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日范文
时间:2023-03-14 18:2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民道德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区教育局《___在全区开展公民道德宣传实践活动___》【赤红教字(__)__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迎接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召开,巩固文明城区建设成果,提高全区的公民道德建设整体水平,培育文明向上的健康风尚,我校___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___,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今年__月__日是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喜迎___成立__周年,我校党委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精心___,周密安排,召开专门会议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党建及少先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形成了领导亲自抓,分管教师协助抓,教师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道德建设氛围。
二、创新形式,广泛开展各项活动
我校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___开展道德宣传与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道德意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一)召开座谈会,___学习提高认识。
__月__日上午,我校主要领导___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援引吴大观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全校教师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主题开展道德建设体会交流,使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校长车立新强调,全校教师要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校师生,借以大力弘扬好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___、邻里互助的精神。会上,校长车立新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并要求全体教师注意收看__月__日晚8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___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电视节目。
(二)制作道德标语牌匾,引导学校文明礼貌风尚
__月__日,校领导为开展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动员全校师生专门制作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相关标语,分别悬挂于校内的醒目位置,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及全村居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收到熏陶。
(三)___收看专题节目,真切感受道德的力量
__月__日___时,根据校领导的安排部署,全校师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第___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仪式《道德的力量》晚会。按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___类道德模范板块,晚会采用播放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再现、歌舞表演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不仅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同时也给全校师生上了一堂最生动的道德教育示范课。回到学校后,大家还在沉浸回味着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纷纷撰写心得体会借以表达对道德模范的由衷敬意和高度赞誉,全校师生表示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严于律己,争做有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
(四)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学习讨论
__月__日下午,全校开展以“学习道德模范,文明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中,有各班教室带领学生学习了全国楷模、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明礼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小事做起,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全体师生之间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在全校营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全校师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今后,我校将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积极引导师生以道德的力量催生文明行为,以文明行为树立良好公民形象,以良好公民形象促进全面发展,争取更好成绩为建国__周年献礼!
2021年公民道德宣传日的活动总结
我局以提升道德水平,优化服务质量,推动水文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强化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提升参与性、把握操作性”为原则,引领广大水文干部、职工主动走进道德讲堂,不断修身律己,争做文明表率,作了如下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推进了道德讲堂阵地建设
1、不断增强道德建设宣传度。发挥水文网站作用。在___水文网、___水文网信息___篇,增强媒体宣传影响。在《___日报、《潇湘晨报》、《___晚报》、人民网、红网、新华网等报刊发表新闻报道___余篇次。在新浪、腾讯上发贴,发博客___次、微博___次。
2、不断建立道德建设激励制。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竞赛奖励活动,对在___德、树新风方面获得争取荣誉奖、创新成果奖、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奖均给予奖励。
二、推进了道德提升工程建设
___学习___大报告,___届___中、__中全会精神,学习___的一系列重要讲话,___干部职工收看全省水文系统作风建设视频会议、全省水文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开展“做群众贴心人”、“入党___为党干什么”大讨论,举办业务管理培训班等。紧紧围绕水文现代化建设目标,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力量凝聚到、精力集中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三、推进了道德实践工程建设
1、典型感召实践。___开展“党员先锋榜”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一批先进典型已高高树起。在这支仅有七十多人的水文队伍中,就有___名水文人的事迹被传诵,“全国水利系统职工文化建设先进个人”xx、___省直工会劳动奖章获得者——xx、“___市水环境监测技能竞赛”第三名——xx等等都已成为我们身边鲜活的榜样。
2、献爱送暖实践。开展发善心,送吉祥活动,弘扬助人为乐、诚实可信、敬业奉献、尊老爱亲的道德风尚,好人好事倍出广大党员干部涌跃慈善捐款分别达___元。
3、“一对一”帮扶实践。实施新老结对“一对一”道德养成工程。我局认领了雨花区华云社区的刘玉珍老人为帮扶对象,在积极帮助刘玉珍老一家解决生活困难的基础上,向他们宣传党的好政策,引导他们克服思想消极畏难发愁等情绪,从情感上贴近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心中的困惑,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树立生活的信心。引导帮扶对象家人加强学习,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学习上支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了扶贫济困、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篇2
