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话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8 08:3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童话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很差,再加上小学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枯燥,题型也很单调,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演绎成生动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像听童话故事一样,不但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一、用童话故事导入教学
小学生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数学教师采用形象多样、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加减混合”一课的导入,笔者编了这样一段《西游记》中的童话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孙悟空从山上摘了许多桃子,猪八戒一看有桃子吃,口水瞬时流了一地。孙悟空逗猪八戒说:“八戒,你看,我左手拿了4个青桃,右手拿了5个红桃,给师父吃了2个红桃,如果你能猜对我手上现在总共还有几个桃,我就给你吃。”然后请学生也帮猪八戒算算,孙悟空手里还剩下几个桃。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用数手指的方法,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摆小棍的方法,总之是用到了他们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探究。最后,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答案,孙悟空手里还有7个桃。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他们学会运用加减混合进行具体的计算,既方便又准确。
二、在童话故事中学习
小学生已经知道了不少童话故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对这些童话故事进行简单的修改,将数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进行学习。
例如: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应该都听说过。青蛙坐在井里,以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告诉它:“天无边无际,大得很!”青蛙不信,继续坐在井里。不久,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井里,青蛙过来和蜗牛打招呼,告诉它可以互相作伴。蜗牛告诉青蛙,井外的世界很大很美,井底又黑又冷,它一定要爬出去。青蛙半信半疑道:“这井有12米深,你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壳,能爬上去吗?”蜗牛坚定地点了点头,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终于爬了4米,它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后天傍晚就能爬上去了。”蜗牛太累了,便决定休息一会儿。但醒来后,蜗牛发现竟然从井壁上滑下了2米。无奈之下,蜗牛只好咬紧牙关又开始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又往上爬了4米,可是到了晚上睡觉时又滑下了2米。就这样,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再滑下来,再爬上去……最后,坚持不懈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受蜗牛的影响,青蛙最后也跟着跳出了井底,看到了井外面的美丽世界。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特别兴奋和激动,笔者适时提问:“请同学们算算,蜗牛爬上井台总共用了几天时间?”学生都认真计算着蜗牛到底用了几天爬出井。
三、用童话故事化解教学重难点
因为童话故事具有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便于理解等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让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细细品味其中的寓意,这样等故事讲完,教学的重难点也差不多已经被化解。
例如:讲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很难理解。笔者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进行讲解:白雪公主有7个苹果,她把其中的3个苹果分别平均分成了3份、6份和9份,让七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2份、4份、6份。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疑问:“白雪公主平时都是很公平公正的,这次怎么偏心了呢?”笔者积极引导:“请学生思考白雪公主的分配平均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始进行比较、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白雪公主还是正直和公正的,小矮人拿到的苹果是一样多的,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四、让学生自己演绎童话故事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图片,这些图片不但包含了一定的数字信息,而且还包含一定的情节,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图片编成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然后到班上进行讲述。这样做的作用有五点:一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图片中提供的数字信息,加深印象;二是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可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在讲述或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等多处感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用童话故事演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数学,领悟数学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童话故事教学 有效提问 幼儿大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也有有效、无效之分。以往教师在童话故事教学中的提问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教师不停地提问,幼儿机械地回答,提问的角度基本上都是针对名称、角色、主要情节及重要对话,把内容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幼儿主要记住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和一些对话,而对作品特有的魅力和意境缺乏整体的理解和欣赏。教师的问题未经设计,目的性不明确,提问方式不恰当,“是不是”、“好不好”、“高兴不高兴”等封闭性问题很多。大班幼儿的语言连贯性好、逻辑思维能力强、思路开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过分追求答案唯一性的问题,举手者寥寥无几,大多数幼儿茫然、不感兴趣,挫伤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的种种现象,笔者对大班童话故事教学开展有效提问进行了实践研究:①选择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了《狮子烫头发》、《国王生病了》等经典绘本等作为活动内容,每个绘本进行两轮实践活动。②由个人设计开展活动。③在个人设计开展活动后,教师基于自我反思和教研组内成员的共同反思调整后再进行活动。
以童话故事《狮子烫头发》为例,在第一轮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总共有8个,其中有4个记忆类问题,4个发散性问题。在调整后的第二轮实践活动中,教师总共提出问题有6个,其中记忆类问题3个,发散性问题2个,导入问题1个。提问的数量减少,给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增多;提问的种类增加,有插问、追问、曲问等;提问的广度扩大,逐步放手,让幼儿主动提出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从这次活动情况来看,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明显比上次增强,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有效性。全体幼儿始终积极、愉快地参与,对教师的大部分提问都能很快、大方地回应。 两轮实践活动后,笔者归纳出如下注意要点:
1 发问应富有价值性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先要熟悉故事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预设问题。提问则紧紧围绕目标展开。若在目标中有体现需要幼儿熟悉的知识或者有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回忆类问题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用到的方法可以有插问、曲问等。比如在《狮子烫头发》的两轮活动中,教师制订的目标其中一个为: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在两轮的活动中,教师都提出了①狐狸想的第一个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②狐狸想的第二个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③狐狸想的第三个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老师提出此环节的问题,幼儿能通过回忆故事情节,用故事中的原话回答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所以我把三个记忆类的问题提出来,即“三个什么办法”。
又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涟漪”、“天公作美”等词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了插问,从教学现场看:幼儿不知道什么是“涟漪”。教师用语言进行了解释,但是这里如果配上图片或者是一小段视频,会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并记住这个词。第二个词比较好理解,教师即问即答,一笔带过,同时也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2 发问应具有质疑性
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在活动中,教师要避免出现唱“独角戏”的情况。一个童话故事教学中,老师不停地发问,幼儿盲目地回答,并没有给幼儿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第一轮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让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说明教师没有掌握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及故事的难点和兴趣点,没有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让幼儿提出自己对故事感兴趣的地方和对故事中的疑问。在第二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变回忆性的问题为发散性问题。如教师在第二轮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以下是教学实录:(S 为幼儿, T为教师)
S1:为什么玉米棒会变成爆米花·
T:谁来回答·
S1:放在微波炉里也会变成爆米花。
S2:为什么闪电没有电死狮子啊·
S3:因为有玉米棒,因为闪电不太大。
S4:如果没有铁片,头发会变卷吗·
S5:不会,因为铁会导电。
S6:为什么拿水来当镜子·水会有波浪,会抖啊
??????
