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单位评价范文
时间:2023-04-01 23: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单位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析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利用有效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特别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当前财务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在研究中管理者发现,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对于预算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数据化、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预算体系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绩效评价管理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作用。
一、单位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作用分析
在当前事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针对绩效评价方法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分析,绩效评价在预算管理中可以发挥出以下作用。
(一)便于预算管理数据化的实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数据化的过程与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联系。这主要是因为绩效评价工作,是在实际管理中利用数据量化过程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所以数据化过程是其评价工作开展的基础。这种数据化管理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便于专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开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从行政管理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是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数据化的财务信息是开展预算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二是便于核算管理的开展。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数据化的管理工作有利于预算核算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按照细化的数据内容,将预算计划与支出进行对比性核算,可以很好地完成预算计划执行的审核工作。单就预算核算而言,数据核算在效率与质量较之事业单位工作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有利于全面性预算管理的开展
在当前的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模式。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是由单位的各个部门组合完成。全面性预算管理有以下工作机制组成:一是合理落实责任机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利用分工责任机制确保预算管理专人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开展确定了专人专岗的管理机制。当专项问题出现时,专人管理机制是确定工作责任及开展责任倒查的重要基础。二是有利用指标管理的实现。绩效考评的展是一种指标性管理方法的重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可以控制在指标管理范围内,使得预算管理的开展属于指标控制,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升。三是便于部门协调性提高。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有单位各部分协调完成的管理工作。所以各部门间协调性的保证,是预算管理开展的基础。绩效评价的开展,使得单位各部门间协调工作有绩效管理方式完成,其协调质量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式。
(三)实现了预算管理体系化管理模式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体系化的管理模式的确立可以保障预算管理在体系规范内合理有序进行。但是如何建立预算管理体系,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模式对于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有着以下作用:一是明确的建立了管理责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过程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进而形成立体化的管理体系,上级对下级评价过程就是对其预算管理的过程。在工作中,将评价体系视为预算管理体制,将评价责任确定为预算管理责任,是我们采用的主要管理工作方法。二是完善了监察体制。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关的是预算监查体系,只有将管理与监察配合进行,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在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的考核过程也包括预算监察的成分。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中第三方考核的引进,很好地完善了事业单位预算监察体系,保证了预算监察体系更加完整。
二、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实践措施研究
为了更好的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在预算管理中利用以下措施开展管理工作。
(一)完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建设
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制度化管理模式的开展是做好预算控制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确立以下的管理制度:第一、合理的绩效管理标准。绩效考核标准的确定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基础性内容,确立的绩效考核标准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单位预算管理实际情况与以往预算管理经验、科学化的绩效分析结果以及单位预算管理的发展性因素。只有充分的考虑了这三种因素,其制定出的考核标准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第二、保证制度确实可行。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其管理制度必须是具有可执行特点。即在实际管理中,每个实际的工作人员可以确保自身控制工顺利完成,而不会因为制度缺乏操作性,继而提高预算管理工作难度。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监督制度的建立对于绩效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其监督制度可以分为工作岗位监督、预算执行监督与审查监督三种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于预算的工作人员、预算执行过程以及预算财务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结果准确率与评价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二)建立预算前期管理绩效评估体制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建立绩效评估体制是预算管理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确立评估重点因素。在预算绩效评估开展过程中,确立评估重点因素是开展评估的首要工作。全额事业单位受到工作内容影响其预算评估的重点具有较大差异。如在培训性事业单位中,预算控制的内容较为集中在教育人力资源成本超标、固定资产建设等几个重要因素内,所以其评估管理的重点也应集中在这几项预算管理的范围内。其次,建立发展性评估机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发展性眼光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发展性眼光包括外部经济发展与内容管理发展两个方面内容。外部经济发展既以单位所处的人力资源、金融等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而内部管理发展即以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这些发展性因素为核心,开展的绩效评估工作具有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三)利用指标体系建设模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在传统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管理指标是预算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指标考核工作模式的确立是改善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考核指标的建立需要做好指标数据分析工作。在预算指标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预算管理中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工作。这种分析包括了数据产生原因、主要特点与数据核实方式等几类重要的核算内容。分析工作的完成,可以保证预算指标管理的进行在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如在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指标数据分析,对于分析结果采用对应类绩效考核方法对其管理指标进行管理,可以很好地确保固定资产类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应用研究
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是管理者经常采用的两种绩效管理技术。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分别针对这两种管理技术开展了分析研究。平衡计分卡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注意绩效管理的平衡性。所以其对于预算中的财务管理、单位内部控制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等多种角度进行预算控制管理,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而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中,其主要预算管理重点集中在决策管理过程中,即利用有效的管理决策方式为绩效考核的开展提供参考内容,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将这两种工作方式进行了结合,利用层次分析法践行预算管理决策,同时利用平衡计分卡技术进行预算实践管理,提高其管理的实效性。
三、结语
在当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管理模式的开展是较为常用的管理模式,也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的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以绩效评价管理实践应用措施为研究核心,利用制度化建设、前期管理、指标管理体系以及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技术应用等内容,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希望能对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水平,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支出绩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2).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构建
我国的事业单位设置一般面向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有着一定权力和资金分配与使用权,存在着腐败、公款私用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予以防范和规制。而为了更好地达到内控目标,需要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选择
