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本范文
时间:2023-04-02 18: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语文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启发教学
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可见“无声”有时会起到“有声”所达不到的效果。文章除
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在文字之外隐含着一层更高深的含义,这就是“无声”。无声,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的作品,“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无声”处精心设疑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无声处的“其义”和“风流”。
一、小标点见大文章
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笔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标点符号之间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标点处设疑,可以使学生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情趣、节奏、韵律和色彩。
例如,我在教《为学》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一些参考书上是这样翻译的:以此而论,那么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当然这样译句子更加通顺,但文中作者用的是“!”意思是在于表现作者那种认为“昏与聪”是可相互转化的,由此而发出的感叹。学生就会自然译成“以此而论,那么昏庸聪敏的功用哪有常规啊!”
二、空白处有深含义
“空白”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作品里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利用空白处,启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再创造。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写到韩麦尔讲完最后一课时的情景时,文章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可在此时做短暂的“静场”处理,而后巧妙创设意境启发学生,让学生从韩麦尔那无言的手势中,感受此刻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亡国的切肤之痛;不甘做亡国奴,又无力救国的无奈……
三、模糊中求明晰
康德认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语文教材中的故意不说明晰的地方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教者设疑,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找出模糊背后的明晰,从而真正发挥模糊的表现力。例如《陌上桑》中,作者写罗敷的美就采用了模糊的方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写罗敷的美,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丽,只能靠学生去体会。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说出心中的罗敷形象。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中都有一个明晰美丽的罗敷。但自己心中的与课文中的罗敷到底哪个更美?通过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心中的是一种确定的美,而课文中的是“你想她有多美就有多美”。这样学生对罗敷的美丽形象也就有了更深、更准确的把握,可以说此处无声胜似千言万语。
篇2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语文课程的四条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01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坚持了这四条理念的同时,对这四条理念的解说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改。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个词语,早在1947年,叶圣陶就曾在《关于〈中学生与文艺〉笔谈会》一文中用过。他说:“愿把文艺作为终身事业,立志做文学家,这是表示一种志向,当然是非常好的。可是单有志向不成,要达到志向,必须切实地干。就文艺说,切实地干分两方面。研究文艺是一方面,创作文艺又是一方面。这两方面要干得到家,都得靠充实的生活,广博的经验,以扩超过一般水准的语文素养。……一个青年既然对文艺抱有志向,就得在生活、经验、语文素养上多多着力,那才是探到了根源。”①1993年,周庆元发表题为《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的文章,也有过阐述。文章认为:“语文教育目标成为国家政治生活晴雨表的现象应当终止,单一型的功利目标也不足取。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②但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③
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而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语文素养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个性人格、智力水平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参见下图。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在语文课程目标以及实施上的片面性,改变重语文知识,轻语文能力,重语文成绩,轻学习过程、学习方法,重语文本身,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新增“激发”一词,既是“培养”的具体方法,又是“培养”的重要内容。新增“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入。新增“熏陶感染”,指明了语文课程落实人文性的途径和方式。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既涉及语言形式的方面(如字、词、句、篇等语言形式的把握,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又涉及语言内容的方面(如字义、词义、句义、篇义等语言内容的理解,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负有语言形式方面教学与语言内容方面教学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不要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园;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就语言学习本身而言。语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就是由个别的感性的言语感知积累,到一般的理性的语言规则掌握,再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的过程。即让学生从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入手,进而把握语言规则,最终养成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言语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也即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由特殊(个别)到一般再到特殊(个别)的过程,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中国的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的教学,因此,还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比如,利用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特点指导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字以及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新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明确阐述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国家课程文件在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的重视程度。删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改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删去“还应考虑”,改为“应特别关注”,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视。新增“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特定任务或学习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体系,通常表现为一系列步骤或一系列行为。所谓学习倾向,则是指学习者在概念获得、命题学习、思维、判断、有意义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较高级的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构成了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
人类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间接学习和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真实学习和虚拟学习(网络学习),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语文教学方法论的一次重要突破,而且是语文学科教学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互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具有交往性、互、分享性的特点。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问题并获得相应知识、经验以及相关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新增“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将“自主学习方式”落到实处。突出“问题意识”,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阅读教学中应有学生提问、质疑的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针对课题、课文语言、构思、观点、写法等提问)的方法。新增“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联系”“整体”的思想:“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习活动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与用语文之间)和“整体发展”(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
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具有很大不同的是,新“课标”贯穿着不断开发、建设语文课程的新课程发展观,尤其是将教师和学生――这些过去的课程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程主动建设者,表现出课程观的重要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阐释,后者所作的改动主要有:以“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具体阐述,取代了“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抽象表述,突出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新版本还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目标、资源、机制。
①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02-203.
