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长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8 02: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人成长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名人成长故事

篇1

1、林肯的故事:1832年,林肯失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可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他又 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2、屈原的故事: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3、陆游的故事: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为无数人的成长提供了榜样。一本好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多亏了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尝到了《心灵鸡汤》的美味,它的味道,真是沁人心脾啊。《心灵鸡汤:激励孩子一生的成长故事》一书,收集了大量的名人成长经历和经典的哲理故事,提供了足够分量的榜样力量。而面对着一系列挫折,书中主人公的那种坚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深深震撼着我,使我受益匪浅。

每一个名人都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成功的,只有天赋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每一个天才曾经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可能是天才。用名人的事迹来激励我们,远胜于一切。天才小时候和你一样,但每个人的性格却不一样,一个努力,一个不干。你说谁会是天才?

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须,苦学、苦练、苦做。在不会干这一行的时候,要拼命地学习,这样才不会落后于别人一大截;不但要这样,而且要边学边复习,反复地练习,以至于学了不会忘记,这样才能与别人同步;当学习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一定要去实践,不停地实践,才能高人一等。

篇3

【关键词】课程资源;实践;评价

一、挖掘课程资源,找准最佳结合点,突出整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我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上网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在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汇报学习成果,学生有的把收集到的伟人或名人的成长故事画下来,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讲述;有的把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编成短剧,几个同学一组配乐表演出来;有的把若干个名人成长故事编成手抄报,还有的把名人故事配上图片,运用所学到的电脑知识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汇报,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多种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二、紧扣生活脉搏,拓宽学习渠道,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强调语文与实践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家乡的快速发展,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夸夸咱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电子小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三、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

新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实践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表达、社会交往、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养成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主成立“采蜜”、采访、调查、辩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并明确分工。

“采蜜”组同学负责搜集鲁迅业绩及珍惜时间,有所作为的名人名言、成长故事。

采访组同学负责采访身边的企业家、劳模、先进老师、优秀同学等,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时间的?时间和他们的成功有什么联系?并预约部分人员为现场嘉宾。

调查组同学负责一是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楷模,为采访组提供线索;二是实地观察一周师生到校情况,特别留意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到校时间。

辩论组同学围绕“时间的公平性”话题分正反两方搜集佐证材料,准备参加辩论赛。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忆“早”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学完《早》这篇课文后,一个什么字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最深?(早)

是啊,这个小小的“早”字犹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不仅刻在鲁迅先生的课桌上,更深深地刻在鲁迅先生的心坎上。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早”的呢?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回到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三味书屋,去重温那个影响了他一生的“早”字。

2.启动多媒体课件《早》。

3.看到这个小小的“早”字,我们会想些什么呢?

(1)这个小小的“早”字和鲁迅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间有什么关系?

(2)成功人士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3)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

……

二、说“早”

1.说鲁迅。

这个小小的“早”字和鲁迅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课前采蜜组的同学搜集了资料,现在请他们把成果与我们分享。

采蜜组代表汇报鲁迅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过渡:当有人问中国巨人,世界伟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时,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其实,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谁来说说?

2.说“名人”

(1)采蜜组代表把惜时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2)采访组代表把采访到的惜时的先进事迹与大家分享。

3.说名言

过渡:大凡成功人士都很珍惜时间,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聆听他们的声音。

采蜜组交流搜集到的勤奋、惜时的名人名言。

如: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

三、访“早”

过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楷模。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来了几位嘉宾,请他们来谈一谈时间和效率,时间和作为的关系,以及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赶“早”的。

1.邀请嘉宾就坐。

2.采访组代表现场采访校外赶“早”的优秀职工,厂长,经理,商人等嘉宾。

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正是这种对时间的珍惜与热爱,才让他们每天辛勤耕耘,早出晚归而乐此不疲。其实,在我们校园内,在我们师生中间,也有很多感动。上一周我们的调查小组进行了一周的实地观察,现在请他们把感动与我们分享。

3.调查组汇报实地观察一周师生到校情况。

4.采访组现场采访校内“早”到校的师生。请他们谈谈为什么“早”到校,到校后干了什么?惜“早”、赶“早”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四、论“早”

过渡:同学们,时间留给勤奋者的是串串果实,留给懒惰者的是一头白发,空空两手。可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有人有时间,有人没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会从同学们的辩论中得到一些启示,现在,请辩论组的同学上场。

正方观点:“时间是公平的!”

