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课范文

时间:2023-04-02 12: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第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法国国际服装制作学院毕业,原《悦己》杂志社服装编辑,《CICE》杂志首席服装编辑,“更”牌童装创始人。

周更新

知名服装设计师,女儿“宝珠”

6岁,“更”牌童装创始人。

我们不是老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吗。同理,没有丑宝宝只有懒妈妈。不要让孩子长大了,再捧着时尚宝典、时尚教科书之类的恶补。

你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态度,好品味还是坏品味,孩子耳濡目染都会受到影响。

我学服装,因为妈妈是裁缝,我每天都看到叔叔阿姨拿着漂亮的面料来我家,聪明的妈妈会用花花绿绿的布头给我们姐俩拼接衣服。这就是我们最早接触能叫做品位的东西,爸爸是建筑师,天天画图,我家的兄弟姐妹小时候没上过画画班儿,但我们都走上了绘画这条路。这不是刻意的教育和灌输,是环境,一个开放的环境,喜好自己决定,品位自己养成,但环境给我们土壤,让我们自由生长。

让孩子画画,首先自己也要感兴趣。不能是,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儿,却逼着孩子接受这个所谓的兴趣。要让他们能体会到你的态度,你的爱好,你的品位。爱厨艺,就要让孩子感受到你觉得每道菜的美。哪怕兴趣只有爱家务,也要让他们觉得妈妈连一块桌布也选的那么漂亮,干净的花瓶里总有好看的花。

很多家长喊冤,琴棋书画不就是对宝宝品位的培养吗?没错,但不全对。

做个选择题吧。

1.孩子不起床,怕迟到,谁还会管宝宝今天穿什么。

2.平时要带他去各种课外班,没空在家给孩子捣饰。

3.长太快,总买新衣服得花多少钱呀。

4.衣服脏的太快,还没洗呐。

5.学习是第一位,别老臭美!

品位是一场战争

对于美丽,大人与孩子的理解并不相同,孩子也有孩子的品位,因此,穿衣就变成了一场战争,但胜败却难以界定。家长们总认为是自己妥协,其实单拿穿衣品味来说未必我们就是完胜。

不久前,一位妈妈在微博里晒宝宝穿更牌童装的照片,原本妈妈想配黑色和小黑皮鞋,为了突出裙子的亮丽,又不至于太花。以前宝宝对妈妈的搭配百依百顺,这次不同,死活要穿一双玫红的洞洞鞋。哭闹之后只得依了她,没想到居然和衣服非常搭配,比妈妈选的黑色鞋子还出彩。母女俩关于衣着品味的斗争从此开始了。

家长总认为自己有经验,有更多的常识。不好意思,对于穿衣服来说你们是平等的。面对童装,家长跟宝宝的起点一样。没当妈妈时并不会对儿童衣服过分关注。童装有儿童心理学,孩子自己的心思,家长并不完全理解。

你不会知道宝宝突然想穿一件以前他并不喜欢的黑色夹克,是因为昨天幼儿园里,邻座小妹说某某那件类似的非常好看。你不了解孩子堆儿里的流行趋势。好看不好看他们会自己分辨,在幼儿园这个儿童小社会里,他们学会面对,也学会改进,从而成长出自己的审美观。

生活方式决定孩子的品位

有很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英文八级不代表有品位,很多歌手舞蹈家台下着装品位一团糟,博士、博士后什么的在相亲时,还不是为穿什么而烦恼,还不是一打扮就减分。

在法国学服装时,同学中只有个别的穿名牌。绝大多数都是随便穿,地摊上的二手货,妈妈的衣服,自己缝的裙子,搭配起来有趣、好看,穿什么都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品位。这不是学校里教的,也不是杂志上学的,是从小家长对品位的教育。我们不是老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吗。同理,没有丑宝宝只有懒妈妈。不要让孩子长大了,再捧着时尚宝典、时尚教科书之类的恶补。

篇2

现在的我,经历了数不胜数的课程,现在的我认为七八年前只以为老师是学生天敌的我是非常的幼稚、胆小。

记得七八七年前,我来到那所普通的幼儿园 ,我们全班人坐在班里,老师简简单单的点名后,第一件事不是发新书,而是拿起一根长长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上:特长大比拼。

于是,老师选啦一项特长:画画。老师请一位同学说主要是什么、次要是什么、背景又是什么?只听见那位同学在下面嘀嘀咕咕地说:小男孩是主要、小狗、小猫是次要,蓝天、白云、大山和小溪为背景。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说所做的事情?那位同学说:“我和小猫、小狗一起玩。”老师并让这两位同学亲自来画,画完后老师把这幅“画”贴在才艺展示栏中,还在旁边写着“出版时间、作品创作人和标题”。

篇3

看了下面三个女性的故事,你可以决定你应该做什么。其实我们只要愿意,我们都有力量去改变世界!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绿色GDP实践者。

5・12汶川地震后,廖晓义在四川彭州建立 “乐活家园”,从广袤的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以一种更低成本、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有一种生活叫NGO

总会有一个领域,你会成主角。

1993年,廖晓义作为访问学者出访美国,参加了不少志愿者活动,比如捡垃圾、清理湖面,她也第一次接触到NGO(非政府组织)。此时,她发现美国的NGO很有号召力和能量,甚至影响着美国的环境执法、政策建议、公众教育。

