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范文

时间:2023-03-17 11:0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读易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读易经

篇1

关键词:六十四卦;《易经》;耗散结构;阴阳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4-0056-05

可以说,现代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因为“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构成一种新的世界观。而“熵”概念的建立,是19世纪科学思想的巨大贡献,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物质转向物质间关系,改变了经典力学定律建立的一切在时间上都是可逆的、无进化、无历史可言的观念。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把演化的观点引入物理学,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物理图像。人们对熵概念的广泛应用,则体现了人们试图用尽可能少的综合概念来解释自然界复杂性所作的不懈努力,也表明人们已从量的水平提高到质的层次,从整体方面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1]在此,笔者试图从耗散结构的视域来进一步解读易经》六十四卦,为理解《易经》六十四卦提供一种科学的视域。

耗散结构是一门崭新的科学理论,它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是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讨论自组织的一般基本原理,通过系统内部的机制来研究系统的演化。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是它形成的前提,同时它也是耗散结构得以维持和生存的基础,因为耗散结构实质上就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它是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来维持其自身的一种动态有序的结构。[2]458-459为了保持和维护这个结构,交换是一刻不能停顿的,一旦把系统孤立起来,使它失去与外界进行交换和协调的条件,它就停止与外界的交换运动,因而这种结构就会很快瓦解。如一个生命体,如果停止了它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新陈代谢就会立刻终止,它就会死亡,所以要使一个系统能够产生和保持耗散结构,必须先为系统创造充分开放的条件,使其成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因为按照熵的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所有的能量都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化的。当熵处于最小值,即能量集中程度最高、有效能量处于最大值时,那么整个系统也处于最有序状态。相反,熵为最大值、有效能量完全耗散的状态,也就是混乱度最大的状态。[3]如果说熵是一种混乱的度量,那么,人在与他的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时,就是不断减少熵值,增加负熵流,从而使自己处于非平衡的有序状态中。

《易经》六十四卦之所以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关联,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可以说,《易经》六十四卦是一种精微奥秘的耗散结构,其原因表现为:首先,《易经》六十四卦是一个大系统。阴、阳元素构成了该系统的活的元素,由于它们的不同排列而构成了八卦,由八卦相重而生成六十四卦,这样,阴阳是形成八卦的原因,八卦又是阴阳排列组合的结果。由于八卦是六十四卦生成的原因,那么六十四卦则成为了八卦相重的结果,于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形成阴阳八卦六十四卦这个大系统。

其次,《易经》六十四卦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开放性主要来自于“三观”。《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298可见,通过“三观”,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来立象作八卦,因而可推知从“三观”来取得八卦的物象,表明了八卦这个系统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从而进一步推出八卦这个系统是不断地跟自然界与社会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由于自然界与社会是开放的,因而使它自身能够不断地发展变化。自然界与社会自成系统,双方为了生存,保持生态的平衡,两者之间不断地发生交换,双方各自吸取赖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在其过程中,系统内部的熵开始不断地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少,而负熵随时间增大而增大,使系统内部不断更新,不断地由有序走向新的有序,使系统体总保持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薛定谔指出生命是靠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吸收负熵(即增加有序)而生存的。[5]

“三观”以取象作八卦,那么“象”意味着什么呢?《周易?系辞》上曰:“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4]293所以,此象之象就是像天下之物宜,所得之象,但是,它主要地是效仿天地之变而得到的“动象”,不仅以象反映出天地之动,而且以爻具体地反映这种机制,如果把一个卦象看成一个动态平衡系统,那么爻就既是这个系统的结构要素,又是这个系统的功能要素。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按照《易经》说法六爻又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处于动态的有机联系中,卦象由“初爻”(或者初九阳爻;或初六,阳爻)到“上爻”(或上爻,阳爻;或上爻,阴爻)的运动是贯通的,不仅贯通象,而且会贯通其它象,这就使一个易象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爻在象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非常重大的,它不仅决定象的性质,而且直接就是象的生命,根源就在于爻不是别的,就是“鼓天下而动者”的气的符号化。因此,象与气有机统一。而象“貌似静止”,其实际上,没有相对静止也不可能有物象,象的成立以气的运行的相对静止为条件。但象不能封闭自己,凝固自己,因为作为绝对之运动的“爻”正在象中鼓动而行,并且也是象的生命所在。象中有爻,就会有相对静止中绝对的生命运动和变化会通,于是,象乃成为有着内在生命运动,然而,象从外部进行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以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动态平衡(有机平衡即能量与信息的平衡而非机械的平衡)源于鼓荡而起中的对立二极(即阳与阴二元素)的对立互补,所谓“刚柔相推”、“阴阳相荡”、“虚实相生”和“有无相生”都是指象之系统内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也指认这个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最后,《易经》六十四卦以“观物”而取象,展现一个整体开放的系统。它以构成整体的部分要素形成的子系统的开放性,塑造和形构系统的整体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蕴涵着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之间的相互的交换。人通过“观象”确立思维法则,其思想发展受制自然和社会开放的程度,整个世界面对人而开放,因此,人在参赞自然,建构社会,产生思想的时侯,以事物整体向人显现的本来样子认识事物,在无限的开放视域中阐释事物,“观物”的卦象显现了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多样性,也证成人多样生活的可能性,这不仅使人一方面受社会和自然开放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为人们突破原有系统僵化提供了动力。我们看到,社会本身自成系统,自然界亦相同,社会与自然界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而没有停滞,其根源在于社会与自然的自成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能够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它的发展呈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从简单的低级阶段发展到复杂的高级阶段;从过去一种混沌原始的无序状态发展到一个有序性的状态;从旧的有序不断地向新的有序发展,而形成螺旋式的上升。由于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得系统内的熵的增加随着系统跟外界交换而减少,而在与外界进行交换时所产生的负熵进入系统体内,注入了系统新鲜的血液,使系统产生一种力(负熵流),使得系统内总熵减小,系统走向有序。然而这种力将推动着系统按其规则运行,不断地使有序走向新的有序。由此可见,作为“观物取象”所形成的六十四卦系统,包含了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这两种系统因为是开放系统而获得生存与发展,而将社会、自然囊括为一身的《易经》六十四卦,同样从整体上也构成一种开放性系统,同时将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易经》六十四卦既然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系统就可以被解析为一种耗散结构,我们便可以从耗散结构的视角来诠释该系统得以维持与存在的状态。如果六十四卦是对自然和社会生命有机体的诠释,那么生物生命体是远离平衡状态的,要研究生命有机体就必须建立非平衡态热力学,也就是说,必须从非平衡系统的熵开始。因为只有系统保持“远离平衡”的条件,才有可能出现,即“非平衡是有序之源”。[2]458(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周易?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289从卦象内部来看,虽然外表表现出混沌的状态,但其内部是有序的。所以,它从整体上是一种非平衡态。《易经》六十四卦既然表现为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并且使系统处于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一旦外界对系统施加足够的影响,系统就有可能通过涨落或者突变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的动态中,从而形成新的有序性。实质上这种情况主要是由构成耗散结构理论的第三个条件,即要有涨落的触发,即将促成。比如在《易经》的乾卦卦系中,乾卦作为内卦,而它的外卦的变化是复杂多样的,卦象中的阴与阳相互斗争,一旦与外界进行交换,从卦象上显示,“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4]43这就是说,等到阴阳的调合,欲待天降雨,于是形成一卦,如《需》;或者在与外界交换次数增多时,在卦体内部阳的力量增加,相应阴的力量减弱,于是形成另一卦,如《》;或者在与外界交换中,阴阳势力相当,而形成一卦,如《泰》;但是,一旦八卦一确定,便会形成乾卦系,并会遵循一定的排列规则,自行排列成行,与此同时,除乾卦之外的其它卦系的变化情况也依次展开。

