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范文

时间:2023-04-02 00: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阅读

篇1

关键词:深阅读 浅阅读 大学生 网络

什么是浅阅读和深阅读?广义地说,浅阅读是把文字快速读完或网上快速浏览,是一种浅层次的、简单轻松和娱乐性的阅读形式;深阅读是认真阅读,深入思考,是一种钻研学习的阅读形式。两者只有阅读方式的不同,没有绝对的矛盾,对读者的阅读喜好,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只有尊重和引导,读者有阅读的自由。

一、浅阅读之利弊

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 以及即兴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浅阅读的产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深入,样样通,样样松。时代进入信息膨胀的阶段,导致“浅阅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大而化之地通读,开卷有益,浅阅读并不等于不好,有阅读总比无阅读好,大学生学习紧张,读些轻松的文学作品看看新闻、读读报,了解国家乃至国际大事,了解社会身边事,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压力。因而,我们不必害怕“浅阅读”,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助于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反省。没有浅读就很难进一步深读,重要的是分清哪些可以浅读,哪些要深读,如何引导大学生深读。

二、浅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

虽然浅阅读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在:浅阅读的泛滥剥夺了大学生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批判的意识,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人们只会一味地接受、认同,丧失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浅阅读的肤浅、片面性使大学生受众呈现出浅显化、庸俗化倾向。与低谷同行,欣赏水平不高,知识的气氛显得越来越浮躁了; 浅阅读受网络阅读习惯的影响,信息量膨胀的同时,海量的信息会消耗大学生的注意力,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

三、把“浅阅读”引向“深阅读”

阅读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学习和引导,图书馆员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需求、阅读方向等,针对不同的读者进行分类指导,把浅显的快节奏阅读引向能给人启迪思维、发人深思的深层次阅读。

1.建立大学生阅读教育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台湾学者吴明德先生指出,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学生动机、教师的支持、指导的时机、指导的内容,以及学习的目标。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阅读教育,学校环境的支持和资源的配合,教师、学生、图书馆三者共同的研究和探索。

2.引导大学生进行传统阅读,阅读经典。据中国出版科研所2006年进行的全国国民阅读和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网络和媒体多元化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但是传统阅读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感受,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认知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

4.网上导读。互联网将改变年轻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以网络出版、网上互动交流、网游动漫代表的数字动漫产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①网络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青年的大学生而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这些影响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让大学生感受到网络阅读带来的正面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网络阅读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②网上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但良莠不齐,这就需要馆员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网络传播具有强交互性的沟通,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③这是网上导读利用最多、最简单直接的导读方式。

对网络资源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在网上选择相应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电子报纸; 选择优秀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个人网页;选择内容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权威数据库和联机数据库服务商等。建立本馆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为读者提供集成化本专业信息检索界面。提供本校读者常用的数据库地址,提供网络浏览导航,避免读者在网上盲目浏览,节省时间,这是一种使网络资源增值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新媒介 浅阅读 平面化

历史上的每一次媒介变革,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传播媒介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迄今为止,媒介至少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而正在发展的媒介态势则是人类正在经历的有史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第五次变革。

网络革命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场传播媒介革命中,因特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除了中部非洲和西伯利亚等少数空白点外,计算机已把整个地球编织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媒介观。他强调,印刷术的发明、电子媒介的出现,都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不是传播内容带来的,而是传播媒介本身造成的。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其新书《世界是平的》中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被拉平了。电脑和网络是人阅读世界的USB接线口,而电脑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在弗里德曼看来,今天所处的时代本质上就是一个“迷你型”时代,整个世界的竞技场因为一台无所不包的小小电脑就被夷平。在被夷平的没有深度的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以及多重价值观的冲突均已消失,世界变小了也变浅了,变得更加密集、浓缩、快捷而丰富。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以及即兴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浅阅读的诞生。

浅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凭借这种新的方式,人们找到了以往任何时代所不曾体验到的快乐和价值。在人类经历过口头、手写、印刷和电子四个传播阶段后,阅读的大环境已改变。面对海量资讯与兴趣分化的同时出现,人类的阅读视野拓宽,读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浅阅读”成为拥抱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只有浅阅读,才能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地球上“认路”。

一、新媒介传播中身不由己的阅读者

1、新媒介技术催生了阅读群体分化,使个人化趋势加剧,出现小众化阅读

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主流词汇。新闻门户为了争取更大的点击率,在技术手段方面将小众化作为了赚钱的一个主要工具。

