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变化范文

时间:2023-03-14 02:2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革开放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改革开放变化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乍一看,我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还真不少。

说民生吧,三十年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多么惊人的数字呀!我听妈妈说,三十年多前,她们过年过节都吃不上一次肉,而我们现在每天都吃肉,个个都成了“小肥猪”了!我们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正确领导。

三十年前,人们读书要用煤油灯,现在我们读书用的是台灯,多么大的差别,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以前,人们读书用的课本十分来之不易,而我们现在不是读书而是“啃书”了,一点都不珍惜书本,一个学期下来,那书就被五马分尸了。同学们,好的学习条件不是让我们奢侈浪费,而是让我们有好的机会去成才。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发出了正确的指示,我们用过的书要回收了,让下一代同学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书呀!

篇2

开县汉丰五校四年级二班王逸鹏

经过30周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人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名牌衣服,住的是高楼大厦……

奶奶说:“以前,人们凭粮票限量买米、买油……一年下来就等着过年能买上几斤肉改善,哪像现在天天吃肉,真是天天过年呀!”是呀,现在每天在菜市场都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肉,新鲜的蔬菜以及各种熟食。

奶奶还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三十年前穿带补丁衣服的人多的是,有的甚至是补丁加补丁,衣服色彩也很单调,一件衣服兄妹几个轮着穿,孩子们都盼望着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现在的衣服五颜六色,款式新颖,世界品牌、国际品牌都有。妈妈说,30年前,她家很穷,没钱买鞋子,就打着赤脚上学,冬天,冻得双脚通红;夏天,烫得双脚直跳。

改革开放前,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好点的也只是砖墙小平房,做饭是土灶,烧柴草,做一顿饭,整个屋子都是烟。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过去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铺上地板砖、木地板,屋内干净了,宽敞亮堂了。做饭用的是天然气灶,又快又卫生。

爷爷说:“改革开放前,对一家人来说,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都属于很贵重的物品,听新闻、听歌曲大多通过收音机或是公社的大喇叭,哪像现在这样电视、冰箱、空调、电话、手机样样俱备,还可以上互联网,满马路是私家小汽车;小孩们玩的游戏多是捉迷藏、打沙包、弹弹珠、滚铁圈,根本没有现在的MP3、溜冰鞋……”

篇3

1978年,一股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的土地再次焕发出活力,中国人从此就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30年了,中国有了翻天覆地变化。曾经面朝黄土背朝蓝天已一去不复返了,30年的奋斗,终于让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的眼前。30年的苦,30年的笑,谁知道呀!我知道,中国人知道,多少困难,多少磨难,都不能摧毁中华儿女那颗火热的、坚硬的心。97年、98年面对南方罕见的特大洪水、99年、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更是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30年是中国航天技术不断提高的30年,1978年远程火发射成功,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文卫星顺利返回。中国人实现了飞天梦,实现了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

这30年是致富的三十年,一栋栋高楼见证了这一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中国的经济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这30年是改变家乡的三十年,30年前还是泥泞小路,现在已变成水泥路了。30年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蓝天地卖力干活,现在全是机器来干活。30年前还是烧地锅,现在全是用电磁炉做饭。30年前还是一座座矮小的茅屋,现在已经是宽尚明亮的高楼。30年前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

篇4

关键词:年代;住房;居住环境;改造:发展

一、七八十年代——我们出生的年代

对于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对住宅的记忆普遍集中在狭小的空间、拥挤的厕所、杂乱的阳台,这几乎是属于每个那个时代的人的记忆。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一)每套住宅面积偏小。按照建设部拟定的《城市住宅建设标准》,其最低标准为每套两个空间,即一室一厅,建筑面积是45至55平方米。而那时的住宅,建筑面积在45平方米以下的占21%,在45至55平方米之间的占41%,在55平方米以上的占38%。其一室一厅户的建筑面积都低于现在的最低标准,大部分二室一厅户的建筑面积才相当于这个最低标准。从居民意愿来看,约53%的人认为面积不够用,其中70年代建成的住宅,83%的住户认为不够用。

