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的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26 03:5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借条的格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借条是没有严格的标准格式的,要简单就简单得不可以再简单了,只要写明借款金额,能够证明双方的借贷关系,经借款人签名确认后,不盖章也是准数的。
例一:
后来,由于因借条的纠纷不断增多,为了能准确有效的依法保护贷方的合法权益,写借条都要要求内容简短精明,语言通俗易懂,字迹清淅,而且内容还要说明借款原因以及事实。出借人的姓名,借款金额(一定要大小写)、币种,如果是有利息的还要注明利息的计算方式。大额借款需要担保的,还要要求担保人签名盖章,然后经借款人签名盖章后生效。
例二:
借条
因在电脑城购买一台电脑资金不足,向张三借到人民币现金贰仟(¥XX.00)元整,经双方协商一致按
照工商银行同期利息的四倍计息,并约定于XX年12月30日前本息一并归还完毕,空口无凭,特立此据。
此据
借款人:李 四(盖章)
篇2
借条的标准格式及注意事项
借条范本
借 条
为购买房屋[2],今收到[3]王娟[4](身份证号:234567XXXXXXXX0808)[5]以现金[6]出借的¥20000.00元(人民币贰万元整)[7],借期陆个月[8],月利率7(仟分之柒)[9],贰零壹伍年捌月壹日到期时本息一并还清。如到期未还清,愿按月利率10(仟分之拾)[10]计付逾期利息。立此为据。
借款人:李磊[12]
(身份证号:765432XXXXXXXX1817)
贰零壹伍年贰月壹日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
标题表明了该条据的性质,既防止借条持有者在借条正文上方添加内容,也防止借条持有者将借条篡改为数页合同的最后一页。标题应书写在纸张顶部,标题和借条正文间不留空行,理由同前。另外,由于发生过恶意借款人用褪色笔书写借条的案例,因此书写借条时由出借人提供黑色签字笔更为妥当;借条由借款人全文手写较为妥当。
注意事项二
为表明借款的目的,以免一旦发生诉讼后借款人提出该笔借款系赌债、分手费等抗辩。另外,书写借条正文时应注意左右尽量靠近纸张边缘,不要留出太多空白,以防借条持有人添加内容。
注意事项三
在民间借贷中,通常借条中写明今借到某某多少元即表示所借款项已经实际交付,但一旦发生纠纷,借款人主张虽出具借条但未实际收到款项仍极为常见,为进一步避免此种诉讼风险,本范本采取了今收到某某出借的多少元此种较不常见的表述,以更加强调款项已经实际交付。
注意事项四
此处写出借人姓名的全名。名字中的字有同音的多种写法的,应与身份证上记载的名字一致。
出借人的姓名后应附身份证号码,因为同名同姓的人不在少数,而身份证号是唯一的,以避免之后就出借人是谁发生争议。
注意事项五
现金表明出借的方式,如果并非现金而系银行转账,则应将此处的现金替换表述为银行转账,同时应保留银行转账凭据。金额较大的借款,建议采用银行转账方式,以免嗣后发生诉讼时就是否实际交付款项发生争议。
注意事项六
金额应既写阿拉伯数字,也写汉字大写数字,以避免之后就是否篡改发生争议;同时币种也要写明。
借期必须明确,以免因何时还款发生争议;借期也要大写。
注意事项七
利率应写清是年利率或月利率,同样也要附大写,理由同前。同时,应注意截至目前(民间借贷新司解未公布前),法院通常认定约定利率以人行的金融机构同期同类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为上限。另外,民间也常将利率表述为不规范的月息几分,如月息两分,一般指月利率2%,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利率应尽量采用年/月百分比予以表述。
注意事项八
到期未还后的利率是否和约定的借期内利率一致是常见的争议,应在借条中写明略高于借期利率的逾期利率,此种表述亦能敦促借款人尽快还款;附大写的理由同前。另外,也可写明逾期后的计息基数是到期未还的本息合计,但由于部分法院判决中对此种合计计息基数并不支持,为避免争议,本范本未采用此种写法。
注意事项九
到期未还后的利率是否和约定的借期内利率一致是常见的争议,应在借条中写明略高于借期利率的逾期利率,此种表述亦能敦促借款人尽快还款;附大写的理由同前。另外,也可写明逾期后的计息基数是到期未还的本息合计,但由于部分法院判决中对此种合计计息基数并不支持,为避免争议,本范本未采用此种写法。
篇3
关键词:律师调解员;大调整格局;必然趋势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50-02
律师进入大调解格局,成为专业的调解员,将是我国大调解格局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我国律师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调解格局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体现出律师调解员作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一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律师调解员正在大调解格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律师调解员作为人民调解员,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和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赢得了百姓的信任,现实中律师调解员已经成为社会大调解格局中的一员,虽然这支队伍的人数还不多,但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
(一)福田模式: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相结合,政府购买法律服务
深圳市福田区按照“以事定费,购买服务”的供给模式,通过招投标向有资质的律师事务所购买法律服务,由福田区司法局与中标的律师事务所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人员条件和工作岗位职责,并联合区委政法委、公安分局对其业务进行监督和评估考核,由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专业人士担任人民调解员。政府每年购买这项服务,支付每名律师的每年费用。律师事务所派遣律师调解员进驻派出所24小时值班,随时调解派出所接警后分流出来的民事矛盾纠纷。律师调解员主要采取三种运作方式:一是独立调解,对属于民间纠纷的警情求助,由律师调解员独立主持调解;二是参与调解,对矛盾较尖锐,有可能升级的民间纠纷,由调解员邀请民警参与,共同化解;三是合作调解,对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由民警主持,调解员合作,就民事赔偿部分进行调解。由于律师调解员熟悉调解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从调解的申请、权利义务的告知、调解笔录制作、调解协议书的签订和资料归档,都有一套标准的格式和内容,同时每一宗纠纷调解都有一份按法院民事案件档案标准制作的档案,并建立和保存电子台账,做到了调解过程阳光、公开、透明。
这种“以事定费,购买服务”的供给模式,从“养机构、养人、办事”的方式转化为“养事不养人”的政府购买服务,有效地实现了行政职能优化,提高公共服务专业水平,实现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解决了人民调解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人员不足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购买法律服务,以人民调解专业化为入手,强化人民调解的基础性、独立性和中立性,保障了人民调解和治安调解联动工作能够长效运作。福田模式通过律师调解员的专业调解工作,全天候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调解服务,破解了人民调解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困境,释放了人民调解的活力,实现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有效衔接。福田区还将这一服务形式推广至涉及矛盾纠纷较多的职能部门,如法院、交警大队、劳动和部门等,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北京模式:律师人民调解员,专业解决物业、社区矛盾纠纷
2006年,北京市司法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律师在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东城区司法局尝试律师参与社区调解,共有320家律师事务所的一千三百多名律师直接参与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一百二十余家律师事务所的九百多名律师直接参与为农村提供法律服务。
在北京,随着商品房社区越来越多,法院受理的物业纠纷等新型矛盾也逐渐增多,以街道大爷大妈解劝为主的传统调解方式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灵,居民们越来越信服法律依据和程序,专业律师调解员知法、懂法,会用法律解决具体问题,明白维权的具体途径,律师调解员正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接手的调解案件,一部分来自部门和法院,一部分来自街道司法所,还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东城区的房屋交易服务中心大厅的“物业纠纷调解”窗口。解决社区纠纷调解优于诉讼,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律师们专业化的操作适应了崇尚法治、程序正义的现代公民理念,自治式的调解又保护了社区成员彼此依赖的情感和利益平衡,节省了司法资源。
(三)佛山模式: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结合,公职律师承担人民调解员工作
佛山市司法局和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加强和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积极引导律师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由市司法局聘请市法援处、市公职律师所律师以及本年度市直律师所实习律师共40人,担任佛山市司法局首批人民调解员,全面参与诉调对接工作。这些律师调解员将派驻到佛山市中级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依照《人民调解工作室(法律援助接待室)工作规则》和《人民调解员工作守则》开展诉调对接工作。
