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不坏的手帕范文
时间:2023-04-06 10: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烧不坏的手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上作文课,我们的覃老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魔法课。
今天早上,覃老师翩然走入教室,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变一个魔术,烧不坏的小手帕!”
“手帕怎么会烧不坏?”同学们惊奇地问。我心里也很纳闷,手帕怎么会烧不坏呢?!我们都紧张地期待着。
老师开始做准备工作。只见她拿出一个铁盆子、一个盘子、一杯凉水、一杯酒精和一块小手帕,还有一个打火机。然 后 老师从手帕上撕了一小块,把撕下的手帕拿起来,向我们求证:“这是未施法的小手帕,用打火机一点就会着火。不信你们看!”说完就点着那块布。碎布一下子着火了,越烧越旺,像翩翩掉落的黑蝴蝶,化为灰烬,落在了地上。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议论纷纷。
接下来,老师说:“刚才的小手帕烧坏了,可现在施了法的小手帕不会了。”这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了,都屏气凝神,看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我有些惊奇,同样也十分好奇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见老师先把小手帕在水里浸泡了一会儿,又在酒精里洗了个澡,就拿着打火机点着了小手帕。手帕一点就着火了,但是手帕并没有烧焦烧糊。“啊!小手帕竟然没有烧坏!”我惊奇地说,“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我发现酒精的内焰是蓝色,外焰却是红色的。火一灭,老师一抖手帕,手帕还是完整的呢。我们彻底惊呆了! 于是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起原理“酒精燃烧时外焰温度高,内焰温度低,酒精浮在布的表面,燃烧后剩余的水分在保护手帕。”
篇2
记得那节课的时候林珍老师带来了两个盘子、一瓶医用酒精、两条手帕、一个打火机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 笑眯眯地说:“我们要做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怎么可能烧不坏呢?我心中又犯起了嘀咕。
实验开始了,同学们都一拥而上,只见林老师先将手帕放到水里浸湿,再拧干,对折后放入盘子里。接着,再倒入酒精。然后用打火机点燃酒精,霎时,火苗一下子窜了起来,火越烧越旺,过了几十秒钟后,林老师盖上另一个盘子把火熄灭了,而那块被火烧过的手帕尽然完好无损。
老师问大家这时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手帕沾了水。林老师便笑着对大家说:“那我们就再来一次吧!”说着,林老师拿出一条干手帕,按照同样的办法将它点燃,可手帕依旧完好无损,我们都看呆了。
“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林老师说,“酒精在燃烧的时候,火焰上部的温度很高,而底部的温度却很低。另外,实验用的是浓度百分之七十五的医用酒精,酒精容挥发,而燃烧是在盘子的表面进行的,手帕是浸泡在百分之二十五的水中的,一直处于水的保护下,所以烧不怀。
篇3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难的发生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不少花季少年因对灾害产生原因、拯救意识的淡薄、防护知识的缺乏,面对突如其来火灾事故不能够正确脱险逃生而葬身火海;因此,在学生中倡导“防灾减灾、生命至上”是现实的需要;持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科技中心消防科普教育学生“以知识守护生命、因平安成就幸福”为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创设空间资源、场地资源、器材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机智应对火灾突发和火场逃生的正确策略,从而提升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自护的实践能力。
【活动内容】
《以知识守护生命、因平安成就幸福》这一主题,是依据活动方案得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而设计,从学生生活亲历出发、根据认知规律,把大主题分解成四个活动过程:
活动一:《揭题调查汇报展示》
1、分组限时《益智游戏》竞赛(出示题版)
A、请连线“属于同一类别使用范围的安全标识图”。
B、被连线的图片,使用范围都与什么有关?
“人前人后露一点”打一字谜:()。
C、谈谈你对“火”的认识?【(附图组):(1)钻木取火蠕动微光的传说;(2)燃气炉中活泼跳动的火苗;(3)听到火海中人类的悲鸣】
2、点击问号
A、观察一组数据:(2005-2011年)火灾数据统计表(注意红色字体),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对“火”的哪些方面,你产生了探究兴趣?