小众化阅读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阅读而言的,是指特定兴趣人群的小范围组合。而小众化的极端就是个人化,个人化就是针对每个人或场景、事情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以最典型的新闻阅读为例,目前各新闻网站摆足了“为小众服务”的姿态,在技术上提供着许多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新闻定制、RSS聚合服务、专题服务、新闻检索、博客或网友文集等。读者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2、新媒介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出现“传受合一”趋势

在传统媒体中,受众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机会和途径非常少,在传播中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以其双向交互的特点,使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同时“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双方的地位趋于平等。出现了“传受合一”的趋势。

3、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

技术的变迁。不断催生出新媒介和传播工具,促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对象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给人类带来不断突破时空约束和延伸自由的力量,也改变着我们已熟悉的环境,颠覆着我们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浅阅读的现象分析

1、浅阅读出现的原因

(1)海量的资讯

浅阅读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因素。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高频刷新着人类的记忆。新媒介传播通道持续增加的同时,大众传媒依旧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卷起资讯的潮流和压力。据专家统计,一份厚报的文字量超过一个19世纪人一年的阅读量。面对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人们为了有效地把握现实和变化,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读解这种海量变化的信息。

而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阅读时间、精力都极其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掉海量的信息,人们别无选择的将自己的视野伸向更加广阔的面。而在人们一定要照顾到信息面的时候,必然会对信息点、信息深度造成影响。因此,浅阅读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应激反应,人类被迫通过改变信息接受方式,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对信息的搜索。

(2)浮嚣的人群

浮嚣指浮躁与喧嚣。是一个表征当下社会心态的新词。调查显示,目前保持读书习惯的中国人只有5%左右。与此同时法国人年人均读书11本。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那个起始于1980年代的全民文化大补课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世界正在由厚变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办法――我知道故我在。

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有人把浅阅读看作是“浅薄”,“浅”实质是轻松、轻快、轻灵。每个人可根据职业、立场、心态不同,选择不同阅读方式。浅阅读的出现和流行是时代的选择。

(3)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的浅阅读价 值观

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预言了网络语言格式:“打字机的节奏偏爱简短的句子,具有口头形式的句子。”的确,网络时代人们句子越写越短,阅读节奏越来越快。通常,一条电视新闻被记忆的时间不会过夜,一个报纸头条能吸引的注意力不会维持超过一天,一期杂志专题被谈论不会超过一周,如果没什么新鲜的就只有靠精美版式和冲击力图片苟延残喘。什么都不会关注过久,什么都不会停留。人们对事物的关注耐心每天都在降低。这实际上是为避免信息超载的自我保护。于是。一种放弃深度,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的浅阅读价值观正在形成与凸现出来。

追求速度、广度使人们得以在面的高度掌控信息、浏览世界,纵使没了深度也至少保证了紧跟时代步伐。而追求利益度的放弃深度就显得不容乐观了。突出表现是人们阅读兴趣的单一化,阅读偏好集中在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上。只顾滋润情绪,却忘了慰伪籍灵魂。

2、浅阅读的典型现象

(1)注意力在游荡

一个上班族每次在路上已阅读成百上千次,分众媒体见缝插针的广告填满电梯。人们只要醒来,眼球已基本没有空白,总是处于浏览状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一位4A广告老总坦陈,现在打什么广告都没多少用了。广告已多到反胃,看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买账。人类的注意力在游荡。

注意力决定传播效果。当下,一切事件报道包括新闻都在加入娱乐因素。所有产业都在搭娱乐的便车。或任何经济都可转化成娱乐经济,包括图书产业。2005年中国人所做的书是1949年前所有书的总和:共计19万种。尽管大话系列、水煮系列、反智系列纷纷扬扬,但人们还是感叹“无书可读”。阅读从读书到翻书,从买书到借书再到网上搜书,阅读经验是“多、快、好、省”。凤凰卫视说得好,“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

(2)“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

浅阅读是信息轰鸣世界里横跨东西的一场全球阅览式。我们在认真地浅阅读。搜索引擎所改变的生活方式使“定制”浅阅读成为可能,它要求你用“关键词”进行思考和检索,在定制关键词后,你的阅读视界才能被打开。于是,“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在定制的同时,“碎片化”的信息迷宫形成,事物的整体风貌被打破,而细节先于整体出现了,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我的阅读我做主

