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庄子养生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庄子养生主

篇1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8

Abstrac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ge,self-directed learn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studies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Keywords self-directed learning;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ies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教育学家巴斯指出,在半个世纪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约有70%的所学知识一直可以在其退休前运用;而在当今时代,这个数字缩减为2%。这意味着,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98%需要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1]因此,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了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目前已有的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中,虽然有关自主学习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的内涵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保持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新的环境,研究在此环境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及培养提高策略,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及教学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为了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笔者对所在高校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达到94%,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可知,大学生自学学习状况如下:

1.1 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26%的学生认为大学自主学习比课堂学习更重要,5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同等重要,但是67%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过于依赖老师,学习自主性差,意识淡薄。

1.2 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49%的学生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在因素是个人态度,37%的学生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因是学习兴趣。57%的同学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外在因素是学习氛围,34%的同学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外因是学习环境。

1.3 网络自主学习情况

调查发现,53%的同学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会利用网络解决,37%的学生会请教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较强。56%的同学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时候偶尔会制定学习计划,18%的同学从不制定计划,没有制定计划的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没有目标和计划就很容易受到其他信息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受到更大的挑战,调查发现,学生的自制力有限,面对网络资源的诱惑,仅有5%的学生能够一直专注学习,53%的同学都选择大部分时间专注,有35%的同学只能少部分时间专注于学习,在进行学习的同时会一直开着QQ,会浏览其他网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律性。

学生普遍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优势是网络教育资源丰富,共享资源成为现实;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弊端是网站良莠不齐,学生容易受到消极影响;经常上网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习惯。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学生遇到问题较多的是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网络资源多而杂,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

2 培养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2.1 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时时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约束,主要以老师为主体,但是大学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也比中学少,因此,大学的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主管理。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要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从传统的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2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学会管理时间

调查发现,75%以上的同学对自己的时间利用率不满意,有25%左右的同学每天除了上课以外没有进行自主学习。所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教会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社会需求等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的学习规划,确立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使学习更有计划性和方向性,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动力。大学的空余时间很多,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训练,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管理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3 转变教师角色

自主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但是教师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老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他们一些好的建议,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授者,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实时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客观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实时反馈意见。[2]

2.4 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知识是一种被动的接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满堂灌”,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倡导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等,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创新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深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自己,在学习中要多思考,多归纳,多总结,要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2.5 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同W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外在因素是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事实上,学习氛围和环境确实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积极向上的学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因此高校应该狠抓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比如严抓课堂考勤、加强宿舍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实施学业预警制度,在学生中树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教育感染学生,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见识,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课题申报,解决学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6 加大网络资源建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自主学习已成为大的趋势,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目前网络上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因此,要完善网络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和网络资源有效融合,给学生提供网络名师名课、在线学习、网络互动、答疑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给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学生不仅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还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包括如何获取、选择、识别信息,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自控、自律、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老师要给学生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在网络上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

课题项目: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JYX13011),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14G059),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阶段性成果(CSQ12003)

参考文献

篇2

一、当前建筑业市场高技能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包括建筑业等产业转移,他们是现代化建设巨大劳动力需求的重要保障,是推动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力量。建筑业空前发展,建筑行业人才危机却日益凸显。作为城市建筑行业的主要“生力军”――农民工,目前已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农民工仍只占少数,劳务作业人员实际持证率仍然较低;建筑业农民工文化基础较差、安全意识薄弱、技能水平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我国建筑业高级技工短缺,在我省建筑行业中,技能人才以高中学历为主,以男性居多数,而建筑业的主要劳动力却是缺乏专业系统知识的农民工。在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求人倍率大于1。而由于培训机构较少,培训质量较差,生源紧张等诸多原因使建筑业的职业培训开展得不够有效。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使大部分进城农民工的素质和劳动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各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力度,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服务的原则,重点开展对农民工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同时,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形成由政府统筹全局、由农民工自身的“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行业组织及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是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的基本途径和紧迫任务。

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要求高技能人才应具备身体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等六个方面的素质。社会可以通过企业内教育与培训、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培训及高技能职业培训等几种方式来获得它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职业培训具有周期性短、适应性强、实用性好等特点,占据人才培训方式的重要地位。

