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8 03: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倒数的认识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长沙理工大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自身特点,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重点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首先应当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相结合的意识,其次要突出明确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以及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最后要创新性地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并充分地实践这些项目。这些创新性探索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专业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道德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99?02
2012 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寻与高校各专业密切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子。我校以工程道德培养为主旨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了一些创新性改革,现将我们的做法简述如下。
一、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的结合意识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课,思政课理论教学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并承担了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重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普适性,但难以体现与专业的关联;而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与专业也基本不挂钩,大学生觉得思政实践课空泛无实际指导价值因而丧失兴趣。事实上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与专业结合具有相当优势,它教学内容丰富灵活,方式方法随机多变,时间场地不受课堂限制,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创新性。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开设有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测绘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以及工程管理6 个专业,并开设有卓越班,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等特点。“献身交通,服务大众,四海为家,扎根基层,吃苦实干和默默奉献”是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1],培养思想过硬的交通运输行业专业人才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尤其是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之侧重。只有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才能有目的的调整实践内容,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教师乐于钻研,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乐于实践。
二、明确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
进行实践教学,必须要明确的就是目标问题,即人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2]。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培养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总目标就是把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培养成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卓越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具体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认知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的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知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感受并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工程道德的重要性,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信。
(2)能力目标。完成书本到现实、理论到实际的飞跃,发动、依靠大学生参与、策划、组织[2],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交通运输专业特点、认识交运行业工程道德现状,培养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团队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等工程精神和意识,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观察分析解决交运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3)价值目标。引导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探究社会生活和交通运输实践现象,研究解决途径和方法,明辨是非,磨砺品行,完善自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程道德素质,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交通运输领域的栋梁之才。
三、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融合,是教师职责与学生义务的统一,也是把工程道德培育与卓越人才专业培养完美结合的最佳形式,严格规范教学要求并形成制度是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
(1)对学生的要求: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理解掌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原理、知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意识地“看”“听”“写”“做”,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严格实践纪律,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及社会公德。
(2)对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校特点、交通运输专业性质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工程道德仔细挑选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精细设计切合实际、有利于培养交运卓越人才工程道德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结合交通专业的特点,通过项目实践,使思想教育融入项目实践内容中;严格规范实践环节,及时有效地总结、反馈。规范实践教学步骤,适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监督和指导;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的效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确立全面、客观、多元的科学考核机制。
四、创新性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常用载体和具体操作依据,在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时,以培养工程道德为主线,不仅要精心挑选适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传统教学项目,而且还要开拓思维,推层出新,紧密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和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巧妙设计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1)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内容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尽管交运专业课程学习主要是理工课程内容,但仍然可以从中挖掘出与工程道德教育相连接的知识点去设计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用交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关联性去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领悟到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布局、交通技术以及交通管理无不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主动思考交通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努力学习,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2)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流程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试验、测绘测量、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为了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本身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但我们仍可依托这些学习流程设计以这些专业环节为背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依托工程试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托测绘测量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教育,依托专业实习、道路设计的环保意识、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等等,将工程精神与意识巧妙地渗透入专业学习环节。甚至还可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依托学生参与的专业课题和横向项目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思政教育适时新颖。
(3)依托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创新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与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相关的工程道德社会现象是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重要来源。这些项目的实践使思政课教学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使理论知识在现实环境中更加生动,锻炼了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交通事故频发的“死亡道路”设计施工的调查;中国道路工程质量堪忧现状的深层次探讨;交通部门已成为所有部门腐败中“重灾区”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等等。
五、结论
通过以上围绕工程道德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取得显著效果,两个学期来,所教班级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关于“工程道德”的话题发言就达五六百人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交通运输卓越班96.32%的大学生认同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甚至认为是否具备良好工程道德是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品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使专业学习也更有积极性。总之,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目标,规范实践教学要求,创新设计并实践教学项目,针对交通运输卓越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真正达到强化工程道德的实效,也为卓越人才工程道德培养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军福. 试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时代内涵[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60-62.