浅阅读是新媒介传播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选择的自由”是浅阅读变革中最大的进步。我们就像电影《最终剪辑)XFinaI Cut)中的那个剪辑师,人生就是一次浏览,我们只对感兴趣的东西留意,然后剪辑成”完美人生”。浅阅读保障了人们快捷的浏览、保障了信息的数量,保障了人们不与时代脱轨。

阅读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事。百度的国学搜索与Google的学术搜索预示着引经据典不再是学者的专长。未来搜索技术将图书馆搬到网上,精确到你想挑哪个段落读就从哪个段落开始读。在一眼忘不到尽头的信息迷宫中迅速读解,“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阅读的浅还是深不再是个问题。我的阅读我做主。

阅读已经遍及各种介质并最终使全球成为一个阅览室。麦克卢汉的预见正在应验:“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

参考文献

[1][英]泰勒,威利斯,媒介研空:文本、机构与受众[M],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美]泰普贤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生活主张[M],陈晓开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徐道先,网络时代,你准备好了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肖锋浅阅读:海量资讯时代的阅读大法,《新周刊》总第221期。

[5]胡赳赳,浅阅读现象学,《新周刊》总第221期

[6]中国文化网,透视浅阅读,

[7]马东梅,文化研究视域下的“新媒介技术对受的影响”。中华传媒网,2006-09-22.baoye,net

篇3

先来看组诗的第一首诗歌《把夏天还给夏天》,这首诗读完给我的感觉有一种跌宕之美,全诗共有十二行,每一行都能感觉到人生的沉淀和丰富的阅历,细腻中潜藏着语言的变幻、随意里释放出内心的情感。诗人或许是在抒情、也许是在写生活,反反复复的沉吟中出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深刻含义,诗歌包含的内容或许让我们有些伤感或者叹息,如同诗人所说“那一场流火下得恰到好处/整个世界像一个火炉/烧焦了那颗毒瘤/烧死了那些雕虫小技。”的确,诗人所描写的这场火具有代表性,所以此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在一种反思的意识中去慢慢融入和体会其中的含义。慢慢咀嚼,还能悟出诗中有很强烈的共识性――关于人世的浮燥,就是诗人所指的火炉;关于生存的痛苦,就是诗人所指的毒瘤,等等。这些所指所比让我深深感觉到一种心灵和视觉的冲击力,最后一句“把葱绿还给葱绿/连同这团火/归还给老去的岁月。”读后让人有一种重新审视现实和当前生存状态的思考。可见诗人将整个诗歌的处理,显得非常具体。

组诗第二首《浅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我反复读过多次,雨后春笋诗人也曾对我说,她尝试这样的创作写法还是首次,所以诗人自谦诗的内涵是不成熟的。然我以为,一个诗人这样告知读者,可见她对诗歌已经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实诗歌不能单纯地来解读。我们知道,语言的基本结构方式是隐喻和逻辑,诗歌的语言通过它的词语和语法装置,从而决定哪些事物和经验该以哪种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这首浅秋就是让我鉴赏到了其内在的深意,以浅入深。“请允许我把镜头拉长、拉远。”那么诗人的镜头里有什么呢?拉长拉远到什么地方去?这是一个读点,我非常想读下去,接着诗句中出现的红枣、柿子和苹果,又寓意了什么?所以一首好诗的诞生,它不是偶然的,确切的说,一首好诗的诞生,它源自于诗人的修为和涵养,一首好诗的结构、意象组合、内核的出现、综合技巧的使用等等,都包含了很多内容。正如诗人所写的这句:“我知道/我还是个孩子/我还读不懂她沧桑的白。”沉稳而充满思考的叙述,将冲击的内心情感平实而深刻地表达出来,“孩子”和“沧桑”这两个词汇的强烈对比使整首诗的诗意或者说境界都很好地得到了提升,所以读这样的诗歌最有活力和冲击力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特别好,“每长一寸/就向秋深一寸。”这句是此诗的诗眼,这种阐述的延伸从而使诗歌挖掘出更有价值的诗学思想。

组诗第三首《低处的阳光》,诗人通过一只蚂蚁来阐述,这是诗人的尝试。其实写蚂蚁的诗歌有很多,要写出新意来,还真有点难。所以诗人在写蚂蚁的时候,是思考过的,是从由表及里、一眼就能看到真实思想的这个角度来写的。诗歌直面现实的气息,让人慨叹不已。一首诗歌的排列不但要结构紧凑,语言更要疏密有致,还有阅