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

随着企业的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从而使我省建筑业企业更好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健全我省建筑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职工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通过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等形式,提升在岗职工技能;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紧缺职业(工种)政府补贴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根据职业(工种)紧缺程度,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建立多层次的企业高技能人才研修制度,定期组织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对口技师学院、高职院校进行研修,开展技能交流、技术创新;每年选送一批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出国进修,提高其技能水平。

(二)完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厅发〔2008〕39号和《关于进一步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湘政发〔2013〕27号),进一步完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可结合试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在工作现场、生产过程中,采取典型工件加工、作业项目评定、现场答辩、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核。对技术技能贡献突出的企业优秀人才,经企业申报,有权发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后,可直接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建立有利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研究建立包括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年度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情况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指数,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考核,成效明显的,给予奖励,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7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危岗位(工种)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提高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篇3

农村初中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的培养,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二是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三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本人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其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乐趣。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再次,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参与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使学生产生求知冲动,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篇4

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4、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6、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10、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1、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12、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1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15、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1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0、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2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22、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2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24、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27、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2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30、庄子名言85句

3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32、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3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34、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35、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3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37、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8、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9、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4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4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42、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43、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4、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45、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46、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4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49、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50、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5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52、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53、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5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55、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56、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57、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58、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5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6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61、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6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6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64、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6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6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6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68、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6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70、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71、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7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73、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7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75、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76、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77、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78、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79、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80、“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8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82、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篇5

关键词:庄子;幸福观;身;心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古人和今人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但是人们对诸如有关幸福问题的回答却是各式各样,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大相径庭。但纵观古今中外,对幸福的理解不外乎“身”、“心”两个层面。所以不必强求他人认同自己的幸福观,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悟,不是说在别人看来你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别人不能体会你的心境,也无法与你分享你的幸福感。

庄子生活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恐惧、孤独、无奈和焦灼,庄子没有像儒家一样宣扬仁义道德,形成对人道德人格的终极要求,也没有像墨家一样寄托在君主施行兼爱政策来为民众带来幸福,而是以个体生命为起点,带着对冷酷现实的悲愤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不断叩问人生幸福的真谛,试图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关注于人的“身”、“心”双层次的幸福体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幸福观。就“身”而言,庄子一方面重视养生,另一方面推到人身的终极关怀,即如何看待死亡;就“心”而言,则要人们淡泊名利,顺人的本性生活。

一、庄子的幸福在“人身”的体现

1、就养生而言。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但是怎样才能长寿?庄子认为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遵循养生之道。“得道”是养生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何为“道”?“道”的境界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的。庄子在《养生主》中就很巧妙地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诠释了“道”的意境。庖丁认为动刀解牛,应先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顺着自然结构,从筋肉骨节的空隙处下刀,劈开筋骨,刀才会持久耐用,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处,应提高警惕小心下刀,解牛后将刀抹净好好收藏,所以他的刀历经十九年仍然“若新发于硎”,庄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提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原则,主张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保持形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健全。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生理、心理、体质、性格、脾气、兴趣、言行等方面都有发生一些变化,惟有适应这些变化,不逆自然而动,才不会有损于健康。自然是什么?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状态,通俗的说,就是自然而然。

2、就面对死亡而言。注重养生的人可以说是一部分,但相比之下,悦生而恶死的人为数更甚,人们害怕死亡,所以有了神话故事中孙行者尽管在花果山逍遥自在,可已然迈入晚年的他也不能淡定自处了,历尽千山万水跑到南赡部洲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实很多病人与其说是病死不如说是吓死的。如果心理一直纠结于恶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进入暮年中的人们而言,就很难说有幸福可言。敢于面对生死,是人生是否幸福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大多伟大的思想家也对待生死做出了自己的阐述。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孔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避而不谈,庄子则撇撇嘴,“这厮没看开,不知死,焉知生?”妻子去世,“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认为人的生或死是自然现象,既然有生就必然有死,这种自然规律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故庄子又说“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庄子・秋水》)明白了生死是人所走的坦途,就不会因为活着而高兴,也不会把死亡视为灾祸。生命与死亡都是自然造化赋予人的馈赠,我们不仅赞美真爱生命,而且也要超然地去赞美死亡――“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如果庄子对妻子的死去冷静自持,自己临死惊恐无状,则庄子很可能是无情无义的负心汉,事实上庄子对自己的死亡,同样能够平静地对待。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吾葬具岂不备哉?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临终了依然幽默,还能拿自己跟弟子们开玩笑。这和现代人生前要房,死后要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庄子看待生死,就像看待日出日落、开开花谢一样,认识人生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不必太浓烈也不要太激烈,在自然而然中,做到平心静气,找到灵魂的依托,岂不是幸福的事?

