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14: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篇1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

在《庭桔》中又用“渐渐”来描绘霜雪的融化,新颖而形象。孟浩然在诗中运用叠字的地方非常多,收录于《全唐诗》的孟浩然诗句共有266首,而用到叠字的就多达39首,54处。叠字的运用使诗歌显得新颖而具有表现力,同时,也赋予了诗歌复沓美,抑扬顿挫,层叠起伏地精练了诗的语句,造就了诗歌优美的神韵。虚词的运用是孟浩然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有时在一个五言联中就用到四个虚词。而他的虚词使用非常到位,能非常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更加细腻地抒发他的情感。例如在他的五言联“上人亦何闲,尘念都已舍”中,“亦”“何”“都”“已”都是虚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上人抛开红尘,逍遥出世的境界,诗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孟浩然对虚词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实词是表现诗歌内容的主要构成,在篇幅固定的情况下,虚词的增加自然会造成实词的减少,对诗歌内容的表达也会减少,孟浩然诗风平淡也源于此。但是要指出的是,虚词和实词运用数量的不同,还会造成诗歌语言在气势、韵律和节奏上的不同。

二、孟浩然诗词的结构艺术

语言结构的不同是一个作家独特语言风格的重要表现,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也有他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孟浩然的诗句中经常使用多个动词构成句子,有时在一句五言诗中会同时使用三个动词。如在他的《早发渔浦潭》中,“饮水畏惊猿”就使用了“饮”“畏”“惊”三个动词,还将“饮水”前置,使用了倒装句的方式。动词在诗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准确地表现出了吟诵对象的灵动和幻化,可以更加细腻而生动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装句也是孟浩然诗歌的一个特点。他的倒装句丰富多样、变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词前置,而改变成别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开府山池》的“馆是招贤辟”中将“馆”和“楼因教舞开”中的“楼”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让诗句变得更有力量,更具变化性。而将宾语前置,用定语作为宾语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诗句的一大特点。他在《自洛之越》中将“山水寻吴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将原来的定语“吴越”用作宾语,形成了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时候会将一句话的某一部分前置,单独成句,然后与剩下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如《送吴宣从事》中将用作宾语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与剩下的部分“感激赠夫君”形成一个完整的诗句。而《醉后赠马四》中的“四海重然诺”本来是定语,现在被放在句首,而将主语留下,又省略了系动词和标语,形成了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诺,吾尝闻白眉”(意思是我听说白眉也就是马良是天下最讲信用的人),这种句式在诗中也很少见到。当然,这是我们按照现代语言的语法方式来进行分析的,孟浩然在当初作诗之时未必是如此构思,我们只是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简洁明了。然而,把要强调的部分前置,将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装句的方式来加强语气,也使诗句更有力量,变化更多。这种句式在孟浩然的诗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精妙绝伦。

三、孟浩然诗词的创作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传递者,是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诗句中运用到很多的语言技巧,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内心,也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运用比兴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开头就以“北山白云”起兴,进而引发对隐者的描绘。暗用陶弘景“岭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写到隐者的“只可自怡悦”,格调新颖,意境优美,是首难得的佳作。在《赠萧少府》中这样写少府的清明廉洁:“欲知清与洁”,然后用明月比兴:“明月在澄湾”,贴切新颖,歌颂之情流露其中。运用暗用比兴的叙述方式,将正义与比兴巧妙融合,堪称绝妙。他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与汹涌表达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比兴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则使用两个比喻句:“欲济无舟楫”和“徒有羡鱼情”,用无船渡河和无钩钓鱼表达了仕途坎坷,为官无门,空怀一身抱负却不能施展,无法报效国家的惆怅与苦闷,也含有希望得到张说的举荐,能入仕为官的意思。比兴,让诗句显得婉约含蓄而寓意深远,是一种巧妙的诗歌语言艺术。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中还经常用夸张和想象,寓实于虚,使诗句更加真实,具有感染力。夸张和想象是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夸张和想象一般都是言过其实、虚幻缥缈的,但是孟浩然却将它们化虚为实。“云梦掌中小”是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中的名句,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顶上,看到云梦泽只有手掌般大小,是为了衬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实唐代时期云梦泽早已经不复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这就是一种化虚为实的手法,用以衬托所描写的对象,加强语气。“鲲飞今始见”是他《晓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鲲飞。而实际上,鲲只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现实中根本没有,这其实是孟浩然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把它描绘成亲眼所见,来加强诗句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四、孟浩然诗词的思想艺术

