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度鱼范文

时间:2023-03-18 06:5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度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度 有度 丝 工艺尺度

引言

度,作为事物能达到的水平和状态,其衡量是客观的,它不因人而有所改变。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则总是伴随着主观能动而来,改造自然,协调生活,可以说处处也“有度”,于是,生活在客观含“度”之世界的我们,在行为、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有度”的生活,这些自然客观之“度”与人为有形之“有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尺,在受限与突破间,成就了创造发展的文明成果。

中国的“丝”文明正是在这“度”与“有度”之间应运而生的,天然材料、人之所及、物理机械的客观性,决定了“丝”技艺的走向,而人之创造的大胆活跃则在这些客观限制中“如鱼得水”,将一切看似限制的因素变为可兹应用的保障,反而成就了一番变化多样的文明成果。“织成”正是纺织工艺设计精湛性的一个重要成就,然而曾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掀起轩然大波的中国丝织,却几乎在近代的机械、信息文明中完全失去了光彩。

遗憾、痛心成为谋求国家地位之国人的响亮心声,但或许,重新审视这“度”与“有度”的问题,将对今日的发展有所帮助。一以材料为尺度

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进入衣食住行的日常后,文明随之而来,不同地域的环境、不同材料的获取,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希腊恢弘的殿宇,埃及静穆的陵寝,巴比伦梦幻的花园……每一处文明的芬芳均流传百世。而其中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正是那些造就文明的物质材料,可以说,是大理石的雄健挺拔,凝固了希腊文明的单纯与伟大,也正是桑蚕丝的柔韧光洁,成就了中国行走了千年的“丝绸之路”。

对蚕丝的发现和应用是我国纺织工艺得以发展与超越的核心。天然材质的强度、韧性为加工环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纤细、含胶质的丝缕分合自如,于是轻薄如素纱禅衣,通透荧逸,厚重如云锦,绚烂天成,这些看似得心应手的技艺,沉淀发酵,终在漫漫长河中堆砌出中国传统文明的辉煌。

除去袖缘仅重20多克的素纱禅衣的测量数据告诉我们,其所用的蚕丝纤度是10.2到11.3旦,而目前最为接近的仿真复原品,则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其经密为58~64根/厘米,纬密为40~50根/厘米。这样一块2平方米左右的面料,折叠后可以放入火柴盒中,蚕丝之尺“度”可见一斑。

2007年,江西靖安的东周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小巧精细的纺织工具,更有精密在240根/厘米的几何纹双色织锦现世,而现代传承的乱针绣等则依然用着细若于无的小针,蚕丝的韧性从几千年前就考验着我们的精细可能,在工艺的精度上为我们提供着纤细之“度”。

而若以汉代的素纱禅衣与上文所列东周的几何纹双色织锦相比,似乎会有疑问,虽然相隔近千年,但若方孔纱的经密都可达到58根/厘米,那么240根/厘米的织锦又珍贵、难得在哪里呢?

这一问题则需要谈到客观之“度”的第二个方面,物理机械之“度”。

二、技术、机械为尺度

纺织是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如“纺”是线料的准备工作,“织”则是面料的成就方式,但实际又有许多细分,如《说文》中说到“纺”谓“网丝也”,是对煮练缫出的生丝的再整理过程,而今日,纺棉纺毛的说法也十分盛行,可见即便准备线料一项就有诸多门类。其次,成就面料,也并非只有“织”这一种方式,编结也同样是古已有之的成料方法,大葆台汉墓出土的宽不及1厘米的组缨即是经编的一个极好例证,而大家所熟悉的“织毛衣”实际则是纬编技艺。

由此可知,纺织的关涉极其深广,但若以所“纺”所“织”的材料作为区分,那么各类材料的完善和最终运用过程中,均需面对其辅助工具带来的客观机械、物理条件制约,这些制约正是本文所说的“度”之一。同时,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着摸索与完善的阶段,某种程度而言,这些过程也是客观而不可避免的,因而在纺织工艺的发展进程当中,也同样有许多工艺发展之“度”的节点,如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丝织物的测定报告指出,其经纬线的缫丝茧粒数最少为14粒,而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丝织物经纬线的缫丝茧粒数则降为了最少7粒,再结合前文所提到的汉代轶侯夫人素纱律衣的单茧丝织造等,我们可以看到缫丝技术的不断发展,由此可知,用于缫丝的绕线板和用于整经的簧与楠等工具发展也必日益完善。随着工艺技术发展的稳定,“丝”工艺与机械的配合也被稳定下来,在此基础上的“度”之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它们将决定人之“有度”的发展方向。