江苏伦理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教授主持开幕式和主题论坛,并全程参加了交流会。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国家重大招标项目组首席专家王燕文作大会主题报告,从加强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当代公民道德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公民道德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道德问题,公民道德素质并未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同步提高,当代中国在公民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是中国社会“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表现在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的冲突、道义取向与功利取向难以平衡、道德自主与道德引导的张力突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之间难以统一等,这都需要从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双重互动的结合上作出思考和探索,将培育与发展公民道德,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作为国家战略。王燕文部长的演讲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充满实践智慧,更多的是为交流会提出了问题和研究任务。会议期间三十多位专家作了主题演讲或专题报告,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近60篇论文,这些发言与文章聚焦了“公民道德发展”研究的各个方面,或提纲挈领,或细密人微,或形上探幽,或形下究诘。试归结之,专家学者们观点围绕的核心是何谓公民与公民道德,如何成为公民、成就公民道德,关键点是如何建构公民之“公”的伦理,如何生成公民之“民”的道德,公民道德是伦理与道德在公民身份上的合一,涉及的具体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现综述其中主要观点。
一、公民、公民道德与现代文明
概念的清晰是研究的前提基础,大会主题内在要求了公民、公民道德的概念需要放在“现代文明”之中加以把握,学者们在坚持这一立场之下,分别从历史溯源、中西对比、哲学辨析等角度对何谓公民、何谓公民道德展开研究。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首先点出了现代文明的特征,现代文明即是全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又体现为全球化、专业化和公民化,因而公民对人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代化身份。江苏省委党校杨明教授从中国本土语境出发,回溯了中国公民身份变迁的历史并认为相对于削足适履地使用西方公民概念,这才是中国公民道德研究与建设的现实起点。中国的公民概念确立经历了一个从臣民一国民一人民一公民的演变过程,直到1982年宪法“公民”内涵才得以确立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一身份标识成为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每一个个体的“元身份”,是人们身份的最大公约数。而公民道德的生成是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的自然结果,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详细论述了其意义、方法、原则等问题,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20字的具体规范。公民道德的提出凸显了对“公民”这一道德主体的关注,使得道德建设与发展有了最广泛的基础,也体现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路。
与杨明教授不同,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认为公民是一个西方社会思想史的概念,最初发祥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能够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人,这从源头上规定了公民概念的政治性,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参与权上的平等性,同时在西方政治传统中公民概念与臣民相对。公民身份是一种政治身份和法律身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群教授进一步指出法律承认的公民仅仅是一种公民资格,要成为现实的公民则需要相应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通过接受教育和个人的行为实践达到好公民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应当区分公民的政治教育和公民的道德敦育之不同,前者的目标是培养好公民,后者是培养一个善者,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实现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好人是好公民的前提,最好的境界是好人与好公民的同一。
尔南大学樊和平(樊浩)教授提供了系列研究文章,以道德哲学之思辨把握公民道德的内涵。他认为从语词结构上公民道德不能一般地诠释为“公民之道德”,而应该诠释为“成为公民的道德”或“作为公民条件的道德”,“公民道德”既是“公民”与“道德”的同一,更是“公”与“民”的同一,其同一体不是道德,而是伦理。公民道德的尖端性难题是伦理之“公”如何存在,道德之“民”如何生成。伦理之“公”既存在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哲学辩证,又在中国社会具体呈现为“计划经济――单位制”――“市场经济――后单位制”的现实形态,伦理之“公”既存在于客观上、制度上的公正、正义、伦理善、社会善,又要求个体将伦理之“公”变为道德上的“公”之造诣。道德之“民”是一个诞生的过程,诞生于伦理,并由“伦理人”向“道德人”进发,最后在“成人”中最终完成。公民道德既是公民与道德的同一,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同一,同一于精神。由此,中国社会期待着伦理的涅磐,精神的日出。
二、公民道德研究的道德哲学立场
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可能演绎出不同的哲学体系,对于公民道德来说亦是如此,不同的道德哲学立场对公民道德的认知与演绎也不相同,进而会导致不一样的实践态度。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潘小慧教授认为在现代文明日渐开放与民主的全球化趋势下,在当代做/成为一个好公民比传统德性伦理学做/成为一个好人更加紧要,而做/成为一个好公民就要关注公共善,从“我们”而不是“我”出发。“我们”的范同是“我”加上“他者”,而且是“多元他者”,“多元他者”包括他人、世界和超越界。从西方哲学史被遮蔽的他者中重新阐发他者的伦理意义,潘小慧教授回顾了列维纳斯、德里达、德勒兹等对他者的研究,并认为当今我们需要的公民道德是一种“心中有他者”或“为他者”的伦理学。
与潘小慧教授的“我们”包含着“他者/多元他者”不同,德国Kassei大学的Philippe Brunozzi教授认为“他者”很难定义,也很难真正作为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我们”的立场是一个公共的、每个人关注他跟每个人相联系的立场,每个人都考虑到别人,这一立场不是为了证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是为了辨识分享的经验,并试图创造我们分享的道德世界。这一从“我们”出发的共享理由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非常重要。