律师调解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受理并调解法院移送的已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各类民商事纠纷,受理法律援助申请,解答法律咨询,收集反馈重大疑难民间纠纷信,宣传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知识等。调解员在工作上接受法院、人民调解办公室和市法律援助处的业务指导;调解纠纷实行首接负责制,即最先受理纠纷调解的调解员是第一责任人,负责纠纷的调解工作,实行一案到底;调解纠纷的时限一般为15日,最长不超过30日。调解员对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一般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告知双方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根据协议内容出具民事调解书;如果双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调解员将主动与法院联系,协助当事人向法院提交有关材料。调解员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如遇到有可能激化的纠纷时,将及时向法院和人民调解办公室报告,对于调解难度大的纠纷可以与法院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共同拟定调解方案,合力调处。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佛山模式是采取利用公职律师从事人民调解员,进行专项法律服务,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到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之中,摆脱了人民调解的民间性,更加专业化、制度化,而且完全由政府买单,体现了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新理念,律师作为公务员身份参与人民调解,突出了人民调解的官方性。
(四)哈尔滨模式:律师进入社区,由社区律师担任人民调解员
为充分发挥律师行业的专业优势和独特作用,积极引导律师履行社会责任,深入基层访民情,化解矛盾保稳定,服务基层,服务民生,哈尔滨市司法局决定在全市律师行业中开展 “百所联千村(社区)进万户”活动,并成立了“百所联千村(社区)进万户”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全市100家业务精通、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律师事务所与1000个村屯(社区)进行对接,由专业律师为社区和村屯进行义务法律服务,主要提供法律知识讲座、义务法律咨询,以人民调解员的身份解决民间纠纷。律师们要做到“七个一”,即每周通一个服务电话,每月深入一次村屯(社区),年内举办一场法律知识讲座,培养一名家庭法律明白人、提交一份民生报告书、发放一批法律服务联系卡和法律应用知识手册、排查化解一批矛盾纠纷。目标是实现百家律师事务所举办百场法律知识讲座,千名律师提交千份民生报告,发放万张法律服务联系卡、万册《农村(社区)法律知识实用手册》,排查化解万件矛盾纠纷,培养万名家庭法律明白人。
通过面对面地为村屯(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法制宣传,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使得律师成为政策法规宣传员、百姓诉求联络员、保障民生服务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哈尔滨市司法局对律师进入社区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对那些对接及时、服务到位、收效显著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律师事务所予以通报批评,并将验收检查结果计入年度目标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将律师进社区工作作为“六五”普法的重点。
哈尔滨模式带动出一批社区律师活跃在人民调解队伍中,在社区进行法律服务,进行专业化的法律工作,在处理纠纷、解决法律问题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社区律师还承担着最重要的普法宣传工作,建立依法治理宣传阵地等。通过社区法律服务,增强了律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老百姓得到了优质、便民的法律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保护者”。
二、律师调解员是我国律师队伍在现有国情下的新发展
2011年是我国“六五”普法的开局之年,各地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组织开展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其中,法律进社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社区律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一支新兴律师队伍,他们从服务于公司、公民的商业律师队伍中游离出来进入社区、街道办事处,专门处理基层矛盾,化解老百姓的家长里短,这些律师就可以成为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充当律师调解员。就像前文所述的北京模式和哈尔滨模式,这两种模式会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全国,不论政府是否为社区律师买单,社区律师为自身案源的考虑也会以社区作为自己的市场,进行法律服务,虽然充当律师调解员是不计报酬的,但是因为与社区居民的广泛接触,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后,会为社区律师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更加为以后社区律师的案源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所以,社区律师的出现将成为我国律师调解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除社区律师之外,在我国转型时期还有一部分律师基于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将维护社会公益,关心百姓民生作为自己的责任,主动放弃商业律师的追名逐利,专门从事公益事业,这些公益律师更将是律师调解员的主力军。公益律师紧紧围绕着民生工程开展自己的工作,农民工维权、城市小区环境污染、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大至住房拆迁中的维权小至火车票的涨价,每一项涉及人民根本利益的环节都是公益律师所关注的地方。通过他们不懈地努力使得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农民工真正领到了工资,火车票在听证会的关注下合理地涨价。公益律师着实成为社会管理中一支平衡着私权与公权的第三力量,即社会力量,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基于公益律师的职责,他们作为律师调解员将更多体现在群体上访上诉的案件中。
篇4
1、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 工程造价 改革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前的工程造价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反映市场变化
1、国家在进行概预算定额的编制时,需要较长的过程与时间,同时在概预算定额编制完成之后,其更新的时间通常在3年-4年,更新的速度较慢,变化较小,跟不上建筑市场的变化节奏。
2、各省级行政部门在概预算定额编制过程中,是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概预算定额以及大城市的价格水平作为参照标准进行编制的,造成在概预算定额的编制过程,不能够对其它地区的价格水平进行综合反映。加之建筑市场的价格变化与供求水平变幻莫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就更加大了综合单价的估算难度。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概预算定额编制时存在着盲目性与时滞性,造成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准确灵敏的反映。
(二)工程招标工作存在漏洞,投资成本偏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国范围内都纷纷建立了建筑工程交易中心,将其作为有形的建筑市场,纳入民生工程招标活动以及政府投资,在程序上实行集中招标与统一管理的方式,对工程项目的招标、评标以及定标的主要方法进行确定与审核。但由于评标与定标方法存在着地区差异性,造成各地的评标、定标方法各不相同,如合理低标法、A+B值评标法、直接发包法以及二次报价法等。这些评标与定标方法在招标的标底确定过程中,国家定额标准对其报价的影响,从而使在综合评价的前提下所选出的中标人,可能在理论上是最优的,但最低价中标法在实际中的可行性尚未得到有效的论证,这就使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中,增加了工程的投资成本,滋生了大量的暗箱操作与腐败的问题。
(三)当前的工程造价不能全面反映市场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价格的竞争,也就是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投标报价的竞争。但在我国当前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工程量的计算规则缺乏合理性。当前,我国工程量计算中,对工程的施工措施与施工方法进行了严格的区分,造成工程造价中难以分离出竞争性费用,阻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机制形成;
2、定额编制过程中,其度量过度精细化,从而使价格弹性缺乏;
3、当前的综合税率等取费标准是根据行政级别或者是企业所有制性质进行区分的,从而增加了市场竞争中的不公平因素,从而使现行的工程造价不能够有效地反映市场竞争要求。
(四)工程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在当前的工程造价中,存在着造价人员的数量多但专业素质不高的矛盾现象。在实际造价工作中,套用单价、套定额等现象层出不穷,多数造价人员没有足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的相关实物知识以及价格理论知识。这一系列因素,都决定了现行的工程造价制度跟不上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有必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改革。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改革措施
