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
时间:2023-03-15 04:1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不管男的女的,都可以称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以“汝”相称,表示彼此亲昵,是不限男女的使用。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是称为:夫子,相当与现在的先生。母,是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2、例如:汝辈(你们);汝等 以“汝”相称,表示彼此亲昵,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这似乎已经形成定论,并被现代人广泛接受。
可是,随着甲骨文的发掘,人们发现“好”字的左边是“子”右边是“女”,表现的是女子抱小孩的情景。有专家分析(王本兴《甲骨文字典》),女子生了小孩,才圆满,圆满是“好”字的本义。
应该说,这一研究结论贴近了“好”字的本义。
“好”字是由两个各自独立的字素即“女”“子”组合成的新字,这和古汉语中的“妻子”一词包含“妻子”和“子女”两个词的意思相类似。体现了古汉语是高度浓缩的语言的特点。其语言上的经济性,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单音节词的运用上,同时也表现在造字方法上。所不同的是,许慎的理解是“女子”“美貌”两个字素构成“好”字的合成义,王本兴的理解是“孩子”“女人”两个字素构成“好”字的合成义。
为什么会造成两者的差异?
请看以下一段引文:“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1996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说文解字》第三页)。可见,当年许慎在解释这个字的时候,身边没有甲骨文,其主要依据是大篆,除大篆外,他能参照的字体可能还有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但这些字都是“子”部在右、“女”部在左边,两个字素位置关系是造成许慎判断错误的重要因素。况且,将“好”字解释为“女子貌美”似乎更暗合男性主宰下的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殊不知它却违逆了“好”字初创期的时代特征。
甲骨文中的“好”字,“子”部在左、“女”部在右。根据汉字先左后右的书写习惯,只能将它理解为“子”“女”的顺序,而不能理解为“女”“子”的顺序。
固然,即便是从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历史看,它最早也只是殷商时期的产物。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字应该产生在更早的年代。我们不妨再来好好审视一下甲骨文“好”字的造型。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或者说妈妈怀抱孩子。处于摇篮期(母系氏族)的人类社会,犹如是大河的上源,河水清澈明净、一尘不染。由哺育者和被哺育者共存的关系构成“好”的本义。它是种族衍生的保障。没有物质的羁绊,没有世俗的污染。是母性无私的爱和婴儿的绝对依赖构成的亲子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好”的本义。它最能揭示出世间一切美好现象的本源。是汉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对“好”最为率真质朴的解读。而单单“女子貌美”根本无法承载“好”的丰富内涵。
因此,《说文解字》中“女子貌美”,不应该是“好”字的本义,而应该是它的引申义。它是人类失去了童真,走向成年后的产物。 是庄子笔下那个被开了窍的混沌。
王本兴《甲骨文字典》中所说“好”字本义是“女子生了小孩,才圆满”的解释,也只是对现象枯涩的解读,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而且,这种解读将关注的目光过分聚焦于“女”这个字素,忽略了两个字素之间的对等关系。
会意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不同于象形、指事、形声,在字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察这类字的时候关注最新考古发现,发现其中的人文内涵。
篇3
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位伟大的母亲生下了早产仅有4斤重的女婴。出生证显示:1994年12月10日凌晨1点。虽然体重较轻,但眉目清秀(我也不知道母亲大人是怎么看出皱巴巴的脸蛋是清秀b汗),唯一不足是双腿发紫,呆在保温室十天后才回到母亲怀抱……
【羁绊】
快满一岁的她开始呀呀学语,睡觉前,外婆怕她着凉,被子盖得很高,无心造成了她斜视。此后一路颠簸,周围的人们都说这么清秀的孩子,眼睛怎么就……
【不单行】
4岁的她在回家的途中,摔伤了,眉心缝了两针。至此,算是彻底“破相”。5岁的她在吃花生米时,花生米堵在了鼻孔,连夜送去医院,白色裙子染上了点点深红,不再穿裙子。12岁的她去了福州,动了眼科手术,医生的忽视造成复视。16岁的她每晚都脚抽筋,还患上了肠胃病,现在的她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却又很重很重。
【破茧】
周围人的眼光让她开始接受事实,她蜕变了。儿时,自卑,胆小,轻声细语使她在同龄人眼中淑女无比;花季明媚,大胆,不修边幅,有了自己的朋友,谈笑风生,莫过于此;雨季微湿,拘谨又放肆,懂得收敛自己的脾气,掩饰心境。
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失去得多,得到得更多。
【蝶飞】
即使知道自己的眼睛是不被允许当女警的,16岁以前的她还是希望行侠仗义。她很佩服当初的自己,无畏无惧。16岁开始懂得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转而爱上了海边的大学——厦大。魂牵梦绕,为此做出了很多疯狂的事儿,直到现在依旧为其奋斗。也许遥远,但不试怎么会知道能否到达呢?