篇2
摘 要:CAI课件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化,它不但能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活化教学难点,化静为动,这样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教师通过肢体语言、CAI课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CAI课件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了数学科本身的缺陷,使学生在课堂中探索获取新知,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课件;激发;难点;优化;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59-01
在当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CAI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这种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教法形式的多彩化,增强了课堂的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出适应性强,效果好的课件,并在运用上做到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我的体会是:
一、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及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那么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一节课的引入十分重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开课,能提供丰富情境创设的图形、静止的图像、文体、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二、CAI课件活化教学难点――实现省时高效
小学数学教学,时常会遇到一些公式的推导和图形的拼割,而老师利用教具是很难演示出教学效果,而这些知道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直观演示出图形的拼割和推导公式,而且还活化了这些直观现象,利用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演示,学生容易接受,既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又压缩了教学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不仅能使学生逐步理解内容、掌握知识、而且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探索获取新知,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CAI课件化静为动――优化理解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是要靠一定的兴趣来吸引,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巧用CAI课件来创设优美的情境,便于激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优美的旋律,富有逼真的图像,像催化剂一样唤醒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知识的要点来解决问题。教师加以适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并加以鼓励,激发了他们学习解应用题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这样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CAI课件增强动感――激发学生潜能
小学生的好胜心一般都很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独创性地学习和在学习上自我调控。比如:出示自学要求时,我利用CAI制作的表格、填空、提问等灵活多样的课件展示,可较容易抓住学生的定向思维。学生能在无言中较快投入新的学习过程,使教学重点、难点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抽象与概括完成认识的全部过程。又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0是没有倒数的,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说:“0没倒数”,有的说:“0有还是有倒数”。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我趁机出示课件,谁能根据课件内容说出理由给同学们听一听,这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举着小手争着回答。有生说:“0写成分数是1/0,因为0不能作除数,那么0也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还有的说:“0乘任何数都得0,也就是说,找不到与0相乘等于1的数,所以0肯定没有倒数”,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这个道理,统一了认识,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五、合理运用CAI课件――提高课堂价值。
首先,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这点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课堂中都不能改变。CAI课件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工具,教师应该提高CAI课件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做解说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一直处于教师机的位置,一味的操作机器而忽视了人的要素。教师适当的走动,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CAI课件所呈现的文字内容远远超过了一节课黑板所呈现的内容,但由于CAI课件的内容往往是教育者提前设计好的内容,因而对于教师课堂上一闪念的灵感性的东西就不能及时补充,而这些突发的灵感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里闪光的精华,这样就使课堂有了缺憾;
加之,CAI课件展示的内容通常“一次过”,这对教师的课堂小结不利,对课后的整理巩固也不利。因些,CAI课件不能完成代替教师的析书,做好这两方面的补充很重要。
篇3
一、重视“说”的训练,应用题的教学从看图说话培养
翻开现行小学数学课本,其中有大量的彩色插图,这的确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看图,将学习兴趣吸引过来,待学生基本看懂图意,教师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学生怎么说,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并把学生看图说出来的话提炼成题意的条件和暗示的问题。接着,再让学生认真读题,教师要把学生说的图意即时提炼成一个应用题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学会自己看图自己编应用题。
例如,我在教学“大数=小数+相差数”和“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了 “大数”和“小数”的两个图片,然后进行了这样的对比练习:
1.王小亮有36本书,王小亮比李小刚多6本,李小刚有多少本书呢?
2.李小刚有30本书,李小刚比王小亮少6本,王小亮有多少本书呢?
许多学生结合课件上的图片,马上就知道答案了。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呈现鲜活的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时,虽然它整幅图颜色鲜艳,内容丰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并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因为我认为,它还不是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的。所以,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师:同学们,请起立,我们一起来上体育课!请同学们开始报数。(当时学生一听,他们的表情先是惊奇,当他们明白我的意思后顿时惊喜起来,随即他们开始报数一、二、三……
师:停!请同学们猜一猜,我班的最后一名同学应该报多少呢?