当教师引出问题后,幼儿接二连三地抛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又把幼儿提出的问题抛给其他幼儿,让已经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解释给还未理解的幼儿。同时从回答问题的人数可以看出,幼儿对这个故事还存在很多兴趣点和疑问。由此可见:发散性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发散性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
3 发问应具有兼容性
相关的问题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进行发问。如在《狮子烫头发》的第一轮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第5个问题:“你觉得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狐狸呢·你喜欢这样的狮子吗·为什么·你喜欢狐狸吗·为什么·”和第6个问题:“他们跟平常我们故事里听到的狮子和狐狸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引导幼儿说出褒义词,另一个是引导幼儿说出贬义词,而大班的幼儿完全有能力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回答完整。问题中的:“你喜欢这样的狐狸吗·和“你喜欢这样的狮子吗·”显得多余。
因此在第二轮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这两个问题合并,并适当地删减问题,以下是课堂实录:
T:你觉得故事中的狮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狐狸呢·它们跟我们平常听的故事里的狮子、狐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S1:以前听到的狮子是让人讨厌,凶猛的,可怕的。狐狸是狡猾的。这只狮子很聪明。
S2:狮子很爱美。
S3:狮子很温柔,很漂亮。
S4:狮子很善良,遇到困难永不退缩。
S5:狐狸很聪明。
S6:狐狸乐于助人。
S7:狐狸很可爱。
从实录中看出,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引出褒义词和贬义词,幼儿也能使用各种丰富的词汇进行描述,同时通过这一环节的提问很好地落实了活动的第二个目标:初步理解并运用褒义词和贬义词。
4 发问应具有层次性
问题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问题都无助于主体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不理解童话故事内容时,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自己要提的问题,根据幼儿当前的反映灵活地调整。教师在提一个较难问题之前,要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作为铺垫,层次递进。如在《狮子烫头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回忆性问题都是在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几次的对比活动实践表明,大班童话故事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总之, 问题虽小, 其中却蕴涵了大学问, 用得好就事半功倍, 反之则事倍功半。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问意识, 优化提问技巧, 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讲童话 读童话 演童话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58-01
众所周知,童话想象丰富神奇,情节生动有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设计了一些经典的童话,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童话占的比例较大,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讲童话,多种形式读童话,积极参与演童话,让小学童话学习更加精彩,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由发挥讲童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很多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童话,进行了一些绘本阅读,经过几年的积累,到了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童话阅读能力。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学习童话前,给学生讲童话的时间,让其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童话故事的讲述,调动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书》一课的学习中,老师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外的童话,课堂上会让学生上台给大家讲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学生们大部分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阅读了童话。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表现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要上台分享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老师依次让学生们上台,学生们的童话讲得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形象。每个学生讲完,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热烈的掌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老师说:“同学们,大家课后认真准备,以后每节课,都有一位同学给我们讲童话故事,我们可以大饱耳福了。”在这样精心的引导下,孩子们对童话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进行了大量的童话阅读。
由此发现,童话学习前的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形成了对于童话的理解,通过课堂上的讲童话环节,满足了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求,再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认可,就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形式读童话,加深学生的感知理解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童话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童话学习中,老师也需要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话语言的生动有趣和情节的离奇,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深入地理解童话的主题思想。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借用多媒体设备,配以生动的插图,进行示范朗读,营造了很好的朗读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然后,老师让学生们组成四个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轮流逐段朗读童话,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最后,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童话,在班上进行集体表演。学生们经过反复朗读,对于童话内容和思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解认识。在分角色朗读时,语气形象逼真,情感真实自然,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对于童话的理解更加深入。
由此看来,课堂上的朗读是学生感知理解童话故事的重要一步。老师通过运用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童话,眼、嘴、脑共同使用,强化对于童话内容主题的感知理解。
三、激发参与演童话,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想象力天马行空,喜爱模仿。在童话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认知特点,设计表演童话的环节,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搭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在理解童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独特的方式演绎童话,感受童话的精彩,亲身体验学习童话的乐趣。
比方说,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接近尾声时,老师设计了表演童话的环节,“同学们,这篇童话精彩吗?(精彩!)那我们把这个童话加上你们丰富的想象,表演出来好不好?(好)下面老师要布置一个课外任务,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大家自己找伙伴,按照童话中的角色,准备好后,下节课一开始就给老师和同学们表演。”学生们觉得表演童话非常有趣,下课后就迅速地按照童话中的角色,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组建团队,分配角色,最后,进行演练,还有的请老师指导,不断地完善。在经过认真准备之后,学生们在第二次上课时,演绎了一出出声情并茂的童话剧,学习童话的兴趣空前高涨。
由此说明,童话故事非常生动有趣,故事中的角色充满了神奇的力量,通过设计组织学生表演童话,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刻感受童话的魅力。
综上所述,童话作为一种学生们特别喜爱的文学体裁,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学生们的童年营造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增添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老师作为童话教学的组织者,要正确认识童话的文学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于童话的体验,从而让学生爱读童话、会读童话,在童话的世界里汲取更多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张学青. 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 人民教育,2011,(Z1) .
