007年中秋非常畅销的600—800价位段高档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及其年份酒,突然不再畅销,他的一个过去非轩尼诗李察、杯乐亭级别不喝的客户,开始降级喝XO。更让李经理头疼的是,作为出货量很大的礼品酒,客户纷纷抛弃包装精美的礼盒,改选简装酒,他预定的大量的礼盒酒积压,而一旦过了节庆,礼盒酒基本就只能睡在仓库里占用资金。
2008年9月可以算成一个节点。 虽然以前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两房(房利美、房地美)破产早已沸沸扬扬,但与卖酒何干?而从九月起,金融风暴仿佛多米诺骨牌,一眨眼从纽约、芝加哥、底特律、伦敦就来到了深圳、来到了东莞、长安镇、虎门镇……。
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破产,同时美林证券被收购。
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香港合俊集团东莞樟木头工厂倒闭,6000人失业。随后各地老板抛弃工厂人间蒸发的故事就成为报纸经常报道的主题。
广东省经贸委调研结果表明:2008年1-9月,广东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但未发生“倒闭潮”。
仿佛与恶劣的外部环境对应,许多酒业公司迎来了“最差的一个中秋国庆节旺季”,据很多工作过几年的资深促销员反映,商超终端酒水销量至少同比下降30%。而在酒楼和夜场情况也同样不乐观,一个明显的依据是,在旺季酒楼和夜场的转租和顶手广告却铺天盖地……。同时,个别酒业公司转向、关门的消息也开始传来,部分酒业公司开始压缩费用和削减人员。
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十七世纪的欧洲人都相信——所有的天鹅皆为白色。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根据经验主义,那简直算是一个公理。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才知道以前的结论是片面的——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篇5
论文关键词: “以环境为本”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 未来发展
论文摘要: 本文从当下社会中的热点时事问题着手,结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对服装设计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和改善方式,以便使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服装产业链的延伸得到快速提升,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路线,使得学校培养出的大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设计师在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上,老师和学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是对于学习艺术类专业出身的部分高校老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依然不关注时事,不关注社会和环境的真实需求,以及热点问题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方式的影响。
一、“以环境为本”的社会发展方向
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开始,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深深烙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影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切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甚至不惜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一切“以人为本”的模式向前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河流污染、臭氧漏洞、动、植物种类减少等破坏自然的现象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人类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应该首先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改变,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转换到“以环境为本”的基本思想上。中国古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我的环境家园不复存在,生活又将从何谈起,社会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同样作为为人们现实生活服务的服装设计专业,从高校的教学环节上,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思想意识。伴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年会的召开,世界各地频发火山地震,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等诸多时事问题和突发状况的呈现,“以环境为本”的理念重新被社会所认可。
二、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主要是侧重于老师的理论讲述,课堂上老师讲完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后,给学生留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这样学生对于服装设计形式和内容的了解就只是个皮毛,根本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所学的服装设计,在毕业后自己的工作将是什么样的,更不清楚设计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本身的真实意义,一连串的问号漂浮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学生不了解设计与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而只是盯着老师所讲的课本理论知识,缺乏与现实世界联系的真实性,使得“理想的学习模式”与现实生活需求严重脱节,这无形中就使得刚毕业的学生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很难融入到现实的生活、工作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现实社会、自然环境对于设计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所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时化,并及时对相关信息做相应的了解与分析,在社会变化和进步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服装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使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服装设计专业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时尚的行业,瞬息万变,我们就更加应该关注时事的变迁。
三、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专业新思路的探索
服装设计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是为社会、环境服务的,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形式和利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最初阶段,基于现代环境中所凸显出来的种种矛盾及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部分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的问题。在此,我提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构建新形势下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中以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美学、服装史论、结构工艺、面料、营销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辅助,缺乏对于社会时事与服装设计、市场环境等关系的分析类课程。为了更好地弥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与社会实际设计工作之间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使服装设计更好地为环境的发展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未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将社会时事动态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固有课程体系相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服装设计形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今天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上,我们更加应该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环保意识。