读感和诗意的深厚都是不容易的,它需要通过扎实的功底通过语言的缝隙来释放、来凝练。“长时间的匍匐/练就了他的机智灵敏/练就了他的荣宠不惊/不卑不吭。”这样的诗句干净、简练、意味丰厚,整体质感强,思想深入挖掘也很到位。是的,这是诗人在写蚂蚁,也是在写人,这就是生活带来困境时,依然可以淡定和荣辱不惊。《低处的阳光》正是在创作上,更多地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想像丰富奇特,境界迷离,这些界面给这首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篇4

一、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文章从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二、把握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景抒情。

(2)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三、反复阅读,品味文章的语言

篇5

关键词:浅阅读;传统阅读;大学生;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39-2

引言

阅读行为是人们从古至今特有的文明活动,每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将影响每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以及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而国民的阅读能力还会影响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现象。

1 深阅读与浅阅读

1.1 深阅读

自从造纸术被发明以来,人们便开启了以纸质为主的阅读时代。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阅读”指的是看书或者报纸领会其中的内容,基于此,我们能够把深阅读概括为从书或报纸中获得主要的信息,而且对书里的内容有深刻见解的过程。1999年《中国读书大辞典》重新对“阅读”两字做了界定,J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纵观以上可知,我们了解到深阅读即传统阅读,在互联网未兴起之时是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1.2 浅阅读

浅阅读的方式是阅读的速度快,它不需要人的思考、深入认知而进行的跳跃式的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形式只有短暂的。短暂的浏览式阅读逐渐替代了深阅读,尤其是大学生已经习惯这类浏览式、快速式的阅读,目前的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也是浅阅读。主要体现为:红色经典被“缩水”,时下流行书的炒作,制造大众的读点。所以,浅阅读俨然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产物。

1.3 深浅阅读的关系

深、浅阅读是阅读的习惯,这里的“浅”阅读没有绝对浅的意味,浅阅读也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浅阅读精准的特点以及什么值得深阅读。看似深浅阅读有明显的界限,但它们两个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读者来说,深、浅阅读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就目前而言,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存在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阅读需求,所以传统阅读和浅阅读两者绝不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两者可以相得益彰。

2 浅阅读时代大学生课余阅读倾向

大学生是一个以阅读为主要目的的群体,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和心理需求的特点,他们的生活由入校适应到融入社会的方向发生了改变。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从最开始的单一、保守逐渐呈现开放、多元化的格局,其中主要表现以下形式:

2.1 深阅读与电子阅读融合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1千万人,我国的微博用户注册人数也高达1600万人。通过这些数字表明,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地获得网络信息,大学生身处在大数据时代,他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用大量时间去思考阅读传统纸质图书遗留的问题,因为通过网络的快速操作,足以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难题以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整体来看,大学生越来越喜欢网络阅读,并把网络阅读作为自己阅读的重要部分。尤其在课余时间,不少大学生花大量时间到网络中,从而呈现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融合的形式。

2.2 阅读的功利性增强

大学生的任务较重,学业繁忙,为了应对各种证书的考试,尤其是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的考试,大学生的主要阅读便集中在这些方面的书籍,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却忽视了最经典作品的阅读。据资料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没有完整地看过中国四大名著,更不用说仔细地花时间去推敲和琢磨,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兴趣远不如外语和计算机高,俗话说:“兴趣是培养人阅读的最好的老师”所以许多大学生忽视经典名著的阅读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去阅读。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2.3 浅阅读增多

浅阅读的增加意味着传统阅读的减少,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遭受巨大改变,智能手机的普及,致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看一部长篇之作,经典被翻拍成影视作品,通俗本、简易本的盛行,这些表明大学生把娱乐消遣型阅读放在首位,使得浅阅读的人数增多,传统阅读减少,浅阅读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

3 图书馆怎样引导大学生阅读

图书馆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组织机构,它除了有搜集和服务的职能外,还有引导大学生阅读的重要责任。浅阅读让人们深思,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阅读成为图书馆的责任。

3.1 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会,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质

大学生的成长中,读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可以从读书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从中获得灵感,启迪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大学生用自己必有的心理认知,把阅读图书上升为一种感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学生读书质量,图书馆需要学校的配合,积极开展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开展书评活动,达到图书阅读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书评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熟悉书评的形式、要求和技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问题。