二、庄子的幸福是对人心的调节

篇6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微礙,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生主》)

这段文字的现代汉语译文是:厨师为文惠君表演解牛,手、肩、脚、膝所触之处,无不清脆有声,干脆利落,声音无不合乎古代的经典音乐。

文惠君说:“嘻,太棒了,能达到这样高的技巧!”厨师说:“我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技巧。我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是整个的牛;三年之后则看不到全牛了;而现在,我已经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以精神来引导,感官虽然停止于某处,但精神却依然前行。这样解牛是依照天理,刀沿着筋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隙前行,顺势而为。连小的附肉和经络的枝节都不在话下,更何况大的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次刀,因为他是割肉;拙笨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次刀,因为他用的是砍的方法;而今我的刀已经十九年了,解了数千头牛,刀刃依然如同刚磨过的一般。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无厚度的东西切割有间隙的东西,那空隙就显得十分巨大,从而游刃有余了。所以十九年了刀刃仍然就像刚磨过一样。即使这样,当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仍然小心翼翼,眼神集中,动作谨慎,然后牛才轰然而解,就像粪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四面环顾,得意扬扬,把刀擦干净藏起来。”

文惠君听后感叹道:“太棒了!我听了厨子的这番话,就知道怎样养生了。”

这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众所周知,但人们一般慨叹于庖丁的高超技艺和庄子描写的生动传神与想象的奇特,很少注意到它的主题是养生。“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才是文章要说明的根本问题。

那么从解牛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养生道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养生要合乎自然大道,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技术、技巧,他的境界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低级、肤浅的层次。养生如果只是胳膊有病养胳膊,腿不舒服养腿,或者只养一时之心境,图暂时的快乐,都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技术的东西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只能处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难以达到大道。其次,大道自然,无心而为,而斤斤计较于养生的方法、技术,是丢失了养生的根本,反而劳心费神,心神疲惫,那就不是养生,而是害生了。

养生重要的是养心,而不是养形体,以心去养,才能达于大道。“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的解牛技艺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娴熟的程度,并不是他的感官多么灵敏,这种境界也已经不是感官能够感知到的;而是由于他的心灵已经与所要解的牛融为一体,对于牛的全部结构、筋骨的走向都已经了然于胸,以至于达到了无心而为的程度,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解牛,他用来看的不是肉眼,而是“心眼”。《庄子》中有许多例子,有的人缺胳膊,有的人无腿,有的人则长相怪异,但都能得道,因为他们的心灵都是健全的,因而能够得道。得了道,才能够养护人生的根本。

养生还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具体内容。若是相反,违反了天理,不因其固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大道无心、无欲、无求,因而养心之道在于清心寡欲,欲望太多或忧心忡忡,心中塞满了太多的东西,这样的心灵会因负担过重而劳累不堪。心中无物,便身轻如燕,便自由自在。这就叫依乎天理。

对于庄子来说,养生更深层的含义,是养护自己的本性。庄子所谓养生,并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过一种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即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养生主》)生活在沼泽地中的野鸡虽然生活艰难,寻找很长时间才能够找到饮食,但它还是不愿意被关在笼子中。尽管在笼子中吃喝无忧,精力充沛,但却不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使它失去了自由,也丧失了本性。

只有把自己的本性保持住,他才活得富有生机,展现出生命的本义。如果不是这样活着,那么活的时间再长也是无意义的。没有意义地活着,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可见,养生之本在于养护自己的天然本性,即自由的本性。丧失了这一点,也就丧失了为人的根本,这样活着,人就不是人了,只能在一种扭曲的存在。

那么怎样养护自己的本性呢?在于“缘督以为经”,即居于两个极端之间,既不要去求闻达,也不要去做恶事,前者会因带来名声而不自由,后者则因犯法而不自由。两者都不能使人本真地活着,只有忘却善恶,居中而行,任事情自然而然,才能够过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生活,从而可以保全健康的生命,尽自己的孝道,终其天年。