当前,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即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显而易见,前者是根据内控要素(即COSO报告中的五项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来构建,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后者是根据内控目标(一般指向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个主要目标)来构建,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千秋,以下列表进行比较分析:
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出于完善管理目的\&一是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对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跟踪有据可循
二是有助内控制度查漏补缺
三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一是主观评价,易受评价人员的影响波动
二是指标繁琐而会增加评价成本\&
目标导向式\&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出于披露监督目的\&一是具有综合衡量性,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二是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可比性
三是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一是单位内部自身管理功能不利于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量化评价片面,适用范围狭窄\&]
由上可见,现有的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各有优缺点,可以有效地整合两者的优点,而去除两者所具有的缺点,使得内控评价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在整合导向模式下(见图一),要素导向结合目标导向,即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为视角,实现同步满足内外要求和同步激发内外动力的内控评价。
图一:整合观下的内控制度评价模式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构建逻辑与思路
(一)评价体系总体构建逻辑
2014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创性地提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大治理层级。为此,整合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也分为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单位层级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信息技术应用,业务层级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合同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通过风险评估、控制方法、系统评价和外部监督,来达到运营目标、预防腐败目标、财务信息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
(二)评价体系评价范围与思路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范围:事业单位各个主体注重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分为内控设计有效性和内控执行有效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若无设计有效就不会有执行的有效性。设计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是否全面,并探究其适用性如何,执行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持续有效运行、内控执行人员的权限与能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思路: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范围的基础之上,再接着予以评估实现内控目标的风险,并检验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如果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无效,如果不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有效。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是指标构建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如单位层级风险有腐败、滥用公共权力等,业务层级风险有资产控制风险等。二是指标构建需要具备层次性。整合导向内控评价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并各自下辖有多个不同层次。三是指标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的标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需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四是指标构建需要遵循系统性。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必须切合实际,且各个指标相辅相成而又不重复设计。
(二)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思路:整合观的评价模式要求分为单位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和业务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前者从具体指标具体含义及内容入手,根据重点呢环节设置观测重点,后者从具体指标的具体内容与流程入手,根据高风险点观测重点,最后两者集中汇总于对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
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第三步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组织架构分为内控机构设置、单位负责人任职情况、内部监督部门设置,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分为三权分离、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关键岗位设置分为关键岗位责任制建设、关键岗位人员考评,风险评估情况分为风险评估组织机制和风险评估实施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内控管理系信息系统;第四步将制度设计情况分为尚未建立、基本建立和完整建立,第五步将制度执行情况分为未能执行、基本执行和完全执行。
单位业务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和合同控制;第三步将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预算控制分为预算编审、批复、执行、决算与考评,收支控制分为收入预算、登记、到账确认、支出事项分类、支出事项的执行方式和支出过程控制,采购控制分为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核、采购组织方式确定、政府采购机构确定、政府采购计划实施、自行采购计划实施、合同签订与备案、组织验收、采购支付,资产控制分为资产配置、新购、更新和处置,工程项目控制分为工程立项、设计与预算、工程招标、工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项目核算,合同控制分为合同控制职责分工、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后续管理和合同特殊事项管理;第四步与第五步与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中的第四步与第五步一样。
四、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立足于对定性指标的设计上,而缺少对量化指标的设计,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未经过实践经验来予以证明该定性指标是否合理和合适,有待以后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宋良荣,张金悦,铁重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3;05
篇3
关键词:实际利率平价; ESTAR; KSS;单位根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7-0061-05
收稿日期: 2008-04-16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985工程”经济分析与预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JY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3040)
作者简介:刘 柏(1971-),男,吉林长春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 lbscs@
一、研究意义及相关文献
中国自从1996年实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之后,一直在进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渐进改革。其中,国内货币市场的利率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成为了关注的焦点。通常描述和刻画这一经济规律变化的是利率平价理论。凯恩斯认为在开放有效的金融市场上,两国间利率水平的差异可引发国际资本的跨界流动,从而进一步引起外汇供求变动决定的汇率变化,这种汇率波动将导致国际资本套利空间的减少直到消失,进而金融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有必要检验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是否具有渐强的趋势。
利率平价假说是很多国际经济问题的前提假设,验证假说的成立与否有助于进一步调整开放经济的宏观运行。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所决定的汇率模型就是假设长期内利率平价成立,国际资本在不同国家间差异利率的驱使下造成汇率的波动[1]。利率平价也是宏观经济的指标之一,特别是在盯住汇率制度下用于调整国内的货币供给水平[2]。我国现行的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也需要探讨利率平价条件下的汇率变动方式和国内利率政策调整方向。
通常,利率平价的实证过程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或协整检验。Wu和Chen[3]使用三种不同单位根检验方法发现,虽然高收入国家已经放松或废除资本管制,但是利率平价的系统性偏离依然存在。相反, Wu和Fountas[4]通过在检验中引入结构性突变,发现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OECD)支持利率平价的存在。此类文章主要基于线性的单位根检验或线性的协整检验,即假定不管非均衡偏离的态势如何,汇率向均衡的调整过程是线性的且调整的速度是一个常数。这样,在数据生成过程中,如果非线性因素被忽略,则无法通过国际利率平价得出期望的结果。线性模型严重低估了长期均衡的调整速度;另一方面,接受零假设的原因是传统单位根检验的指数过低,需要时间序列的样本区间较长,如果增加指数将有助于对较短样本区间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因此, Kapetanios, Shin和Shell[5]基于非线性STAR ( Smooth TransitionAutoregressive)过程设计了对非稳态过程进行检验的ESTAR单位根检验方法(简称KSS模型),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试验对新单位根过程的t统计量渐进临界值表进行了计算。据此,通过对OECD组织11个国家实际汇率的应用发现,新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拒绝存在单位根,而线性ADF检验却刚好相反,这证明了某些国家的实际汇率具有非线性均值回归稳态过程,因此,购买力平价假说(PPP)成立。
上述分析仅限于外国学者对实际汇率和利率平价假说的研究,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对中国的利率平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张昕和朱睿民认为,在人民币的利率平价关系中,利率对汇率而言基本上是一个外生变量,利率外生变化引起的资本流动方向、数量主要取决于央行汇率政策的目标、套利行为的交易成本、人们对央行汇率目标的预期等[6]。薛宏立在分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适用性的基础上,引入制度摩擦系数,导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利率平价模型,并且利用该公式的演化过程对平衡机制的逐步建立过程给以表述[7]。何慧刚从利率平价理论出发,分析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我国偏离利率平价的现实原因,且对利率平价模型加以修正,最后提出增强我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策略选择[8]。大部分文献否定我国符合利率平价假说,一方面原因在于只依赖图解分析或进行的是线性检验;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利率平价机制存在三个制度约束,分别是非市场化的利率管制性过强、国际资本的有限流动性、人民币汇率缺乏有效波动。