许多学生立即思考了起来,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时,我班坐在最后的那位学生也立即报出了自己的编号。
我认为:把数学中的知识和学生自己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他们很有兴趣,而且也学得高兴,真正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理念。同时也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倒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在今天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先请大家进入小小影剧院,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多媒体出示图片,当然我在这节课中同样没有直接采用书本上的例子),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几张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接着,我出示课件:一段竞赛的视频倒着播放——一个小猴子倒挂在树下玩耍——一个锻炼身体的人倒着走路。问题:这些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他们的姿势都是倒立或倒着的。
师:是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倒立问题。(板书:倒数的认识)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归纳: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学了倒数有什么作用?倒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认识倒数。
因此我认为,在探究之前对学生提出有趣的或带有悬念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难点和重点是审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审题过程中动手来“勾勾、画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并时常告诉学生,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地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或题目中有用的重点字词句勾画出来。我认为:学生一旦了解了题意,就等于将这道应用题做出了一半。以下是我的一节课堂教学中的实例:
多媒体出示:某单位购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共32台,其式电脑有8台,笔记本电脑有多少台?
师:这道题目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来表示?(老师提示:将差量关系、倍数关系等在书本上勾画出来)。
师:请同学们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课堂上,教师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单独“勾画”动作的辅导)
篇4
一、"观察——想象"创新
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观察实为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是人们发现并获得知识的重要的一项,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教育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让学生"观察——想象"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倒数》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奇、引趣——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领略"倒"的意义。
1、让学生在笑声中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倒"。用多媒体演示小品《看倒报纸》的一个片段。
2、体会大自然中"倒"的美丽。联系语文《桂林山水》的插图,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印着这样的山)。
(二)、认识数学中的——"倒"。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倒"的现象,下面老师请大家看看数学中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呢?
1、38×83=27×72=715×=×125=
想想老师会在横线上写什么数?
你能不能根据你的想法帮老师多写几个这样的式子?(给1分钟让同桌互相交流)
2、1×1=2×12=3×13=4×14………………
想想猜猜老师的省略号会写什么式子,让学生说一说,直到学生不想说为止。
让学生说说1、2两组算式的两个数关系,体会倒数的相互性。
板演: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该怎样求"学生交流讨论。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创造性的获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放手让学生观察,想象就能创造性的得出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联系——迁移"创新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主动创新。例如《体积单位的进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迁移创新:
(一) 创设情景,诱导创新
师出示
看图1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完成表的第二行)
看图2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完成表的第三行)
看图3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根据知识的发展,请你想一想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进率是多少?让学生猜想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做出的猜想非常了不起,生活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人们的猜想,被人们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歌德巴赫猜想,就是歌德巴赫在大量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猜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敢于猜想和善于猜想。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进行验证,那么大家能不能证明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大家可以看一看图3想一想怎样证明你的猜想中的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是对的?
(二)验证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点拨,指名复述
(三)吟赏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吟赏证明的过程,教师出示电脑课件切分图进一步强化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
这堂课的教学从联系到迁移,再由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了联系迁移的学习方法,而正是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经常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提出新思路,学习新知识,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操作——实践"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几何教学,要通过操作、观察和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简单的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图形设计以及推理能力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圆是平面内的一种曲线图形
(二)、认识圆的特征
1、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圆?
2、 利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3、 折圆(按要求看课件折)
4、 找折痕的交点,定义圆心
5、 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多量几处记录数据。
6、 想一想:通过测量你得到什么结论?
7、 得出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定义圆的各部分名称1、 半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2、 想一想在一个圆里圆的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样想的?
3、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4、 直径:认识直径(观察折痕)得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5、 思考: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想的?
6、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7、 思考: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引导观察图)
8、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画圆
1、 认识圆规
2、 思考: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想一想你怎样利用圆规画圆?
