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3-21 06: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热情的描摹。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悲剧》《成功的秘诀》等。
(奥地利)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可以写得更好,但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非常伟大的启示。那件事虽然微乎其微,但是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我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热炽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琪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称赞他的人都该去会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了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这是他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于是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雕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他转身就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抚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人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也没有什么像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感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让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赏析】
这篇文章给予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多了。
它最直接地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事要专心。假如你做的那件事情是“好而又值得的”,那么就应该付出你全部的热忱和努力――这么做不一定非得是要追求成功,可成功又往往会不经意地到来。这正如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接下来,我们还是重点说说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这篇散文仅仅一千多点字,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罗丹这位伟大的雕塑家的形象。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者成功地勾画出了罗丹的灵魂。什么是一个人物的灵魂呢?就是人物身上最鲜明、最无可替代的一个特点,并且这特点往往与外在无关,而属于内在的性情方面。罗丹之所以是罗丹,正是因为他对待工作的专注和热忱。在本文中,作者茨威格便是牢牢地抓住并重点描述了这一点,从而成功地写出了罗丹这一人物的灵魂。
很多同学在写人物的时候,经常会从外貌入手,然后再写性格。这当然不是什么错误,但也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如果老是这样写,一是显得呆板,二是可能会浪费笔墨――有些外貌描写没什么作用,比如“高高的额头”“大大的眼睛”之类,它们很难展现一个人物的灵魂(灵魂才是我们要描画的主干,别的只是枝叶,而枝叶太繁杂,反会影响主干的鲜明)。我们来看《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里,作者写他第一次见罗丹的时候,什么外貌描述都没有。而第二次见面,也是到了罗丹工作的时候,作者才写道:“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罗丹的全部外貌特征。而就是这样的特征,显然也是为展现罗丹的灵魂服务的。如果大家读得细心,会在后文看到作者又强调了一句“那身材魁梧的老人”。作者强调罗丹身材的魁梧,多少暗示了罗丹的伟大以及自己对他的景仰,而强调罗丹的年老,更是突出了罗丹对工作的激情与热爱。
如何才能写出人物的灵魂呢?如前所说,你首先应该明确人物身上最鲜明的性情特点是什么,然后再重点描述这一特点。在本文里,作者就重点描述了罗丹忘我的工作状态。同学们可以细细去体会作者所抓住的那些细节――为什么要抓住它们?写出来有什么效果?如果是你,你能抓住这些吗?
在重点描写之外,我们还可作一些侧面的烘托。比如作者在多处提示了罗丹的伟大成就、朴素、亲切、年老等,就是从侧面说明了罗丹如此专注地工作,并不是出于对成功、金钱、他人崇拜等的渴望,他工作,纯粹是出于对完美作品的追求。这也是对罗丹灵魂的一种更全面的揭示、补充。
篇2
1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从当前独立院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的口语教学来看,依旧存在“哑巴英语”教学现象,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英语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现在,社会和企业对具有较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这就无形中要求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通过转变教学模式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传统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中学生间对话操练进行,这种模式将英语口语表达限定在学习的范畴,没有强调其应用性。在任务教学法中,练习方式由“课堂练习”转变为“活动练习”,即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的练习是基于一定任务情景中的实践操作。这首先有利于任务提出的目的性,即通过活动学生能达到教学目的和非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指语言知识结构层次方面的,在活动中学生能获得更多技能方面的能力。其次,任务活动课带来非语言性的结果,如借助“天气预报”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获得和天气相关的知识学习,还能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天气知识、做天气预报的技能等。再次,在传统练习方式中,学生的活动场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多在课堂中进行;而活动任务中,学生可在模拟的情景中展开活动,如会议中,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发言、记录、主持等让学生的多种技能得到发展。最后,课堂练习中互动在封闭空间进行,而活动任务在开放空间进行,学生在开放空间中有了口语表达的外部环境支撑,能更好地进入表达状态,从而促进口语表达技能的提高。
2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讲授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教学理念还未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则是现行的教育体制让教师担心以任务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阅读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在讲授式的阅读模式中,学生对文本的解构是建立在教师阅读理解基础上,缺乏个性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就是要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主导,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地发挥,通过合作方式来完成对任务的分析和解决,获得知识的构建,在阅读的基础上获得体验和感受。如在LessonPlanForContemporaryCollegeEnglish(BookⅣ)Lesson1ThinkingasaHobby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图片展示提出问题“Haveyoueversowedbefore?Describeitinyourownwords.Doyouknowhowspringsowingisdoneinourcountry?What''''syouropinionofbeingafarmer?”然后以了解作者、简介罗丹的思想、介绍女神维纳斯为线索,围绕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学习acquaintance,an-guish,bulge,confer,contemplate;atthetime,doawaywith,fewandfarbetween等单词和短语。任务性的驱动让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自主意识得到发挥,学习效率会更高。