3.2 顺应时展,开展多元导读形式

图书馆传统的、单一的导读形式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阅读需要注重读者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多种形式解决问题,所以为了顺应时展,要建立图书馆的多元化形式,重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导读关系,全方面、多角度地指导学生阅读。

3.3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个性化阅读模式

最好的教育不是将所有人按照同一个模式去培养,而是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图书馆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阅读模式。小学生的知识面较小,不了解图书馆的特征,有的时候会盲目地进行阅读,此时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和书籍,耐心地介绍图书馆的特征,打开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而对于初中和高中生,学生的作业任务繁忙,并且面临升学的压力,图书馆可以面对他们的处境,有针对性地编纂各类书目索引,让他们在图书馆获得学习上的帮助,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业要求。

3.4 改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好与坏,对人们的阅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寂静、优美的阅读环境不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促进读者的阅读质量。在一个环境寂静、优美的图书馆阅读和一个在破乱、嘈杂的图书馆阅读,其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许多艺术家、美术家大多选择在环境寂静、优美的地方进行创作,主要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能够心旷神怡,从而产生创作冲动。由此表明,不仅图书馆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阅读效果,连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对人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图书馆管理人员如果和蔼可亲、彬彬有礼,那么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人们会自觉遵守图书馆的纪律,所以图书馆不仅要营造寂静、优美的环境,管理人员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积极地引导读者阅读。

3.5 重建经典阅读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笔者认为阅读经典对于人的教化意义巨大,也有助于了解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思考。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朝花夕拾》等,他的文风客观犀利,那是对某种社会现象能够一语中的,毫不留情的揭示出其最真的本质,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理性和客观。

4 结束语

我们的浅阅读是伴随现代化出现的产物,而图书馆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在浅阅读形势下,积极开展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工作。学生生活在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图书馆配合学生进行导读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罗志尧,周群芳.高校图书馆应担负引导大学生“深阅读”的职责[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 米拉西・开孜木.图书馆面临“浅阅读”时代的冲击及对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篇6

【摘要】阅读与写作一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写作的指导,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52-0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古人在阅读与写作上的经验之谈,形象的描述出了预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即阅读是用来吸收,写作是用来表达。总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巩固掌握字词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还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写作则是将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词汇、知识调动出来,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这二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增加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阅读层面,提高阅读质量

写作的完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的劳动,需要借助大量的阅读老灵活大脑,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小学学习期间,小学生们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尽管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小学的阅读教学已经有了更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改变,但是毕竟在整个阅读的内容量和质量上还是有狭窄的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发挥[1]。当今社会的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责任就不单单是抓好课内的阅读教学,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训练,尽可能的拓宽小学生的阅读量。

第一,选择从已有的教学材料入手,将每单元教学中设计到的作家,作品介绍给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些课外作业,将其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通过这样的方法将课堂上涉及到的阅读延伸到课堂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上的局限性,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单元教学中的文章进一步理解,真正的一举两得。

第二, 选择一些国内外的名著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材。名著无论在影响力还是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着其丰富而深刻的力量[2]。作品中无处不蕴含着作者的独到见解与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们通过阅读世界名著能够快速的成长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其对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第三,选择鼓励同学们订阅和借读一些国内高质量的文学刊物,加大对报章杂志的欣赏,这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这些正在发行中的刊物不同于读物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读物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语言的表达充满了生命力,反映的是当代学生、当代社会的特点。

2 科学的指导小学生的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当今社会许多学校的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课外还要接受家长安排的大量补习课程,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能够用在阅读上,所以选择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泛读, 指的是读的多,不但阅读量大面广, 而且是不分文体的阅读, 其目的是博采众家之所长。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要专看一个人的作品, 以防被束缚住, 必须博采众长。精读,是指对于文章中的精彩段落、精彩词句必须仔细阅读、读熟、读透、读明白了。

3 增设阅读欣赏课程,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常规的语文课与作文课外,要增加一门阅读欣赏课程,将其与其他两项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作文水平。阅读欣赏课程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实施:

第一,自我欣赏法。可以让同学自己选取创作的比较满意文章, 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 并介绍自己的写作历程、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和想要表达的思想等。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增强自身的写作信心, 有利于训练和增强同学们思维能力[3]。

第二,推荐欣赏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自己所阅读的文章中选择自身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文章介绍给同学们, 同时详细的分析一下自己所理解的这篇作品的立意、构思、语言等。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更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而且能加强学生在阅读作品中的鉴赏能力,等够使阅读效率增加。