篇3

告诫学生学无止境,教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4.《〈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桓公讳疾忌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反映扁鹊为人机警的语句是:___________。

7.《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钱塘湖春行》中写禽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花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的伟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龟虽寿》中表达诗人要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15.《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爱莲说》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物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30.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小儿活泼可爱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使至塞上》中曾被《红楼梦》中香菱点评过并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春望》中写诗人所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论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反对泥古不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正面描写三峡山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8.《三峡》中写三峡悬崖高耸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秋天三峡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的独特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1.苏轼在《浣溪沙・山下蓝芽短浸溪》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旷达胸襟。

42.秋天总给人悲伤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却表达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43.《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醉花阴》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魏学的《核舟记》一文中整体介绍核舟体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雕刻者技艺之精湛、手艺之卓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核舟技艺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现诗人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孤城被围、将士斗志昂扬坚守城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商隐《无题》诗中描写自己无尽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山坡羊・潼山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8.《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写作者在西山宴饮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表达作者喜爱西山景色而不愿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朝暮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唤,表现了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6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写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一意孤行,宣布终止“”与“”的运作,遭到台湾岛内外的强烈反对,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69.《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内心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观刈麦》中具体描写农民割麦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近衰老的现实抛在脑后。

73.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概括全篇大义表现其“舍生取义”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75.王维《汉江临眺》中描绘汉江周围广阔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6.《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述作者临危授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具体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引用的孟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于役》第一节中勾画农村晚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8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8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84.建国50年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如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静态为动态,描写了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86.在比喻人民教师细致的思想教育时,常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语和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

87.虽然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为社会努力工作着。

88.人们往往借草的顽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9.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石壕吏》中的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___________;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诗句是:_________;体现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读书时,既需要字斟句酌的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所表现的矛盾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

93.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9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寡人无疾;已逃秦矣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2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5.莲,花之君子者也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0.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3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身寒骨,悄怆幽邃

4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3.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技亦灵怪矣哉

4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4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5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8.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5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不欲归

6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9.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2.鬓微霜,又何妨

7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76.亲贤臣,远小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7.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7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82.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8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8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0.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1.好读书,不求甚解

9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9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9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5.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篇4

1.下列黑体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狭草木长(zhǎng)

属(shǔ)国过居延

B.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晨兴理荒秽(huì)

C.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都护在燕(yān)然

D.带月荷(hé)锄归

江入大荒(huāng)流

2.下列黑体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扛着)锄归

但(只要)使愿无违

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B.属国(一种官名)过居延

大漠孤烟(烽烟)直

长河(黄河)落日圆

C.渡(通过)远荆门外

仍怜(可怜)故乡水

云生结海楼(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D.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登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迟到)

3.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4.写出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5.诗句默写。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诗人愿望的句子是: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6.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 ,又名潜,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文学家。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 诗、咏怀诗和 诗三大类。

(2)王维,字 ,盛唐 派诗人,有“ ”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是“ ”。

(3)李白,字 ,号

,有“ ”之称,唐朝伟大的 诗人。

(4)陈与义,字 ,号简斋,

代诗人。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座名楼分别为

、 。

【课文巩固】

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回答问题。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情景。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去了地头,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却并不抱怨。

B.五至八句写虽然路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但诗人却并不觉得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哲理。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交相辉映,柔和完美。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诗人将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9.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诗歌类别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首联、尾联为 ,颔联、颈联为 。

10.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题、诗句作具体说明。

1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词: 。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4.谈谈你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描绘的意境的理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了此行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B.颔、颈二联,一近景,一远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C.“山随平野尽”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D.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其一)》,回答问题。

16.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地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饱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18.请从修辞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赏析诗歌的颈联。

【能力提升】

(能力目标:①理解诗词内容。②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并能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北宋]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出了黄昏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召唤青春的无限情怀。

2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②千重翠,

月点波心③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

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⑥是此湖。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②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③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线头:指一棵棵稻子。⑤青罗裙带展新蒲: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带。⑥勾留:留恋。

21.“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为 。我们学过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篇5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 欣赏教学 方法例析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其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中学古诗文欣赏是初中语文学习中文学色彩最浓郁的内容,加强古诗文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古诗诗文欣赏教学方法,现拙述于下,旨在与同仁交流。