反方观点:“时间不公平!”

唇枪舌剑,各抒己见。

小结过渡:同学们,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也从不少给谁一秒。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在未来的世界里,随着“地球村”的形成,生活节奏会越来越快,我们该如何珍惜时间呢?

五、赶“早”

1.小组交流自己将如何赶“早”。

2.推选基础不同的(好、中、差)代表上台发言。

3.小结:

古人云:笨鸟先飞早入林。不错,有些同学虽然聪明,但有寒号鸟的思想,做事等、拖、磨,结果聪明反被;有的同学虽然暂时成绩不佳,但不自暴自弃、消磨时光,而是更加努力迎头赶上,成绩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生活就是这样:既需要“赶”也需要“早”,当“赶”和“早”合成“赶早”时,就别有洞天了。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如果你常常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就心中的梦想。亲爱的同学们,时间多么美好,让我们记住莫向光阴惰寸功的古训吧。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时时“早”、事事“早”,做时间的主人!

六、写“早”(任选一项)

1.写座右铭。选择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写故事。把自己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的故事写下来,交流赏读。

3.“写”小报。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合作出一期关于惜时赶“早”的小报,在橱窗里展出。

【活动反思】

让学生语文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快乐语文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有充满激情、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要对学生的感情的表达特别的注意。初中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地方,它应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根据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感情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教师更要在导课、阅读、写作各方面采取快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进来,感受到学习初中语文的快乐感受。

一、快乐导课

导课是初中语文课堂前的一个准备活动,它为教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埋下了伏笔。导课可以创造欢快、有趣的氛围,引发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自然地让学生慢慢地推进到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在导课的实施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用音乐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生对音乐是非常感兴趣的,美妙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融入课堂。例如上语文课本中的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在进入讲课前先放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让学生仿佛感觉到春天就在身边,联系到春天的美丽景色,慢慢地融入到这篇文章中来,顺利地来学习这篇文章。

(2)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之前的文章和结合将要学习的课程,用提问问题的形式切入进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程的重要思路。

(3)用观看电影短篇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入。电影生动形象的表演和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激起学生的想象,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随着电影短篇的引导就融入到文章里面去了。

(4)用讲名人志士故事的方式引入其中。名人的故事中含有一定生动形象和有意思的情景内容,能带给学生新奇的感受,故事的讲述对引发学生的兴趣意义重大,能使他们贴合文章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快乐阅读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中学生们也不例外。因此阅读教学理当施以快乐教育,以减轻中学生面临的种种压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要以一颗感恩之心来面对生活,面对一切!要以快乐之心来面对困难,面对挑战!要学会生存,永不放弃。

初中阶段恰同学年少,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他们的心智不断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渐渐形成,语文阅读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分析生活、思索人生的责任。如教阅读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如何揭示了生命从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让学生从文本的阅读欣赏中感受到冰心老人顽强奋斗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领悟出生命的宝贵与顽强;同时让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关爱他人,善待自己。

三、快乐写作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单一,学生没有东西可写,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试想,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呢?所以,首先要解决没有东西写的问题,把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植根于生活,让作文内容生活化。

(1)快乐的校园之旅。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曾利用大课间仔细观察过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一起观察过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风霜雨雪,在校园里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2)收藏生活,回放快乐。我的成长故事、我的班级故事、我的家庭故事、身边的平凡人物。当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交锋碰撞,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下锅之米”,做“有米之妇”,解决了“没的写”“不会写”的问题。时时留心,生活处处皆素材。生活的真实让作文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享受到创作的快乐。