篇4
一、抓住童话审美教学的美感性原则,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中,美感性是审美教学原则之一。对儿童而言,其喜欢美的事物,而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等,可滋润儿童心灵,激活学生美的感知力,促进学生身心、情感、智慧等全面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童话课文,可读性强,富有美感,如风格鲜明、意境优美、主题深邃、语言生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掘童话本身的美感内容,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仪态来创造良好的审美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氛围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如教学《小河与青草》时,可呈现相关图片或插图,语言导入:小朋友,你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另外,还可动画演示小河欢快的流淌、小草快乐的生长,让学生感受自然美。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审美体验,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等道具,进行角色扮演或表演等,使其深刻理解与把握童话中的思想主题,并体会到语文学习乐趣,爱上童话,爱上语文。
二、注意童话审美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由心理学来看,审美属于高层次的精神现象,包含了各种心理功能,如理解、联想与想象、情感与认知等。而审美首先源于直观感知。因此,在审美教学中,直观性是特点之一,也是童话审美教学的主要原则。一般而言,在童话故事中,其形象往往是具体可感的,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而灵动表现出来。所以,在小学童话审美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通过多种直观性手段与方法,如图片、实物、角色表演、多媒体等,以增强学生直观感知,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使其如临其境,与作者形成心灵交汇,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第一,注意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动作、表情、语言、故事形象进行再次创造;亦或把握典型细节,使其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亦或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字词,使故事画面更生动,富有生命力。如教学《北风与小鱼》一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画面,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话语来描绘画面,从而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加深文本理解,提高鉴赏能力。譬如为让学生感受北风“气极了”,可引导学生看相应画面,结合课文内容,讲讲由哪儿可观察到北风“气极了”。于是学生纷纷发言,如有的同学答道“他猛吹一口气,吹来了大雪,河面结冰了”;有的则说道“他气得脸发青了”等。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可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美,有情感的朗读。
第二,在童话教学中,借助语言描绘事物时,教师可呈现一定的情景或实物,以增强教学直观性,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发挥学生想象力,使其活用语言来表述情感,加深认知。如教学《猴子种果树》时,语文教师可巧设情境,通过叙述形式,引导孩子们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如猴子、乌鸦、喜鹊、杜鹃,在表演时,学生可运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激活了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培养了学生审美想象,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寓意。
三、把握童话审美教学的创造性原则
在童话阅读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想象,使其学会发现美,并创造美。因此,在小学童话审美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篇5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童话教学
一、童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童话可以让学生更加的纯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十岁,都是在爱幻想的年纪,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在他们的眼中,上至浩瀚的天空、下至一只蚂蚁都非常的神奇。童话就是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都合理化,成就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童话拥有最纯真的语言,最简单而精彩的内容,趣味的情节让学生更加的快乐,童话里有简单的语言和浅显的道理,学生通过童话的编排了解这些道理,接触世间美好的事物,使得学生的心灵更加的纯真快乐。
(二)童话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候,他可以将自己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个体。低年级的学生的想象力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这是天性使然。童话就是利用童话将道理通过虚拟的故事讲述出来,也是充满了幻想,这与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相吻合。其实幻想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其可以说是现实状态的另一种艺术手段,学生学习童话可以丰富其想象力,从而激发其想象力的提高,从而成为创造力。
(三)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情商
在低年级学生的意识里,他们认为自己与童话里的主人翁是一样的,或者说自己就是主人翁,一切美好的都是应该存在的,童话的教学科研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了解世间的美好感情,了解社会习俗,吸收人类的智慧,传承美德。童话故事虽然浅显,但是情节还是很丰富的,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童话是美好的,善恶是分明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的人格。
二、现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教师专业度不高
对于教师来说,童话不是他们这个年纪所要接触的东西,因此对于童话不是很了解,分类不明、艺术特征不明确,所以导致童话被当成普通的文章来教学,没有起到童话关键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度不够高,阅读面太窄,因此对童话文学不够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教师的童话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多途径去了解童话相关的理论知识,童话分为超人体、拟人体、常人体这三种类型,这些主人翁都具备优良的品质和绝佳的运气,都是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存在。童话兼具有文学性和儿童性,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去看待童话,而是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学习。其次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童话是虚构的,但不能说就不具备现实意义,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要以想象力为依据进行教学,而不是强调现实需要。最后就是童话本身的存在也具有审美性,只不过不适合大人阅读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此要多参加与童话相关的活动,真正的去了解童话的美,从而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童话教学理念模糊不清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先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然后进行将生字词进行学习,然后学习课文内容,最后分析课文,这样的传统教学法完全没有一点的新意和独特性、童话与其它的文章不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魅力,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知道教学理念是什么,然后才能进行教学。学生对于童话的需求不同,因此首先就是要确立一个教学的基本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灵活的选取教学方法,如表演、讲故事等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学段的要求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必须选取与当前总的教育目标相吻合的作品进行教学,灵活的调整,以保证童话教学能真正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学生课外童话教学力度不足