(二)住宅户型单一。特别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期,一室户、二室户和三室户的区别只是房间多少不同,它们各自的户型只有2至3种。另外,所有户型的居室、厨房、卫生间等主要空间的面积和开间、进深尺寸也几乎完全相同。到八十年代末,虽然不同组团的户型变化比较大,但同一组团内,其户型仍然比较单一,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和尺度几乎也没有什么变化。

(三)厅、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小。在调查中,80%的住户认为厅的面积小,81%的住户认为厨房面积小,83%的住户认为卫生间的面积小。七十年代的住宅没有厅,只有过道,其面积大部分在3至5平方米之间;八十年代早期的住宅,其厅的面积大部分在6至7平方米之间,称之为小方厅,是家庭的交通枢纽:八十年代末,住宅的厅则多在5至11平方米之间,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家庭待客、娱乐等的需求。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变化不大,都比较小。在所调查的这段时期的住户中,对住宅进行改造的约占40%,其改造的部位主要是厅、厨房和卫生间,这些改造反映了居民的需求。

(四)各功能空间使用不合理。这主要是由于各主要功能空间面积小而引起的。如由于厅的面积太小,不能发挥起居厅的作用,所以招待客人、家庭娱乐等活动被移到卧室;同时没有专门的用餐空间,在厅的面积也较小的情况下,用餐也只能在卧室。由于厨房太小,所以冰箱也不得不放在厅或卧室内:同样,卫生间太小时,洗衣机则放在厅或厨房内,洗漱也多在厨房内;由于无储藏空间,所以阳台多用来堆放物品等。住宅出现功能错位。

(五)朝向不好。住宅朝向不正使有些户型常年受不到阳光照射,有些户型只能在下午或上午享受几小时的阳光。人们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违背了生态原则和人们长期形成的居住心理。过去常见的“筒子楼”大都存在这种现象。

(六)室内具体空间布置不合理。在人们的择宅观中,都多少受到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不管这些看法是否科学,在其心理上确有很大影响。例如,在某户型的布置中,其户主在厕所的门上挂上布帘,原因是卫生间的门正对着主卧室的门。洗脸盆正对着厨房的灶台空间被认为“水火不相融”,所以在厨房门上也挂了布帘,若洗涤池正对着灶台,不但使用上不符合操作流程,十分不便,而且人们心理上觉得不太舒服。

二、九十年代至今——我们打拼的时代

现如今很多人都住上了新房子,可是老房子怎么办,在此提出一些方案,以期能解决这些“旧”住宅和人们“新”需求之间的矛盾,使这些住宅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根据所调查住宅的特点,对这些旧住宅的改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将原来的两居室一厅(过厅)的户型改为一室一厅。原来的户型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变化,只是改变一居室的使用功能。当前,这种户型占有很大的市场,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新婚夫妇。由于暂时还没有积存一定的资金去购买自己需求的住房,而这种旧房价钱低,可以解决目前的困境。

2、老年夫妇。现代城市家庭趋向小型化,以三口之家为主,年轻夫妇与父母多分开住。对于老年夫妇来说,选用这样一室一厅的住宅,既经济又实用。

3、

孩子在8岁以下的三口之家。根据孩子的生理分室年龄,在孩子8岁之前,父母和孩子可以同住一室。对于中低收入的家庭,在这段时期内完全可以选用这种住宅。

(二)原来的一梯三户改为一梯两户,以增大户型面积。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也相应增大,并尽量增加贮藏空间,另外据调查显示,有51%的住户希望年轻夫妇和父母住在同一栋楼,同一层,但不在同一单元。因此可根据旧户型的特点,发挥其优点,将原有户型改造成两代居的形式,既保证两代间独立生活的基本生活空间,又提供了可共同生活的通用空间。