B、探究、调查问题的途径方法多(配方法导航图):如,人群采访、机构考察、浏览网络、问卷调查等……
3、交流汇报
A、之前经过采访、考察、问卷等调查途径,对你感兴趣的探究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请谈谈你的收获——
例如:你是怎么来看待生活中杜绝和减少火灾的发生?或是发生火灾时,逃生与减少伤亡损失的更好策略?
B、(依据已有经验)预设逃生方案(附记录表)
活动二:《案例剖析形成策略》
1.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引出试验)
为什么 “预设逃生方案” 要保持低姿行走或匍匐爬行?受火势威胁时,为什么又要当机立断地披上浸湿的衣物呢?
操作室
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量杯、盘子、手帕2块、镊子、实验台。
实验原理:水的比热容大;水吸热,蒸发又吸收大量的热,达不到手帕燃点。
(1)做一做 (配实验图)
1)点燃酒精灯;
2)用镊子分别钳住一条干的手帕和一条70%含量的酒精、30%是水的手帕;
3)同时放置酒精灯上方点燃;
4)观察两条手帕燃烧的现象,结果怎么样?
(2)试分析
1)“手帕” 燃烧过程中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烟是怎么形成的?热辐射是怎样产生的?
2)请解释燃烧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附:燃烧吸热、释放出热量现象图)
2. 交流、汇报(附:信息小链接)
(1)师生共同研讨:(70%是酒精,30%是水)酒精燃烧时,手帕上的一部分水受热蒸发,带走了手帕中的一部分热量,另外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只要水不干,手帕就不会被烧到;天下没有烧不坏的手帕,是酒精中30%的水分跟它保了险……
(2)修改逃生预案
活动三:《实践演练应用策略》
1、试分析(配图)
(1)观察图,高楼失火至几楼?
(2)高层楼房建筑失火,火势初起怎么办?
(3)火已蔓延高层房间无法控制时,应急的措施?
活动一红色营房探秘(逃生)
器材准备: 火焰灯、防烟面具、防火毯、逃生绳、手电筒、灭火器。
分场景(布置场地)
(一)危险性:室内易燃易爆物品随时泄漏、爆燃或二次爆炸;房屋倒塌或燃烧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容易造成缺氧、中毒伤亡。(配场景图)
(二)复杂性:通道内部烟雾大、温度高、视线差、地段复杂、易造成火势迅速蔓延,逃生人群拥挤,易造踩踏。(配场景图)
(三)楼层高,火势凶猛。(配场景图)
(四)火灾事发的时段。(配场景图)
实践演练(分组进行)
2、交流、汇报(附:信息小链接)
(1)火已蔓延至三楼房间,火势初起,要迅速灭火,同时呼救、报警。
(2)A、火已蔓延无法控制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湿衣裹身,身体贴地,快速向楼下有序撤离。B、当大火封门无法逃离时,应关紧迎火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堵塞门缝,用湿被单或湿被封门,防止烟火侵入。 C、若火源在室内,离开房间时,应关上房门,将火焰、浓烟控制在一定的空间内。D、出不来,上阳台。无法逃离时,应尽量在阳台、窗户等易被发现的地方等待救援。E、结绳索,把命保。利用应急逃生绳,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道滑下逃生,也可临时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结成绳索逃生,系牢以免中途断开。
知识小链接:现代的教学楼由于楼层逐渐增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学生密度大,加上课桌、课椅等可燃物较多,发生火灾时,逃离比较困难,一旦楼房着火,你会采取哪些方法逃生呢?(配插图)
交流、汇报——设计《学校火灾逃生预案》
活动四:《持续引领提升策略》
1、(以卡通小孩对话形式出现)A、你知道报警的重要性吗?B、请描述正确的报警程序。(附:信息小链接)
报警语速和精确度直接影响出警的迅速程度关系到灭火的时间。
创编报警童谣(附插图)
参读《火场逃生要诀》,创编逃生童谣(附插图)
2、完善逃生方案
瞭望窗:
同学们,“火”是一把双刃剑,不要让灿烂的生命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别让人间的悲剧重演,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警惕和预防火灾的发生吧
1、当人在深陷灾难的情况下,怎样突破生存的极限呢?(配图)
2、假如世上没有火,人类的生活将会怎么样?(配图如下)
A、火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刀耕火种,是火最原始用途);B、是人类生活的需要(生火熟食,是火最广泛用途);C、是人类生产的需要(钻木取火,诞生工业文明)。
评价、总结
环节一:成长足迹(填写《消防基地纪念手册》)
我的收获:
还记得我们都进行了哪些活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次活动,你认为自己做的结果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你的心里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
一、精心设计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就是诱发学生急切解决问题、探知事物本质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带着这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我先安排两个学生在课前展示两个“魔术”,一个是“烧不坏的手帕”,手帕在70%的酒精溶液浸湿后用酒精灯点燃,发现手帕居然烧不坏;另一个是“玻璃榨点灯”,在用玻璃棒粘取浓硫酸后冉粘少许岛锰酸钾粉末,之后将该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的灯芯处,发现酒精灯燃烧了。这两个“魔术”使整个课堂都沸腾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我顺势引导:在第一个实验中,根据我们的生沾常识,手帕是可以燃烧的,但“魔术”中却没有燃烧,也就是--该燃烧的没有燃烧;在第二个实验中,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酒精灯必须要用火来点燃,但“魔术”中没有任何的点火现象却依然能够燃烧,也就是--不该燃烧的却燃烧了。根据“魔术”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冲突这一思维矛盾,我启发学生思考:到底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燃烧与灭火原理在下课前由同学们自己进行“魔术”的揭秘。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二、改进和创新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上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关于二氧化碳制取药品的选取在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是进行试管实验,让学生们对比实验现象,而我不满足一般的试管实验,使用了多孔白板。在白板的三个孔中上分别放置等质量的两份石灰石和一份碳酸钠粉末,实验前先让同学们观察这二:份样品的形状、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之后再让他们向三个孔中分别滴加相同滴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随即观察现象。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对比十分明显,学生们立即得出了反应速率不同的结论,之后再对现象进行讨论、思考,以及结合实验室制气的实际总结出实验室制气在选择药品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同时,采用多孔白板也可以避免药品的浪费,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这种做法可延伸用于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通性等实验中。
三、对实验现象进行环环相扣的思维训练