我们看到,八个卦系之间并不是分离的,独立成形的,反而是紧密相连的,每一卦系都内含着一个原始的卦象,八卦中的每卦既是固定的,同时又是流动的。如在乾卦卦系中,作为内卦的乾卦始终不变,而外卦则分别可以是包括自身在内的八卦中任何一卦,这样,作为卦系的主卦乾卦,与作为主卦的外卦的那八个卦,在形成卦系时,既是变化的,同时又是静止的。变化与静止,固定与流动,使系统始终保持着有序,并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换,而其它卦系的情况基本也是如此。

各卦系之间之所以紧密相连,主要是由于原始八卦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缘故,更主要的是乾,它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由于乾坤(阴阳)的存在,万物才得以产生,而万物的存在,通过现象具体地从卦中产生出来,于是便使各卦系之间形成一种协同作用,从而使系统由混乱无序变为井然有序,所以我们可以把各卦系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作用看作成为有序的动力。

我们从《易经》的卦象研究显示,《易经》卦象通过阴阳的“交感”作用使系统处于开放的变化当中。如“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6]71“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6]75“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6]140“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6]216而卦象内部也是通过阴阳“交感”处于变化运动中,并且卦象之间也如此,如“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阳卦多阴,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6]288-289其实,整个卦象构成的《易经》六十四卦系统在卦象的运动变化的推动下同样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25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6]255“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6]272这就是说,阴阳“交感”不仅使子系统而且使整个大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万物正是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之中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着,而生命也是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获得了自身生存发展的动力。

如果我们透过耗散结构,可以发现在《易经》六十四卦象之中,自然生命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始终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表明“自然生命系统的势增所表达的是生命创造力和自主活力不断增加的过程,是生命系统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知识)不断聚集发展的过程,而生命结构的秩序是来自于生命基因的导演,但生命时间周期演化的过程控制(作为有机生命仍然存在基因的直接有道控制表达) 则是来自于自然生命演化之道的控制。而生命系统的熵增则是表现为生命创造力衰减或自主活力衰减,是生命系统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知识)转化机能下降及不断损耗散失的过程,而生命结构机能的弱化则也是来自于生命基因的导演,但生命时间周期演化的过程控制(作为有机生命仍然存在基因的直接有道控制表达)则是来自于自然生命演化之道的控制。”[7]当负熵流增加的时候,系统就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走向有序状,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发展。

《易经》六十四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于易系统能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通过“观物取象”中的“象”的途径,将其外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纳入自己系统,这就注入《易经》六十四卦一种活的生命力。但是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易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时,我们可以把那种对内部构成和运行起阻塞和窒息卦的因素,称作为一种熵,而把促进其形成和运行的因素被称作负熵。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剥卦”五阴在下,一阳在上,柔变刚,转到“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内为震卦外为坤卦,“刚反,动而以顺行”,从“复卦”一爻阳发展到“乾卦”六爻为阳,阳极至而生阴。“卦”五阳一阴,“决也,刚决柔也。”转到“卦”一阴五阳,“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8]从“娠卦”一爻阴逐渐发展到“坤卦”六爻阴。这样,我们可以把“复卦”到“乾卦”中的阳因素增长看作是负熵,而把阴因素的减少看作是熵,从复卦到乾卦这一系统中由于阳的增长,负熵就随之增长,并在增长的过程中抵消了阴的因素的增长,使其减弱。当熵随之减弱,使得这一系统在不断地更新中,走向了新的稳定和有序,而在“卦”到“坤卦”的变化中,阳却被看作是一种熵,在这一系统中,它们在与外界交换是由于本身的阳刚之气过盛,过刚而易脆,所以就需要阴气来调合,这样,阴的因素就成了一种负熵,它的增加使卦体内阳因素减弱,以致达到中和,从而使本系统保持有序和稳定。

由此看来,熵与负熵是相对的,它们两者相互依存,正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整个六十四卦遵循着各自运行的规律,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换,使自身始终保持有序,始终运行,正如《序卦传》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4]339比如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当阴气偏盛时,则阳气制约阴气,将系统拉回到最佳状态,当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时,阴阳二气保持系统平衡。但是,如果物质的运动状态相对于系统最佳状态的偏离超过了维护系统稳定的阈值,则系统就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这就是说,阴阳二气即是物质运动状态或成份的多少对系统最佳自稳态的正负偏离。如果偏离在阈值范围内则构成正气,若偏离超过了阈值则构成邪气,邪气对系统有破坏作用;孤阴、孤阳则是统的彻底破坏。[9]其实,我们从熵与负熵、阴和阳的辩证关系来看,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决定着世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化。

《易经》六十四卦的运行是有序的,因为六十四卦处于一种非平衡态中。“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所以,六十四卦依靠卦系各自相互协调。八个卦系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在维持和发展自身的有序性时,同时也维持和发展了整个六十四卦的有序运动,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而“太极”指天地未分,浑沌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是呈现出一种表面现象,但是它的内部是:“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4]338-339这样,六十四卦是从原始浑沌走向井然有序,并从有序走向新的有序,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的这种关系,并不是胡乱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有序系统,它们是有自身的规律,并按照规律运行的。

耗散结构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混乱状态转向有序状态。而《易经》六十四卦正是以非线性的作用为其动力来运行,而这种非线性作用是指各卦系之间相互作用,其最终归宿是阴阳相互作用,使得它成为有序运动的动力因素,与此同时,它也使《易经》六十四卦不断地发展更新,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一种活的有机体,并给有机体内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即负熵流)。这样,使得六十四卦能够保持一种稳固有序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易经》六十四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是处于开放状态之中的,构成这个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交换给整个系统提供了活力,它们也同样获得了应该具有的功能和称谓,整体系统为子系统的有效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子系统的有效协调,使得整体系统的功能在开放状态中实现了应该具有的效能。这就是说,整体系统只有通过子系统的交换,进一步展现它自身的无限开放性,换言之,子系统的开放性是基于整体系统的无限开放性而言的,没有系统整体开放性,子系统的自组织形成是无法形成的,这便证成整体系统与子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是内在必然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 薛凤家. 熵概念的建立和发展[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102.

[2] 王雨田.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 霍华德,里夫金.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9.

[4] 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0.

[6] 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7] 李玉山.熵的本质与宇宙生命创造演化[N].科学时报,2008-03-14:2.