养生还在于要守护住人生最宝贵的那些东西,这就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其天年。若没有生命,即使富有天下、家值万贯、名扬四海,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还活着,若是不健康,这里或那里有疾病,则不可能活得愉快。活着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使他们老有所养,颐养天年,做儿女的大概也不会舒服。最后,人活着虽然终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享尽天年,中途夭折,也是令人遗憾的。因此,一切危及人生这四大要事的作为都是应该摒弃的。

之所以说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心,还在于:形体上的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疾病。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命教育;庄子哲学;精神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67-02

尽管当前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生命教育,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也都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足的地方在于他们都从生命本身出发来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就生命之重要性而论教育,而没有真正究其根源来解决人内部的根本问题,即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解决生命教育的问题。同时,尽管生命教育在许多高校不断兴起,但是在中国,每年还是有很多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因为人际关系不合或者是求职道路坎坷等原因轻生,让我们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感和忧虑之心,也给我们的当下教育敲醒了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了点什么?本文尝试从庄子哲学中体现的“求生之本”、“处世之态”、“溯真之源”以及“修养之方”四方面的内容来讨论当下精神生命的教育,以此作为探讨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求生之本:护养精神

从古至今,对生命的追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庄子在《养生主》的开篇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认为对个体而言,以有限的生命去实现无尽的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他向世人提出了什么是人的生命中最应该护养的问题,生命之本是什么?是外在的物质满足?还是内在的精神需求?庄子哲学在生命之本这个问题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庄子主张养神(即养心),亦即通过静功,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养生主》的要旨是顺其自然,才能养生。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便可以‘得养生’。外篇有《达生》,主旨是全精、养神。守气,全形保真,方能畅达性命,对于世人‘养形足以存在’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知北游》则认为,养心要去掉‘四六’,不以外物所累,方能‘平气’、‘顺心’。”庄子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了护养,才能真正畅达性命,才会活出生命的本真意义。《逍遥游》其实是一个思想者庄严的人生宣言。他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生命意义以及生存法则。正是因为深刻理解了人的真实处境,他的内心变得旷达而澄明。他要尽自己的全部心力游于逍遥之境,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去探索那无穷之域的秘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觉醒”。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实质是一种回归生命的本源,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护养与超越,他倡导以一种超自然的精神面貌来应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与诱惑。而这种超自然的、自由的精神正是当下大学生所缺乏的,也是当下生命教育所缺少的灵魂部分。

二、处世之态:豁达人生

从庄子的哲学中,可以概括出其处世之态有以下五种:平常之心、应变之力、舍弃之当、利害之衡、用处之智,而这五种的处世之态,对当下精神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要习得一份平常之心。庄子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句话给当下的大学生带来的启发除了“有限胜无限”的含义之外,还有一层“不追求神奇,脚踏实地,活在当下”之意。因为无涯之境是虚幻之境,不切合实际之境,是不可预见之境,只有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处世,才会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生命才会活得真实而又有意义。

第二,要获得一种应变之力。庄子提倡人们要做有“水智慧”的人,他认为“水的智慧”是一种很高超的智慧,水是善于变化的,它常常因势利导,最终能取得胜利。当代大学生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过程中,不要被外物损伤自己,也不要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损人利己,只有善于巧变,才能通达。

第三,要学会恰当舍弃。当代的大学生,往往雄心壮志、志向远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常常会有无奈和无力之感,生命也变得异常“脆弱”。但是为了实现理想,为他人所不齿而“奋不顾身”。显然这是一种极端化的处世态度,庄子告诉我们只有学会放弃,懂得舍弃,生命才会得到升华。他的逍遥游有四大境界,第四层境界就是“弃风”。“弃风是最高境界,弃风后鹏才是鹏,飞才是飞……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是一种将生命升华为安然超脱的精神。”

第四,要权衡利害关系。庄子说:以人之言而遗我栗,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难以猜测福祸的变化,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只有正视事物的利害关系,不为表面的利益所迷惑,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第五,具备用处之智。庄子以《大葫芦》的小故事揭示了一个大道理:世上无无用之物,关键在于有无一双慧眼。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同时,我们也不能自我轻视。很多大学生在求学或者求职的过程中,因为屡次受挫,就轻易自我否定,所以在精神生命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意去引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他人和自己的智慧之眼。