第三,质疑欣赏法。锻炼学生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锻炼提出质疑的能力,是同学们在学会在质疑中进行反思,学会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同学们能够克服对作文恐惧的心理状态,轻松的面对写作的挑战。

小学时期是一个学生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多注重对阅读训练的培养,加大对精品文章,名著的阅读量,增加对名句,名段的记忆量,通过背诵提高行文下笔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小学生的写作培养是这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间,在这一阶段对写作培养出兴趣,就能够避免在初中,高中对写作出现厌恶心理,产生消极态度。只有良好的结合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生才能很好的做到下笔有物可写,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化万. 切实提升读写结合中“写”的品质.小学语文教师,2008,(06)

篇7

(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大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修为精神、修学精神、求真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关怀精神,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是大学精神的折射.本文仅从浅阅读透析大学精神面临的危机,希望大学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重塑大学精神.

关键词 :浅阅读;大学精神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49-03

科学技术进步,电子产品成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普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些都在悄然无声地改变大学生阅读方式.大学生采用浅阅读的阅读方式,正侵蚀着大学精神.

1 浅阅读

1.1 界定

有学者认为:浅阅读指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浅显浏览替代传统“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1]可分析其不精确之处,浅阅读并不是阅读主体不思考,是思考较浅显,大脑参与程度不高.有学者认为:浅层次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表现:速读和缩读;读图时代;崇尚时尚和轻松阅读;网络取代纸质图书.[2]界定中,可分析只强调阅读形式特点:快、现代媒介,并没提高阅读效果.本文认为浅阅读是指读者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阅读主体参与程度不高,对阅读语言和符号理解程度低,停留在了解或大概层面上.[3]

1.2 特点

1.2.1 大脑参与程度低

浅阅读内容浅显,不需阅读主体耗费大量脑力;手机和网络阅读等电子版页面承载信息量有限,求,没深思文字背后深刻含义和隐含价值观.

1.2.2 知识含金量低,系统性差

以娱乐性为目的,引发人深思的知识少,因而知识的价值含量低;“碎片性”、“零散性”,知识结构单项度化、残缺.

1.2.3 阅读效果差

大脑参与程度低,由视觉看到的信息和知识处于“知”层面,达不到理解和探索,效果差的.

1.2.4 功利性

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只浅显性阅读“有用”书籍,考取资格证书,只掌握应试技能和知识.

2 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约束着大学行为,显示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大学精神下个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本文认为大学精神主要包括修为精神、修学精神、求真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关怀精神.

3 浅阅读对大学精神危机的表现

3.1 忽略修为精神

修为精神主要指修身和修心.修身,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大学生要修身和涵养,流行速成的浅阅读与修身背道而驰,很难静下心来研读有价值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其营养是浅阅读无法比拟的.修心,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博大的胸襟靠阅读、品味有益书籍培养起来.

3.2 淡化修学精神

修学为本,探索求知是大学生的信仰和追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要求大学生平时要多读、多品味.读书时要提炼观点,形成独特思想.但浅阅读使大学生无法做到这些.

3.3 淡忘求真精神

在浅阅读成为大学生普遍阅读方式的背景下,浮躁的心态使大学生急功近利,给大学的求真精神即追求真理带了不良影响.浅阅读使大学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宽的视野,使其在追求真理面前望而却步.通过读书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追求真理,树立责任意识.

3.4 丧失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闻朔指出,包括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独立人格.[5]?独立人格是“君子群而不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在浅阅读盛行,大学丧失了独立精神财富,成为社会的附庸.

3.5 侵蚀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指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一代代学人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理念改造、发展大学,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6]虽强调大学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但也靠自己的努力,多读、思、疑、实践,才能培养创新潜质.阅读主体大脑参与程度低,侵蚀着创新潜质和创新能力,会使大学的创新精神日渐衰退.

3.6 削弱人文精神

大学的关怀精神即人文精神,指大学所倡导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己关系时的价值观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7]强调人的价值、精神和心灵追求,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浮躁心态使大学生越来越现实.马加爵事件,黄洋投毒案,类似的发生在校园里.人与人互争既得利益,缺少人文关怀是悲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4 挽救大学精神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4.1 学校层面

4.1.1 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和谐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为师生提供良好读书环境,形成浓浓的读书氛围,书香之气陶染学生,使其自觉读书.斯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见之牛津》:“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可见,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要比被动接受教育更深刻”.[8]使学生体悟自然之道的过程中,涵养性情,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心灵境界.