篇2

龙凌云 刘素敏 河北科技学院

摘要:《白鲸》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不仅仅涵盖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囊括了现代主义

的因素,这就好比现代主义在其中的运用。在当时美国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并不能很好的接受这部作品,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

展,人们逐渐地发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白鲸》就犹如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艺术殿堂,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们不断地追求着

它,同时它那复杂的象征的运用又让人们为其折服。

关键词:《白鲸》;象征;赫尔曼•梅尔维尔

象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意义,另一个方面是意

义的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意义的表现形

式是外在的,而意义是内在的,两者和谐共处,紧密相连。梅尔

维尔在《白鲸》这部作品中采用了非常多的象征的手法,并且用

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出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部作品

中所包含的意向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真实的人物,而且作者还给

他们都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用它们的口来说出作者

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白鲸》中所运用的象征意义简单来说:

船长与所有的船员象征的是人们的野心;白鲸象征的是大自然与

当时的美国现状;以实玛利象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船长与

以实玛利的命运不同象征的人类与自然在斗争中最后所得到的

两种不同的结局。作者运用象征与对比的手法来呼吁人们要保护

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一、亚哈的象征意义

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美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的文明

在不断地进步,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之心也就愈加的强烈。

在这部作品中,船长亚哈正式象征着人类的这种野心。亚哈这个

名字来自于《圣经》,《圣经》中的亚哈是一代君王,而且相对

于以前的君王,他变得更加的残忍和凶狠,在一次战斗中被射死。

梅尔维尔的《白鲸》中的亚哈与其极为相似。亚哈野心勃勃,十

分的自我、自傲、狂大。亚哈在一次逮捕白鲸的斗争中失去了一

条腿,因此他对那只白鲸都恨之入骨,一直怀恨在心,并且伺机

报复。所以,亚哈不惧死亡,虽然满头白发,仍然带领着一群人

去逮捕白鲸。亚哈一心只想着报仇,并不关心跟他一起来的成员

的生死,利用自己是船长的身份,不断地威逼利诱的让船员去逮

捕白鲸,最后在千辛万苦的寻找到白鲸之后,面临的结局却是在

与白鲸的斗争中一起坠入到死亡的深渊。在这部作品中,亚哈这

一人物形象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首先他象征着人类野心之

大,在满足物质之后的野心勃勃;其次他还象征着人类的勇敢、

无畏,在大自然面前不只是一味的屈服,而是在积极地探索大自

然。在这部作品中,梅尔维尔吧亚哈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成

功,十分真实,亚哈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并且积极的认识大自

然的发展规律,想要征服大自然,但最终是以失败为结局。亚哈

虽然知道与白鲸进行斗争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勇

往直前,不退缩,不气馁,坚定地与白鲸战斗到底。在亚哈这一

人物塑造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那种坚持不懈、积极探索、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正是亚哈身上的这种精神在不

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亚哈的性格具有多重性,所以这一

人物的象征意义也不是单一的,它有一些的复杂,有一些的模糊,

这就清楚的体现了作者的高超的写法。在亚哈的身上,我们看到

了善良与恶狠,美丽与丑恶的并存,在亚哈上海别人的同时他也

伤害着自己,这样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是具有十分悲壮的意

义的。

二、佩廓德号的象征意义

佩廓德号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他们的民族是十分英勇的,但

是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殖民侵略时收到了严重的迫害,最终导致

灭族的惨状出现。作者用这个民族的名字来作为这艘船的名字

时,就预示着这艘船最终的失败结局。佩廓德号进行逮捕白鲸的

行动象征着人类在发展文明时对大自然进行了一定的迫害,而它

的灭亡却预示着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佩廓德号上的所有船员

象征着美国当时的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可以说这艘佩廓德号船是

当时的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对这些船员在逮捕白鲸的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象征了当时的美国人的不同的自

然观念。

三、白鲸莫比•狄克的象征

对于白鲸这一形象,作品中的其他人物都有其不同的看法。

就船长而言,白鲸是十分残忍的;就以实玛利而言,从白鲸的身

上感受到宇宙之大;就大副斯塔巴克而言,白鲸是一个海怪。然

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白鲸这一形象有着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仅象征着十分神秘的大自然,同时也象征着十分残忍的资

本主义。白鲸十分复杂,莫测高深,但同时也十分的美丽,这一

点充分的体现了它的自然性。人类进行逮捕白鲸的行动是为了获

得大自然所蕴含的丰富的宝藏,就这一点来看白鲸是名符其实的

受害者,但是人类对大自然进行探索也是正当的。在船长与白鲸

的斗争中,白鲸充分的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充分展现了人类

是不能任意迫害大自然的。最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暗示出人类

与大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小结

《白鲸》这部作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赞

赏,但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了全世界人的认同。人类面对的

这个世界是不受我们所掌控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征服大自然,所

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它所具有的独特的

象征精神和艺术魅力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视野。在所有的有关

《白鲸》的著作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价值主要在于船长与白

鲸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其实,对这部作品的

研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由于其所具有的复杂性,所以每个

人所研究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候还互相矛盾,但是这

又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万莉.一个象征的世界——浅论麦尔维尔的《白鲸》[J].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冯平.小议《白鲸》中的“象征手法”(英文)[J].语文学

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5).

作者简介:

龙凌云,男,刘素敏1985年出生,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

助教,大学本科,单位:河北科技学院,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篇3

关键词:读书;成长;教育

蔡康永说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说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小时候一懒散,无非意味着成年之后,要用十倍的时间精力来补课。我的读书生涯正是如此。

年少无知的我觉得读书无用,所以懒散地度过了少年时光,正是读书少,缺乏反思和辨别能力,做事也是率性而为,在我的人生选择遭遇阻碍,教学中讲课捉襟见肘时,才发觉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太少。从此,我发奋读书。

我的成长离不开书,书也使我成长得更快。

读书能使我更好的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读书对于教师很重要,因为我的职业要求,我必须博览群书,迫使自己大量的阅读,形成“立体”、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渐渐地,也由被动读书,转为爱读书。因为读书,不仅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也善于反思,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看看人家魏书生、韩军、李镇西等“那一代”教育的大家,他们在讲课时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信手拈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运用自如,这些都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上才具有的游刃有余。作为一位职高教师不能只知道课本,也必须对其他知识有所知晓。这样,我在课堂上、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离不开读书的,人生任何阶段都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更是如此,时刻做到“学生要一滴,教师要有一桶”的准备。在学历上,正是读书,使我增加思考的深度,不断增长职业智慧,由最初的大专生成长为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在工作上,由于工作的调动,职业学校的陌生环境让我不知所措,但是由于读书,让自己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并且成长为扬州心理协会会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同时在学校长期担任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如今,我已经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在教学、生活中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也关注学生跑的过程,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以身示范――一个热爱读书的母亲一定会影响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身教无言,胜于言教。我的女儿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现了读书的妙处和魔力。比如,孩子在读《三字经》时,经常要求我给她讲解意思,还要我讲述其中的故事来帮助她理解。孟母三迁、孟母断织、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女儿静静地听着这些故事,她脸上的表情比平时严肃了几分。她读得特别动情,我问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告诉我,是因为心里想着妈妈对自己的好。

篇4

现当代文艺理论在文学解读时惯用解析、剖割的方式去肢解文本,理性的冰冷压制了中国文艺理论、文学批评中重体悟、重赏鉴、重审美的优良传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传统的沦丧,美感的削减。

诗歌和散文都是纯粹的文学样式,尤其是诗化的散文和优美散文中诗化的句段,它们和中国传统诗词的神韵是气脉相通的,根骨是一脉秉承的。综观那些植根于中华诗词文化,传统文学底蕴深厚的近现代文人,他们散文中随处可见传统的影子,诗词是入其神魂、骨髓的。故而,我以为,解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学作品,解析的手法、理性的逻辑虽可以略作借鉴,但绝对不可一味倚重,更多的,我们要回归到体悟赏鉴中来。

侧观——从背景投射,看作者心路

中国古代文学评论讲究知人论世。孟子曾谈及“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二者都强调在文学鉴赏中做到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世事必定会投射到心灵。正如老杜诗云“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那翻卷而上的波浪,那动地而来的风云绝不仅仅是景物描写,纯实录的手法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中是不存在的,那浪是时代的浪潮,那风云是时事之风云,云水之外是忧思,关于身世处境,关于世事家国。