②周庆元:《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6):107.
③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31.
篇3
第一,发挥好教师的编导作用。
1、课堂氛围的编导。“安全感”和“自由感”是一切创新思维产生的最佳土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立体激活状态,能大胆质疑问难、联想想象,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有足够的口头鼓励、足够的音乐、足够的形象供他们体验,有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的时间供他们应用,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从各种渠道得到满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特定时间、情境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准备一些营造气氛的具体措施。这些精心编导的内容,隐性的包括室内环境、桌凳摆设,甚至教师自身的服装、精神风貌;显性的有教案导语、环节过渡语、情感激励语的安排,各种体态语言及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等等。如果一位教师每节课都将这些细节一一考虑到,那么,在这健康有序、和谐放松、高效开放、激励上进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何尝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何尝不能落到实处呢?
2、课堂程序的编导。尽管在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现在,强烈要求学生参与课堂程序设计,但是每一节语文课的效率高低,绝大部分还是取决于教师课堂程序的安排。张弛相依、紧凑高效的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多而又思维运转快;反之,拖沓疲软、散漫自由的课堂上,学生思维则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效率也极其低下。这里便存在一个“收”、“放”的尺度,为此,教案栏目和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便至关重要。首先是对课堂内容的定向、立标、筛选、设计和组合;其次,一堂课,教师的活动有哪些,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内容有哪些,而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又有哪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思维如何得到体现和发挥等,都应在教学程序中得到显示。
3、教学模式的编导。无模式的语文教学,很可能还处于教学的幼稚阶段;而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的语文教学,也可能是在呆板地演练一套机械的程序,这也许就是有些老师模仿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学大家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大凡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凡想有所建树的语文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吸收本学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顾德希先生说过:“别的教师上课有几课、几式、几法,我没有几课、几式、几法,我一直在变。”这个“变”,就是开放,就是发展;这个“变”的依据,便是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种教学模式无论怎样独特有效,总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创立者必须虚怀若谷,经常性地吸收其他模式的合理因素,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告诉学生,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向学生请教教育他们的最佳方案,师生共同创建富有班级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发挥好教师的疏导作用。
1、兴趣方面的疏导。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快乐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有句很有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加以疏导,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2、学法方面的疏导。
语文学习是知情结合的过程,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时,有时思考与探索会进入思而不解或视而不透的境地,如果此时教师再无限制地追问和等待,反而会挫伤他们探究的热情;假如教师能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将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或在一些深奥的地方及时给学生指点一下,也许只要三言两语,却能使学生顿时领悟豁然开朗的快乐,那么再接再厉之情会突奔而起,学生的智慧也自然会在碰撞中不断发出璀璨的火花,从而促其思考,学会学习,尽快过渡到“不复需教”的阶段。教师经常这样及时疏导、点拔,使之“开窍”, 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3、心理方面的疏导。作为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学生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可以是对学习的兴趣、爱好、意向或愿望,也可以是学生对于未来的一种理想。所有这些因素都能使学生趋向于学习,并对学习具有敏锐的感应性。当今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诠释已不足以准确恰当地概括教师的职业特征。学生不仅需要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营养,更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极大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压力、离婚家庭的增多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等问题,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必须和必要。假如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在校具体表现,用文章的精髓开启学生的心窍,激励他们思考人生的真谛;再现作品的诗情画意,唤起学生的想象与共鸣,耳濡目染,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用文章的妙语警句,娱目、动情、激思、励志,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有了恰当的行为动作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当学生以健康的心理个性、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学习时,他们就会主动向目标冲刺,无限的内驱力会为学习的成功造就无限的“商机”。
第三,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1、“质疑问难式”诱导。提问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活跃情绪、深化理解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提问方案,会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维僵局中诱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启发式的诱导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疑式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迫使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去寻求问题根源所在;阶梯式提问则相当于学生爬山时,我们先架好一座梯子,使其思路始终沿着一定的轨迹步步升华;而扩展式提问又可由一个问题生发开去,开阔思路,扩展知识,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诸如此类的问题设置,可以诱导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得以迅速展开。
2、“手段开放式”诱导。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到训练,更多的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作文,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在打破僵化的语文训练形式方面,魏书生是一个革命者,他有一整套语文训练的手段及语文教学管理的途径。在他的“计划系统”中,有“每人每天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三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和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7件事”,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魏书生的“计划系统”是他和学生民主协商的结果,能否照搬照用要看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不过,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应是中学语文教师探索的方向,这也正是郭思乐教授创立并积极推广的生本教育课堂理念的体现,我们“很可能需要些非常规的理念、非常规的运作”。在语文训练手段上,设想完全可以再大胆一些。比如,通常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能不能来一点学生提问教师答,由学生评判教师回答的质量?通常都是教师出题学生做,能不能来一点学生出题学生做乃至教师做,由学生批改评讲?这样,定能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
篇4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思辨缺席
一、引言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条件,旨在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 英专本科毕业论文的评判标准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和是否具备独立的见解、创新的意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生不仅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术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因此,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是重要的考察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