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Christian Piller教授提供了一个修正功利主义的方案,他认为善恶是什么以及如何趋利避害是功利主义的基本考虑,伦理学成了思考善最大化的练习。但是在进行功利考量的时候被认为是社会最大的善往往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善的,对另一部分的人来说可能是恶的,因而在考虑goodness的时候还要考虑goodness for,即对谁来说是善的,要将对社会最大善的考量转向关注人及人与人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与制定也应从对谁有益(goodness for)出发,而不是善本身的最大化。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认为我们反思公民道德问题应该从一个更广泛的道德哲学层面人手,即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伦理生活涉及了认知层面的人是什么,这是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道德主体的理解;评价层面的人为什么活着,即人生目的问题;规范层面的如何活着,这关联着人的实践层面;最后就是活得怎么样的问题,与“生存感”相联系,生存感的核心是意义感。道德实践也涉及认知层面的是什么,评价层面的应当做什么,规范层面的盘如何做,道德实践要求人要有道德感,使得个人的道德意识“实有诸己”。当下的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要特别关注生存感和道德感。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
公民道德不仅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古今中外的公民道德建设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对“他山之石”可以加以批判性改造,对传统可以加以创造性转化。
成中英教授是海外知名新儒家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的,当人们没有历史身份认同的时候,现代化将变得空洞。因而在公民化要求我们实现“公”的权利,促进民主、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传统儒家的资源,要对儒家主动进行现代化转化。儒家的“五伦”与公民道德有点关联的是“君臣之义”,但这显然小够,因而要在“五伦”之外倡导第六伦,成教授称之为“公伦”。儒家能提供给公民道德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从人的内在性看公民道德,注重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将内在性的道德转化为外在性的规范。这样使得公民道德既发挥了德性,又履行了责任,再主张了权利。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姚新中教授从“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谈起,他认为尽管“全球幸福指数”统计指标存在地区差异性以及民族适应性的问题,但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德行导致幸福,行为良好的人更幸福,而幸福与否对公民道德有直接的影响,即幸福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好公民。“全球幸福指数”的五项指标有三项涉及到了伦理道德,即政府廉洁、个人德性以及生活选择的自由度,从中启示我们从公民的幸福促进公民道德的角度要完善制度层面,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培养个体的善恶心;提升公民的选择自由和选择能力。
韩国交通大学洪容教授提供了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韩国,公民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目标设定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才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公民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是增加学生的道德性涵养,培养健全人格及民主市民意识,开放多方面的能力。台湾中央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叶光辉教授从台湾对待老龄社会的经验出发,提出了一个孝道双元模型,模型反映了孝道具有公德与私德的双重特征,在个人、家庭到社会的不同层次上具有多元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孝道不仅仅是家庭的私德问题,已经是社会的公德问题,因而从双元模型来看。养老的责任要由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
从整体来看,与会专家学者关注最多的还是中国文化传统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意义。中山大学李萍教授通过对200名法律系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不容忽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植根于生活在某一文化体中人们的意识,因而公民教育要考虑文化传统预制性因素并以文化的本源性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认为整合社会秩序、培养公民离不开社会教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当代中国有必要重建礼义之邦,以再显“礼义之邦”的风采;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另辟蹊径,从诚信的角度思考公民道德建设,“诚”来自于儒家,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信”来自法家,是外在的立信,儒法结合才能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提出“道德殿堂”概念,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道德典范构成了“道德殿堂”的真实性内容,当下所提倡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殿堂”的时代特色,能够为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
四、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如何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或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何者优先的问题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主张从底层设计开始,由基础而建设;二是主张先进行顶层设计,制度或体制优先;另一种与前两种的整体设计不同,而是从具体的现象、具体的群体入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底层设计观点的代表者是中国社科院伦理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甘教授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把公民当公民看待而非臣民,这又取决于能否把公民当人来看待,是否把人当人看,意味着是否把人作为自由、自主的,具有个体之地位和价值的自我目的者来看待。回到中国社会,关键是要完成三大转换:由义务伦理向权利伦理转换;由血亲出发的特殊的、天然的伦理向普世伦理的转变;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转变。这是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必须加入这一全球的进程之中。吴潜涛教授认为公共性、公共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生活成为人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是要成就国家、民族的公民道德,具体做到三大结合:最底线的道德要求与公民道德的其他规范相结合;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与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相结合;最后是二者与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相结合。
顶层设计观点的代表者是中国社科院伦理学研究所杨通进研究员、孙春晨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杨通进研究员认为制度层面的完善比个人美德的养成对公民道德建设来说更重要,因为制度的伦理功能大于个人美德,制度保障了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制度是维护道德的中坚力量,同时制度伦理是判断社会道德进步与否的客观标准。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抓手应是制度创新,具体来说要培育公民社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以吏德建设为突破口。孙春晨研究员认为一个和谐、有序、安定和公平的社会环境必然有助于公民道德品性的培育和整个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社会怨气较重,信任危机存在,部分社会群体道德败坏,导致了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亟待以伦理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公民道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王小锡教授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公民道德的自觉,“四位一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个人美德)整体推进,创制道德实践体系,完善社会诚信建设机制,治理突出道德问题,关注“特殊群体道德”,切实规避道德风险等措施同时进行,不可偏废。