很多父母在乎的是学生的成绩,他们认为童话都是骗小孩子的,因此不会给小朋友买喜欢的童话书,学生接触童话就仅仅在电视播放的动画片上,接触面太狭窄,这对于学生对童话的学习面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童话时非常的吃力,没有充分的感悟能力。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的了解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爱好,然后教师通过其特点进行教学,充分融合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对童话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其学习。其次就是在班级内开展读书角,将适合该年级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书集合起来,让同学们能自由的阅读,营造良好的童话学习氛围。最后就是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活动、话剧表演活动、讨论会等等,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进行引导,让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通过活动来了解童话的内容与道理。
三、结语
本文首先说明了童话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了解童话在语文中存在的意义,其次说明了童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童话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且对应的提出了解决的措施。童话是利用奇特的想象力来展开一个故事,利用丰富精彩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利用简单的剧情来说明道理并引导学生认知世界,形成健全积极的人格。新课改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童话,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去教学童话,用童话走入低年级学生的世界,用童话去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世间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怎样才能发挥童话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最大作用,这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一直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学青. 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 人民教育. 2011(Z1)
[2] 寿永明.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J]. 教育研究. 2007(05)
[3] 韦宏.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7)
篇6
下面,我想谈一谈小学童话教学带给孩子们的莫大好处。
一 孩子的想象力在童话中的得到表现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愿意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常常分不清想象、虚构与现实的区别,或者是他们不想分开,他们乐于沉浸在童话所提供给他们的美好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喜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童话内容,表达他们对童话的理解。比如:他们会表演"灰姑娘与她的水晶鞋",表演"白雪公主"、"葫芦娃",或者用游戏的动作重现故事的内容。如,低年级的童话《小猫钓鱼》。孩子们在读完故事后可以把故事演出来,而且人物刻画非常逼真。在以后的教学中,竟然发现,有的同学以此故事来劝诫其他同学,"你这只小猫怎么不写字,又想捉蜻蜓和蝴蝶吗?"可见,孩子认读童话故事的形式,不是简单的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而是一个综合的认读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听说童话故事、演童话故事、编童话故事。因此在孩子的头脑的想象的童话世界就以可视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特点和心理需要,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想象活动,促使其想象力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孩子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在童话中得到发展
谈到这一点就不禁使我想到当下的家庭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一些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成长,于是他们想让孩子阅读小学的课本,想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初中乃至大学的课本,实际是揠苗助长的做法,这是违反孩子心理发展的。家长们买各种各样的经诗书籍来让孩子们"阅读",死记硬背却不理解,孰不知孩子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然而,一再重复的念唱既没有理解,也没有体验,更不会感悟了。"有识之士"认为,孩子会将这些内容存入大脑记忆,并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是无须经过意志运作就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与行为的。其实,我们知道,许多文化的解析过程并不是在灌输中完成的,而是在交往中实现的,因此,儿童熟读成诵中获益并不多,相反,它还有可能阻碍其语言的理解力,成为理解力发展的围墙和篱笆,锁住他们的童心,固化他们的灵性。而孩子正是各种生理器官及各种心理器官功能快速成长的时候,游戏、涂鸦、幻想与大自然接触,与大自然交流,在大自然中感动和接受陶冶,才应是孩子期的主要任务。儿童的世界应该有蓝天、白云,有雷鸣、闪电,游戏、梦想…… 而童话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令孩子们想入非非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说话,在童话里,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都跟他们一样有感情、有行动、会说话,甚至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童话故事的语言幽默轻松,情节曲折有趣,十分引人入胜,受到孩子门的欢迎和喜爱,在阅读中理解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这正符合了孩子的语言发展。而童话就是孩子们喜爱的,孩子们被童话中的公主、王子、动物、植物所吸引,有时经常不自觉的要求你给他讲同一个童话(孩子们不象成人阅读那样,他们对一个听了十几、几十遍的故事依然乐此不疲),孩子们也会经常讲他听了无数遍的童话故事,而且每一遍都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常常会以自我的方式理解他所熟悉的童话,在那个童话里,他就是那个可爱的主人公。可见孩子可以清楚连贯的讲童话,这说明孩子在听、说童话的基础上,组织语言的能力在逐渐地提高。但是,假如你要求一个小孩子给你讲一个曾经背诵过的经诗,他就讲不出来,只能闭上眼睛摇头晃脑的一口气从头背到尾,不理解意思,那更谈不上组织语言复述了,这就是差别!