2.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习惯于自我陶醉在个人的讲述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很少,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改进和交流的机会,不仅是简单地讲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交上后老师评个分数就完了,而且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能讲出来自己所要传达的含义,给予每个学生再次修改、提升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作品效果会与其本人的想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作品制作效果不理想的同学再进行修改,每个人都记录下自己作品的制作过程,直到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套满意的作品为止。如此进行反复的修改后,学生不仅可以制作出一套自己满意的作品,而且可以增强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信心和主动性。而不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一堆的作业,学生忙得一塌糊涂,最后效果一般,老师也只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3.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不能再像古时候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首先是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的,设计师如果不关注社会时化,又将如何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呢?2009年12月份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年会召开,中国著名服装品牌——左岸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洪金山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位服装企业代表、服装设计师代表出席了此次年会。从哥本哈根回来后,他就开始着手“计算”下一季的服装,这种“计算”非常独特,他要从面料的源头开始算起,看看他设计的每件衣服的碳排放量究竟是多少,提出了“量碳裁衣”的设计概念。在此之前,洪金山先生在2007年就曾携手保护国际(CI),组织了“拯救地球”主题活动;接着又主推“纸质夹克”环保服饰;再到2008年倡导的“环保自行车”活动等。所以,每个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更多关注时事动态,了解社会需求,关注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真实需求去设计作品。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是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4.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
虽然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像理工科的学生那样,需要整天闷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整理繁杂的数据,但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验形式。我建议:在以后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中可以设置几门实验性质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为相关的课程提供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动手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的画几幅服装画就结束了课程的学习。例如:服装面料的再造,传统的手工印染、扎染、刺绣、手工艺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开阔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这就要求高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为顺利开展新形式下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及师资力量的调整等。
5.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变考核方式
我在数十年的高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所做的作品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归结起来,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动手的时间太短,老师和学生之间一直都处在一种“空对空”的状态上。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考核的环节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很多专业课程在考核上都可以实行理论考试和实践作品相互结合的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做出来的成本是多少,用到的材料是多少,对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几分,使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学会评估。
四、结语
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也应该有所调整,尤其是在当下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臭氧漏洞、土地沙化、森林减少、气候变暖、地震、火山频发等)。作为未来的服装设计师,作为为未来培育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高校单位,更多关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的需求,无疑是服装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也要为保护自然环境作出自己贡献,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一般持续发展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
[2]康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3]邹平.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修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篇6
食品安全意味着什么?
持续不断出现的问题食品让公众对食品安全格外关注,也因此造成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的一种恐慌。如何看待食品安全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食品安全有一些不同的定义。例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一个社会的食物保障(food security),即是否具有对一个社会所有人群足够的食物供应;另一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food safety)。而且,食品安全在公共卫生层面也被引申出两个层次的含义,即绝对安全性和相对安全性。前者被认为是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该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后者则是指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但不能担保在不正常食用时可能产生的风险。
从本质上来讲,食品安全应当是公共卫生范畴,是指食品不能对消费者造成急性和慢性的健康损害以及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如果不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样的食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有害的。如果在安全的基础上还能充分提供人的新陈代谢和营养所需,就是高质量的安全食品。
今天,人们关注食品安全更多的是关注食品危害,是由各种不卫生的有毒或有害的食品成分构成对人健康的损害。这些食品危害包括:致病和有毒微生物危害:杀虫剂残留危害,包括各种农药、兽药、除草剂等;滥用食品添加剂危害,包括超量使用添加剂和违法使用未经批准的添加物:化学物危害,包括各种化学毒物和生物毒素,如铅,铬、黄曲霉素等;假冒伪劣食品危害等等。
但是,无论是哪种食物成分和物质,要判定它们对人是否有急性和慢性伤害首先需要有科学的标准,即今天所说的风险评估。也就是要在毒理上取得各种数据,如最小无作用水平、每日耐受摄入量、致敏原性、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遗传毒性。这是衡量食品安全最基本的科学依据。
其次,决定一种食物是否有毒或有害,还要看它的剂量。文艺复兴时期的化学家,药物学家帕拉萨尔苏斯(1493-1541)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只有剂量能决定一种物质是否有毒。换句话说,任何东西都有毒性,关键在于用量。极端而言,即使是纯粹的食物如大米、馒头,如果一次吃得太多,也对人健康有害。
得出结论:本文讨论的食品安全,是指有毒有害物质加入或食品被污染后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编者按: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还缘于媒体这只巨手的推波助澜,舆论监督固然是好事,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有利于民众知情,更有利于管理和监督。然而,今天的媒体也像食品企业一样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失实报道以讹传讹也绝不鲜见,这对食品安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媒体报道引发食品安全恐慌?