(一)明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职能,变革造价管理方式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符合市场实际的工程造价制度,作为工程造价执行主体的造价管理站而言,需要进一步明确工程造价管理的范围与职能。在具体的工作中,造价管理部门应深入建筑市场的造价范围之内的各经济活动中,全程参与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活动,并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部门、质检部门、招投标部门以及设计部门等协同开展造价管理,监督管理合同评价方法、市场价格信息、造价条款等。同时,造价管理部门还要认真分析解释政府的相关价格政策,并协助有关部门统一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完善工程合同招投标控制价、合同价款等,动态管理工程造价。
(二)根据工程实际,确定工程计价依据
工程的概预算定额、投资估算指数、费用与工期定额、补充定额等是工程造价计价的主要依据,在实际的计价工程中,可结合工程实际,推广应用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方式,特别是对于国有投资的工程项目而言,其计价方式必须使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技术能力,并结合市场材料信息,制定适合自身的定额,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三)加强对造价人员的业务培训
1、加强造价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组建造价咨询队伍,推行执业资格认证,提高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
2、强化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管理,强化造价咨询监督,为工程造价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健全相关工程造价的法制法规,按照建筑市场的管理条例,加强工程造价整顿,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对原有的预算定额进行重新规范,使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芳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如何控制工程造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9):185
[2]陈照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207
篇6
关键词:取保候审 适用条件
《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规定的取保候审适用条件是司法机关办理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从法理上讲,法定的适用条件无论是对适用者还是被适用者都应当是明示的并且应当是明确无争议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立法中普遍存在的因追求叙述简练而造成发生理解分歧的问题在这些规定(特别是《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也同样存在,而且这种理解上的分歧已经让司法实践中的司法人员和刑事诉讼当事人对取保候审适用条件感到困惑,反映在实际操作上就是无法满足提高司法透明度和保护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要求。因而准确地理解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内容以及领会其中蕴涵的法律精神,对整个取保候审制度的操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我们对司法实践中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论述。
一、在理解时要注意《刑事诉讼法》第51条中所谓的“可能判处”的具体含义。
这里“可能判处”的刑罚不是绝对地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行为所触犯的刑法条文中的法定最高刑,也不是指该条文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某种罪名的法定最高刑,当然更不可能是法定最低刑。在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中“可能判处”的刑罚是指承办案件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初步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实,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所认定的对其可能适用的刑罚,或者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事实应当适用的具体刑法条文对其可能具体适用的刑罚。当然在最终适用时可能是最高刑也可能是最低刑,这是不确定的,一切都必须根据涉嫌的犯罪事实来决定,而绝不能简单地以其涉嫌的犯罪行为所触犯的刑法条款中法定最高刑或最低刑作为其“可能判处”的刑罚。“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即指司法机关根据初步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实,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所认定的对其可能适用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指根据司法机关已经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实,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所认定的对其可能适用有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上述论证基本可以解决理论上对“可能判处”的理解问题,但在实际操作时还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有:
(一)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是否需要证明?
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即简单地认为认定“可能判处”的刑罚是一种自由心证,对嫌疑的犯罪,只要刑法的相关条文或量刑幅度中规定有的刑罚手段,均可以认为是“可能判处”的刑罚,而无没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证明,并认为这就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刑事司法权。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它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是非常有害的。理由有:1、刑法在规定法定刑时采用的是相对法定刑的原则,而且尽管为危害程度不同的犯罪规定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但法定刑通常都只一种量刑幅度,不可能做到对一种犯罪明确地规定适用哪一种刑罚,例如第234条第1款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235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都属于这种情况,在同一个量刑幅度中既有有期徒刑也有拘役或管制,如果对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不加证明,便无法区分到底应当适用有期徒刑还是管制或拘役。而如果将这种确认交由司法机关任意选择的话,那么《刑事诉讼法》又有什么必要在第51条中分别规定两种不同的适用条件呢?2、司法工作人员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可能判处”何种刑罚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假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为前提而做出的对其适用刑罚处罚的预判决,或者说是一种模拟审判中的模拟判决,但无论将其称之为假设还是模拟,从逻辑上讲,都是先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的某具体犯罪,然后才能得出根据其犯罪事实可能适用何种刑罚的结。对此,曾经有同志提出,既然未经人民法院的有罪判决就认为人家有罪,这不是违反“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吗?当然这一考虑是多虑了,因为“确定有罪”与“假定有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容上却千差万别,两者完全不能等同。但这毕竟说明了一个问题,认定“可能判处”的刑罚实际就是在预演人民法院的审判和判决,那么它也必须遵循人民法院审判和判决的原则,去对“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涉嫌的犯罪事实进行证明,只不过在证明的程度上不可能要求其完全达到人民法院审判和判决的标准,但至少有三点是必须证明的,即应当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存在,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可能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实施的,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符合刑法分则关于某一具体犯罪的全部犯罪构成具体的量刑幅度。
(二)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是否包括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情节?