观照《故都的秋》,郁达夫创作本文时值1934年,由于的威胁等原因,在30年代的旧中国,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内外交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在此处境下,达夫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暂且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创作此文,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同时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那时虽然有如晦暗的日光,却必然会投射在达夫此际那犹如幽月的心上,而达夫心路之苦闷、迷茫,心绪之忧郁孤寂则如幽悬天际之月,必然投映在故都的秋韵秋味里。

综览——从意境定位,明全文格调

文中,关于故都的秋,作者是这样表述的:“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这是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独到领悟,精准概括。以诗歌知识来看,这实则是意境:清冷,岑寂,萧瑟,凄凉。

这份意境的生成,岂会凭空而来?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故都的秋景,景中弥散的秋韵不正是郁达夫此际心灵的投射?枯索的单单是这天地?颓败的何止是这草木?黯淡的岂止于视界?时秋,心秋;天寒,心寒;世暗,情黯。作者的心绪是迷茫苦闷的,心境如同这北国的秋境——好一派清冷,好一派岑寂,好一派悲凉。意境及境后的情,这正是学生所未知、难解的,需要在课内重点探究突破。以诗为径,从秋来窥知达夫的情绪,则需要从意象入手做细致体悟。

体悟——从意象选取,析情感寄寓

文中所描绘的秋晨院落,或是秋槐落蕊等景物,皆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用图景来名之;我们从文中那些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固然可以尝出韵味,体验出美来,亦可看出郁达夫对北平秋色、故都自然风物的眷恋与深爱,但我以为这还停留在秋色的皮相、热闹的浅表。那背后,更需要深味的是隐于其后的忧郁、苦闷、孤寂……

我们先看那秋晨院落。

提及这院落,总会思及“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韵,山不厌人,人不厌山。人世中饱尝孤寂,唯引山以为知音。

在秋时,故都的那一椽破屋里,听驯鸽飞声,“静对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静对”之中,是作者对花的欣赏,亦是花对作者的倾听。与其说花、人不厌,毋宁说作者引花为友,借花而寄托闲情;在作者对花的这份闲情中,有丝许闲逸,更多的,我以为是一种闲极无聊。这是作者心绪中迷茫空寂、情感上空落无依状态的折射,这可与王维在《鸟鸣涧》中所书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诗句相印证。桂花色淡,花小,王维闲看桂花,这“闲”远不止“闲适”之意趣,更有闲得无聊,观桂花飘落如雪,于其中打发如水时光,于此际落寞心境,于心底沉郁情怀。

此时,作者还不忘以平和之语来言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蓝白皆为冷色调,蓝色忧郁,幽沁,白色除素雅之外,亦有几许凄冷之意,再配以“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则更见萧索,因为既修饰以“疏落尖细”,又定时节于秋,可知这草必见枯黄,必见萧索,一如作者枯索之心境,冷暗为色,闲寂为韵。

皇城人海的一椽破屋,是一个值得推敲、别有深意的意象选取。“人海”与“破屋”的词面之下隐潜的是什么?人境如世外的高远属意,屋破而平淡的恬和心境,这两者固然有之,但身处人海却觉人生寂寥之意,寄形破屋而生世事艰辛之感,虽看似稀薄,实则无法阻挡、无可抑止地在那人海皇城弥散,氲开……这必然也是作者在那时事飘摇、清静秋时,心底不可抹除的一份情绪吧!这里面,哪里少得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凄凉感慨、忧伤心境?时局如秋,而达夫不是青帝,无力挽山河,无计换时节,社会压抑,忧切煎怀,如何不悲凉?飘飘摇摇之世事,在作者心中发酵文人情怀,酿一杯忧患之苦酒,涩涩,淡淡,却又不尽悠悠……

不妨再观这秋槐落蕊。

秋槐落蕊,枯叶满地,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苍莽景象,少了萧萧而下之时那无边壮阔之意,可是否也正因为如此,在郁达夫的心情里,连老杜那沉郁顿挫之风里边那一点儿悲壮之意味儿也去了,老杜会借“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来表达自己在时事艰难、人生迟暮之际的种种感慨,虽寂寞,却仍愿意救济时运;于郁达夫而言,除了哀伤,就剩下寂寞了吧。在郁达夫的眼底,唯有故都的零落,枯残,铺得满地,堵得满腔,这一口气,郁积得有多难受,可想而知。

那不知名的人扫走落叶,是否就扫走了达夫心底的阴郁?“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让作者觉出细腻,清闲,还有点儿落寞,让他去联想到天下皆秋那种大寂寥,万物萧索,神州黯然。这景即这心,枯索凌乱的心绪,投射于凌乱枯索的秋景。那满地的凌乱枯黄可以扫走,但还有些东西是扫不走的,萦于心,绕于怀!北风已乱,此夜未央。这是个“才下眉头”与“却上心头”的问题,而不是阴翳为扫,愁云为开,因为郁达夫想要去扫,而又无力去扫的是那纷乱的神州,这个问题是此时的郁达夫“无计可消除”的。记得词中有“阶前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之句,我想谈的是,若心宽亮,落樱如雪添的是雅趣,若心黯然,扫去“落蕊”,丝毫无减的是心秋。

拂与不拂,满身落雪;扫与不扫,神州季乱。

若觉得不够,我们不妨再来聆这秋蝉残声,聆这渐寒的秋雨。

蝉声而唱于秋,这已经不应于时,再至于“衰”“残”,那份凄凉冷寂、不合于时的意味儿就赫然而分明了,更何况是“家家”“处处”,这北平,这华夏,几乎都在这情调氛围中。蝉,应时于盛夏,高唱于浓荫,鸣响而声远;餐风露而自饱,不流俗而自洁;常寄寓君子之高标,浊世之高蹈。此物若残生于深秋,则被称为“寒蝉”“寒蜩”,其声嘶哑,其鸣凄切,可见落魄之形象,可感寂寥之意绪。不需着意,而凄寒可感,而悲愁流浸。惹满怀凄凉,酿满怀寂寂。

至于这层凉渐寒的秋雨,则于凄寒之外,另见湿冷与悲凉。看达夫那笔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从这“灰沉沉”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阴云晦暗,可以感受到的是沉重压抑,那满天的阴翳谁能扫去,什么时候才能扫去?达夫有此心,却未必有此力。那天底下什么时候才能乾坤清朗,浩气荡荡?达夫有此问,却未必有此解。如此境况,哪能承受再“来一阵凉风”,再落一阵寒雨?!这风雨添的是刺骨,添的是湿冷,添的是悲凉。人世间的大寂寥,天地间的大悲凉。以赤子真心去求索,却前路迷惘;以文人情怀去爱护,却难济河山。

如此情境,如何不凉,如何不悲?如何不哀,如何不恸?