【遐想】
偶尔白日梦发作,期望自己生在古代,然后创造女帝千秋的传奇,并非野心勃勃,仅因帝王能拥有他想拥有的东西,亦可造福苍生,恩泽天下。
但那种豪情始终是一个女子所不便拥有的东西。所以,有时会希望自己是七尺男儿,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浅吟】
对于一个木有经历过初恋却拒绝过男生的她而言,对爱情始终充满憧憬。心中的他不必有卓然的气质,亦不用白衣翩翩,只要有颗能温暖自己的心就好。
并非那些男生不好,只是感情必须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才可能美好吧,都还小,来日方长。总有一天,她会牵起一个人的手说:“执子与浮生对弈,此番输赢,无关天下,只为你我情缘。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喜爱】
喜好能区分人与人的不同,亦是结交知己的方式。对于一个95前90后的妞来说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很正常,喜欢文字很正常,但喜欢一些年代稍远的歌,便显得与年龄不符了——陈淑桦的《笑红尘》、李丽芳的《爱江山更爱美人》、刘德华的《上海滩》、张国荣的《当爱已成往事》……
【印象】
花有百样红,人亦各不同。尽管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是不一样的,但最根本还是一致的。漂亮,丑,胖,瘦,可爱,萌等等外在而已。
重点是十个人中有七个人说她傻傻的,长不大。
【坚强,念旧】
大概是她的优点,也是缺点。
【真想】
篇4
作者给女主人公取名刘兰芝,兰是兰花,古籍《珍珠船》评价兰花,“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独兰花兼而有之”。兰花的花语是美好、高洁、贤德。《说文解字》中说:“芝,神草也”,“芝”字用来形容华美、华丽。兰芝,兰花与灵芝,喻德行的高尚,在我国的文化中它们是高洁典雅、飘逸俊秀的美和坚贞不渝的性格的象征。
作者赋予女主人公这种外在和内在兼具的美,兰芝知书达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勤劳聪明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心地善良,被婆婆驱逐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自尊自重“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对待爱情坚贞不渝,面对县令谴来媒人委婉地推辞,面对被迫再嫁的命运选择以死来报答仲卿的痴情“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没有丝毫犹豫。
著明月。指透出典雅端庄。假如没有出众的容貌,哪有可能在成为弃妇之后竟然接连有人来求娶,并且求娶人家的低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姿容绝世无双,一举手一投足都位越来兰芝的外在应该也是无可挑剔的:“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越高,男子越来越相貌出众更兼才华卓越呢?“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兰芝说这些东西都要“留待作遗施”是给仲卿留的纪念,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这应是兰芝的嫁妆,也不算是不丰厚,足以证明她起码是出身中等以上的家庭。比起仲卿虽不强至少也不差,绝不是兰芝所谦虚地说的“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否则后来也不会有和太守之子定下婚事的可能。
总之,作者以象征德行高尚的“兰芝”给被弃的女主人公命名,包含了作者的赞美和同情。而冠以“刘”姓,毫无疑问的告诉读者,焦家“留”住兰芝才是正理,被驱兰芝遣是多么无理的举动,兰芝又承受着怎样的屈辱。兰芝不能被接纳最终希望是“魂去尸长留”,留下的是她坚贞的爱和高洁的品格。斯人已去,花香长存!
作者给男主人公取名仲卿,仲,第二;卿,古代对于男子的美称,似乎看不出什么。但是我们若把两个字合起来从谐音的角度去推断,我们不难读出这样的含义:仲卿即是“重情”“钟情”,倒过来即“情种”。他重感情,对兰芝情有独钟,从文中我们不难找到证据“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是生死相依的愿望;“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是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坚贞;“誓不相隔卿”是对爱情不变的承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是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决心赴死的勇气。他是重情的男子,也是个绝对的情种愿为自己钟情的女子放弃一切,甚至生命。
篇5
兰花 呵护眼周脆弱肌肤
兰花拥有惊人的生命力,从优质兰花中萃取的精华,经研究能增强肌肤细胞的更新能力,加速眼周循环,修复眼周皮肤受到的伤害,对预防和修复黑眼圈特别有效。
白莲花 舒缓加强淡化效果
纯洁的白莲花有着出众的舒缓效果,能让眼部皮肤充分放松,提高眼周皮肤的新陈代谢。莲花萃取物更适合在夜间不知不觉给眼周轻柔的呵护,可以很好地缓解黑眼圈。
2.白百合、虎耳草花隐退斑点
圣母百合 美白肌肤的神奇花朵
圣母百合也叫白百合,是真正原始、纯正的百合,拥有无瑕的洁白花瓣,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以及明亮肌肤的能力,能减少皮肤色斑的形成。
虎耳草花 给黑色素催眠
虎耳草花富含多重成分,轻压叶片可以取得汁液,在传统中药里,这种汁液以排除毒素和缓解灼伤而闻名。而最新发现,它的萃取物能有效抑制黑色素母细胞的活跃程度,就像给黑色素催眠一样。
3.金盏花、樱花收敛毛孔
金盏花 收敛毛孔的好手
金盏花是名副其实的女性之花,古埃及人称为“回春草”,也是花中的收敛明星,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对收缩粗大毛孔有着明显的效果。
樱花 有效收紧毛孔
樱花具有出众的收敛功能,它的提取物能有效作用于毛孔,调理毛孔的油脂平衡,让毛孔更细更紧致。
4.西洋芍药、莲花调理角质
西洋芍药 促进角质层更新