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我先将一个盛有少量浓氨水的小烧杯放在讲台上,并让学生们观察氨水的物理性质,之后让氨水挥发到整个教室,问学生: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学生答:有刺激性的气味。我又问:你们怎么会问到氨水的气味?你看见氨水跑过去了吗?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氨水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构成的”。我接着讲解:“是的,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使我们感觉到氨的气味。我们把这种微粒叫做氨分子。这也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所以,我们才能闻到氨水的气味。”在做大烧杯倒扣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中,同学们能够观察到烧杯中的氨水没有明显变化,酚酞溶液变红,烧杯外的酚酞溶液没有变红。同学们经过讨论可以得出是因为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的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我随即追问:氨分子在运动,那么酚酞分子是否在运动?学生们回答是肯定的。我又问:为何是酚酞溶液变红而不是氨水溶液变红呢?学生们思考片刻答道:因为氨分子运动得快,所以氨分子先运动到酚酞溶液的烧杯中。通过一系列的问答,学生们对“氨水挥发”这一感性认识的层层分析,形成了分子的概念,并且所学的知识更加辩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总之,利用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健康、积极进取的心理驱使下更加主动地学习。
篇5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以下是本人对化学有效教学的一点看法,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应是学生所了解的或愿意了解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情境。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的,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动力。
每一节课都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师可以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素材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让学生从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中来感受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可以增加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电灯等实验。同学们看到手帕在“水”中浸湿之后能够被点燃,就觉得不可思议,继而猜测“水”不是水,而是酒精,我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们:“对,但不全对,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为什么手帕燃烧了,最后却烧不坏呢?同学们表示不解,我告诉他们,这是利用化学原理,以后慢慢学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看到我用玻璃棒在浓硫酸中蘸了一下,又在高锰酸钾中蘸了一下,然后靠近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就被点燃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惊呼:“化学原理真奇妙。”
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或确定有关活动方案,再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搜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证据,验证假设,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中“向小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而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易成功的。但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呢?学生就会去思考,然后来寻求答案,原来增加的重力不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呢?”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设计了多种方案,有同学提出用二氧化碳来吹肥皂泡,也有同学说向有点燃小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更有同学说把用空气吹的肥皂泡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有的同学说用精密天平称二氧化碳的质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再从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有效反馈,激发教与学的平衡与和谐课堂反馈能力,表现为教师欲达到教学目的,不断把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输出给学生,这些信息作用于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应。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等条件的差别,就要求教师的反馈要多样化,抓住时机,合理利用反馈。
心理学相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反馈产生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来源于学生的信息是复杂多变的,再加之有些信息具有适时性,因此,教师必须对信息做出最迅速、最准确、最灵敏地接收与反馈,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反馈要及时,学生做对了要立即给予肯定,可以增强其自信心、愉悦感和自豪感,并有助于保持已有的知识。如果做错了或不完整,通过分析交流,给出正确的答案,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痕迹,建立正确的印象。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师生合作 探讨
合作学习是二十一世纪新型的教育理念之一,亦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加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导致部分学生过早掉队。使学生的化学成绩普遍低下。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就能更好地改变这些教学的弊端。合作学习是当今社会最有效、最进步的学习方式。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来讲,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个化学结论的得出,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来完成,如果单凭一位学生的智慧和经验是很难顺利完成课程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而只有学生之间智慧和经验的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才能确保教学任务的成功完成。因此,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实验探究结合在一起,成为化学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许多化学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小组中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往往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笔者认为,有效的师生合作是推动化学课堂顺利进行的催化剂。
一、师生合作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学、乐学