但是,近十几年来,限制我国利率平价的制度约束均得到了缓解,为了调控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政府利用利率间接调整物价指数迎合市场的需求;我国合格的境内外机构投资者(QDII和QFII)等过渡性制度的建立,可以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输出或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 2005年实行的新的浮动汇率制度更符合市场的供求关系,波动的弹性区间明显增大。本文正是在上述条件下利用非线性单位根过程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即基于STAR结构的KSS模型,针对1996年以来的实际汇率和利率的稳态形式进行检验,希望从我国内外利差的非线性走势中刻画出利率平价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二、研究方法及实证检验
我们首先给出利率平价假说的表述形式,然后介绍基于STAR结构的KSS单位根检验方法,最后利用上述模型对中美两国间的实际利差进行非线性单位根检验。
1・实际利率平价理论
从长期来看,汇率是由基本因素决定的,从而利率与汇率间的关系与未抛补利率平价一致。设未抛补利率平价是:
2・基于STAR结构的KSS单位根检验
在国际经济研究中,购买力平价理论和未抛补利率平价理论构成了货币学派理论的两个重要基石。实际利率平价理论是衡量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际利率平价理论是指,如果投资者的决策是理性的,且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条件下,通过国际间的套利行为,各国之间的实际利率应是相同的水平。若上述条件成立,则实际利率之差是稳态的。如果实际利率之差是非稳态的,则在冲击之后偏离均衡值,无法回归均衡。
Mishkin[9]和Mark[10]采用最小二乘估计(Ordinary LeastSquares, OLS)检验实际利率平价
是否成立,结果拒绝了零假设。Meese和Rogoff[11]对较长样本区间内的实际利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不能拒绝零假设,说明实际利差无法回归均值。Dumas[12]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汇率回归均值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在经济研究中,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交易成本,实际利率回归均值的过程同样也可能是非线性的。Holmes和Maghrebi[13]采用STAR模型对东南亚四个国家实际利差进行检验,结果同样证实了实际利率平价。
由于交易成本使得实际利率之差回归呈非线性,经济学者采用非线性方法对实际利率平价是否成立进行检验。Mancuso, Goodwin和Grennes[14]采用门限自回归模型(ThresholdAutoregression, TAR)和灵活非参数回归模型(FlexibleNonparametric Regressions)两种非线性模型检验实际利率平价理论,结果表明实际利率平价具有非线性特征。
研究经济现象时,采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常要求数据是稳态的,如果数据生成过程是非稳态的,则所得的结果可能是伪回归。因此须对时间序列进行稳态检验。传统单位根检验方法是线性的,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此, Kapetanios, Shin和Shell[5]对经典的单位根检验ADF检验进行了扩展,零假设仍然是序列是不稳定的,拒绝零假设说明序列是非线性但完全稳定的过程。KSS检验是基于平滑转移自回归STAR模型的非线性单位根检验, STAR模型的概述可以参见van Dijk[15]。设一阶单变量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是:
yt=φyt-1+γyt-1(θ; yt-d)+εt t=1,…, t (7)
其中,φ和γ是未知参数,εt是零均值同方差的误差项, yt服从零均值随机过程。依据STAR模型阐述,指数形式的转移函数是:
(θ; yt-d)=1-exp(-θy2t-d) (8)
其中,假设θ≥0, d是延迟参数。指数转移函数是以1和0为界限的。根据方程(7)和(8),可得指数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ESTAR,即
yt=φyt-1+γyt-1[1-exp (-θy2t-d)] +εt (9)
进而得:
Δyt=γyt-1[1-exp (-θy2t-1)] +εt (10)
其中, yt是剔除均值和趋势的时间序列,说明yt长期均值是零。θ是调整速度,即当yt受到冲击后,回归均衡的速度。Kapetanios等[5]根据推导设定延迟参数d=1。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表明θ=0。如果初始序列自身的期望值不是
果初始序列自身的期望值不是零且具有时间趋势,同样须将平均数和时间趋势剔除, xt=α+βt+yt,其中,α是平均数,β是时间因子的参数。采用最小二乘估计(OLS)估计^α和^β,将初始序列转换为yt=xt- ^α- ^βt之后可以运用于KSS检验。
KSS检验的非稳态零假设是H0:θ=0,即时间序列是非稳态的,否则为H1:θ>0。但是,方程(7)无法识别γ,所以不能通过直接估计方程(7)对零假设进行检验。因此, KSS检验再次对方程(7)进行参数化,通过一阶泰勒展开得出下述辅助回归方程:
Δyt=δy3t-1+error (11)
如果方程(11)的误差项存在序列相关,则将方程(11)扩展为:
方程(11)或者方程(12)的零假设是H0:δ=0,拒绝零假设是H1:δ
tNL= ^δ/s.e.(^δ) (13)其中, ^δ是δ的估计值, s.e.(^δ)是^δ的标准差。
3・我国实际利率平价的非线性单位根检验
在传统的对利率平价研究中,没有涉及实际利差调整过程的非线性,因此否定了利率平价的存在。为了更为有效地检验实际利率平价理论,下面采用基于STAR结构的KSS非线性单位根检验对我国实际利差进行检验。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国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在汇率体系中,美元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人民币在不同时期的变动同美元都具有重要的关系。本文数据采用我国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样本区间为1996年1月至2007年9月。
因为上述获取的利率序列是名义利率,所以本文将我国和美国的名义利率分别扣除各自的通货膨胀率得出两国的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通过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计算。鉴于对利率平价理论的检验基于实际利率之差,本文将美国实际利率减去我国实际利率得出实际利差作为检验对象。
设我国名义利率为ic,美国名义利率是if,我国通货膨胀率为(CPIc),美国通货膨胀率为(CPIf),则两国实际利差(rd)为:
rd=if/CPIf-ic/CPIc (14)
图1给出了中国实际利率、美国实际利率、实际利差、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路径,纵轴左端表示中国实际利率、美国实际利率和实际利差的度量,纵轴右端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度量。从图1中可知,美国和我国的实际利率之差围绕均值0进行波动,实际汇率的走势与实际利差的趋势大致相同,为实际利率平价提供了佐证。并且,实际利差回归0均值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因此采用非线性计量方法进行检验。
为了对比传统线性单位根检验方法和KSS非线性检验方法之间的区别,本文同时采用
ADF检验、PP检验,以及KSS检验。在KSS检验过程中,通过AR模型确定实际利差的滞后阶数,其后检验方程(12),得出统计量tNL,结果如表1: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ADF和PP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利差序列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序列不稳定。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KSS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利差序列不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序列是稳定的。造成上述结果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检验方法中的线性假设和检验势较低,特别是对近似单位根过程的检验不够敏感。
三、结论及应用价值
传统线性单位根检验难于证实实际利率平价理论提及的实际利率的长期回归,因为没有涵盖高阶次。Kapetanios, Shin和Shell[5]提出的方法考虑了变量调整的非线性过程,本文采用KSS方法对我国实际利差进行的检验,证实了实际利率平价遵循非线性稳态过程,利率的非对称调整导致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各国间金融限制的取消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交易成本呈下降趋势,各国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利率之差是从事外汇市场交易的投资者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两国之间的利差逐步扩大,利润空间也渐近放大。因此,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利差是投资者的重点之一。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虽然在短期内存在利润的空间,长期内将逐步消失。并且实际利率的调整特征是平滑转移的。在短期内,虽然我国和美国可以实施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措施,但是在长期内,我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实施都将考虑对方国的经济因素,并以此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Obstfeld, M・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 Beyond theMundell-FlemingModel [R]・NBER Working Papers8369, 2001, July・
[2] Hallwood, C・P・and MacDonald, R・InternationalMoney and Finance [M ]・Blackwell Publishers,Oxford, 2000・
[3] Wu, Jyh-Lin and Chen, Show-Lin・A Re-examinationofReal Interest Rate Parity [J]・Canadian Journal ofEconomics, 1998, 31(4): 837-851・
[4] Wu, Jyh-Lin and Fountas, S・Real InterestRate ParityUnderRegmi e Shifts and Implication forMonetaryPolicy[J]・TheManchesterSchoo,l 2000, 68(2): 685-700・
[5] Kapetanios, G・, Shin, Y・and Snel,l A・Testing forAUnit Root in the Nonlinear STAR Framework [J]・Journal ofEconometrics, 2003, (112): 359-379・
[6] 张昕,朱睿民・利率平价、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J]・财经科学,1999, (6):72-75・
[7] 薛宏立・浅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演变[J]・财经研究, 2002, (2): 14-19・
[8] 何慧刚・中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利率平价模型”视角[J]・求索, 2007, (4): 8-11・
[9 ] Mishkin, F・Are Real Interest Rates Equal AcrossCount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tionalParityConditions [J]・Journal of Finance, 1984, (39):1345-1357・
[10] Mark, N・C・Some Evid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Inequality of Real Interest Rates [ J]・Journal ofInternationalMoney and Finance, 1985, (4): 189-208・
[11] Meese, R・A・and Rogof,f K・Was It Rea?l TheExchange Rate-Interest Differential Relation OvertheModel Floating-Rate Period [ J]・Journal ofFinance, 1988, (43): 933-948・
[12 ] Dumas, B・Dynamic Equilibrium and the RealExchange Rate in Spatially Separated World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1992, (5): 153-180・
