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夜晚范文

时间:2023-03-25 06:1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雨的夜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下雨的夜晚

篇1

有人喜欢洁白无瑕的雪花,有人喜欢光芒四射的太阳,有人喜欢迷迷蒙蒙的雾,也有人喜欢娇滴滴的月亮。而我喜欢变幻无穷的雨,我喜欢了雨,是因为那个下雨的夏夜。

那晚,妈妈去出差,还没有回来,爸爸陪我吃完饭,就有事出去了,家里只剩我一个,平时家的乐趣,平时家的温暖,平时家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陪伴我的只是寂寞。家里静了,我听到了细细的小雨声,那声音,简直是天籁之音!美妙动听极了!

坐在房间,探望窗外,雨悄悄地下,仿佛像一根毛线轻轻打在地面上,溅起了一个小小而美丽的水花。放眼望去,树枝上好像挂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高贵极了!听着雨声,滴答滴答,声音短促而清脆。慢慢地,雨水打到我眼上,我的眼也模糊了!这时我的心一酸,因为我从窗口里看到别家,想必家家都充满着幸福、温暖,他们的父母正和孩子在看电视,聊天,玩耍,而我却一个人在窗前看着雨忍受寂寞的考验。这时候,我的脸已经分不出哪些是泪,哪些是雨了。我静静地凝视着雨,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那时的我,穿着漂亮可爱的公主裙和妈妈爸爸一起在充满幸福的家庭里,在快乐地和爸妈玩耍,在家玩耍了一会儿,我们接着去花园里。这里正下着微微小雨,但我们不管这些了,欢快地冲向花园,围着花朵转呀转,跳呀跳,花香传遍每个角落,处处都飘来芳香,真是充满家的气息,雨更喜悦地下了,我们的心也更喜悦了。

篇2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东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差距巨大,教育投入力度也有差别,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原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快速增加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的资源在分配上采取向重点院校、重点行业的倾斜。受到政策、资金重点支持的院校,在进一步的师资引进、招生等方面占有优势,扩大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不同院校相同专业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差别巨大。

(二)高等教育的出路不公平。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教育面临最直接的困境就是就业问题,就业不公平现状较为明显。高校推行的自主择业制度,使得家庭背景,如社会地位、权势、财富、人脉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教育出路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实力的比拼,掺杂了更多学生本身无法掌控的因素,从而使就业显得并不那么“单纯”。

二、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原因解析

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性主要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所导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发展差异突显,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日益加大,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不公现象源自于教育资源的分布差异,不同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相去甚远,不同省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差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一)东西部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着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教育水平高低,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及优质生源的分布,并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均,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高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达省份与经济欠发达省份教育资源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这些都对高等教育不公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国家层面对于教育资金的投入不公平。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补贴力度逐年加大,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教育投入还很有限。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国家优先将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向国家重点发展或者重点扶持的教育领域,如教育部直属高校985/211等重点高校与非部属高校之间所获得的财力支持力度不同等,这样做在无形中改变了原有高等教育发展的平衡性。

(三)教育政策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也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征,旧的高考唯分数论的选拔机制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调整。但是任何制度的制定都要慎重,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从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出发点,不宜盲从。近些年来,某些省份推出的高考改革措施,如“推荐生”、“保送生”、“特长生”、自主招生等,因其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监管,也会给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

三、高等教育公平机制的实现措施

(一)经济方面。加大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上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模式,以法律为依据保障经费使用效率;加大对偏远省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异,确保各类高校能够均衡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等;推进高等教育收费改革,有效降低高等教育成本,采取梯度收费制度;健全贫困地区生源的学费补偿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困难生资助政策。

(二)制度方面。进一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采取多元选拔机制,建立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机制;合理分配高校招生名额,提高中西部地区考生录取比例;改善就业环境,改革促进就业制度,积极保障公平的就业环境;转变政府调节社会公平职能的机制,通过制度和政策规范高等教育公平运行;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惠普性,把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正确认识“重点大学”、“直属高校”,逐渐改变优势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现象;建立高校间互助协作机制,强化校际间联系,资源共享,生源互通,推动对口支援扶持制度,缩小区域、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别,确保各领域、各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齐头并进。