3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篇3
材料与质地
所罗门圣殿是为犹太教主神耶和华建造的殿宇,因而具有神圣性。由于所罗门圣殿的神圣性,建造所罗门圣殿所采用的石料、木料等建筑材料都是上等的。根据《圣经记载,建殿用的主要木料是香柏木、松木和檀香木等珍贵木材。这些木料主要是从黎巴嫩采伐的。建殿用的石料是直接从山中凿来的。所罗门求耶和华“从黎巴嫩运些香柏木、松木、檀香木来”,用金、银、铜、铁等贵重金属,和善于使用紫色、朱红色、蓝色线的雕刻巧匠来建圣殿。“所罗门建殿,安置香柏木的栋梁,又用香柏木板遮盖。靠着殿所造的旁屋,每层高五肘,香柏木的栋梁,搁在殿墙坎上。”“殿里面用香柏木帖墙,从地到棚顶,都用木版遮蔽,又用松木板铺地。内殿,就是至圣所,长十二肘,从地到棚顶,用香柏木版遮蔽。”外殿里一点石头都不显露,一概用香柏木遮蔽,上面刻着野瓜和初开的花。殿里预备内殿,用来安放耶和华的约柜。内殿墙面都贴上精金。所罗门用精金贴了殿内的墙,又用金链子挂在内殿前门扇,用金包裹。全殿都贴上金子。内殿前的坛,也都用金包裹。《圣经》上还说:“希兰的仆人和所罗门的仆人从俄斐运了金子来,也运了檀香木和宝石来。王用檀香木为耶和华殿和王宫作台”。所罗门王做完了耶和华殿的一切工,就把他父大卫分别为圣的金银和器皿,都带来放在耶和华的府库里。
艺术形式
“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这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话。可见艺术创作和情感的关系十分密切。建筑也是艺术,比起其他艺术来更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建筑艺术更需要通过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来体现人们美好的愿望。奥古斯丁说:“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为了建造圣殿,所罗门国王从全国各地召来能工巧匠153600人,从事监理工作的就有3600人。《圣经》上说,要求“善用金、银、铜、铁,和紫色、朱红色、蓝色线,并精于雕刻的巧匠,与我父大卫在犹大和耶路撒冷所预备的巧匠一同做工。”公元前935年,所罗门圣殿终于竣工。这座圣殿是按照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当时流行的样式建筑的。它位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外面有一道椭圆形的石头围墙,内建有高大的正殿和几座侧殿。正殿长约9丈,宽约3丈;殿内分门厅、立厅和圣堂三部分。约柜就放在圣殿最里层的圣堂中。殿内的墙壁、天花板、门窗、抱柱、祭器和宫灯都全部涂上一层厚厚的金粉,显得金碧辉煌。据《圣经》记载,“在殿右边当中的旁屋有门,门内有旋螺的楼梯,可以上到第二层,从第二层可以上到第三层。”“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殿,长六十肘。又为殿的宽窄一样,阔十肘。又为殿作了严密的窗棂。靠着殿墙围着外殿内殿,造了三层旁屋。下层宽五肘,中层宽六肘,上层宽七肘。殿外旁屋的梁木,搁在殿墙坎上,免得插入殿墙”。
由此可见所罗门圣殿不仅占地面积广阔、体积巨大,比例协调,而且色彩耀目。主色调是金色。金色象征着神的荣耀之光。圣殿作为上帝的居所。自然应该用金子来粉饰。金色是非受造之光,象征着天上的耶路撒冷,《约翰启示录》中说它的街道是“纯金和透明的玻璃”,所以金色是神圣性和天国的象征。
审美与装饰
当代建筑美学专家汪正章说:“各种体现着崇拜意识的建筑空间和实体,必然导致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风范的产生――这就是建筑的‘崇高美’。它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夸张的尺度、严峻的风格、威壮的气势,诉诸于建筑形式,从而给人以某种建筑美的独特感受。”所罗门圣殿就属于这类建筑。它不仅体积巨大、风格严谨,而且气势巍峨,昂然挺立于锡安山头。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崇高美的感受。
所罗门圣殿的美感还在于它精美的装饰。首先在所罗门圣殿内有两个用橄榄木作的天使,各高十肘。两个天使大小相同,用金子包裹着,分别矗立在殿的内侧,有一种对称的美感。每个天使的翅膀都张开着,各长五肘,从这翅膀尖到那翅膀尖,共有十肘。两个天使的翅膀在殿中间彼此相接。精美的天使把圣殿衬托得庄严肃穆。其次,内殿、外殿周围的墙上,都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内殿、外殿的地板都贴满金子。用橄榄木制作内殿的门扇、门楣、门框。在橄榄木作的扇上两门,刻着天使、棕树和初开的花。用松木制做的折叠的门扇上,刻有天使、松树和初开的花,其余部分用金子包裹。内殿用石头建了三层,用香柏木建一层。另外还有用铜制造的盆座,盆座上装饰有狮子和牛。盆座的铸法、尺寸、样式相同。5个安在殿门的右边,5个放在殿门的左边。显示出对称与协调的美感。圣殿内有两根柱子,柱上有两个如球的顶,上有两个盖住顶的网子和400石榴,安在两个网子上,每网两行,盖着两个柱上如球的顶。十个座和其上的10个盆,海和海下的12只牛,盆、铲子、盘子。内殿前有金精灯台,右边五个,左边五个,灯台上有金花、灯盏、蜡剪,与精金的杯、盘、镊子、调羹、火鼎以及至圣所、内殿的门枢,和外殿的门枢。这一切都增加了圣殿的美感,反映了当时希伯来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文化内涵
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圣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希伯来人对自己民族神耶和华的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他们用上等的木料、石料和珍贵的金属,用当时最高水平的能工巧匠来建造圣殿,本身就反映了希伯来人对上帝的虔诚和无限敬仰的感情。所罗门为耶和华建殿,是为了让上帝保佑他“四周平安,没有仇敌,没有灾祸”。“照耶和华应许我父亲大卫的话说,‘我必使你儿子接续你坐的位,他必为我的名建殿。’”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让耶和华保佑自己王位稳定,江山万代。耶和华向所罗门保证:“论到你所建的这殿,你若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典章,遵从我的诫命,我必向你应验我所应许你父亲大卫的话。我必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并不丢弃我民以色列。”圣殿建成后,所罗门亲自主持了在圣殿安放约柜的隆重典礼。他向耶和华虔诚祈祷:“我已建造了一座殿宇,作您的居所,为您的永久住处。”这充分反映了犹太教人神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方面,上帝不会忘记希伯来人,要为民造福;另一方面,希伯来人要虔诚地信奉上帝,遵守神的律法。在犹太教中,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代表了无穷的力量。上帝是惟一的神。这种无限性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崇高之美。这种权威在圣殿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如所罗门所说的:“我所要建造的殿宇甚大,因为我们的神至大,超乎诸神。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他居住的。”圣殿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趋向,一方面是统治者艺术和美学观点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希伯来民族审美思想的反映。
篇4
启示一 题重者详 题轻者略
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谓题重者,即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材料,须详写,从而重点突出文章主题;所谓题轻者,即是与中心思想有关但作用相对次之的材料,须略写,如此方能辅助完善文章主题。详写,要浓墨重彩、具体生动;略写,要淡笔勾勒、精炼概括。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对她替父从军的缘由、出征前的繁忙准备、征途中思念亲人、胜利后家人团聚、恢复女儿装的欢愉,作者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而征战十二年,作者只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带而过。为何如此?每次作文前我们是不是都这样问自己:我们要写的文章主题是什么?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如果我们要表现木兰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替父从军、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而不是讴歌她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铁血英雄形象,我们就明白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笔墨了吧?