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把握学生的分析能力、论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综合概括之即思辨能力。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已成为英语教育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批评之声在高等教育界此起彼伏。本文管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思辨缺席的问题,并从一直以来的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上寻找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分析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教学途径。
二、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思辨缺席现象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暴露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现象严重,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问题包括态度不够端正、学术研究能力较低、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生阶段缺乏学术研究氛围、缺乏足够的学术指导、缺乏足够的论文写作训练。[2]就毕业论文的思辨缺席问题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学生论文的论点毫无新意,论文只是在重复他人的结论,并且选题陈旧;(二)论文泛泛而谈,没有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思维的创新;(三)有的论文题目大而空,完全是缺乏思辨的介绍性文章;(四)论文本身只是简单的拼凑和堆砌材料,少有论述和辨析,没有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因此结构松散、论证乏力;(五)在遇到需要探究、分析以及阐述某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时,不能找出事件背后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往往思维混乱,只是浅显的指出表面能看到的东西。
三、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思辨缺席成因
这样的结果将会是培养出在未来没有创新能力也不可能有创造性成果的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在英语专业教师抱怨论文难写以及缺乏论辩能力的原因。毕业论文的思辨缺席问题充分的暴露出英语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教学以追求专四和专八通过率为导向,重视全面培养语言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重视语言的模仿和记忆,忽视分析和思辨训练,教师也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由此,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高校多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指导课程,但该课程无论是课时还是教师指导的学术训练都严重不足,课程教学效果甚微。在英语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学术英语写作和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其教学资源的投入与毕业论文的权重形成极大反差,学生在实际的撰写阶段仍对论文写作认知和实践知识一片空白,加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不理想,学生在大四阶段求职升学等事情的诸多干扰造成论文难写、不会写现象普遍。
四、针对毕业论文思辨缺席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为达到“以写促思”、“以思促研”的多种能力建构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英语专业大二到大四的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学习中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进行学术熏陶,唤醒学生的学术意识,树立坚定的学术信念。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渠道的拓展学术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多视角的观察事情并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大四的毕业论文写作获得写作灵感而做好前期的准备。
第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教师间广泛交流学习掌握前言学术动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科基本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知识、学术研究特点、写作一般步骤,论文基本篇章结构,并结合具体范例讲解写作策略和技巧。根据学生现有的和临界的能力对论文主题选择、写作质量、论文长度等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1-2篇论文,并在论文完成后以书面形式对写作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反思。
第三,教师应就论文写作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交流和联系,并对写作过程进行细致管理。在论文写作前,教师首先介绍有关的研究理论和发展动向,帮助学生选题,指导学生从网络和图书中获取信息并有效的提取和分析资料。然后安排学生异质分组交流讨论,就主题的研究提纲、框架等展开集体的思辨。
总之,为了切实改变当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应认真反思课程教学,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91-01
学生从小学阶段迈进初中阶段,由于科目的骤然增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明显差异,给他们造成了诸多的学习上的困惑。因此,如何让学生由小学阶段的学习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就成了初中各科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当然,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一领域,我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简述如下。
一、缓步慢行,逐渐加速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之所以跟不上教师的节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讲课的进度太快。这也不能全怪教师,因为初一语文的教学任务远比小学的重,需要完成六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所以很多教师不得不开快车。从这个角度讲,七年级语文的内容就显得过多了。要求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内容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进度上要放缓速度,缓步慢行,采取逐渐加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出一个逐渐适应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的时间。
首先,教师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不要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人物而开快车。要先教给学生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的方法,让学生逐渐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其次,在进度上要采取逐渐加速的方法。也就是在讲上册的头一两个单元时,尽量要将细一些,尽量降低难度,尽量多讲一些学习方法。等学生逐渐对这门课程有了足够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后,再加快进度。这样也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再次,还可以采取重点课文详细讲,自读课文指导学的方式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初中语文。不管哪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分为必读和自读两种,教师可以重点讲必读课文,通过讲必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自读课文,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慢后快,逐渐加快进度,这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其实,在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着缝隙,比如,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相关的文言知识成了两边教学的真空地带。学生在升入初中后,课本上仍然没有这些知识,一些教师只是按课本上课,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就没有必要给学生补这些知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教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孔子说:“因材施教”,学生缺少哪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应该给学生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教师不是课本内容的传话筒,而是教材的利用者和整合者,照本宣科是要不得的。初中语文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计划的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语文知识。这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或者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可以集中补,也可以分散补。总之,查漏补缺是小升初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授之以渔,点石成金
我们都知道点金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中阐述的道理在教育中同样适用。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极力倡导的。很多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学习了。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读和背,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而升入初中后对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侧重点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性困扰着众多的学生。这时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去领略初中语文的无限风光;而不是自己摘取一朵花戴在学生头上。学生只要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也就等于学会了学习这门学科“点金术”,教师还用发愁学生学不好这门学科吗?