篇5

1现时药价不断下降、下调,没有多在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客户难以操作。

2如某某省属某某药品中标,即使有的产品中标了但在中标当地的种种原因阻滞了产品的销售。

价格为:某某元,没有大的客源,只是一些小的而且有些医院因不是医保、公费医疗产品,没销量,客户不愿操作,其它医院有几家不进新药也停了下来,也许再加上可能找不对真正能操作这类品种的客户,所以一拖就拖到现在相比在别的省、市,这个品种也中标,而且价钱比省属的少,虽说情况差不多,但却可以进几家医院,每月也有销量,究其原因,觉得要找就找一个网络全,这样的供货平台更有利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3由医药经验上不足,各地的投标报价中。

导致落标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点上,需做深刻的检讨,以后多学一些医药知识,投标报价时会尽量做足工课,提高自已的报价水平,来确保顺利完成。

4一些谈判技巧也需着重加强,电话招商方面。

只要我用心去观察和发掘,话题切入点是很容易找到争取每个电话招商过程都能够流畅顺利,必竟在没有中标的情况下,电话招商是主要的销售模式,公司的形象也是电话中被客户所了解,所以在这方面也要提高,给客户一个好的印象。

二、所负责相关省份的总体情况:

医药招商面对国家药品监管力度逐渐增强,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大力整顿逐渐加强。药品医院配送模式及药品价格管理进一步控制,许多限制性药品销售的政策落实到位,报价元,报价元,有的客户拿货在当地销售,但销量不大,据了解,某某省的某某市,大部份医院入药时首先会考虑是否是今年又中标的产品,加上今年当地的政策是凡属挂网限价品种,只要所报的价在所限价钱之内都可入围,这样一来,大部份的市场已被之前做开的产品所占据,再加上每家医院,每个品种只能进两个规格(一品两规)所以目前能操作的市场也不是很大,可以操作的空间是小之又小。

所负责的地区中标产品的销售情况也不尽人意,省内。真正客户能操作的品种不多,分析主要原因:

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45-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绽放,给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和生机,在提高教育效能、培养学习习惯、拓展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由山东杜郎口中学发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讲学稿模式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多学校、大多老师都把这种教学模式搬进了自已的课堂,并加以丰富、完善和创新,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我也有幸参加了山东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的培训,听了很多学校一线老师的课改示范教学,大多数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要和经常方式。这说明师生已有了课改的意识,初步能积极“动”起来,颇令人欣慰,最起码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生成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质疑、创新能力、团队意识、自主探究能力、竞争意识等方面,均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也注意到,一些老师的课堂过分强调这种模式,看起来生动活泼、热热闹闹,一节课从创设情景开始,到课堂小结结束,设置了大大小小的很多问题,不管难易程度,都交由小组讨论,经过一番讨论,达成共识,之后组间交流,至于问题本身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学生都说了些什么,有多少学生参与,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谁也听不清。一阵热烈地讨论之后,教师喊停,小组学生发言,有些只是发言学生的个人观点。这种看似落实合作学习、实现学生参与“动”起来的课改课堂,却只是教了几个“塔尖”学生,实则是在“做秀”乃至“瞎忙”,其效果恐怕只是在“专家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上漂浮了一些漂亮的肥皂泡而已。因为,新课改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而不是注重少数学生的专业发展。

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该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就大胆交给学生,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畅所欲言,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即我们口头上说的让学生都“动”起来,这里的“动”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是绝对的动、内外合一的动、全部的动;是团队的动、个体的动、共同的动;而不是表面的动、少数的动、形式的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一,全面兼容。从而解决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软环境上的瓶颈制约,营造学生学习的福祉,树立课改课堂的丰碑。学生独立思考能完成、能掌握的知识,就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思考,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效度和信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掌握课改课堂中“动、静”结合的艺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既要能主动参与,又要能静思默想,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践行学习的主阵地、汲取知识的主战场、提高素养的大学堂、彰显能力的大渔场。使高效率打造课改课堂,敢创新催生自我模式,谋双赢创造师生新角色,新思维诠释学生好未来。

课堂上的“动”,就是指有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的酝酿提出和充分讨论、情景的适时创设和启发引导、动手的实验探究和思维观念的交流、是什么的知识性和为什么的目标性的融合、怎么做的知道性和创新做的主动性的嫁接等,这应是新课改的风向标。让学生动起来,将“动”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位学生躯体和思维的细胞末梢,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动,在共同参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共同商议,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疑惑,形成生疑、质疑、释疑又生疑的良性问题循环。只有首先让学生在行动上动起来,让他们融入集体,学会与人交流,学习听取别人的见解,才能逐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本文中所说的“动”,就是指课堂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指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孕育新课改“学”与“问”的“双黄蛋”课堂,谋划新时期“教”与“学”的“双引擎”动力,凸显新课堂“教”与“育”的“双轨道”效能,刷新新学堂“知”与“行”的“双运行”轨迹。这种“动”,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变数,既是感悟“仿生”到“创生”衔接“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的触发点,同时也是体验“生命”到“生本”拓展“生存”的“三生空间”发展实践点。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跨越发展必将起到树标杆、谋共赢的羊群效应。

(1)学生个人独立操作的条件和时间不充足时宜“动”。

有些知识的归纳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的,或是经过多次的重复实验和计算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时间明显不足,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组内分工的方法,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数学中统计知识的很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当组内有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策略而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或争议时宜“动”。在遇到某个问题时,由于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解法和结论,当他们为自己的解法和结论辩解或产生争执时,应及时在组内交流讨论,相互指出解决问题的长处和不足,明确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已被尊重,提高了他们产生很多新问题的积极性。

(3)当学生在某一节课或某个问题上出现较强的表现欲望时宜“动”。

受情绪及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发现学生有时在某一天或某一节课上特别灵敏,表现突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涨,自我表现欲望强烈。这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不要受既定教学方案的约束,随时调整计划,把时间和课堂及发言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一吐为快。也许就是这样一节课,也许就是这一节课学生的智慧火花,会点燃整个教学,会是一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也许从这节课开始,他们的质疑水平会上一个台阶。

(4)遇到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时宜“动”,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把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大胆说出来,说给本组或其他小组的同学听。这时的学生也可大胆到黑板前,把自己的所想结合一定的板书讲给学生,哪怕它是错误的,也终归是自已的想法。在他讲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可向他发问。

(5)一些公式、概念及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宜“动”,有时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某个数学图形的性质或是揭示某个计算公式、某种规律的形成思维过程,可采用分组实验或讨论的方式,便于学生互相提示发现和总结,感受成功的愉悦,争当小组的主人。

(6)当解决问题的答案不统一时宜“动”。当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出现意见分歧而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方案最佳时,可让他们阐明自己的方案和理由,并试图让别的学生接受自己的方案,在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时通过分析比较,获得最理想的答案。如语文教学中对文章分段或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的理解等。

课堂上的静,这里的“静”是指学生个体的“动”、慎独的“动”、悄悄的“动”,是相对的、辩证的、表面的“静”。就是指学生静下心阅读教材内容,独立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多年来,我们都习惯于读书要静心,要有静的环境,都强调了一个“静”在学习和获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时候,只有让学生静下来,静思默想,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认真地去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成长自己。静思默想在学习中的作用,有时是其他任何学习方式都有无法替代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在静思中产生的,而且这种学习的方式将伴随我们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

(1)新授课的第一次预习时宜“静”。学习新课时,很多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布置让学生先预习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这时应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教村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并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不懂的知识,勾画出来,先行思考并期望在下一个学习环节中去解决。

(2)对于课堂中老师或学生提出的层次较低、容易解决的问题宜“静”。一些老师凡提出问题,就交给小组讨论,不管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和价值。其实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或者老师考虑大多数学生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也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否则,形成的结果是一些学生对自己思考的问题总缺乏自信心,不敢确定正误,在考试检查时容易将对的答案改错,同时也会形成“一哄而起”的“假动现象”。