有了以上基本概念,就可以客观公正地来看待今天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基本层面而言,中国今天总体的食品基本安全,否则人们就不会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但中国的食品安全也有很多问题,而且民众中存有巨大的危机感和恐慌。
有人认为是媒体造成了食品安全恐慌。然而,这不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不是媒体的披露和监督,公众还很少知道我们的食品存在严重问题,也不会引起全社会来关注我们每个人每日三餐都面临的问题,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每个人都会成为食品安全的牺牲品。
但是,媒体的报道也确实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原因何在?这涉及新闻和社会心理的一些基本问题。
例如,任何媒体都会报道一些负面的新闻,如凶杀、、绑架和交通事故等。然而,与其他新闻比较起来,这些负面新闻只是少部分,但它们确实更吸引人的注意。原因在于,负面新闻有更大的刺激性和冲突性。负面、消极的事件是违背社会道德实践的行为,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又时时刻刻存现于人们的意识中,这些负面新闻,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如奶粉和鸡蛋中含三聚氰胺等,便自然地触动人们的道德神经,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强烈关切,对事故责任者产生极大愤慨,并对自己的一日三餐高度关注。也因此而提高了关注的心理浓度,使得人们认为食品安全非常危险。
另一方面,人的心理还有一种前瞻性和类推性,或举一反三现象。如果发现牛奶中有三聚氰胺,就会超前或前瞻性地联想,既然牛奶中有三聚氰胺,那么其他同类食品中是否也可能有三聚氰胺或没有检测出来的有毒有害物质?这种前瞻性怀疑心理再加上现实生活中食品链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自然让公众陷于食品安全的恐慌中。
如果把近几年来媒体报道的引起全国公众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一个梳理,就可以定性定量地分析食品安全在中国的程度和类别。从2004年到2008年,媒体报道的震惊全国的部分食品安全事故有:
1 2004年4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 2005年2月,苏丹红一号色素事件;
3 2005年7月,“95%啤酒加甲醛”事件;
4 2005年10月,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事件;
5 2006年6月,北京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事件;
6 2006年9月,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事件;
7 2006年11月,多宝鱼含抗生素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事件;
8 2006年11月,“红心成鸭蛋”事件,成鸭蛋中含有苏丹红四号;
9 2006年1 2月,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发现万吨“陈化粮”;
10 2008年9月,奶粉和牛奶中含三聚氰胺;
上述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劣质奶粉和陈化粮是质量引起的安全事故,而福寿螺致病是食品卫生引起的安全事故,其他食品安全事故则都可归结到食品添加剂和添加物类别中,即把不是食品添加物的物质违法添加到食品中以及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
得出结论:对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一定要认清事实,明辨真伪,分清楚哪些是食品安全事故,哪些不是;其次,要对报道采取客观的态度,比如有些事件仅涉及某些省市,其他地域民众就大可不必听风就是雨,更不要以一当十、无中生有。
编者按: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恐慌者中对食品添加剂深恶痛绝的占了很大比重。食品添加剂涉及到食品工业科技,科技问题固然需要用科技来解决。只是我们要明白,科技发展是一个过程,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做出的正确判断,却有可能在未来变成谬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它。
食品添加剂有没有被冤枉?