[13] Holmes, M・J・andMaghreb,i N・AsianReal InterestRates, Non - Linear Dynamics and InternationalParity [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Finance, 2004, (13): 387-405・
篇4
2016年3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决定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并规定提供建筑服务的税率为11%。全面“营改增”给建筑业带来了广泛影响,施工单位需要调整工程计价依据,修改施工承接合同、材料购销合同、建筑劳务分包合同、财务核算方法,并重视增值税发票的日常管理。其中,建筑劳务分包是指总承包方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将其承包工程中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企业完成的活动。通俗来讲,是指建设单位将工程发包给施工企业后,由建设单位或施工企业负责购买材料,施工企业再将各项具体的施工作业分包给劳务单位,由劳务单位提供人力和常用的施工机具来承包部分工程的简单施工作业,但还是由施工企业组织施工管理[1]。随着建筑企业管理层和作业层的两层分立,劳务分包已然成为我国建筑施工的主要形式。笔者所在单位近期给几家大型施工单位作“营改增”财税咨询,对交通建设项目的劳务分包情况进行调研,并分析大型施工单位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是否经济可行。
一、施工单位劳务用工的使用现状及问题
(一)施工单位劳务分包制度的发展
劳务分包制度始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转轨。1984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国发〔1984〕123号),以建筑业作为的突破口,将施工企业率先推向市场。改革建筑安装企业的用工制度,国营建筑安装企业,要逐步减少固定工的比例。今后,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外,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工,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增加合同工的比重[2]。同年,《国营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和使用农民建筑队的暂行办法》中指出:“企业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经当地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使用农村建筑队参加施工。使用的形式包括单纯提供劳务、分部分项承包工程、包工包料包费用或联合生产经营。”[3]
2001年4月,建设部《建筑业施工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87号),对施工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将施工企业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提出劳务分包企业的概念,通过劳务分包来满足建筑用工的需求。
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初衷在于规范建筑劳务市场,保障农民工权益,保证税收征管。
2005年8月,建设部于《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中提出,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4]。但调研发现施工单位的劳务用工现状还未实现这一政策期望。
(二)施工单位目前的用工情况
施工单位承接工程后即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组建项目部,采购主材、辅材,调度施工机械,另外找“包工头”组织农民工进行各?作业的具体施工。“包工头”牵头的农民工队伍以挂靠的劳务分包企业名义与施工企业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或者以作业班组的形式与施工单位签订建筑施工内部承包协议。施工单位的项目部人员组成有三种方式,见图1。
第一种是施工单位聘用的员工,具体分为施工企业派出的管理人员和在项目当地招聘的辅助人员。前者通常是国企的正式员工,与施工单位有长期的劳动合同,参与项目部的组建,职位上表现为项目经理、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以及人事、机料、安保等部门的负责人。后者通常在施工当地招聘,根据施工期限签订3~4年的短期劳动合同,职位上表现为文员、司机、炊事员、守夜人等。项目部对自己的员工能进行有效约束,并按照《劳动法》规定为这类人员缴纳社会保险。但在整个项目人员中,此类员工的数量占比很小。
第二种是劳务分包企业的人员。劳务分包企业自2001年以独立法人的名义对外承接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的劳务分包服务,对内与员工形成劳动合同关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并组织员工的技能培训。大型施工单位将施工作业分包给劳务分包企业,不仅可以取得正规的成本票据,还无需承担施工人员工伤意外的赔偿责任。本次调研的施工单位虽有部分劳务发票,但在人工费用中占比不足5%,可见劳务分包企业还不是主要的劳务用工模式。
第三种是由“包工头”牵头组成的施工队,即通常所说的“农民工建筑队”。通常由“包工头”出面,与施工单位签订“内部”承包协议,或以挂靠的劳务企业名义分包施工作业。施工单位与这些农民工一般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会保险,甚至没有直接联系。包工头凭“内部”承包协议与施工单位结算工程款后,农民工按照完成的工作量与“包工头”结算工资。一般而言,农民工与“包工头”之间形成的是口头协议,既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办理社保关系。“包工头”编制农民工工资表,施工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约20%~30%的比例计入人工费,其余分包金额则由“包工头”找来材料、机械租赁的代开发票入账。 “包工头”牵头组成的施工队是建筑行业现行的主要劳务用工模式。
(三)现行劳务用工模式在“营改增”后的困境
从施工单位目前的用工情况可以看到, “包工头”现象大量存在,劳务分包企业没能在建筑市场发挥政策的预期作用。
一是施工资质难以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对劳务分包企业十三项作业资质均做了严格要求,除申请单位的注册资本、技术员数量、技术负责人资质、近3年完成劳务分包合同金额、机具均要达到相应条件外,还要求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5],造成民营队伍对申办施工资质望而却步,导致市场上劳务分包企业的数量稀缺。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可查到:施工总承包单位2012年43 031家,2013年46 113家;专业承包单位2012年33 249家,2013年33 415家;劳务分包企业2012年6 606家[6]。按总承包及专业承包平均年增长率5.39%预测,2016年我国劳务分包企业才8 149家。到2015年施工资质的取得条件才有所降低,《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变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为经考核或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不少于50人。
二是已有的劳务分包企业出于税务风险考虑,不愿给挂靠的施工队开具过多发票。劳务分包企业只是出借施工资质给“包工头”承揽业务并收取挂靠费,并不管理“包工头”的施工队伍及办理社会保险,也就不愿过量开票以免税务机关稽查。
建筑业“营改增”后,现行的劳务用工模式成为施工单位必须面对的现实困境。
一是农民工安全等意外事件引起的法律赔偿问题。包工头与施工单位签订“内部”承包协议或是以挂靠的劳务分包企业名义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均没有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施工企业会被认定与农民工存在劳动合同关系,承担法律赔偿责任。
二是施工单位编制农民工工资表会带来税务风险。增值税严格实行以票管税,对专票的开具有着严格的管理。被挂靠的劳务分包企业不愿意虚开发票,施工单位编制农民工工资表又无法取得人工成本的专用发票抵扣。无进项税额抵扣将加大施工单位的增值税税负,且编制农民工工资表形式还可能引发企业所得税的税务风险问题。
二、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损益分析与评价
大型施工单位有迫切的劳务需求, “营改增”后可以通过成立劳务分包企业来满足需求并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劳务分包是建筑市场发展的趋势,大型施工单位成立劳务分包企业相比外部选择劳务分包企业、接受劳务派遣等是否更为经济,可以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
(一)劳务用工方式的损益模型建立
解决劳务用工需求,大型施工单位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1)成立劳务分包企业,由于年劳务分包需求大于500万元,会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2)外部选择劳务分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或小规模纳税人;(3)接受劳务派遣,供应商按差额计税或一般计税。
劳务分包企业的净利润是分析的基础式子,表示如下:
三、 结语
篇5
一、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梳理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起草方案到形成成果的各阶段特点,将暑期实践工作分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实践中效果评价、实践后教育成果评价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如图1)
图1 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一)实践前可行性评价
1.指导教师评价
项目立项前的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院级团委三级评选构成。在这一阶段,学生设计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根据访谈得知指导教师主要从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两个方面对可能性进行评价。涉及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
2.院系两级团委(学生组织)评价
指导老师评价后即进入系部、学生组织初选和院级答辩两层筛选。系级、院级两级组织答辩筛选和指导教师一样关注暑期实践主题及方案可行性之外,还关注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是否能够建设实践基地等内容。涉及: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实践基地的交流情况。
(二)实践中效果评价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与实践单位接触,新闻媒体也会对一些优秀的项目团队进行报道评价,同时学生及指导教师会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进行原方案评价及修改,因此实践效果评价包括实践单位评价、新闻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学生自我评价三个方面。
1.实践单位评价
实践单位接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愿意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实践团队能够对企业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因此实践单位比较看重以下表现:(1)创新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3)沟通能力。
2.媒体评价
当团队实践活动较有创新性或者取得阶段成果时,新闻媒体会对其进行相应报道,因此能够获得高级别媒体的关注也是评价一个团队是否成功的指标。
3.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在进入实践场所后,团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此情况下团队成员会根据方案设计及成员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判实践活动是否能够继续进行。个别团队在此阶段选择放弃,大部分团队经过自我评价后及方案调整后,实践活动继续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实践学习经验。
(三)实践教育成果评价
实践结束后学院会组织结题答辩和调研报告评审以衡量实践教育成果并对优秀团队进行表彰。
1.实践报告评价
实践总结和答辩反映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及获得的成果,是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归纳、整理。实践报告评选比较重视“队员实践日记、感悟”、“有关活动照片”。
2.答辩情况评价
在答辩过程中比较重视研究的严谨性及答辩的流畅性,在答辩进行后,学院将对实践团队进行表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全国、省级、校级奖励的学生,除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外,课准许获得相应的素质拓展选修学分,例如:
(1)获得国家级先进个人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先进个人的记2学分,获得院级先进个人的记1学分。
(2)团队获得国家级表彰组织者记3个学分,参与者记1学分;省级表彰组织者记2学分,参与者记0.5学分;团队获得地级表彰组织者记1学分,参与者记0.2学分;团队获得学校表彰组织者记0.5学分,参与者记0.1学分。
(3)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被国家级媒体报道或公开发表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奖励或被省级媒体公开报道的记2学分,获得地市级奖励或被地市级媒体公开发表或报道的记1学分。
三、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志愿者服务相比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看重公益性,缺少活动后的总结评比,因此本研究将志愿服务总结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和实践后效果评价。(如图2)
图2 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
(一)志愿服务前可行性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志愿服务方案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会从实践活动意义及方案可行性两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
(二)志愿服务效果评价
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被服务单位及新闻媒体会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与暑期实践活动相比,志愿服务教育更看重社会影响力及服务价值,团队成员在活动后会进行主动评价总结,寻找奉献的成就感及满足感。评价涉及:服务对象评价、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四、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研究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与暑期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相比,往往是学生形成了论文、专利、挑战杯竞赛方案后进入评价体系,缺失实践活动前的可行性评价。评价分为作品形成后的创新性评价及成果评价两个阶段。(如图3)
图3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
(一)创新性评价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型项目在作品形成后进入评价过程,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学院等三级机构进行评价。三级评价关注的重点都是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否市场上已经存在类似产品,能否转化成为实用性的产品。
(二)成果评价阶段
在产品成型后将进行专利申报、或参加省赛、国赛等更高级别比赛等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一旦形成成果,学院将根据成果评价指标进行相应奖励。
第二作者以下以第一名得分为基准,依次乘以调节系数90%,80%,70%,60%。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税务
作者简介:宗淑娟(1975-),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税务和会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26-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把工学结合作为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已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在此方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本文拟以《税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相关问题。
一、《税务实务》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应在学生修完税收实务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税法以及会计相关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授课。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设置,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其调整为三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具体为:工作任务一由税务登记、发票领购以及填开、建账建制以及其他构成;工作任务二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用人单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小税种纳税申报构成,工作任务结构的划分以税种是向国税局申报还是向地税局申报而不同;工作任务三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用人单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小税种纳税审查构成,将用人单位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单列,其他税种合并设计工作任务。三个工作任务都基于工学结合来设计教学内容,以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为设计主线,明线为各个实训项目,暗线为个中穿插的理论知识点。
(二)丰富教学形式
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应该采取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条件,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和职业教育规律进行优势互补的紧密合作,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整教育教学的个过程中将学习与工作融汇贯通,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税务实务》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为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丰富教学形式,始终面向最基层的社会生产,积极推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始终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坚持培育学生的“四种气度”,即: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气;增强技能,重视实训,涵养才气;到生产一线去,到社会上去,滋养大气;知行合一,德能双修,培养志气。在深化工学结合的进程中,将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具体化并引入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开发教师的创新性思维,还将带来创造性劳动。
(三)改革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要引入用人单位人员,制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的质量评价办法,评价办法中应有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要总结提高,完善评价办法。和用人单位协商在质量评价体系中明确用人单位参与,并在评价办法中明确用人单位如何评价及评价内容,并选派一线技术人员对用人单位承担的评价部分进行基于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参与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承担评价办法中由用人单位完成的评价任务,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对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
(四)更新教学手段
《税务实务》课程自从开课以来,尤为注重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和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利用校内人才、设备优势解决用人单位实际中技术问题;为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从而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建立校企长期合作机制,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高等院校,要不断总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出工学结合的成功典范。要积极邀请并组织用人单位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作岗位(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讨论会;对讨论会结果进行归并梳理;明确课程名称,确定课程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丰富生产实际案例的教学资源包;编写适合高等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专业教材。各专业根据目前师资力量及发展确定专业师资建设方案;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聘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作为名誉专业带头人及客座教授;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用人单位、行业一线聘请兼职教师,形成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及时吸纳生产新技术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税务实务》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已经成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有自己的课程网站,学生可以随时浏览网站上的相关内容,出现问题留言,规定时间之内都会得到老师的回复。
(五)改进考核方式
为了更加贴近实际,《税务实务》课程改革考核方式,引入用人单位人员,制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的质量评价办法,评价办法中应有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要总结提高,完善评价办法。和用人单位协商在质量评价体系中明确用人单位参与,并在评价办法中明确用人单位如何评价及评价内容,并选派一线技术人员对用人单位承担的评价部分进行基于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参与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承担评价办法中由用人单位完成的评价任务,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对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
二、《税务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篇7
困境一缺乏绩效评价专业人员。这里所指专业人员包括一般水平的绩效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的绩效评价专家级人员。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首先需要这方面的人力资源。分析现在财政部门的人才结构,其精干的力量主要还是来自各类财经院校财政专业及会计、税务专业的毕业生。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的财经院校尚未开设绩效评价专业,也没有在其它相关专业开设绩效评价课程,也就是说这一类毕业生并不具备绩效评价专业知识,只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这就导致目前财政部门内部绩效评价人才短缺的现状。
为适应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满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的开展,财政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绩效评价机构,机构组成成员基本上是财政和会计方面的专业人员。绩效评价工作刚刚展开,工作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工作起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毫无疑问,缺乏绩效评价专业人员必然影响绩效评价工作效率。