这也是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有些司法工作人员特别是侦查、检察人员容易忽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并认为这些情节应当是人民法院审判时由律师和法官考虑的问题,在审前阶段则无须考虑。但事实上,对于实施了相同犯罪行为的被告人,因为其犯罪情节的不同会最终导致适用不同的刑罚,在认定“可能判处”的刑罚时如果不考虑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情节,那么最终结论也就不可能是准确的,例如甲乙两个被告人同样是因为过失行为致被害人重伤而触犯了刑法关于过人致人重伤罪的规定,原则都应当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量刑幅度内决定对他们适用的刑罚,但实际适用的刑罚会因为犯罪情节上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甲如果没有任何罪轻情节,对他适用的刑罚就可能是有期徒刑包括最高刑三年,而乙如果有自首或立功或防卫过当等罪轻情节,对他适用的刑罚就极有可能是拘役。虽然这时对“可能判处”的刑罚的认定只是一种发生在程序意义上的对实体判决的预测,不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终的实体判决造成直接影响,但这肯定会影响司法工作人员对强制措施的选择,当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强制措施时,司法工作人员对其认为“可能判处拘役、管制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取保候审的概率非常大,而对其认为“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则更愿意适用逮捕。这种影响显然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是直接相关的。据此,我们认为认定“可能判处”的刑罚时应当考虑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情节。
(三)司法工作人员是否需要将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及其证明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这也许是司法实践中司法工作人员处理取保候审时最不耐烦的一个问题,告诉他们“可能判处”刑罚的结论还不够吗?难道他们还不清楚他们自己的罪行吗?告诉他们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及其证明有什么用?他们有权利知道吗?基于这样一些想法,司法实践中司法工作人员通常不会将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及其证明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做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没有实际的意义,好象只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但事实这来源于深层次的观念上的原因,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已经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定为罪犯,认为对其适用强制措施只不过在对其适用刑罚之前履行的一些必要的手续,既然最终都会被适用刑罚,适用或者不适用强制措施、适用这种或那种强制措施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决定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区别,但对于被决定者来说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尚不能肯定会被确定为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是否受到不必要的非法的限制或者剥夺。而且,即使是经过精密的诉讼程序由专业博学的法官所做出的刑事判决也不能完全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对此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有异议,立法机关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两审终审制、审判监督程序等等也都是因为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是不可 避免的,也许这种不可避免的错误会在很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相比之下,不经审判而由司法工作人员个人(特别是那些未受过专业教育的侦查员)依据尚不能确定的信息所做出的对未来“可能判处”的刑罚的推测,则更容易发生错误。虽然立法者无视这种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是认为这种错误对整个刑事诉讼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没有为这种可能发生的错误设置相应的救济程序,但被决定者总有权利通过其它程序来解决这种错误罢,比如说控告(第14条第3款“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要提出的控告需要有明确的理由和证据,而这理由和证据很多时候就存在于司法工作人员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及其证明里。因而,我们认为司法工作人员需要将认定“可能判处”刑罚的根据及其证明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然可以设计专门的程序以使这种告知是不会加大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二、在理解时要注意《刑事诉讼法》第51条中“可以取保候审”的含义。
准确的说就是要注意正确理解“可以”在本条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含义。本条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这是一个典型的授权性规定,即赋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和公安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取保候审的权利,问题在于这项权利到底有多大。司法实践中的司法工作人员通常将这项权利理解为“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适用取保候审,也可以不适用取保候审”,理由是在法律规定中“可以”本身就是一个或然性规定,当规定可以做某事的时候,这里就包含着可以做某事和可以不做某事两种权利,而选择其中任何一项权利都是合法的。这种理解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即当申请人以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或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为理由向司法机关申请取保候审时,司法工作人员在不能推翻申请人的理由的情况下,也能随意地拒绝申请人的取保候审申请,其依据同样是第51条,既然法律只是规定“可以取保候审”而不是“应当取保候审”,那么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论是决定适用取保候审还是决定不适用取保候审都不违反第51条的规定,都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例如甲涉嫌收赃罪(《刑法》第312条“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被立案侦查,侦查中甲供认自己的犯罪行为,但因未能提供侦查人员要求提供的向其销售赃物的其他犯罪嫌疑人的,被侦查人员认为其不配合侦查,存在通知其他犯罪嫌疑人或者同其他犯罪嫌疑人串供的可能性,遂以《刑事诉讼法》第60条为依据,认为甲属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批捕获准后,即对甲依法逮捕。三周后同甲有联系的所有其他犯罪嫌疑人均已归案,甲的律师便以原来逮捕的理由已不存在、对甲适用取保候审已足以防止社会危害性为由向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公安机关的承办人员在不能推翻律师申请取保候审理由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取保,并告知律师《刑事诉讼法》规定在符合第51条的情况下只是“可以”取保候审,办案人员有权根据办案需要选择同意取保候审或者不同意取保候审。而他选择了不同意取保候审,因为他认为继续羁押能够更方便其办案的需要。本案中办案人员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但这种做法及其支持这种做法的相关认识是否真正反映了《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立法原意呢?对此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我们认为这种认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第51条的立法原意,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可以A”这一或然性表达式当然包含有“既可以A也可以非A”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在任何情况下“既可以A也可以非A”都是“可以A”所要反映的唯一内容。首先,从模态真值表我们可以看出,“可以A”与“可以非A”之间的关系是“两者决不同假,两者有时同真”,也即“可以A”和“可以非A”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的同真,而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或者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同真,因而,“可以A”同“既可以A也可以非A”之间并不具有唯一性。其次,从表达式的解释来看,对一个模态表达式的解释也不可能是唯一的,而是可能存在四种解释方法即逻辑解释、动因解释、价值解释和命令解释,而且每一种都还需要参照某些逻辑之外的因素作相应的辅助说明(如:在逻辑解释中——涉及陈述的命题,因而涉及有关知识;在动因解释中——涉及作为有关事物原因的一系列现实因素;在价值解释中——涉及到某人的评价;在命令解释中——涉及特定部门要履行某事态有那些有效规范)。具体反映在“可以A”这一表达式中即为:在逻辑解释中,“可以A”是指在我们已知的命题中(即在已知为真的命题中),没有任何命题会推出‘A'为假,即假定命题A不会与已知的真命题相矛盾;在动因解释中,“可以A”表示在这个情况下不存在使“A”不能出现的因素,或者说不存在引起非A事态的原因;在价值解释中,“可以A”是指如果是A,那么按某种评价,这并非不好;在命令解释中,“可以A”这一表达式的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到事实A(关于某人的行为)和某些规范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这类情况中,“可以A”这一表达式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的。再次,从模态命题的内容来看,对表示“可以A”的或然命题(problematic propositions)也存在着两方面的理解——单向的可能性(unilateral possibility)和双重的可能性(bilateral possibility),双重的可能性是指“可以A”包括既可以A又可以非A,而单向的可能性则指“可以A”只涉及到可以A这一种情况,而没有考虑是否可以非A的情况。据此我们可能看出,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并不能绝对地等同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既可以取保候审又可以不取保候审”。
篇7
一、各大经济体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从危机前3.3%下降到危机后的2.3%,其中2009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危机并没有大幅改变各主要经济体的实力对比。2003-2007年世界前七大经济体的GDP排名顺序没有发生变化,依次为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巴西。然而,欧、美、日占比下降,中、印、俄、巴占比上升。危机后,上述趋势有所加快。2012年,印度首度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四,各主要经济体GDP占比分别为:欧19.4%、美18.9%、中15%、印5.7%、日5.6%、俄3%、巴2.9%。