(三)理念方面。以思想为先导,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国民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大环境的公平公正理念并延展至教育公平。公平正义需要每一个人积极维护,社会的平等自由离不开个体追求公平的观念,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摈弃“唯分数”论,多方面、多角度客观评价不同高校的高等教育水平,正确认识不同人才不同培养方式。学习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让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合格守法公民,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地方。

加快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步伐,推进市场化,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利于提高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政府应该树立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推动者的意识,从宏观角度对不利于教育公平实现的理念进行调控,提高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公平程度。

篇3

关键词:民工荒 薪酬体系 完善与创新

1 “民工荒”及其产生

1.1 “民工荒”的概念

所谓“民工荒”,通常指的是企业因生产需要想雇佣民工却雇佣不到的情况。这种情况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存在,具有常态性和广泛性,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民工荒”。

“民工荒”最早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主要城市,集中表现在春节期间出现的季节性短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好转,很多生产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却普遍招不到生产工人。甚至在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2009年4月,深圳市用工缺口2.3万人,到6月份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同年7月,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报告显示,企业需求总人数60.3万人,求职总人数只有35.4万人,用工缺口达25万人。这些“民工荒”主要包括“普工荒”和“技工荒”,即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结构性短缺。

1.2 产生“民工荒”的因素

待遇低引起的“民工荒”。据2007年12月22日《中国物价报》报道,2006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比前年同期上涨6.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5%,许多地方大米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仅此一项,农民工的生活费用就可能上涨几十元,这还不包括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众所周知,在民工的生活费用中,食品开销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在一些企业中,民工在正常劳动时间内工作的收入只能维持其基本生活开销,而要剩下钱,就只能靠加班。也就是说,民工工资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差距拉大的现实让民工的生活改变甚微。

户籍制度引起的“民工荒”。户籍制度使外来农民工被迫缴纳各种不合理费用,如流动人口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等办证费用,加重了民工的负担。高昂的借读费等条件,使得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只好在民工自己办的学校里就读,而这些软硬件条件都不合格的学校及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它的存在属于非法地位。当地很多部门都会来找它的麻烦,责令其停止办学。所以学校的存在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搬迁的经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权益缺失导致的“民工荒”。大部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常常以最低工资作为员工的底薪,加班也不按标准支付加班工资,就是这点微薄的工资,还存在工资被拖欠、工作条件差、尤其在一些地方工伤事故频繁的现象。一些特殊岗位的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补贴,甚至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也无从谈起。注重的仍然是廉价民工资源的索取与利用,没有同等关注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平等择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等权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遭侵害。

惠民政策导致的“民工荒”。随着中央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粮食收购保护、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农民从种粮中得到了实惠,再加上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不断提高。此情此景,让勤劳的农民又从农业中看到了些许希望。既然在家务农也有利可图,虽然与城市相比,农村收入较少,而外打工的条件相对较差,农民更多地是愿意留在家中务农而不是撇下一家老小去外地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工的供给,对“民工荒”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民工荒”状况下企业薪酬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1 符合客观实际的直接报酬

薪酬体系中的直接报酬是指民工直接获得的报酬,主要包括工资和奖金(部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会有津贴和股权)等。对于民工来说,直接报酬是民工远赴他乡打工的主要因素,是民工一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企业在制定员工工资总额和工资增长率时,要考虑相关行业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企业所在地的物价水平和劳动能力,并在充分考核民工的技术水平、实际劳动能力和广泛征求企业职代会及全体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规范性和科学性地制定出以岗位分析为前提、考虑岗位之间差异的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等,其中包括员工工龄和资历、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还要不间断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以保证薪酬体系的持续改进及激励功能,使企业员工获得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满足。

2.2 设计具有弹性的福利制度

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福利是由生活福利、有偿假期、个人福利和公共福利等内容组成,具体有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加班费、洗理补贴、子女入托、入学补助、员工再教育补助等人性化的福利项目。目前,流向我国大城市企业的民工大部分是受过一定教育的新一代民工族,在新的人生观指引下,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呈现出了比父辈们更为多元化的选择。他们不想重蹈父辈的轨迹,拼命打工赚钱、过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城市生活。更多的是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拥有其打工所在地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保障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并通过在企业工作和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文化与技能水平,成长为具备专业技术的技工,以使自己在40岁之前有一定的积蓄和发展,即在企业拥有一席之地,或是回家创业。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优良环境,让农民工有安全就业感。