一、深情诵读揣摸辞气,让学生品味古诗文的情感与思想。

清代桐城派作家在谈到欣赏古诗文时提出“因声求气”的观点,即欣赏古文,必得高声朗诵顾问,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进而体会他的感情,体会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这对于实际教学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中学教材传统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诵读欣赏古文。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第一句是散句,缓缓道来,从容不迫,突然一紧,节奏猛地加快,连续两个三音节的短句再接四个四音节的短句,洞庭湖的气势跃然声口之上,然后语气陡然一转,一个“矣”字,将作者对洞庭湖的气势及对杜甫、李白、孟浩然等前贤写洞庭湖之雄浑的诗句的那种浩叹之情和盘托出。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若夫”二字又轻又涩,似有千种愁怨,万般无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至若”二字,响亮如钟,如雨后出霁,其音色之响亮朗润,正与下面引出的景物棉鞋相契。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而或”二字,不仅告诉人们这是景物的转换,更是情绪的转换。“或”字吐气如虹,有如空谷足音,旷极需极,正是洞庭秋夜的情调。

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通过辞气的变换,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描绘的想象,就能领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体会到作者体情之微妙。

二、运用想象合理填补扩充,让学生深刻领悟原文。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高度概括的艺术,留有许多艺术空间,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闭上眼,摇头晃脑一读,就能体会到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写人的心情。写诗人的什么心情呢?只要填补好诗文中的艺术空白,就可以领悟诗的意境。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看似是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其实更主要的是流露颇浓厚的禅隐倾向,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

又如《游园不值》,写的是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却见到朋友的园子里有一支正在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于是就联想到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生机盎然。诗文没有直接花费笔墨描写园子里的春景,笔者在教学时提问学生:你们想想朋友的园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还有哪些美丽的花草树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青青的小草,还有成群的蜜蜂在嗡嗡起舞……在这一空白处,运用“红杏”这一纽带,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的飞翔,学生兴趣浓厚,为今后写景色的文章积累素材。

三、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层理解课文含义。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文化背景等。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如果脱离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单纯讲解诗词,学生要想充分理解感悟便很困难。阅读教学提倡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章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怎样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需要找准时机利用背景资料。

篇6

关键词:诗;散文;美学特质诗与散文之不同,倘若仅从其外部表现形式看似乎不难分辨:分行分节,讲究音律的是诗;散体语言,段章形式,不讲究谐音押韵的是散文。但是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比如“现代散文诗”,它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散文的,但它却是诗;而有些表面看似“诗”的东西,比如“顺口溜”之类,尽管它也分行分节,谐音押韵,好不顺口,却绝不是诗。散文也是这样。有些散文,比如写景抒情的“美散文”,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尽管它们也是充满诗情画意但它不是诗,依然是散文;而像鲁迅的《秋夜》《雪》等散文诗,尽管其表现形式是散文的,它们却是诗。

可见,作为一种特定文学体裁的“诗”与“散文”,除了它们相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外,还有其作为“诗”与“散文”的本质意义的东西,即:各自不同的美学特质;并且这种作为本质意义的美学特质,主要还得从其内部,即它们各自所表达的内容、所追求的美学境界来考察。也就是说,作为本质意义上的“诗”或者“散文”,除其一定的外部表现形式外,主要还在于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所追求的境界本身就是“诗”或者“散文”的。那么,作为体现其本质意义的“诗”与“散文”,它们的美学特质各是什么呢?

1先谈诗

诗主情。诗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某种情绪、情感、情趣或情志,是某种飞越了具体个别的生活事例与客观事实本身,而对其社会生活、宇宙人生及其命运的深层次感情思考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意识或者精神。尽管诗也反映社会生活,甚至描绘客观环境,其所表达的“情”也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事实的背景下缘起和产生的。但就其内容所体现的美学特质和它的美学指向来说,它是“灵动”“虚拟”“飞越”的,是“形而上”了的。它的内涵及其美学指向其实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字面所描述的客观事物而飞越到了一个无限遥远与辽阔的宇宙空间,深入到了一个无比深邃精微的世界的“真”的本原。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仅仅是某一具体的客观事物和关于那个事物的现实感触,而是诗人的灵魂在与宇宙世界的感应、交流与对话中传达出来的话语;是关于那个世界的“本原之真”的话语;是足以产生联想、暗示、象征,从而获得无限丰富的灵动内涵的话语。这样的“话语”才是“诗”。所以诗往往是含蓄、隽永、深刻、灵动和飞越的。