四、快乐活动

局限于课堂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教学,我们必须打破课堂的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诵比赛;还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例如《两小儿辩日》《刷子李》《泥人张》《范进中举》等等,凡是能编排成课本剧的都可以编演。在活动中,学生异常活跃,高高兴兴,快快乐乐。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

篇6

一、项目学习及其优势

项目学习,即基于任务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也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指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以真实的问题和任务做驱动,通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信息渠道的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依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是在个人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而不是他人灌输的。项目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实践体会及其经验反思在学习中的作用。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因此,项目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项目学习关键在于要依据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理念,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相关项目任务,鼓励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炼出知识概念,反思理解教育原理,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需要说明的是,项目学习鼓励和其他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使用。

项目学习与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1)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2)项目学习的前提是真实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理解意义;(3)项目学习依靠真实而复杂的问题驱动,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项目学习依赖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支持,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5)项目学习既重视学习的过程,也重视学习的结果,过程学习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能够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二、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项目设计思路

1.项目设计原则和项目学习要素

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指导项目设计应遵循六大法则:真实性、学术严谨性、学以致用、积极的探索、与成年人的联系、评价的实际应用。[3]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项目设计遵循以下法则:

(1)真实性的任务——选择的项目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且选择的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技能;

(2)教育学、课程理论的支持——项目以教育学课程论等理论知识为背景或以此为目标,项目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3)经验的学习与意义的建构——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知识建构,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运用到教育教学实际中;

(4)探究的方法——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领域,运用多样的方法获取信息和资料,并学会运用调查、访谈、人种志等多种研究方法;

(5)协作与沟通——项目的学习要与一线教师或者家长取得合作或者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要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

(6)项目成果评价——有完善的项目管理措施和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项目学习四要素包括:内容——关于教师知识的学习内容;活动——创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活动;情境——模拟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作品——项目学习的成果。

2.教师教育课程学习项目和设计思路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视域下的项目学习,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个理念为指导,围绕教师教育三大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会”的目标设计学习项目:

第一,基于“教育信念与责任”的目标学习项目设计思路。

“教育信念与责任”的具体目标是“三观”教育,即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并要有相应的行动。

(1)关于“学生观”目标的学习项目思考。从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经历思考问题,并确定项目。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①教师在自我成长路上的影响故事;②名人成长故事中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③儿童成长案例搜集与反思研究;④家长为什么择校择师,你如何看待择校问题,如何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⑤儿童是怎么开始学习的;⑥如何评价一个学生。

(2)关于“教师观”目标的学习项目思考。好教师是怎样炼成的:①故事:名师成长故事;我见习实习的故事;我听到看到的教师的故事;②优秀教师成长案例与启示;③教师职业规划;④家长对教师满意度调查;⑤学生对教师评价调查;⑥好教师的衡量标准。

(3)关于“教育观”目标的学习项目思考。关于教育是什么和教育目的的思考:①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②教育的理想和愿景;③本学科的教育发展史;④本地区的教育发展史;⑤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

篇7

小朋友们说她太幸运了,可是听了乔恩讲述女儿的成长故事以后,科学家们却说:“这不仅仅是幸运。”

艾米丽两岁的时候很粘人,乔恩忙不过来,只好丢给她一本书。艾米丽一拿到书,就一本正经地看了起来,只不过书是倒着的。乔恩哭笑不得,但只要女儿不闹就行。

三岁时,艾米丽又把父亲烦得不行,乔恩这次拿了一个风光拼图给她玩,心想这么难的拼图至少够她安静一上午的了。可是没过一会儿,女儿就说拼好了,乔恩很吃惊,家里就他们父女俩,没有人能帮她啊。原来,拼图的背后是一个较简单的黑白人像,聪明的艾米丽先根据人像把图拼好,然后再把拼图翻过来。

艾米丽4岁时,脑袋里有了更多的奇思妙想。一次她问父亲:“为什么天上要下雨呢?”父亲给的解释她不满意,便自己寻找答案:“我想可能是天空被乌云弄得太脏,得洗一洗了。”她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让乔恩都觉得她是外星人,可她能自圆其说,例如“爸爸为什么爱看足球赛?”“因为他自己不会踢。”“人为什么要坐飞机?”“因为人没有翅膀。”

