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范仲淹范文
时间:2023-03-24 14:3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刘德宽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志的范仲淹,堪称封建士大夫中之佼佼者,享誉后世。但是这样一位以“公”著名的先生,也未能免俗,为了自己的好友滕宗谅,曾经徇“私”。滕宗谅就是范仲淹在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称道的“巴陵太守”滕子京。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交好甚厚,感情颇深。滕宗谅在泾州任上,曾花费公款16万缗,遭到御史梁坚弹劾。滕宗谅怕连坐者太多,索性有罪一人担,烧毁账籍,灭掉相关姓名,销毁了证据,两项归一,罪不可谓不小。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不能眼见好友治罪,不惜徇私,力救之,初议止降一官。但梁坚的上司御史中丞王拱辰愤然不平,论奏不已,决不罢休。最后,还是没有治罪,贬谪到岳阳(巴陵郡)。
滕宗谅到岳阳后,为彰显政绩,决定重修岳阳楼。钱从何出呢?有妙招!官府贴出告示,民间有老债要不回来的,可以献给官府,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不设账籍,不许旁人过问,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滕宗谅自己也收入不少。
岳阳楼成,滕宗谅为粉饰治岳功绩,请名人为其舞文弄墨。范仲淹不管岳阳楼来历如何,亦应邀写成《岳阳楼记》,开篇即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实,当时岳阳一带,民不聊生,滕宗谅到任一年,没什么起色。范仲淹不能不知,违心赞颂,还是为滕宗谅私交所累。
古代婚嫁竟是哀痛的事
周礼中有记载“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一个“令”字,就有“令”的执行者。但是也有例外,仲春时节的男女相会,“奔者不禁”。可见,当时的人还保有相当的动物性,国法要服从于“春天”。
从周朝到春秋都有专门做媒的官吏,官名“媒氏”,专职负责使男人有妻子,女人有丈夫,向他们配给田宅,以使其能安身成家。当时的男人结婚三年后才可以被国家征用外出作战或做工,叫“赴国役”。
今天人们的婚嫁是喜事,远古时候却恰好相反。迎亲只能在夜里,车马服饰都必须是黑色。起源于古人引阴气入家门,黑色是配合着阴的。黑夜黑马黑车黑衣人,车前置两枚火烛,在黑夜试探前行,就是去娶亲的了。
按《礼记》中记录,嫁走了女儿的人家,三个晚上不熄灭火烛,似乎女儿还能回来,似乎女儿还能看到娘家的光。而娶了新人的男家,三天内不能有丝竹乐器的响声。婚嫁是一件哀痛的事儿。
现代女人出嫁有哭的,有依依惜别的,多数只是做姿态。终究习俗变了,嫁人是张灯结彩浩浩荡荡欢天喜地的事情。而古人说,不对婚礼表示祝贺,是规矩道理。婚事,当时都写成“昏事”。
到了汉朝,有皇帝诏书说,禁止民间嫁娶备酒食相贺。按汉律,禁止三人以上结群喝酒,但可以印证,民间嫁娶已经饮酒聚众庆贺了。由周到汉的大约千年,娶亲已经从只能趁黑夜进行的坏成了好事,由汉到今天,再没变过。
《吕氏春秋》中说新娶来的妇人要“烟视媚行”,烟一样的视线,缥缈不定,妩媚地走路,大约是绝不能快步如飞,要忸怩细琐的徐徐而行。
古时候妇女出嫁年龄,在汉代有严格规定,十五岁到三十岁为界线,过三十还独身在娘家,就罚“五算”,合当时的六百钱。据说,罚款不重,只是惩治迟迟不嫁的女人对风俗的挑战。
有一种被古人称作“姆”的女人,类似现在的保姆。专指妇人到了五十岁,还没有生下孩子,被男家废出,按规定也不能再嫁。如果这妇人能奉行“妇道”,才有资格给别人的孩子做保姆。
汉朝的时候,有个叫王吉的人,房东家有一棵大枣树,王吉的妻子随手摘一颗枣给王吉尝,王吉当即废掉了这个妻子,因她偷盗。元朝规定废妻有七条:无子、佚、不事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任何一条都可以发休书废掉妻子。所以妇女们只能私自积蓄,以防万一。
宦官中的“贤者”李芳
在明隆庆年间,宦官中有两个叫李芳的。一个掌管司礼监,参与了倾陷官员的阴谋,其行为并不见得光明。另一个就是《明史》上称为“贤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内官监太监。
篇2
文/黄念
一、看外型。每个朝代由于崇尚的艺术风格和欣赏角度之差别,所以同一类器型的器物都与前朝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初学者可根据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史》的陶瓷器物演变过程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并熟记于心。
二、看胎土。每个时代所烧制瓷器都在选取瓷土上有所要求。像宋代全国各地烧制的窑口众多,如河南的汝窑、钧窑,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吉州窑等在当时都是采用当地的瓷土烧制,所以在胎土的辨识上多下功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釉水。釉是作为陶瓷器物的装饰附作物,既美观又增加了器物本身的使用强度。一般古代陶瓷器由于年代久远在空气氧化过程中时间较长,有些甚至于埋于地下数百上千年,因此釉面不会出现现代瓷器那种闪闪发亮的贼光而刺眼的感觉。所以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双眼,增强新老器物辨识的能力。
四、看纹饰。纹饰是陶瓷器物上一种装饰艺术,更增加了美感。纹饰极易模仿,但仿制者往往求得像古代器物纹样形似,绘制起来照本宣科,缺乏那种用笔流畅,挥洒自如,详观之极易察觉。
五、看修足。陶瓷器物宋代以前均为饼形足,后来才出现圈足。即使是圈足,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明代圈足与清代圈足比较相对显矮,未出现清代中期开始的泥鳅背等。
岳阳楼的前世今生
文/汪曾祺
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中书令张说所建。然而,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开头就写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虽然滕子京不过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然而大家不甚注意,总以为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记而不朽。