再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如果我们是作者,看到这个题目后,该如何安排内容详略呢?我想,应该围绕“造台阶”详写,其余则可略写,因为详略由中心确定。题目为《台阶》,作者即对旧屋的台阶和新屋的台阶不惜笔墨重点描写,而对新屋的主体工程则惜墨如金,点到为止。从而,父亲为获得尊严造台阶的坚韧形象呼之欲出,文章以小见大,深刻体现了普通农民执着坚定实现理想、改变命运的鲜活主题。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者为之。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文章形式,无论安排什么样的文章结构,先明确所写文章的中心,再精挑细选材料,果断取舍,这才是处理详略的第一要务。
启示二 过程详 枝节略
朱光潜在《艺文杂谈》中指出:“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个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至,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如何“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像浮雕一样“突出于石面”呢?叙述事件,总要有开端、发展、和结局。因为“”部分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所以对于这个主体部分,我们一定要“烘染尽至”。论证道理,总要有摆出论点的引论部分,展开论证的本论部分,总结归纳的结论部分。因为“本论”部分最关键,所以我们是一定要“鞭辟入里”的。当然,对于其他枝节,也不可忽视,虽是略写,也要精笔勾勒,点中要害才行。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社戏》一课。开端为回乡消夏;发展为坐船看戏;是偷蚕豆吃;结局是得到六一公公的夸奖。在这部富有浪漫理想色彩的小说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农民兄弟的纯真友情,对天真烂漫、自由美好童年的回忆,因此,在“迅哥”和他的小伙伴去看社戏的过程中,最能凸显这一点的“戏后偷豆”就成了全文的、就成了全文的“佳境”。对这一过程,文章详细描画,让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至于看戏波折、戏后余波等枝节,作者或轻松勾勒,或寥寥数语,不觉让我们通过生动的偷豆情节而向往江南水乡醇厚的风土人情。大家看,关注过程,特别是过程中的详写,以及细枝末节的略写,主题是否变得更完整了呢?
据说有一次,罗丹请学生欣赏自己刚刚完成的巴尔扎克雕像,学生们被老师的大作震撼了,其中一位学生指着雕像的手赞叹道:“您雕刻的这只手简直太传神了,跟真的一样!”罗丹听后,立即拿刀砍掉了这只“完美”的手。正在学生们瞠目结舌时,罗丹说:“你们千万记住,作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不可能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重要。”所以,过程必然要全力详写,但是详中也有略;枝节固然尽力略写,但是略中更要有精。切不可死搬教条,或是厚此薄彼,须有“整体意识”才能合理安排文章详略。
启示三 点面结合 点详面略
如果说过程要详写,详中有略,那么如何处理主体过程中的详写与略写呢?这就要用到一种常用的材料剪辑技法――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形象状态特征的细致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涉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使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表现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全面深入表达中心,充分抒发感情。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环境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段描写美妙生动,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层次分明,顺序恰当地展现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令读者过目难忘。从主题来看,这段必须详写,但详写中,作者注意了“点面结合,点详面略”,所以才相得益彰,诗情画意。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做了“面”的概括描写。然后将特写镜头聚焦到“泥墙根一带”,从听觉、视觉、味觉等方面,分别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小昆虫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展开详细描写,写得有声有形、有色有味,从而由面到点,点面配合,渲染了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表达对逝去美好岁月的无限眷恋。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对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场面描写: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段文字妙趣横生。场面喧闹活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对三味书屋的“有限乐趣”也忍俊不禁。从题目上看,这个活动场面描写必不可少,作者也极巧妙地运用了“点面结合,点详面略”的手段,才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作者写读书,先以四个“有念”整体概括场面“人声鼎沸”,然后由面及点,把镜头集中在先生身上,绘声绘色地描摹他的读书情态,从而使读者感同身受。
可见,“点面结合,点详面略”要求我们既要精准地选好“点”,又要深入全面地概括“面”,可以“先点后面”,亦可以“先面后点”,还可以“点面穿插”,只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它们的映衬配合,就能朗月疏星,美不胜收。
启示四 叙述描写详 抒情议论略
在研究弄清“点面结合,点详面略”这一思路时,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表达方式在其中的详略分配问题。对于“点”,多是叙述和描写;对于“面”,常常要议论和抒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叙述描写详,抒情议论略。如果按照这个推论继续推演,又会怎样呢?