艾米丽5岁了,整天说要找外星人,一次他们去水上公园,父亲说要带她去挖宝,她高兴得跳了起来。艾米丽拿着小铁锹干得很起劲,这里铲一下,那里挖一下,还学着电视里的地质队员说对白。

篇8

与丰富的课外实践相结合

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笔者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民间文化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厦门市的城郊结合部,这里有一大部分居民是原厦门的“老村民”。让学生到每一个村走访老人或被称为村里“先生”的人,紧密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征集当地民间故事、谚语及民歌。搜集到后,鼓励学生去搜集民谣背后的传说故事。通过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了厦门地方文化熏陶,同时将其整理成篇成册,形成独特的校本文化。

名人文化 厦门曾涌现出了许多名人。让学生以爱国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成长故事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当地名人的成才经历,撰写他们的事迹,介绍他们的突出业绩,为他们出传记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为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做了一次熏陶。

古迹文化 厦门文物古迹有三多:一是古建筑(指祠堂、庙宇、民居)多;二是名人墓葬多;三是涉台文物古迹多。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参观展览,让学生了解到厦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并引导学生就此撰写报道文化古迹的消息、通讯等系列报道,根据搜集的资料、传说采编成生动的民间故事集。

美食文化 厦门的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的烧肉粽、土笋冻、沙茶面、花生汤、炸枣等长盛不衰。引领学生品尝、学做、了解制作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习作积累丰富素材。

旅游文化 厦门是旅游城市,可在带领学生深入景区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景点的原有冠名加以审视,讨论并提出修订意见;对未冠名的景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命名;对一些景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为这些景点写解说词。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知识,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遣词炼句能力。此外,还可结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开展“我爱厦门,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与教材内容相衔接

开发和利用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素材,另一方面应切实与教材内容相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一是挖掘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在教材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点滴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及时应用,最终也得不到内化,为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宽延伸到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中来。如学习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主题单元时,让学生搜集中秋节博饼、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了解厦门的歌仔戏、高甲戏的特点,模仿上一两句唱词;学过《赵州桥》后,可以让学生参观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杏林大桥等,并搜集相关资料模仿写作等。

二是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适时渗透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能力训练,也是学生情感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听说读写训练变为有本之木、有源活水,在每次开展训练前,笔者有意识地将学生思路拓展到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中,使每一次训练都有地方文化资源作素材和背景。如开展演讲比赛时,渗透了仙岳山的雄壮、白鹭洲的灵秀;开展读书会,渗透了陈慧瑛的《一花一世界》、李志明的《乡间小路》;搞课本剧表演,添加了几声歌仔戏、高甲戏腔等。这些都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心灵的陶冶、感情的升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学生能自主参加突出学生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开发得当,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而厦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可满足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做到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同步。

其一,成立“鹭鸶”文学社,出版具有浓厚地方气息的校刊《鹭鸶展翅》。以班级为单位的成立“鹭鸶”“笔会”,在学校层面成立“鹭鸶”文学社。文学社成立后,制定了社团活动章程,组织采访活动,并把采访当地文化名人等活动资源作为重要组稿来源,使刊物本身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

凭借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多年来的学术积淀,中国海洋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青岛高校间流传着“学在海大”的美誉,中国海洋大学的学风浓郁可见一斑。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其中近90%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5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完备的师资力量为传承学术之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莘莘学子提供振翅飞翔的羽翼。

周末的自习室里,总是不乏身着各种中学校服的学生在教室一隅静静学习或思考,贪婪的从这古校的学术氛围中汲取营养。海大学子总是抱怨自己的童年里怎么没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殿堂,却也在心中暗喜这一季的年华有幸在这里得到历练和成长。