四、内外结合,登堂入室
篇6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并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应该说, 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是系统而科学的,充分注意到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与衔接。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小学与初中之间有较大的跳跃,阶段性明显,而整体性、连贯性相对减弱,在过渡与衔接上(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断层现象,隐藏着诸多的问题。这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对此,我作了一些分析和探索:
初一新生学习现状
1.学习习惯上与初中学生要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上课专注力不够持久, 容易分心走神等。
2.学习方法上对初中学习的不适应。例如,听课不太善于抓住重点、领会要点,不会作笔记,作札记,勾画批注课文,不善于利用课文的注解、相关的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过于依赖老师的传授,一时找不到适合跟进初中阶段学习的学习方法等。
3.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达标。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不踏实,不牢固,底子薄弱,体现在语文构成的多个环节。
(1) 常用汉字识读关能过,但书写关难过。错别字多,书写不规范,书写速度慢或者潦草,这是令许多初中老师头疼的事。虽是常用字,但书写差错率高,有的成为习惯性错误, 根深蒂固,反复纠正都难以奏效。
(2) 拼音拼读能过关,朗读正确、流利,但拼写不过关。不少同学在初中阶段都还不能完全掌握拼音方案。
(3) 口头表达、口语交际能力较强,但书面表达、写作能力较低。病句多,语言幼稚, 不善于观察和描写,分辨不清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文体意识模糊等,习惯成自然, 结果初中三年都未能解决,甚至把问题带到了高中。
学习现状原因分析
1.就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而言,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而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游戏性和激励性比之小学有所下降,以致一些学生觉得听课乏味而走神。
2.就学习习惯和方法而言,学生开始必然沿袭着小学的套路和思维惯性, 带有浓厚的小学学习特征。相比之下, 初中由于课程门类的增多, 课时的减少, 要求的提高, 老师的教学逐渐由小学的“ 扶着走” , 改变为“ 半扶半放” , 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感到不知所措。
过渡、衔接对策初探
初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做好初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极为必要。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一语文老师,应瞻前顾后,找出这些联系和区别,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大方面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使初一学生平稳过渡到中学的学习环境中,使中小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研究教材,铺设台阶。
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对教材进行整合,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初中老师必须打破小学、初中的界限,不仅要对初中的要求和教材吃准、吃透,还应对整个课程标准了然于心,认真探讨和分析小学高年级段的课程体系,较准确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脉络,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进一步明确初中教学要求,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那么在教学中才会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体现层次性,在学习的道路上铺好台阶。
二、研究教法,领上台阶
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内容明显加重,涉及知识面广,所以我们初一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切不可急于求成,破坏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篇7
在我的学习与教学生涯中,《作文周刊》一直是伴我左右的良师益友,她推出的许多栏目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学生时代,《作文周刊》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在“文学社风采”中,我读到了不少优秀作品;“少年摘星手”中那些写作高手又给我以鼓励,成为我学习的榜样;“中考试题分析”将各地中考作文题及满分作文摘选评析,使我大开眼界;“素材卡片”“知识积累”中集萃的名人名言、名人逸事、报刊摘抄、经典语段、妙语佳段更让我爱不释手;“哲理小品”意蕴深邃的哲理故事激励着我的人生……在《作文周刊》的熏陶下,我仔细揣摩优秀例文,同时不断地练笔,勤奋地修改,很快提高了写作水平。每次作文老师都表扬我,将我的作文在班上宣读;每次考试,作文分我都是数一数二,同学们都很羡慕我。