于是,廖晓义有了朦胧的念头,回国后也干这个。不久后的一个插曲更加坚定她回国做环保的想法。当时,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全球NGO大会,廖晓义正在拍摄纪录片《地球的女儿》,她跑去现场采访,发现巴西、印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都有NGO代表出席,唯独缺少中国。

作为采访者的廖晓义却被受访者反问,“你是哪里人?”,“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廖晓义保持着淡定而自信的笑容:我是中国人,内心却被这些明显带有轻视和偏见的问题刺伤。

两年后,廖晓义回国,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攻 “垃圾分类”和“绿色社区”两个目标,成效显著。

1998年,一个诱人的机会出现在廖晓义眼前,她可获得美国绿卡,拥有该国的永久居住权。面对这个有人梦寐以求的“香饽饽”,廖晓义没有狂喜,而是陷入了深思,若去了美国,刚刚在国内开启的环保事业该怎么办?

几天后。北京秀水北街3号,美国驻华使馆大厅,人潮涌动,签证窗口排成长龙,人们争抢着申请签证出国。一旁的退签窗口却显得十分落寞,齐肩长发、淡妆、意气风发的廖晓义守在窗口。

她在“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写到:留在中国搞环保。在窗口人员质询的目光中,廖晓义的态度干脆而明确:我可以没有绿卡,但中国不能没有志愿者。

从城市到乡村

十几年如一日,廖晓义在环保这条“苦旅”奔跑和冲刺。

倡导绿色生活、培育绿色社区、推动绿色传媒、试行“垃圾分类”、带动绿色列车……她与五十多家民间组织联合,发起了“空调26度节能倡议”、“无车日”、“绿色选择”等影响全民的公益活动。

2009年末,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喧嚣不止。此时,廖晓义正在四川彭州大坪村里忙碌,给村里的山鸡寻找销路。这里,由她一手打造的“乐和家园”,已经从一年前的构想变为令人欣喜的现实。

相比向往都市生活的大多数人,廖晓义有着不折不扣的乡村情结。

有一天,廖晓义和同伴经过一片幽静而茂密的树林,林间空气清爽,飘浮着草木的清香气,后来她知道,这片树林竟是村子的墓地,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不修墓碑的,每个孩子出生时,他的父母就会为他种下一棵树,人死后,便用这棵树做成棺木,将人埋葬在原地,新人出生就再种一棵树。

在那些保留原始风貌的古村落里,廖晓义陶醉于那种绿色自然的生活方式。畅饮山间的泉水、贪恋新鲜的空气,村民们善良淳朴,有德高望重的寨老维护村民们有秩序的生活,家家米仓不锁,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但是,廖晓义不无忧虑,随着商业化向乡村的渗透,如果没有切实的环境保护规范,村民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环保低碳概念,拿什么去抵御肆意的开发和破坏,其结果相当可怕。

5・12汶川地震后,廖晓义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进入彭州农村,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社会公益基金资助下,她和义工建筑师刘加平的团队及诸多爱心人士、村民和当地政府一道,营建出她梦想中的乡村生活样本――乐活家园。

乐和家园的房屋就地取材,先用大雪压倒的树木,再在林木间抽砍,而不是皆伐,采用鉴伐的方式,还有一种是钢木结构的房屋,所有材料都要求节俭、环保。

每一幢房屋的建成,都有村民的参与,期间,廖晓队引导他们认识被现代工业文明忽略了的生态、健康和文化的价值,看到乡村有着城市所稀缺的“奢侈品”――乡野、乡情、乡亲。

同时,廖晓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重拾一度失落的乡约乡规,建立以“集体自强、个人自主、生存自然、道德自律、乡村自豪”为主要内涵的精神文明,以此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为什么要将环保计划从高碳生活的都市转移到排放较低的乡村,廖晓义这样回答记者,“城市人太过于依赖工业文明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太多的主客观因素阻碍着他们向低碳的转轨,而乡村的人们热情朴实,只要细心沟通,他们很愿意回到祖先敬天惜物的智慧上。”

“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也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个东方智慧的样板。”廖晓义语调和蔼、从容,包含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村民们对廖老师都十分敬佩,她50多岁,精力充沛,能力非凡,手下的那帮子人做起事来个个疯狂。一年多时间,村民们就住进了漂亮的新屋,而廖老师并没就此打住,又教起他们如何种菜,养鸡,卖个好价钱。

乐活家园座落于青山绿水之间,村民邻里和睦,其乐融融,无不幸福。廖晓义的尝试也慢慢变为现实――保证村民的绿色生计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轨道积累了可行的经验。

每一位莅临乐活家园的人,都会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女性和孩子都已经渐渐践行着“低碳乡村”的生活,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

更绿色地生活

运营公益机构,首要问题就是钱。虽然地球村获得了一些国际基金会的资助,但每年100多万的运营费还是让廖晓义头疼,“好多时候真的很难,好几年我们连最低微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有次,廖晓义接触了一位女商人,这位女士看重一项环保工程找到廖晓义“合作”,整场谈话不放“利润”这个主题,神色冷峻,只有谈到赚钱时,才挤出一丝笑容。