比如叙述和描写需要同时运用,谁该详,谁又该略呢?抒情和议论同时需要运用,谁该详,谁又该略呢?叙述当中需要有倒叙和顺叙,期间还要有插叙,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详略呢?描写人物和描写景物并行,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详略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依然可以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中的星期天》一文中,莫泊桑为了展现人物性格,抓住四位作家在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详写哪一方面。中间适当运用叙述简略交代,帮助读者理清他们的顺序和各自关系。因为,记叙是基础,可略写;描写是生动展现,须详写。作者对四位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但也有详有略,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作者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时的语调仪态进行了细致描绘。描写在这里为展现人物形象可谓屡建奇功。为了更深入展现人物气质,以达到形神兼备的表达效果,作者对他们的口才,简练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抒情表达方式虽没有直接使用,但是作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却始终贯穿于描写议论的字里行间。在动作描写方面,作者也是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描写当然详细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被赋予了较多笔墨;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却只有一句。虽然都是描写,但也要服务于表达的需要,服务于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个最大的写作意图。可见,是叙述多些,还是描写浓些;是抒情少些,还是议论淡些,并无一定模式,完全取决于表达需要,服务于写作意图。
再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一文,作者沈石溪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老斑羚为了种群延续甘愿粉身碎骨,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小斑羚的“飞渡”细节,而作者对悲壮场景的烘托、对捕猎和伤心崖等背景插叙、对猎人内心的抒情反思,都惜墨如金,精笔点画。有细腻的描写作为基础,有简洁的插叙作为补充,有精练的抒情作为升华,读者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可见,详略不是字数多些或少些,而是表达效果的侧重――详写的,应该是感人的细节;略写的,应该是浓缩的精华。
总之,如果大家关注教材中每篇文章的详略处理,深思熟虑每篇文章的主旨效果,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勤于动笔实践,“得法”应指日可待,达到所谓“纯熟”之境界。每块砖石后的美玉,在你的手上,更在你的心里。
心冻 王骏
学生例文
照顾好了星星,疲惫的夜枕着街道静静睡了。十二月挽着冬雪的手茫然地徘徊在霓虹闪烁的街头……
路口的拐角处散落了一地水果,一个竹篮无奈地立在街口看着眼前的一切,自己头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不远处,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她努力地支撑着身体,手哆嗦着,口鼻处喷出细弱的白气。她着,想爬起来,可努力了几次都失败了……
这里不算偏僻,时常有行人路过,可他们只远远地看一眼,或者装作没看见,然后匆匆走开。汽车、电动车都瞪大了眼睛,然后熟练地绕开。冷风企图清理地面上的一切,可无论如何也吹不走这个羸弱孤独的身影,她依然着……
我刚走出小区大门,正好撞见这个雪地中的黑影,还听到微弱的呼救声。我心中一颤,连忙向她走去,可脑海里立刻迸出小品《扶不扶》的内容。
我刚要伸手,那位老人说话了:“孩子……帮帮我……我不讹你,这儿有电话号码……”
我蒙了,本能地从她僵硬冰凉的手里接过一张小卡片,赶紧借着路灯的灯光拨过去……
她歪在地上,我站在雪里,雪花乱飞。大概五分钟光景,一辆白色轿车飞驰而来,伴着几声谢谢,老人被接走了。我的心却像还散落在雪地上被北风驱赶的水果,越来越忐忑不安:我要是不用自己的电话打就好了;我要是不说我的名字就好了;我要是不说出我的学校就好了;我要是录下她刚才的话就好了;我要是……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麻烦?当时我为什么要过来帮忙?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我扶不扶呢?我想,我一定还会伸出手。我看着呆立街角的监控摄像头,双手合十,虔诚地期望它能保佑我清白……
老师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可此时我最想说,行动不如心冻。
唉,如果临江人能不随地吐痰,那这座城市就更美了。
说“文明”
夜晚,天上的星星稀疏地闪烁着,点缀着单调的黑夜。夜市上,各类大排档少有人光顾,仅有的几位顾客就像天空稀疏的星星,让整条小吃街显得更加空旷。只见一餐桌旁两个顾客正喝着酒、吃着烤串。酒到酣处,其中一位大概想要吟咏些什么抒发自己的情怀,于是张开泛着油光、酒气浓重的大嘴“唱”起来。首联大意是咒他祖孙八代,颔联大意是骂他爹娘儿女,颈联大意是诅咒人全家,尾联大意是走着瞧!对坐那位倒有涵养,同样红着小脸对仗工整地和他一首。滔滔不绝的脏话简直不堪入耳,但他俩却乐在其中。难道这就是临江人的娱乐方式?
大街上,时常听到的高分贝脏话;市场里,传入耳朵的高频率脏话;甚至校园里也不时出现高密度脏话。临江人的脏话说得让人很心伤。
唉――如果临江人能不随意说脏话,那这个城市就更美了。
临江,唯独文明可以疗伤!
教师点评
“热爱家乡”这类主题作文很多同学都写过,可本文的小作者目光犀利,独辟蹊径,针砭时弊,鞭辟入里,更深刻地展现出他对家乡的真情。他以一天的见闻为序,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的地点、有代表性的人群、有代表性的不文明现象为“点”,或白描勾勒,或工笔细描,或夸张特写,每个画面都栩栩如生、绘声绘色,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人的不文明表现既痛恨.又惋惜、既无奈又急切的感情。但是,“点”不过是特殊现象,为了深化主题,作者在每个画面的精心刻画后,立刻辅以三个类似“面”的印证,再加上一句含蓄深刻的抒情,一组掷地有声的镜头才算完成。点面结合、点详面略、点面穿插,使全文成为我们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
(毕春林)
邋遢大王 朱霏
邋遢大王真邋遢,不信就请看看他:桌上废纸一堆、桌下书本一堆;头上杂草一堆、脚下灰尘一堆。他,就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邋遢大王。
我班这位鼎鼎有名的同学获此“尊号”,还真有点儿历史。他桌下的八卦阵曾无数次绊倒同学,每次他都幸灾乐祸地上前搀扶,并煞有介事地说:“爱卿平身。”这时,同学往往会毫不客气地回敬:“邋遢大王,不敢劳您大驾。”他却得意洋洋地欣赏着那位同学的尴尬表情,甚至乐个不停。久而久之,“邋遢大王”这个“尊号”他就笑纳了。
那天体育课上,“大王”一人待在教室,他要作甚?小李说:“莫非大王要将八卦阵正式改为七星阵?”同学们心中一颤,大家的好奇心被激起来了。
一下课,同学们争抢着往教室跑,想看看“大王”发明了什么新阵法。
推门一看:班里的地面如镜子一般明亮,玻璃如水般澄澈,当然,也不见了大王桌下的八卦阵。所有桌椅都被擦拭一新。窗台上的花草看来也刚刚沐浴过。难道是“大王”……
“大王”近来真有些异常。剪了头发,洗干净了脸,穿着系着白色鞋带的鞋,换上整洁的衣服,废纸不乱扔了,书本也不乱放了,不知何时,“大王”已不邋遢。
班主任踩着轻松的铃声来了,她一如既往地看了一下四周:“这是‘大王’的新阵法吗?让我猜猜,是不是叫干净阵法?”大王微微低着头,脸上浮现出两朵朝霞。“‘大王’还要布下一个‘保洁阵’才行呀。”班主任用幽默诙谐的话语给“大王”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课任老师以前见到“大王”不是一言不发,就是冷言冷语,可班主任不会这样。大王剪了指甲,班主任会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指甲一剪,美甲的效果就出来了。”“大王”第二天又剪了头发,班主任又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头发一剪,美发的效果就出来了。”“大王”再接再厉,第三天换上了自己洗的校服,班主任又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校服一洗,就有了‘欧巴’的风范。”班主任亲切、真诚、幽默的话语推动着大王一点一滴进步。一个全新的“大王”渐渐走进全校师生的视线。
老师们点头笑了,这回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教室一收拾,就是五星级酒店的效果。”同学们也笑了,笑声中传达着对“大王”发自内心的祝贺和感谢。“大王”也笑了,发际间滴落的汗珠让他的笑容晶莹纯洁。
邋遢大王不邋遢,我们大家都爱他。
教师点评
篇5
论文摘要: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从教学形象的塑造,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四个方面的阐述了如何应用美学原理,营造美的教学氛囿,增强德育课的审美性,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这些年来,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几乎成了“教师说教,学生睡觉”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其中教学过程缺乏审美性,是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学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求美、创美,也渴望接受美的教育以及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师,若能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活动,将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动形象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情感的波涛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娱乐欢愉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变以理服人的简单说教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定能为受教育者所欢迎、所接受。同时还能实现寓教于美、以美育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德育实效的一种新视角,值得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关注和努力。
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构建美的德育课堂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美的教学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外,还天然构成了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美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的教学形象是否符合学生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也就决定了他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立美、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形象要美。