参加工作后,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文周刊》又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对提高我的语文教学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一节语文课记忆犹新,好像就在昨天,学校安排我教初一语文。初为人师,一切都那么新鲜,打开课本,除了原文,就是注释和练习,看起来很简单。我认认真真备好课,开始上课了,我范读了一遍课文后,接着疏通字词,因为书目下有注释,学生还能配合,字词文义疏通完了,我便将准备好的问题炮弹般连发给学生,结果没有一发炸响,学生用茫然的眼神望着我。面对着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求助的眼神,我才发现自己简直就不会上课。怎么办?怎么办?……这时我想起了对我语文学习曾经有过很大帮助的老朋友——《作文周刊》。第二天我跑到县城书店报刊亭买来《作文周刊》,在回校的车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看了起来:“课文阅读(具体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技巧)”“技巧点拨(介绍好的阅读方法、指点解题技巧)”“课前引流棒(教材解读、老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评析)”“课本链接(课文中作者的相关介绍、文章以及相关资料)”“基础训练(字、词、句、段、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应用文写作指导等)”“病文理疗室(对病文从字、词、句、修辞、语法逻辑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栏目,让初涉教坛的我于茫然无助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作文周刊》成了我的最爱。在它引导下,我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技艺不断提高,在全县的阅读教学中,我获得了一等奖,这更是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从此,我对《作文周刊》的阅读变得更加如饥似渴起来。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被誉为“学生发表习作、交流思想的宝贵园地,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得力助手,家长辅导子女的忠诚益友,学校第二课堂健康有益的读物,社会青年自修的良师”的《作文周刊》又何尝不是一盏明灯,它不仅可以照亮人们的心灵,而且可以引领人们前行的道路。《作文周刊》多年来带给我的是心灵的启迪,更是精神的奋飞。
篇8
现在学生极少阅读,学生只在课堂上泛泛地读一下课文。有的学生一课学完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阅读教学没有学生自己实践,就像作文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一样,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为了少讲,以读代讲。通过读,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少问题。因为课本是是循序渐进的,只要熟知作品,就能自学到相当程度,并且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一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特色,既有兴趣又不易疲劳,往往还印象更深,记忆牢固。这样,似乎在“读”上费时较多,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抓住了根本,剩余问题由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讲得可以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题无巨细,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容易使学生疲劳,厌烦的做法。因此,只有学生自己读书,才能从多方面受益。
一、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获得语感
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其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一般情况而言,阅读能力的核心便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诸多妙处。反过来,语感的优劣,也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语感丰富敏锐,便能明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亦可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亦可表达同一的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粘贴”。好比冷暖的感觉,你不能命令谁感觉到冷暖,而必须承认从而尊重人作为感觉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成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实在是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
二、在读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要从识字、阅读起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骤增的社会。因此,在读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大胆地改革现有教法。把分析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哪些课文应该重点研读,哪些课文可作一般性阅读,都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商定。在这一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中选择应该重点阅读的书籍。其次,把学生带到图书馆中去自由阅读,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肯定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我把阅览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在教室设图书阁,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形成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