告别时,廖晓义出于礼貌说:“你如果想了解非赢利民间组织,可以跟我们联系。”对方一本正经地说:“我对非赢利组织不感兴趣,我只想怎么赚钱。”停顿了几秒钟,她又加上一句:“我对做好人不感兴趣!”廖晓义用怜悯的目光直视她的眼睛,说:“是么?可怜的人。对不起。”

对这件事,廖晓义感到很痛快,她也不忘保持一个胜利者的风度:“我想她不会忘记这句话。她的心底也许还有爱的角落。”

“我是一个追逐幸福的普通人。只是我相信,幸福的真谛不在于对物能的过度消耗,而在于节物能、蓄心能和增体能的三能平衡之中。”廖晓义说。工业污染只占总污染源的41%,家庭污染却占到了59%。环保不只是国家与环保组织的事,与每个公民休戚相关。

廖晓义是个永远的无车族。刚回国的那段时间,她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因骑车技术一般,就改为乘坐公交、地铁。碰到开会等要事赶时间时,她就选择打车。在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办公室里,也装有空调,这是节能空调厂家送的礼物。即便如此,工作人员也很少把它打开。廖晓义说,像成都这样的城市,骑自行车很舒服,减少尾气的同时,还能吸收新鲜空气,锻炼身体。

美国生态学家布朗说过:假定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为了提供道路和停车场就要占用大约16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中国稻田面积的一半。另外,能源危机更难以解决。而且,私家车是个怪物,它就是个壳,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空间严重堵塞了。

廖晓义出门都是自己带筷子,不用一次性筷子。有次,一个韩国朋友送了她一对不锈钢筷子,包装简约时尚,她很喜欢,筷不离身,但出国上飞机时,麻烦来了,安检人员误认为是凶器,被没收。此后,她又换成了木筷。

廖晓义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子比较多,以方便洗衣、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抹地板。为了节约用水,除夏天外,廖晓义不主张一天洗一次澡。

人们尊称廖晓义为环保骑士,是榜样,也是引领者。但在廖晓义自己看来,她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一颗真实的心。作为自然之子,对自然有一份善良和感恩,对自然灾难感到不安, 所以就努力做点什么。

她说,“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更是环境污染的治理者。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

廖晓义践行并倡导的生活细节:

1、拿起布袋子,提起菜篮子;不用、少用一次性制品。

2、除了夏天,每周洗一次澡足矣,节省水资源。洗澡不是每天的程序,而是每周的仪式。

3、节约每一滴水。经常检查自来水管的水龙头和水管,看看是否漏水,即使是漏一小滴,但积少成多,一个月累计白白流掉2.6立方水。

4、洗蔬菜时不要一直开大水龙头,而是先在清水槽中洗干净再用水冲洗一遍。

5、检查抽水马桶是否漏水,在抽水马桶水箱里滴几滴食用颜料,如果在没有冲水的情况下便池里已有颜色,证明水箱漏水,应立即修理。

6、尽量不用洗衣机,手搓衣服的感觉很好,洗衣的水留着冲厕所。

7、不买也不接受朋友赠予的羊绒制品,因为山羊刨食草根而影响草原生态的平衡。

8、永远的无车族,偶尔会打车,在比较方便的情况下更愿意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

9、家中不装空调,夏天渴望出汗,排毒健身,有较为省电的电扇已很满足。

10、不洗桑拿,那是对能源和水巨大的消耗,怕对自然欠债太多。

篇4

男孩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比谁都刻苦。一次年末,全班同学中只有那个男孩通过了校长近似苛刻的考试。校长严厉地指责其他学生身处良好的环境,竟然得过且过,浪费光阴,只有那个男孩是班上最优秀的。“校长,你有没有弄错,他可是卖面包的孩子啊!”教室里的学生们发出一片嘲笑,这个男孩脸被羞得通红,低下头一言不发。“孩子,把正视卑微当成你人生的第一堂课。卑微并不可怕,不思进取才是最不能容忍的。我相信你将来也是最优秀的。”

这个男孩果然没有让他的校长失望,经过7年的不懈学习,男孩终于第一次登台演出。又用了7年,进入大都会歌剧院。而第3年结束时,终于成为歌唱家。他就是当代最著名的男高音家帕瓦罗蒂。1963年他在英国伦敦出演的歌剧《波希米亚人》获得巨大成功,1990年夏天在意大利举办足球世界杯赛期间,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一起登台演出,从此帕瓦罗蒂作为世界第一男高音而被世人认可。

回忆起他的成功之路时,帕瓦罗蒂深情地说,童年时的校长告诉他,正视卑微是人生的第一堂课,他从那以后忘记了自己是面包匠的儿子,认为在音乐面前,没有高贵,没有卑微,只有平等。

(选自《新一代》)

牵手阅读

篇5

【关键词】工科院校 研究生 人文素质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处于我国国民教育的顶端,它对其他层次的国民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研究生教育主要目的是为院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地方性工科院校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的发展。