3、 学生操作画圆
篇5
误区一:教学情境只单纯是课堂引入环节的情境。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情境主要指课堂开始时的情境,即引入环节的教学情境,这对教学情境的理解有失偏颇。因为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也可以体现在课堂中的某一个细节。如课堂中的一次活动、一个问题,甚至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创设教学情境,都可能引起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在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最后发现其中的规律。上课时,一般教师会按照教材的顺序组织学生活动,这样教学能很顺利地达到要求。但是,这种“顺序”的练习很平淡,没有挑战性,缺乏思维含量和乐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将活动顺序进行了调整,创设了“猜测——验证”的情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积分别是几位数。因为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已经储备了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这里的“猜”不是无目的的瞎猜,而是基于经验的迁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去验证刚才的猜测。这样,学生的计算绝非被动操作,是为证明自己猜的结果是否正确而采取的必要行动,是他们的一种实际需要。学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被推到了计算的前台,计算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这里变原来的“先算后看”为“先猜再算”,教师创设的“猜测——验证”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由此看来,教学情境的确是很丰富的。一般情况下,根据性质不同,教学情境可分为真实型教学情境、仿真型教学情境(模仿型教学情境)、提供资源型教学情境等;根据目的不同,又可分为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合作情境、练习情境等。
误区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还有的教师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创设生活情境,认为情境必须是生活化的,非常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情境素材,对从数学知识本身创设问题情境的较少。这样的情境往往给人以牵强附会、弄巧成拙的感觉。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商店招牌上的汉字“吞—吴”、“上—下”,剧院里杂技演员在表演倒立,湖面上柳树的倒影等,说明数学里也有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倒数。这样的引入固然有趣生动,让学生觉得很好玩,教师也感觉这样的引入贴近生活,有生活味。可教学的实效如何呢?当教师提问:“你能说一说什么叫倒数吗?”学生纷纷回答:“把数字倒过来写就是倒数,比如6的倒数是9,因为6倒过来就是9。”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关键在于教师一味地追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没有真正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能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
同样教学“倒数的认识”,有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上课伊始,教师问是我们班男生计算的速度快,还是女生的速度快呢?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接着出示两组题,第一组两个分数的乘积都是1,第二组则是普通的分数乘法口算题。要求女生做第一组,男生做第二组,看哪一组做得最快。结果女生很轻松地获胜了,男生们很不服气,有个快嘴的男生一语中的:“这个比赛不公平,因为女生那组的算式结果全都是1。”这时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生活味少了,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意义上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情境无疑是有效的。
误区三: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有趣,忽视了问题,偏离了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有的教师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应当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挖空心思力求使情境有趣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篇6
在数学家的眼中,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可是在我们的孩子眼中数学却很枯燥,很没兴趣。“Z+Z”智能教育平台通过《初中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给学生创造了发展和展示他们的机会。
第一节数学课中,我向学生介绍了“Z+Z”——知识+智慧,是我们数学的课件,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做出你学过的任何内容。这给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悬念,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想学数学的机会。在数学中,比较一个数与其倒数的大小是很多学生容易出错的,但是学生在计算机上拖动数a,倒数1/a相应的移动,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学生们脸上流出异样的神采,兴奋,自信,和对“Z+Z”的感谢;在讲“展开与折叠”这一课时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静静地看着一个个的平面被打开,渐渐地传来了学生轻轻的伴奏声。当最后一个平面被打开,整个教室里荡漾着欢呼声,每个学生都雀跃着,这样的数学课谁不喜欢听?他们不仅是在学数学,也是在享受数学。 学生有了动力,课堂中就会认真听课,乐于思考,而观察又是思考的前提。在“Z+Z”课程中,学生们有了更多去观察的机会,像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中,一个点动起来,轨迹也同时呈现出来;一个梯形绕着它的一个梯形旋转,不停地把轨迹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面动成体的效果。脑中有了动画的效果,这时你再提出如果是个半圆面绕着直径旋转后会成为什么体的话,学生就会立刻在脑中旋绕起来—个球体,那么直角三角形……还有什么会难倒他们的呢?只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空间,那么他们一定会给你展示出一个丰富的世界。
在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不同或同中之异”。在“Z+Z”中,有更便于学生观察的机会。在讲“平行”时,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利用方格画平行线的方法,我没有去讲述大篇数学道理,而是让他们反复地动手操作,不停的改变一条,另一条也随之改变,观察在不同情况下它们的关系。经过反复观察,强化他们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对“平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基本掌握利用方格画平行线的方法。第二课在讲述垂直时,又让学生反复观察,这时他们就会很自觉地打开“平行”的内容,自己再去观察“平行”与“垂直”的异同,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想看见的吗?通过对比观察,使他们对“平行”、“垂直”的理解就不仅仅限制于感性的认识而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