第三种路径的研究有很多,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认为当下社会心态问题重重,这是转型期的特有心态,表明了公民意识的觉醒,道德要求多样化、多元化,但是如果不积极疏导也会带来社会恶果,因而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社会心态建设与疏导非常重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与葛晨虹教授观点相似,他认为对当代中国来说,除了中国经验,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中国体验,中国体验呈现积极与消极同时存在、人格的边际化、社会心态的两极化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来自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的Robert Weller教授从人类学田野调查出发观察到大型的宗教组织虽然人际关系主要由弱关系构成,但是能够发挥比小型宗教组织强关系更大的社会作用,强关系主导下的组织救助的多是熟人或者具有血缘、亲缘的人,而弱关系更容易救助陌生人,有助于推进更广泛的慈善,这恰恰是公民道德的特征,弱关系的宗教组织有助于推进公民道德的养成。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从政务诚信的角度探讨公民道德发展的政治伦理条件,她认为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了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因而政府要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创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方能增强公民国家认同信念。苏州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探讨了企业家的财富德性,生产财富是企业家的身份认定,财富的内涵要从创造财富的主体来规定,因而人赋予财富以终极目的,企业家对待财富应“取之有道”、“回馈社会”。南京大学林闵钢教授主张以中产阶级为道德的中间力量建设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基础性、主体性、合法性的地位应归属中产阶级。
五、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即是公民道德建设未来要达成的结果,与会学者们认为公民道德同样承载了“中国梦”的内容,因而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教授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比任何经济建设更复杂,也更缓慢,我们要有耐心。湖南城市学院副校长、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认为公民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核心价值的基础,公民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因而在公民认同推进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为建设公民社会提供精神资源,为人们进入公共生活搭建平台,因此推进公民认同最终要建构核心价值,论证政治伦理基础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的稳定。
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认为公民道德的目标指向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它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实在内容。南京社科院叶南客教授认为道德体系建构过程与人的现代化内涵指向具有一致性,公民道德建设推动了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同时也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这又回到了王燕文部长在开幕式主题演讲中所提到的,“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使人们过上有道德的幸福生活,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追求目标,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
篇3
1、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按照市局党委和区委统一部署,居委会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纲要》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立健全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成员责任制,做到责任人措施到位,特别是居委会、社区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道德形象,以实际行动为居民群众做表率。
2、全面推进群众性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
社区居委会始终坚持一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尊重群众的意见,积极探索新的有效形式,通过富有感染力、号召力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把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寓于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继续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更突出道德内涵,强化了道德需求,明确了具体标准,力求取得实效,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想广度和深度拓展,充分利用五
四、七
一、八一等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的宝贵道德教育资源,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增强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引导居民自觉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认真搞好社区居民道德教育:
篇4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市国资委党委《关于在市国资委所属企(事)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升企业文明程度和文明形象,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使广大职工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今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期间,我公司切实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公司分别以部门、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知识有奖问答,公司职工踊跃参加积极竞答,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习和宣传,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或者晚上下班回家自学,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有关党报、党刊的内容。通过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公司宣传科在党委安排部署下,精心制作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栏、采编内部刊物《成都安装》的“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等,加深了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
篇5