目前的培养模式下,工科院校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素质,弱化人文素质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工科研究生忽视学科间的交融、人文知识的积淀,无法适应各种社会现象、思潮的冲击,无法正确地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类矛盾,以至于工科院校培养的部分研究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工科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在部分地方性工科院校中,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成地方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忽视与当地的实际社会民情的交融,缺乏对当地人文知识的积淀,以至于地方院校培养的部分研究生无法满足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如何处理好研究生培养与服务于地方的关系,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并有效提高研究生就业率,是摆在地方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不再像本科教育一样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培养内容的。尤其是工科类的研究生培养,更是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导致培养的研究生专业知识丰富,但是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法律等相关知识缺乏。这种情况的出现,已经逐步显露出它的弊端:制约着培养的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化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但是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会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专业知识丰富、知识面狭窄,思维和创新能力不高。目前地方性工科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素养较贫乏

当今的研究生,除了在学校学到一丁点的社科知识,参加一些社团组织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已经培养的研究生普遍存在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问题。

(二)社会适应能力低

我们目前培养的研究生只顾埋头于科技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对历史知识、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基本常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观不清晰,个人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过分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基,必须注重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工科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如何提高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校层面,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

目前研究生的教育,特别是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地方性院校在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入适当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或内容,丰富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同时,达到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导师在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特别是地方性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这一培养模式导致导师是与研究生接触最频繁,影响也是最大的。研究生导师所掌握的学术思想、所持有的治学态度以及个人的政治倾向、思想作风、世界观和人生观必将对研究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提高导师人文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三) 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充分构建社会培养平台

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的实际,充分整合并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实践基地,搭建活动平台,鼓励在校研究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和“产、学、研”活动,通过不间断的社会实践来促进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促进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以便于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本地社会,为社会服务。

(四)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打造校园人文氛围

研究生群体一般都拥有明确的独立意识和较好的认知能力,在目前的环境下,人文教育不仅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导师的熏陶,更要研究生自我约束和管理,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研究生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的同时,达到教育、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最终目的。

结论

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加强地方性工科院校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小军,胡鹏,程兆莹. 理工类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64-66.

篇6

原生的移动应用

销售易是仁科互动基于管理软件移动化、社交化的趋势,利用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彻底重构CRM所形成的,集客户管理、销售管理、销售支撑为一体的新一代移动互联CRM。

史彦泽认为,随着技术的变迁,CRM产品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产品为传统的预置型CRM;第二代产品以云计算为特征,采用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SaaS服务模式;第三代产品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和社交网络为特征。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化应用,移动CRM以其便捷性和易用性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而此前因为终端用户对CRM的易用性和便捷性不满意,很多传统CRM项目惨遭失败,或者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现在,除了像仁科互动这样的新兴企业以外,传统的CRM厂商也在向移动互联转型。

史彦泽分析说,尽管传统的CRM厂商资金充足、实力雄厚,但是因为要照顾老客户的需求,因此很难根本上在架构层面向移动互联转移。因此,他们只能将移动设备作为传统PC应用端的延伸,选择用WAP版本来实现移动应用与原有应用的对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管理软件厂商费了很多功夫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史彦泽补充说。

史彦泽认为,这种模式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销售人员无法在线处理业务;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无法整合诸如签到、语音、企业微信等原生的移动应用,不但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而且效果也大打折扣。

底层的社交应用

史彦泽认为,销售易在技术上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在底层就融入了社交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销售业务协同问题,从而颠覆了传统CRM流程和表单的设计与体验,是真正以人(销售人员)为中心的销售业务模式。

“尽管传统CRM厂商意识到了社交网络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社交产品与CRM产品本身是平行的,所以很难借助社交网络来实现销售人员之间的业务协同。”史彦泽说。

而销售易将社交网络功能融合到架构底层,天然解决了销售人员之前的业务协同问题。比如说,如果共同为某个客户服务的销售团队中的任何人在和客户进行沟通后将结果反馈到系统中后,整个团队都能通过社交网络实时获取关于该客户的最新信息。

与Salesforce的不谋而合

从2011年创立仁科互动到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史彦泽对仁科互动销售易的产品发展方向更加信心百倍。史彦泽的信心,还源自仁科互动的产品理念和已经向移动互联转型后的Salesforce的产品理念非常相似。

篇7

【关键词】志书;人才匮乏;科学技术志

地方志人才队伍对完成志书,发挥志书的存史、资政和育人功能起到关键作用。从80年代开始,首轮《贵州省志・科学技术志》编修工作启动,上溯至事物发端,下限1987年,历时5年左右完成,全书共120万字左右,主体共设10篇(68章),在科技行业组织了上百人的编纂人员队伍,涉及范围广、科学性和专业性强,集思想性、系统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贵州省行业志中一部重要方志。随着二轮志书工作启动,专业分工更细,学科又有交叉,二轮志书在继承和发扬一轮志书的基础上,对编纂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地方志工作规律及特点,重视和尊重修志人才,创新地方志工作体制、方式,发挥修志工作生机和活力。从首轮修志工作来看,要建立一支优势互补、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史志队伍,是完成志书编纂任务和不断提高志书质量的关键。全国修志人才队伍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短缺,留不住人。因每两届修志之间一般要相隔20年之久,首轮修志工作者因年龄老化而自然淘汰,使专业人才方面出现断层现象。70年代的业务人员由于缺少锻炼机会和人数偏少,导致缺少业务尖子和管理人才;60年代的业务人员少,年龄高度集中的50年代的业务骨干陆续退休或退居二线。因此,贵州开展第二轮《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中人才问题亟待迫切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营造一个尊重爱护人才的环境,满足人才需要的政策,不能够全身心地发挥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愿意为修志工作效力。二是首轮贵州科技志工作机制老化,缺乏科学的人员考核机制,激励体系、晋升制度和竞争机会。在修志工作中难以避免产生“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尴尬问题,懂行的、能干的、专业的修志人才的流失和短缺非常严重。三是没有切实引进和发挥专家的能力和作用,同时也没有重视发挥地方志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的作用,更未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不少人才纷纷退出。