美欧日依然是国际经济舞台最主要的角色。人均GDP方面,2012年俄、巴、中、印人均分别只有美国的28%、25%、12%、3%,日本的29%、26%、13%、3%,欧盟的42%、38%、19%、5%。金融方面,发达国家拥有全球80%的金融资产,纽约、伦敦、东京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占据货币、资本等各类金融市场的多数交易份额,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外汇储备上的霸主地位无可匹敌。科技创新方面,美欧仍然是主要引领者,2012年仅美国PCT专利数量就占全球27%。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世贸组织(WTO)、二十国集团(G20)等平台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IMF为例,美国还握有“一票否决权”。
经济格局“南升北降”、“东升西降”的趋势继续发展,但“南与北”、“东与西”增速差距在收窄。2003-200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速比发达经济体高出约5个百分点,危机后这个数字减至约4个百分点。201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为50%。2003-2008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速比七国集团 (G7)快了7%,危机后这个数字减至5%。2012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升至26%。
二、国际贸易格局加速演变
危机后,国际贸易增速放缓。2009-2012年货物和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长率比2004-2008年分别下降了1.6%和6.8%,2012年货物和服务出口额分别为18.3万亿美元和4.4万亿美元,与2011年基本持平。货物出口增速与经济增速之差从2004-2008年的5.3%扩大到2009-2012年6.1%,然而,服务出口增速却越来越趋近于经济增速,两者差距从4.4个百分点缩减到0.1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从贸易份额看,货物出口份额从2002年的32%提高到2012年的44%,进口份额从29%提高到41%,与危机后经济格局变化不同,货物贸易“南升北降”的势头加速发展。中国出口份额增速下降而进口份额增速提高,俄罗斯、印度、巴西的进出口份额增势均出现减缓,这说明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是推动货物贸易“南升北降”加速发展的主导力量。服务贸易也呈现类似情形,但截至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份额也只占三成。从贸易流动结构(表1)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对各主要经济体出口的重要性普遍提高,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提速。从分类商品看,新兴经济体对多数商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原油消费份额从三分之一增长到危机后的二分之一,制造业全球化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新兴国家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人均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全球90%货物贸易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主义的影响。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工具。发达国家实行严格的技术认证、卫生质量检验等,对国际贸易造成了较大负面冲击,推动“碳关税”、“碳认证”,意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此外,对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又迟迟不肯松手。
三、国际直接投资出现新亮点
近来,国际直接投资(FDI)波动远远超过GDP、贸易等经济指标。FDI流入量从2003年的0.59万亿美元飙升到2007年的1.98万亿美元,2008年先于GDP萎缩,2009年大幅下挫三分之一,近两年有所回升但至今仍未达到危机前水平。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作为FDI的两种形式,2007年两者各占50%,近两年跨国并购仅为绿地投资一半左右。危机使跨国并购额骤减,2010年开始恢复增长,2012年又下滑41%至3100亿美元。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卢森堡等国的跨国公司大规模从海外撤资,相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额屡创历史新高,2012年在全球占比达37%。绿地投资2008年达到峰值后一路下跌至2012年的5695亿美元。FDI对初级部门(占比从危机前8%提高到2011年14%)和制造业(从41%提高到46%)项目的兴趣增加,对服务业投资占比下降了10% 。
2012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超过发达国家,改变了危机前以发达国家相互投资为主的直接投资格局。亚洲发展中国家、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危机中逆势而上,目前分别占全球FDI流入的28%和14%。东南亚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地区,2011年FDI流入增速为26%,达1170亿美元。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的情况各有不同,欧洲和日本FDI流入量下降,美洲和大洋洲受到的影响则较小。
发达国家依然占到全球对外投资的70%,但发展中国家占比总体上升。其中,金砖国家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和其周边发展中国家,截至2011年42%的对外投资存量在发达国家,43%的存量在其周边国家 。危机后,金砖国家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量占比从危机前49%上升到2011年57%。财富基金(SWFs)在FDI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危机前的水平且仍有巨大潜力,截至2011年SWFs累计对外投资1250亿美元,但相对于其5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而言还很小。
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作用更加突出。跨国公司数量从8万家增加到危机后的10万家,创造的附加值从5万亿美元增长至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其中,2011年前100家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分别为1940亿美元和1800亿美元,在全球占比均为20%左右。据估计,前100家跨国公司目前持有约5万亿美元现金,可提供0.5万亿美元的投资,达全球FDI流量的三分之一。
国际直接投资的障碍增加。在吸引外资方面,更多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壁垒、强化甄别程序、提高企业所得税率以及国有化等方式加强了对外资的监管。在对外投资方面,部分国家通过流出限制和撤资激励等方式鼓励“制造业回流”。UNCTAD的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国际投资协议和投资促进政策数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
四、多边体制停滞但区域合作加速
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是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两个轮子。但危机以来,两个轮子的步调出现显著分化,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多哈回合的停滞。
多哈回合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届贸易部长级会议上启动。与前几轮谈判相比,多哈回合成员最多,涉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谈判议题覆盖面最广、力度最大,涵盖96%的全球贸易,市场开放力度是乌拉圭回合的2-3倍。根据2001年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部长宣言》,全部谈判应在2005年1月1日前完成。但是,由于各国利益分歧,该谈判自2008年以来一直陷入停顿的状况。危机之后,尽管各国表示出推进这一谈判的积极姿态,但事实上出于危机后的国内政治压力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协调,谈判进程举步维艰。2013年12月,WTO将召开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各方能否达成“早期收获”框架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困境相比,区域合作出现了一波接一波的热潮。2008年以来区域贸易协定总数一直保持增长,2009年新增协定超过30个,创历史新高。截止2013年4月,向WTO通报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共366个,其中自由贸易协定加上经济一体化协定占全部区域贸易协定的88%,零关税产品覆盖率达90%,全球约50%的贸易在这些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进行。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覆盖亚太地区和欧洲。东盟主导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第一轮自贸谈判已经完成。俄罗斯力推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南部非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体启动谈判,致力于建立覆盖全非洲的自贸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太平洋联盟在区域合作方面也十分活跃。此外,区域合作层次更加多元化,次区域项目开发、诸边合作与双边自贸区等混合推进。2011年美国、欧盟、韩国、墨西哥和自贸伙伴贸易额分别占其外贸总额的37%、27%、35%和73%。
区域经济合作加速的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包括规则制定、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等目的。不少国家将签署自贸协定视为“没有赤字的经济刺激政策”, 例如研究表明,TPP可在短期内使美国增加0.03-0.07%的GDP和2%的出口 ,随着日本等大国加入,各国受益会进一步增加。规则制定和地缘政治也是博弈焦点,如美国利用TPP倡导公平贸易,提出竞争中立、环保、劳工、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新一代经贸规则”,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甚至还涉及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对其他国家造成了一定压力。
五、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引领经济走出危机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成功走出世界经济危机都离不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的产业突破,需要重大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引领。熊彼特最早解释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按照他的创新周期理论,科技创新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周期性波动。范杜因在此基础上对1973年前近两百年科技创新和经济波动的周期进行了细分(见表2)。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27-02