2.3 建立团队奖励计划

目前企业的薪酬激励,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激励机制,都是针对企业高级管理层和技术人才的,几乎没有针对农民工的激励政策,由于工资差距过大导致出现农民工心态不平衡,毕竟他们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建立团队奖励机制,让农民工得到人才的待遇,使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体,以成就感、事业感、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来推动农民工发挥聪明才智,把廉价劳动力变成高价值、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增补内在激励方式

所谓内在激励方式,是一种非金钱奖励的附加报酬,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但不能直接获得的报酬,属于隐性酬劳。内在激励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业绩。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企业要从人性化关爱、尊重的角度出发,经常表扬员工、开展内容丰富的竞赛激励,比如,岗位技能等专业技能、演讲、体育、唱歌等多方面竞赛活动,全方位地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上进、融洽”且能展示他们才华的文化环境与氛围,让员工感觉到他们每个人都是企业重要的一员,受到企业的尊重与关爱,培养农民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增强农民工同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努力为企业创造更优秀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民工荒”“荒”的是什么,《观察与思考》.徐友龙,杨建华,王宇,沈军 俞强,范晓光.2010年第4期.

[2]民工荒,供需错位之惑,《记者观察》,逸江南,2007年第12期.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成因及对策.中国人大网,2010-01-28.

[4]两轮“民工荒”的比较分析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中心,李波平,田艳平.

[5]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国经营报》,齐刚,2004年1月12日.

[6]论现代薪酬管理的理念及其特点,《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思明,2004年第2期.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保机制;机制完善

一、现代工业环境下环境保护的意义

辽西地区属于重工业生产地区,也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辽西地区产业结构简单,其经济发展只能单一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矿开采、石油开采等,都是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由此可见,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且严重缺乏水资源,常年受到旱灾的破坏。由于辽西地区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又没有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而且,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辽西地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现代工业环境下制约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辽西地区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却一直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放在了重要位置,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收获,缺乏对于工业环境下辽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更是使得辽西地区环境资源日益恶化的关键原因。而且,辽西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用水量极大,但水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却极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辽西地区人们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加快,由此导致了辽西地区森林系统的日益退化,对后期环境治理带来了更多困难与问题。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辽西地区长期以来以工业产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该地区对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大,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不再重要。

辽西地区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是以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石油产业、煤矿产业是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辽西地区大部分城市其他经济产业发展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导致辽西地区某些城市的矿产资源接近枯竭,例如:目前,辽西地区阜新煤矿开采产业已经成为转型的试点,在如此工业产业结构下辽西地区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必然的。

(三)体制因素制约严重。辽西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策和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之间往往有着矛盾和冲突,这势必会对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也制约了城市之间开展合作。由于不同城市均存在些许地方保护现象,政府对市场竞争的干预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企业很难适应市场规律,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机制不完善。

三、现代工业环境下完善环境保护机制的策略

(一)加强资源环境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辽西地区矿产资源管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矿产开发利用的总量;对于资源缺乏的特定矿产实施限制性开采,控制其开采总量;对矿产开采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划分。对从事矿山开采企业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在充分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矿山开采的环保意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依靠科学进步提高矿山资源开采的效率,倡导绿色环保资源开采,科学处理、综合利用矿山开采的回收资源,真正提高矿山资源的回收率,推进开采资源的进一步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其次,加强对辽西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优先保护居民饮用水资源,划分居民饮用水保护区域,禁止工业产业、养殖产业在饮用水资源保护地区排放污染用水,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资源区域,彻底清除饮用水资源的污染隐患。

(二)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辽西地区建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资金成本投入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个人成本、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性,真正减少促进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由此,辽西地区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的资金收益和企业投入的成本加入到企业总收益中,促进辽西地区企业在收获利益成本的同时,更有动力加强环境污染的处理。二是辽西地区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此完善环境治理的标准,及时对不科学、不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修改,减少工业企业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是由政府建立生态环境污染破坏限期治理制度,完善环境污染恢复处理的检验标准,使企业生产能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合理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关系。

(三)创新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生态环境安全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辽西地区必须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一是要注重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以及相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尤其是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加强对辽西地区野生动物、植物的保护,还原原始生态环境系统,使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延续下去。三是加强建设防护林保护区域,大力营造林业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流程,提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建设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辽宁省辽西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结构简单、地方体制制约、环境承载能力较差,都是制约辽西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各项因素。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辽西地区资源环境保障机制、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和创新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等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志蓉,余吉安.基于多主体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60-64.