有了观察、思考,学生们又会创造出新的内容,这就是希望和灵感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讲解“展开与折叠”时,有一些学生想象不出打开上底面、左侧面等等这样的过程,因为他的脑子里面没有这样的东西。打开“Z+Z”展开图时,一面一面的展开,学生的脑子里面有了材料,有了雏形,知道了什么是展开,怎么展开,同样,对于三视图的学习就如鱼得水,很自然就能接受。
“Z+Z”给了学生观察的平台,创造的平台,合作的平台,使他们在学习中越来越充满自信。
篇7
一、情境教学,趣由E生。
基于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通讯手段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生动地展示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同时和学生完成实时互动。当我们把E学习平台引入课堂之后,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高度集中的共享资源中选择适合于学情的资源进行加工优化,作为课堂展示或者教学互动使用。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在互动中进行的情境导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
如,“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教师首先以“小明搬新家”为情境选择了互动性极强的FLASH课件作为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互动的媒介。动画情境一边展示小明一家在新家里规划家具位置的情节,一边把一些涉及到小数的情境提取出来让学生读数、填空,最后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在课件中许多“家具”都可以使用学生手头的终端拖拽、放置,学生角色由第三方观察者进入到第一人称角色当中,乐于操作,兴趣浓厚。并且,情境与学生生活经历关系密切,很快就能够提出诸如房间面积、阳台面积、还有学生根据情境中出现的一些家具价格提出与花销相关的问题,总之当教师把学生在书画板上书写并提交的问题连带提问者的名字一起集中展现在终端设备上面时,大家都觉得彼此的提问很重要,很有价值。
二、课堂知识,学由E得。
数字化学习平台,有着丰富的资源储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响应多个终端提出的请求,比如点播微课堂、玩游戏等。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具体工作中,教师要在课前做足功夫,一方面要考虑课堂引导的策略,给学生准备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预案;另一方面要为学生选择抑或制作相关的资源,比如搜索或录制微课堂,准备制作学习型游戏等等,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
如,“倒数的认识”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改善并优化了学案,按照“课前自学”“分类探究”“自主测试”“自评反思”“课后拓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前两个环节主要供学生学习新知用,在课前自学环节里教师把教材上的例题整合到了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钻研和学习,遇到困难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疑惑提交给平台,并在第一时间获得教师或者同学的解答。随后的分类探究,则以教师设计的微课堂为主要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点击选择自己关心的问题,其中有“0有倒数吗?”、“1的倒数”等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无疑这些资源大多来源于互联网络,所以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面是很广的。自主测试环节,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做了解的途径,一般学生经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他还可以返回到上一环节重新查找和了解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到查漏补缺。最后教师设计了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提交给班级,让大家一起来解决。
三、以静为动,理从E悟。
早期信息化教育技术,已经基本具备了化抽象为直观的媒体作用,但是毕竟由于终端设备的限制,学生不能够充分地进行自主操作,多数情况下是教师点击演示给学生看,难以关注到学生个体的接受程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面前的电子设备,观看或者操作教师设计的学习课件,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通过终端输入到平台,让大家评价和指正。
篇8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从一开始就倡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好的导课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用故事化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动物的故事。纵观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设计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图,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利用,把握其中的数学故事。如:我在讲“分数的认识”时,对于一个苹果两个人吃或三个人吃,学生会想到平常的分吃情景,我就利用故事让他们懂得“平均分”这个概念,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平均的概念,同时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的互相友爱是人之常情。
二、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秒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我使用了“嫦娥二号升空倒计时”的视频场景来导入新课。许多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随发射指挥员一起倒数10、9、8、7、6……在学生情绪达到时,教师再结合视频引入时间单位“秒”,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老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老师“一言堂”,而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平等合作、努力探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篇9
第一曲:课中想象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入编的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助于激发想象,启发思维。
《花木兰》课后习题5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于是,我这样来设计。
师:想一想,木兰是怎样说服他们的呢?