食品添加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食品“色香味质”这四个要素。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中国卫生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细数起来有1513种,其中包括食品香料1027种。国外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4000种以上,美国允许使用3200种,日本允许使用1 100种,欧洲共同体允许使用1100种~1200种。其实,从来源上看,食品添加剂只有两大类,一是天然食品添加剂(如动植物的提取物、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和人工化学合成品。人工化学合成品又可细分为一般化学合成品和人工合成天然同等物(如天然同等香料、色素等)。由于成本和技术原因,现在的食品添加剂大部分是人工化学合成品。
自然有人提出问题。三聚氰胺也是化学合成品,食品添加剂用化学合成品不是与三聚氰胺一样吗?不是的,食品添加剂与一般的化工产品确实不一样,最大的不同就是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和生物无害。而要求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首要的做法就是实行严格的科学实验认定,并进行严格的审批。
当一种添加剂在被合法投入使用之前,不仅要对其组成成分及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要经过卫生学调查、毒理学试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确定、每日实际摄入量、执行生产和使用新食品添加剂审批手续等一系列过程。在国际上,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CFA)在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在中国则是由卫生部进行审批。
因此,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如下要求:(1)经过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2)不影响食品理化性质,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3)食品添加剂应由卫生部正式批准、公布,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其有害杂质不得超过允许限量;(4)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经加工烹调或贮存时,能被破坏或允许有少量残留;(5)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 (6)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7)不要使用无生产许可证、非定点生产厂生产的以及污染或变质的食品添加剂。而且,由于毒理学、分析技术以及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不断发展,某些经JECFA评价认为是安全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经过再次安全评价后,会有结果的改变。
食品添加剂出现的问题多固然反映了监管的不力,但同时也有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的时间辨证因素。一般而言,食品添加剂的违法和过量添加导致的问题有一个时间周期,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基本上是慢性伤害。即使是含三聚氰胺奶粉引起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结石最快也要几个月的时间。从发现问题到生产厂商的遮掩和监管者的反应迟钝等,使得这一周期基本上都在半年以上。这种较长的时间周期使得监管者有麻痹懈怠现象,也就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在食品添加剂环节上显得较为严重和多了起来。
得出结论:正如人类发明火药,却在战争中发挥威力一样,如果把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钻了空子的食品添加剂当作食品安全恐慌的罪魁祸首,那才是大大的冤枉。
编者按:食品安全既有政府的监管责任,也与每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因此,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公共权力加强立法和监管,二是个人注意有效的自我保护。
如何面对食品安全?
从政府的监管来看,为保证食品安全,需要从环境、农业、食品生产和加工等各个环节予以立法监管。要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严厉打击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企业和责任人,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然而,在今天的环境下,食品监管对政府和管理者是一项极其严峻的挑战,有时在应对食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会陷入监管无力的状况。例如,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农耕时代,人们只需经过生产者就可买到食物,但今天的食品却要经过层层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市场营销,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以鲜奶而言,过去人们只需从奶农手中就可买到高质量的产品,但今天的鲜奶和奶粉却需要从粮食经销商、饲料原料商、中间贸易商、饲料加工企业、种牛经销商、养殖农户,奶站、乳制品企业、批发商,物流企业、再到零售商这样一个长长的链条。更可悲的是,如果奶粉被污染,还要经过生产三聚氰胺的化工企业和销售商这样的环节。
在现阶段,显然政府的监管能力远远跟不上市场发育之快,在如此长的食品链条中稍有监管不力,就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今天政府无论拿出多大的人力,物力和多么严厉的法规来全力监管,都不为过,而且纳税人也希望政府能把他们所纳的税更多地分配用来监管食品。
而目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全国性法律,即《食品安全法(草案)》,而这一法律已经几易其稿,目的是做到对食品从生产到加工、流通销售等每一环节的可追踪监管,即可追溯制度,以及问题食品召回制度、风险评估制度、诚信制度。而正在修改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增加了8项规定。1.食品安全实行全程监督管理;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须及时上报;3.加强风险评估制度;4.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5.政府可责令企业实施召回;6.立法废除免检制度:7.统一食品安全标准;8.加强监管小作坊和摊贩。
如果这些要素能在食品安全法中得到体现并真正落实到食品监管实践中,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有望得以改善。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和专业部门还需要扩大和加强对普通公众的食品卫生、安全、营养等方面的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饮食中的哪些行为和方式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哪些做法和行为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如此,才有可能让公众不至于对食品安全产生恐慌,能让每个人生活在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中。
而作为个人,需要在生活中加强自我保护,信任我们自己。总的原则是,不吃不用或少吃少用合成的食物,尽可能摄取天然食物。
作为个人,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比如,尽量自己购买和烹制食物,这是唯一可以自我控制食品安全和保证食品质量的方法。二是少食用精加工的食品和熟食,因为加工程度越高和次数越多,食品的不安全性就越大,食品被污染的机会就越多。三是少在外就餐,因为这种情况下个人不可能控制食物的卫生、质量和制作过程。四是尽可能食用天然有机食品,如选择富含营养的有机蔬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