从古至今,西洋芍药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药花,不仅拥有宜人的香气,而且具有出众的活肤功效,能促进肌肤角质层的更新。
莲花 去除肌肤污染
莲花自古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称,而研究发现,莲花中的有效成分能净化角质层,帮助肌肤远离环境污染和电脑辐射伤害。
5.蜡菊修护唇纹
蜡菊 促进唇部活化再生
自远古时代起,蜡菊已被视为不凋花,因其花朵寿命极长,摘下来后就永不凋谢。而如今蜡菊中的“不老”成分已被用于护肤品中,有效修护肌肤并促进肌肤再生。
6.红景天、薰衣草活化颈部肌肤
红景天 颈部肌肤的年轻法宝
红景天可以说是天生的美容保健圣品,所含的红景天甙和甙元酪醇具有抗衰老、抗缺氧、抗微波辐射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另外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效活化肌肤。
薰衣草 激活颈部肌肤
薰衣草可以说是大家最熟悉的“美容花”,它能促进皮肤细胞再生、平衡皮脂分泌等很多美容效果,作用于颈部,则能有效活化肌肤。
7.玫瑰、鼠尾草美化酥胸
玫瑰 让乳晕粉红娇嫩
很多护肤品中都有玫瑰花成分,因为它的美白、保湿效果特别好,而你知道吗,红玫瑰还有一个特殊妙用,古代宫廷女子已经会把玫瑰花瓣捣碎,用它的红色花汁让自己的更粉嫩。
鼠尾草 天生的丰胸花
鼠尾草其实是一种花,含有雌激素,能有效促进胸部的血液、淋巴液循环,自然增加胸部的坚挺度,可以说是天然的“丰胸花”。
8.天竺葵、丁香花养护纤纤玉手
天竺葵 让粗糙肌肤恢复活力
天竺葵也是全能的护肤花,适合各种皮肤状况,能平衡皮脂分泌而使皮肤变得饱满,能很好地促进血液循环,让苍白粗糙的皮肤回复红润和活力。
丁香花 防止肌肤氧化
丁香花的主要护肤成分是丁香花蕾中的挥发油即丁香油,富含丁香油酚、丁香酮和番樱桃酚等多种有机成分,最大的功效就是防止肌肤氧化,同时滋润肌肤。
9.金雀花、马约兰消除腰腹赘肉
金雀花 减少腰腹水分囤积
英国历史上有著名的“金雀花”王朝,而金雀花在护肤品中的最大功用是减少皮肤内的水分囤积,尤其可加速下半身的水分代谢。
马约兰 刺激细胞新陈代谢
马约兰是欧洲人烹调以及制作香水的主要原料,它能促进体内排毒、消除身体压力,添加于护肤品中外用则可刺激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
10.薰衣草、红花舒缓疲劳双足
薰衣草 让双脚充分放松
薰衣草自古就有“芳香药草”的美誉,有着卓越的舒缓能力,添加于足部产品中,能很好地舒缓足部疲劳。
篇6
《胭脂扣》里的如花与十二少
“老地方等你。”梅艳芳在她最负盛名的电影《胭脂扣》里,饰演上天入地找寻情郎的女鬼如花。在关锦鹏的调教下,姿色平常的梅艳芳脱胎换骨一般,将这位上世纪30年代塘西红牌阿姑的妩媚婉转、颓靡憔悴表现殆尽,一举拿下金马金像奖双料影后,跃上她演艺生涯的峰巅。“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她眼波流转,将一段《客途秋恨》唱得缠绵低徊,满室生春。再后来,她只身立于摧枯拉朽的旧时地,抚今仰昔:不夜城移山填海,石塘咀烟花凋零,再无她这遗老遗少一席之地。她仿佛把人世风景看透,幽幽转过身子,一如嘉宝在《瑞典女王》的结尾处,面无表情,无声胜有声。
这女鬼在华语影史上屈指可数。小说家黄碧云曾说,梅艳芳的魅力,属于不安与惶惑的世纪末,给人的感觉永远是:神经质、摇摇欲坠、末日将至。所以,这女鬼如同量身定制,非她莫属。梅艳芳自幼便登台,弱肩担风雨,早早尝遍世间冷暖,所以,满面尘灰烟火色。她演如花那时刚二十出头,扮相却已显出倦态,仿佛她的人生是倒过来活的,年纪轻轻就已阅尽沧桑,跟如花如出一辙。比较起来,影坛那么多女子扮过狐仙蛇妖,大多珠圆玉润。即使张牙舞爪也是假鬼。只有这个梅艳芳,生来劳苦命,风霜留面上,演如花即是演自己。这股哀怨鬼气,演技堆不起来,只能靠尘世烟熏火燎。看上去形容单薄,其实身上压过生计重担,背后藏有百年道行,满肚子话欲语还休,悉堆眼角:是一个有故事的鬼。
因此,如花之于梅艳芳,好比程蝶衣之于张国荣,有些不疯魔不成活的意思,让人恍惚:不知戏里戏外到底谁成全了谁。后来她又在《半生缘》里顾曼璐身上,借尸还魂一样带了森森鬼气。有了如花做底子,这角色于她而言是杀鸡用牛刀。口红印在包子皮上.还当是生肉上的血仿佛她真是噬血的鬼。丈夫错把旧时相片上的自己认作妹子,她恼怒:“我有那么老吗?”扑到镜子上,果然是张沟壑纵横的脸。风月场上红颜易老,梅艳芳在戏里端坐,眉尖若蹙,瘦骨伶仃,活生生一具浓妆艳抹的木乃伊。
最终,她还是跟电影里演十二少那位死在同一年。是不幸里头的万幸。所谓戏梦人生,不过如此。
霸气胜过杨紫琼与林青霞
梅艳芳在电影里扮过太多豪气干云的女英雄。香港电影里的女英雄比比皆是,梅艳芳敌不过杨紫琼身手利落,比不过林青霞顾盼神飞,但她胜在有霸气。当年在红馆连开28场演唱会,夜夜笙歌,假若没有一呼百应的能耐,单人匹马实难罩住场面。这霸气是胭脂帝国里的女王气质,君临天下,莫敢不从。因此,在梅艳芳参演的江湖片里,女子可以跟男人出生入死,分庭抗礼。甚而至于在她的气焰下,男人也会扭捏起来。即便温婉凄艳如《胭脂扣》,她出场时也是一身男妆,不让张国荣专美。落魄的十二少藏在她羽翼底下,孱弱无能,她却母鸡护雏一样万般慈爱。
梅艳芳江湖片的代表作有《九一神雕侠侣》、《英雄本色Ⅲ夕阳之歌》、《东方三侠》。这些影片里的她,造型鲜明统一:头发多为大波浪,浓眉大眼,烈焰红唇,常披一袭黑衣,或者白色挺阔西装,在乱世里九死一生。低沉沧桑的声线,将她与其他东方女性区别开来,也把一阙阙主题曲唱得苍凉如血。这些女性坚毅果敢,冷面热心,时常与心上人并肩作战,笑看风云。一生里头最安静的时刻,大多是临死前或重伤时,倒在爱人怀里,才可作小鸟依人状。《夕阳之歌》中,与发仔劫后重逢一场戏,她坐在车内,披头散发,隔着车窗看发仔,泪眼婆娑,堪称经典。其实她演的女英雄大多如此,放下钢枪时形容枯槁,依然是等爱的女人。
电影《川岛芳子》是梅艳芳大女人格集大成者,虽然这回演的是一名集汉奸、美色间谍、复辟者、杀人魔王等诸多恶名于一身的坏女人。她在戏里时而马褂,时而和服,时而曳地晚装;变为满洲国金司令时,穿的又是戎装、马裤、革履,正应了“百变天后”的美称。她说要做个轰轰烈烈的女人,镇定地穿越人山人海,将一个又一个男子踩在脚下。看“美猴王”演戏时,目光肆意在他身子上溜转――竟是她了男人。为达目的,她甚至皇后婉容,赤炼蛇一样在对方脸上吐着信,叫人不寒而栗。梅艳芳将一位冷酷阴毒、性格扭曲的人物刻画得丝丝入扣。艳若桃李,心如蛇蝎,就是这样子。
这些电影人物的大女人作风,与现实中梅艳芳豪爽硬朗的性格可谓相互映照,里应外合。说不清谁影响了谁,甚至也可算作人戏不分。刘嘉玲风波中,她臂上缠着“天地不容”的布条,疼惜又忿怒地搀护着刘嘉玲,作家张曼娟就感叹她“分明是个男人,是个大侠”。是不是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一段段情史才都黯然收场?