范仲淹在写这篇《岳阳楼记》的时侯,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听说他从没到过岳阳,《岳阳楼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
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已被烧掉数次,因此范仲淹所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已不可见。如今楼上刻在檀木屏上的《岳阳楼记》系张照所书,楼里的大部分楹联是何绍基写的,张照、何绍基皆乾隆间人。
篇3
首先,精炼的四字句式。《岳阳楼记》在句式的选择上,最突出之一是选用四字句式,极其精炼形象地抒写了岳阳楼的风景。1、成语。例如:“百废俱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等,便是四字成语。2、对偶。例如“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是上下很工整的对偶句,句式整齐生动精炼。不家一种“当句对”,例如,“朝晖夕阳”、“虎啸猿啼”,其中“朝”与“夕”对,“晖”与“阴”对,“虎”与“猿”对,“啸”与“啼”对。语言十分优美,结构严密,文字精练,音节和谐,互相映衬。3、排比句。例如,描写阴雨连绵的洞庭景色,使用四字排比句。一气呵成。铺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凄凉的景象,寄托了游子去国离乡的悲感。而写到春和日丽的洞庭胜景时,同样运用四字排比句,气势宏伟,一泻千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洞庭春光,妩媚动人,寄托了迁人骚客心旷神怡之乐趣。这两段文字,又是鲜明的对比,晦明二景,悲喜二情。作者选用四字句式,一句一个画面,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其次,对比手法的妙用。语言运用上包括各种修辞手法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鲜明性、形象性。我们细心体味一下,范仲淹写本文的目的,并不在描写洞庭风光,而是在抒发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因此,本文在对比的运用上,十分巧妙。除了上面提到的洞庭晦明二景的鲜明对照对映衬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对比,即作者用“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悲乐”观,同迁客骚人那种“快乐”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显然,从文章表面来看,大段铺陈,仿佛赞扬这种览物之情似的,实际上作者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肯定“古仁人”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理想中的政治抱负。
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那种高尚的情操,广阔的襟怀,表现了十分充分。从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警句,鼓舞着无数后来者,岳阳楼也因这篇“记”而闻名天下。
再次,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篇百读不厌的优秀散文,语言是新的语言,不仅富有形象性,而且还有音乐性。朗读起来,抑扬顿挫,音调铿锵。有的上下对偶句还押韵近似骈体文,如“明”“惊”、“顷”、“泳”、“青”等,反复吟诵,回味无穷。
所以,这篇散文要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才能领会其含义。
最后,含而不露,竟在言外。文章第一段,常常不被读者注意,以为只是一般性的交作的起因。其实,我看在作者平谈的叙述中,却渗透着深沉的不平凡之感。
范仲淹的朋友腾子京,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被贬职到湖南岳阳任巴陵郡太守。“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仅隔一年,腾子京就能使得当地政事入于正轨,人民安宁,一切废弃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在重新修复扩建岳阳楼时,嘱托范仲淹写这篇有纪念性的“记”述文章。
文章开篇见山,在极其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对朋友腾子京的深情厚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个字,把腾子京的功绩高度概括了。“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可见腾子京是 一个有政治头脑和有才华的人。可是这样一个有才之士竟然“谪守巴陵郡”!作者对政事的不不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的末一段,读者往往只注意表达主题的名言,而忽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这个感叹句,在这感叹之中,作者褒贬的态度十分鲜明,表明是对古仁人的感叹,实际是作者自己的胸怀和亮相,又是对朋友的劝勉。
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有”;“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必”即“如果、果真”;“随”即“轻易、随便”;“植”通“置”,“放下”之意;“葛”,古代用来织布的一种植物;“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进平技”即“进于技”;“结发”当释为“成婚、结婚”;“愁思”乃同义复词,即“悲伤、忧愁”;“过”即“探望、看望”之意;“冷袖”当释为“罢舞”。
笔者曾撰《对新编中学语文若干注释的商榷》的系列论文,先后发表在《北京师大学报》等十几家刊物上,其中有的注释已在新版课本中得以更正。这里积多年教学所得,再对中学单册文言文课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新编初五册《岳阳楼记》)
