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时间:2023-04-05 14: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石潭记朗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石潭记朗读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法;指导展示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下面笔者谈几点。

1 确定训练朗读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1 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1.2 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2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2.1 静思默想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2.2 读书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2.3 技巧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3 优秀学生的范读

篇2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选文略,见前文)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木丽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小石城山记》)

[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 nì):即“埤印保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木丽(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用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今湖南一带,在古代位于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

(3)益奇而坚________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不平之气。(2分)

[推荐理由]

篇3

《天池云天》这篇散文最吸引读者眼球的有两点:一是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云和水作了妙不可言的描写;二是既着意写景,又融情于景、情理交融。作者由惊讶到遗憾再到敬仰,以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感染读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文字享受中得到灵魂的洗礼。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笔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教学难点定位为“理解作者情感”。

为了突出“赏云品水”这一教学重点,笔者构思了三个有创意的设计:其一,分组。男生“赏云”,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品味描写云的比喻的精妙之处;女生“品水”,赏析写水的语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男女生对对方品赏不到位之处再作补充,以期营造课堂竞赛的氛围。其二,勾连。将文中写水的文段与课本中《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中写水的文字进行比较赏读,以期达到课内外相互勾连、温故知新的课堂效果。其三,化用。结合课本中“做一回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现炒现卖,引导学生整合文中的精妙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口头创作解说词,向游客介绍“天池云天”的美景,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了突破“理解情感”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紧紧扣住文中概括描写天水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做足文章:首先,指导朗读。从感情、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精心指导,反复朗读。其次,虚拟穿插。在文中,这一句仅仅在第四段出现了一次,引领了下文,但笔者却将其虚拟安排在“赏云”和“品水”两个教学环节之后,并要求学生读出彼时彼处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再次,紧扣文本。连同虚拟的两次,文中三处出现的这一句,“呀”字蕴含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笔者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总结概括相应的情感,再带着相应的情感朗读。这样,从结构上来看,对这一句的三次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从内容上来看,对这一句的品味成了理解作者情感的突破口,使课堂颇具张力。

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先生昭示后人,要想华章溢彩,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阅读,丰富的阅历需要学生步入社会慢慢积淀,而广博的阅读则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一直以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还是受到广泛重视的,但对之作有计划、有序列、有目标、有指导的安排,似乎是一件很繁难的事。其实每周有一节这样的阅读欣赏指导课,每节课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引领学生触类旁通,持之以恒,再艰繁难的事也会变得简约易行的。

以下是笔者对《天池云天》的教学设计,以供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

1.领会天池天、云、水的和谐统一,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珍爱之情。

2.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词语。

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导入文本

展示一组天池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池的迷人风景,请学生用词语来评价看了以后的感受,导入散文家是如何用文字来表现这一人间仙境的。

二.整体感知,读出云天之美

1.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

褶皱(zhě zhòu) 疲惫(bèi) 湛蓝(zhàn) 游弋(yì) 饱蘸(zhàn) 晕化(yùn) 矜持(jīn) 堤岸(dī) 尴尬(gān gà) 唏嘘 (xīxū) 剔透 (tī) 惬意(qiè) 钦仰(qīn) 缜密(zhěn) 漂洗(piǎo)

2.找出文中概括描写天水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

预设: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

3.指导朗读“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

预设:“呀”,要读出惊讶之情,“即刻”重读,稍作停顿,引出“失态”。

4.找出具体描写天、水的段落。

预设:第5段、第7-9段、第15段。

5.指名男女生分角色朗读7-9段和15段。

三.细部涵泳,品出语言之美

(一)赏云(男生)

1.品出作者比喻运用的精妙之处。(提示:主要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品味。)

预设:第7段,白云喻成绵羊:都是白色,毛茸茸的;“天神放牧”写出了白云的自由自在。

第8段,白云喻成蘑菇:都是白色、饱满的;“丰满”“享受”体现了白云的幸福、安闲。

第9段,白云喻成羊毫,蓝天喻成宣纸:白云与羊毫都是白色,都很轻柔;天空广阔无垠,像铺开的宣纸。“挥洒”写出了白云的动态,“润浸晕化”,写出了白云在蓝天上慢慢移行、相互融合的动感。

2.“分明”和“朦胧”是否矛盾,你是怎么认识的?