(出示:父亲说:“你是女孩子怎能出征打仗呢,还是我去好。”木兰拉着父亲的手说:“__________。”弟弟说:“姐姐,我是男子汉,应该我去!”木兰摸着弟弟的头说:“__________ 。”母亲说:“孩子,你不能去,打仗多危险。”木兰说:“__________ 。” )
师:木兰会对父亲说什么呢?
生1:父亲,你身体不好,不能去打仗啦。
生2:父亲,你年纪大了,又有病,没有力气再去前线了,还是我去。
生3:父亲,不要担心,我可以女扮男装替你去。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有道理。木兰又会怎样对弟弟说呢?
生1:弟弟,你这个男子汉还很小,哪有力气打仗啊?
生2:军队不会收你这样的小孩子的。
生3:你留在家里照顾父亲母亲也是一样的。
师:姐姐是舍不得弟弟呢!她又怎样跟母亲说呢?
生1:母亲,家里只有我最适合去。
生2:母亲,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第二曲:课后想象
俗话说:“编箩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每堂课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课的结尾,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如果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或者营造余音绕梁的氛围,无疑会更胜一筹。《蜗牛的奖杯》课后练习5“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我设计了一封信的形式,
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
你好!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朋友__________
4 月 10 日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放飞思维,说一说自己读了课文后想对蜗牛说些什么。说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过程。
第三曲:多管想象
篇10
关键词:目标简明;素材精简;环节简化;手段简朴
崔峦老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叶澜教授不约而同地倡导“在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堂中上出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常态性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涵丰富的课堂,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一、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洁明了、实实在在、易于达成、便于反馈”。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备课时写教学目标仅仅只是个形式,拟定的教学目标“假、大、空”,把三维目标活生生地分离开来。不能体会,不懂融合,更不懂得舍弃。一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太多,贪多求全。如有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分数除法”时,设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相同,学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合作,学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技能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粗一看三维目标一应俱全,但细究起来,有些贴标签式的目标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目标的多维化会造成教学目标的虚幻化,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笔者认为,拟定教学目标时,在吃透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就可纲举目张,其余目标渗透于双基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可不必写出来,无需言传只要意会即可。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将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数的倒数的方法,熟练求出一个数的倒数。(2)在自主、互动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至于第三条内容“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则完全渗透于前面两条中。试想一下:如果前面的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岂没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再者,这其中也有教师个人魅力的因素,不同风格的教学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很难一概而论。所以类似这样目标的确定才具有真正的实效。正如朱乐平老师所说,“课程目标是指学完这一门课时,应该达到的目标,而并不是在学习这一门课的每一环节中,都要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所有目标,更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达到数学课程的目标……绝非每一节课都要‘五脏俱全’”。
二、教学素材精简妙用
教学素材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有人曾对多位数学名师的多节经典课进行统计,发现60%以上的课堂教学法的素材用量均比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华应龙老师一把剪刀、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一题三变深入浅出演绎“孙子定理”,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串起“平移”教学。
数学素材的选择、使用以及组织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选材上,要力求做到精炼简约,以少胜多;在用材上,要力求做到多维解读,全面深刻;在组材上,要力求做到优化组合,经济高效。如一位老师在上“分数的意义”时是这样设计的:
三、教学环节简化自然