其中“翔集”,课本未注释,目前通行的教参资料译为“时而飞翔,时而聚集”。其实,这是不了解“集”的古义而造成的失误。“集”,《说文解字》注云:“群鸟在木上。”《经籍纂诂》下册卷130 (1049页)亦云:“集,群鸟在木上也。”可见,“集”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古人在使用时,如侧重点落在“群”字上,则表“聚合”义;如侧重点落在“停”字上,则表“栖止”义。因此,一只鸟停在树上也可叫“集”,如《庄子·山木》:“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引申之,也可指其他动物的停栖,如《聊斋志异·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因此,“翔集”指“飞翔”和“停栖”,二字义相反对。与之相应的“游泳”二字,课本未注释,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亦未注释,以为此义习闻惯见无需加注吧。其实不然,“翔集”是两个词,义相反对,“游泳”在此亦是两个词,意义上也正相反对。“游”,古文作“@①”,《说文解字》:“@①,浮行水上也。泳,潜行水中也。”《诗·邶风·谷风》:“泳之游之”,“泳”与“游”分言,义别。《列子·黄帝篇》:“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水经注·江水》:“有潜客泳而观之,见水下有两石牛。”“泳”皆谓潜行水中。《辞源》修订本释“泳”为“浮游”,实误。“泳”本为“水中潜行”,浑言之,凡游于水中皆可谓“泳”。《尔雅·释水》:“潜行为泳。”郝懿行义疏:“游与泳对文则别,散文亦通。”因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泳”亦可指“浮游”。但作为专收词语概括义的辞书,只列这个随文而释的使用义,显然是不妥贴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二句对仗工稳,意思是:沙鸥时飞时停,鱼儿时浮时沉。
《岳阳楼记》中这种工整的对句并不少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语言特点,对比证义。如下文“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二句,前句课本注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此注不确。“跃”是“跳跃”,不作“闪耀”解。“跃金”跟“沉璧”相对,“璧”是实物,“金”亦是如此,不当解为“金色”,而应指金子、黄金。两句皆比喻,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意思是:浮动的月光象跳跃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如沉下的璧玉。这样理解,始为合理。
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新编初五册《岳阳楼记》)
其中“忧谗畏讥”一句,课本注释为:“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有些选本注“讥”为“讥刺”或“讥笑”。在现代汉语中,“讥讽”与“讥刺”、“讥笑”义近,大体上指“不负责任的挖苦、嘲弄”,含贬义。然古代汉语中的“讥”,其含义与此却有较大差距,不可不察。
《汉书·冯奉世传》:“京兆尹王章讥凤专权不可任用。”曹操《军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邪?”此二例中的“讥”,都指严肃、郑重的批评。
《楚辞·大招》:“诛讥罢只。”王逸注:“讥,非也。”“非”即责备、责难之意。《公羊隐公二年传》:“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休注:“讥犹谴也。”《广雅·释言》:“讥,谴也。”《说文解字》:“讥,诽也。诽,谤也。”“谤”古义亦为谴责。如《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辞源》修订本:“讥”字条下第二义项为“讥刺”,其书证是《汉书·梅福传》:“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讥刺凤”,不能以今律古,理解为“讽刺王凤”。在古汉语中,“讥”与“刺”义近。“讥”是严肃的批评,“刺”是尖锐的指责。如《汉书·龚遂传》:“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这里的“刺”,本字当作“@②”,《说文解字》:“@②,数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数其失而谏之。讥刺字当用此。”可见,“讥刺凤”应释为“批评指责王凤”。《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其中“刺”亦为“指责、批评”之意。《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讥失教”即“指责庄公有失教诲。”据此,《岳阳楼记》中“忧谗畏讥”的“讥”,是指“严肃的批评”。这句是说那些受降职远调的迁客,登斯楼睹此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担心会受到坏人的攻击诋毁和好人的批评指责,有此两层忧畏,故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11页)注为:“讥, 非难、指责”,并以《岳阳楼记》中“忧谗畏讥”为书证,可见释“讥”为“批评、指责”是符合文意的。
“讥”这个词,在宋代是否已演变成为表示“讽刺”、“讥笑”的意思呢?我们可以从宋代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中找到答案:“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策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范司谏”即范仲淹。本文之“讥”,皆“批评指责”之意。欧阳修说的“君子之讥……甚可惧也”,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畏讥”二字的最好注脚。
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新编初五册《岳阳楼记》)
其中“或异二者之为”一句,课本注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乎‘或许’、‘也许’的意思。”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执此说,似乎这已成定论,然而愚意以为此说尚可商榷。