群众文化指代的是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工作之余将自身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基础上,使用到社会活动这样一种形式,积极的开展群众文化性艺术活动和娱乐活动。其所涉及到的领域是比较多的,也具有比较强的渗透性,内容较为丰富,是一种以自我欣赏为主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二、群众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
在现代化城市中,社区是基础和细胞,在开展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推行社区文化建设是具有一定的现实以的,与此同时它也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功德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在开展这一项活动的基础上可以使得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某些层面之上也是可以对社会文化建设工作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的,所以就应当在社区中开展具有群众性的公德教育活动,之所以开展这项活动就是为了能够使得社区中成员的社会公德自觉性得以提升。在社区当中,只有构建起来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氛围,社区成员才有可能自居的遵守有关的社会宫格,从而也就能够在实现社区团结友爱、民主法治以及安定有序这几个目标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精神调节作用。为了可以使得公民道德建设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公民自身的参与性占据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群众文化可以使得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及到的群众文化起到的精神调节作用。只有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将道德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之上,让数量众多的人民群众从中获得一定的益处,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陶冶身心这样一个目的。由此可以见得,群众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调节作用,在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
另外一个层面上,榜样起到的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其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推崇备至的。人民群众在工作之余,开展的一系列身边模范人物学习学习等活动,其实是可以在某些层面上促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的。模范起到的典型示范作用不单单是可以给人们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的,也是能够师爹公民自身的意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也就能够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各级政府组织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去。
宣传教育作用。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针对公民展开的道德建设工作并不是十分的完善。为了可以使得工作的质量水平及其发挥的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一定需要充分的应用到群众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既然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及到了群众文化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那么如果可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并使得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想要使得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逐渐的完善起来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水平呈现出一种日渐提升的态势,这和群众文化互动在基础知识普及领域中起到的作用是存在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群众文化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宣传和引导性的,也是可以使得参与到活动中的人们接触到很多以往没有涉及到的知识。从而也就可以在传达我国各级政府在某一个时期颁布的政策方针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篇6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公民道德素质 高校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Inspirations of Moral Qualit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 Funding Work
TANG Jie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Our college funding system has established relatively sound, poor college students funded work carried out rigorous and orderly, but the lack of possibilities for economic survey conducted every home, school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leading universities often appear "false poor" phenomenon. However, poor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poor students to do the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 This article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student body funded work to civic and moral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poor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poor students; civic and moral qualities; college funding work
1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途径为贫困生提供帮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校为专门负责组织协调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落实,一般设有专门的资助中心为贫困大学生受理资助事宜并且努力创设贫困生“以工助学”的条件,来防止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躺在“贫困的温床上”。但是,纵观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除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外,其他形式都注重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
高校贫困生资助评审程序谨而有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先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过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填写意见;然后由各个院系鉴定有关材料后,确定名单并公示三个工作日;再由学生工作处开展审核工作,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核实,经核查无误,并公示三个工作日无异议后,将评审结果上报省教育厅。为更好的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部分高校还组织开展了贫困生建档工作,为最后的评审工作做预备工作,确保贫困生资助评审工作更好的完成。