财政系统缺乏绩效评价专业人才,同样,社会中介机构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评价,这是财政部门内部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那么社会中介机构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自然属于外部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向纳税人报告政府的执政效率,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必须要有社会中介力量的参与,所以2006年我省出台了社会中介参与绩效评价的管理办法,一些中介机构已经开始承接绩效评价业务。根据目前的现实条件,客观地说,中介机构目前也不完全具备承接绩效评价业务的能力和人才,我国还没有像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精算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等等那样培养绩效评价人才。搞好绩效评价工作不仅需要财会知识,还需要掌握财政知识,以及理、工、农、医等方面的知识背景。绩效评价与资产评估有点相似,注册评估师资格认证考试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它们培养的人才都属于复合型人才,要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要考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经济类科目,还要考建筑和机械等专业知识。同样,如果设立注册绩效评价师资格认证考试,那么其考试科目至少包括财会、财政、农、林、水利、建筑、文教、卫生、体育等行政和业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人认为,在目前国家没有正式设立绩效评价专业和注册绩效评价师资格认证考试之前,中介机构也可以承揽绩效评价业务,他们可以从有关部门聘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参与。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没有绩效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哪来的绩效评价专家。如果有的话,充其量也只是相关专家。从注册评估行业来看,高级工程师能够等同于注册评估师吗?显然不能对等。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目前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技术专家,比如,水利、建筑、农业等行业的高级工程师,他们并不能较好地胜任绩效评价工作,他们专业技术高超,但缺乏绩效评价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并不等同于业务管理绩效评价水平。
缺乏绩效评价人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省有关部门在推行绩效评价之前对财政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即将上岗执业的人员进行了短期培训,但从培训效果来看,这种人才速成的方法不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长久之计,人才培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困境二缺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数据库。当前,我省绩效评价的工作通过全省联动方式在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的推动下正式全面启动了,不过,启动之后仍感到后劲乏力。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基层缺乏可供直接使用的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为开展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有关部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才完成了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的设计。有了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全省联动的绩效评价项目才得以较为顺利地展开。全省联动绩效评价项目开展之后,许多单位都在思考如何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可是由于缺乏具有一定权威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等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的展开又陷入困境。可以说大部分单位是在等米下锅,等待着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出台,以便工作的开展。许多地方也尝试过自行设计指标先把业务开展起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评价指标及其标准的制定如果没有经历深入调查研究,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于保证,更谈不上被大家认同的权威性,这样的指标评价出来的结果,被评价单位是难于接受的,很可能还要持否定态度。特别是评价标准,这是评价打分的标准,被评价单位都想拿高分,制定给分标准如果没有充分的依据,谁认可?另外,绩效评价现场工作结束后,出具绩效评价报告之前,还要与被评价单位就评价结论进行沟通,如果被评价单位持有异议,他们不会在评价结论认定书上签字,不承认评价结果。这种情况在实践工作中已经发生,将来可能还会发生。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发生,一方面是被评价单位保护自身利益的本能反应,另一方面也的确存在评价指标及其标准本身有较大的缺陷。如果评价指标及其标准是财政部门自行设计的,被评价单位要问,是你财政部门说了算,还是我项目实施单位说了算?财务指标设计你们是行家,技术指标设计的行家是我们实施单位,只有我们实施单位掌握了第一手数据资料。结果双方陷入僵局。所以拥有较为权威、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非常重要。可见,这项工作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来组织力量制定较为合理。不过,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仅财政支出专项资金就有上千种之多,不同的专项资金,其业务性质不同,他们之间除了财务指标等少数指标具有一些共性,其他业务指标大多是风牛不相称,无法交互共享使用。试想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打假专项资金的业务评价指标和农业局的饮水工程专项资金的业务评价指标存在通用性吗?显然,开展绩效评价需要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库和评价标准数据库,通过建立数据库可以达到积累历史数据,为制定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等评价指标标准提供数据资料。这项工作可能要耗费几十年的努力。分析美国的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它们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依据不同年份不同的经济形势,同样的指标,每年给定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有升有降。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国情不同、发展状况不同、财政体制上的差异均影响着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的设定,很多方面不存在可比性,不可能实现拿来主义,照搬照抄。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去总结。
走出困境的出路分析上述困境症结,要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首先要解决绩效评价人才短缺问题。有了人才,绩效评价工作才能够得以开展。我们现在的绩效评价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由财政部门内部的专门绩效评价机构会同各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组织开展的内部绩效评价工作,二是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接并开展的外部绩效评价工作。针对以上两种组织形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有步骤地去培养所需人才。在财政部门内部由于受人事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可以先考虑从财政系统内部抽调财政、会计等业务比较精干的人员充实到绩效评价机构中来,先启动绩效评价工作。社会中介机构可以选择注册评估师和注册会计师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在确定了人员和机构的基础上,然后由财政部门组织聘请有关院校绩效评价研究专家举办绩效评价培训班,对财政系统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绩效评价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很快适应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另外,从长远着想,政府需要尽快出台在高校设立绩效评价专业的政策,或是在财政、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设立绩效评价课程,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掌握从事绩效评价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以满足财政部门和中介机构对绩效评价人才的需求。更进一步,财政部还应考虑及时开展绩效评价上岗资格认证考试工作,以提升绩效评价人力资源质量。
其次,要解决评价指标设计及其评价标准缺失问题。这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届的共识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对策措施提了不少,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很少。指标体系和标准的设定非常重要,有了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公平、公正、合理的评判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各个行业都不一样,因此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可以先从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入手,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开展单位整体绩效评价。专项资金评价指标设计,第一,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梳理各个行业的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二,通过目标分解的办法,将财政支出中的专项资金指标设计的任务一个一个地分解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业务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即财政部将任务分解到各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再将任务分解到县市级财政部门。在此基础上,参与设计的财政部门单位再根据设计好的指标体系设立评价指标标准。指标标准设计程序为:(1)以财政部门历年的财政预算决算数据和行业部门的技术经济、人事、管理等统计资料建立数据库;(2)将历年的指标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出评价标准。
篇8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南阳理工学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83-03
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并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的探讨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
质量评价的现状
(一)评价观念滞后
教学质量评价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重视教学质量。“主要都是依据科研成果、博士、硕士点的数量、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经费投入等”。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情况、教风学风、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方面却得不到重视。