作为一位化学教师,新接任一个班级时,应该把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欢化学,才会愿意学,乐意学。笔者每次新接一个班,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都以几个趣味实验作为开场白,当学生面对我这个陌生的化学老师,望着我手中的酒精灯、试管等仪器时,他们好奇、紧张、怀疑。此时,我走到学生中间,把酒精灯、试管给一位学生,自己拿着镊子、手帕,然后告诉学生和他们一起完成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那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感到好奇和疑虑,但所有学生都感到亲切。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师生合作,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接受了他们的化学老师。接下来的“魔术”顺利进行,当看到烧不坏的手帕时,学生们都喊了起来,他们已不再感到拘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实验完毕后,很多学生围着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彻底被调动起来。在这个合作中,学生只充当了一个配角,因为那时他们的化学知识几乎为0,但仅仅这一个简单的师生合作,教师就很轻松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有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完全来源于具体的学科,而是该科的任课教师,因此平时多利用师生合作,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好感,让学生乐意学该学科,也可以学好该学科。
二、师生合作,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据了教学的重头戏。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验,有的学生喜欢,有的学生害怕,特别当面对一些易碎、易燃、易爆的仪器或药品,有的学生更是恐惧。做这些实验时,他们紧张,甚至不愿意做。因此在这种教学情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很苍白,而师生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师生合作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学习有一种安全感,他们的心情会放松,学习兴趣会提高。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会从原来对探究知识过程的恐惧转变为对知识探求的渴望。笔者在执教探究“点燃不纯氢气会有什么后果”的课题时,就发现很多学生不敢动手操作这个实验,他们对知识探究过程充满了害怕,此时如果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那注定是无效的。因此像这种情况下,只有师生合作教学才会显得有效。当我提出我将会和大家一起探究,学生的害怕情绪顿时消了一大半,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知识探究成功的自信心。后来和我合作的学生很大胆,其余学生也观察得非常仔细,生怕漏了哪个重要探究环节,当然小组合作分析也就非常有效。初中学生因为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独立学习能力还不强,合作意识和方法也不够完善,因此有些知识的学习确实要靠教师的引领。
三、师生合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7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基本思维方法 化学实验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决定了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说决定了该学生的成绩。所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成为中学阶段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样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成为我们不断思考和尝试的问题之一。思维能力是在思维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所以思维能力靠机械记忆,简单模仿是无法提高的。学生必须深入到问题中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才能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尝试。
一、从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入手
思维过程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过程。我们首先要对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新知识和新概念不断被引入,这些知识与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拿出来让学生分析比较。例如:学习单质化学物概念时,要把过去学过的纯净物、混合物拿出来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这两组概念中的关键点,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是以物质的种类,而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以元素的种类。初三化学中这类知识较多,这类知识的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而在各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例如在金属性质的教学中,先展示各种常见金属的性质,再由这些常见的性质,概括出金属的共性。化学的教学中,推理能力是最能得到训练的。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最常见的就是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出是什么物质或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方法,为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没有疑惑就没有思维,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类启发性的问题或者质疑性的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单质和化合物时,给出学生几种常见的化学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铜、氧化铁、氯化钠、氢气、碳酸氢铵等,抛出问题:“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之后会从状态、由哪种微粒构成、是否含有氢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有几种元素构成等方面进行分类。这样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出发了解问题。
当然在设置这些问题时,要能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从教材内容和知识的逻辑顺序,从已学知识出发,一环扣一环,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使学生能连续思考,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仅课堂上认真思考,课后和作业中也能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同样得到了拓展。
三、通过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
篇8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在于后天的培养。因此,我们每一堂课都应精心设计,并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1)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例如,浙江版八年级下册“氧化”这一节中,讲解“燃烧和灭火”时,我首先演示“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实验: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1∶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镊子夹住手帕一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发现酒精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原理:酒精燃烧时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温度没有达到棉布的着火点,因而手帕不坏)。学生观察后,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这样引入:在农村,经常有一些人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致使很多人上当受骗,那么如何区分黄铜和黄金呢?