首先,从文意看,尽管各选本都认为“或”表示揣测、估计和不肯定的语气,可是文章前一句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既已探求,怎么又只是揣测?既是揣测,又怎么可以据此立论,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中心思想呢?可见,“或”绝不能理解为表揣测不定语气的副词,而应当解作动词“有”。
其次,从词义看,“或”训为“有”,于古有征。《广雅·释诂》:“或,有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岳麓书社1985年版64页)注云:“或,犹‘有’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55页)注云:“或犹‘有’也。古‘有’字通作‘或’。”“或”的这种用法在古代典籍中并非鲜见。略举二例:《尚书古义》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吕览》引此“有”作“或”。高诱曰:“或,有也。古‘有’字通作‘或’。”鲍照《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君士联句》:“三尹无喜色,一适或垂竿。”“无”“或”对文,即“或”犹“有”也。“或”与“有”,古音同属匣母,“或”属职部,“有”属之部,之职对转。“或”“有”二字古代经常通用。在《岳阳楼记》这句中,“或”即“有”的通假字。“或异二者之为”是说有异于上述两种人的所为,这是在经过探索之后,而语气肯定地指出“古仁人之心”与当时迁客骚人有根本差别,从而为下文表达中心思想打下稳固的基础。
四、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新编初五册《孟子二章》)
篇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的意思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去世。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第一道门 文章
文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许多知识的获得,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多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 所以阅读文章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去感受、去体悟。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范仲淹是何许人?为什么要写作《岳阳楼记》?特别是后者,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必不可少的。
(二)、疏通文意。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三)、写作方法及技巧的运用。写作技巧就是表现的技巧、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岳阳楼记》中,作者运用精巧的构思,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骈散交错,声调铿锵。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提炼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只有体会了主题,才算是读懂了文章。通过阅读和分析,我们不难提炼出《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至此便戛然而止。乍一看,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似乎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得极为有限,只是突破了语文教学的第一道门。还应该跳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文学。
第二道门 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文学的积累要在文章积累的基础上,积累文本中情境化的语言,文学常识的收集整理以及主题思想升华等等。
分析完《岳阳楼记》,掩卷长思,总发现还有意犹未尽之感。甭说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就只是主题思想一个层面,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学史便发现:“忧国忧民”,历来便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在灿烂的文学天空中,表现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浩如繁星。此时,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带到更为广阔的文学空间,而不能只局限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上。要让学生收集中国文学中表现“忧国忧民”这一主题的文章,并提炼出其中的主旨或主旨句。
例如:关于忧国忧民的古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 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唐?杜 牧《泊秦淮》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 塞》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这样,学生就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开阔了文学视野,在学习中收获了更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熏陶。当然,如果到此便沾沾自喜,以为完事,那也是一种缺憾,我们还需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文化。