以具体功能区分,“丝”工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料工艺如:编结、织造(缂丝)等;一类为装饰工艺,及在已成面料上进行再装饰的工艺,如刺绣、绘制等。若以实施手段进行区分则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主要以手工完成的:编结、缂丝、刺绣、绘制;

2.辅助机械完成的:织造;

对“丝”加工工艺进行手段区分,主要依据的是受力情况,如机械辅助时,经轴对经线的拉力,提拉开口时经线的张力,打纬时经线承受的扯力等都对“丝”线的强度提出了要求,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线密度、经线强度等于机械结构之间的制衡关系,即在经密相同、织造组织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单根经线需具有一定强度方能支撑该项织造流程,于是这个相对客观的度,决定了织物完成后表面机理的可视机制。这相当于今日我们常说的分辨率问题,当分辨率越精细时,纵向与横向的点将在视知觉中被忽略不计,但如果颗粒过大(分辨率较低)时,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组成图像的点。而我们可以理解,当育蚕技术趋于稳定后,单根茧丝的受力能力是相对恒定的,亦即若要解决机械对于丝线的作用力问题,唯一的方法便是用多根茧丝合并缫制。而随着机械发展,织造组织的日趋复杂,“丝”线尤其是经线所要承受的拉力递增,此时,经线的纤度也随之增加,于是我们会发现,用于织锦的丝一般比织造平纹绢的丝要粗;而织造时,经线也一般比纬线要粗。较粗的经线无论以何种方式与纬线交织,随着其纤度的递增,必然会影响织物的表面效果,也即,经线纤度越粗,“分辨率”则越低,织物表面必然呈现不够融合之样貌,故而,机械力实际上对织物的最终样貌产生了影响。

三、以身体为尺度

无论是东周的几何纹双色织锦还是素纱禅衣,其所代表的工艺水平,正是“丝”尺度与人造机械尺度的完美结合,随着对于各种材料、各类力学认识的深入,先民对于“丝”的应用与表现已经得心应手。

而人作为了解与改造自然的主体,我们的身体尺度,则从根本上决定了机械的尺度以及对于“丝”应用的方法,从而成为对“丝”工艺样貌制衡的决定因素。

以腰部为固定的织机,面料宽度一般不会超过30厘米。而有架织机在织造过程中,投梭、打纬等工序不可或缺,其中以投梭工作横向运动的幅度最大,因而面料的织造宽度较之腰机更宽,但同样有所限制。现代留存的云锦大花楼木织机所织的面料宽度在76厘米左右,与传世丝织物相比,较一般民间留存的幅宽要宽,但与皇家制式相符,或可认为这也是云锦作为贡料的不同之处。

以普通成年人手臂展距作为机械制造原理,在我国千余年的丝织实践中早已完成,皇室要求最为繁多,因而同样可以认为,在面料宽度的考究方面早已经过长期实践,由有架织机织就的出土丝织物,年代较早的一般宽幅在50到60厘米之间,也可以证明这些实践的过程。而机械的发展中,相配的部件也趋于完善,如云锦织造中投梭用的梭为铜质,表面光滑,有一定重量,织手在投梭的过程中,以一定力道向侧向平投梭子,穿过经过提拉而张开的经线之中,到达另一侧,这一运动过程,不仅要求经丝的承重能力(传统的育蚕缫丝工艺已对蚕的养殖,丝绪的抽取与合股等研究透彻)、梭的光滑,也要求织手对力度的精准掌握:否则,力度过大,则梭子会在到达一侧后继续运动,掉出去;或力度过小,未运动到一侧后就停在张开的经线中间,此时则必须在丝缕间拨动梭子方能完成穿梭,可见只有达到人本、机械、人力的最大调和,方能形成有效高质的织造。

可以说众多客观条件对织造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便在机械织造时代,人们同样面对拉经、穿梭、幅宽等问题,如通过研究发现,圆形面料的织造最为经济、高效等,这些客观之“度”影响着纺织工艺,也同样影响着纹样装饰的设计。