三、溯真之源:追求真我

当小悦悦事件、“最美司机”①等社会冷漠的现象相继涌现,究其根源,不是社会的冷漠和他人的无情,而是由人自身所造成的。如类似老人“假摔”诸事件的频频出现,使得人心开始相互猜测、相互漠视。同时,大部分的商人失去真我,违背良心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失去真我,无视道德来追求名利双收等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了圣洁的校园之中,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纯真感情的淡化、物质化、世俗化,使得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交往的障碍、精神的困惑;随之也带来了很多生命的隐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命承受了不可承受的负重,所以追求世界的“本真”面目就要追求“真我”。

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其实就是强调了真我的存在。因为只有真我的存在,才能真正实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庄子思想的精神,乃是在于他首先把握住这个真我,然后再破执,使破执成显正的一个前奏。譬如《逍遥游》一文的开端,便揭出大鹏的境界,这是真我的化身说法,由这只大鹏的出北冥,这是把海天打成一片,把时空浑然一体。然后,再反观小蜩小鸠的行为,就能破其浅陋了。再看《齐物论》中从头到尾都在批评世俗的一切观念意识,但并非只是批评而已。因为《齐物论》从头至尾都在衬托着一个真我。可以看出庄子精神的本源在于追求真我,体现真我。很多学者都认为庄子的逍遥是一种忘我之境,究其思想的内涵,其实忘我并非是要世人忘记自己,而是一种超越自我、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

四、修养之方:涵养智慧

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因为人作为有感情、有思维能力的动物,所以它更是一个需要修养的过程。庄子的在其哲学中提到了“心斋”与“坐忘”和参透的做法,笔者认为对当下精神生命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是精神生命教育的修养之方。

第一,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心斋”与“坐忘”都是人要达到“无己”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实“心斋”是达到境界的方法,而“坐忘”就是其工夫。关于“心斋”,庄子提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其实是一种去除忧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之方,促使心不被外界的物所困扰,从而保持一种空明清静的状态。关于“坐忘”,庄子明确指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即一种端坐而物我同一,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当下有很多社会人士为了争名逐利,而患得患失,没有了安然自得的精神家园,这种风气也逐渐蔓延到学校里面,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工作的忧虑,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使得精神极度地迷惘。而庄子的“心斋”与“坐忘”正是我们大学生在应对复杂的社会过程中急需的一种修养之方。

第二,参透。庄子说:语道而其序者,非其道;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东方夫子认为,庄子的道是存在于事物当中,说出来的道非事物中的道,参透即是一种在实践中领悟道的过程。在精神生命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透,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悟出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而纵观当下的大学生,有很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一旦走出学校的时候,便措手不及,无从适应。因为他们虽然在校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还是不懂得如何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智慧地运用文化知识。所以这些也应该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才能使真正了解世界,悟出生活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强大。

生命教育在关注如何使大学生的珍爱生命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教育,因为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治本。不言而喻,大学生的精神生命教育对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庄子的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同时它也是当代的大学生走出时代困惑,精神迷惘的智慧之源。

注释:

①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南区,司机为保护乘客行李身中五刀,乘客冷漠旁观。

参考文献:

[1]熊铁基.二十世纪中国庄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26-427.

[2]东方夫子.国学与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141.

篇8

关键词:傅山;庄子;佛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2-0003-03

傅山是明清之际山西地区最为渊博的学者和最有个性的思想家,不仅精通《庄子》,而且深明佛理,他曾尝试运用佛教的思想去诠释《庄子》,希望能以此把握《庄子》的本意。

傅山(1607—1684),字青主,一字公它,别号石道人,先世为忻州人,祖霖登嘉靖壬戌科进士,历官少参,寓居太原,因得隶籍于阳曲(今太原市北)。傅山少年时聪颖好学,举凡诸子百家,书无不读,工诗赋,善书画,精岐黄,擅医之名遍山西。傅山16岁时考中秀才,深受督学袁公的赏识,选拔入三立书院。袁公因受直指(锦衣卫都指挥使)诬奏下诏狱,傅山为其进京伸冤。袁公冤屈既得昭雪,出为九江总督,遣使相召,傅山不往。甲申年(1644)李白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殉国,傅山弃儒为道,或遨游于平、定、忻、汾之间,或坐阅释典于深山之中,孝于父母,友于昆季,年三十余丧偶,弦不再续。康熙戌午,举博学鸿辞,傅山屡赐弗获,被地方官挽至都门,复以老病恳辞,未试而归。清廷授予中书舍人,傅山避居远村,唯以行医为业。傅山著作虽多,但唯《霜红龛集》行于世。1991年山西省有关方面将其著作整理为《傅山全书》,世人始得窥其全貌。