山中红辣椒
很多时候梅艳芳看上去弱不禁风,周身却有一股桀骜气息,“不是路边闲花草,而是山中红辣椒”。据说生活中她非常自我,很情绪化。因为晚睡晚起,她拍戏时常迟到。可到了镜头前又光彩照人,与她合作的人因此又爱又恨。有人形容她像古代侠女,其实这气息大半来自民间市井,是野草一样的生气。
后期电影里的梅艳芳偶尔也呈现出内敛沉静的一面。胡兰成说,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梅艳芳其实就有类似的家常安静的美,只是通常被遮盖在华丽包装底下。当她在电影里放下如麦当娜一样女权式的性感后,也常流露出家常女儿情态。也许这时候的梅艳芳,更接近最真实的她。高处不胜寒,也只有在电影里,她才能实现一个平凡女人的相夫教子梦。
这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影片要数《男人四十》。梅艳芳在这电影里挽着发髻,垂下几缕头发,时而鞠着身子操持家务,时而变为白头宫女,给孩子讲那过去的事情。洗褪铅华的她,以其出色的生活化表演,夺得长春电影节影后。应该说,这位平凡的家庭主妇,为梅艳芳绚烂的电影生涯作了一个完满的总结。假如当年的小歌女早早嫁为人妇,应当也是这样素面朝天。这朵民间野花,最终在舞台上开成了茂盛的牡丹,但散场谢幕之时,她渴求的,也只是温暖灯火下的一个家。她之所以一直拒绝开刀,全因为害怕割除子宫肿瘤导致不育,最终病情恶化。
篇7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七月七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采花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
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
“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相传,土家“女儿会”源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后,采花州年年都要举办展示民族风情的盛大“女儿会”,使其成为了采花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通过喜庆繁华而又朴素典雅的“女儿会”,能让人感受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与灵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走进土家族地区,山青水秀给人一种灵气,迷人的风情――摆手舞、撒尔嗬、五句子情歌、“女儿会”让你真正的如痴如醉。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来到这几年举办“女儿会”的地方,五峰土家族的聚居地采花山寨,寻访“女儿会”风情。
每年农历七月七,是采花土家族儿女,尤其是土家族妇女最盼望、也最高兴的一天。这天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女儿会”,现代人称之为土家族的情人节。
老乡为我们介绍了去年“女儿会”的情景。去年的“女儿会”别具一格,热闹非凡。真是其情也醉,其味也长,其趣也多。
采花几个乡镇相约在泗洋河的采花举行“女儿会”,这里新开发的石林风景区为“女儿会”提供了宽阔而幽静的场地。采花的太阳河、柏杨坪、石灰窑、三岔、龙凤坝等乡村山寨的各族群众在两个月前就奔走相邀。
“女儿会”,即是土家儿女相约赶会相亲的好时光,也是村商城贾发财的好机会。只几天功夫,大约有几百个现代货郎担,在宽阔的要道处,忙于搭棚摆摊。到了七月十二这一天,美丽的采花好象一夜之间就冒出了数条长街。
一大早,四面八方的土家人和各族群众,相约结伴,潮涌而至。城区的男女青年也兴致勃勃地赶来赏会。附近几个乡村的农民小戏班、鼓乐队,也都赶来献艺助兴。整个采花石林,人如潮涌,声似鼎沸,赶会交情的、借会赏景的、为会献艺的忙个不停,那场面大概是自有“女儿会”以来,最热闹最壮观的一次了。
对歌传情是“女儿会”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活动。石窑乡民间典籍中记载古时七月十二妇女“相约上街,赶场一日”的情景:“结缘男女,趁此良机,相互瞥见,中意者嫣然一笑,以为情愿,约定交谈,倾吐爱慕,至晚而归。”如今,虽然恋爱、婚姻十分自由,但许多青年男女仍然非常看重七月十二这一天,寻情觅爱的少男少女更是盛妆打扮,趁赶会的大好时机寻找意中人。他们或初次相会,以歌传情,一见中意者就依依不舍;或是热恋相约,赶旅游潮流,赏景叙情,而传情、叙情的主体方式是对歌。
土家少男少女尤其爱唱五句子情歌,对歌活动丰富多彩,既有寻情觅爱的少男少女们唱着最拿手的逗情传意的情歌,也有那些幽静处挨肩搭背低声吟唱的情侣小调,还有乡间山歌高手在女儿会上以歌逗寻技高歌伴的诙谐曲调,更有那些专门赶来凑热闹的群众被逗得兴起之时的唱和之声,真是此起彼伏,歌浪冲天。这里录下几首:
男领:两座高山排对排,山上搭起唱歌台;
你是歌师台上站,不是歌师快让开;
听我歌师唱起来。
男唱:郎唱山歌姐儿听,莫作装聋作哑人;
唱歌如说知心话,唱得郎心对姐心;
五句子歌儿做媒人。
女唱:郎唱山歌姐在听,南风绕绕未听明;
有朝一日听明了,你一句来我一声;
夫唱姐随过一生。
男唱: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妹妹砍柴烧;
没有柴烧我来砍,没有水喝我来挑;
莫把妹妹累成痨。
女唱:对门对户对条街,姐门对着郎门开;
早晨对着郎洗脸,黑哒对着姐脱鞋;
何不搬到一屋来?