预设:“分明”是指色彩,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对比鲜明;“朦胧”是指情态,白云在蓝天上慢慢移动,就如同洁白的汁液在醇蓝的宣纸上润浸晕化开来一样。

3.作者还描写了白云的哪些特点?

预设:纯粹、随心、任性。

4.齐声朗读第7-9段。

5.如果在第9段的后面插入“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这里的“呀”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佐证的词语。

预设:这里的“呀”要读出自愧不如的遗憾。

佐证词语:紧迫感,快慰,劳作后疲软的感觉,唏嘘遗憾,自愧笔力绵软苍白。

(二)品水(女生)

1.指名朗读第15段,圈划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赏析。

预设: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倒映在水中的白云的动态。

吹皱:既写出了风的细微,又表现出了波浪微微起伏的动态。

含蓄:前文中“若隐若现”的金光倒映在水中的情态被描摹得活灵活现。

牵动: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巨大魅力。

2.温故知新:我们在课本中学过哪些经典的写水的文言文?背出写水的文段。

①课件展示:

《与朱元思书》: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yǐ)然不动,(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比较第15段文字在写法上与《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中写水文字的异曲同工之处。

预设:《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着力表现水之清,通过水中鱼、石来写;本文通过水中白云、蓝天的合影,着力表现水的平静和清澈,扣住“天池”名称的由来――“天镜神池”来写。两段文字都未直接点出水的自身特点,而是侧面表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男女生分角色一齐朗读写水的文字。

4.如果在第15段的后面插入“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这里的“呀”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佐证的词语。

预设:这里的“呀”要读出钦仰、赞美之情。

佐证词语:呆滞了眼神,注目和钦仰,深感惭愧,用敬意的眼光仰望,对“风景如画”这个词语产生了怀疑和不屑一顾。

(三)化用

假如你是导游,向游客介绍天池的云水,请你化用文章直接描写云水的词语、句子设计一段解说词。

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到天池。来到天池,不能不欣赏那天上的白云。你看,那茸茸可爱的白云,多像是天神放牧的绵羊;那丰满实在的白云,多像是生长在蓝色天际的蘑菇;那如梦如幻的白云,多像天神挥动着长毫在创作这一幅既分明又朦胧的写意画。来到天池,更不能不欣赏那蓝色的水。你看,云絮像泳在水里剔透如玉的仙子,蓝天在水中无声地轻歌曼舞,含蓄的光焰和水的绸面相融合,牵动你的眼神。这一切一定会让你陶醉沉迷,流连忘返。

四.深度探究,悟出情理之美。

思考、讨论、交流对“谁设计了这样的云天?谁还能拥这样的云天”一句的理解。

课件展示:

谁设计了这样的云天?这样的云天是多么的 !

谁拥有这样的云天?只有 的人才能拥有。

预设:和谐、恬淡、纯净、宜人。

敬仰自然、珍爱自然、意趣盎然。(言之成理即可)

五.教师寄语,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自然是神奇的大师,她设计了奇山异水,白云蓝天;

自然是和谐的家园,她是人类灵魂永远的故乡;

篇4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小石潭记》 一文,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形象直观,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篇5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的,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学课堂都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是在每节课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能正视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只有适度,才会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小石潭的美景,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地展示小石潭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将小石潭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伴随着学生吃惊的眼神以及活泼、生动的乐曲,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在小石潭边乐忧相间的心情。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因为视频、音乐以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小石潭优美的景,结合文本对小石潭的描写,谈一谈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小石潭,再用语言描写出来,并说一说对所见景物的感受,从而更深入了理解作者的心境。另外,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文本的景物描写加深学生的朗读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愉悦感,从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结构,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性,语文课堂也变得更有活力。多媒体课件不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且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阅读文本以及视频资料也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为自主地进行拓展阅读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4.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攻破了学习的难关。

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作业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当堂批改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在传统作业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带给初中语文的变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当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当堂批改作业以及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2.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过程,使语文很多作业都可以当堂完成。多媒体课件将课堂进行了延伸,使学生扩展视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很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语文作业都可以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并且当堂批改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让学生乐于参加课堂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适当、高效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能放在辅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创建高效课堂。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教师只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辅助的地位,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文学语言的魅力占据课堂。如在《晋祠》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师可以通过逼真的图像、典雅的配乐展现晋祠的优美和悠久的特点,但是教师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要让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品读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美的视频中。