三、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时代

这些年我国各大城市建设发展很快,高层建筑发展极为迅速,城市用地率不断提高,所以,当一些老房子改造的难度比较大、经济代价也报高的情况下建议把不能改造的拆了然后原地盖高层。我个人认为,高层住宅最适宜北方的气候环境。北方地区的高层住宅除了节省用地,抗震性能好等共同优点以外,还有它独特的优越性:越往高处,日光温度越高,光线越明亮,冬天的室内气温比同等自然条件下的多层住宅高4~5度;越往高处,夏天的通风也越好,有冬暖夏凉之感。此外,从经济使用价值来看也是高层更为合适

(一)经济层数。若考虑一层地下室,其地上可满足28~30层住宅建筑,因此为经济起见,高层住宅至少应做到28层。这样城市住宅容积率较为经济。而且28层高层住宅楼比例协调,有挺拔之感。北方地区寒风凛冽,风沙大,如果沿街两侧为高楼大厦,则街内侧的住宅区可免受强风的袭击。

(二)结构方案。剪力墙结构可使建筑平面布局有一定任意性,充分满足建筑造型及功能所需。高层主体结构剪力墙整体布局可不与群房取齐,后退群房六米以上,这样临街高楼对街两侧无压抑憋闷感,而且主楼结构形式为纯剪力墙结构一落到底,群房为框架结构。既便于建筑造型的灵活性,又避免了主楼与群房大空间的结构层转换,受力复杂,不利抗震。

篇5

作为伴随改革而长大的青年之一,笔者深深感受到,这一代的青年人,在改革浪潮和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共同冲击之下,几多浮浮沉沉。将青年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中,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迁,进取、务实、理性等,成为开放中青年价值观最为鲜明的特征。

青年价值观之一:进取

从“时间”纬度看,“未来”意味着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意味着在人们筚路蓝缕的探索和努力中不断明晰的种种目标。如果说“封闭”意味着对现实乃至历史的固执和谨守,“开放”则意味着向着未来、向着不断明晰的新目标的不断进取。在百废待兴的70年代末期,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形势下,开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品格。

改革开放之后,全球竞争的视野让我们更清楚什么叫做落后就要挨打;和跨国企业竟争,和发达国家竞争,让青年一解什么叫少找理由,用实力说话;经济飞速发展下大量存在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让青年人知道,什么叫珍惜机会,也知道什么叫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一切,培养了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一大特征―进取。

然而,对中国青年人来说,进取价值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于它夹带着“消费主义”与恐惧贫困的复杂心理。与恐惧相伴随的进取价值取向,面对的是改革开放后高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紧绷的弦却跳跃着接踵而至的各种压力。本应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却往往和“亚健康”、“过劳死”等话题联系在一起。调查数据显示,75.1%的中青年人对拼命工作甚至“过劳死”的人表示理解,只有18%的人认为这种健康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面对这些,有更多的青年人检讨自己,发掘问题的根源,从而调整和丰富自己进取的价值观。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豁达、乐观的心态,适度体育锻炼,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等,正在充实进当代青年形成中的价值观。

青年价值观之二:务实

改革开放把中国人推向了市场竞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历程打破了青年安于现状、追求中庸的传统状态。就业市场的高度竞争,让青年人很早就背负着危机感。目睹着父辈大量下岗的现实,这种危机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造就和强化了当代青年人高度务实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务实价值观对青年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对过去“超现实”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生活的根本支撑点而言,当代青年更强调个体、现实、利益的价值取向,从而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参与等进行着社会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另一方面,青年人的务实也导致了学习的实用至上、择业的地位、金钱经济化的表现。急功近利的“务实”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以至于对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重视到了几乎可以忽视一切的程度。极端的务实还可能会造成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冲击,甚至会导致对精神世界终极价值的严重削弱。当前的青年人当中,不少人甚至已经完全没有道德底线,在市场和商品的大潮中沦为经济动物;不少青年的生活也过于经济化,结婚时选择金钱,赡养老人分析收益而选择逃避责任等等。在对生活的意义等问题上都如此完全“务实”,很可能导致完全的工具主义而陷入精神世界的沼泽,其后果很可能非常严重。