当前,宿舍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及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集体作为大学生基本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来说,成员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更为密切和频繁。宿舍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宿舍人际关系较之男大学生更复杂化和微妙化,不和谐的事件时常发生。因此,研究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帮助她们妥善解决宿舍矛盾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运用个别谈心与集体座谈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化解女生宿舍矛盾。
一、理论概念
“个别谈心”是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方面,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情况的问题,运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该思想教育过程不仅能体现对谈心学生的重视程度,也能加深学生对谈话内容的印象和认识。
“集体座谈”是一名辅导员同时跟几个学生谈话。通过这种方式可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参加者能更好地沟通。其特点是利于增进团结,可以为矛盾的解决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及时掌握学生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利于与会者达成一致意见。
二、案例描述
以一起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女生宿舍矛盾为例。该宿舍中住着6位“90后”大二女生。2015年3月的一天深夜,笔者突然接到该宿舍女生A的电话,她向笔者哭诉,舍友对她存有偏见,使她心情很压抑,要求调换宿舍,否则要到校外租房住宿。笔者对该女生进行了安抚,并表示第二天帮助她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第二天,笔者首先找来该宿舍的舍长了解情况。原来A女生有一些小毛病,例如喜欢深夜淘宝、看影视剧,手机屏幕的光时常影响到别人睡觉;走路时声响大,影响舍友午休;不遵守轮流打扫宿舍卫生的规定……曾有舍友对她进行过劝阻,但A女生依旧我行我素,舍友便对她采取“冷处理”,而A女生也放弃了和舍友沟通的机会。
A女生打电话给笔者的当晚发生的一件事,又激化了宿舍之间的矛盾。A女生晚上回到宿舍,便放起了音乐。其间有舍友打电话,要求她把音量调小一些,但A女生不予理睬,两人随后吵了起来。A女生的举动引起其他舍友的不满,纷纷指责她,于是便有了她深夜打电话给笔者的举动。大致了解该宿舍的情况后,笔者和A女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她从小受到家人的溺爱,性格有些执拗、任性。
三、实施过程
大致了解事情的原委后,笔者思索,如果找来A女生谈话并批评她,不但会让她有辅导员厚此薄彼的感觉,还会让她对舍友的出卖和排挤产生怨恨,这样对于解决宿舍同学间关系紧张的问题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加深她们之间的隔阂。宿舍出现矛盾,A女生固然有责任,但其他人也难脱干系,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对宿舍集体进行思想教育。于是笔者分别找来6个女生单独谈心,针对宿舍的现状,要求每人先作自我批评,再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经过多次的谈话,笔者对该宿舍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笔者召集全体舍员到办公室集体座谈,笔者开场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开个座谈会,大家面对面,谈谈宿舍出状况自己应该负哪些?任。”因为有之前的个别谈心作为基础,大家检讨自己毫无保留,虽然是揭自己的短,但出乎意料的是气氛非常融洽。最后,笔者总结道:“谢谢同学们今天能够敞开心扉,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宿舍生活中,多一份谦让和宽容,学会沟通,共同去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学习生活环境。”
经过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的疏导之后,这个宿舍同学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多次获得“星级宿舍”的称号。经过了解笔者也获悉,A女生不仅学会了克制自己的任性,还经常主动打扫宿舍,并学会了帮助他人。更难能可贵的是,6个女生现在如果对谁有意见再也不闷在心里,互打“冷战”,而是学会用座谈会的方式进行沟通。
四、注意事项
(一)个别谈心时讲话要真诚,做到平等待人
女大学生宿舍之间出现的矛盾看似微小琐碎,其实是高校女生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的集中体现。在个别谈心的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强压式服从或者挫伤性的批评。
个别谈心是了解每个宿舍成员的想法及其对其他舍友的看法,综合了解宿舍情况,获取第一信息的过程。辅导员在与女生谈心的过程中,态度要真诚,语气要亲切。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才会与辅导员心贴心。虽然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但在整个谈心过程中,辅导员都要始终坚持平等原则,从自己切身经历谈起,对学生不要居高临下或横加批评。要从谈心学生的身份、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实际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交流体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切忌敷衍了事,甚至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想法。辅导员要秉承公正的原则,打消学生的顾虑,在与学生谈心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说话分寸。在与学生谈心时可能会谈及学生的心理敏感区甚至隐私,辅导员还应为学生保密,充分尊重学生权利,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威胁到女生的自尊,就会让她们与辅导员拉开距离,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她们就再也不会敞开心扉与辅导员开诚布公地交流了。
(二)集体座谈时要掌控局面,发挥引导作用
进行集体座谈时,辅导员首先是一个倾听者,更重要的是一名引导人。座谈的主角是宿舍女生,而辅导员则要发挥引导作用,掌控好座谈方向,保持客观的立场,既不能轻易下结论,也不能任由矛盾话题的发展以致座谈陷入僵局。
座谈的原则是要让每个宿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也有责任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在座谈之前,辅导员应设定一个预期效果,明确要谈的事项以及解决的问题。座谈之初,辅导员要做好开局工作。比如,辅导员可以用平和的语气说:“同学们,大家不妨坦诚交流,只有相互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座谈进行过程中,辅导员要保证议题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及时纠偏,避免偏激情绪的产生。当场面陷入尴尬境地时,辅导员要善用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宿舍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彼此间当面指出对方缺点有利于找到症结所在,但当对话僵持不下,或产生过激情绪时就会影响座谈的顺利进行,进而导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辅导员在召开集体座谈时,要会运用出色的语言表达,引导与会成员回到中心议题当中。比如,辅导员可以用严肃的语气说:“同学们,大家说话应该对事不对人,我们一起座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宿舍成员作出自己的陈述后,辅导员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矛盾的本质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后谨记跟踪回访
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实际上是了解学生内心思想、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及搭建沟通平台、提供协商对话机制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对辅导员敞开心扉,让辅导员掌握翔实的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学生在表达和倾听的基础上,看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接纳同学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和宽容待人。但谈心和座谈的结束还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辅导员必须要做好后续的跟踪回访工作。
在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好记录工作,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态度,以便评估该学生的接受、认同程度。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女生宿舍的矛盾很多是由误解引起的,而误解的原因是缺乏沟通。一次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很少能将宿舍矛盾完全解决,但却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机会,让她们能够表达内心感受、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和懂得尊重他人的观点。由于宿舍成员的个性不同,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程度不同,在谈心和座谈结束后,辅导员要对特定的宿舍成员进行针对性教育,针对日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她们自己找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追踪回访,了解每个成员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变化,确保每个人都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摩擦,这样才能保证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从源头上消除宿舍矛盾产生的隐患。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 市场机制; 政府调节; 卫生改革
【Abstract】 The market failure, government failure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health reform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Key words】 Market mechanism; Government adjustment; Health reform
