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范文
时间:2023-04-12 14: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圣施威降大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好!我是二年级二班的赵培源、徐鼎新。今天,我们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清晨,当我们轻轻推开教室的窗户,阵阵香气扑面而来。这是春风送来的花草芬芳,这是夏天送来的泥土清香。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我们精神振奋,快乐无比,充满了对校园、对班级的喜爱之情。但如果这时,一个食品袋落在整洁的校园,班级的地上落上纸屑,我们的心情又会怎样?如果学校300多名学生,一人扔一张纸,校园中美丽的环境就会被纸屑压得喘不过气来。你也许会说,不就是一点垃圾而已吗?有那么严重吗?我说:有!有的同学会把用完的塑料瓶、塑料袋扔进厕所的下水道里,眼不见心不烦。它不仅就会像一堵墙一样把排水口堵的密不透风,而且给工人叔叔带来很大的麻烦。
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校园既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又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是一个充满书香气的天地。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净化美丽的校园。很简单的动作,弯弯腰,把看到的纸屑捡起来,3秒钟都不到;挥挥手,把墙壁上的污迹擦干净,只要5秒钟……
同学们,一同加入“弯弯腰”活动中吧,随手捡起每一片纸屑,擦净每一扇窗户,用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行动,共同创建和三小绿色的校园。
篇2
上海长海医院治未病中心 郑国银
前不久,年近七旬的李大伯在小区里和老友聊天时,一时情绪激动,紧接着就感觉眼前一片红色,头晕站不稳,把老友们都吓坏了,他们立即扶着李大伯靠在椅子上休息,可是当李大伯缓过劲时,却发现看东西怎么也看不清了。之后李大伯被家人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玻璃体溢血。原来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的李大伯,由于情绪一时激动,导致眼睛玻璃体附近组织的小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导致视力急剧下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在所难免,但如果出现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则应引起注意,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治疗。那么,老年人视力骤降会有哪些原因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锐减等症状,并出现“虹视”(如看白炽电灯泡时,会感觉灯泡周围有彩色的环);还可以出现发热、畏寒等。严重者往往短期内导致失明。
2.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患者常有头痛、头昏,并出现“雾观”(眼前一直有雾存在的感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因视网膜组织的坏死而完全失明。
3.玻璃体溢血: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患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老年人中。患者可表现为“红视”(眼前一片红色)或“黑视”(眼前一片黑色)。
4.视缺血:患者出现视力骤然模糊。
5.视网膜脱离:多数有近视眼,有些双眼先后发病。当视网膜完全脱离时,可表现为视力突然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
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科并发症,也是眼科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两年内失明率达27%。为了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降低致盲率,应在采取有效措施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积极治疗眼病,以免引起失明。
7.中风:大多数的中风患者事前并没有任何警告预兆。但有少数中风患者可在发病前一小时或者数月出现短短几分钟的半身、半脸麻木、半身不遂,或突然出现视物重叠或短时间的单目突然失明等先兆。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述征兆,应该立刻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老年人的视力骤降,应该重视治疗原有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原发性疾病,此外还必须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劳累,注意天气变化,并采取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增强全身各个器官的免疫功能,这样也能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小小阑尾也会生癌
文/张华 梅枚
受访专家:
王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
褚忠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副教授。
小小的阑尾在人体内的用处虽然不算大,但最让人头疼的是这阑尾也会生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王捷教授说,阑尾位于回肠和盲肠交界处,有时会发炎,老百姓也叫它“盲肠炎”。
传统的观念认为,阑尾是一段没有生理作用的肠子,所以一旦发炎,切除就没事了。但是,由于阑尾癌的早期症状和阑尾炎非常相似,都是出现以腹痛为主的症状,如果发现不及时,把阑尾癌当作阑尾炎一切了之,实则起不到任何作用。
阑尾癌虽然可怕,但如果能在早期得到及时的治疗,5年生存率会有98%,转移率低于2%。
胃肠外科褚忠华副教授说,阑尾癌患者多为40-50岁的中年人,女性比男性高发。
由于不具备“特殊”的临床症状,误诊率极高,几乎全部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中晚期阑尾癌由于发生转移,常会误诊为卵巢癌、子宫癌或直肠癌、结肠癌等。
因此,如果出现下腹疼痛等阑尾炎症状,最好先接受腹部B超进行排查。
篇3
1.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基本准则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想象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拓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理解基础的初中语文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语文学想象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充分的结合初中的语文学习特点和语文学科蕴含的想象空间,不断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取得良好的初中语文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二郎神能够降服齐天大圣孙悟空?”“你要是齐天大圣,你要怎么应对二郎神啊?”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对《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涉及到的知识的深度认知,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将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和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出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想象力的促进作用,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完善与发展。综合起来,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的制定研究,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2.以培养学生自主想象力为根本追求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想象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领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时局进行探索分析,并将的生平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自主想象力。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方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势必要得到补充加强。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方法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范围的不断扩展,进而有效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策略探析