手工织造的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在本世纪做出了全新的尝试,为迎接60周年,南京云锦研究所组装了一台4人织造的大花偻木织机,也即使用双人织造、双人拽花的力法完成大尺度的云锦织造。大尺度的织机所需面对的最大问题在投梭环节,两名织手的配合、力度的掌握、工具的调整等均为织造环节增加了难度,而最终,高1.45米,长2.97米的《万寿中华》织就完成,并作为第71号藏品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

但与之相对的思考则是,为什么这样大尺度的织造并没有在手工艺完善发达的时期发展出来?是先民没有此等智慧,或无法进行多人配合吗?相信答案并非如此,以个人为单位的机械装造看似限制了成品的尺度,而实际上却或许正是人之“有度”的一种体现。毋庸置疑,在织造上单人操作的效率和完整度一定高于双人或多人(织手),但仅此作为限制绝非中式思考逻辑。应该说,在发掘出单人织造的最大尺度后,如何在这个尺度内进行创造与发展成为核心课题,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强调对奇技巧的控制,也同样强调对“度”的把握,无限制地增加尺度、人力等仅为实现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非是中国之“度”。于是,在面料纹样的设计上,我们看到了对于“幅宽”问题的协调,通过有效、合理的安排,有限的宽度并没有成为制约“完美”外观的阻碍。

四、关于定陵“织成”

在中国传统纺织中,将整批仅为一件衣袍的制作而设计、织造的匹料称为“织成”。“织成”概念大约形成于汉代,产生之后即专供帝王、权贵之服用,其特点是以使用对象为尺度来源,以文化制度作为图案蓝本,依据经过核定的剪裁工艺为指导,在宽度恒定的面料上根据实际样式,分解结构、图案等分布,使成衣所需的面、辅料均―次性织就完成,达到最大的统一效果。将领、袖等服装部件定位定织,使得在制衣时,只需直接剪裁并缝合面料,即可成衣,是世界范围内“量身定制”概念的始祖与真正集大成者。

明定陵中出土的龙袍织成共有18件,形制上均为皇帝常服,主要在朝会等正式场合中穿着,从成料的具体装饰方式可以看出其剪裁手段或有差异,笔者将其粗略的分为三类:

1.左右中分式直身龙袍:“也称直领。《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定陵出土龙袍,多为直身式,而在纹样布局上非常明确的以左右作为区隔的,在定陵出土的龙袍料中最为突出的仅有一件,其纹样装饰布局大气、完整,下文将进行详述。

2.过肩通袖龙袍:是柿蒂过肩龙袍样式的发展样式。柿蒂过肩龙袍的装饰手法是在盘领周围,以柿蒂形作为装饰区域,内饰两条过肩龙,龙头一个位于前胸,一个位于后背,龙身则各从肩部绕过,在明朝称这种形式为“喜相逢”,其他部位则织以暗花装饰。过肩通袖龙袍的形式则是在上述样式上,在两袖处各延伸一条立龙龙,并在前大襟、后襟的下摆裆膝部位也各饰横,前后襟的横分别饰以行龙四条,其它部位则织饰暗花。

3.定织团龙、服补袍:定织是较为笼统的说法,上述两类也均为定织龙袍,而此类中纹样布局较为松散,与前两类在装饰形式上有显著不同,因而将其单列出来。此类主要装饰形式有团龙纹(二团龙、四团龙、八团龙、十团龙等)及服补,袍料纹样妆彩较少,大面积使用暗纹进行装饰。五万历“织成”设计形态简述

“织成”可以算为一个设计管理的经典案例,皇帝的身高体长,袖展腰围等决定了龙袍各部位装饰的维度,而人机的尺度则给出面料相对恒定的宽度作为制约。人们发现若以面料的纬向为基线安排纹样,势必产生更多接缝,难于最大限度地表现图案的完整性,于是以经向作为基线成为纹样排布的方式。下面以万历皇帝的三类“织成”形式,对这些在经向上延伸的纹样极其尺度“超越”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有度”的中国传统设计。

1.左右中分式直身龙袍,以【万248】柘黄织金妆花缎龙云肩通袖直身龙袍料为例:

此件袍料全长17米左右,通体仅以丝线织就,用红、蓝、绿、黄、白为主色,以晕色作为色彩装饰手段,仅在五色的搭配调和间,勾勒龙、云、山崖、海水,形成十分丰富的色彩效果。(如图1所示)