由于学校对贫困生资格只能凭借学生填写的表格、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证明作为认定的依据,家庭背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尽管在评审过程中,学生工作处可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核实,但现实中缺乏进入每一个家庭进行经济情况调查的可能性。①这的确说明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局限,但是,从整个评审程序来看,本人提出申请是评审工作的第一步,是整个资助工作的源头,而在高校中,很多学生贫困意识出现差异,一些经济上不困难的学生借助家庭背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这一工作盲点,也加入贫困生行列,不仅给资助工作带来困难,在同学中造成的影响也非常恶劣。因此,如何将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贯彻到贫困生评定工作中来是资助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 高校公民道德素质培养重要性及特点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但能让人们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②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力的提高,而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对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各种社会公德认知水平较好,道德情感倾向也较为积极,注重诚信,基本上能够做到乐于助人,待人友善;但从知、情、行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高,情感次之,而行为最低;指出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发展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包括:人际交往,好朋友和同寝室同学,学校的学风、教风和人文氛围,专业课老师、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老师。③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公民道德素质易知行难的困境,而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因素在培养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问题上必须受到重视。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面对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体现高校公民道德素质发展的情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执行和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全国高校呈现贫困学生总数呈现上升趋势,④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⑤由此可见,高校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与提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是高校整体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高校贫困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工作具有特殊性,但是结合当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和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特点,针对性的加强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发展将会缓解贫困生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工作。
3.1 高校应注重培养贫困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高校贫困生中存在自我认知上的偏差、个性与性格和形象上的不足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在人际交往问题上存在障碍,从而影响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自我认知上的偏差、个性与性格上的不足,很多学者提出,团体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等方式对改善贫困生人际关系有非常大的影响;人际交往团体训练虽然只有短期效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3.2 开展贫困生寝室文化活动
寝室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高校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高校学生面对的现状是寝室生活比班级生活更灵活、更丰富、更具有影响力;根据调查,同寝室同学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发展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着重开展贫困生寝室文化活动成为培养贫困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寝室道德模范”、“寝室道德之星”等评选活动,既可以调动贫困生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积极性,又能通过培养同寝室同学的公民道德素质来促进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
3.3 注重学校的学风、教风和人文氛围中公民道德素质的体现
高校学风、教风、人文氛围是学生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的保障,并且影响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狠抓课堂、早晚自习的考勤,严抓考风考纪,严格处理违纪学生等方式能有效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将贫困生个人学风表现与贫困生评定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重视教师队伍管理,落实教评制度等途径能确实提高学校的教风建设;最后,将学校校训融入校园内花圃,雕塑,建筑等能巧妙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3.4 开展以公民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
专业课老师、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老师能较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有效运用专业课老师、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影响力能促进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与发展。通过以公民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能有效的将专业课老师、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老师与贫困生联系在一起,可以进一步培养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
结合当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和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特点,高校可以从培养贫困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开展贫困生寝室文化活动,注重学校的学风、教风和人文氛围中公民道德素质的体现,开展以公民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四个方面培养和发展贫困生的公民道德素质,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工作。
注释
① 刘建荣,李方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2):206-210.
② 卓越.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J].与现实,2008(2):176.
③ 史洪波.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师,2010(5):104-105.