土家族的五句子情歌,称之为土家族的爱情绝唱,这绝唱的绝招其实就是有一个第五句,它往往突出一个“逗”字。逗得性起,逗得情生。因此,对歌,是比情、试情、传情。因此,这“山上搭起唱歌台”的歌手一拉开架势,比什么开幕仪式的礼仪之辞更具有号召力,一时间以对歌为乐的歌手们挽袖上台,争相对唱,看谁今天的歌最逗,喉最亮。寻情觅爱的年轻儿郎也争相上台,献上他们最希望打动姑娘芳心的歌。姑娘的歌好似绣球,水灵灵的眼睛在人群中搜寻着可意郎君,谁动了心谁就抢着接唱。他们的歌就是媒人,哪个姑娘相中了如意郎君,就以目传情,频送秋波,暗中打听那是谁家的儿郎,也有趁机与过去相好的情人对歌叙旧,打情骂俏,不避亲朋的。就是亲夫,也在那里起哄助威。说来奇怪,歌中歌后一对对,或悄悄相约在林荫树下,依依偎偎,或漫步在山间小路,撑伞遮阳……乡里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其实,这天不仅仅是少男少女们在寻找意中人,许许多多的家长也在寻找中意的“儿媳”、“女婿”。或有中意之人,便悄悄呼男唤女,暗中指点,巧妙打听是谁家男女。于是在女儿会之后,或是男女相互走动联系,书信往来,自由恋爱,或托人说媒,讨话备礼,看人家,定佳期……如果统计起来,这些地方的男女姻缘,通过“女儿会”一见钟情或牵线搭桥者至少也是十有六七。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女儿会”是以“情”驰名、以“歌”传情的,有“土家情人节”的美称。如今的“女儿会”,虽然商业唱起了主角,但对山歌唱情歌仍然不可缺少。
如果女孩唱到做鞋歌时,便是看上对方了:“挨哥坐,对哥说,绕天绕地问情哥:穿的鞋子有多大,做双鞋子送给你,许你不再打赤脚。”接下来的山歌中,两人就会互通家庭身世,并将贴身的物品赠送给对方作为定情信物。
男送女的有戒指、象牙梳、绣花针之类,女送男的或一双青布鞋,或一双绣花袜底,或一只刺了绣的荷包。直到这个时候,两人才会在夕阳中,分手各自回家。真是月上柳梢头,别时两依依。
篇8
今年的七夕节时间20xx七夕是20xx年8月28日
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节的习俗美食蜜
《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与此同时,蜜在我国象征着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属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此外,还可以用松针象征绣花针,煮松针汤喝;松针可入药,具有预防流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经衰弱、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征绣花线,用藕象征情意绵绵(藕与偶同音),用石榴象征团结,用红高粱与黄小米双色饭象征炎帝族与黄帝族的融合,等等。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商家开发七夕特色食品,开拓新的商机。同时也建议我国外交、文化和新闻媒体等部门,向世界输出七夕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巧果的制作方法:
材料:特制小麦粉25千克、绵白糖5千克、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盐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制作:
1、水调面团调制:在绵白糖、饴糖、豆腐、精盐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然后加入小麦粉、芝麻仁继续搅拌成水调面团,静置片刻,使面团处于松弛状态。面团调制时加水量要恰当,面团宜编硬一些,以便压制皮面。
2、成型:将面团等分若干块,静置片刻(5分钟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机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扑粉,用擀面杖(专用木棍)先将面团压扁。然后擀薄(约厚1毫米左右),横向整齐摺叠;摺叠宽度8厘米以内,约在4厘米处的中间从左到右直线开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宽3厘米以内。在每段摺叠连接处打刀眼(即面片中间切两条缝隙),筛去扑粉待油炸。机械成型:用轧皮机(皮子车)压薄成型。
3、油炸:油锅油温加热到175℃左右,先将生坯筛净扑粉,预防粉受高油温焦化而污染油质,影响制品色泽。再将生坯倒在笊篱中慢慢放入油锅;待浮上油面时,迅速用笊篱拨动生坯,并且不断翻身,待呈金黄色时,立即捞出油锅。
4、冷却、装箱:捞出油锅后,迅速沥去多余的油,摊开冷却,趁微热装入箱内密封。
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各地七夕习俗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篇9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 通猝, 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 饮宴、玩乐)燕: 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 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 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 通震;震动。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振:同赈;救济。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
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咨:同谘;询问。动词。
42.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色彩)
43.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4.列缺霹雳。 (列,通“裂”)
45.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通“挡”,阻挡,遮拦)
4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 47.曲终收拨当心画。 (画,通“划”)
4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系向牛头充炭直。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直: 通值;价钱,代价。名词。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 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史进道:“直什么? ” 直:通值; 值得。动词。
4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50.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
51.鞣以为轮。(鞣,通“煣”,使——弯曲)
52.约纵离衡。“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衡”通“横”)
53. 故其畜积足恃。畜: 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
54.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55.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56.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5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动词
5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有: 同又;更。副词。 殆有甚焉。有: 同又; 再。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9.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那,通“哪”)
60.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酒杯)
6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尊君在不(不,通“否”)
6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63.乃设九宾礼于庭(宾,通“傧”,古代接引宾客的人) 6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国君号,取“温和恭敬”之意)
6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
66.胡虏益解 (解通“懈”,松散 懈怠)
67.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68.著我旧时裳。 著:同着,穿。动词
69.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70.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离开。动词。
7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
7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挂)
73.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
74.伏剑自刎。(伏,通“服”)
75.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空自苦亡人之地。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76.耶娘妻子走相送。 (耶,通“爷”)
77.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裁: 通才 仅,只。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刚。副词
7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告别 。衿,通“襟”,衣襟)
79.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乡,通“向”;欧,通“呕”)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乡: 同向 对着、朝着。介词。
80.此陵宿昔之所不能忘也。(宿,通“夙”;昔,通“夕”)
81.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8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以,通“已”;物,通“歾”)
8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8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形
85.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傍,通“旁”)
86.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
87.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施”通“迤”)
88.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影从云合,而见一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 同影;影子。名词。
89.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曷: 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
90.俨骖腓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91.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92.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93.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94.而后乃今培风。 (培,通“凭”,凭借)
95.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96.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97.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鸟宛转地叫。动词。
98.其正色邪。 (邪,通“耶”)
99.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息的事)
100.零丁苦辛。(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01.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102.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捉拿。)