三 孩子良好的品质在童话中得到培养
孩子培养不只是启发其智力因素,同时也包括品质的培养,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在摇篮之中陶冶才有希望。普林斯博士说:"孩子的德育必须从摇篮时代开始,因为今天社会的缺陷不在于头脑,而在于品格。"童话故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眼中的童话故事就是孩子自己的故事,孩子不自觉的模仿和扮演童话中角色,在模仿和扮演中认识到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那些是好习惯,那些是坏习惯;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质。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许多行为同文明的社会规范或成长需要是格格不入的、滞后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经验、反省、他人的反馈,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童话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让孩子借助角色形象的某种行为必然引起一定的后果去醒悟。什么样行为会给自己造成惩罚和痛苦?什么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尊重和愉悦?
比如在给孩子讲《巨人的花园》:"巨人有一个漂亮的大花园,大花园里有果树、草丛、美丽的花朵,可是有一天他回家看见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就大声吼叫:出去,出去,这是我的花园。孩子们都被吓走………春天又来了,可巨人的花园还是一片冬天的景色,自私的巨人整天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他的雪白的寒冷的花园,他不明白为什么春天还不来?他越来越伤心………."孩子们都说:"巨人太自私了,我们不喜欢他。"下课后,孩子们都给自己的小伙伴分发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食品,一起做游戏。
篇7
走进金近小学,感受童话魅力 童话教育课题组考察报告
9月22日上午***童话教育课题组全体成员抵达浙江省上虞市金近小学,邵副校长与李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全体教研组成员。
邵副校长简单的介绍了金近小学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内社团的基本情况、已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并带领我们详细的参观了金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童话教育馆、金近纪念馆、金近童话园、社团活动中心以及校园的各个角落,并安排我们听了他们的童话校本课程——童话与写作。下午何夏寿校长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交流,详细的讨论了关于童话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细节,并和课题组成员一起讨论了他刚发表的文章《相信童话》。何校长详细的介绍了金近小学童话发展的三个阶段:童话写作,童话教育,童话文化,把金近小学的成长历程展现在了课题组成员的面前。交流会上,课题组成员积极和何校长交流,提出了许多自己在童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何校长认真的听了课题组成员的问题,并逐一回答了课题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耐心的向我们介绍了金近小学在童话教育中所总结的经验,如环境布置如何彰显童话特色、童心课堂的建设、班级文化中如何融入童话教育等一些列问题,并且和杨校长交流了新教师培养的心得,给课题组成员以很大的启发。
交流会结束后,回到宾馆,课题组成员立刻聚集到一起交流了今天在金近小学的收获,杨校长结合我校现实情况,号召所有老师要积极去寻找我们的童话教育载体,多去询问学校里的老教师,并且让孩子们回家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积极挖掘属于我们朱家小学的童话故事。并且具体分析了童话教育在德育教育班级建设以及与学科的结合,并再次强调了何校长所强调的,教师要多读童话,这样才能把童话渗透到日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当中。
通过这次的金近小学之旅,我们学习了金近小学在童话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这对我校的童话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朱家小学一定会打造成一个童话的乐园,让我们朱家小学的孩子们在童话教育中培养真善美的人格,让我们用童话滋养孩子的童心,打造朱家小学自己的童话世界。
篇8
【关键词】童话教学 阅读体验 阅读策略
一、引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文学作品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体验和愉悦的阅读过程,而童话故事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通过奇异的幻想创造出来的一种故事性儿童文学体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材的选材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有一定趣味性和教育性,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要实现以上要求,将优秀的文学作品编进教材,使它们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
基于以上共识,译林版英语教材在此次改编中引进了英国经典童话故事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和Gulliver’s Travels。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文章如果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也可以上完,并让学生弄懂。但学生缺少了一次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缺少了一次在阅读中可以刺激与丰富自己想象力的机会。因此,如何依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出文学故事阅读教学,以激发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性,同时又不落入一般体裁阅读教学的俗套,将是我们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案例分析
2016年笔者所在市举办了一次同题异构的公开课展示活动。题目都统一为7年级下册第六单元Outdoor Fun中的阅读板块Down the Rabbit Hole的第一课时,它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开篇。本文是在经历听课、评课后分析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并就中学英语童话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与同行探讨如何使学生在浓郁的故事味中发展英语语言能力。
1.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面对童话。在本次的英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基本上每位老师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前都花了较多时间教授生词。有的老师用最传统的方法教授新词,学生集体朗读;有的老师也用到了比较富有心思的方法来教授新词,比如教师给出英语指令,学生依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教师有意重读画线部分关键词语或短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成功地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接着由教师板书,展示相关重点词汇,全班朗x黑板上的关键词汇。
在此次活动评课过程中,就如何讲授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单词及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来教这个问题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都普遍反应生词量太大,不讲生词学生根本读不懂课文。可见,童话阅读教学中的生词到底该如何处理,成为了本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其实,笔者认为我们平时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克服了生词障碍后才去阅读故事,尤其是面对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时更是如此。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生词方面的障碍便会在无形中弱化许多。因此,在开展童话教学时,要保护好学生的阅读期望,勇于跳出先教生词再阅读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尽情去体验“悦”读。
2.在对故事话题的交流中了解故事背景。基于很多学生以前就听过或看过中文版,某开课老师用了唤起回忆的方法来导入本课。教学片断如下:
T: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story?