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 贞元三年科场应考时写的一首科考答卷诗,白此时年仅十六岁。全诗以“古原春草”抒写“送别之情”,写得不仅转合分明,对仗工整;更可贵的是能在融入深切生活感受的基础上,使全诗达到情真意深、空灵浑成的境界:那“离离”“萋萋”的古原春草啊,便是我浓浓的送别之情!特别是前四句写“草”,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而诗意之隽永浓烈、意味深长,使之千百年来几乎成为人们代代吟诵的一首独立的名诗了!考究起来,这令后人世世甚爱的前四句诗之所以为“诗”,并不仅仅在于它描述了原野一年一度枯荣的草;仅仅描述了“野火”烧后春天又生的原野的自然景象,而是因为它原本就是蕴含着远远飞越了这平凡事物与现象本身的令人心灵颤动的“诗情”!特别是当我们因联想而与诗句产生共鸣的时候,我们就更能深刻体会到诗句中蕴含的“诗情”的力量!譬如,当我们把诗句中这平凡的“草”,与千百年来历尽苦难却生生不灭的黎民百姓联想起来,就会产生颤鸣不已的诗的情感。在我们这样的解读中,透过“草”,我们看到的是千百年来“弱小平凡”的黎民百姓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与新生”,感悟到的是对于它们生生不灭的力量的信念!――这种能够使人产生联想,透过字面传达出来,远远大于字面内涵的“深层意味”便是“诗”,是诗的精魂。

散文诗之所以是诗不是散文,原因也在于此。即它所表达的内容,从美学特质上说,也是某种含蓄、灵动、隽永、深刻的“诗情”。例如,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开篇第一句的“也是枣树”,我们一读到它,就会感到它含着某种“诗情”。它令我们飞越字面描述的具体事物去探寻它背后含着的那种别样的诗情与意蕴。事实上,我们继续读下去,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那“落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完全是作者战斗精神与不屈意志的象征;那“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话语,蕴含着的完全是作者深沉浓烈的感情。品味着它,使我们对鲁迅先生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震撼不已!可见,诗之为“诗”根本之处在于它的诗情、诗意、诗志、诗趣。这种诗的情志与意趣,从美学特质上说,它是灵动、隽永、含蓄、深刻的。它因含蓄,灵动而有不尽的意趣。

再从诗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看,诗之为“诗”还因它有灵虚深邃的“意境”。这一点与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是相一致的。所谓诗的“意境”,是指由一组饱含情感意趣的“意象”(即运用想象所创造的具有象征意蕴的相对独立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组合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地带着感彩与音乐旋律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世界。它是诗人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是诗人诗作艺术的集中体现。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是通过这种由“意象”组成的“意境”来表达的。例如[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短短五句,全由一个个饱含悲凉情感的“意象”(画线所示),组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旅人漂泊图”;表达了漂泊在荒远异地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极度孤独、凄凉、悲伤的饿情感。写得情景交融,极具意境。

散文诗是“诗”,这方面也是个重要因素。仍以鲁迅的《秋夜》来说,全篇意境深邃空灵。而其深邃意境是由这样一组饱含思想情感蕴含象征意义的具体“意象”所构成的:那“奇怪而高”,“非常之蓝”,“眨冷眼”“现微笑”“洒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月亮”/那“脱尽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夜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瑟缩着做着梦”的“小粉红花”/那“哇――”一声飞过的“恶鸟”/那追逐光明,“撞在玻璃灯罩上叮叮作响”的“小青虫”/以及“点起一支烟”对着“默默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的“我”。这些一个个虚化了的具体形象即“意象”,共同组构成一个完整统一,意蕴深长的“秋夜”意境,使散文诗独特的诗情得到极好的凝聚与表达。

总之,诗之为“诗”在于它有诗的精魂:饱含深层意味的“诗情”。这种诗情是通过诗的意境来暗示、象征与表达的,而诗的意境又是诗人的情感与具体意象的完美结合。“诗情”是动人心魄的。这一方面是它的载体:诗的意象与意境的美丽空灵;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背后的飞越时空的情感意趣的美丽与空灵。它往往因飞越了具体个别的事实而具有时空与内涵上的广延性;往往因暗示、联想与象征而意蕴无穷,摄人心魄!