第三道门 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外延等同于生活。文化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到应用拓展再到发现创新的一个综合性认识和实践活动。需要学生把文本与现实生活融合到一起,随着自己的体验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步积淀下来。如就《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这个层面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国献身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他们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为国担忧,为民呐喊,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你能列举其中的几个并说说他们的事迹吗?此题是对文章主题的再度升华,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文化积累和较强的语言归纳能力。
例如: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多地歌唱时事的大诗人,他用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下了众多的、质量很高的叙事诗,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杜诗通过这些艺术概括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深重灾难的生活,借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忧时悯乱思想感情。
篇7
记,本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代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以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本文记叙的篇幅虽然不少,但这只是一种铺垫,为了烘托中心思想而写。它的主体部分在第四部分之中,是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1]
其所谓的第四部分,就是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命题的部分。孙绍振在他的解读文章中,则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归结为“情理交融”:
实际上先天下之忧,是永恒的忧,后天下之乐,绝对地不乐。这不像是全是哲理的全面性,而是抒情特有的绝对化。不过这种情,也就是志,是哲理,也就是道,结合在一起的,不过这种志道互渗,和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不同,而是情理交融。也正是因为这样,所谓文以载道,实际上,这个道,并不纯粹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其中渗透着范仲淹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是道与志的
高度统一。[2]
抒情议论,是就表达方式而论的;情理交融,是就表达对象而论的。两者观点从不同侧面互为呼应,有着相通的分析思路,而这种相通性,正显示了他们分析文体时共有的一种缺憾,那就是把前文的“记”和后文的抒情议论部分,人为地割裂了。
无论是欧阳代娜还是孙绍振,他们在引述原文第四部分分析时,都忽视了一个基本的文本事实,就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既不是作者的直接抒情,也不是作者的直接议论。如同前面部分的记叙是假托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面对不同景物和念及个人遭遇而发生的或悲或喜,接下来,当作者提出“或异二者之为”时,也不是在直接说自己,而是以古代的仁人志士为描写对象。按照作者文中所言,他是在探究另一种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尽管我们不妨说,迁客骚人的悲喜交加,有范仲淹自身的现实影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有作者隐含的理想诉求,特别是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更是把他对理想的追求直接表达了出来,但在行诸文字的主体部分,作者却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隐含的边缘位置,是以对他人览物之情的记录,显示了“记”的一以贯之的表达方式。即使第四部分的主体部分有抒情和议论,但这种抒情和议论,是作者在“记”的前提下对他人思想情感的一种转述和想象,因为这种转述和想象被更具主导性的层面“记”所统摄,所以这部分真正能够与作者自身的“记”的层面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议论),其实只有一句话,即“微斯人,吾谁与归”。由此带来了两个常常被人忽视的“异”的意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
第一,为何在所谓的主体部分,写景和抒情改变成议论和抒情。如果确如我所言,这里仍有“记”在贯穿的话,其内在的变异又是怎样的?
第二,为何作者把自身的立场放在了一个边缘位置,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议论抒情,都是以对他人的心态言语记录而呈现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
文章主要部分所写的“以物喜”“以己悲”,都为这些抒情主人公假设了一个在特定时空的行为,即“登斯楼也”。发生在这一特定时空的行为,是跟一己的荣辱得失联系起来的,哪怕面对美景而有宠辱偕忘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立足于当下的,是有一种生动的现场感的。这种生动的现场感,通过精致的对偶性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然而恰恰是这种生动性的表达,遭到了一些强调文以载道的古文家的讥笑,《后村诗话》就有围绕着《岳阳楼记》的一段传闻:
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耳!”