青年价值观之三:理性

开放环境下,青年的价值观更多是思考和抉择的产物,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中衡量,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中权衡,在社会思潮中思索,在理性的认知中逐渐成熟。

改革的环境把当代中国青年置于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的兴起把中国青年置于信息的海洋中。眼界更加开阔之后,当代青年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理性分析世界的冲动;知识更容易获取之后,当代青年具有更多且更强大的理性分析问题的工具;另外,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的机会和压力也促使青年人不断审视和反省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更多的问题、更多的信息和更强的分析问题能力,所有这些都促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日趋理性和稳定。理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成熟地思考问题,从而降低了行为的风险。

当然,过度理性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导致唯科学主义而忽视人文的精神,价值观对于精神世界的支撑作用也可能因此被削弱。调查显示现代青年对科学精神的认同度很高,青年都普遍尊重科学,每当校园里有学术报告和讲座时,多是场场爆满。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篇6

一回到家,我缠着奶奶,给我讲家乡三十年的变化,奶奶深情地说:“这三十年来的变化可真是翻天覆地啊!”

家用电器,通信等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房子、道路也在悄然变化。那时候,没有电灯,到了晚上,人们在煤油灯下,工作和学习。渐渐地从有电灯,黑白电视机到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设备。

房子从低矮的草房变成瓦房,再变成平房及楼房。

篇7

观念到契约观念的转变、从消极竞争观念到积极竞争观念三个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公民意识 契约观念 积极竞争观念

中国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中国人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长

期的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中国人培养了与其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念,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念逐步得到确立,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下,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步加强,个人自觉自主抉择自我行为,不再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贤君清官,越来越能够用公正的态度处理个人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有明确的契约意识,希望通过法律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红眼病”的现象逐渐消除,积极进取的竞争观念得以确立。

一、公民意识的加强

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弱,农民在生活中往往感到难于把握自己的

命运,于是就产生了草民意识,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明君和清官,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加之,在农业社会中,社会成员生活在血缘群体之中,血缘等级伦理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尊崇,在多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没有决策事务的发言权,甚至于关于自己的婚姻,这样的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由家长做主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成员难于培养独立抉择自己命运的习惯,为了维护血缘群体的稳定,社会主流伦理进一步强化成员的整体意识,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社会道德褒扬的对象,因此,在小农的价值系统中缺乏自主意识。

公民是自主自觉的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独立地面对社会的竞争,社会的竞

争要求,社会成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直面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择,市场经济的建设促使人性自我的又一次觉醒,所以说市场经济社会是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启蒙时代。

公民是追逐个人自我利益的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的前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追逐个

人自我利益,同时也尊重别人追逐个人自我利益权利。这时,公平合理地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公正不仅是指导一切社会制度设计的伦理价值,同时,也成为社会成员处理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以承认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为前提,让人们接受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并不难,即使在

中国传统社会,社会伦理不承认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实际上人们的内心中也不能没有对个人自我利益的认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承认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中国人心底深处被传统伦理压制的,追逐个人自我利益的欲念,像瓶子里的魔鬼,一下子释放出来,开始兴风作浪、兴妖作怪,社会生活中,对个人自我利益的追逐像决堤的洪水开始泛滥,其手段之恶劣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人们认为是市场经济释放了自私的恶魔,有的人因此攻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的人则寄希望于弘扬传统道德,扼杀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的恶魔,但是,实际上,市场经济对个人利益合理性的认可,与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并无必然的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反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匮乏正当个人利益观念,缺乏理性的、公正的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人不仅在伦理观念中认可了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而且越来