此袍料以左半身与右半身作为装饰区隔,全料展开时,两片主要纹样看似一件上衣的前后片(此袍料的复制件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常年展出,我们看到许多人如此误会),但实际上它们是左(如图2)、右半侧(如图3)的前后片相连的结构。从布局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拼合后的前襟下摆约总宽1.1米左右,而两腋间距在70厘米左右,可以估算目前腰围最大容量为2尺7(90厘米)或以上。相对于76厘米的宽幅来说,容纳3尺8寸(116厘米)甚至四尺(120厘米)的腰围应无问题。

仅有76厘米的幅宽,在以左右为区隔时所完成的纹样布局,为不同尺度的权贵留好了“余地”,又很好地将“接缝”隐藏在袖延等处,可以说既符合了“天衣无缝”的观点,又很好地控制了尺度的限制,是“有度”设计成就的很好体现。

2.过肩通袖龙袍,以【万49】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妆花龙云肩通袖龙罗袍料为例:

云肩通袖龙袍“织成”在万历陵的袍料出土中数量最多,共有12件,选取此件袍料作为案例,主要因其工艺一一妆花罗与其它组织结构(如绸、缎、绫等)相比,通透性高,因而织造上要求颇多,是妆花工艺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与上述通体以左右为区隔的图案规划方法略有不同,云肩通袖龙袍,根据此类服饰的装饰特点,在大体结构上,以上下作为面料纹样排布的主要区隔,此时的幅宽主要会在两个方面限制成衣的尺度:一为腰围等宽度限制,二为衣长限制。

在装饰上以柿蒂形、龙等为主要装饰纹样的云肩通袖龙袍,为保持“相逢”双龙身躯的完整性(如图5),在上身处同样以左右为区隔,进行纹样设计(如图4)。中缝的设置,使得左右纹样的柿蒂纹合二为一时,双龙嬉戏的画面完整鲜活,―方面同样解决了腰围问题,同时又最大可能地保持了纹样的完整性,形成统一和谐的装饰效果。于是在图4图5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龙身跨过肩膀延伸到后背,而柿蒂形的外延则与龙相接,胸、肩、袖浑然一体。

此类样式在尺度上考虑身高衣长的问题则相对简单,以76厘米的宽度为计算基准,则可知能够满足衣长在1.5米,也即大约可以满足身高上限在1.75米左右的需求,可以说基本能够适应当时的人体尺度。

3、定织团龙、服补袍,以【万113】红太极灵芝纹地织金孔雀羽四团龙罗袍料为例:

第三类面料,在服装形制、剪裁方式上与前述并无不同,只因纹样相对松散,且主要以暗纹为装饰,而单将其作为一类。

所选为案例的面料,主要以对孔雀羽线(如图6、7所示)的应用为核心特色,作为与金、银线同为非标准线的禽鸟羽线,在色彩光感上极富特色,使得面料的色彩层次更为立体。对非标准线的大量应用,标志着我国传统“丝”工艺的完善,是手工艺时代不可多得的工艺创新。

六、结语

“丝”工艺是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上的璀璨成果,它在材料应用上大胆突破,从对蚕丝的发现、获取,到对非标准线(金属线、禽鸟羽线)的大量应用,为我国的纺织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机械辅助方面,不断探索人类尺度与机械原理的结合、统一,在机械装造上,木、竹、绳、金属等材料的完美契合,为提高纺织效率,提升工艺维度等作出重要贡献;在纹样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承续传统文化精髓,将祥瑞祝愿、色彩爱好、文化心态等在工艺的“制约”中,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是我国装饰艺术史的重要篇章。

篇2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就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的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为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我又想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绝顶登高,谁不悲慨的一声长啸呢?是想以他的声音填满宇宙的寥廓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沉默的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画檐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阑也发出声息,像一些坚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而我自己倒成了一个化石了。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驰。有一所落寞的古颓的屋子,画壁漫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

真有这样一个所在或者在梦里吗?或者不过是两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糅合,没有关联的奇异的糅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扫,死者的床榻上常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习的屋子里,朋友伙在聚餐,嬉笑,都说着“明天明天”,无人记起“昨天”。

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的想着“死”,反不能美丽的想着“生”吗?