篇5

1、燕子低飞:燕子低飞是被迫的,因为雨前空气潮湿,燕子捕食的虫子翅膀湿润飞不高,所以燕子也只能低飞捕食。

2、蛤蟆出洞:因为它们的皮肤很脆,所以很怕干。因此在正常状况下,只能看到蛤蟆夜晚活动呱呱地叫,如果快下雨了,就会出洞穴活动。

3、蚂蚁搬家:蚂蚁之所以具有感觉下雨的能力是因为它是最接近地面的动物。一般蚂蚁能够通过空气中湿度的改变来知道最近是否有雨。下雨前蚂蚁就会忙碌起来把巢穴搬到高处,避免被水淹没。

4、鱼儿浮水:如果在池塘边看见鱼儿都在塘边,并且貌似在大口吸气。这说明快下雨了。鱼类在水下需要汲取水中的氧气,而快下雨的时候气压会降低,水中空气量减少,所以要上浮。

5、蚯蚓上路: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如果蚯蚓都出来活动,说明空气已经很潮湿,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天气情况。

篇6

于是趁着天晴,早早就把已经晒干的衣服收了起来。

然而,到了夜晚,直至清晨,虽然手机中还一直在接收着强降雨的预报信息,可是窗外的天气虽不是晴朗天色,却也没有要下雨的阵势。

当清晨的暮色渐亮,我原本想着,既然今天会下大雨,那舞蹈晨练肯定是取消了,昨晚又没有睡够,趁机就心安理得地多睡一会懒觉了。

也许是察觉到窗外并没有下雨的征兆,也许是生物钟使然,即使眼皮有点重,仍觉得发困,但是在床上赖了半个多小时之后,还是直接起床了。

群里有人开始问出了我的心声,今天有晨练舞蹈吗?天气预报说下雨,可是并没有下呀。

之后就有人发出已经在晨练场地开练的照片。

于是,我和那位发问的舞友一样,赶紧起身做准备,趁着晴天可以锻炼,还是要珍惜机会。

烧水,做饭,吃饭,准备开水,当然也带了备用伞。

篇7

每当我早晨看见妈妈的电瓶车上有一滴两滴的水珠,以为是昨晚下雨的雨珠,没在意,可是没有每天晚上下雨的,再者学校的小树苗上也有这样的雨珠。我自己琢磨:难道是小树苗自己的水太多了,在排除;电瓶车是不是坐垫上不能有水,就算滴到了坐垫上它也吸收不了。爸爸见我愁眉苦脸的便走过来问:“怎么了,在想什么?”“为什么妈妈的车上有水珠呢?”“你仔细看看爸爸的车上也有小小的水珠,你去查查资料吧。”

我浏览了有关雨露的资料,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急忙跑到爸爸那里:“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露珠是露的别名,它从夜幕降临到阳光初照是降落在花朵上,总是悄然无息。”“对了”爸爸摸摸我的头说“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夜间气温下降,越近地面冷却越快,形成与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布,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贴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地面物体上开始观察到露滴生成。

我还知道:日出之后,地面温度和湿度变成与夜晚完全相反的分布形式,贴近地面空气的增温也使该空气层的水汽含量欠饱和,各种条件都将有利于地面水分的蒸发,露滴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你不信的话,可以上网查查,这样的东西很有意思的!

篇8

在一些介绍自然常识的书上,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蛇过道等现象,都被认为是即将下雨的先兆。事实果真如此吗?