傅山自谓,“老庄二书,是我生平得力所在,旋旋细字旁注,当精心探索,若省得一言半句,便有受用,可由人道”。他对《庄子》尤其钟爱,“《庄子》为书,虽恢谲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而风云开合,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奇之,顾其字面,自是周末时语,非复后世所能悉晓”。本文就以傅山的“细字旁注”中以佛解庄的言论为据,对佛教思想在其理解《庄子》中的作用略加探讨,以就正方家。

一、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的开篇讲了一个鲲鹏变化的寓言,那个“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的大鹏意象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庄子紧接着就将人的思绪拉入到现实之中,让那些“抢榆枋而飞,时其不至则控于地”的蜩与学鸠去嘲笑翱翔九万里的鲲鹏。

庄子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呢?他是赞扬鲲鹏的高飞远举,还是同意蜩与学鸠的自得其乐?历来解者不一,众说纷纭。郭象认为,鲲鹏失于外而蜩与学鸠有失于内,二者同未适于性,故皆不得谓为逍遥,对二者一起予以否定,自然也就将大鹏与学鸠等量齐观了。世间庸碌之人虽自知保荣华安富贵为龌龊卑陋,然每据郭象之说以自解免。而傅山不同意郭象之说。傅山说:“读过《逍遥游》之人,自然是以大鹏自勉,断断不屑作蜩与学鸠,为榆枋间快活矣。一切世间荣华富贵,哪能看到眼里!所以说,‘金屑虽贵,著之眼中,何异沙土?’奴俗龌龊意见,不知不觉打扫干净,莫说看今人不上眼,上得眼者有几个?”禅师常说:“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傅山所引,乃其一种更为通俗的说法。禅师此说本为破除参学之人的法执,即“法尚应舍”之意,何况世间荣华富贵,本属于非法之物,此尤见其不屑就之!如此之人,不唯当世稀有,即觅之于往古,亦罕得其遇,于此亦可见傅山之睥睨一世、心空千古之高格,实乃其狂狷性格之真实写照!

二、吾我

庄子在《齐物论》中,塑造了一个“嗒焉似丧其耦”、“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的得道者南郭子綦的形象,并借助他的尊口,说出“吾丧我”三字,作为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诀窍。历来解《庄子》者,大都对此三字极为重视,但对其含义的解说则有时不免失于笼统:或谓“吾”、“我”字义本同,二者不过异名同谓而已;或谓吾为主体,我为意欲,乃南郭子綦自谓其摆脱了欲望的牵缠和搅扰,莫衷一是。傅山既不考其字源,亦不究其语境,而是直接引用佛经之语,他说,“《齐物论》‘吾丧我’,《增一阿含·五戒品》阿那律告阁跋吒:‘吾者神识也,我者形体之具也。’”如此一来,“吾丧我”就具有了神识完全摆脱形体和躯壳的束缚而获得解脱之意,与佛教的“般(有余)涅槃”意义相若。

三、知有所待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这句话非常费解,庄子谓“知有所待”,那么到底待个什么呢?一般认为,此处的“知”,应是指主观的认识能力,那么如此一来,其所待者,自然就是客观的认识对象了。傅山认为这些解释都是胡猜乱想出来的“意见”。他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提出一种非常有创见的解释,“观下文‘庸讵知吾所谓天者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再回上文‘有患’两字,则是老子‘大患有身’之义。知有所待,待此身耳。若此知未到身上时,向甚处着落?所谓父母未生前事。如此看去,‘过而弗悔,当而不得’之句愈有情矣。”也就是说,所谓的“知有所待”,所待的就是“此身”,即主体自我,如此理解,这个“有所待”的“知”也就成了“父母未生前事”,也就是禅宗每令人去寻求的那个“本来面目”。这不免令人想起圭峰宗密有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说法,也是将这个“知”字视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傅山对“知”之“所待”作如此的理解,下文中的真人“过而弗悔,当而不得”,就是一切随缘任运而已。也就是说,在傅山看来,《庄子》所说的真人,就是禅宗“见自本心,识自本性”的顿悟之人。