2散文则全然属于另一个美学世界

从其表达的内容看,散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笔之所指,意之所趋,无处不到,无所不能。但有一点是本质的。这就是:它始终是属于具体的个别的现实世界。它没有也不打算飞越它的具体、真实与个别的现实生活。它只对这个“吾生于斯,吾存于斯”的现实人间作具体真实的见证、记取与眷恋。尽管它也抒情也言志,但它并不“空灵”,并不“超越”,而是有如“孩儿对母亲的哭诉”“农民对土地的希冀”。它是纯实的。在纯实的叙说与描述中传达着思考与感情。它是以饱蘸着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的笔触,用个别有着饱满生活血肉的情景与人物,在纯净如泉、娓娓动听的叙语中深深拨动读者的琴弦,打动着读者的心。它是以它对于现实人世的赤诚而获得永恒。因此,散文在内容上一般是不应当虚构的。当代文学评论家秦晋曾说,散文是发现与开凿的艺术。它的真谛并不在于创造出什么东西来反映和表现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而在于从对生活的观察的感触中把那些思想、情感和精神挖掘出来。

古典文学中[明]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现代文学中朱自清的《背影》可谓散文的经典传世之作。它们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在创造形象”,而在从“我”的真实生活的经历中发掘着并记取了最牵动人心肠的东西:母爱、父爱、妻爱……等人间情爱:我在这个人世间经历过的世事沧桑;以及其间真实的人与物,真切的喜与悲……。正是这些内容在己在人都是真实的,是饱含真实生活的血肉的,因而它不仅对作者自己来说是牵动魂肠的,对于读者来说也能以它朴实纯净真实的艺术力量动人心扉,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这便是散文艺术内容所体现的美学特质,也是散文艺术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反之,散文如果描写的不是实际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完全虚构的事情,那么读者心理就会出现“阅读障碍”。比如有人告诉你朱自清的父亲并没有送朱自清到车站,更没有为他买橘子在车站月台上爬上爬下这回事。这些只是朱自清为了写“散文”而杜撰虚构的。那么,你肯定会有被愚弄了的感觉,《背影》的生命力也就断送了。这是因为《背影》是散文,散文应当是真实的。这一文体内容的美学特质已经在读者中形成了认同与默契。读《项脊轩志》也是这样。“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生活过的一间“百年老屋”。在这间老屋里,作者经历了静心读书的美好时光,也经历了大家庭解体,祖母、母亲、妻子相继去世的悲痛岁月。作者以朴素深情的笔调摄取其间感触最深的物与景、人与事,记叙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喜”与“悲”,表达了对已逝三代亲人深深怀念。文章字字真情句句含泪,情景细节如在眼前。但倘若有谁说这是“假”的,我想,所有读者都是不会答应的。

散文内容的“非虚构”性质决定了散文艺术“纯实”的美学方向。但这不是说散文不能有“想象”;不能有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不能有引人入胜的美的构思与美的境界;而是在于散文中的想象、形象和意境与散文的纯实性、非虚构性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它不是使散文的情景人物导向虚拟与空灵,而是使之与客观形象更加贴近更加逼真与完满。拿[宋]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来说,文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可谓精彩之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丘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薄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段文字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好不美极!然而有谁知道,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前竟然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见过洞庭湖!如此生动逼真如诗如画的景致竟然全是范仲淹凭着地理知识充分运用想象写出来的!可见散文同样需要想象,同样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关键在于:散文艺术的美学导向是使其形象及其意境,与客观真实更加贴近更加完满,达到既实且美的境界;而诗则需要“飞越”与讲究“空灵”。

最后,散文意境中的“情”与诗中之“情”也有美学意义上的不同。仍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前后两处景物描写为例说明:“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两处景物描写都极具意境,十分动人。前句是“项脊轩”这间“百年老屋”经过一番“修葺”后作者对它外部环境的描写。这处描写除写得诗情画意极为美丽外,关键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句是全文最后一句。尽管对枇杷树的描写也极具精致,但却饱含悲伤情感,体现了作者睹物思人,对亡妻无限怀念的悲痛心情。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两处描写体现的情感尽管一喜一悲,但读了它我们不会像读诗那样飞越它们所描述的现实情景而去探寻另外的情趣,而是更加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为其真切的喜而喜,为其真切的悲而悲。――这便是散文的艺术,散文的境界。它是纯实的,也同样是永恒的。

总之,我以为,诗是“虚”的艺术;散文是“实”的艺术。这是它们美学特质的不同所在。朋友,不知您对此有同感否?参考文献:

[1] 秦晋.新散文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01).