一、重视修志工作,积极支持、锻炼和培养修志人员

高度重视修志工作,要充分第二轮志书中《科学技术志》工作任务量估计,要把志书编纂当成政治任务来抓,纳入工作日程,同时对开展修志工作布置组织实施,组织落实得力。对内配备相关专家和编辑人员,经费和人员估算,正确对待修志工作人员的智力劳动付出;对外要组织和协调,部门修志任务责任落实明晰,激励机制修志人员,充分调动和发挥修志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避免修志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修志工作存在既要投入人力、耗费资金,又花精力,又得不到经济利益的偏差,对志书编纂工作以会议形式代替编纂工作,只求交差了事,会前发发通知,会后不督促,不过问,也不解决编纂人员的编纂难处,对修志人才只使用、不锻炼,只工作、不培养,只追求为我所用,甚至想编辑人员最好连天带夜,短时间内就把科技志修好。

二、科技史志、年鉴类地情书的编纂,保证志鉴工作延续性和稳定性

首轮贵州科技志编纂工作于1992年完成,直至2012年才启动第二轮贵州科技志编纂,期间间隔了整整20年,机构撤销,人员解散,工作戛然而止。这种临时性的部门编纂工作与机构,在人、财、物方面也没有长期性的保障,导致对修志工作的部署随意性大,机构、人员没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修志工作基本完成,临时搭建的部门及人员会一下子陷入无事可做和不知做什么、如何做的茫然和无措中。临时性组建又撤销的情况甚至严重到关乎基层地方志工作部门的存亡,后因启动了年鉴工作等相关地情书的编纂,才使得地方志工作部门逃离了临时性机构的厄运,成为政府的一个常设机构。第二轮志书中《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任务,科技史志、科技年鉴的日常科技资料的整理、编辑、出书等横向工作,在老中青的队伍中梯度培养编纂人员,为跨度20~30年配备专职人员续修《科学技术志》纵向工作奠定了基础,保证志鉴工作延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修志工作开展。

三、第二轮贵州《科学技术志》续修难度大,对编纂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二轮志书工作启动,专业分工更细,学科又有交叉,二轮志书在继承和发扬首轮志书的基础上,续修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跨度长达33年,包罗万象,既要追溯贵州科技事业从1978年到2010年的历史,又要最大限度地包容科技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历史跨度之大,范围涉及之广,当属首次。不少资料或损毁或遗失造成历史资料的断档和空白,给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资料收集渠道狭窄,资料的完整性、针对性、可用性、存史性不强,一些纸质资料散失、错漏、断档、缺项严重。同时需要跨部门、跨单位搜集资料,资料收集难度很大。二是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编纂不同于首轮贵州科技志,在组织形式、编修理论、志书体例、涵盖内容上都比首轮科技志有很大突破,而科技行业专家和其他行业专家及编修人员的协同一致,达到对志书的共识,双方要有磨合、协调的过程。三是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编辑人员大多是单位的新兵外行,都是从其他岗位临时调整组成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情况不熟悉,欠缺修志专业知识,难以准确把握志书体例。一部分从原来的工作岗位突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因为工作性质问题难以进入。返聘的老同志也是凭经验行事,又不懂计算机操作,难以适应修志新形势。四是贵州省科技厅历经几次机构改革和调整,丢失、损坏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修志工作的难度,对编纂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四、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二轮贵州《科学技术志》编纂质量

回顾首轮贵州《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修志人员的素质对整个修志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搞好续志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以贵州首轮科技志修志为例,当时成立编纂委员会挑选了许多精兵强将,聚集了一大批有着丰富阅历和能力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由副省长徐采栋担任主任委员,省科委顾问达昭任总顾问,设副主任委员3名,委员27名,主编1名,副主编3名,分篇主编18名,撰稿150人,办公室成员5人。参评专家达491人次,篇审专家130人次,总审6人次。为了编纂高质量、高水准的上乘佳作,老一辈科技修志者既工作,又当学问研究,有28人次参加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科技志学术研讨会,在本省和全国性科技史志刊物上、评述40余篇。1987年至1989年,科技志正、副主编及编委办公室成员在北京社会函授大学中国方志学专业攻读并完成全部学业,接受了方志理论学习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是通过这种自身的理论学习、同行之间交流和参加编纂实践,对完成志书的编纂任务起了决定性作用。