篇7
社会越和谐,道德建设就越有条件
记者:近日,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南昌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公民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您认为,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徐惟诚:本届公民道德论坛把公民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首先要讲道德,只有讲道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当然,反过来就不一定成立。讲道德就一定能和谐吗?不一定。所以,不光道德建设要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和谐社会也要为道德建设提供条件。社会越和谐,道德建设就越有条件。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道德建设重在实践
记者: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徐惟诚:近年来,中央对公民道德建设高度重视,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去年举办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之后,今年又在南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大伦理学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道德建设的意义、内涵、要求等都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认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靠教育,二靠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将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中陶冶情操,为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所以,下一步,我们要把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实践上。
强调道德实践,不是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花很多很多的钱,而是要为道德的养成和传递创设条件
记者:把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实践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徐惟诚:强调道德实践,不是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花很多很多的钱,而是要为道德的养成和传递创设条件。
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农村人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带,隔代抚养,于是留守儿童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往往不会或者忽视了跟孩子的沟通。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去跟孩子沟通。就拿打电话来说吧。在外打工的父母给家里的孩子打电话,一般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身体好吗?”第二句话是:“学习成绩怎么样?”第三句话是:“好好听奶奶的话!”然后就无话可说了。父母不会跟孩子交流,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因为缺乏沟通,父母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和传递就容易受阻。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工厂或工地去,为打工人员举办讲座,引导他们如何给孩子打电话,如何跟孩子沟通。也可以在农村举办留守儿童演讲比赛,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打工爸爸》。孩子们为了搞好演讲,就会去了解爸爸,了解爸爸的辛苦,了解爸爸的感受。孩子们还会互相交流,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好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神气了,那么虚拟世界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这样,道德的养成和传递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类似的活动,并不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花很多很多的钱,关键是要创设好条件、提供好平台。
在道德实践中,家庭的和谐对于道德的养成和传递至关重要
记者:在道德实践中,如何实现道德的养成和传递?
篇8
关键词:公民道德;培养;方法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道德培养的最佳期。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习惯,也要使他们能区分善与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如果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最迅速地进行公民道德培养?笔者于2004年4月和7月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3所小学的6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验和访谈测验。
一、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公民道德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自然环境
环境潜移默化法。小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很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这一优点,对他们进行深化教育。问卷结果显示,39.6%的小学生认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应该引起人类的注意。43.8%的小学生表示要从自身做起。针对学生已达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上的认识程度,应采取:
(1)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育。例如,表演短剧《请关注大自然》。让小学生扮演森林中遭受伤害的动植物,并自编台词。让他们知道大自然的痛苦心声。(2)随时进行口头教育。(3)在学校或社区的宣传橱窗内设置环保专栏。(4)维护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5)开展“绿色环保周”活动。(6)带领小学生走出大门,用城市已遭破坏的环境和美好的环境教育他们。(7)买一棵小树苗,和孩子一起种上,定期带孩子去照顾它,让孩子和小树苗一起长大。(8)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会萌发怜爱之心。(9)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曝光破坏环境的人与事。(10)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尽量不要让小学生看到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11)组织环保和拯救大自然的志愿活动,吸引小学生参加。
(二)社会环境
1.树立权利意识法。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太过成功,大大忽视了对权利意识的培养。访谈结果显示,29.1%的小学生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不会要求退换。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有78.6%的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牺牲自己,取悦他人。为了弥补对权利教育的缺陷,追求权利和义务协调发展,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利用媒体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教育小学生。(2)生活中,大人以身作则,积极维护自我权利。(3)社会上的各因素各尽其职,激起小学生的权利意识。
2.重点时机培养法。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五一”、“十二”;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问卷结果显示,在节日或自己的生日时,只有少数小学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在家里和父母过。建议老师和家长要带领小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社会的相关部门也要多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国家、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爱国主义教育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问卷结果显示,80.1%的小学生对2002年中国足球出线怀有积极的态度,无论怎样,他们都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以此良好状态为基础,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体系 消解 重构
市场经济通过适当安排的市场体制、理性的自由个人以及灵敏有效的价格机制,较为合理地配置了资源,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同时,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在利益追求的冲击下急剧瓦解,阻碍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而新的、适合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还尚未确立。因此,在实现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认清道德问题的重要性,注重加强道德的建设。
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存在的问题