篇7

古代诗歌中有多种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令诗歌含蓄隽永。如诗歌中运用比喻修辞,能使诗歌内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运用比拟修辞,可以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运用排比修辞,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渲染诗人所要传达的某种氛围。运用设问修辞,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等。

一般情况下,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对比、互文、夸张、反问、设问等。

解题金钥匙

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考的知识点,诗歌的修辞手法多以客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但考查的范围通常以下面两个方面为主:

一、品析表述

题型: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或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2.诗句中黑体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诗歌的……联(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道出了 。

解读: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自己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先正确地填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体会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另外,还要答出能体现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关键词(短语),其答题的核心是要答出诗句的深层含义。例如,从“个性”“情感”“道理”“状态”等多角度挖掘,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品析诗歌。

二、赏析名句

题型: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两句诗。2.本诗中……两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修辞手法上对这两句进行赏析。4.请你谈谈对名句……的理解。

解读: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名句的含义,把握解答名句的切入点。首先要判断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诗歌主题具体分析诗句的内涵。

模拟训练营

1.对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一片痴情,他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的一份心力。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春雨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杜甫的《望岳》中,前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

(修辞手法)统领下文,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 。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两句诗。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两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一个角度对其作简要赏析。

6.请从修辞手法这一角度,谈谈为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会成为千古名句?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篇8

1.《独坐敬亭山》是

朝诗人

写的,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其中“厌”字解释为

,“闲”字解释为

2、《望洞庭》作者

朝代

,这首诗描写了

(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

。在诗

中,作者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

,用

比喻洞庭湖。

3《.

忆江南》是一首

,“忆江南”是

名,是

朝诗人

写的,其中写景的句“

_

”“能不忆江南?”

的另一种说法

。诗中的“谙”字读音

,解释为

4.《桂林山水》中,引用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

,此句

为全文的

句。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

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这样的美景让人仿佛走进了

的画卷,真

是“

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6、我看见过

的大海,玩赏过

的西湖,却从

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

。船桨激起的微波

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7、我攀登过

的泰山,游览过

的香山,却

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

驼,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

,像新生的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

啊,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

来。

8、这样的山

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

着这样的山,再加

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

9.《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

,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

,听到

;本文作者是按

序记叙的。

10、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

溪声也时时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

,那溪

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1、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

)流

出。虽说是(

),可也容得下(

)进出。怎样小的小

船呢?(

)个人(

),刚合适,再没法容第(

)个人,

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

拉绳子,船就(

),在(

)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

)。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

)到(

),

到(

),到(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

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和(

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过来。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抬起一

点儿,准会(

),(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

),生活很(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

只要(

),(

),就等于有了

)。”

1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

。无

14.哈默随着逃难的人来到

_,受到镇上人们的

,当

镇长给他食物时,他却要

,表现了

的可贵品质。

15、《自然之道》让我们懂得,如果不按

,往往会产

1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后来黄河变了,成了中华民族

11.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它

是用(

)和(

)配合起来探路的。它一边飞,一边从

耳朵里。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_。

17、科学家们探究

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

18、夜莺的歌声打破了(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

接着又用一股新的(

)唱起来。

《夜莺的歌声》一课中,“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

等都指

。课文中的“小夜莺”指

,我们知道小夜

莺是一个

的孩子。

1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作者是

_,以

形式来写的。

雷利的呼声是

20.《乡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的

。诗歌描写了

的情景。能反映乡村四月人们忙碌的词语是“

_”。

我能从“

”的诗句中想象出山原

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1、《四时田园杂兴》是

写的,诗中描写农民热烈劳动场

象出小孩在树阴下学习种瓜的场面。

22《.

渔歌子》的作者是

代的

,他还是个著名的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主要讲了

敢于挑战权威的事,

他是一个

_的人。

24.“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

次,“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

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是

。说他“

”,因为他

爱鱼到了

的境界。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

那样细致;有时又

,很快画出金鱼的

,仿佛金鱼在

25.这学期我们学的两则寓言是

,《纪昌学

射》一文飞卫让纪昌练习眼力要先练好

。纪昌按飞卫的要求回家先

,再练

。告诉我们

_的道理。《扁鹊治病》警示人们要

,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26.《普罗米修斯》一文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

,不屈不挠,

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普罗米修斯把

带到了人间。自从有了火,

普罗米修斯以

。但普罗米修斯没有

,他的

真让我们感动。

27.人的生命是

_的,可是,为

是无限的。我要把

,投入到

28、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

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

她走得很

,没有一点儿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

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

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

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

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29、安静的手指

合拢,

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

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

,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

,安静的

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

的内心世

界,

,我深深地感动着。

。谁都有

,谁都可以创

32、《生命

生命》从

几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义,教育我们: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是