与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机制是最具经济效率的,然而,市场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固有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由。但是,政府干预经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更加关注,卫生服务需求正由福利占主导地位向福利与非福利并存、非福利市场迅速增长的局面转变。片面强调卫生的福利性或单纯推行市场化,都不利于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理想状态的政府干预是在健全相关法规体系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规则引导卫生服务市场规范运行,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1 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业新型产业布局将逐步形成,毋庸讳言,我们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作用机理,竞争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这是卫生发展所需要的,又是卫生工作所长期缺乏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卫生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卫生发展缺乏活力。引入市场机制,再造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组优化卫生资源十分重要。卫生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其卫生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卫生机构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1)与目前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补助在医院补偿中的作用甚微,医院要加强资本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转变;(2)卫生提供者要强化需求导向意识,按需定产,保持卫生服务供求的相对平衡;(3)卫生机构要健全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2 政府对卫生的合理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
尽管市场调节对促进卫生与经济协调发展很重要,但不能单靠市场调节来实现,政府的合理干预是对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当市场失灵出现时,政府在建立规范、高效、平等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斯(Coase)指出,由政府完全代替私人生产公共物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政府要做的是提供制度,并监督制度的实施。这些制度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制定的,包括规定并保护产权,为权益交易设立规则,建立进入和退出生产活动的规则,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纠正市场失灵来推动竞争。制度在建立有关经济活动的预期时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其思想主要就在于此。政府卫生干预应针对因卫生服务产品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且政府干预能有效修补的领域(剩下的大部分由市场主体自律和他律完成),表现为高质量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协调、相关法规执行的监督、医疗事故和纠纷法律责任的界定追究等,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集中精力和财力,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履行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和信息,促进多样化和竞争等职能。微观管理制度与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弥补了市场失灵,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管理的正式制度安排。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职责具体包括:(1)按照卫生事业作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定位,政府为引导和调控卫生服务市场而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主动承担出资人角色并面向人群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举办少量的预算制公立医院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2)政府组织和建立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承担筹资者角色,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改善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缩小因贫富不均形成的健康差异和享受基本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促进卫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3)政府对卫生资源和技术进行准入、规划和布局,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床药师、临床新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宏观上保证卫生服务系统的绩效,将有限的事业经费投向卫生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平衡城乡发展、平衡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纠正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4)政府应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增加卫生研究投入力度,针对环境污染和传染病等疾病,开展病毒学、基因生物学、干细胞等研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5)政府应加强卫生监督和执法职能,建立集中的强制性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卫生服务透明度,使价格弹性发挥导医作用,降低病人择医的边际成本,并形成医院降低服务成本的社会倒逼机制,遏制过度医疗服务[1],反垄断、反倾销、监控服务价格、防止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依法保护人群享有的各项正当健康权益。
3 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有机结合
卫生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为保证卫生服务公平和可及,消除市场失灵对卫生保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对卫生筹资和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提供服务、负责筹集资金和对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调控管理。目前的趋势是政府作为医疗服务直接提供者的职能在减弱,作为筹资者的作用有所增强,作为调控者的作用越来越强。同时,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在卫生资源调配、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应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弥补政府计划管理的不足。对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对发育不完善的市场,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去促进市场发育,建立使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环境,而不应采取措施代替市场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对政府干预过多或不适当干预造成的市场功能障碍和政策性市场扭曲,纠正这类市场缺陷的方法就是政府退出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只有把本该由市场决定的空间坚决还给市场,才能集中精力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行业管理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需要的,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承担的一些任务也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来运作,以提高效率。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功能划分,使两者各就其位,各显其效,避免政府职能“缺位”或“越位”。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计划手段,履行政府发展卫生事业、实现卫生公平的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全面统筹卫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增强卫生发展活力,适应经济发展对卫生不断提高的效率要求[2]。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计划调节整体、宏观和长期性的调控优点,又要发挥市场调节决策快、效率高、重需求、讲竞争的特点,对外部效应大的公共产物品实行政府负责、财政预算保证的政策,不收费或低收费;对外部效应小的混合消费品及私人消费品价格可放开,由市场调节。至于一定时期和地域、计划和市场结合比例的多少,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群众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一个成功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清晰的产权、开放的市场、相关受遵从的完备的市场制度和有效的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从来就是相互依赖的经济调节手段,二者都存在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缺陷,其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消除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缺陷,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3]。随着国内卫生改革的深化,卫生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放松管制、加强竞争,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诚信的道德氛围,通过市场配置卫生资源,以克服政府管制带来的低效率。在医疗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依据主要来自矫正与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健康长寿和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卫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国伟,钟仁昌. 医疗服务市场缺陷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1):7-8.