冥冥之中牵张着一个网,“人”如一粒蜘蛛蹲伏在中央。憎固愈令彼此疏离,爱亦徒增错误的挂系。谁曾在自己的网里顾盼,跳跃,感到因冥冥之丝不足一割遂甘愿受缚的怅怃吗?

而,何以我又太息:“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抑是我忘记了人呢?

“这里是你的帽子”,或者“这里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我还能说这些惯口的句子。而我那有温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记起他:他屋里有一个古怪的抽屉,精致的小信封,函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像为着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温柔的记忆。墙上是一张小画片,翻过背来,写着“月的渔女”。

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的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

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度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阴,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的。噤默的,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笔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的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

(选自《话梦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心灵物语

篇3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 英语阅读 影响 启迪

一、前言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学习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会面临新的词汇、语法及文化背景等,同时学习者还易于用中文去对应英语,但两种语言的各种差异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模糊和偏差,歧义容忍度这一概念随之出现。目前,歧义容忍度的相关研究已日益受到外语学界的关注。

二、歧义容忍度的定义

歧义容忍度也称含混容忍度或模糊容忍度,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语言现象时心理上的容忍程度。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Budner( 1962) 提出,其含义为个人对歧义现象做出的或接受或抵制的倾向和反应。Ellis (1994) 把歧义容忍度归为一种人格特征,它包含不求助于权威人士而毫无困难地处理模糊新现象的能力,即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Brown( 2002) 认为,歧义容忍度是指外语学习者在认知上对与自己观念和知识结构相反的观念和假设的忍受程度,即认知上的一种不确定性。

三、歧义容忍度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阅读会影响到学习者的情感,而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到阅读的方式、速度、效率和准确性。歧义容忍度作为一项情感因素,必然对英语阅读理解产生影响。

阅读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文化差异在利用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推断时产生模糊和不确定;有时又会由于单词的含义,句子的结构以及两种语言的不完全对应而产生歧义;面对这些歧义,有的学习者会感到焦虑不安,无法忍受,这种情况属于歧义容忍度过低;而有的则觉得无所谓,无关紧要,这属于歧义容忍度过高。这两种情绪和态度都会影响到阅读理解。

张庆宗(2004)研究显示,歧义容忍度的高低决定着学习者如何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这意味着不同歧义容忍度的学生在对待阅读时也将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歧义容忍度低的学习者易采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逐字阅读,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对词句理解的准确性较高,但却降低了阅读速度,过度注意某个语言点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相反,歧义容忍度高的学习者更偏向自上而下的模式,看中整体理解,不太在意词句的细节理解,阅读速度相对较快,但对语言的理解有时会一知半解,降低了理解的准确性。

四、歧义容忍度对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启迪

歧义容忍度过高或过低对英语阅读理解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适度的歧义容忍度才能促进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时应各有侧重。对容忍度较低的学生应加强培养其整体分析能力,忽略细节,增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遇到的生词只有影响理解时,才需猜测单词含义;而针对容忍度较高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关注关键词、主题句和相关信息点的准确理解。

此外,英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材料,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有了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就能有效减少歧义的产生。同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和歧义的产生,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预测和猜测的能力。

再者,教师应该给学习者介绍一些构词和猜词义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猜测生词的含义,减少模糊和不确定。

五、结束语

歧义容忍是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歧义容忍的出现是语言学习的必然。在英语阅读中,歧义容忍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阅读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他们进行大量阅读,介绍和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传授降低和消除歧义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降低焦虑水平和消除恐惧心理,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和适度容忍学习中出现的新的语言和文化现象,适当提高对歧义现象的容忍程度,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提高和促进英语阅读理解。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Budner S. 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62,( 30) : 29-50.

[2]Ely C M. 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the teaching of ESL [A]. In Reid J (ed.) .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 /EFL Classroom [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篇4

――新浪微博疯转语录

年度最语录: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发言

年度最精彩语录:年轻姑娘炫富,无非是两种情况:“要么是睡她的人牛逼,要么是睡她妈的人牛逼,舍此无它!”

――李敖点评郭美美事件

年度最搞笑语录:整个场面我HOLD住!