(3)对于一些创设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或是经验型的问题情景宜“静”。有些生活中常接触的或是稍微动脑便能想到结论的问题情景,可由学生在大脑中搜索,凭借生活经验或是个人印象便能回答的,就不必让学生去讨论,既费时又没有多大效益,相反还造成了课堂中的思维惰性,课堂中最宝贵的二十五分钟,上课前紧绷的思维在这个环节就松弛下来,适得其反。

(4)对于一些重复训练的题目宜“静”。各科都有这样的训练,有的是为了加强提高,有的是题目过难,有的是为了预设一种情景。只有让学生静下来,翻开已有的记忆和经验,对所学内容按照“知识路线图”进行搜寻,以求独立求解,加深理解,提高素质。

(5)课堂小结环节宜“静”。在这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静静回顾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或通过教师提示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对本节所学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使知识条理化,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

挂在我们嘴边的让学生课堂中“动”起来的“口头禅”,由此看来,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外在的肢体上的动,最主要的还是思考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才是课改中真正对“动”的准确阐释。我们如何做到“动”与“静”恰到好处的无缝对接,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不但愿意主动和同伴、老师交流,还能在这种友好的交流中积极思考,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并能有所突破和创造,并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实现传统讲堂“广种薄收”的“假象动”变为现代学堂“量少质优”的“实质动”,达到一个学生具有点状发散性思维、线性放射性思维、网状创造性思维的“三种思维”空间,一个课堂具有规定动作、常规动作、创新动作的“三种动作”平台,一个教师具有教学硬着陆、教育软着陆、引领强着陆的“三种着陆”方式。这才是新课改烽烟浪尖中最迫切解决和尽快掌握的一种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现实价值 青春观 教育观 爱情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视业发展越来越繁荣,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青年人的感情生活为线索、以现代人追求自由的心态为基础的电视剧越来越势不可挡。《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在立足于都市、青春的基础上向观众呈现了其独特的魅力,电视剧主题价值在青春、爱情、对现实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尤为突显。

一、与时俱进的青春观

“以人为本”的电视剧创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电视剧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它的生命之所在,中国电视剧要生存、发展、繁荣就必须紧紧的把握好受众的喜怒哀乐,喜观众之所喜,哀观众之所哀。“讲述一个故事,意味着架构一个可供观看或阅读的文本。而要构建一个文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来讲述故事?” [1]《北京青年》用一种独特的故事架构讲述了属于年轻人自己的青春观,这种青春意识是真正的渗透到受众的骨子里。“青春重新走一回”是这部电视剧所传达出最大的青春意识观,剧中的何东、何西、何南、何北兄弟四人敢闯敢干,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去实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种价值主题的传达让观众开始思考自己的青春价值在哪里?青春说道底就是一种状态,不管多大年龄只要你在“行走”着就彰显了青春的力量,《北京青年》中叶坦父亲这一角色的设置就真正对应了现在社会中“人老心不老”的一代人,是对真实生活的写照。现代生活的压力多多少少使得一部分年轻人已经失去了方向,这部电视剧热播以来受到不少人对于“青春重新走一回”的强烈质疑,产生质疑的人们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走出去,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社会,人们已经开始寻求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这种人生态度是对传统的闭塞的生活一种真真切切的叩问。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我该如何存在?何东在经历了死亡之后坦言:“在死亡面前,咱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我只有反思,没有抱怨,心里只有爱,没有怨恨。”这是何东自己内心一直追求的体验的最终总结,在青春的路途上增加了人生意义的思量。追求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是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哪怕自己追求的东西是痛苦而乏味的,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有真正的体会。思量自己如何存在?思考青春的价值意义在哪里?寻找真正需要的东西符合观众的趣味,同时也是现代大众主流文化所倡导的解放自己、解放生活的体现。

二、社会哲思的教育观

托多罗夫曾经指出:“言语行为的主体,从本质上说是无法表现的。”叙事者如果想要表现自己,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叙述中,即角色叙事者;二是借用叙述中的人和事的评论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思想。《北京青年》仿佛就是将受众作为一个组人物出现在叙述中进而讲述着一个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故事。《北京青年》中何东、何西、何南、何北兄弟四人抛弃原本优越的工作而去“重走青春”,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看来确实是不智之举。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电视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只是从属于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如果把他们都映射到现实生活之中,那么《北京青年》的现实教育意义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赵宝刚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一部电视剧的戏魂是一盏或明或暗的灯,《北京青年》的戏魂定位在青年人有文化而无能力的问题上,在有些人看来这一点并不是很突出,《北京青年》借着“重走青春”的口号将剧中男女主人公打入自谋生路的境地从而很巧妙的完成了对现在青年最大致命弱点的反思。导演借助电视剧的力量给当代青年上了一课,剧中四兄弟重走青春发现自己生存能力不足的现实,这也是当代青年人最大的弱点。片中人物的刻画,冲突的设置带有一定的符号性,有文化无能力的观念被死死的“标榜”在当下的一代,教育我们不仅要有生的能力而且要有活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用实际的行动抹掉“有文化无能力”的印痕。《北京青年》中何南的被骗以及“行走”过程中人情的冷漠都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无耐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其现实的教育意义之所在,《北京青年》的教育价值意义由最初的追求自由和梦想慢慢的被深挖抵达现实社会的教育意义的层面,这也就是电视艺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伟大之处。

三、精神镇定剂的爱情观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加缪对此作出感性的解释:“每个人都生来孤独,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了解的可能。”然后,杜拉斯在此基础上灵感异现地说出了:“爱情的本质是背叛。”[2]《北京青年》用动感活跃的基调讲述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爱情就是他们所承受的折磨。权筝对何东的死缠烂打、唐娇对何北的如痴如醉、丁香对何西的不离不弃、叶坦对何南的痴情等待,她们用最真诚的爱也向现实的观众传达着一个“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也是现在物质社会中所缺少的一种精神力量。当吃饱饭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当挨饿的时候面包就是爱情,物欲横流的社会让太多的人们失去了自我,为了金钱、权利、利益,越来越多的人扭曲了真正的爱情观。正如剧中唱的那样爱情买卖的交易也越来越多。不离不弃的爱情观无疑是对浮躁社会的一针镇定剂,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冷静地思考什么才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背叛”这样对于爱情的阐释好像在这部电视剧中没有得到表现,相反却是把一种对于爱情至死不渝的信念贯穿在剧中,从而也成为故事发展的另一条辅助线索。都市情感电视剧都是源于生活而创造,爱情主题的确立,对于都市情感系列电视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爱情是一部青春电视剧主打戏,但是不一样的爱情给观众的启迪也是不一样的。《北京青年》中各式各样的爱情带给我们的启迪,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女性的思想有极大的开化作用。女人对于爱情在传统意义上或许更多的是依赖和忍让,时代在一天一天的进步,传统的女性卑微服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北京青年》中唐娇对于何北的感情不是一味的局限在依赖和忍让之中,经过痛苦之后,唐娇对爱情有了些感悟,女人的强大不在于依赖,一个人也能活出精彩。她规定每周和何北约会一次,时间的间隔会让爱情的保鲜期变得长些。现实中的爱情何尝不是如此呢?