然后引出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学生们在实验探究和老师的提问中产生兴趣,乐在其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拓宽化学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燃烧和灭火”这一节。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补充一个实验:点燃一高一低两只蜡烛,用一个大烧杯扣住,让学生观察现象,借此进行拓展。还可以开展“如果遇到了火灾如何逃生自救”的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拓宽了化学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注重教法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反应物、生成物进行计算。原来上课为了减缓坡度,先讲化学式的意义,接着讲化学式的计算,方程式的书写、意义、计算。一节课设计了很多细小的环节,反复强调解题格式,但结果并不理想,做题中仍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改变了过去的做法。上课后,首先引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七卫星,火箭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液氧,请同学们写出方程式。然后提问:如果液氢的质量是100千克,那么至少需液氧多少千克?让同学们计算回答,引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看课本例题1,强调格式步骤。在学生看完后找学生板演,让学生对照课本找错误。强调:①解设答不能丢。②设未知数时不能带单位。③质量比要写在化学式正下方。④比例式不能省。⑤计算过程中要带单位。完成例1后,采用竞赛形式,师生同做一道题: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若制取64克氧气,问需过氧化氢质量为多少克?
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格式的重视,我把解题过程写在黑
板上。
解:设需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克。
H2O2 MnO2 2H2O +O2 34∶32=X∶64
34 32 32X=34×64
X 64 X=68
答:需过氧化氢的质量为68克。
在学生完成题目后,让学生找老师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时,学生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气氛活跃,找出以下错误:①设未知数时带单位。②方程式未配平。③质量比书写位置不对。④64没带单位。找完错误后,让同学找出自己解题中的错误,再进行练习。通过作业看,本节课效果明显好于以往,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维发展。
三、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多得,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学法,另一方面是通过专门的学法讲授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是让学生掌握新课的学习程序,即课前预习,找出难点,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总结规律。要求学生必须预习教材,找出疑难,以便带着问题听讲,提高课堂效率。二是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掌握学习的重点。化学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如在学习溶解度这个概念时,要抓住“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单位是克”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质的克数。第二方面是掌握和理解化学用语,即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如果这些内容掌握不好,进一步学习就有困难。第三方面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要认真思考,认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结论。
篇9
【摘 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化学史实,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科学精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巧妙的设计各种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探索性实验
1. 利用化学史实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化学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都是人类创造发明的结晶。化学的历史,不仅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和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和再现,它触及到著名学者的生平和思想的逐渐演进,也涉及到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有关的化学历史,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研究的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方法,就会有助于从知识中取得科学思想,使学生受到创新的启示。例如:在讲授氧气的发现、性质和燃烧的概念时,就可以揭示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借鉴。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本来发现的是能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到陈旧燃素学说思想的束缚,却没有让主观去服从客观,进而错误的燃素说,也就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相反,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教条和权威,充分尊重实践,大胆创新,为了弄清燃烧过程,他把天平引进化学,进行了相当精密的定量分析测定,这就使他发现,原来燃烧只是同氧气有关,而与所谓燃素无关,燃素完全是多余的也是虚构的东西,从而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多的燃素说,实现了一场化学上的深刻革命。从普利斯特利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之中,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守思想是禁锢人类思维之大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不致被经验所困惑,被保守所禁锢。
在教学中,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发展史,在教给学生知识结论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获得知识结论的方法,将有助于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2. 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 德国教育家普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设法激化、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凡科学家,发明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作为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化学生好奇心。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教师上课魔术般的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传家宝——烧不坏的手帕,用酒精浸泡手帕后点燃,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化学联系实际很强,学生对日常生活出现一些有趣的感到无限神奇,内心充满去解开谜底的强烈愿望。同学们很好奇为什么烧不坏,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又如在菜市场卖鱼的经常向水中通氧气,为什么汽水一开盖就会冒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不断设置了类似的情景,一步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寓知于乐,以趣激学。