篇9
关键词 语文早读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106-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个星期都有几天的早读课。既然我们付出了劳动,就期盼着这每一次早读时间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为我们的教学成绩出一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许多教师对早读课并不够重视,纯粹是为早读而早读,没有真正认识到早读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提高早度读课的有效性。绝大部分学生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早读课刚开始时能大声朗读,几分种过后声音就渐渐小下来,有的同学在默读课文,有的同学则毫无目的地翻书,有的同学甚至讲话、做小动作,更有甚者是有的同学把早读课作为抄袭作业的好时机。这样一堂早读课下来,没有任何的效果,师生双方都产生疲倦感。如果是这样上早读课,真是劳心劳力,又没有收获。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这些情况呢?针对我校早读状况及一些做法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我校早读课现状
我校初中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工作态度也很认真,对待早读课也非常重视,每节早读课都能带领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目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早读课的管理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无论是读的内容还是对读的方法指导都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在拓展方面,步子还比较小,学生读的内容总体还是局限在教本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缺乏早读教学设计,对每天或者阶段性的早读安排缺乏通盘考虑,早读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目标。
第二,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内容单一化,读的教学资源匮乏,往往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不能得到有效拓展,一个学期围绕二三十篇文章读来读去,学生感兴趣的并非全部,所以容易出现大部分学生前半节课读的人声鼎沸,后半节课则成了泄了气的皮球。
第三,读的技巧方法单一,教师对于读缺乏有效指导,对于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对于早读缺乏当堂或阶段性验收评估,"读"达到什么程度?读的内容有什么要求?读的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学生是否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早上的时间,是学生精力再旺盛的时候,刚睡醒,记忆力也是最好的,如果老师抓住这个时机,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实践,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愎檎妗保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二、早读课上要采用多种形式
针对我校初中语文早读课效率较低的现状,提出“手口一家亲”的早读模式。即把25分钟的早读课时间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开口朗读课文,用时15分钟;第二板块为动手练习前面所读内容,用时10分钟。先读后练,读练结合,进而不断地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1.对早读课朗读内容进行分版块分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教师需在早读课前明示朗读内容,朗读内容以初中各年级相对应的课文为主。并保证15分钟读书时间。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全班齐读法,要求全班齐声高声朗读;如小组展示读,小组可以选择重点段落来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重点的理解;如个人竞赛读,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诵读,要求做到有感情;又如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段的精髓。
3.设置放手练习环节,重点锁定前面所读内容的生字词辨识板块、文言文字词句翻译板块和古诗文默写板块。练习方式也可多样化,可采用听写、默写练习方式;也可直接在多媒体上播放练习题PPT,学生根据内容马上完成练习;还可发放相应的练习卷。
4.设计检查反馈环节。学生完成后,可采取老师批改、学生自改、小组互改等方式。
5.纵向对比:花一学期时间,对比学生实施“手口一家亲”的早读模式前后的情况,以此来验证本模式是否有效。
6.针对个体学生,调查其在实施“手口一家亲”的早读模式前后的情况。
三、实施“手口一家亲”的早读模式后,取得的成果
这种早读模式,我校已经实施了几年了!从近两年的考试数据来看,我校的语文成绩提高很快!以今年的初一语文为例,开学初,增城区为了摸查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全区的考试,我校平均分是62.56,增城区64.56,差距是-2.54!备课组的同事看到成绩后,马上商量对策,实施“手口一家亲”的早读模式,半学期后期末增城区进行抽测,我校的平均分市94.98,增城区平均分是96.27,差距是-1.29。经过半学期的努力,与增城区的平均分差距逐步缩小,争取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超过区平均分。
实施“手口一家亲”早读课,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我们何不试一试呢!当然,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我们有了“巧用早读”的意识,并且用心去做,那么,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刚主编.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篇10