四、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这是《养生主》的最后一句话。傅山认为,从养生方面而言,以薪譬喻为身体,以火譬喻为生命,这句话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一者,人们对于那些能够养护身体的一切事物,无不想方设法的弄了来,惟恐什么地方对身体养护得不够好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就好像准备充足的材薪以防止火的忽然熄灭一样,要求人们一定要养护好身体。二者,将“指”理解为“意欲”,“指穷于为薪”就是想方设法将所有的材薪都弄了来,因为火依靠材薪才能延续下去,却不知道火烧得旺反而促进了材薪的尽快烧完,这就好像尽力养生反而促成生命尽快的完结一样。告诫人们重点在养护生命而非养护好身体,决不能办养好身体反而丢了生命的傻事。三者,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说:“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谓终期都尽,可乎?”傅山所引,乃东晋庐山慧远所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中的一段话,慧远之意,在于说明人的神灵并不随着死亡而归于消灭,而是在不同的生命形式之间轮回或循环,由此证成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真实不虚。傅山认为这几种理解都有道理,这就意味着慧远的说法作为佛教的理解方式同样也被他肯定了下来。

五、在己无居,形物自著

篇9

庄子的一生平平淡淡无拘无束,不为名利不求金钱,他的精神似乎已超出了常人。庄子那种逍遥豁达,满不在乎的思想道就了他成为一名圣人,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点,例如在《列御寇》中,他对炫耀富贵的曹商所作的辛辣讽刺就是证明,这也说明了庄子生活即使是这样贫穷,日子是这样难熬,但并没有消蚀他的清高和孤傲,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他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烙下了他深深的印章。

庄子思想以其众多而深邃的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庄子思想展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庄子在这一方面提供了的个人体验,成为庄子以后,乃至今天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仍被咀嚼着的体验和教训。这也许是庄子思想中最深奥而又感人的方面,通过庄子思想研究,揭示这些,理性地说明了这些,对于人的自我认识也是很有意义的。

庄子的思想可谓是“超凡脱俗”,他认为:人之生,来于自然界,人之死,返回自然界,对于生死应持纵浪大化,不喜不忧的态度。这正是一种十分彻底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他追宗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因此,他希望在精神领域使人类从苦难的深渊中走脱出来。庄子的人生哲学是苦难时代结出的苦果,例如,庄子的“无用之用”则是典型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自我的设定,它强调的是主体自处之道,强调的是不因世俗价值或规范戕害自身生命的完满。庄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上是非常可取的,或许说我的是十分缺乏的,它是一种处人之道。是对生命自身的关注,对他人的关怀,它告诉我们不要把他人的性命当作满足自身欲求的工具或手段,它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处事是原则,而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最多强调的则是“道”与“德”的问题,所谓“道”乃是产生规定自然的本体存在,所谓“德”则是主体对道的承受,则道又归根结底“于自然无所违”,因此庄子的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生命的社会价值,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可以说庄子对人生怀有一种哲人的豁达,庄子的“无名”“无功”“无己”更是说明了这点。所谓的“无名”则是破自我而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中功名利禄的观念,我觉得这点对于那些在政治场上、商场上的争权夺利的人是相当有益的。让它们不至于被名利冲昏了头脑;所谓“无功”亦是破非我而非我的对立,即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游心即从观念上打破绝对分解,强调转化,懂得了日夜,寒暑水火皆可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庄子的《逍遥游》则形象地说明了这点,所谓“无己”即破自我与自我的对立,说明了养生之道及养生的目的在一尽天平,而非长生不死,而庄子在这点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死的看法:生,时也;死,顺也。并非说生死无差别,而是视死如归,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而庄子在养生之道是有着独道的见解,其内容氛围形养和神养两大类,其中神养则是最重要的内同,所谓神养就是保养精神,保持心境的平静,使心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这种养生之道无疑对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有极大的好处。