3. 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思维。”实验中化学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各种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处于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例如:在“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时, 教师先讲清楚其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 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 而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 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 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 为何将滴管伸入液面之下?久置的 NaOH 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学生领悟到是氧气作怪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氧化速度减慢?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被激发,提出了改进实验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在新制的 FeSO4 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滴管伸入液面下,再滴入 NaOH 溶液,终于观察到了白色的 Fe(OH)2 沉淀,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并对实验成败进行评估,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如“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试”可先提出实验题目让学生思考:要思考室温下KNO3溶解度,从何处下手?从溶解度下手,必须解决的问题(1)保持温度(2)测得100克水最多能溶解KNO3,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对此,学生会提出各种方案,有的基本原理正确,但费时太多,实际上行不通;有的基本原理错了。在这“愤排”状态教师提醒:“是否必须用100克水?水多少是不是关键?能否从饱和溶液着手?”经过以上讨论拟定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把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广泛的空间,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意识,充分挖掘和应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合理创设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氛围,采取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就会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良好品格,就一定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11-01
化学复习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学习是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更高层次的化学知识打基础,它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知识面宽,考点比较多,比较杂乱,因此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抓住重点。同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本文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复习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传统的复习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形式单调,只是在对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所以,如何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利用实验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酸碱盐”的复习课中,教师可以找出三个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酸、碱、盐来进行性质自述,然后再找一个学生扮演水分子,让其他学生安排他们的组合。这样,便能够直观地表演酸与碱、酸与盐、碱与盐、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教学情境中。在表演的过程中,课堂呈现欢乐的气氛。学生站错队时,教师及时指出错误,学生很容易理解。接着可以让学生利用真实的实验器材来亲身体验这些化学反应的实验过程。
又如,结合复习的内容,重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空瓶生烟”实验(氨气与氯化氢化合反应生成烟雾),“变色喷泉”实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加有酚酞的溶液变色),“黑色面包”实验(浓硫酸使面包脱水),“自制墨水”实验(有关铁盐的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将一块棉质手帕放进70%的酒精中浸泡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用镊子夹住手帕的两个角,将它放在火焰上点燃,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观察实验,能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复习效率。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然是复习课,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有些复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例如以下的教学片断:
教师:甲同学,你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是什么吗?
生甲:隔绝空气法。
教师:乙同学,请你根据甲同学的观点回答,厨房里炒菜锅中的油起火了,最直接、有效的灭火方法是什么?
生乙:把锅盖盖上。
教师:丙同学,当遇到公交车上一个乘客的行李包忽然着火了,你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生丙:赶快用毯子或厚衣服扑盖。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复习教学的热情。
三、改变灌输式的复习教学
有些教师由于担心有的知识点没有复习到,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考前复习时不厌其烦地讲,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产生厌学情绪。其实,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往往比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例如,通过讲木炭等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而引出相关的化学性质时,不应让学生死记一系列的相关反应,而应带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点燃以前没有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然后检验生成物,引导学生从光、火焰的颜色和放出的热量以及燃烧生成物的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来描述实验。
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上亲自动手实验,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个实验的深刻印象,在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时就能够找到切入点,复习就比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