首先,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态美。仪表是教师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适当关注教师自身的仪表美,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在大方整洁、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感到真谆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教师若能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其精神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要保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教师应用自己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美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此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因此,走上讲台前,教师一定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职生中的大多数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表现也差。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不愉快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不良情绪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响了,不少学生还在大吵大闹,追打嬉戏,见老师来了,值日生才想起要擦黑板。顿时,教室里粉尘飞扬,打闹声、喧嚣声汇成一片。见此情景,往往教师会将学生训斥一顿。那天,我想起了上节课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说:大家看,风景这里独好,粉尘飘飘洒洒如飞雪,教室吵吵闹闹像闹市。”幽默的语言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有个调皮的学生还以为我与他们开玩笑,哈哈大笑起来。我转而让他打开书,请他读出上节课学的最后一句话——“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这时,同学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便安静了下来。乱槽糟的教室成了我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又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情绪;既展现了教师美的教态,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三,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板书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板面上的点、线、字、词、句、符号、图表等信息通过人的视觉映入大脑,以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印记,课堂上条理明快、工整规范、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层次分明、娴熟形象的书法板书,具有“观赏性、提要性、美观性和极强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给学生以简洁美、对比美、动态美和空间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善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教学语言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而且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渠道。
首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美。严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信息、把理论固有的科学性表达出来,而且能把理论固有的逻辑性揭示出来。科学规范的语言有了逻辑性,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反之,如果废话连篇,言之无物,颠三倒四,言之无序,学生不知所云,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其次,教学语言的激情美、情趣美、韵味美能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从而振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有助干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语调抑扬顿挫,语速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关键之处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强调重复。根据内容的需要,巧妙运用汉语的合辙押韵,使语言韵律化。适当地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再加上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些都能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如在讲农村实行前后变化时,我是这样描述的:承包前“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而今“一人承包,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用队长乱点兵,家家干到满天星。”在此,巧妙地运用了汉语的合辙押韵,生动形象地将承包前后农民生产劳动的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状,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前后,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巨大反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
语言的准确、明晰,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的光辉;而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则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艺术地使用语言,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3悉心筛选美的教学材料
美育渗透不仅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导向,而且使受教育者感官舒畅,精神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举不胜举,俯拾皆是,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良好素材。但德育素材的选择还应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当前,中职生在文化素质、个人修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普遍较差,因而在选择德育材料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尽量选用职校生(最好是本校毕业生)自强不息、成功创业的事例来鼓舞和激励学生,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师兄师姐追求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勤劳勇敢、不怕困难、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中,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受到振奋,思想受到教育,才会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诗歌、小品、广告、电影、电视、绘画等艺术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教学增添乐趣。如笑星赵本山有一则广告:“泻立停泻立停,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办?快服泻立停。”、“看病也得有诀窍,别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令人捧腹,很俗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的享受。用它来解读“认识正确与否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知识点,既富有情趣,又能使教材知识通俗化,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既克服了空洞的说教,又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欢快愉悦中化解难点,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美的素材,引导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的熏陶,比起简单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效果会更加显著。
4精心设计美的教学环节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美的规律,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时,我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如下设计:我首先用“太子丹砍手”和“罗丹砍手”两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历史故事“太子丹砍手”,说的是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为荆轲设宴,并有“能琴善乐”的美人弹奏助兴。席问,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双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太子丹问:“壮士爱什么?”荆轲回答“但爱其手”。太子丹立即吩咐:将美人的双手砍下,赠与荆轲。现代故事“罗丹砍手”说的是一个学生看了罗丹老师的人体雕塑后,评价说:“这双手美极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手。”罗丹听后,沉思了片刻,竞出人意料地砍下雕塑的双手。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这两个故事形似而质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很快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教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我展示了一个残缺的木桶图,引导学生从木桶的构成、木桶与木板的关系、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亦即著名的“木桶原理”。接着,对木桶原理适当引伸,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比作一个“素质桶”,那么这个素质桶由哪些素质板组成?素质桶的有效容积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字:“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作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小结。
篇6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语言交际规范和创造性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方法是加强他们的语言和语感积累。如果学生连基本的语言现象都不了解,那么想让他们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肯定是不现实的。比如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表述题,那就是直接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像其中的句式仿写题,一般都是考排比或比喻这两种修辞,如果学生不了解其含义及相关语言现象,那么他们做起来肯定是云里雾里。
鉴于此,我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加强积累,重点在句段方面加强积累,而优美的句段往往是作者借助排比或比喻等修辞手段达到传情的效果的。为了让积累落到实处,我在量的方面作了规定,要求他们每周积累不得少于一千字,适当地作些评价,并安排时间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就迫使他们博览群书,认真筛选,有目的地阅读,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还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课外积累,我还充分利用课文素材,挖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资源。比如在教学高一演讲辞《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就主要让学生找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内容片段,,揣摩之后结合自身实际,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组排比句段,然后抽查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又如教完荀子的《劝学》,我就针对“学习”这个话题,板书了一个比喻句:“学习就像登山,让你一步步登上美丽的顶峰。”然后让学生模仿,另写两个句子,结果许多同学的答案精妙绝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写作教学中,同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素材,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乐趣。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适应人类社会对美的追求和时代化的审美风尚需要。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凡入选高中教材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即使是应用文、说明文、科普文章,都同样具有审美特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大力引导学生去寻求课文中的美的因素,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涵,使学生不断受到美的熏陶,逐步形成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我就重在引导学生美读,在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享受过程中进行思考。那若烟似雾的月色,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象,确实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感受之后,我趁机让他们结合时代背景质疑思辨。有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样朦胧的景象反而更美?我觉得这位同学已进入深层次思考了,通过美读的享受进入美思的状态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它抛给全班同学,让他们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思考。同学们经这一提示,恍然大悟,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主题思想自然就浮出水面了。这个例子给了我启示,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美读――美思,最终能轻松达到教学目的。