赵宝刚导演总能准确的把握好观众的兴趣点,牢牢的抓住观众真正想要的东西,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从而让观众狠狠的得到满足。《北京青年》的热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的深远影响将激励着我们年轻的一代奋发图强。

参考文献

[1]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24 页)

[2](毕磊菁:《影视评论学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忽然间,“砰”的一声枪响,整个山谷为之震动。与此同时,一只母狼发出一声惨嚎倒在地上。

“嗷”的一声,罗尔发出了逃跑的命令。奔逃的鲁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罗尔,发现罗尔也在远处昂首眺望着自己,充满希望而又抑郁的眼神正试图说明什么。

鲁低吼了一声,扭转头,带领狼群往密林深处跑去。罗尔时跑时停,以引诱那些追袭者将目标锁定在自己身上。

当风吹得罗尔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它已经穿过了那片广袤的针叶林,来到了一个深深的峡谷。

几个背着猎枪的人也走进了峡谷。罗尔远远地看见,他们背着同伴的尸体。罗尔感觉到这些人对它的族群存在强烈的威胁。罗尔觉得自己别无选择了。

当那一行人走进峡谷深处时,罗尔向着山峰,发出平生最高亢的一声号叫。山谷里传出滚雷般的回声……

那几个人的脸上立刻现出惊恐的表情,峡谷两侧山上的冰雪开始簌簌下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崩塌,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雪崩,令这个死一样寂静的山谷天翻地覆,顷刻吞噬了一切。铺天盖地的积雪已经逼到面前,罗尔反而兴奋地吼了起来。它一跃而起,冲到漫天飞雪之中去了。

(杨亮《雪域之王》)

片段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峡谷两侧山上的冰雪开始簌簌下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崩塌,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这句景物描写写出了雪崩时的宏大气势,语句简练,表意丰富,且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我们在组织答案时要从狼的性格、几个猎人的命运等多个角度来思考,将主题延展开,从影射出社会的哪些现象着手,揭示或深化主旨。

参考答案:为凸显狼的决绝,为种族的发展甘愿走上一条不归路,同时也暗示了人的贪婪,引人深思。

【阅读思考】

井 殇

刘新源

连续数十天曝晴无雨,蔫了一片嫩生生的菜园,连耐旱的莴苣也耷了叶子。

五哥把从半里地外挑来的一担水泼在菜地里,“哧溜”,刚湿了的土地就又露出蜡黄的面孔。五哥气恼地望望头顶的日头,把肩上的挑子“哐”地一丢,对隔着一片芹菜地的我爹说:“叔,咱几家搭伙把地头那口枯井掏掏吧。再不大水浇一场,怕这茬菜白侍候了。”

爹慢了锄草,抬起头:“我这几天就寻思哩!井掏好了,好浇一浇咱这十几家挨边的菜园,可怎么个出工法哩?”

五哥一挥胳膊:“嗨,咱就这么说:掏井!一家出一个劳力,谁要是不干,到时候就不让他用这井里的水!”

爹笑了,一副不屑的样子,扬手把带着一兜干土的杂草扔到地头上:“井掏出来了,你不让谁用?他去担水,你能夺他的挑子?”

五哥泄气了,一腚坐在畦垄上,长叹一声:“不掏井难道咱们就眼看着把菜旱死?今年天这么旱,菜一定要贵哩!”

“掏。”爹住了手,坐到田埂上,点上一支烟,嘴里话与烟一块冒出来,“这么着,一家出一个男劳力,不出的一家出20块钱,用这钱买烟买掏井的家什。如果都出力,掏井的家什就挨家凑。”

五哥点了头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大叔行!”

五哥就开始挨家通知:“明天开始掏枯井,每家出一个劳动力,不能出劳动力的,出20块钱。”当通知到第三家,也就是五哥的二哥家时,二嫂对五哥没好气地说:“你二哥要遛乡贩酒瓶,不得闲。20块钱你先垫上,赶明儿俺发了财再还你。”

五哥说:“那你别想用井水浇园!”

二嫂杏眼一瞪,朝五哥脸上一甩孩子的尿布,一团飞扬的尘土与臊臭,把五哥憋得落荒而逃。

到晚上,五哥给我爹汇报:“十六家,有五家答应出劳力,三家答应出钱;剩下的有的说‘掏什么井,没有不下雨的青天,久旱肯定有大雨。你别愁旱,就准备着防涝吧’;有的说‘不就那亩把菜!掏那枯井,不知还能不能掏出水来,末了劳民伤财谁负责’。”

五哥气愤地说:“这些人真不是玩意儿!自己给自己办好事都不干。”

爹正吃晚饭,也就给五哥盛了一碗。五哥喝一口油小米汤,咂着嘴说:“你们家就是会吃,放点油,米汤好喝多哩。”爹笑着说:“你小子是跑饿了哩。”

吃了晚饭,我爹对五哥说:“你明天再挨家问一遍,人齐了,咱后天就搭把干。”五哥说:“趁着都在家喝汤,我这就去问。”

不料,五哥刚问第一家,就吵起架来。这户叫李二白的汉子说:“谁想干谁就干?你们这是办的什么事!要干都干,要不干都不干!”

五哥说:“都不干,井让谁掏?”

李二白说:“谁爱掏,谁掏去!”

五哥气得当胸就给了李二白一拳头。于是,俩人就厮打在一起。

爹闻声赶来劝架。这时候五哥已撕烂了李二白的背心,五哥的脸上也被李二白的老婆用手挖出两条血杠。劝开时,五哥一边用手抹着脸上的血,一边还满肚子怨气,骂道:“旱旱!旱死你们这些龟孙算熊!老天咋不天塌地陷哩!”李二白倒是没了起先的犟劲,光着脊梁拉着我爹的手说:“大叔,我最想掏井!要掏咱都掏,都用!你说,到时候掏好了,掏的也用,不掏的也用,以后再旱,谁还再掏?”

我爹说:“行行行。这事儿再议。”

掏井的事情搁置了些天,依旧旱着。有天夜里起大风,菜地起了火,劈劈啪啪的一片响。烧着的干菜叶散出一种清香,全村人都闻到了。爹长吸了几下鼻子,长叹:“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天下乱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12期)

阅读上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篇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最后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导】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凸显,同时,人物的性格也可以通过环境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当中的特定的人物,因此,人物的思想情感定然要打上时代的印记,留下特定环境的痕迹。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一般都会着力于对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的描写,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整体意境,从而凸显人物形象。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5-01

通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可以了解和掌握医院消毒灭菌质量,对于预防因消毒灭菌不合格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1 基本情况

1.1 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第三季度我科室联合医院微生物室分别于2013年9月13日和9月23日对全院重点科室与重点部门进行有关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抽查,共抽查标本164份,合格162份,合格率为98.8%,合格率同比增加了9%(2012年三季度合格率为89.8%)。不合格的2份标本是口腔门诊医务人员手和血液透析中心治疗室工作台面,见表1。

1.2 紫外线灯强度监测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我科室三季度对全院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检测。共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紫外线灯管163根,不合格灯管10根,合格率93.87%。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个别科室无紫外线登记本或虽有紫外线登记本但并未登记有关内容;②紫外线灯不亮,无维修记录或更换痕迹;具体表现是上次检测时灯管已不亮,这次仍是不亮;③紫外线灯未定期进行清洁,灯管表面有明显灰尘覆盖和污渍。