蚂蚁搬家不一定是蚂蚁担心自己的家是否会被水淹没采取的行动,完全有可能是另有原因。比如,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由于在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造成一种威胁,需要回避危险,或者是每群蚂蚁本身就有一种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等等。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

蚂蚁窝几乎无处不在,在我家的附近就有很多,我发现,每当连续下大雨的时候,茫茫大地一片,一连好几天积存着很深(相对于蚂蚁来讲)的雨水,放眼望去,那些蚂蚁的家也不乏有被水完全淹没的,那么,在那深深的水下被一连浸泡了好几天的那一窝窝蚂蚁,是否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呢?根本没有,只要雨过天晴,积水一退,那些蚂蚁窝的洞口又迅速地出现了一只只繁忙的蚂蚁,只见它们忙里忙外,丝毫没有死伤惨重的迹象。这表明蚂蚁的窝根本不怕雨水短时间的浸泡,当雨水的浸泡使得蚂蚁窝上部没有空气时,窝内的蚂蚁可采用堵住通道,向窝内下面较深处转移的方法避免雨水浸泡的伤害,土壤的疏水作用,以及蚂蚁窝内部较深处的结构特征,使得蚂蚁根本没有必要一感觉到要下雨就开始考虑是否要搬家。

篇9

【关键词】商业保险 城镇化 社会保障

城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我国持续拉动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城镇化使农民变为市民,这一变化无疑会刺激包括保险业在内的一系列行业领域的内在需求。其中,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开展的相对滞后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

一、商业保险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依赖的基本社会保障形式有着本质不同: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通过血缘、土地、亲族等方式形成了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型互助共同体,而商业保险则是与现代化、城镇化相伴而生的一种新型的保障形式。可以这样说,商业保险构成了现代城镇的基本生活方式,嵌入到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商业保险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

(一)城镇化进程拓展商业保险的范围与空间

(1)城镇化发展刺激了人们对商业保险的内在需求。城镇化与商业保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质量越好,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就越强烈越迫切,所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越详细。

(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理财观念。消费习惯与风险意识的升级,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人口流动性大大提高,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风险保障体系开始弱化、解体。家庭风险保障逐步由商业保险所替代,

(3)商业保险代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质量和品质的提升。城镇化发展不仅着眼于农民身份的转变,而且还尤为关注保证城镇化的质量,不单单让农民变成市民,也要引导其融入到城镇生活方式,乃至城镇文化当中。

(二)商业保险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当前,城镇社会保障领域存在诸多尴尬与难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商业保险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缺位,实际上,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和推动城镇化进程。

(1)商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城镇的整体承载能力,城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变农民为市民,达到城镇化率的指标,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的质量或品质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居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2)商业保险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城镇化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城镇商业保险的主要问题及其制度完善

尽管城镇化和商业保障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城镇商业保险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功效,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强,社会保障滞后问题突出,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第二,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企业为员工缴纳工伤和医疗保险比例低。第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上有差距,时间长、跨度大、受益低、吸引力不大、国家补贴不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总之,目前城镇商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不够健全。

(二)进一步明确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资金优势,为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成为一项关键性问题。应建立起多种资金渠道,吸引、鼓励各类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其中,商业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稳定性强、期限长等特点,决定了商业保险业的资金供给和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具有很高程度的契合,可以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养老产业等方面的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促成双赢局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其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管理优势,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地方政府并不是权力越大,管得越多越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大力拓展商业保险业务的种类与范围,保险业有助于实现对政府责任的分担,缓解政府管理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最后,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控险优势,促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和谐。城镇化促使原有的社区和家族结构最终解体,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创造积极条件改善民生和生存环境,提供日益多原化,个性化的保险保障,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和谐。可以看到,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优势巨大。

篇10

今天来到座位卸书包时,惊奇地发现本人竟忘记带笔袋了,真是悲催!

尽管周围同学都很热心地把笔借给我,但是我还是不太习惯课桌上没有笔袋。一节一节课慢慢悠悠,却又如梭般地过去。今天的一天,也许是由于下雨的缘故吧,总是感觉到教室里是格外的亮堂,视线拂过窗外,却又觉得一天都是在漆黑的夜晚中渡过。

终于,在下午三四点钟,太阳渐渐出来了。却又来的这么迟……

初三:陈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