(一)开始的二年
有2年是在嬉笑声,上课时的呼噜声,玩笑声,网吧中的欢呼声中度过的。
初一时,班上的我与他与他,时刻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整天担心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只怪当初话实在是太多,可以从天亮聊到天黑,上课也不放过。现在想想,初一的记忆只有这些了。刺激而短暂。
初二时,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懂得了更多。回忆那时候、、我们逃学去海边烤番薯,在海边大叫,在海边合影;我们上课在打扑克,被老师逮了个正着;我们在上课时说话,一帮人整天嘻嘻哈哈的……很多的我们,很多的回忆,都是我们初中的历程,初中的记忆。
这两年真的很放纵,玩得很开心,从来不用为考试而烦恼,我并不后悔有这两年的经历,这两年懂得也更多了,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变化。
最终,我选择了留级,开始另一条新的道路。尽管有的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甚至对我的是嘲讽,我不想理会,只想顶住压力做下去。也祝福上了初三的朋友们都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二)留级的初二
初二四班,初来乍到,更多的感觉只有陌生,压力。班主任还是初一的英语老师,心里更是亚(压)历山大。
渐渐的,习惯了学习,习惯了初二四班。认识的人也多了起来,第一学期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学期,不仅是学习上的收获,多认识了几个很要好的朋友,英语老师也相信我的改变,对我很信任。在班上也逐渐变得话多了,上课更有激情了。(为初三打下基础了)
留级的初二让我习惯了另一种生活,也很庆幸有这样的一年。
(三)初三,初三二班
想起初三,哇,一路喊过来的。个人觉得过得很开心,也带有一些感伤。
刚上初三,立刻感到学习带来的压力,班上的人都很拼,我也投身于这学习的海洋中,虽说压力很大,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可以很轻松的。
英语老师一直对我们班都很尽心尽力,上课总是好像聊天一样,想逗我们开心。尽管有时候觉得笑点不高,可还是会随着大家的笑声很开心的笑着。
初三的历史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一上他的课,后面的同志就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得不得了,说声老师好也能叫得好大好大声,老师也没辜负我们呐,总能把课上得有声有色,好像在讲故事一样,整个历史课都洋溢在欢声笑语中。后面的同志与我奋战,有时候喉咙都喊得好痛,可觉得还是很开心,历史老师也一直以他那招牌式的笑容教育着我们。
诸如此类,上任何科目的课都是欢声笑语的,有的人一直以为我们班很郁闷,其实不然。我们班很有活力。
————英语老师,无私的代表
英语老师,呼,我认识5年啦,从小学六年级就认识了。
老师对我们班是最尽心尽力的,尽管我英语经常是挂科的,可老师也没介意,一直很鼓励,老师也一路见证了我的改变。也给予了肯定,我深表感激。
我们常在一点半就上课,班上也有人在抱怨很幸苦,可大家都知道老师是为咱们好,也都很配合老师,都准时一点半到校了。老师更是没有多说什么,一直默默的忍受着学校,别的老师的言论,顶住压力为我们上课了,可以说,英语老师是中学最有责任心的老师了。
初三的最后一星期,我们唱着感恩的心给老师听,老师哭了,也很感动。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老师哭了,不管什么都打不倒老师,是我们的懂事,我们的眼泪,才能让老师流泪。那一天,班上的人都与老师拥抱了一次,这是初中三年来一个最完美的句号吧。
————语文老师,气质的代表
语文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特有气质,有着那种文人与生俱来的气质,散发着书香的气味。
第一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了阅读与作文的联系,还有点半带聊天的味道吧。那一节课我们都上得很认真,老师也很满意。后来老师她更喜欢我们班了。因为她说:“以前教的初三,刚开学时学生们都很认真,可过了一段时间狐狸尾巴就露了出来,上课都不认真了。”可我们班不一样啊,过去了很长时间,我们班还是一样认真。而且,一般班级很乱的人都在后面,而后面的人也在听,也积极配合老师的上课,上课也更有欢声笑语了。
还有一次我自告奋勇交了试卷(本来是不用交的)。无奈那次字迹实在是太潦草,老师不知道那是神马浮云,而且还犯了很低级的错误。老师怒了,在上课时很生气,就在批评我,虽说没有点名,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老师是在说我的。那晚熬夜重新填了一张试卷,再交了上去,老师在作文的评语中也很开心,说知错能改就好。谢谢老师的教导,字迹好了一些了。
拍毕业照那天,语文老师来了。学校的老师都被吓到了吧,因为以前语文老师是不拍毕业照的,可见,语文老师对我们班的感情是有多深呐。我也与老师合影留念了,那时候老师的女儿说了一句话“男女有别啊!”呵呵,最后的最后还是以幽默说再见。
————数学老师,深思的代表
说到数学老师,我是初二才被他教的。刚开始,觉得他说话的声音好小好小,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到了后来,慢慢的接触着,才渐渐的习惯了。也觉得数学老师超级超级酷的,一道我们解了很久也解不出的数学题,老师一语道破,就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迷惑。以致于每次老师解完很难的题后,后面都会传来阵阵的喝彩声呐。
老师经常也会向我们讲一些社会上的事情,在他讲的时候,他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这个社会充满了不满,也许老师说得也对吧,但人各有志啦。老师可能也是为我们好,早点向我们讲了社会的现实,好让我们现实点,好好读书。
还记得那次下课的时候,下了好大好大的雨。而你没带雨伞呢,我就拿着伞说“老师我跟你一起走吧。”你先是有点惊讶,然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跟我一起走了。雨很大,伞很小,我尽量把伞遮你那边了,自己被淋了好大半,不知道你是否有观察到啊。最后送你到家了,你还是微笑着点点头,说了一俩句话,我就走了。这可是我第一次与老师撑伞的。
最后两节课,你说让我们放松放松。并第一次听到了你的祝福语“祝大家中考顺利!”这就是您给我们的初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吧,我们的中考也没让老师失望的。感谢您,数学老师。