越理性地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道德观念的转变已经体现在对立法的指导中,《物权法》的出台是最有力的证明。人们不再把对个人自我利益的追逐的泛滥,归咎为市场经济,归咎于对个人利益的认可,逐渐认识到对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遏制是认可正当个人利益的道德合理性,认可只有理性的、公正的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个人才会逐渐消除对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追逐。当正当的个人自我利益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人们也就不会再用撒泼、耍赖等蛮不讲理的方式保护个人自我利益,对于仍然蛮不讲理地追求个人利益的钉子户,人们必然持批评谴责的态度。

二、契约意识的强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血缘群体中,社会人际关系以熟人关系为主,农业社会是熟人社

会。生活在血缘群体中的人,自然的血缘亲情是其最主要的感情,因此,维护自然的血缘亲情既是当时个体心理的需求,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求,处于维护自然的血缘亲情的需要,人们不愿意为了物质利益斤斤计较,加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人们之间根本性利害冲突比较少,所以,使用契约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使用契约协调处理利害关系的机会比较少,人们也就没有对契约的重视,相反往往把使用契约处理利害关系看成是没有亲情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基本上是通过互通有无的交换来实现的,从中表现出的互

相帮忙,不是出于仁爱利他的动机,而是由于利己的企图,亚当・斯密说:“倘若你要与别人交换东西时,你要这样说: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私的打算……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斯密看来,尽管人人都有同情和怜悯之心,但在交换的买卖活动中,人们不是遵从无私奉献的伦理原则,而是奉行等价补偿的互惠互利原则。

开革开放30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人的契约意识在不断强化,经济交往的签约率

和履约率都不断提高,劳资双方也都越来越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越来越重视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距离真正的契约社会还相当遥远,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社会成员把契约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的观念尚未真正普及,上述我们谈到的因为契约观念匮乏产生的社会问题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况且,真正的契约社会不仅要求社会成员把契约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而且要求社会成员要把信守契约作为一种人生的信念。签约就意味着自己一定会践约,但是,要保证自己一定能够践约,那么必须慎重签约,任何轻率许诺的人,都不能保证完全践约,任何言出必行的人,都不会轻率许诺。一个犹太商人在临终之前向儿子传授自己一生的经商秘诀:即使签订了会使自己倾家荡产的契约,也必须去履行,儿子问:一个这样的契约已经使人倾家荡产,他怎么会是成功秘诀,这个犹太商人说:还有一句,就是永远也不要签订这样的契约。

三、积极竞争观念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之初,多个学科的学者们都热衷于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许多学者认为,相对于

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息争,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竞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传统的伦理文化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确实更重视和的伦理价值,但是,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竞争精神却是非常武断的,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人们之间不可能没有竞争,有竞争也就不可能没有竞争意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形成的竞争观念的性质不同而已。

农业经济相对于工商经济来说,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对于效率的提高影响较小,这决定了农

业社会中的人,在满足欲望或追逐利益的时候,往往不是将着眼点放在利益怎么增加上,而总是在利益的分配上动心思、做文章,这导致了中国人的竞争观念更多地表现为消极的负面竞争,不是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比他人多,而是使自己的利益不比他人少,社会成员的竞争不是充裕的竞争,而往往是匮乏的竞争,竞争往往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是导致社会混乱,阻碍社会进步和和谐稳定,这也是主流文化贵和息争的原因所在。

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中国人的消极竞争观念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

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消耗了中国人太多的聪明才智,一事当前中国人往往不是首先确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这是一件涉及到哪些人的事情,不是想成就此事需要遵循什么事理,而是想相关的人际关系如何协调,人际合作往往不能增加合作的力量,反而人与人之间互相掣肘,内聚力涣散,能量大量内耗。“兵者,诡道也。” 但是,太多的中国人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当成了人际关系处理的宝典。

一个民族文化中,典型游戏的游戏规则的设计,往往体现民族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观念,中国象