――从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火起来的HOLD住姐口头语

年度最励志语录:每当我不想工作的时候就把银行卡提款机去看看余额,就有心思接着工作了。

――新浪微博网友

年度最悲催语录: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不是劫持你,而是菲律宾警察去救你。

――菲律宾的警察劫持香港游客事件网友点评

年度最讽刺语录:上帝想听歌了,带走了MJ;上帝想看AV了,带走了饭岛爱;上帝想看新闻联播了,带走了罗京;上帝想看漫画了,带走了“小新的爸爸”;上帝想用手机了,带着了乔布斯。我在想,上帝啊。你为什么不看中国足球呢?上帝说:你当我傻B啊。

――网友对中国足球彻底失望

年度IN词

轻度:轻度体来源于新闻直播间栏目称上海地铁十号线轻度追尾。随后便有网友造句称:轻度饱了,轻度脑残,姚晨(微博)转发地铁追尾新闻的微博称“轻度转发”,潘石屹则自嘲“我轻度弱智了”。

冷漠: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篇5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感受到了想象力的至关重要。在我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渲染意境

语文课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这些带着某些意蕴的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雾的修饰词是“薄”,而云的修饰词是“云”·为什么写“凉初透”·为什么人要和黄花比瘦·

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先“薄”再“厚”层层地推进,符合我们的感知顺序,发展顺序。“薄雾浓云”这样的修饰能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雾”那“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凉”字表面上写的是透人肌肤的秋寒,实质是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人用“黄花”做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细腻温婉。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词人,走进了词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李清照沉沉的离愁别恨。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作下阕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为了学生的理解,要适当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感受到苏轼明写周瑜,实则暗写自己的用意,切实体会作者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篇6

杰克逊驾驶单人潜水艇在太平洋的海底遨游时,发现了一只色彩斑斓的海星。他马上操纵潜水艇上的机械手去捕捉,但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海星依然附在礁石上一动不动。

杰克逊决定用电击试试。他一按电钮,机械手瞬间向海星放电,海星的五个角抽搐了一下,但仍然未松开礁石。杰克逊正欲加大电流量,冷不丁一头长着多条触手的“巨怪”悄然游近。它的每一条触手都非常巨大,就像大象的腿一样粗。

“巨怪”的触手轻轻一拂,海星立即蜷成一团,浑身瘫软了。

不好,这家伙要将自己的战利品掠走!杰克逊立刻向“巨怪”的触手释放出最强的电流,触手果然松开了海星。杰克逊趁机抓住海星,迅速送入潜艇的储藏仓内。好了,宝贝终于“抢”回来了。

杰克逊大战“巨怪”

然而,刚才的电流激怒了那头怪物,它一下子将潜水艇缠住。情急之下,他连忙打开潜艇上所有的灯,想吓走怪物。但是,“巨怪”反而越缠越紧。

杰克逊有些发慌。怎么办?他开足马力,拖着“巨怪”左转右拐,上窜下潜,果然没多久,怪物精疲力竭,巨大的触手越来越软。

突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深海动物的趋光性,无数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正快速游近。发现“巨怪”没有威力了,它们争先恐后大口撕食起来,杰克逊挥动机械手,好不容易“抢”到几段怪物的触须。

这下轻松了,返程中,杰克逊决定看看这趟捕捞的战果。他按下电钮,那个形状优美的“五角星”露了出来。他拿起它,细细观赏,一不小心,两手被它尖利的凸起刺破了。杰克逊没在意,又按动电钮,继续观察刚才抢到的怪物触须。他摸了摸,清凉滑润,蓦然,他觉得手上一阵刺痛,立即将它扔回了储藏仓。

难以解释的意外昏迷

他的手指麻木了,并渐渐向上肢和全身转移。不妙,过不了多久,麻木就会蔓延全身。他努力举起了唯一能动弹的脚趾,发出了“SOS”的呼救电报,然后就摇摇晃晃地倒下了,旁边的水手刀深深刺进他的肩部,但他已不觉得痛了。

杰克逊在昏迷7小时后才醒来,他被美国海岸警卫队救了,但他的解释无人相信。美国中央情报局请来了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奎恩克对杰克逊进行调查。

奎恩克查看了潜艇摄像机拍下的内容,也看到了那只令人惊异的“巨怪”。通过分析他发现,“巨怪”是一头巨型海蜇,它的毒性并不足以致人昏迷,那颗海星也没有任何毒性。难道杰克逊昏迷7小时是在演戏?