33、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

也可以

34、茁壮成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

,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意味着生命

35、《乡下人家》全文围绕着

这句话介绍了

乡下人家风景

的特点。

的红霞,

的微风,

飞过的

的鸟儿,都是他们的

,它们和乡下

人一起,绘成一幅

的田园的风景画。

38、罗丹是

国著名的

。在工作时表现出

39、伽利略是

著名

。在

过程中,

表现出

的精神。

40、《父亲的菜园》一文按

顺序写的,赞扬父亲

的品质。

41、渔夫用

战胜了魔鬼,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42、《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

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这本书又叫《

》,由

个小

故事组成的。其中著名的故事还有

,这本书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

”。

43、请写出《小英雄雨来》的六个小标

题:

44、今天,我们中国孩子

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世界

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

不再失去

,全世界应

动起来,

和平,

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二十

一世纪为战争

,让明天的世

45、荷兰以

篇9

“咱们来猜一猜,爷爷会到哪儿去品茶?”

“哪儿呢,家里呀,茶馆呀。”孩子们想都懒得想,脱口而出。

“我们这节课就专门为爷爷品茶来设置背景,也就是特意刻画爷爷品茶的环境,如果按春夏秋冬来分,你会把爷爷安排在哪儿品茶呢,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画面美,二是意境好。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作文要求,就是让爷爷在美景中美美地品茶。”

“冬天,那么冷,我家爷爷喜欢在室内品茶。”有个孩子抢着回答。

那么,此时的室外之景是什么?下雨?飘雪?亦或是阴风怒号?室内之趣是什么?和谁品茶?讲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咱们把这想清楚了,画面生动的好文也就呼之欲出。

这样吧,你们用口头语来说,我呢,用书面语来表达,也就是说,你们做领导口述,我做秘书记录。可以吗?

当然可以呀,老师给我们当秘书,怎么不可以呢?孩子总归是孩子,调皮着呢。

室外之景,下雨吧,太阴冷,不如来点雪花有意思!

学生一说完,我马上在白板上打出开头:

古雅苍劲,满眼飞霜,是窗外之景。

学生一读,随即鼓掌通过,短句入题,是我经常讲的技巧,且文笔不俗。

你们还记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吗?咱们来齐背: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既然能喝酒,当然也能喝茶呀!于是我接着写道:

围炉喝茶,拾花酿春,是室内之趣。

你们读一读我写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精炼、优美。”一个孩子脱口而出。

对,在叙事作文中,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不宜过多,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记住要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情景设置好了,人物就要登场了。这个时候,最盼望什么呀?

当然是朋友远道而来。

此时此景,最喜风雪故人来。

故人进屋的情景如何?爷爷会怎样做?

是下雪天,那个朋友肯定身上有雪花,爷爷会赶紧泡茶,然后在一起品茶呀。

对,就是这样的:

涉寒而来的朋友,身披荠菜花般的细碎雪粒儿,眉眼沧桑。爷爷赶紧烧开水,洗净茶杯,再抓一把芽叶肥硕、色泽翠绿的谷雨茶放进茶杯,开水入杯,清绿满盏。迫不及待地品一口谷雨茶,再佐以逸事或者趣闻,两人围炉对饮,拾起岁月的花瓣,酿成一抹春色。

咱们来自由地朗读白板上打出的文字,看与我们的写作要求是否相符?炉前对饮的意境是否表达出来?再想一想,为什么要设置背景进行环境描写呢?

对呀,为什么要设置环境描写呢?直接写爷爷和故人炉前喝茶亦可呀?

孩子们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我呢,整理归纳如下:

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二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铺垫。

设置恰当的环境,也就是借风景写意境,达到用美好的氛围来感染读者的目的。不过呢,老师要来个友情提示,就是描写环境时要惜墨如金,恰到好处,方能引人入胜。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弄清楚了为什么要设置背景,怎样设置背景。那么,咱们从春天出发,你们最想把爷爷安置在哪儿喝茶呢?

春天不是花多吗?那就把爷爷安排在花下喝茶,和老友坐在花树下,坐在春风里,喝喝茶,说说话,看看花,不就行了吗?孩子们大多有这样的想法。

咱们能不能蹊径独辟呢?别人最喜欢写的,咱们偏不写,来个与众不同。不在花下,在旅游胜地,譬如黄鹤楼、洞庭湖、西湖,行不行?同学们学过很多关于黄鹤楼的古诗词,用来得心应手,不如就把爷爷安排在黄鹤楼上喝一杯清茶听一曲《高山流水》。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咱们来说一说!