篇6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篇7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采用声音、图像、幻灯、动画等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笔者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影像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却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地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船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作用;激发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能力 提高

1.从文章的题目选“文眼”

题目一般是文章的“窗口”,它与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休戚相关的。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不但要求学生明白其意思,而且,要依题目的初步感知,设想一下作者可能写哪些相关的人或事。笔者认为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去探求。

1.1 辨别其属性。看题目是以物为题,或是以时间地点的名称为题,还是以文章最突出的地方等为题。例如,《沁园春·长沙》,看题目很显然是以地点为题的,学习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围绕着:长沙里著名的景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作者立足点是什么等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竞相作答,气氛十分热烈。然后,我指派小组代表发言,很多代表发言都能切中要害,如有的同学说,长沙景点有湘江、橘子洲等。有的说,作者以“看”和“忆”统领全文,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由山上写到江中、写到天空、再写到水底,由眼前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忆”概括了战斗生活的经历,由实到虚,表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感受等。有的更是有独到见解,把作者思路概括为四幅图: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1.2 对题目进行假想。看到题目,可以对题目设想一下,文章可能会写哪些内容?会怎样去写?如《小石潭记》,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指导学生进行如下的假想:①《小石潭记》到底记了些什么?②小石潭的景物为什么值得作者去写作?③看题目“小石潭”三字后设想一下石头有多少种?什么样子?那潭水清不清?深度怎样?④“石潭”前面又加一个“小”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境?文章是按一般游记体裁的格式去写的吗?⑤设想你就是和柳宗元同游的一员,游览中你和柳宗元说了些什么?等等。为下一步学习小石潭中的石头、潭水、游鱼、树木、藤蔓等,作了一个全面的推理,为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1.3 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判断。第十七课《范进中举》对于范进来说,中举前,生活贫困,无人怜惜;中举后,喜极而疯。对胡屠户而言,中举前可以任意辱骂范进,骂他是“现世宝”;中举后,称范进是“天上的星宿”。而众乡邻呢?中举前,家里断粮无人过问;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斗米来的。可见,全文紧紧围绕“中举”二字进行对比描述,刻画了范进热衷科举的形象,鞭挞了胡屠户、众乡邻那种趋炎附势、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

2.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寻找“文眼”

文章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首,有时在段的中间或文章的中间,有时在段后或篇末卒章显志。《口技》这篇课文,先是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默读都可以,在熟悉课文后,让学生去找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学生很快就举手抢答了:“京中有善口技者。”继而我乘势启发学生:中心句既然已经找出,那么到底哪一个字又是中心句的重中之重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善”字。接下去,我启发学生:课文如何去写“善”呢?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大讨论。经过小组代表发言,畅谈他们选择“善”的种种理由。最后明确: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就写了道具、场景以及布置的简单,还有观众的极大热情,从侧面烘托了“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又由醒到睡和那失火救火的过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表演过程中的如何“善”。第三部分再次写了道具的简单,来印证表演口技技艺的“善”,结尾呼应“善”。本文以“善”字而起,中间着力渲染刻画如何的“善”,结尾呼应“善”,结构十分严谨和完整。“善”字一线贯之,不愧为文中的“眼睛”。

3.从文章的线索中寻找“文眼”

有的文章行文时有一条线索贯通而下,文章靠线索发展而展开,从而构建文章的骨架。线索有时又分感情线索、叙事线索等。《背影》是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就是文章的线索,全篇都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背影”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开篇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一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4.从时间的推移来取“文眼”

有些文章如游览性、记叙性或自传式的文章大多以时间的推移来写作。有的隐含在课文的内容里,有的明显体现在时间性的词语上,有的题目就暗示了整个时间段。例如,《最后一课》既是题目,也可以说是时间性的“文眼”。再如,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故事的发展就体现在时间性的词语上,文章虽然以《父母的心》为题目,突出的是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抒发了人类共有的感情——亲子之爱。但是作者却以时间顺序,通过一艘轮船上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5.从空间转换来探求“文眼”