神奇的“海毒王”

篇7

升入高中后,读书的条件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改善,当时师大附中为每一位学生都办了图书证,于是整个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我几乎都在疯狂地借书、读书,可惜再到后来,高考升学的压力日见沉重,很难再有闲暇阅读了。

这样的情形差不多一直持续到工作之后,等到再一次开始大规模阅读的时候已然是10年前患病动手术的时候了。

10年前,因患病手术,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病床上的时间是枯燥而漫长的,除了肉体的痛苦,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的孤寂和内心深处泛起的莫名的凄凉与感伤。让我稍感安慰的是,那期间默默陪伴我的是书籍。每天,我倚在病床上,先后读完原版的《资治通鉴》、《清十二帝列传系列》、《剑桥中国明史》,还有就是《当代》、《收获》等文学期刊。有意思的是,我阅读的书籍中,史学书最多,虽然这与我的专业毫不搭界。读史,可以观照现实,鉴往知来,它所给人的思考是独到的。读毕唐德刚先生的名著《晚清七十年》,使我对近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又有了不同以往的解读;看完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让我更真切地体验到了历史的感性和偶然的一面;而《传》则给我呈现了一个多面的,除了以往的大汉奸形象,更让我对人的境遇、命运乃至于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篇8

(摘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故事梗概】

东汉熹平四年,辽西郡太守甘陵人赵苞到任之后,派人到故乡迎接母亲和妻子。快到辽西郡时,路经柳城,正遇上万余鲜卑人侵入边塞劫掠。赵苞的母亲和妻子不幸被劫为人质,更被鲜卑人用车载着来攻打辽西郡。赵苞率领骑兵二万人布阵迎战,鲜卑人就在阵前推出赵苞的母亲给他看。赵苞悲痛号哭,对母亲说:“当儿子的罪恶实在不可名状,本来打算用微薄的俸禄早晚在您左右供养,想不到反而为您招来大祸。过去我是您的儿子,现在我是朝廷的大臣,大义不能顾及私恩,自毁忠节,只有拼死一战,否则没有别的办法来弥补我的罪恶。”母亲远望着嘱咐他说:“我儿,人生死有命,怎能为了顾及我而亏损忠义?你应该尽力去做。”于是赵苞立即下令出击,鲜卑军大败,可是他的母亲和妻子却被鲜卑人杀害了。赵苞上奏朝廷,请求护送母亲、妻子的棺柩回乡安葬。灵帝派遣使节前往吊丧和慰问,封赵苞为侯。赵苞将母亲、妻子安葬已毕,对他家乡的人们说:“食朝廷的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害死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接着便吐血而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1)垂当到郡

(2)欲以微禄奉养朝夕

(3)贼悉摧破

(4)如是

2.下列选项中,表现出赵苞“义不得顾私恩”的是( )。

A.遣使迎母及妻子

B.苞率骑二万与贼对陈

C.欲以微禄奉养朝夕

D.苞即时进战,贼悉摧破

篇9

在读了这个题目时,我就很纳闷。水,容器,这有什么好解释的?或是它们各指一件事物,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怀着满腹的疑惑往下读。

看完这篇文章后,它令我想了很多。容器就好比是社会,水就好比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处处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而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是啊,社会确实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也许它的形状是杯子、花瓶,是圆柱、圆锥体。不管它变化得多么突然、迅速,人就要像这水一样,随之变化而之变化,时刻能与社会融洽于一体,能融入社会。这个世界是多变的,你要像水一样能适应变化,而不要像一个永生不会改变的立体一样,只能待在适合它的那个容器里,那么固执,他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的确,容器包容着水,容器只要有一个小洞,水就会漏出去,社会时刻控制着你,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它随时都可以抛弃你。但“滴水穿石”这个故事则给我们暗示了另外一层含义,它示意说这个社会如青石板一样坚硬、强大,一滴水对它来说是很不起眼的,但水竟然以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打败了石板。这就是说:人虽然要适应变化,但不能被社会控制局部或完全控制。如果那样,你会感到全身心的麻痹,你会比任何人消逝得都快。而成功之光往往会照射到那些敢于挑战,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搏斗的人,他们才是最终的成功者。

适应变化,但不要被社会控制,用力量和精神战胜它,打败它!

篇10

山间新绿稍点染,树上寒鸦偶尔叫。

踏青略感春意起,风物依稀旧时貌。

青春最怕浴斜阳,莫向花间留晚照。

附录:宋祁﹒玉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