站在黄鹤楼,可以俯瞰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两江(长江、汉江),三镇隔两江而对峙,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四周著名的景点还有鹦鹉洲、晴川阁、古琴台,其地理位置不可谓不独特!

关于黄鹤楼的诗句,能不能引用进去呢,增加美感呀。

趁孩子们认真思考之时,我在白板上打出几行字,来个抛砖引玉:

楼内吹玉笛,紫气相引约,信步到黄鹤楼顶,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隔两江而对峙,飞架南北的大桥,鹦鹉洲,晴川阁,古琴台,这些绝景意象叠加,可谓: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在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爷爷和朋友清茶一杯,听罢《高山流水》,然后各自挥手告别,岂不是别意深深、韵味无穷?

夏天呢,太热了,爷爷一起床,赶紧泡了一杯茶,端着茶杯,踱步到池塘边。咱们来遐想爷爷喝茶时的背景:

晨曦,一支支红莲终于攒足了力量,倏地跃出水面,疏影横斜,清远深美;一只蜻蜓似乎等待了很久很久,迫不及待地驮着晨光飞过来,啜饮甘露,采撷芬芳……爷爷对着晨光,抿上一口清茶,惬意安好,那一缕缕晨光折射入茶杯,美如画。

天高气爽的秋天,爷爷在哪儿喝茶最惬意?

那肯定是在桂花树下,并且是中秋之夜的桂花树下才行!一个女孩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

给10分钟的时间,你们谁先写完,谁来展示。

还是那个女孩,站起来就说:

饱满圆润,是中秋夜的那轮明月。含英吐芳,是月下肆无忌惮怒放的桂花。独自一人坐在桂花树下赏月品茶的,是古稀之年的爷爷。一杯破孤闷,两杯涤烦尘,三杯心生香,观自在……

篇10

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应着眼于形式,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形式之一,它是取得最佳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最佳手段,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尝试了这种手法,且收效甚好。

一、电视剧片头导入,奠定鉴赏基调

《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那豪放浑厚的悠远又略带苍凉悲壮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特别符合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有利于对全词豪放、开阔的风格和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片头那磅礴的气势、画面,更为东坡开头的篇词提供了很生动的注脚和说明。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词情画境,为鉴赏本词奠定了基调。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词的看似疑点之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它不同凡响。我用课件展示如下内容帮助欣赏。

与下面描写水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三国时,曹操在《观沧海》中的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唐诗人孟浩然在歌咏洞庭湖浩瀚时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唐代浪漫诗人李白歌咏黄河水劈天而落的宏大气势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了这些名句,多是气象开阔雄浑,高远奇伟,但苏轼这三句,不但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写人融合为一,形象的写出了历史的推迁,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中哪些字传神?我展示了《三国演义》片头。在形象镜头启发下,学生较好的领会了“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是历史之长河之变幻,联想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的深交。千古人物风流余韵,丰功伟业。一个“淘”字。形象地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3、“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东坡独想周瑜?

为什么又写“小乔初家了”?歌颂小乔的意图在哪?这看似无疑的设问其实它涉及到对词的主旨、诗人情感的欣赏。而理解这个背景,需要材料。我用课件展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在一起的镜头:

大乔、小乔为江东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写“铜雀台赋”,植写道:“揽‘二乔’与东南兮,朝夕之与共。”杜牧也写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字公瑾,24岁拜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电视画面:小乔与周瑜的美貌如花、风流倜傥,给学生以直观而深刻的印象。美女衬英雄愈显公瑾英姿勃发,春风得意,诗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对英雄的向往和对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提供背景材料,促成批判创新

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要有引发点,创新要以事实为基础。为此我用可见如下:

词中对“人生如梦”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教参说:这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的看法如何?

请根据这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结合学过的苏轼作品,发表见解,要求有根有据。

学生各持己见,观点不一定站住脚,但创新精神可嘉。选几则如下:

?????——被捕入狱贬居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江月的旷达。

——这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端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年少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呢?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而起。周瑜年轻轻就建立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自己却老之将至而功业无成,因此他感叹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英雄末路壮志难酬,他怎么能不伤悲呢?才华盖世和一事无成落差之大,他怎能真正的超脱呢?

四、播放音乐、朗诵,品味领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