1.优化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在培养学生初中语文知识想象力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实际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的优化设计。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方法的教学针对性,要对想象力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处理。例如,在《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就需要将《共工怒触不周山》这堂课中的神话背景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并根据这一堂课的基础性知识内容对中国古典神话进行介绍,保证可以利用这些神话故事突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探索,形成对于《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涉及的知识点的深度认知。
2.优化想象力的培养体制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想象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创造想象的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初中语文想象力教学设计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体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第二次时期的历史史实,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真实历史事件的好奇感作为突破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初中语文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篇4
音形象的有:《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西显圣化金蝉》、《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黑怪》、《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大圣殿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行者假名降怪猴观音现像伏妖王》等等。另外也有很多回目中不曾标出观音而内容中出现了观音形象。观音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取经过程中。小说《西游记》则借观音帮助唐僧师徒克服取经困难的情节,艺术性地再现了称名救苦,随类应现的观音形象。对观音形象的考察也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内容之一。
历来研究者对于小说中观音形象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其中有从古代民间观音信仰来考察观音形象,有周秋良的《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如张锦池的《论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从民俗学角度来把握小说中观音形象,如陈文新的《西游记与民俗文化》。
周秋良的《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认为小说中塑造的观音形象体现了古代民间观音信仰,也就是说,古代民间的观音崇拜热潮是小说塑造观音形象的源泉。明代社会三教合一,从皇帝到普通民众对佛教信仰的推崇,对观音的信仰更为突出。在一般人心目中,观音的地位不只是超过了其他菩萨,甚至超过了佛祖。在当时的皇宫里还出现了观音神授经书的传说,如永乐之妻徐皇后(1362年一1407年)在焚香静坐诵经时,忽见阁中充满紫金光,观音菩萨现身,她的意识也随着观音到了曹门者崛第一道场的净土世界,观音在此授与她《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她醒后取笔记下了此经,并命名为《大明仁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还把永乐皇帝能顺利登位,归功于持念此经的灵验。同时,在民间宗教信仰中,观音成为它们供奉的主要神抵,把观音与吕祖、济公、关帝等相提并论。在这种民间宗教逐渐兴盛的环境下,观音信仰更为世俗化,整个社会对观音的热情非常高,各种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尼庵也遍及全国各地,不可胜数。如明朝万历年间(约万历二十年,1592年),宛平知县沈榜对北京城内外的寺庙进行调查,根据其《宛署杂记》可知,北京城内有观音寺七座、城外六座;观音庵城内八座、城外十座;观音庙城内一处、城外二处;观音堂城内三座、城外七座,共计四十一座寺庙。单是一个北京城内外,就有四十一座观音寺庙,由此可以窥见全国各地观音信仰的盛况了。
篇5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阅读教学成效;初中语文
20世纪,我国某位学者曾说过,“若是教学活动想要变得有趣,让上课不会变成单调无聊的任务,就需要踏上教育科研的道路中。”所以,在这么多教学新思路中,经过反复研究、选择并且尝试在最后选择了文本细读法,这样的效果最好。
一、多方面解读文本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初中语文教研成果在被外国神秘化着,经常会有“意在近而求诸远”的状况出现,致使教学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一些学校教师舍本逐末,让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提高进度缓慢。然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和师生教学亲近,有着拨开“教改迷雾”的趋势。在学习和使用文本细读方法时,最大感受就是切入点小,着重看待教学实践,让教师和学生对于文本解读角度变得多元化。
比如《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列上尉的信》(人教版),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视角解读,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学习文本细读方法之后,应该会感受到名家文章也需要不断阅读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按照文本特征,可以设置不同人物开动“思考入口”,引领学生在课堂上面能够不断阅读和反复揣摩教材,实行丰富的预设活动;或者是从作者入手,分析作者的心理感受通过他对文章描述手法;或者是对圆明园进行分析,借助以前圆明园的魅力和现在圆明园的破败进行对比,呼吁被毁掉的人类文明的惋惜。因为对文本解读采用的多方位的视觉,教师应该让学生去细读文本,而学生也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多角度讨论,抓住文中的精彩部分,让课堂朝着高效和优质方向发展。
二、仔细阅读精品,注意生本
对于教师来说,文本细读方法是一种实用型教学演戏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文本细读方法是体现“生本理念”的有效方法其中之一。文本细读方法引导学生在细读里面感受,在品味里面学习,自觉捕捉寻找文本学习的灵感,借助合作学习,渐渐生成有价值学习的语文技巧。但是在一些文本与内容中存有特殊性文本,W生在理解和细读方面存在着困难,致使思考难以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状况不理想。
比如《百万人民横渡长江》(人教版),学生因为对有关知识理解甚少,在文本细读自学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最开始文本教学活动即使失败也无须灰心,观看学生学习状况,并且询问自己“怎么办”。所以,教师对任务预设应该分层实行,需要学生使用现代网络,在课前把战争时期的新闻进行了解。再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学生一方面可以顺利掌握新闻结构与要素,也能够感受到解放时期的“三大战役磅礴”趋势与战争的威力。因此,教师需要按照课型与文本的不同,联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细读、谨慎剖析。
三、通过文本互动,让教学相长
文本细读方法在学习和执教的交互运用里面,有利提高师生的能力。文本细读是互动研究方法――“贴身式”,主要表现在看着好像没有问题的语文学习环节,借助文本细读却能够找出“惯性”状态性问题。学习者与教育者没有在特别强调研究课题或者是解决重大问题,可是因为有着个性化、交互化、日常化的特征,部分教师和学生借助这样的思考习惯,把最有特色的教学相长变得特别精彩。