103.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104.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05.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06.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07.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08.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09.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1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111.鼓瑟希,舍瑟而作。“有志乎古者希矣。(希,通“稀” 稀少,稀疏,少,罕见,形容词。)
112.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113.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114. 赋敛兹重。兹:通滋 副词。兹,更加。115.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看)
115.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见,通“现”)
117.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归,通“馈”)
118.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通“导”)
119.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0.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121.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
122.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12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通“捂”,插。)
124.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125.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126.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
127.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128.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129.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动词
130.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见面礼)
13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泥)
132.屈平既绌。 (绌,通“黜”,罢黜)
13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旨趣)
134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 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
135.刑于寡妻。 (刑,通“型”,典范、做榜样)
136.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不)
137.吾惛,吾不能进于是矣(惛,通“昏”糊涂)
138.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13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须发花白)
1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申诉)
14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以。 (以,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42.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143.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由,通“犹”,如同)
14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 才能。名词。
14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
146.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剔,通“剃”。剃掉)
147.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148.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法网)
14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磨灭)
150.《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15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佚: 逸; 安逸,安闲。形容词。
152.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责: 同债; 欠别人的钱财。名词。
153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154、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
15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同版; 字版。名词。
15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暴: 同曝 晒。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157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酒器,名词。
15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159 被明月兮珮宝璐。被: 通被; 顶,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被: 同披;穿着,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160 见其客朱亥,俾倪.俾倪: 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
161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辟: 通避; 躲避,逃避。动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辟: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16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弊: 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163、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16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宾: 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165、或师焉,或不焉。 王曰:‘不也'。不: 同否;不,不会,副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166、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黑色,名词。
167.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 脏腑,名词。
168.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五权宪法唱:通倡; 倡导,动词。
169. 适中手自钞录。钞:同抄; 抄写,动词。
170.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雠:同仇;仇敌,仇人。
171. 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淬: 通焠,浸染
172.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同措; 放置,动词。
17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放。动词。
174、汉亦留之以相当。 曹军不能抵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当:通挡 抵挡,抵偿。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遮挡。动词。
175、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党:通倘; 倘若,偶然。副词。
176、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道:同导'; 引导。动词。
177、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得: 通德; 恩惠,名词动用
178. 度: 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178、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队:通坠; 坠落。动词。
179、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堕: 通隳; 毁弃。动词。
180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你的。人称代词。“军惊而坏都舍。”而:同如 象。形容词。
181、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
18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通繁;多。形容词
18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使子路反见之。反: 同返;往返,返回。动词。
184、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奉:通俸 俸禄,薪俸。名词。而察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奉: 同捧; 两手托着。动词。
185、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缶:同缻 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186、入则无法家拂土。拂:同弼; 辅弼。动词。
187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
188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
189、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估:通贾;商人。名词。
190、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 洗手。动词。
19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 形容词。
19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动词。外连横而斗诸侯。衡:通横 与纵相对。“左手倚一衡木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衡:通横;与竖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193、混黄华叶衰。华: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
194 赢得仓皇北顾。皇:通惶; 恐俱,惊慌。形容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皇:同凰 传说中的雌凤。名词。
195、恍: 同恍 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嗟。
196、麾: 同挥;指挥。动词。 麾众拥豪民马前,
197、惠: 同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198、火: 同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199、疾: 同嫉, ,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00、纪: 通记;记载。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201、贾: 通价;钱。名词。 如有营,予佐尔贾。