第二,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这主要表现在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不能以人为本,真正服务于师生。从评价指标体系看,重点不在“教学工作”上,更多是一种教学水平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导向、激励、监控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二)评价主体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教学评价的运作主要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忽视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及其主动性。由于学生容易以喜好或需要来评价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为了得到较好的评价,部分教师出现一味迎合学生,这样使得评价结果不具科学、权威,使得学生的评教结果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进而对评教失去了兴趣。而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教师的自我评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在面对自我评价时,往往不能真正地去查找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这种评价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同行评价本应该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最主要的途径。但是同行之间的评价活动开展较少,很难对评价对象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评价标准缺乏弹性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应过分强调它的形式化,而应该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也有利于师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往往是用固定化、程序化或形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化的指标体系往往难以触及教学中最本质、甚至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并不能完整而切实地反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使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不利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造性发挥。
(四)评价机构不健全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都是由教务处(部)门下属科室来完成,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评价机构,评价人员主要由教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这样,评估工作往往受到其它事务性工作的影响,使得评估工作不能细致深入地展开。”
也有一些院校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的专门机构,但评价主体多由本校离退休人员组成,缺乏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精通教学与管理的校内外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广泛参与。或有校级的评价机构,而在院、系一级或基层教学组织中没有相应的评价机构,无法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网络。
(五)评价制度不完善
一是缺乏配套制度。“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教学检查、听课、督导等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但很少有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院系教学评估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相应的配套制度,或者虽有这些制度,但因其作用不明显而导致执行不力。”
二是具有行政色彩。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掌握在校一级的行政部门手里,教师、学生、院系的评价意见得不到足够重视。
三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滞后。教学信息没有专门的反馈机构,主要依靠教学、行政管理系统的自我反馈,忽视教研室、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对反馈信息缺乏科学的处理方式,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不易形成激励机制。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评价要把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从学校内部着手,为学生成才营造一个适宜环境下,建立学生成才的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从内部着手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教学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同样,高等教育还必须面临市场,面临社会。学校所培育的“产品”,只有得到了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研究生培养单位等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统一起来。而要使高校真正面向社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起包括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相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当然,在社会评估系统尚未形成的条件下,外部评价由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只能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低线,而旨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内部评价,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教学评价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
各项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科学又要易于操作,能够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出教学质量的真实水平,做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科学性与全面性的相结合。要对教学质量做客观、准确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就必须符合地方性本科学校发展的特点,评价内容和指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要能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
当然,科学性并不是要求一致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在专业和学科发展上,在学生基础上是不同的,既要客观公正,又要实事求是。可操作性有两种:一是定量评价,即评价项目是可以测量的,有较为明确的数量值;另一种是定性评价,即评价项目不宜或无法用数量值来表示。在评价体系中,要求做到两者的相结合,评价指标最大限度的定量标准,确实不能定量的,可适当定性,但定性的指标指标必须做到涵义清晰,对定性评价项目的内涵、评价方法及标准做出尽可能明确的规定。
(三)教学评价要把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统一
教学质量的评价可分为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两种。
定期评价是指以一定的时间为限度(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定期教学质量进行的评价。在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价中,被评价者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定期评价的结果往往要好于一般时期的评价结果,可以说是反映出其教学质量的最高水平。这种评价结果虽然不是其在常态下的情况,但也是其质量水平的一种反映,能够反映也被评价者的潜在水平。
不定期评价则是在教学过程对被评价都不定期作出评价的活动,它的时间可以随机规定。这种评价由于事先不告知被评价,被评人是处在一种常态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定期评价反映的主要是被评价在常态下的教学管理活动的水平,或者说更能反映出其在一般状态下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应将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能反映其常态的教学水
平,也能反映出其潜在的教学水平,从而能正确、全面地作好评价。
(四)教学评价中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中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教育、教学的最终成果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学生的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衡量标准。“与其他评价主体相比,学生最注重教学质量,学生是教师教学的最直接的对象”,学生与教师接触最多,对教师也是最为了解,学生与被评价教师之间无直接的利益冲突,评价的目的也最为单纯,评价结果也就更为客观。
三、南阳理工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
(一)设置教学评价机构
学校成立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进行指导、督察及考评结果审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全校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各教学单位成立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制定教学评价的原则
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评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坚持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分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真实地评价每位教师的教学状态及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设计评价内容及方法
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提升教学能力情况等四个方面,根据考评内容不同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根据学生、同行对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结合教师本人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升教学能力情况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评。
1、年度考评分数计算公式
(1)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评分数=A×0.4+B×0.3+C×0.15+D×0.15(2)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评分数=A×0.45+B×0.35+c×0.1+D×0.1。其中:A为学生对某教师评教分数平均值;B为教学单位同行对该教师评价分数平均值。当某教师担任理论课及实践环节教学任务时,B=R×0.5+s×0.5,公式中R为同行对该教师理论课教学评价分数平均值,对教师理论课教学评价标准见附件;s为实践环节教学评价分数平均值,当某教师只担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B=R;当某教师只担任实践环节教学任务时B=s。c为某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评价分数,c=(Nl÷M1)×100,其中Nl为该教师按照《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评价表》计算所得分数,M1为该教师所在教学单位按照《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评价表》计算所得分数最高值。D为某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评价分数,D=(N2÷M2)×100,其中N2为该教师按照《南阳理工学院提升教学能力评价表》计算所得分数,M2为该教师所在教学单位按照《南阳理工学院提升教学能力评价表》计算所得分数最高值。
2、考评等级及比例
(1)考评等级: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等级共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