比如《小圣施威降大圣》(人教版),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过生中,把师生互动贯穿在其中。按照学生的活泼爱动、向往神话故事的性格,帮助学生仔细解读文本。借助对文本的深情朗读,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和丰富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开展文本细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进行仔细解读,紧扣文章故事情节,符合文本细读的理念。
重视文本细读就是对课文的“认真耕耘”,不只是关注文本的语言,也需要看重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所包含的情感。特别需要看重的就是,在教学过程里面,借助使用文本细读方法,学生能够精确掌握不同作者同一种类的精华,这对学生来说,提升文学修养、增加文学审美有着特别重要的含义,应该高度看重。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学生应该重点学习优美语句,不但应该分析优美的句子,也应该知道优美的原因,进一步可以深刻的掌握语文创作基础。细读作品是提高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它通过深入语义学方法,真正感受到词汇在文章里面的使用,以及细节描写上的精妙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有很深远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三观的核心,在感悟阅读教学的时候,创建正确审美系统,对于师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文章上面所描述的,初中语文教学里面,若是想要让课堂与实际效果变得更精彩,文本研读就应该做到深、细、透。合理的文本解读,一方面可以展示出执教者对于文本特别的教学策略,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学生参加文本品读的感悟。由此能够看出,文本细读,远,能够将师生的语言素养丰富;近,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双效率,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6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乃是主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经过摸索总结,我认为语文课堂上最基本最直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是――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成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而且要掌握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问题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产生新问题,使问题逐步深入。并且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经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面广量大,因此教师应予以归纳整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课文重点、难点有关的问题提交学生讨论。―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技能等方面的方法,都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针对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的解答方法,对症下药,才是正确的。
问题情境设置要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创设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趣味导语、故事导入等手段将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下面仅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用有趣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石壕吏》古诗时,就可以用有趣的“猜谜”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利用PPT出示问题“猜猜他是谁?”
出示: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让学生自行搜素脑海里的文学常识,自行寻找答案,既有趣又新颖,更激起了学生头脑思维的整合功能,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由学生给出的答案“杜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快速进入了主题的学习,一举两得。
在教学《散步》一文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采用“鲜花送给他(她)”的活动,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你这一束花送给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教师设计“鲜花送给他(她)”这一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既活跃了课堂又启发了学生思维。
2.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授《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最近在网络上流行一个不是很好的形容词――矮矬,大家都知道这个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外形气质不是很好的人的。其实这个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不信你看,几百年前咱们的《西游记》里边就有了。当然,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以后大家可千万别用这个词来打击别人。不过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西游记》中这样有趣的地方还多得很,你们自己读课文能找出类似这类的用词么?”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很快进入课堂学习。
3.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秋天》这一现代诗歌时,让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现代文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再筛选可以用在诗歌学习上的有哪些?由修辞到结构再到语言、描写方法等,给学生一个平台探求学习诗歌的方法,并深入到文本的学习中,效果很不错。
4.通过想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对于五柳先生的生活大家想象一下,小组合作演绎出来,并加以最后的人物点评,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推测,把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中的理解大胆地加入这课对人物的分析表演中,收到了不一样的陶渊明的个性解读,很成功。
将课堂交于孩子未尝不是一种新的问题解读法。
5.提取中心关键字、词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九年级的小说文章时,我把《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放在一起研讨,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找出主题相同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三篇串在一起学习?教师打破常规教学方法,也给学生一个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结果学生很快找到相同点“变”,由此展开新课的学习,既抓住了关键字又理解了中心,更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强大力量,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提出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提出问题,知识总量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从应用的实践中诞生的,实践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认为应用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学生在获得新的概念和规律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质疑、分析人物、理解课文中心、解读文本、写作练笔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