202、简: 同拣 选,择。动词。 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简: 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03、缰: 同强; 强大。形容词。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疆: 通强;强壮。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04、介: 同芥;小草。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05、菁: 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206、迥: 同回; 辣转。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207、鸠: 同纠;集合。动词。 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208、沮: 通阻 阻止,阻挡。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209、句: 同勾;勾取。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210、具: 通俱 都,全,引申为详细。副词。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11、距: 同拒;抗拒,把守。动词。 “或走,或闭门旅距。”距关,毋内诸侯。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抵御。
212、掘: 同倔 ,顽强,固执。形容词。 掘强沙塞之间,
213、抗: 通亢;高。形容词。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214、亏: 同诡 差异,不适应。动词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215、雷: 通擂鼓;敲击。动词。 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216、累累: 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17、慄: 同栗;发抖。动词。慄深林兮惊层颠。
218、帘: 同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219、列: 通裂;分裂。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220、廪廪: 通懔懔;危惧的样子,形容词而直为此廪廪也。
221、流离: 同淋漓; 霑湿的样子。形容词。 两股间脓血流离。
222、陇: 同垄;高地。名词。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23、录: 同碌;平凡,乎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24、戮: 通勠 并力,尽力。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225、每: 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226、甿: 同氓 耕田的人。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227、俛: ;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228、畮: 同亩 土地面积单位。量词。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229、内: 同纳 接纳,接受。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内: 同纳,放人,动词。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230、殴: 通驱 驱逐,动词。 今殴民而归之农。
231、齐: 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232、契: 同锲 刻,动词 。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233、诎: 同屈;弯曲,动词。 诎右臂支船。
234、取: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35、卻: 同却,退。 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郤: 同隙;空隙,名词。 依乎天理,批大卻
236、阙: 通缺;缺点,名词。 必能裨补阙漏
237、善: 通缮;修治,拭擦,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39、沈: 同沉:程度深,副词。 沈醉不知归路。沈: 同沉; 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240、生: 同性 资质,禀赋,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42、声: 通伸;陈述,说明,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243、识: 通志,标志,记号,名词。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 通志;记住。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244、食: 同饲;喂。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45、逝: 通誓;发誓。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246、受: 同授 给,与。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47、孰: 同熟;仔细。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48、竦: 同耸;高。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篇10
关键词: 英汉称赞语 称赞回应 跨文化交际 对比分析
1.引言
称赞是人类社会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正确地使用它不仅可以缩短跟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建立友谊,深化友情,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称赞语约定俗成的基本会话结构是被称赞人必须对称赞者作出接受或者拒绝回应的配对性结构(adjacency pair),有应有答,如:a) You look so great! b) Thanks,you too. 说话者在赞扬别人的同时希望别人给予积极的回应。怎样称赞别人,在什么样的场合及怎样对别人作出得体的称赞是成功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但是,因为英汉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中国人与英美人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个人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上述种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和英美人在对待称赞语方面就会具有不同的心态,从而他们的应答模式也会出现相应的不同。因此,我们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要知道如何称赞对方,同样也有必要知道如何回应对方的称赞,从而避免语用失误,确保交际成功。本文对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语的语用特征进行了简单分析,旨在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
2.英汉称赞表达与其回应的异同
2.1称赞内容的差异
虽然称赞语都是褒扬别人,但是在汉语和英语中,被称赞的话题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两种语言中,有关外表和能力的称赞语出现频率都很高,但是称赞所侧重的内容有所不同。在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人与人之间互相称赞的频率更高,其中在称赞内容中占据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关于个人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个人的服饰和发型更是被赞美的焦点所在。而称赞的对象多以女性为主,这与美国社会注重女性外表吸引力的风尚紧密相关。在中国,女性的外貌仪表同样也是被赞美的一个内容,但是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这种称赞更多地局限在女人跟女人之间。在中国,男性一般不称赞女性(特别要好的朋友除外),女性也较少主动称赞男性,否则会被认为轻浮、不正派或者别有企图。这大概与中国古代“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诫有关。中国社会更注重人们的美德和个人素质,中国人认为好看的外表不如美德重要,因为长久以来他们一直认为过分注重外貌就不会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学习和工作。
就对外表的称赞来说,美国人侧重赞美别人刻意打扮修饰后的美丽效果,而中国人在称赞别人的外表时更注重自然气质。例如:美国人对发型称赞很多,但对拥有良好的发质欣赏却很少。他们会说“You look nice today.”却很少说“You are beautiful.”这样一句表示人本身外表气质很美的话赞美别人。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称赞强调适用性,“You look nice today.”可用于任何人,不管他(她)事实上是否漂亮。另外,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喜欢新事物,欢迎新事物,不喜欢墨守成规。美国人喜欢有变化,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崇尚一切新的事物,所以生活中新买的衣服、房子、汽车、新的发型都会引起人们的称赞。相比之下,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普遍喜欢沉湎于对历史的怀念,一贯提倡艰苦奋斗的朴素工作作风。再例如,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对“girl”和“woman”的理解偏差就很大。一位外籍教师称赞一名中国学生说:“You are a clever woman.”而中国学生却说:“No, I am not a woman, I am a girl. ”在中国,“girl”表示未婚的青年女子,而“woman”则表示已婚的女性。因为该女生尚未结婚,被人称作“woman”,生怕别人把自己看老了,所以赶紧声称自己是“girl”。而在西方国家,十几岁的女孩就很希望被别人看做成年人,女大学生更喜欢视自己是成熟的“woman”,因为在她们看来,“girl”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例如我们对稍年长的人称为“老大爷”或“老大妈”,而西方人忌讳提到“老”字。西方人在外面喜欢恭维自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和子女。而中国人在别人面前把自己家人说得太好就会被人瞧不起,会被认为不懂礼貌或者太虚浮,所以一般就会把对方的家人当做赞美对象。此外,英语文化背景下回避的一些问题,如有关个人的年龄、姓名、性格、家庭生活、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在汉语背景下却经常被提及,甚至常被用为称赞话题。
2.2称赞语使用场合和形式的对比
虽然英汉称赞语的主要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但是英语称赞语更侧重表达双方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称赞语则更侧重表达对于对方的关心或者尊重。在不同的场合,或者是在相同的场合,英汉文化背景下称赞语的表达方式都不太一样。比如去别人家做客结束即将离去时,英美文化背景的客人会感谢主人的招待,并称赞主人菜做得很好,自己做客很愉快。他们一般会惯例似地说:“It’s so nice to be with you tonight.”; “The dish is so delicious.”; “I had a pleasant time here.”以此作为告别语。而汉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一般却会以道歉的方式表达对主人的谢意,诸如:“今晚做了这么多菜,辛苦你了”,或者“今晚打扰你这么久,真是不好意思”之类的话。
沃尔夫森(Wolfson)指出:“西方称赞语在形式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格式非常固定。”从词汇和句式上看,英语称赞语是一种高度格式化了的客套语。梅恩斯(Manes)和沃尔夫森的研究都表明,英语80%的称赞语都是靠形容词来表达正面评价。其中“nice,good,beautiful,pretty,great”是使用最频繁的5个形容词。其中的一些称赞语由动词来承担,最常用的动词是like和love。而在汉语中,基本上大多的称赞语都包含着副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真”。比如,“你这条裙子真是漂亮”,“你的手表真好看”等。其它用来表示称赞的副词还包括“太”、“很”、“特别”等。英美人在称赞别人时特别强调个人的看法,比如“I love it.”,“I like it.”。中国人为了表达对别人的欣赏和尊重,在称赞别人时则喜欢强调对方,“你”“你的”用得较多。“I like”与汉语的“我喜欢”意思较为接近,但是“我喜欢”比“I like”感彩要强,通常用来表示说话人的偏爱和意愿,在多数情况下会被理解为间接的请求,而不是称赞,因此汉语文化背景下很少用“我喜欢”来表示称赞。英语称赞语不仅在词汇选择上有很大的规范性,其句式结构也高度形式化,根据沃尔夫森的统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NP (noun phrase,名词短语)+is/looks+(really) ADJ(形容词)
Your apartment is really nice.