————物理老师、幽默的代表、
初二刚被你教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感觉,就是觉得上你的课很开心,一直笑个不停。一直到了初三,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你每次选人回答问题时那特有的表情,那动作。。。。。。一直引得我们笑啊笑,首先,抬头,与地面成45度角。再环视教室一周,有时还会停了下来,像在考虑着什么,然后用手指着学生,叫我们上去。这样的动作与表情,哪个老师有呢?呵呵,就你有吧。
初三第二学期,物理竞赛我们三个进入了决赛,你带着我们去了揭阳一中考试。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很深的。那晚,在宿舍睡觉时我很热,空调出了问题,你一直用手调着扇片,想把风吹到我这来,心里很是感动。还有深夜时,你用手拍打着我肩上的蚊子,你可能以为我睡了吧,其实我还是醒着的,模模糊糊,老师你这样的大男人也会这么的细心,这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决赛的结果很遗憾,我们都没能得奖。你没有说什么,还是很搞笑的跟我们开起了玩笑,没给我们其它的压力,我们也知道以后还是有机会的。
最后一节课,班上的人一起说了一些感谢老师的话语。你很高兴的说‘太感动啦!’我在后面站到桌子上了,想拍拍照,对着你说‘老师,笑一个啊。’你答了一句‘我不是一直在笑嘛。’呵呵,这就是您的风格吧。学生不会忘了您的。
————化学老师,温柔的代表
化学老师啊,长得一表人才,潇洒得不得了,中学老师貌似数你最帅了。你说话时的语气也是特有的,很温柔。上你的课也是挺有趣的,尽管有时我们接着你的话开了些玩笑,可你也是不会生气的,就是以大人的口吻向我们很认真的解释了一些什么的。然后我们就认真的点点头,继续上课了。记得一次上实验课的时候,你把带火星的小木棒伸入有氧气的试管时,对于我们来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小木棒很快的燃烧了,烧得很旺,班上的人都惊呼不已。可你好淡定哦,面不改色的进行着实验,呵呵,做实验的样子也是挺潇洒的。
那次我也参加了化学竞赛,那时候你的脚好像扭到了,走起路来也是慢慢的。看着你拿着那些竞赛资料从远处走来的样子,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暖意。你也放弃了休息的机会,那天还是带着我们去惠来考试了。
接近中考前的那节课,我们齐声喊着老师,谢谢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老师,我们爱你……当时觉得你很平静,你比着手势说‘同学们,大家中考加油!’可事后才知道你当时的眼眶有些红了。。您应该是掩饰了心中的感受吧、、感谢您,化学老师,陪我们走过了短暂而精彩的初三。
————历史老师,人气的代表
一说到历史老师,人气太太太太高了。被你教过的学生,不管好的坏的,哪位学生不是对你赞不绝口呢?而我也是这样的,哟呵呵。希望您别把学生我给忘了啊。
第一节历史课,你说要给我们大家洗洗脑,被你这样一说,带动了全班的气氛。你知道我们初一二是不重视历史的,所以你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重要性,懂历史的种种好处。到了后来,大家都喜欢了上你的课,不知道为什么,一上你的课我就能忘了学习的紧张,甚至忘了一些烦恼,好想再去上历史课哦。
还记得有那么几次,你剪了头发,或者穿了一件新衣服。在上课时,后面的同志们就会不约而同的喊着‘老师好帅’。而那个时候就会看到你最不好意思的样子,你脸会有点红,一直面带微笑,就看着点名簿,也不太敢面对同学们。想想那时候的你就觉得你还是有点孩子气的。
历史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永生难忘的,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回来上你的课的,一定。感谢您,亲爱的历史老师。
————生物老师,冷静的代表
为什么说生物老师是冷静的代表呢?老师回答我们的提问时有个特点,他会先停了一会,再回答你的问题,这就是冷静呐。
其实对生物老师的了解并不深,最深的印象还是最后一节课吧,那深情的独白。上课时,我们喊着老师,我们不会忘记你的,老师,我们永远爱你。。。生物老师或许是被这些话语所感动。说了一些话,我也忘记了,大概的意思是:教了这么多年初三,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有强烈想要上课的欲望,就像以前上高中一样,非常谢谢大家。学生能记得的只有这些了。
生物老师,谢谢您。一星期一节课对我们的栽培。
————政治老师,憨厚的代表
总觉得在所有老师中,数政治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最憨厚的。大家说对吧?
对政治老师您的了解也是不深,你给人的印象就是胖胖的吧。上你的课最好玩的就是把课本中的政治话语说成潮汕话,有时候大家都会笑喷的。上你的课,有一个最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那就是你的字到底是什么字呢?只能说你的字很有特色,一个字看上去好像几个字呢。以至于有时班上的人会呼天抢地的,我的神啊。呵呵,这或许又是你一个很大特点吧、
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啊。政治老师,谢谢您了。
————地理老师,淡定的代表
为什么说地理老师是淡定的代表呢?因为地理老师被任何学生问问题都是不慌不忙的,看上去很淡定,上课时也一样,习惯性的在最后加两个字‘对吧’。大家说对吧?
对您真的是又爱又恨啊,很多人是同感的。左盼右盼地理考纲你还是没发,后面的同志心碎好多次了。有时候一节课黑板上只有那么可怜巴巴的几个字,心里百感交集啊,回家又得自己整理笔记,找些资料自己背了。还有啊,第一学期要调考的时候,考的是全部,我叫嚷着说“老师啊,才教了一半,要我们怎么考。”每当这时候,你微笑着很淡定的说“我不是在教新知识,是在复习,这些都是你们学过的。”我只能接受这一切了,应对考试。每次月考时,你手里有放试卷房间的钥匙,每次你都是挺早去的,早早的开门,为我们的试卷保驾护航。。。。。
地理老师啊,谢谢您了
————最后一天,最后的狂欢
我们班办了一个聚会,在最后一天的下午。在聚会里,班上的人都放得很开,没有谈论学习,没有中考前那种应有的紧张感。
聚会上,有幸被大家要求唱一首歌那些年,我尽情的唱着,事后才知道我唱得很走调,呵呵,留给别人别样的印象吧。还有蛋糕之战,貌似我中弹最多,当我从战场跑到外面时,别人都投来了怪异的目光,想想当时真的是很疯狂啊。
我们班上的人在最后一天都没哭,都很开心的笑着,都是笑着说再见。但我相信,很多人回家后都会不舍的,也有的人会落泪的,对吧?至少,我对于初三二班是很不舍的。
最后、祝初中的所有朋友们都有更美好的未来。
(五)关于那段回忆
- 上一篇:关于桥的作文
- 下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