志书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学术价值”“有特殊体例的著述”的特殊史书,它对编修者在学识水平、专业知识、著述能力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业务也要懂方志,需要有一支政治上、业务上都过得硬的修志队伍。由于贵州科技志兼有广泛性和专业性特点,涉及面非常广,既需要各个行业、学科的人员参与志书编纂,又要多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工作协调,站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角度上,实现众手成志。但是贵州方志学理论比较滞后,方志专家少之又少,而具体到科技行业,满足修志要求的复合型专家学者,更是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寻。

五、思考及建议

笔者认为:修志工作是个千秋大事业,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零打碎敲的培训形式、边干边学的应试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要求,满足不了修志事业的发展需要。首先,修志人员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修志工作在职称评定方面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修志人员动力不足,不思进取。很多行业部门根本就没有完整的长远规划,更没有做到根据工作实际和形势的需要及时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这些导致了在工作中激励不足、竞争不足,人才的工作热情不高,其才干和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就达不到当初引进人才的初衷。人才难得更难留。其次,缺乏对编修人员的有计划,有规范的培训,再有对修志新人的培养工作提不上议事日程,造成修志人才断档。目前二轮科技志工作,自身的人才在流失,招聘的人才也在流失。需要认真地总结原因并及时调整策略,尤其是把行业专家发动起来,组织他们参与二轮贵州科技志续修工作,专家修志,众手成志,二轮科技志还是可以留住大有作为的人才。三是修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及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服务等方向的技术培训缺乏,跟不上时代要求。二轮科技志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事关修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育人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加快修志工作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支学习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而这项工作需要方志专家对科技志的总体把握,宏观指导和具体培训,科技行业专家在对方志理论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对科技志的具体指挥和操作,修志人员在了解方志的前提下,具体实施,使之不断适应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修志工作的需要,开创我省修志事业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资助项目“贵州省第二轮科技志编纂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黔科合R字[2014]17号

【参考文献】

[1]闫尧晟.主编主导作用在志书总纂阶段的具体体现[J].黑龙江史志,2011(4):12-15.

[2]高浦国.试论解决修志人才匮乏问题的对策[J].方志论坛,2014(2):8-9.

[3]张丹.谈谈方志工作者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史志,2011(6):11-14.

[4]赖少波.关于第二轮地方志编纂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尝试[J].广西地方志,2008(1):17-18.

[5]李春华.培养方志专业人才势在必行[J].方志论坛,2004(6):16-17.

[6]张军.如何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1(20):16-18.

篇8

开学第一课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平台与教育平台2008年联合创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类,已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1年开学第一课

由于2021年开学第一课还未播出,小编给大家带来往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一《开学第一课》播出啦,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的人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代中,好吃懒做、铺张浪费现象十分突出。不过在这里我就要严重的批评那些好吃懒做、铺张浪费的人和那些不认真学习到处流浪的学生们。正所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也许在几十年后,他们会后悔的。最可恨的是那些制大量的:白粉,冰毒,海洛因等流传到人类中,到处骗取大量钱财,严重危害群众,破坏一个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让人家破人亡,有家不能归,尽做一些给自己家庭、祖国丢脸,更严重的是危害了祖国的利益,且不是大大的和战士唱反调吗?他们为国为民,不惜付出生命。而你们是伤害人民破坏祖国利益,不过最终你们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这时且有些人后悔,不过有些相反,在生命最后一刻时还不悔改,还想着发大财的白日梦等,可是他们想过有,你们的家人会因为你们而抬不起头,会受到别人的藐视,而不被人重。……

想想我们现在所拥有丰衣足食的日子、富裕的生活是怎么由来的?好好的发扬那宏伟的精神,这样你的家人会因为你们而骄傲,祖国会因你们光荣而自豪。

现在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和平而幸福美满的家园,这可是过去乡亲们,战士们梦寐以求的所想要的家,可是当战士们把这一切带来时,自己却悄悄地消失了,他们并没有尝试自己的成果。我们难道不会好好珍惜吗,这一切,是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甚至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有些人还去践踏他们的成果,这些人禽兽都不如,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一切,因为这一切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所换来的,他们同样的是人,同样的只有一条命,有亲人,可他们没有自私心,他们背景离乡还忍受着侵略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挫折去战斗,去给祖国创造辉煌。成功的第一步:“和平”,而我们比他们的生活,条件等好上几千倍,而我们又给祖国取得发什么成就?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用我们的心声呼唤大家吧,从那阴暗是生活中走出来吧!认真学习,继承他们的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我门心中。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一切,让我们永远记在心里吧,那我们就用行动来证明这一切,让我们这一代去创造祖国,让祖国更辉煌强壮,那就让我们跨出成功的第一步:“学习精神。”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二时间过得非常快,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金秋时节。在这个季节中,大家最关心的“开学第一课”终于来了,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可以看到这个节目了,全国中小学生统一观看的节目“开学第一课”!