(2)主要考评等级所占比例:优秀等级人数不超过本单位任课教师总人数的25%,良好等级人数不超过本单位教师总人数的35%。各教学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参与考评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评分数、各评价等级规定比例,确定参评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等级。
(五)考评工作注重的主要环节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特指培养方案中规定开设的实验、实习、实训类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2)一般情况下,实习指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中参观、访问、参加工作实践等,由实习单位有关人员和学校老师负责讲解和指导;实训指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实际训练,一般由学校老师负责讲解和指导。
2、学生评教和同行评价相结合
篇9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内容不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由于实践教学使用的教材较老,书中的一些内容满足不了现在科技的发展,且现在一些新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加入到教材中。另外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较少,使得学校的实践设备较陈旧,功能较单一,甚至有些学校没有相关的实践基地,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从而不能培养出满足当前旅游业的需要的人才。
1.2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
大部分中职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将实践教学当作是辅课程,教务处在安排实践课与理论课时,常常安排较多的理论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较大,导致教师也不能抓住教学重点,使学生常常出现懂得的知识较多但实践能力较差的状况。由于实践教学的地位较低,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
1.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首先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较多的实践经验,然而由于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才刚刚起步,使得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开始上岗,因此由于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是当今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大难题,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所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得不到教师的指导。
1.4学生实习内容不足
当前大多数实习工作都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的内容较少,由于实习内容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单一的实习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以及由于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被阻碍。
1.5实习基地不能满足要求
由于学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较随意,没有与一些较优秀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固定的关系,另外由于选择的实习单位档次不同、条件不同,使得学生的学校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其次针对实习生的管理权这一问题,学校与实习单位也存在较大的争议,实习单位认为学生未毕业前应仍由学校管理,而学校认为学生在实习单位工作就应该受实习单位管理,导致学校与实习单位存在较多矛盾。
2.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措施
2.1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学校的一大难题,任何学校都无法在短期内找到一批优秀的、专业的实践教师。因此学校可以在慢慢聘请一些优秀教师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部门经理等来讲座,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一些专业的、实用的实践经验,另外这些校外人员讲课时,学生会由于自己将来也会踏上同样的岗位而对这些人产生亲切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运用一些案例
采用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分析别人经历的事情总结出处理事情的经验,帮助学生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够轻易解决,另外教学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案例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鉴别学生实践内容好坏的一种方法。然而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是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较多,无法检测学生是否真的学到了知识。因此应该改善传统的评价体系,运用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技术来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学校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企业考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学生的实践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1-0044-01
一、独立院校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涵义
独立院校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真正内涵,就是依据社会实践的预期工作实际目标,在信息系统收集全面的信息的支撑下,一一对照社会实践所要求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要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活动。社会实践新评价体系的建立的重要意义在于,更好的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加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现状因素分析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当社会实践根据时代特征不断变更主题、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见习基地的时候,同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到位,企事业单位等缺乏热情和帮助,作为共青团的工作者,感觉到其实施效果相比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认为社会实践毫无意义,敷衍了事的学生仍然不占少数。结合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现状,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方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实效性因素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二)思想认识程度方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往往取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组织者,指导者的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高校可以通过宣讲,动员等方式,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主动的保障资金、技术、岗位等方面的支持,转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观点认识,进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实践方案制定方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创新创业、文艺演出、下乡体验、实习见习等方面,与志愿服务、就业创业、专业学习、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充分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根据性质目标的不同,让其步骤、过程、实施方式等环节更加符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服务社会可以到基层组织去开展,专业学习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与专业对口的方式进行展开,志愿服务可以通过社会各单位的协助开展,如慰问福利院的老人等等。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性评价过程,是一个信息反馈更新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指导、检测、监督、鼓励、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实践性,极大打击大学生的参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建立完备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必须的。
三、完善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实效性的对策
建立新型的社会评价体系,最主要进行观念的一系列的转变,加大思想上的建设。
(一)评价主体由“重团队”转变为“突个人”
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以团队的方式,建议同学们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扩大社会实践的广义覆盖面积,也可以减少一部分同学认为难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消极心理而不参加社会实践。但是以团队为主要形式进行评价,很少注意到其他主体的表现和成果,这不利于促进社会实践培养和锻炼每位大学生这一目标的实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监督评价,需要采用突出个人的评价主体,这样才能挖掘更加丰富更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案例,同时保证社会实践工作评价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有效的。
(二)评价内容由“形式为主”转变为“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主”
社会实践评价时,主要考查社会实践主题是否结合时代特点、媒体关注程度是否高和社会影响普及面积是否广,侧重社会实践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致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单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宣传力度,大学生的本身的专业技能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基本上没有纳入其评价范围,对其时间精力的投入也没有量化考核的标准。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社会评价体系,需要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意志、个性、人格等内容的评价。
(三)评价时机由“终结性”转变为“全过程”
当前大多数社会评价实践的效果检验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客观上讲,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有相应的效果影响,就需要相应的投入;反之,无投入就不会有相应的效果影响。这种情形下,两者基本是对应的。在活动中较多的表现形式有可能产生不出相应的效果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形式复杂性的,有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就需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