对此,虽然目录学家陈振孙为之辩护曰:
然文体随时,要之理胜为贵。文正岂可与传奇同日语哉!盖一时戏笑之谈耳。[3]
但其在辩护词中,把“理胜”作为超越时空的一个永恒的特点标举出来,似乎也暗示了我们,《岳阳楼记》的文章立意,在很大程度恰恰在于对具体时空的一种超越。虽然从表达方式看,写景抒情的变异是因为主体从迁客骚人变而为古仁人,但在“记”的总体框架中,时空从当下的“斯楼”拓展开来,即通过引入古人的跨时段性以及庙堂和江湖两个隐喻性地点,使具体的时空被提炼到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古人胸怀的理想性以及江湖和庙堂的隐喻性意义,使文笔很难再落实到具体的一己之身和一地之景,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天下”的集合性概念。在天下之外再设定其先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把个人的胸襟也拓展至无限大了。据此,我们可以说,表达方式的变异,跟人的外在空间与心灵世界的无限拓展有必然联系,跟把描写对象从具体层面提升至抽象的一个集合性概念有必然联系。在这过程中,具体的生动性被扬弃,描写的对象不需要再依托一个直接的时空框架,具有超时空特点的语言和心灵世界,在抒情议论中得到了有力的表达。然而,不是自我的直接抒情和议论,而是转述他人之言的“记”的特点,依然把抒情和议论一并涵盖了。在“我”的记叙中再细分出他人的览物之情和议论抒情的差异,这是分析《岳阳楼记》整体结构时不能忽视的两个层面。
篇8
七月份我拜读了畅销书《追风筝的人》,在随意翻看几页后,竟被书中情节深深吸引,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细腻的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文中多次出现的风筝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还是让我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哈桑开始吧。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与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简单得像个符号。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单词“阿米尔”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看着别人打他见死不救,嘲笑他不识字,甚至用收到的礼物诬陷他偷窃:但只要与阿米尔相关,他什么都能原谅——虽然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无怨无悔。但是,从他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从来不曾后悔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同时,我还重温了《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篇9
(2)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5)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6) ______________,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8)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9) 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10)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入川的朋友作别“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尽显洒脱旷达之意。
(11)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1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1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15)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6)的《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1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周敦颐的《爱莲说》)
(19)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20) 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23)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奉献是一种精神。我们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颂扬这种精神。
(25)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第44期4版参考答案:
《武夷山中》
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墨梅》
1.花色浅淡,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诗词填空(一)
(1)会当凌绝顶
(2)归雁入胡天
(3)枯藤老树昏鸦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政通人和
(7)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8)长河落日圆
(9)受任于败军之际
(10)雪上空留马行处 海内存知己
(11)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我言秋日胜春朝
(13)柳暗花明又一村
(14)此事古难全
(15)黑云压城城欲摧
(16)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17)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濯清涟而不妖
(19)燕然未勒归无计
(20)天街小雨润如酥
(21)随风直到夜郎西
(22)赢得生前身后名
(2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篇10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汪曾祺《岳阳楼记》
【技巧借鉴】
技巧一:调动感官,突出景观特点。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去体验,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从而全方位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叙述的是朱自清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河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色、光、形、声等,细细描绘,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灯、月下交相辉映。
技巧二:引经据典,挖掘景观底蕴。不管是山水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时若能适当地引入一些与景观有关的神话传说、名人逸事、乡土民俗、诗词典故等,不仅会让景观透出几分神韵,还能让语言闪烁出浓郁的文化色彩。汪曾祺的《岳阳楼记》,直接引入王勃、范仲淹、张九龄等人的千古名句,瞬间使文章底蕴动人。
【仿写片段】
文澜阁的书声犹在耳畔,曼妙的苏堤就出现在眼前。细波款款,熏风迎面。不由得又让我回想起梦里传说中那张美丽的脸。她的眉就像夜幕悄然时雷峰塔后面的南屏山,线条柔和,清新俊秀;她的眼眸就像这湖深水,潋滟妩媚,惊艳逼人;她的嘴就像这碧波翠流中的一朵荷花,清新雅致,美若璧雕。(张铁女《西湖寻梦》)
拾级而上,就到了掩映在半山腰的那排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前。穿过半截林荫小巷,迎面的“二赋堂”三个字在我眼前一亮,这里就是东坡先生留下千古奇文的地方。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我由衷地佩服苏大学士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还能有如此悠闲淡定的心态。(肖 林《登东坡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