课堂教学是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机结合。教学环节固然需要精心预设,但是假如过度关注烦琐细节的预设,学生的学习追求和创造冲动就会在教师“有效引领”中陷入按部就班的僵化,我们的课堂追求缜密,讲求严谨,教学环节一环接一环,让人赏心悦目,很有“看”头,而我们的孩子却在“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品味那些大师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简化自然,思路清晰,娓娓道来。
吴正宪老师的“相遇问题”一课,构建了复习旧知、回忆数量关系;学生表演理解概念;学习例题、掌握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这四个教学流程,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目标导引和简明思路,从例题到巩固练习,由情境相似的两人相遇、两车相遇到情境不同的折纸花、折纸鹤,由饱和条件的题型到多余条件的题型,由组织讨论到要求不讨论、独立思考;由根据问题列出正确算式到发现错误算式,促使了新问题的生成。整节课的教学思路简洁明朗,每一环节的教学任务精当明晰,但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并于别出心裁的预设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成,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简洁高效的课堂环节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实和实在,简约有层次的轮廓设计,课堂更便于调控,学生更能积极参与,更能促进深刻的生成。
四、教学手段简朴实用
有专家指出: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首先倡导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不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因此,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我们应从“有效促进教学”的原则出发,尽量用简朴、常规、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出深刻的、有“数学味”的课,那是老师“无招胜有招”的专业水平的体现。
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对”“同时”“相距”“相遇”这几个数学概念,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先让他们面对面站着,体验静止的“相对”与“相距”;接着按照老师的口令同时出发,体验“同时”以及运动时的“相对”,走几步后停下,体验运动后的“相距”;最后走到相逢时又停下,体验“相遇”,从学生会心的微笑、跃跃欲试的动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已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样的效果哪怕最精美的课件也无法比拟的。接着在例题的教学中,吴老师还是应用了最“原始”的教学手段。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在教学时,吴老师让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拿出一支铅笔进行模拟演示,引导学生整体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听过吴老师的几节课,我们发现吴老师并不“擅长”用课件,她似乎更喜欢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比赛,让学生辩论,或许这正是吴老师的“高招”。这节课,吴老师的教学手段并不复杂,只是两支铅笔、一个文具盒,是如此得简单而实用,自然而然地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从而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路程”这一数量关系。不仅吴老师如此,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名师们上课,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用简朴实用的教学手段把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听课老师们也更关注执教老师本身的魅力,感受体会流淌在课堂的师生情智对话。
五、教学语言简洁流畅
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简洁呢?笔者认为应做到:首先表达思路要清晰,讲述内容有逻辑性。其次是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不讲与中心无关的话,不随意重复已说过的话。一位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几何图形,现在请大家用直尺画出学过的几何图形,限时1分钟,看谁画得多!
师:最多画了几个,是哪几个?
……
师:相互看看画的漂亮不漂亮?有用直尺画出圆的吗?为什么不能用直尺画出圆?
生:因为圆的边线是弯的,而直尺是直的,用直尺画弯的线画不起来。
师:圆好看吗?圆不但很美,而且很有学问,想不想学?
……
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用直尺画圆的操作活动,用寥寥数语就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大气、简洁、高效。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提问语言导向要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坦诚扼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磨炼教学语言,使之走向高度凝练、成熟,具有大家风范与个性神采。
六、练习评价简练高效
我们都知道,新课后,适当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向大家展示他的课堂理念,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常常很少有安排作业的时间。然而,在我们的常态课上,没有适当的作业时间是不现实的。因为除了书本上课后的习题练习之外,我们都有一本配套的作业本,它对于巩固新知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去完成它?如果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完成,那么效果就会不理想。因此,我们每节课都要做到留下十分钟给学生做作业。留给他们一个消化、吸收、应用的过程。也做到了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样的话,我们在课堂上,更要做到精讲,作业本上有些难一点的习题,我们也应在课堂上渗透讲到,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作业。如我们实验小学前几年在数学课堂常规上就提出六了法,其中就包括“讲了、练了、评了、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