棋和麻将是最典型的中国游戏,中国象棋中“绊马腿”的招数是国际象棋中没有的。在麻将游戏中,每一个参赛者各自为战,如果没有事先谋划的作弊,每个参赛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合作,他必须看好上家、盯死下家,不让对门做和自己才能赢牌。相比较而言,桥牌大概是西方最典型的游戏,桥牌赢牌不仅强调与对手的竞争,更强调与伙伴的沟通与合作。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桎梏作用。为了推动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央确定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但是,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成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障碍,先富起来的人往往遭到“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的攻击,全国发生了几乎不可计数的哄抢承包人的果园、鱼塘的事件,一时之间,全国人几乎都得了“红眼病”。

市场经济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满足欲望和追逐利益的机会,市场竞争机制刺激个人最大限度地

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创造财富,满足自己的利益追求,积极的竞争观念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广泛的“红眼病”正在逐渐得到根治,人们逐渐树立了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增加自己夺得一块蛋糕的可能的意识,对于先富起来的人,人们不是在一味地攻击,而是发挥才智,尽力学习,努力使自己也富起来。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人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并没有彻底转变,当前社会中强烈的仇富情绪,在很大意义上,仍然是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在作怪,“恨人有,笑人贫”的小农心态有两千年的历史积淀,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市场经济导致伦理价值观的转变必然是全方位的,但是,公民意识、契约意识和竞争意识是最重要

的,从草民到公民是社会成员主体身份的转变,市场经济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根本不同之一就是,农业社会是血缘亲情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是契约社会,而竞争则是市场经济早期发展的根本方式,社会成员主动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可以推断社会经济更快地发展。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为HB08BXW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

篇8

——我家原有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液晶宽屏电视

前些日子,我爸爸搬回了一台46寸宽屏的LG液晶电视,放在大厅中间,并顺手把原先那台21寸模拟彩色电视机“请”到杂物间,与最早期的黑白电视机并肩“站”在一起了。一到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人情不自禁地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数字电视,那情景简直是无法形容。新买的液晶电视色彩分辨率高,况且屏幕大,就好像小型的电影屏幕一样,视屏效果好极了。

面对着宽屏液晶电视,妈妈感慨地喃喃自语:“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似的。小时候,我们哪里能像现在这么舒服啊!”我听了觉得非常好奇,就拉着妈妈的胳膊问:“你们小时候的生活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没等妈妈开口,坐在一旁的爸爸倒先插上嘴:“爸爸妈妈的童年不像你,那时还处在贫困时期,农村的生活水平很低下,物质条件比较差。在当时啊,黑白电视可是个稀罕物,村里要是哪家买了台黑白电视,全村都轰动起来,大家都会好奇而又羡慕地挤到那户人家里天天观看,好像过节似的。”

爸爸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一大群人围着一个九寸的黑白电视机看,仅有的几个频道的节目是那个时代的人记忆中抹不去的痕迹啊。小时候的我和你叔叔总是搬着小凳子去抢第一排位子。可像爸爸和叔叔那样积极的何止我们俩个。当我们俩个去占位子的时候,早有好几个孩子已经捷足先登了……”

妈妈又接话进去:“对呀!渊儿啊,我们小时候如果有人带一块带香水的橡皮檫去上课,同学们都要美上了好几天呢!你现在的学习条件跟我们那个时代简直是天壤之别呀!”

篇9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女性婚恋观 变化原因

改革开放的标志是1978年的召开,随即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西方文化在向我国渗透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的婚恋价值观。

一、改革开放背景综述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科学技术的落后使我们在发展经济道路上可谓举步维艰。

而闭关政策的实施使中国丰厚且博大精深的文化,处于“孤芳自赏”的境遇。因此,我们的文化思想以固有的传统为主,中西碰撞的部分及其稀少。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恪守妇道比较重视,观在其思想领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型,由以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与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伴随着西方各个因素的渗透,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呈现出一个新面貌。价值观上体现比较明显的是人们在婚恋观上的变化,尤其是择偶标准的转变。