这方面在游记性的作品或记叙性作品中较为常见,空间变换有时在题目上就已经明确点出,有时在写作时分别注明空间转换的地点。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很好的体现,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我启发学生分析“从……到……”的关系,很多学生都说是空间转换的词语,接着,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有何异同?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就像是文中的两个眼睛,因为课文不惜笔墨抒写了百草园充满了儿童的乐趣,在百草园里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是那么迷人,不但可以看到美丽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黄蜂,还可以听长妈妈讲故事。到了冬天,还可以捕鸟、堆雪人、打雪仗……而另一个地方呢?却有天壤之别,那卧着梅花鹿画幅下的三味书屋里,教学内容陈腐单调,而从教的老先生呢?又老是叫人背书,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得要命。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对比,嘲讽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制度,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天性。

6.以事件内部的逻辑关系推断“文眼”

大凡入选中学阶段的课文,无论是写人或记事的文章,大都与事件息息相关,写人离不开记事,写事也离不开写人去展开,纵观事件内部逻辑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情节性较强的,按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来展开。二是着眼于事件前后对比的,通过描写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因素,突出主题。三是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明显的,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等结构。一般记叙文,常采用“起因、经过、结果”的因果关系而展开。例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狼》就是上面第一种类型的代表。序幕:“一屠晚归”到“止有剩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开端:从“途中两狼”到“缀行甚远”,说明屠夫遇到了狼。发展:从“屠惧”到“恐前后受其敌”,点明了屠夫害怕狼。:从“顾野有麦场”到“意暇甚”,突出了屠夫如何御狼。结局:“从屠暴起”到“盖以诱敌”写了屠夫杀死两狼的经过。尾声:“狼亦黠矣”到“止增笑耳”。那是作者的议论:嘲笑了恶狼,赞扬了屠夫。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初中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但多媒体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他既是一种创新,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仍要以课文教学为基础,恰当地加入多媒体课件,若本末倒置,以多媒体为主,改变了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初衷,则物极必反,多媒体课件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其从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和讨论。那么,如何才能使多媒体的效果更加突出呢?这就需要教师要对课件材料的选择具有良好的敏感度,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学习、思考等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材料筛选,以使教学更加通俗易懂而不显枯燥无味。例如,语文八年级下的《小石潭记》的教学,文言文的晦涩难懂令教师们难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小石潭的美丽与清幽,倘若加上多媒体课件,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截然相反。作者的细致描写加上课件展示的桃园般的美景,能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轻松而有趣,仿若亲身经历一般难以忘怀,这样多媒体课件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多媒体语文教学过程中,视频、音乐以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结合该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小石潭的感情,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深刻、清晰的理解,这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喜悦感,不断地进行自我升华。

3.用电脑展示课件使每节课的内容增多,从各个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学生犹如没有吸饱水的海绵一般,张大全身的“毛细血管”,尽情地吸收各类有益而灵活的技能,这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趋完备。可以说,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下,教学的节奏更加紧凑,内容更加丰富,文章描述的对象形象更加丰满,课堂也更具活力。这既有利于学生接受有益的学习资源,又能让学生了解教学中文章浏览、细读等各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4.多媒体课件化解了教学中的瓶颈,使初中教学中的“疑难杂症”迎刃而解。学生顺着课件思路有条不紊的学习,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进行深思,攻破学习中的障碍也就变得轻而易举。《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课件首先介绍了作者的身世背景和与文中人物的关联,继而介绍闻一多的个人简历,再化整为零,点出文章的精华所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思考,由文中的词句感受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和美德,理解并把握重要词汇句子的意义,由浅及深,由表及里,逐个突破难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注意事项

1.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次要方面,不可越俎代庖。虽然电脑课件有诸多优势,既能使教学任务轻松完成,又能提高个人能力,但并不代表全部使用多媒体就能使学生更加优秀。教师应切记多媒体的运用方式,要注重结合文章本身的阅读和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现中文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制作《晋祠》的课件时,为突出晋祠的历史源远和环境的幽美,教师可加入真实的图片、配以高雅的音乐,使学生快速进入相关情境氛围中,然后再将学生的视线带回文本,这样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注意不要让视觉、听觉感受占据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各类有趣的事物当中或者疲于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从而导致思考能力的丧失。

2.多媒体教学仍要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主,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学生要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下,以自己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赏析并形成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过于紧凑的节奏使学生无暇交流,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侧重教师、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强化并加固学生的创新思维,万万不能简单地把课件等同于常规教学而大量地、毫无目的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