当我看到他们的种种事迹以后,我的内心是非常感动的,因为他们的基因里写着责任和担当,血液里留着家国情怀。几乎每一代人都会说新一代人不好,但新一代人不仅没有垮,反而发展成属于他们时代的鲜明性格,这次的战疫就是很好的说明。

开学第一课是让我们重温了这段抗疫的经历,虽然早在开学之前就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内容,但每次学习都会被震撼。我们小学生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将之作为我们学习的动力,争取早日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人太过于浮躁,做一件事没有认真做下去,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就要放弃,缺少坚持奋斗的毅力。作为当代小学生,一定要摒除这种浮躁的心理,学习不可一日而弃,好成绩都是靠平时点滴积累的。

看完开学第一课以后,我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规划,首先是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学习不能只看表面成绩,而是让自己接受更多的知识,做一个自强上进少年;再之后就是遵纪守法,在能力范围内主动帮助他人;最后就是听父母的话,勤俭节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才是新时代少年应该具备的品质。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三时间飞速,转眼已到九月,新一年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正式播出,而今年的主题:“_。”

因为疫情,我们度过一个格外漫长的寒假,不仅要在家中上网课学习,出门也要带上口罩,使我们的生活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但随着祖国不断地抗击疫情,与钟南山爷爷的英明指导下,战胜了这令人民都为之恐惧的危险疫情。如今虽然疫情还未彻底的遏制,但我们也慢慢恢复之前的平静生活,同学们也返回校园之中,开启了新一学期的学习生活。

而随着暑假生活的结束,如今距离战胜疫情已经过去数月之久,我们的生活也渐渐的回复平静。现在虽然说出门还需要佩戴口罩,但与国外还在继续蔓延的疫情相比,我们可以说是最快取得的胜利一个国家。

随着八月结束,九月已经来临,而每当我们返回校园的时刻,央视都会播出《开学第一课》这一节目,让我们感受抗疫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其中涌现出的各位抗疫英雄,也是我们祖国可以顺利度过疫情危机的坚定基础。祖国已经_岁了,对我们人类来说,_岁已是可以算作高龄,但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_年仅仅只是开始,是伟大胜利开端下的一个起点。

所以身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小学生为了今后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一定要像《开学第一课》“普及抗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主题中的各位先辈一样,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而不断地奋斗。

在祖国母亲这慈祥鼓励的目光下,让我们一起学习伟大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踏着这通向光明的英勇足迹,不断地前进,为祖国未来而回归校园!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四开学了,大家又可以见到可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了 ,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当然啦,每年9月开学季最令人激动的事情,莫过于《开学第一课》的播出啦。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堂生动且有意义的教育课。每年的《开学第一课》的内容都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让大家瞬间陷入思考,让大家成长得更快。

以往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和妈妈如约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上课铃声的敲响,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在20_年9月1日晚8点播出,这一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_”。节目中一个又一个励志感人的片段,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给大家启发了许多人生道理。原来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许多人都在为这个社会传播着正能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不知不觉,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就结束了,这一刻我陷入了深思,然后妈妈也安静了。说真的,看了这个节目让我明白了许多,收获了许多,以及成长了许多,好比一堂人生哲理课。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了一遍又一遍,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的方向又在哪里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需要努力学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还有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更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祖国的未来离不开我们。且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正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勤奋学习,积累知识,珍惜自己的青春,并以“我与祖国同成长”作为自己的心声,将来能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此刻,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拼搏,在学习的海洋中遨游,奋勇前进。《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可以让大家学到许多课堂中没有的知识,所以还没有观看的同学,记得去收看哦!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五九月,代表着新的学期和新的起点。学生们告别了暑假迎来了新的学校生活。在开学之际,大型教育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也如期而至。

丝绸之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看着节日,不由得想起那满载辉煌的古道。跟着汉使张骞的驼队,从长安出发,饮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阳关。一路走来,歪歪斜斜的足迹,印满岁月里不寻常的邂逅。

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

心上有一堵斑驳的城墙,永远地横亘着。楼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丝绸路,像一颗疲倦的星辰,在银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温柔的绿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厦古雕楼的飞禽走兽,凝望着惨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几堵断壁残垣在风沙中演绎着一个古城的兴衰荣辱。

遥想大漠丝绸路,孤傲地悬着它世纪的心思。就这样独步在砖石构成的丰碑上,已经枯死的沙柳,伫立着怪影,印证着千年前的繁华。没有尽头的巷子啊!无数的门,无数声“吱呀”,无数人们的身影。来了一拨又一拨,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浆洗的麻衣,难掩的一串渐远的蹄声……叮叮当当的咏叹里,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晨雾里睁开眼,丝绸之路的商人都闲坐成罗汉,无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砾。客栈中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一张张黑白胶片,留下狂风中隐约的冷笑。

沉默是积蓄,是力量,丝绸之路在向天空接近着,一队无声的骆驼带着永久的繁华,消失在风沙的后面。风沙大啊!多少钱庄、店铺、货栈、作坊,还有多少舞榭歌台、酒楼客舍,就这样不经意地被风吹散了。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就这样不经意地被风掩埋了。暮色古道变成一堆熄了火的红炭,伴随着满东方散步的佛,留下一座座洞窟,演绎着一幕幕哑剧。望着那金灿灿的沙砾,我忘记了日落照着大旗的豪迈,忘记了来自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无限惬意,甚至忘却了什么叫做草肥水美,而这里曾经是帝王将相的行宫猎场。

篇9

   开学第一课《少年强中国强》观后感500字

   今天是一年一度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开播的日子,如同往年一般,我依旧是准时收看了。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带给我的依然是很深的感触,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而我从节目上学到的,就是“英雄”两字。我所领悟到的“英雄”,跟大家想象中的不一样。