二、婚恋观的变化

婚恋观是人们对待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一)关注点的转移

自古以来,中国有以“志同道合”为准的择偶观,女性在选择恋爱乃至结婚对象时,可能更多地结合自己的学历、价值观来选择。

而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下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推到重要的地位,有的甚至将其看做是择偶的唯一标准,于是裸的物质女、拜金女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也会把经济一项列入备考选项之中,但表达的方式更多的是委婉。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当今诸多女性不仅以直白的方式将自己的物质至上表露出来,而且以此为荣。

(二)性观念的转变

性观念,是对性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观念和认知。

在中国传统道德论中,极其强调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把性看做是“万恶之源”,是肮脏、丑陋的,在婚姻中的意义仅仅是传宗接代。而时至如今,人们性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

1.价值观念趋于主体化

主体化,是指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把性话题看做是十分肮脏、卑劣的话题,可谓“谈性色变”,认为在公众场合讨论性话题是恶劣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性的认识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更加倾向于关注个人的感受和尊重其隐私,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私人隐私的重要。这可谓是一种质的飞跃。

2.追求目标日益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传统的包办婚姻,主要是家长制在婚恋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人们婚恋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认识的加深,更多的年轻男女开始追逐自由的恋爱方式(如相亲节目的平台,网络媒介、联谊活动,等等),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意愿来选择理想的伴侣。因此,从追求途径、目标方面来讲,是越来越多元化。

3.年代认知差异显著化

经济的步伐在加快,社会的变化也从未止步,因而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代人与一代人问题的认知及态度是不完全一样的,在性话题上,“70后”和“80后”乃至“90后”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三)择偶观的差异

择偶观,主要包括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直接体现在婚姻价值观中。

有学者对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南京五个城市的4000多对夫妻调查发现,早前的包办婚姻已经在现如今社会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更追求自由恋爱的方式。其中,在对农村的调查中发现,长辈做主从1966年的67.2%降低到1996年的43.2%,而自主追求恋爱由1966年以前的32.8%提高到1996年得56.8%[2]。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方式已经由封闭式逐渐向开放式转变,择偶日益多样化、自主化。

(四)结婚目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以前,女性几乎是家庭主妇,相夫教子,经济不够独立,结婚的目的就是找个伴侣来依靠,并为此传宗接代。

伴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创新,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职场,拥有自己的经济地位,于是诸多的女强人出现。这时候,更多的女性认为结婚不仅是为了生儿育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并且,现代女性的婚育观更趋向于晚婚、晚育。根据学者对北京、上海等十省市的数据显示,“70后”女性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2.8岁,“80后”的平均年龄是27岁,由此可看出女性观念的变化,这也是当今大量剩女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婚恋观变化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篇10

30年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1978年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并继而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虽然“大包干”是农民自发的改革,但如果没有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力量,没有这一年底确立的改革开放,这场改革可能会夭折于民间乡野,就谈不上改革大幕的徐徐拉开。1981年,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特区之特的“试验田”效应,引领了改革发展风气之先,使经济特区成为国门洞开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试想,如果没有“敢闯敢试”乃至“杀出一条血路”的锐气,就不会有今天历史性的跨跃。1992年,围绕姓“社”还是姓“资”之争,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确立。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时代大变革、社会大进步之前奏,都将伴随着一场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之先导。

30年的改革开放同样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而“实事”的变化是没有止境的。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正从2000多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国家财富和社会财富都已有相当的积累。然而,这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譬如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医疗、教育、保障等社会问题;譬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改革开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须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争创发展优势。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们积聚了诸多的经验,但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复杂度也在增加。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寻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惟有大胆突破,大胆探索,跳出本本与框框,不唯书、不唯上,才能有所创新,推动发展。

30年的改革开放还告诉我们: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更不能“叶公好龙”。在解放思想问题上,不少人是“叶公好龙”,他们把解放思想当标签,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谈解放思想,常常是“几破几立”,口若悬河,满嘴的新概念、新名词,可真正面对新生事物时说东道西者有之,畏首畏尾者有之,特别是某些改革触及自身利益时,又心存疑虑和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