2 讨 论

2.1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消毒灭菌质量较好,合格率与二季度(97.5%)相比略有提高,三季度不合格的两份样品中有一份是医务人员手卫生,可能与我院的洗手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医务人员洗后的手又接触了水笼头有关,根据省厅要求,一套完整的手卫生设施设备包括洗手池、非手触式水笼头、洗手液和干手设备,而我院的大部分科室达不到此要求。为此,我科室也多次向分管院领导和迎评办公室反映此现象,截至目前,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将继续关注。

各不合格标本临床相关科室高度重视此次监测结果,经过整改,重新采样,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全部合格。

2.2 针对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结果要求不合格科室立即更换灯管,设备坏的科室要及时维修,并记录,实行痕迹化管理,能够体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篇10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为了达到反射罩45°抛物面在数控机床加工中的精度要求,本文设计出满足其加工要求的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的柔性角度调节组合夹具,同时采用极限位置法分析了该套组合夹具的定位误差、转角误差的计算公式以及转角误差的变化范围,并指出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

关键词 :高精度;角度调节组合夹具;结构设计;定位误差;转角误差

中图分类号:TG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45-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机电产品种类日新月异,促使机械工业制造加工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要求机械加工机床和机床夹具装备要有广泛的适应性,近几年,数控机床和柔性制造系统的飞速发展正满足了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的需要,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组合夹具、可调夹具以及具有各种组合式和可调特性的柔性夹具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组合夹具[1,2]是由预先制造好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形状和不同规格尺寸的元件与组合件,根据被加工零件的不同要求组装而成的不同用途、不同形式的夹具.它是在夹具的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和规格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夹具.

本文分析了角度调节组合夹具设计中,铰链结构与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结构的区别以及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最后利用极限法推出了定位误差与转角误差的理论计算公式以及转角误差的范围值.

1 组合夹具结构设计

组合夹具的功用是根据零件的加工工艺需要,在一定的机床加工设备条件下,按照六点定位原理[3]对所要加工的零件进行定位和夹紧,限制其必要的自由度及保证定位的可靠性.图1所示为铰链结构的角度调节组合夹具,由于存在间隙,铰链在转动时,转动中心会随着转角的变化而发生漂移,影响了转动和运动精度,从而也会降低本套组合夹具的精度,最终使得工件加工精度下降而无法满足图纸要求.

图2所示为反射罩零件剖面图,为了满足其45°抛物面在加工中心中的加工精度要求,零件在加工完外锥面后应调整定位到精确的角度.本文专门研究设计了一套角度调节加工中心用组合夹具,如图3(a)所示,用V形块加削边轴结构代替了原有的铰链结构,同时该V形块限位基准构成了夹具角度调节的回转中心,该处V型块侧面设置有定位挡块,便于上支撑板连同削边轴快速轴向准确定位.角度支撑定位体亦为V形块加削边轴结构,并通过调整量块高度达到调整角度的目的(图4),从而构成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的多角度调节柔性组合夹具.使用V形块进行定位时,它的对中性好,可以实现对外圆表面的定心、对中和定位,使工件的定位基准轴线保持在V形块两斜面的对称平面上,而且不受工件直径误差的影响,安装方便.它既适用于完整外圆,也适用于非完整外圆及局部曲线柱面定位,还能与其他定位元件组合使用.图3(b)和3(c)所示分别为该套组合夹具中削边轴和角度支撑板的示意图,三个削边轴分别与三个V形块接触定位并呈品字状分布,在夹具制作时,三个V形块和三个削边轴可以分别同件制造并编号,同时V形支承块和削边轴长度相等,便于上支撑板连同削边轴轴向挡块定位和夹紧.该结构和工艺大幅提高了组合夹具的定位精度,减少了转动误差,配合角铁其最大旋转角度可达90°,使其适应的角度更为广泛,此结构组成的柔性组合夹具更适用于反射罩零件45°抛物面的铣削加工.

由图4(a)可知,该柔性组合夹具的角度α可以自行调节,公式(1)为其角度计算公式:

2 组合夹具的误差分析

2.1 组合夹具定位误差产生的原因

工件安装误差是指工件在组合夹具中定位和夹紧时产生的误差,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定位误差是指工件在组合夹具中定位时工件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可能产生的最大变动量.一般在选择定位基准前需对夹具的定位误差进行分析,以便考虑如何选择.若按产生原因分类,定位误差分为:基准位移误差(零件定位基准相对夹具定位元件理想限位基准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和基准不重合误差(它是指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所引起的误差),由于在加工制造中经常用调整法加工生成零件,所以大多情况下都存在这种误差.

2.2 V形块定位误差的计算

在以工件外圆定位的定位元件中,V形块的使用较为广泛,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工件的尺寸和形状误差、V形块的制造和安装误差(夹角误差、对称度误差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工件的定位误差,同时它并不是单一的加减法运算,而是各矢量的叠加,因为上述误差都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如图5所示,若不考虑V形块的制造误差,则定位基准在V形块对称平面上,它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零,但在垂直方向上,因工件外圆柱面直径有制造误差,由此就会基准位移产生定位误差[4].

如图5所示,采用圆柱设计的尺寸为D0?驻d(基孔制),对于该夹具的定位误差的计算,若采用通常运用的合成法过于复杂,为了可以简化计算,本文采用极限法[5]进行分析计算;工件的外圆中心为定位基准,此时基准不重合误差为0;图5中的两个尺寸大小不同的圆分别为该工件在定位约束下的2个极限状态,这2个极限状态下所得的工序尺寸的差值就是由定位因素造成的工序尺寸基准的变动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位误差,即:

也就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当d=dmax时,工序基准为最高点;当d=dmin时,工序基准为最低点;此时,二者之差即为该工序的定位误差.

2.3 双V形块+双削边轴组合夹具转角误差的计算

由V形块的定位误差分析可知,双V形块+双削边轴组合夹具角度的变化有两种极限:第一种极限位置为当底端的V形块圆柱直径为最小值Dmin,上端V形块圆柱直径为最大值Dmax时;第二种极限位置为当底端的V形块圆柱直径为最大值Dmax,上端V形块直径为最小值Dmin时,如图4(b)所示.以上两种极限位置可以近似分析计算.

如图6(a)所示,角度?茁1为向上偏置的最大角度,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式,则有:

当A=45°时,H=La,那么得出?茁1近似为:

其中La=L×cosA

如图6(b)所示,角度?茁2为向下偏置的最大角度,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式,则:

当A=45°时,H=La,那么得出?茁2近似为:

综上可述,当角度A为45°时,整个V形块组合夹具转角的误差范围约为:

若夹具角度为任意角度A时,由数学三角函数关系式可得: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反射罩零件45°抛物面在加工中心上定位加工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

(1)研究设计出一套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用高精度角度调节柔性组合夹具,即为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角度调节组合夹具;分析了铰链结构与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结构的区别和应用特点.

(2)本套组合夹具通过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的设计,充分利用V形块和削边轴的中心对称性、良好的工艺性,以及组合灵活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夹具的精度和柔性,其最大旋转角度可达90°;通过支撑板和过渡盘上的圆周分度孔,结合双定位插销的应用,可以起到空间角度万能分度作用.

(3)分析了在铣削加工反射罩零件45°抛物面时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并通过极限法分析得出组合夹具在两个极限位置下的定位误差和转角误差的变化范围以及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1〕宋传玉.工件在组合夹具中的定位误差分析[J].石油机械,2005,33(1):34-35.

〔2〕董海东,王晓芳,等.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5(4):440-446.

〔3〕徐志刚,徐惠芳,刘宇齐.创新式组合夹具结构设计自动化[J].工程图学学报,200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