道德主体目标的弱化。处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势必是多样性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价值体系,出现了一种混乱的状态,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必然造成社会舆论监督的削弱和主体道德目标的淡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更具个性化。市场经济体制承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鼓励个人利益的正当追求,这种利益驱动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失范行为的产生。尤其是公德意识的缺乏,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组织逐渐自发形成,社会公共空间得以扩展,公民意识也渐渐苏醒,但不可否认,人们的公德意识仍然淡薄。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目标价值选择的不统一,偏重经济利益,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应该大力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使老百姓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
道德规范制度的滞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新旧事物和观念也处在激烈撞击和不断更新中,道德规范内容也随之变化,还没有完全内化于人民群众心中,道德理念难以形成合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的道德范畴体系显得日渐贫乏,与其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下,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市场经济的特征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所以在道德规范内容中应倡导生存的同一感,使人们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自觉地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道德约束力的缺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约束力并没有起到真正的道德约束作用,法律、制度的有效实行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人们有时发现遵守道德规范会使他们失去更多的利益,这样就导致个人在道德行为上的放纵,滋生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道德约束力的弱化使人们的行为失去了一些外在的约束,使法律失掉了一道有力的屏障,社会不良行为激增。而法律的强制作用与威慑力,只有在人们的行为触犯法律时才能生效,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中要不断丰富道德内容,充实道德的内在力量。
道德教育效能的下降。当前不仅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都存在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能。偏重于崇高道德规范的教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加之通常采用的是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的方法,强调对德育知识的被动接受,人们只是机械盲目地把一种抽象的行为规定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而没有真正融入到内心世界中去,使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道德生活严重脱节。这种空洞的道德教育只关注人们的表面行为方式,人们往往只是盲目服从规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道德教育,就更不用说培养自我道德意识,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增强整体道德素质了。
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重构的原则
既然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因此,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体系,就必须强化以下基本原则。
合理性原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合理性原则,要有合理的公民道德规范生成途径,合理的公民道德规范,合理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规范应该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而不能仅仅代表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特殊想法,应该是对某种社会关系的合理表述。因此,我们要提高公民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整体道德素养,大胆改革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中不太合理的地方,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制度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为实现公民道德的实践合理性创造有利的体制保证,使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过程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正义性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使公民道德的要求合乎正义性原则。道德的正义性原则,是指被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且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完善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道德,才能称之为正义的道德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把公民道德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能具有实用性,而实用性的实现又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实施。具体来说,我们要把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公民道德实践当中去,人们才能切实领会道德的要求,才能有意识地遵循公民道德规范。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量化标准不失为一个可操作性的途径。这可以使公民道德管理、教育、实践有了量化标准,有利于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及规范、约束各类组织的道德建设工作、公民道德言行的习惯养成。
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道德建设,不仅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有它自己的道德要求,这是由经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要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秩序,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道德体系。
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能够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行为、意志及习惯,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激励、调节和评价促进的作用,也是激励道德行为发生的催化剂。在现实生活中,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主体缺乏道德情感,要充分实现道德对经济生活的激励,就要注重培养经济主体的道德情感。社会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道德教育的加强,相关单位也应该定期组织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经济主体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应该贯穿在经济活动之中,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陶冶经济主体的道德情操,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艺术教育活动,使得经济主体在艺术熏陶中逐步培养出道德情感,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篇10
十项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十项重点工程,大力弘扬北京精神,进一步推进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十大工程包括:北京精神宣传培育工程、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文明引导工程、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工程、“雷锋精神”弘扬工程、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工程、农村居民和新市民道德建设工程、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示范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文化推进工程。
学雷锋志愿者带动学雷锋日常化、常态化
北京市年初下发《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部署,除每周六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活动日”以外,北京市的学雷锋活动还包括组织学雷锋宣传周活动、学雷锋树典型活动、“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岗位学雷锋”活动、创作推出弘扬雷锋精神的文化产品、以创建活动带动完善学雷锋活动长效机制等总共7大项。
今年3月以来,北京市开展的“学雷锋志愿者——我报名”活动,已经吸引246万多名公众报名,成为学雷锋志愿活动的中坚力量。246万多名学雷锋志愿者,将体现学雷锋“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特点,形成学雷锋活动人人参与、学雷锋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
“十个一”工程建设农村文明新生活
今年起,北京市将实施的“十个一”农村文明创建工程,从10个方面解决农村的文化队伍、场地、设施、资金等难题,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十个一”文明创建工程: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文明宣传员、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网络宣传视屏)、一所市民文明学校、一个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乡情村史陈列室、一个标准篮球场、一个乡村大戏台、一支特色文体队伍、一支志愿服务队、一个农村居民信息服务站等项目。“十个一”建设将以“全国文明村”、“首都文明村”和“北京最美的乡村”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共育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