   所谓的“英雄”,应该是一种精神领域上的事物,这种事物可以是爱,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舍己为人等等。

   当一位母亲含辛茹苦的将孩子养大,她难道不是英雄吗?正是母爱驱使着一个女人去照顾一个新生的生命,从孩子嗷嗷待脯到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期间母亲哪点不费心?因此母亲就是英雄,她对孩子的爱就是一种“英雄精神”。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和平的,我们之所以能够不受战乱的侵扰,无非就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这些人对于我们来说,何尝又不是英雄呢?他们的精神就是英雄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是英雄,我们也无时无刻的在学习着“英雄精神”。当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时候,难道不是在学习先辈们抵制邪恶的精神吗?当你有了孩子,并且悉心照顾的时候,难道不是在学习你父母交给你的精神吗?因此不管是在什么时候,英雄总是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无时无刻贯穿着英雄精神。当你遭遇困难,但是百折不挠的继续努力,最后获得成功的时候,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开学第一课《少年强中国强》观后感500字

   愉快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始了,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到了开学的时候我都会非常兴奋,也许很多同学都喜欢玩,可是我更喜欢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因为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点。2020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

   每一年央视都会开播开学第一课,而看完总会有很大的收获,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跟家人相处的时候,都会有全新的自我认识。今年也不例外,我还是跟平时一样,在9月1日的晚上都会准时守在电视面前,然后爸妈也会跟我一起看,有时候我还会拉上比我小一岁的妹妹一起看,我会一边看一边跟她讲里面的人物,同时也会跟爸妈一起讨论我学到什么新的知识点等等。

   这个节日一直陪伴我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改变过。随后我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看完之后把自己的学到的东西记下来,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跟同学一起互相分享彼此的观后感心得。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同时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在未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也是我从小到现在的梦想,希望我可以实早点实现。这是我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那么你的呢?

   开学第一课《少年强中国强》观后感500字

   九月,象征着一段漫长暑假的结束,也预示是一个学期崭新的开始。你是否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2020年的九月注定跟以往不同。尽管这场劫难给予人们浓烈的情绪正在慢慢褪色,甚至是多年以后人们会用“历史”来概括它,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疫情环境下的我们,是需要这一堂课的,一堂能帮我们记录劫难,铭记教训,思考人生的大课——《开学第一课》。

   你是否听过或者看过《开学第一课》?它是一档央视推出的教育公益节目,播出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了。在这十二年里,每年的开学之际《开学第一课》从不缺席,并且节目都会设置深刻有思想的主题跟全国的中小学生见面。十二年的《开学第一课》,十二年的开学主题,便有十二年的人生思考。我想,这是节目最根本的教育目的和意义。

   2020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看了之后感悟很多。

篇10

    根据调查:某学科学生的平均成绩好,这些学生对该学科的授课老师的印象也特好的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相反,某学科学生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对该学科的授课老师的印象好的不到百分之五十。单从这些数据表明,老师在孩子心中所留的印象直接影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当一届新生呈现在自己面前时,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会不约而同的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的好奇心或许是在给老师问好,或许是一种求知欲,或许是另一种企盼,或许是一种猜想和说不出的新感觉。当你看到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面孔,便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术让孩子们尽快融入班级、融入校园,走上更加健康的成长之路……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如何给孩子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这是一个老师“经营”学生的关键。

    一、以生为本,倡导和谐

    摒弃师道尊严,要上好第一课,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民主、平等是前提,是关键。

    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成员,更是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老师在操纵课堂教学现场时,千万别忘了演主角的是学生,让孩子们自主地去听、说、读、想等,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只有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与畏惧感,营造一个平等的师生对话空间。如果老师高高在上,俨然是不可撼动的权威,学生就敬而远之,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随之成了无源之水。

    二、以文为魂,注重教学效果

    课前应备好该学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教材为对话文本,适度拓展;以学生为中心,适时发展;以问题为主线,相机深入。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意识,一个优秀的课堂学生的眼神是最佳评委,他们的眼睛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移动。教师从孩子的眼神可以看出学情的好坏,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参与了自主学习。如果你的“第一课”没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那么你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分也得不到高分,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未必好开展,教学效果也许会事倍功半。

    三、以趣吸人,以情育人

    一个有趣的的话题对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思绪是风筝那么情趣就是线轴。趣会让学生将漫无目标的思绪都会集中在课堂,趣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趣会让孩子们乐在其中。一个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一定是一位充满童趣、幽默、和悦的老师。

    四、热情服务,心心相通

    孩子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学效果是教师服务的中心目的。无论课堂内外老师们都应该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他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一块面包、一粒药丸、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次赞扬……什么时候走进学生的心灵,就真正为孩子上好了第一课。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丝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为孩子上好学科“第一课”,让孩子们有获也有乐,而且在课外一定上好生活中的“第一课”,更要为孩子们上好人生的“第一课”。

    老师应该时常关心孩子们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注意到孩子们的动机,及时发现他们要犯的错误或已经犯下的错误,并用心和他们交流让他们从此改正错误。切记一定不要在孩子们初犯错误时将自己留给他们一个“虎妈”似的印象,希望孩子们永远记注你的笑脸那才是一个小学教师的成功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