除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同样可让学生运用文质兼美的材料获取写作灵感,引发创作冲动,这里不在赘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教师,教学之前首先要钻研教材,找出文章中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素材,加以整合,然后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意识。
篇7
[关键词] 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 创造力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艺术,没有设计的产品是没有市场的,没有经济价值的。而策划、创意、设计来自于人的思想,来自于好的艺术教育。我们作为高等院校的一名教育者应有一种社会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市场培养有用人才的责任。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素描教学也应因专业的不同、社会需求功能的不同,而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
如何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如何将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呢?
一、从模仿走向创意
传统的西方绘画,不管是富丽堂皇的油画,还是真实的明暗素描,都是根据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经济基础及人的思想意识来决定它的表现手法。今天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同样取决于今天的科学技术、经济和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改革开发时期,在先进技术的条件下,从传统的模仿教育进入艺术创新时代已成为必然。这要求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首先要了解绘画发展的历史,因为自由绘画艺术一直被设计师们认为是设计艺术创新的源泉。
素描是通过对思想或概念的理解并依靠变形、夸张并融入个人情感的一种视觉形态造型。素描最早引入教学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的一些美术学院陆续将素描列为必修课之一。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观念和设计基础中的素描课程作了重大改革。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官方美术教育于西方比较历史很短,院校美术教育的思想来源,一方面,是徐悲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引进的法国美术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契斯恰柯夫前苏联素描教学体系。这两种体系虽然培养了艺术家们扎实的基本功,但最终也使他们变成了被物象控制的重要工具,使人失去了灵感,同时也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现在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给艺术家带来了许多表现的机会,视觉创意已成为赢得竞争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另外,摄影、计算机和影视技术的发明,使得艺术家们摆脱以往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取消高等艺术院校中的模仿式教学模式,而引导学生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创意。
二、从明暗到线描
简单简洁而又合理,适用实用而又经济,这是设计师追求的设计原则,也是评价设计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这种标准也应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课堂教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重视简洁、创新,但设计素描也不能忽视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培养学生造型能力一味的用调子的明暗来塑造。通过训练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观察能力,准确地进行徒手描绘的能力,认识、分析与表达形体的能力。当然,线性描绘不是完全不用明暗,而是指相对于绘画造型素描,其对明暗的理解与表现不同。线性描绘运用明暗主要是为了增强对象的形、体与空间感受,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准确地塑造对象的造型基础上,线性描绘还要通过对形体外部结构的观察与分析,理解物象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三维立体造型的构想能力和灵活的组织、运用形体的能力。原因在于,作为设计师,三维的构形能力是其造物构想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学生在不同透视角度,不同空间中形体结构相应变化的规律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推理和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摆脱和削减表面明暗等的素描表现习惯。要练真功夫或是追求用简单的方式去表现对象,线描是最为神奇的。
三、从具象走向抽象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四、把原理化为现实
设计理论和设计基础课程的形成应来源于实践的经验,脱离实际的基础和原理都是空洞的,有的放矢的教材方能有效培养有用人才。这就要求设计素描教学的知识点归纳起来就是提高学生的再现能力(写生的能力或再现物象的能力)、表现能力(记忆性的默写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要结合各个专业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教学,结合专业,这就要求基础教师了解专业特点,了解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身队伍不老化,不守旧,不落伍。
参考文献:
篇8
1.《独坐敬亭山》是
朝诗人
写的,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其中“厌”字解释为
,“闲”字解释为
。
2、《望洞庭》作者
朝代
,这首诗描写了
(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
。在诗
中,作者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
,用
比喻洞庭湖。
3《.
忆江南》是一首
,“忆江南”是
名,是
朝诗人
写的,其中写景的句“
,
_
”“能不忆江南?”
的另一种说法
。诗中的“谙”字读音
,解释为
。
4.《桂林山水》中,引用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
,此句
为全文的
句。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
和
两
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这样的美景让人仿佛走进了
的画卷,真
是“
”
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6、我看见过
的大海,玩赏过
的西湖,却从
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
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
得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
佛
。船桨激起的微波
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7、我攀登过
的泰山,游览过
的香山,却
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
座
,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
驼,
,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
的
,像新生的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
啊,
,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
下
来。
8、这样的山
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
着这样的山,再加
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
9.《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
,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
,听到
;本文作者是按
顺
序记叙的。
10、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
,
,
,
,
溪声也时时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
,那溪
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1、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
)流
出。虽说是(
),可也容得下(
)进出。怎样小的小
船呢?(
)个人(
),刚合适,再没法容第(
)个人,
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
)
拉绳子,船就(
),在(
)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
)。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
)到(
),
到(
),到(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
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和(
)
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过来。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抬起一
点儿,准会(
),(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
(
),生活很(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
只要(
),(
),就等于有了
(
)。”
1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
。无
论
。
14.哈默随着逃难的人来到
_,受到镇上人们的
,当
镇长给他食物时,他却要
,表现了
的可贵品质。
15、《自然之道》让我们懂得,如果不按
照
,往往会产
生
。
1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后来黄河变了,成了中华民族
的
。
11.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它
是用(
)和(
)配合起来探路的。它一边飞,一边从
耳朵里。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_。
17、科学家们探究
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
了
。
18、夜莺的歌声打破了(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
接着又用一股新的(
)唱起来。
《夜莺的歌声》一课中,“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
等都指
。课文中的“小夜莺”指
,我们知道小夜
莺是一个
的孩子。
1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作者是
_,以
形式来写的。
雷利的呼声是
。
20.《乡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的
。诗歌描写了
的情景。能反映乡村四月人们忙碌的词语是“
、
_”。
我能从“
,
”的诗句中想象出山原
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1、《四时田园杂兴》是
朝
写的,诗中描写农民热烈劳动场
象出小孩在树阴下学习种瓜的场面。
22《.