庄子的自然哲学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没有了老子学说的模糊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庄子的“道”只是宇宙生成的机制、规律、法则,而“气”是宇宙生成的物质载体,这两个概念都是老子借来的火种,庄子都运用的十分自然,其中庄子关于时空无限的思想,分别对应着道、气、物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与道相联系的无限时空,是有限时空的抽象;与气相联系的无限时空是超越直观对象的独立的无限空间;与物相联系的无限时空是动态的有限时空长河的总和。庄子在当时思想我认为是非常先进的,他冲破了有限时空的衬界,进入无限时空的境界,庄子的“道”即事物变化,生生不息的运动规律,物物有际而道与物无际,它只是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的原则。庄子的《齐物论》正清晰地解释了它的思想,证实了他的观点,庄子反对把道实体化,这是庄子自然哲学最突出的贡献。庄子这时的思想已是非常先进,可谓是唯物辨证法的先驱,哲学的部分思想也与庄子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庄子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哲人,他的思想对后人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庄子思想学说对历代名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赞颂自然,崇尚主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许多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家描绘理想之国的楷模。因此很有必要做一番践论。

窥视一下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忙碌穿梭于世间,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无形地在为自己挖着坟墓,名利与金钱似乎已把太多人推向了深渊,吞噬着人们的原本拥有的那颗明净的心灵,腐败也因此而存在。难道人们真要躺进用名利与金钱铸成的棺材吗?悲也!悲也!真的太多的人都应该学习一下,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学说,鸢飞戾天者,望“庄”息心;经纶世务者,窥“庄”深思,庄学中的隽语层出不穷。我们真须细细品位一番。因此践论一下庄子的学说思想是相当有必要的。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带有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的儒家学说相比,庄子思想则是一种着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怀人的生命和精神学说,庄子自然人本精神首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上,带有一种强烈的个性色彩,在此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对中国文人独立人格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庄子的思想培养了陶渊明达现放任的精神品格;苏轼对庄子的思想也有着深刻的领会。因此,他善于把庄子的某些思维形式引入艺术领域。改造成为颇具特色的艺术思想;辛弃疾词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也大有庄子“辟阖,仪态万方”的气势,阮籍这位著名的竹林任人放浪的性格和反抗封建礼法的精神品质直接形成的原因就是庄子对黑暗现象的愤怒情绪和叛逆精神;庄子的浪漫主义文风也传给了李白,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篇10

“养生”其实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二者并不等同。有关养生方法,是“养生之术”;在“养生之术”的基础上,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中国文化最精于谈养生之道,既有哲学内涵,揉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更有中医底蕴。世界其他地方的养生,说的多半是“养生之术”。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人间最好的医生乃是阳光、空气和运动。”这可说是西方“养生之术”的警句。也有些养生之术从生活体验而来,例如北欧人从滑雪运动知道步行能增加肺活量和减轻压力;南美人发觉常吃黑巧克力可抗抑郁;西班牙人则享受午睡习惯,因为午睡对记忆力和创造力有促进作用;至于日本人养生,他们喜欢点熏香,认为每种花香、木香或草香都有养生作用。

中国人的“养生之术”,是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实施的。有的是神养,包括精神心理的调养;有的是行为养,那是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调养;有的是气养,即练气功;有的是形养,那是武术等健身运动;有的是食养,通过饮食讲养生;有的是药养,中药常与食品相融合,即中医的“药膳”;更有术养,那是按摩、推拿以至沐浴之法了。

说到养生之道,中国文化的儒、释、道都有论及。儒家的养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说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说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故能内气充沛且有条理。

儒家讲“存心养性”,“养性”不仅有助养生,更有助治国平天下。“养性”要诀是“诚”,《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所谓“诚”,是要能做到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

释家的养生,在“平常心”三字。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世事沧桑如梦,所以释家教人,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

有禅家总结出养生四要:其一是把握当下,日日是好日,不过分沉湎过去回忆,让每天过得充实;其二是跟上社会脉动,积极吸收新知,关心周遭事物;其三是以包容和关怀之心,和家人及同事相处,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其四是留意身体健康,注重保健,最好能有信仰,寻找精神寄托。

至于道家追求长生不老,讲养生之道最为精辟。《庄子·养生主篇》,说明养生之主是精神,提示养神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让天人合一。庄子指出人生在世,须“安时处顺”,视生死一如,才不会被哀乐之情困扰。《庄子·达生篇》强调养神,要“达生”才能畅达生命,不重财富、名位和权势,让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与自然为一。

仅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更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根据“道法自然”思想,中医便订下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而在日常生活中,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仅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