S1: Yes.
T: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Anybody knows?
S2: Alice
T: What is the story from?
S3: A book called Alice in Wonderland.
T: How can you say it in English?
S3: In our textbook.
T: Good, we can find the name of the book on P70. Let’s read it together: Alice in Wonderland.
T: Do you know its writer?
教师随后呈现关于作者的基本情况。
T: OK, let’s go into the English story together and try to get the answers about the questions.
这位教师的导入通过对故事话题的交流唤醒了学生对美好童年的记忆,也唤醒了学生对这个故事相关的点滴记忆,带着如此美好的感觉,学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走进了这个童话故事。
3.在对故事的整体感知中理解故事内容。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大多数老师都会创设问题,如:
(1)Where was Alice that day?
(2)What did she see?
有位开课老师却不急于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细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场景的变化。(见表1)。
表1 故事场景的变化
Setting Time Meaning
Place 1 By a river Before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real world
Place 2 In the hole While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turning point
Place 3 In the hall After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fantasy world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Rabbit 和Alice在三个场景中的行为动作,并将表示这些行为动作的动词短语摘录在表格中(见表2)。
表2 故事人物在三个场景中的行为动作
Place Rabbit Alice
by a river passed by, took…out of…and looked at, said, jumped down sat by, heard, looked up and saw, stood up and ran after, jumped down
in the hole / fell and hit
in the hall / found…alone, looked, saw…but not fit, noticed…and put…into…, could see…,tried to go through
通^对表1的分析,学生不仅对这个童话故事场景的变化及其描写用意有了初步认识,也对进一步阅读故事充满期待。通过对表2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两个主要人物在三个场景中行为动作的变化,而且清晰地勾勒出故事脉络。
4.让学生在品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童话。在笔者观摩的几节展示课上都充满了制作精美的课件,但值得深思的是,在英语童话阅读的课堂上师生应该探寻怎样的美?
在评课环节,笔者曾提出此问题。老师们都畅谈了各自的想法。要让学生感受这些美,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接,从而有效获取对童心的感知。本文是一部美的童话,而朗读是获取审美感知的最佳方法。在本节课上,笔者认为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次数。通过大声朗读并模仿动画视频中人物的语音语调来更深刻地感受文字之美。我们不妨以爱丽丝掉进兔子洞这一段为例,看看如何使学生通过朗读来获取审美感知:
Down, down, down…Alice saw a small key on a table, but it did not fit any of the doors.
要想感受这段文字之美,在朗读时要把角色的微妙情绪变化读出来。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词句:首先“Down, down, down.”一组类似拟声词的连用,语气要缓慢、下沉而略显夸张。落地后发现独自一人被困一定是害怕的。在读Long, low时,一定要读出当时的心情。段末but前的句子要读出Alice看到希望时的激动,but后的句子则要读出希望破灭后的失落感。读完后,可展示六幅打乱顺序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简单叙述。你会惊喜发现,学生在没有被要求背诵的情况下,也能较有条理地复述简单的故事情节。所以说语言只有在真心投入去感受时才易被记住进而理解。教师需要创设更多适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情景。
三、童话故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分析语篇结构。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片断,语篇结构不完整,一般不可以划分段落,并且是没有中心思想的。
2.避免浅层的字面理解。应该从文本中的人物描写、语言特点、标点符号等方面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揣摩,使其深刻领悟作品,因此教师切不可把童话故事当做一般文学来教学。
3.避免落入一般文体的阅读俗套。不能采用适合信息文本阅读的略读、扫读或读前、读中和读后等惯用方法。因为这些阅读方法往往只是关注孤立的事实信息,而在文学故事中孤立的信息和情节并非读者的关注重点,读者所关注的是情节和情节之间的关联及发展。童话故事是运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
4.避免切割肢解故事文本。故事文本的教学要整体输入,切忌把故事切割肢解,正如人们在欣赏电视剧时最怕播的广告打断一样。任何一个文学故事都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整体领悟语篇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语篇的整体输入、整体吸收、整体加工和整体输出。这样学生才更能够看到篇章深层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5.避免剥夺学生的阅读体验。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是在学生还没有看完故事时就打断学生阅读,急迫地告诉他们故事的结果或教育意义,剥夺了学生文学欣赏的体验过程,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愿望。童话故事本身就很吸引学生,学生也有发现故事最终结果的心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整体阅读、整体理解故事文本,享受其中无穷的乐趣。
6.避免文学阅读止于课内。教材选用的文学作品,多为长篇故事的一个片段,是很好地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和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拓展阅读是对课内童话教学的延伸,是在巩固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在符合学生审美、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更多语言获取的途径,使学生在充分体验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童话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有效的英语童话阅读教学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教师要努力缩小童话阅读与现实阅读之间的距离,致力于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推断和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因此,尽管在初中阶段英语童话教学刚起步,但是运用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的英语童话教学研究和引导学生感受阅读、体验“悦”读的阅读之行已经起航。
参考文献:
[1]陈莉.童话阅读:体验、想象与思索――兼谈周益民老师的童话阅读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 (1):38-43.