渔歌子》的作者是
代的
,他还是个著名的
。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主要讲了
敢于挑战权威的事,
他是一个
_的人。
24.“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
次,“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
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是
。说他“
”,因为他
爱鱼到了
的境界。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
那样细致;有时又
,很快画出金鱼的
,仿佛金鱼在
。
25.这学期我们学的两则寓言是
、
,《纪昌学
射》一文飞卫让纪昌练习眼力要先练好
。纪昌按飞卫的要求回家先
练
,再练
。告诉我们
_的道理。《扁鹊治病》警示人们要
,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26.《普罗米修斯》一文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
,不屈不挠,
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普罗米修斯把
带到了人间。自从有了火,
普罗米修斯以
。但普罗米修斯没有
,他的
真让我们感动。
27.人的生命是
_的,可是,为
是无限的。我要把
,投入到
。
28、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
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
。
她走得很
,没有一点儿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
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
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
朵
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
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29、安静的手指
合拢,
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
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
间
,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
,安静的
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
的内心世
界,
,我深深地感动着。
受
。谁都有
,谁都可以创
造
。
32、《生命
生命》从
、
、
几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义,教育我们: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是
33、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
,
也可以
。
34、茁壮成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
了
,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意味着生命
是
。
35、《乡下人家》全文围绕着
这句话介绍了
乡下人家风景
、
的特点。
的红霞,
的微风,
飞过的
的鸟儿,都是他们的
,它们和乡下
人一起,绘成一幅
、
的田园的风景画。
38、罗丹是
国著名的
。在工作时表现出
“
。
39、伽利略是
著名
。在
过程中,
表现出
的精神。
40、《父亲的菜园》一文按
顺序写的,赞扬父亲
的品质。
41、渔夫用
战胜了魔鬼,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
42、《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
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
》,这本书又叫《
》,由
个小
故事组成的。其中著名的故事还有
、
,这本书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
“
”。
43、请写出《小英雄雨来》的六个小标
题:
、
、
、
、
、
44、今天,我们中国孩子
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世界
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
不再失去
,全世界应
行
动起来,
和平,
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二十
一世纪为战争
,让明天的世
界
!
45、荷兰以
、
、
和
篇9
关键词:素描教学设计素描创造力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应遵循渐进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造型能力的培养,避免走极端的做法,使设计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首先从线条的角度练习几何形体结构素描、超写实素描,认识和掌握线语言表达的不同状态,如:情感、材质等。掌握用线条虚实表现复杂组合形体的空间穿插结构关系,锻炼学生学习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着重理解、区分,表现石膏几何形体与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的质感、形状组合特点,了解规则形体与不规则形体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实际生活中不同形状、质感、量感的物体,如何用线条、明暗、肌理等素描语言去描绘他们的本质特征,此阶段还包括物体自由组合默写素描,可借鉴实物,但要求学生主动地从构图、形体、材质、色调等诸多方面去创造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语言;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积极主动意识,可结合设计创新思想去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如变形、平涂、对比、夸张等美学法则,同时提供范画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色调的整体布局及构成关系,提高学生对画面的宏观调控水平。其次是人物头像与人物全身着衣素描写生与创意,目的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物解剖结构的分析与处理,因学时所限,故以速写形式为主要表现方法去认识人物结构与衣纹变化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比例关系和构图关系,增强学生的速记和默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人体写生做好铺垫。人物创意练习主要从形态、比例、重心、结构、构图、色调等方面去进行创造,采用平涂、肌理、变形等方法,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物组合,充分体现对象的特征和神韵。再次为风景速写与创意,描绘对象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景和乡村景色等多种题材,速写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及对画面的主次、取舍、空间等构图关系理解的最好途径,以及怎样处理好复杂事物和如何形成画面对比关系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发现、整理、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艺术专业一贯倡导的学习方式,风景速写中注意造型关系、透视关系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每个描绘的对象要有详有略,不要让学生认为画的越精细越繁琐越好,要讲究线条的虚实与粗细、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的表现。风景创意要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体会和感受并加以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张与概括,不要在创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为人体设计素描写生与创意,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强调以速写形式为主去描绘在不同角度、姿态下的人体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掌握了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体素描写生是设计素描学习的最高阶段,人体速写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创意表现,充分发掘人体在设计中的魅力,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并最终为人类服务创造条件。
篇10
然而,在全国庞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有多少人具有或理解唤醒教育这个睿智而宏远的教育理念?况且。从心怀理念到践行理念又有相当的距离――践行比认识要难得多:尤其纵观中国教育现状,更使我们觉得有探讨唤醒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唤醒教育