(2)I +really (like/love) +NP(名词短语)
I like your dress.
(3)PRO(代词) +is +(really) (a)ADJ(形容词)+NP(名词短语)。
That’s a good question.
中国人则不太重视称赞的形式,而重在情感的表达,所以其句式和词汇选择都自由得多。在汉语称赞语的形式运用中,还有一个独具中国文化色彩的特征,就是一些小成语、典故的运用,常出现的称赞语有“神机妙算”、“赛诸葛”、“宰相肚里能撑船”等。这些称赞语不仅能反映出中国人含蓄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汉语称赞语的灵活多样。这就要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切忌望文生义。多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是交际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2.3英汉称赞回应方式的对比
人们一般认为西方人更倾向于肯定对方的称赞,通常以“Thanks.”和“Thank you.”回应别人的称赞;而中国人则普遍喜欢否定别人的称赞,以“哪里,哪里”作为回答。而事实并不尽然。美国一些学者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与众人的想法相反,恭维常常会引起人们的不安、戒备,甚至遭挖苦的感觉。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国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熔炉”中的人对称赞的反应绝不是单一的。从礼貌的原则来看,不同意对方的称赞是一种伤面子的行为,因此对称赞表示同意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同意对方的称赞又与自谦的社会规范相矛盾。人们为了在交际中两者兼顾,于是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回答。中国人在以谦虚为美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更多用“哪里,哪里”、“不行,不行”、“惭愧”和“过奖”等自贬的方式回答。在这一点上,英汉国家的人在面对别人的称赞时,心里产生的最初情感反应是一样的,都是既愿意听到称赞,又感到内心不安,又不好意思接受,担心自己其实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而事实上,中国人对于称赞的反应也并非总是拒绝的。
总的来说,英汉国家对称赞的回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接受式(Acceptance)。这种接受式可分为:(1)感谢式,用“thanks”或者“谢谢”作答,感谢别人的称赞,这样的回答可以避免对赞扬内容表态。一方面,在称赞不能再返回对方,只能单向传递时,人们总是对别人的称赞报以“谢谢”;另一方面,当双方地位不同,地位高的夸奖地位低的时,通常也以“谢谢”作答;(2)同意式(Agreement),“I like it,too.(我也挺喜欢的)”这样的形式回答,表明与称赞者意见一致;(3)愉悦式(Pleasure),一般用“I am very glad to hear that.(我听了很高兴)”来回答,表示被称赞者听到别人的称赞后的快乐心情;另一种是微笑式(Smile),以微笑或点头的方式对对方的称赞表示认可和同意。第二类是修正型接受(Acceptance with Amendment)。这种方式也可分为:(1)回赠式(Return),通常回答说:“Yours are nice, too.”,“你的眼镜也很漂亮的”。(2)降格式(downgrade),比如:a)It’s a delicious cake.b)It’s not really beautiful to look at. b通过指出称赞目标的“不足之处”最终使称赞目标的价值得以降格。(3)夸大式(Magnification),即接受称赞,但认为称赞的程度还不够,还需要自我称赞。此类情况常出现在熟人之间。这种回应方式表面上看起来违背自谦的社会礼貌原则,因此常常带有自嘲、骄傲或者开玩笑的口气,如:a)这幅画真漂亮。b)你也不看看是谁画的。(4)转移式(Transfer),即把话题转移到第三者移到第三者或者其他物品上去,如:a)That’s nice work.I don’t know how you did it. b)It’s easy when you have good tools.(5)评论式(Comment),即说明被称赞物的来历,听者用介绍背景的方法来表达“接受+同意”的态度,如a)That’s a beautiful wedding gown.b)It’s cool,100% cotton.(6)质疑式(Question),用提问的方式证实对方的称赞,如a)That’s a nice sweater.b)Do you really think so?第三类是非接受式(Non-acceptance)。一般以“No”或者“不行”作为回答也可以转移话题,如用“你吃了再说吧”,“别开玩笑了”等来回应对方的称赞。就非接受式来说,中国人在回答称赞时,是以理想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即使自己做得再好,离理想境界还是差得很远,不能因为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虽然西方人也讲谦虚原则,但他们与中国人的谦虚不同。他们的谦虚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尽量减少自我夸奖,二是不要自我贬低。只要赞扬的内容符合实情就尽量接受,以成全对方的鉴赏力,尊重称赞者的正面子。
由此可见,汉英称赞的回应方式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各有侧重。西方人侧重于接受,而中国人则侧重于否定拒绝。这是由于各自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交际规则决定的。
3.结语
总之,称赞语作为一种交际用语,使用得当,可以促进友谊,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效果就会适得其反,让对方感到虚伪、不真诚,从而伤害到彼此的感情。所以了解称赞言语及其回应语在各个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如称赞的场合、内容、回应方式等),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误解和尴尬的局面。
参考文献:
[1]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1983.
[2]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Yule,G.Pragma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