4.1.2 制度建设

制度能够约束和规范师生行为.高校应建立师生阅读制度.促进大学生阅读,读书质量.

4.1.3 课程

课程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改变浅阅读的重要途径.

4.1.3.1 大学人文——国学经典课

经典指有特定生命力,经过历史考验,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遍接受,或是专业领域根源的知识.具有典范性和专业权威性,刊载了该领域内最基本和最根源的知识.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主流看,经典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历代中国人公认的各种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体现了孔子“王心圣意”“微言大义”[9]经典具有教育意义,深入洞见宇宙人生之根本,生命力亘古常新,能启迪智慧,涵养人性.

4.1.3.2 通识课

通识课指除专业之外的基础课,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可开设《悲剧鉴赏课》,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用的是由各种雕饰提供的语言,不同的雕饰在不同的部分;方式是通过动作而不是通过叙述;引起怜悯和恐惧,导致情感净化”.[10]

4.1.4 发挥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的中心和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是推动大学生阅读的重要力量.提供丰富、高质量、开放共享的信息,满足师生多样化阅读需求,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发挥教育和引导功能,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和素养,也是高校图书馆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11]

4.2 教师层面

4.2.1 潜心阅读,立德化人

教师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和践行者,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性.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涵养自身,沉潜生命,览群书,潜心思考,躬身践行.

4.2.2 推荐书目

有些大学生不知读什么书拓展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升修养.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推荐书籍,引导方向,推荐书目.

4.2.3 指导阅读

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后,要指导大学生如何阅读这些书,并不是仅仅将“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如何欣赏书目中精华部分,使知行统一.

4.3 大学生实现阅读自觉

阅读自觉指阅读主体在无意识投入条件下,对阅读内容的客观掌握和理性沉思,对情感的体验,过程的享受,最终形成自觉的文化信念.”孔子“上学下达”之道可引领大学生实现阅读自觉.

4.3.1 下学是根基

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经过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知识迅速更新和信息瞬息即变的时代,要以谦恭的下学态度践行阅读自觉.

4.3.1.1 树立正确的阅读自觉观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史是其阅读史.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有长远的发展,先“成人”后“成才”,阅读自觉是大学生“成人”的重要途径,能够使大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修养,领会“成人”的道理.要有长远眼光,静心深思,实现阅读自觉.

4.3.1.2 融会贯通科学和人文知识

大学生要自觉阅读科学和人文书籍,掌握科学和人文知识,将科学理性和人文感性结合起来,潜心反思,在“博”知识的基础上达精神之雅,促进全面发展,增加创新潜质,成为复合型人才.

4.3.1.3 体悟我国文化精髓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融为一体.大学生要在自觉阅读我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品味精髓,化为行动,融入生活.在体悟我国文化过程中明心见性、陶染情操,提高修为.

4.3.1.4 汲取西方文化精华,借鉴其文化价值

阅读西方文化时要自觉思考,批判接受其文化价值观,汲取精华,全盘接受,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以科学态度博采其精华,自觉与我国文化融合,不断创新.

4.3.1.2 上达是根本

大学生以谦恭的态度下学,最终目的要实现上达,对下学的知识分析整合,最终形成独特见解,达到学、思、行统一.

大学精神是大学灵魂,无形财富,可通过各种有形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若大学人普遍采用带着思考、怀着崇敬的心态和提升自身修养品味的阅读方式阅读经典名著,会使大学精神日渐丰盈,滋养大学人.通过大学人特别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改变不良阅读方式,挽救大学精神危机.然而,改变大学生浅阅读的阅读方式,只是挽救大学精神危机的一方面,其他方面如重新认识大学的性质,确立正确的大学理念.然而,要改变原有的阅读观和阅读方式需要大学人共同努力.

——————————

参考文献:

〔1〕柳斌杰.“浅阅读”凸显出版业文化使命[EB/OL] [2009-08-28]culture.?people.Com.c/GB/22219/618366/.html/.

〔2〕蔡红,唐秀瑜.“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深度选择[J].图书馆,2007(3):42-44.

〔3〕周亚.“浅阅读”概念界定及相关分析[J].理论探索,2013(8):2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0:1.

〔4〕〔6〕〔7〕刘宝存.何理念为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14.

〔5〕闻朔.何为北大精神[M].东方文化,1999.84-88.

〔8〕张跃进.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43.