[2]唐光超.给儿童真正的童话――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和策略[J].学苑教育,2012(2):78.
篇9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魅力课堂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这个基础上,不体罚学,.平等的师生关系,站中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用教育机智来教育转变差生,切记不能体罚和辱骂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的魅力来自于自身的素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对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我在教学中做到提前一个单元备课,走进教室时已成竹在胸。在教学四年级《爬山虎》一课时,.课文是这样描写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我就先画一根茎,然后画两片绿色的嫩叶,在长叶柄的反面,画像蛟龙爪子一样的爬山虎的脚,然后画两片小一点两片嫩红色的叶子,叶尖一顺朝下,再画六七根像蜗牛触角一样的细丝。
画完这副图,上课前一天就帖到教室的显眼的地方,刚一帖出来,就引来同学们“哇塞”的称赞声,在讲这个段落的时候,一边讲一边指着图解释,学生们又兴奋又激动,这篇课文学生很快就能背诵。课后作业有画爬山虎这样一道题,学生也很顺利地完成。这幅画一直挂在教室里,把教室装饰得更加美丽和温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提高,孩子们更加可爱了。真是一举多得啊!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段话: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从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中的地方总有一从草斗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我先把这段话讲解了再让学生画一画蟋蟀的住宅,在画时要注意这些因素:倾斜,弯弯曲曲,九寸,一指宽,它的门是一丛草,以及它的平台。在很多时候这样画一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在教学语文园地二中有这样一个内容:“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经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满枝黄,九月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边读边打拍子,使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在教学童话故事这个单元的时候,首先学习《巨人的花园》这一课,其中巨人讨厌孩子说了三句这样的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讲到这里的时候轮流找几个同学来扮演巨人说这三句话,孩子们又是一片笑声。
讲完这一课后,我又开展了一个讲故事比赛,让他们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先在小组内讲,每个小组选一名或者两名优胜者在班会课时来比赛,评出前三名,颁发奖壮,奖品是水彩笔,圆规,文具盒。这些奖品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诱惑力是可想而知的。下课后他们到处去找故事书,阅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选了自己喜欢的故事开始练习,看到他们认真的样子我感到非常自豪。
篇10
一、童话在德育中的价值
童话是一种与童心世界、与童年生命离得最近的儿童文学样式。它与儿童有一种投缘、一种天然的契合,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其多样性、生活性和启迪性的表现特征,特别是平等和谐、自由想象、非功非利的游戏精神等,为实施小学德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童话具有鲜明的道德观念
童话是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承载着童年的梦想。而童话对真、善、美的追寻,对良好品质的颂扬使其潜在的德育价值彰显无疑,童话开启了儿童对于道德智慧最初的认识。如金近的《小鲤鱼跳龙门》,通过小鲤鱼怎样去寻找龙门,螃蟹怎样帮助鲤鱼们剪掉水草,小鲤鱼们怎样创新跳跃方法,最后跳过龙门这一有趣的故事,体现了合作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孩子们在读童话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道德认知,懂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并且体验到同伴间那种深深的友谊。形成无私相助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孩子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践行道德。
(二)童话具有生动的道德形式
德育追求无痕,而没有痕迹的道德教育寻求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童话非但为孩子所喜闻乐见,且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童话的教育功能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其童话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童话可以当歌唱,童话可以当诗吟,童话可以当戏演,童话可以当画画;童话可以用来玩(童话游戏),童话还可以用来吃(各种动物造型的糕点),童话甚至可以用来穿(童话人物造型服装)等。这些形式各异、生动有趣的童话,既满足了儿童对美的需求,润泽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同时又陶冶了他们的性情,让他们带着童话中真、善、美的种子,走向未来的生活。
(三)童话具有广博的道德内容
如果我们蹲下来问孩子们。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会报给你一大串童话人物的名字:孙悟空、奥特曼、青蛙王子、神笔马良…当我们煞费心机地寻求德育榜样时,当我们为自己选定的道德榜样或太成人化,或太政治化而自不满意时,如果我们放眼古今中外童话佳作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个鲜活的、富于儿童天性的、易于他们接受的崇拜“偶像”。那里有活泼可爱、奋勇向前的小鲤鱼(金近《小鲤鱼跳龙门》),那里有贪玩淘气、乐于助人的匹诺曹(科络迪《木偶奇遇记》);那里有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丑小鸭(安徒生《丑小鸭》);那里有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老太婆(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徜徉在童话的世界里,儿童总是情不自禁地被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立场来理解道德事件,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童话是道德教育鲜活的资源库。
(四)童话蕴含丰富的道德智慧