(一)唤醒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唤醒教育?“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它着力于对人性的全面唤醒,从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过程。”“唤醒教育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充盈与放飞。”“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它还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命对话。借助这种对话,学生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和内在心灵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成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作为‘人’的内涵。”
(二)违背“唤醒”教育精神的种种表现
1 教育是“改造”和“驯服”。
什么是教育的核心?孙云晓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改造”和“驯服”式教育恰恰偏离了教育的核心所在。
“改造”式教育过多地按照施教者的意愿或文本的要求使得受教育者接受和服从。由于按照一厢情愿的、局限性的模式实施“改造”,而使原本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教育对象灵性丧失、自信心减弱、创造力不在。此种教育成了扭曲受教者心灵的工具。
好奇甚至冒险是学生的天性,“驯服”式教育呈现出这样的状况:只有施教者说,没有学生讲:施教者可以不受约束,学生必须要有“纪律”;老师一切均是对的,学生不能轻举妄动。于是,学生不被信任,甚至竟将监视器派上用场。于是学生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施教者安心了。受教者心灵受到打压、遇事没有主见、创造性无从谈起。这不是在唤醒、充盈与放飞人性,而相反是使人性套上了紧箍咒。
2 教育是“灌输”知识。
此种教育将学生看成僵化而非鲜活的对象。片面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使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许多既深又难而对许多学生而言又是无用和僵死的知识上,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灵性遭到扼杀,结果知识不但不是力量,反而成了拖累灵光闪烁的包袱。
3 教育是无穷尽地吃苦。
此种教育常常表现为:过多的书面作业、过多的死记硬背、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作业完不成要受罚、过重的升学压力、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太少等等。不但没有让受教者尝到“唤醒”的乐趣,却更多地将教育责任推到受教育者身上而让其吃很多苦,并且拿出的理论依据却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唤醒教育对施教者的要求更高,因为要使千差万别的受教者得到适宜的培育,要求施教者必须做很多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人生苦短,受教者若在受教育阶段尽是吃苦,却体会不到由于唤醒心智而得到的乐趣、冲动、欢快等,必然惧怕、反感甚至痛恨教育。
4 教育是片面追功求利。
叶圣陶曾对多级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说: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并指出这是“摧残学生的身心换取本地区的虚誉绝不是光彩的事”。然而叶老所痛心疾首的现象:如分设快慢班、给毕业班指派“把关”老师并规定“指标”、尽量多发复习资料、无休无歇的种种考试等现象,依然是许多学校忙碌的“事业”。这里多见的是施教者的加压施重和学生的疲惫容颜,少见“唤醒”教育的影子。“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功利性事业,没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改变。”
总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违背唤醒教育精神的现象极为普遍,应试教育的痼疾积重难返。大家渴望整个教育界能普遍地早日实施素质教育,但现实是“素质教育”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为什么我国大陆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会出现钱学森之问?原因很多,但肯定与没有很好地实施唤醒教育有关。
二、如何施行唤醒教育
(一)唤醒教育的前提是厚爱与欣赏
“四颗糖”的故事是此方面的经典案例。陶行知当校长时,一天看到一男生在打另一男生。他告诉打人者下午三点到他办公室来一趟。第一次迈进校长室,该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校长居然微笑着招呼他。并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他说首先奖励你这颗糖,因为你很遵守时间。孩子由恐惧变为激动。校长又拿出第二颗糖,我上午叫你别打那个孩子你马上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校长。说着拿出第三颗糖。我知道你打的男生总欺负女生。说明你身上有正义感。孩子早就撑不住了。泪流满面地说:校长,我打人总是错的吧。校长说:孩子,我早给你准备好第四颗糖了,不瞒你说我第一眼就打心眼里坚信,你肯定是个知错必改的好孩子。多么高明的校长,用以奖代罚的方式触动了孩子的心灵。大家想想。当这个孩子泪流满面,手里握着四颗糖的时候。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被唤醒了?
没有千般慈爱心,哪来万般深情唤?陶行知不是厌恶犯错误的学生,而是满怀深情地把犯错误看成年少时的一种必然,把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一同欣赏,进而循循善诱地指出学生的可圈可点之处,催动学生在灵魂深处反思自己,从而达到了某些教育方法如写检查、罚站、找家长等等所难以达到的超乎寻常的教育效果。
(二)采取启发式教育和教学
与“满堂灌”方式相比,启发式的最大缺点是知识传播效率低下,但其最大的优势是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和表达力,同时学习氛围活跃而不枯燥。我们选择哪个呢?当然是启发式。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
启发式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普惠性,即每位学生的学习皆可顾及到:从该意义上讲启发式所发挥的实际效率又比“满堂灌”高得多。能证明其最好的事实是:美国学生所学知识虽比中国学生浅显,但其创造力却高于中国学生。
(三)唤醒教育需要固材施教――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施教对象千差万别,其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各
异。有人长于历史,有人胜于数理。有人喜欢体育,有人酷爱音乐,有人擅长美术,有人对文学作品爱不释手:有的逻辑思维弱但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应试方面弱但实践能力强,有的功课弱而德行好。有的功课弱但体力强壮,当然也有全面发展的学生……。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模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因此,施教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只有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和对待,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使其受到针对性“唤醒”。在“唤醒”过程中,尤其要照顾那些传统学习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四)唤醒教育是快乐教育
周国平说:“人的智力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生,两者可以称为心智生活。教育的意义正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把人引导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用这个标准衡量。我们发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拥有心智生活的人越多,从其中产生出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伟人的机会就越大。我始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就在这里,而不在别处。”
以上观点启示我们:在“唤醒”过程中,要调动各种手段与施教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展示个性、力求创新、注重动手、运用知识等等,让受教者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其心智水平。为我们民族多产生出文化伟人创造条件。
(五)唤醒教育需要期待
诲人不倦是施教者必备的品格,急躁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映迟钝,思维不合逻辑”;罗丹年少时投考艺术学院3次未曾考取,其叔父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然而他们后来成了科学家和艺术家。试想若两位大家当年的老师能多一些期待而给他们更多的帮助,他们的成就会更加辉煌。确实还存在某些学生千呼万唤而不醒的状况。因此施教者要有十分的耐心和期待,进而寻找最适合其的施教内容和方法,循序渐进地使其不断尝到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微小进步的甜头,长此以往,将会开启心扉、唤醒灵性。一个智商仅有3岁孩子水平的舟舟可以成为指挥家,那么,平常的所谓“笨孩子”还愁唤不醒吗?
(六)唤醒教育不排除适当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