篇10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解读英语教师调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1-02
连日来,教育部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备受关注。而英语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探索英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为何英语成为撬动高考改革的第一块砖?有关专家表示,选择英语着手,是由于目前英语考试的技术水平最为成熟。目前,英语在国际上已有多种考试,比如雅思、托福等,相较其他学科,有了成熟的测试能力。而且,技能型科目都可以执行一年多考。
当然这次的改革,在校高中生不会受到影响。有专家表示,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明年不会立马实行,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最快也是三年后实施。而且目前这一方案只是规定了若干初步原则,不会全国“一刀切”,将在地方试点后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一、解读高考英语改革带来的影响
事关高考,多少家长和考生在热切关注,这样一次英语高考的改革,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1.这并不意味着英语被弱化了。长年以来,我们习惯了用以试卷为载体的考试,来评价英语学习效果,这更是从根本上就把语言学习的评价标准弄错,这样的标准让学生、教师、家长都过度追求英语知识的学习掌握,力图将每一个语法点都弄清吃透,而忽略了英语其应用工具的本质。就像一个外国人曾开玩笑的说:你们中国学生都是朝语言学家方向学英语的。
而实际上,英语作为语言,应该是一种以应用为目的的工具,而不是比拼语法、句式的知识学科。高考英语改革让英语回归正确定位,即英语是个工具,又不仅仅是个语言工具,它还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这意味着多学一门语言,就比别人多了很多视角,站在更高的平台,看到这一点的学生和家长应该不会弱化英语。“掌握母语之外的一种语言,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种学习工具,而是得到了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是被领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比较。”杨澜在她的《一问一世界》中提到。
定位有偏差、评价标准有问题,这两个因素导致了我国英语教育饱受诟病,北京的改革方案,不是淡化英语的分量,只是改变评价方式,让英语回归到正确的定位。以功利目的学英语,有效果而无成果。芮成钢原始央视英语台主持人,谈到学习英语的心得,他在其书《虚实之间》也有提到:我认为从理论上讲,能说好中文的人就能说好英语,否则就是方法问题。既然学语言的根本是学一种思想,一种思维,就要把自己浸染在文化的环境里,要“生活和呼吸英语”,我对某些以考研、出国、升职为名开办英语课的机构做法并不完全赞同,甚至觉得在利用国人学英语的热情,在误导他们。首先,功利思想是学英语进程中的最大障碍,不以兴趣为前提,就不能深入持久地学习下去,一再刷新纪录的托福、GRE、雅思高分,背后却是综合应用能力的缺失。而且,因为大家都学会了应试,整体成绩水涨船高,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变得更加困难,你并不能比过去更容易地获得留学资格。我很欣赏前总统里根的一句话:“我不是最伟大的交流者,但我交流最伟大的内容。”这其实正是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前提。
精英阶层,无论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还是知识精英,要让他们相信英语没用,难度就和让他们相信钱是万恶之源一样大。因为英语已经带给他们很多享受,英语是很多有钱、有眼光的人的投资。所以我们广大学子不要短视了。学好英语,为未来在国际化社会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正是英语教育走向民主化、个性化走向国际化人才素养的重要一步。
2.负担是减轻还是增加很难说。请注意,高考英语取消,但大学录取并没说取消对英语成绩的考察。教育部副部长解释得很清晰:用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来替代英语高考。这就意味着,一个“四六级”制度就要在高中阶段诞生了。
像托福、雅思等考试均可以多次参加,提交最好成绩。高考英语改革也是借此思路。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好强的学生会不会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心态呢?很多家长把股市里“追涨杀跌”的心理附加到孩子身上,他们根本不在乎孩子英语学得怎样,而是要孩子英语成绩好。天真地认为,每考一次,分数必然走高一点。结果耗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成本。这就要靠很好地自我评价了。
不管是减负还是增负,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变革是更加灵活、变通的处理方法,更符合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不用再受公立教育体系的评价标准束缚。对于学校、教育机构,这次改革也犹如英语教学方法的“松绑”,大家不必在以一个单一的、无效的标准来制定教学方案,而是有的放矢,以更适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式来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特别是3-8岁的孩子,英语学习不是多学、多背、多记忆,而是多接触、多浸入,以母语的方式去习得第二语言。
3.“教考分离”使得教学更纯粹。这次英语改革,也会使得培训机构大洗牌,他们必须调整培训方案,否则就会被淘汰。原先名师拉大旗式的现场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应了,专业培训、在线教育等异军突起,但其核心是尽量去除些功利,真正为了学生好的机构才能生存。
传统的课堂英语学习方式缺乏实践性,效果不佳已是共识,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英语课时却很多,学生的负担也很重。而有的家长则矫枉过正,层层加码,甚至不惜花费成千上万元在外语培训机构。但其实,培训班一周就一两次,如果平时没有语言环境练习,效果也未必就好。这些问题都应该从改变“教学模式、试题评价维度”中找答案。虽然有着和中国类似的高考制度,但日本实行“考教分离”制度,使得学校只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而应试技巧的传授转交给社会办学机构负责,如此一来,学校教学能更加纯粹,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我们是不是也借鉴一下?
二、此次高考英语改革为英语教师带来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英语改革方案一出,受影响最大的的另一个群体就是英语教师了。课时减少,教师富余,会不会转岗或下岗呢?这些忧虑看来都不是杞人忧天,中高考英语考试的改革,势必会影响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教师有这样的忧虑也很正常,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但任何变革,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危”才有“机”。 我们的英语老师们如果早点拓宽思路,做好各种预案,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不是消极等待,不去怨天尤人。那么总会有好的机会能被我们抓住。
1.调整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如前所述,英语肯定还是需要的。但传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以考试为目的,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次改革主要是让英语回归原来的定位,为此,我们要拓展英语教学的思路。⑴ 英语是门语言,学习语言就要多听多说,语言课适合小班教学,这个毋庸置疑。我们可以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级,划分出许多小班,富余的英语老师也可兼任此小班的的班主任,加强视听说演练、情境教学,这样势必会提高英语学习效率。⑵ 学好英语,离不开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那么英语老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给学生上课。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课老师会有精力去研究他的专长,更容易出教学成果,如:有专门的听力课、阅读课、翻译课等。这样对学得好的学生会有更好的提升。⑶ 也可结合其他科目,开设专业英语。如: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金融英语、艺术类英语等等,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当然对老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
2.提升素质,英语老师可以当“多面手”。当下一句口号比较热“今天你不改变自己的观念,明天时代就能改变你的生活”,确实不假。过去,英语老师的专业面过于狭窄,只有语言学、英美文学方向,其他领域知之甚少,翻译个其他行业的材料也相当吃力。现在,“狼来了”,没有生存技能,只会上传统英语课的老师势必要遭淘汰。当今社会需要的“T”型人才,其中“|”代表你的专业,是你安身立命之本;“―”代表你涉猎熟知的领域,越宽你的机会就越多。我们老师不要整日对学生喊,要做复合型人才,自己不改变。只会照本宣科,不能对学生真正有所帮助,学生是不乐意去上你的课,再加上现在学习渠道多样,干嘛非得去听课浪费时间、受罪呢?中小学阶段,学生“听话”,自我意识不强,还会硬着头皮去听课,只是心里不喜欢;等到大学阶段,大学生思维敏捷,已经会表达自我需求,每个老师的课堂出勤是大不一样的。所以,英语老师要利用既有的语言优势,再学门专业,广泛阅读涉猎,成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具有“全球移动力“的人才!即使不当老师,也有用武之地的,正所谓“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笔者作为一线的英语老师,当然也是这次改革洪流中的一员,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思考,妥否,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英语该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高考英语改革会给英语培训降温吗[N]. 第一财经日报. 2013-10-24
[2]高考英语降分不要非理性“围观”[N]. 中国教育报. 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