欣赏型德育模式作为更高境界的德育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具体目标就是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儿童的天性是爱美的,他们总是用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对于美的情感的体验都能够帮助儿童更加自主地构建自身的道德系统。童话的美是一种原始美、稚拙美、纯真美、欢愉美,这种美总是能使儿童在最本真、最自由的状态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个过程,不仅能净化儿童的灵魂,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而且能帮助儿童以美的标准自觉地塑造完美人格,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二、小学童话化德育体系建构
运用童话构建德育体系,即用童话和童话精神来开展道德教育,我们权且称之为童话化德育,其体系应该包括目标、原则、途径、措施四个方面。
(一)童话性德育目标
童话性德育旨在让小学生接触童话,在快乐的童话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并领悟道德观念,提升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童话性德育原则
童话性德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渗透性。相对于压迫性的灌输,渗透是一种柔化的、有温度的教育,它所造成的影响潜在地隐藏于各种显性活动的背后,或融合在生活或学习活动氛围之中。因而,教育过程中应使童话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谐相融,借助童话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需求和向往,成为无声的命令,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知行统一。
2.广泛性。童话是个巨大的德育资源,学校应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利用童话美、趣、智、乐特点,开展多样化童话德育实践,如校园文化建设、各科教学活动、各种主题教育、课外兴趣活动、社区家庭实践等,丰富其表现形式,扩大童话德育的影响面。
3.生成性。间接性和内隐性是童话化德育的特点,童话化德育也因此而变得灵动和鲜活,生成性极大。正如每一个孩子对童话的喜好和理解各不相同,他们对于蕴含在童话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使得童话化德育没有固定的最佳的模式,但却存在最适合某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老师依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情况灵活实施、现场生成。
4.深刻性。传统的道德知识传输使学生暂时记住各种道德准则,而童话化德育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将是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由于启动了学生的自省自悟,因此,德育效果深刻而持久。一些特别优秀的童话,不但对于孩子的今天具有强烈的“润心”作用,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直至影响并伴随他的一生。
(三)童话性德育途径
实施童话性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成效的关键所在,一般可以从以下渠道展开。
1.环境建设彰显童话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童话的多种表现形式,将童话育人的目标呈现在学校的任何一堵墙、一条路,甚至一棵草。如我们金近小学的广场布置,极富童话性。广场正中,树起了金近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雕像的两侧静立着两条活泼可爱的小鲤鱼,鱼嘴上各挂一串水泡泡,上面写着两条标语,分别是“你跳龙门我叫好,我跳龙门你喊棒”。文字很浅,朗朗上口。广场的东侧,是一个童美园,园里有许多孩子们用石头画成的童话故事,如小猫钓鱼、小马过河等。广场的西侧是一个金近童话作品园,园中的植物都被修剪成金近笔下的童话故事主人公,有爱听童话的仙鹤,打猎人与狐狸等。小小的广场到处书写着童话的生动有趣、活泼有情。
另外,长廊童话、厅堂童话、教室童话、草坪童话、墙上童话、地面童话无不昭示我们尊重童心、培植童真、激发童趣的德育理念。
2.学科教学凸显童话
学校充分利用童话,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通过童话看动画片,讲童话故事,画童话角色,扮演童话人物等形式,创设情境,使道德知识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道德价值的内涵,加深了对道德观念的理解,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在数学、科学这些理性的学科中,我们应用童话来模拟生活、还原生活,加大并渗透道德教育分量。如利用童话编助人为乐应用题,利用童话编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故事等。在促进和提高孩子理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精神世界的同步发展。
3.课外活动渗透童话
学校利用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等,引导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模拟生活,摆脱“被学习”、“被教授”的被动德育,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结合书香校园活动开展“花开叮咚”童话书自制,结合“四好少年”活动,开展设计“四好”卡通形象等。学生在这些精彩纷呈的童话活动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人生的真谛。
4.学校精神浸润童话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诠释学校精神,童话化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如有一所学校的校训“我真、我善、我美、我新”,新颖别致,又富于童心,尽现童话特色。此外,学校还在校歌、校服、校园标语及校园道路命名等方面,赋予一定的童话色彩。
(四)童话性德育的实施措施
措施是完成目标的制度和保障,童话化德育体系的实施措施是多方面的,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营造童话化德育氛围
开展童话化德育,首先必须让学生能够经常接触童话,这样才能从中提取德育养分。学校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地点,让童话广泛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让校园每一个角落弥漫着童话的芳香。如将童话故事放在学校广播里播放,童话音乐还可作为上下课的铃声。环境布置中运用童话不但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美化校园,体现办学意图等。学校教学中运用童话,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2.丰富童话化德育形式
孩子是感性的,更是好奇的,他们对教育形式的要求是多变的、灵动的。学校要充分正视儿童的心理,像玩魔方一样,把童话做成各种有趣的“模样”,教师要像能干的厨师,把童话做成色香味美的各种糕点,让孩子从中点选。如演童话剧、跳童话舞、唱童话歌、画童话画展等,另外,还可以用童话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少先队活动等。久而久之,童话中所蕴含的做人道理便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一种道德信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