〔9〕达朝红.谈图书馆:经典文献导读工作[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1):105.

篇8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1-01

为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人参与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 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学习,对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了一些粗浅认识,现略作整理,请大家指正。

一、个性化阅读应立足文本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新课改后的教参内容少,没多大利用价值。也有少数人甚至离了教参就不能上课。个性化阅读要求我们从教参的框架中走向文本自身。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对所阅读的文本及文本所涉及的人生、社会、自然学等现象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能形成富有创意思想认识的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突出多元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西方接受主义理论认为,解读是一个过程,是多向多元没有固定答案的。阅读是对文本的深化、升华、再创造。“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年龄、学识、阅历、立场等的不同,而造成解读的不同的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当允许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我认为,作为老师,掌握了“雪化了变成春天”的标准,但也不能否定学生“雪化了变成水”的答案;主流红学家抱守自己的固有认识也就罢了,却不必竭尽气力地反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自传说”、索隐法。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是应珍视把握自己的直观感受,二是尊重容纳学生阅读体验。不能按照个人或教参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在透视学生思考方式、经验背景后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教师要允许和提倡学生“一题多思”,要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多元化地阅读,不以追求标准化答案为目的,而以提出有创见的新论为高标。

三、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

阅读塑造个性,阅读化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实际上,中学生是富有独立阅读的天性的,国内外很多名人在青少年时期都经历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后来的成功提供了丰富的积淀。阿基米德9岁时开始阅读有关欧几里德定律的书籍;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大量的阅读;前几天,也就是8月6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王志专访余秋雨,有这么一段问答,王:“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呢”?余:“少年时候。我曾经得过上海中学生作文大赛第一名,上学时每周就盼着那节作文课,因为作文课上,语文老师总要把上一节作文课我写的作文拿来当范文读。”王:“你的写作才能是怎么来的?”余:“……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下乡时,他带去了两大箱书,让我很早地接触了在那个时代别的孩子很难看到的东西,如《史记》、《红楼》、《水浒》、《家》、《春》等。

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阅读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将学生从电视和电脑上拽回书本前。一些老师和学校采用设置班级读书角,建立学生阅读档案,在节假日、每周、每学期,适时、适量地布置各类阅读作业,结合热播电视节目进行相关书目的阅读要求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经验。这样,才能积极调动起学生阅读热情,使每一个孩子都热爱读书、参与到读书中来。

四、“读、谈、品、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法

山东省教育学院张在仪教授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曾提出“读、谈、品、感”教学环节,突出了个性化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式方法的借鉴。

①读,即是让学生自由的读,轻松的读,安静的沉入文本,充分接触读物,进行原生态的阅读,因为只有这样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阅读,才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成为可能。②谈,即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氛围,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初读结束后,学生往往有倾吐的需要,这时师生们不妨开放坦诚的谈一谈,分享彼此的感受,解决心中的疑难,催生新的观点,激活沉默的见解,这时的阅读便开始迸射出个性的火花。③品:即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精彩之处分析领会。鲁迅先生说:“作品的一些紧要、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淡时见奇妙,引领学生触摸、解析作品的华彩章节。④感:即鼓励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感悟是由感而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文章时感受便不尽相同,从而悟出的东西也不同,要让学生读生个性,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章与生活相联系,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从理论层面上看,读、谈、品、感四个环节和形式也是符合人们阅读的一般规律的,这即是阅读过程的调控规律,一是经历感知――看到文学、读出字音、语韵;二是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三是反应――领会文意;四是综合――与生活实际联系、应用。

五、个性化阅读是美丽的

篇9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即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而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我们的一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先是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在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之,学生的创造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等。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获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性情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式和方法,但教学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因素,采取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学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思

1.语文阅读教学要形成师生互动。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只有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不仅主动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否则,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的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时,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就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常见。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除了从教参、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在阅读教学中,各抒己见,异彩纷呈。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碰撞中发展。

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审美欣赏是审美理解的升华,其审美趋向,主要是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的基础上侧重于获得情感上的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教师要构筑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审美理想、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理想与追求作出准确的审美评判。

二、阅读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感知全文大意。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对课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同时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思考并解决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在指导学生感知全文大意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先拟定好课文提纲,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生归纳、列举提纲的方法,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文章的技能技巧。

2.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更学不好语文。

三、注重阅读的创新性,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标准化的解读方式约束学生,切忌“重讲解轻阅读”,而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章,读出个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