老舍曾形容海大学子为“青岛的冬”,淡然执著,毫不沾染那些世俗的张狂与浮夸。晨曦薄暮中,树林里那些此起彼伏的朗朗书声;图书馆总是人满为患的学习景象;夜幕沉沉时,仍能伴着微弱灯光听着谁的笔尖还在沙沙作响。海大学子正以严谨的态度漫步于求学路上,坚定沉稳,一如老舍先生最初期许的模样。

有人说,你无需耗费大量的钱财和精力远去欧洲旅行,在青岛便能觅得梦中期许的欧式风情;海大学子会告诉你,你无需费尽心力地去追寻富有格调的欧式建筑或是遐想中唯美的梧桐,因为这些就存在于这菁菁校园之中。

篇10

关键词: 《永远的好奇》 自传 主题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逝世四十年之后,她的一部从未发表过的小说《永远的好奇》(The Eternal Wonder)在2013年10月份由美国纽约一家名为“开路”的数字媒体公司出版。这部小说是赛珍珠逝世前的几年里所写的,是她一生创作的100多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

一、《永远的好奇》的故事梗概

《永远的好奇》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他叫兰道夫・科尔法克斯(Randolph Colfax),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学问的教授。他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远远超出同龄人的禀赋,同时,他最大的特点是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脑子里总有很多问题。在高中毕业那年,他最为崇拜、也最能理解他、帮助他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随后大学期间,他碰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同性恋教授,面对这位教授的爱慕和骚扰,兰道夫最后选择了休学,踏上了通过四处游历满足自己好奇心的道路。第一站是纽约,在那里他遇到了从未谋面的外祖父,这位外祖父早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多年,对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从中国回来之后便一直住在纽约的一间公寓里。在他外祖父那里,兰道夫找到了自己那种好奇心和异于常人的禀赋的根源,同时,也获得了一笔财产。告别外祖父后,兰道夫奔向了英国。在轮船上,他遇到了一位貌美的中年贵妇人,并跟着她来到了一座城堡。在那里,他第一次知道了男女之间的情爱,但是在缠绵数月之后,他发现自己只是那位贵妇人玩弄的对象,她与他待在一起只是因为他的激情能让她感觉更年轻,所以兰道夫又一次踏上了旅程。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法国巴黎。在巴黎,他除了经常跑博物馆和图书馆之外,还十分喜欢在大街上观察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物。有一次,他在一家路边咖啡馆里邂逅了此书的女主人公――斯提芬妮。她是一位中美混血儿,父亲是中国人,一位很有钱的古董收藏家,而母亲是一位美国人。但在她六岁那年,母亲跟着一位美国男人跑回了美国,从此以后再也没看到过。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博学多识,使得兰道夫和斯提芬妮之间有着很多共同语言,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斯提芬妮的中国父亲也很喜欢这位美国青年,觉得他有才气,与众不同,所以很想让他做女婿。但是当这两位年轻人谈及婚姻这个话题的时候,斯提芬妮明确拒绝了兰道夫,因为她觉得“自己身上有太多非中国成分,所以不愿意嫁给中国人。同时,又有着太多中国成分,因此不愿意嫁给法国人,或任何国家的白人”。她非中非洋的混血儿身份阻碍了她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兰道夫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告别了巴黎,回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不久,兰道夫报名当兵,被派到了韩国,在一支位于三八线附近的美军部队服役。在韩国的几个月里,他对身边看到的事物感到很好奇,便在晚上一一把它们记录下来。某一天晚上,他突然来了灵感,觉得脑子里有一个生于19世纪末、经历过日本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韩国老人在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因此,他一连数十天不停地把脑子里听到的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写完后,兰道夫把手稿寄给国内的母亲,想让她一起分享他在韩国的一些想法。母亲看后觉得写得不错,便委托一个教授联系了一位纽约的出版商,出版了此书。不曾预料的是,由于对韩国民众及驻韩美军生活的真实描写,此书大获成功,兰道夫成了一个颇受瞩目的名人。他随即被调回了美国,并马上退役。在纽约,他住在外祖父留下的公寓里,享受着突然成名之后的喜悦,当然也面临着相随的一些问题,如应对媒体。没过多久,斯提芬妮和她的父亲因为生意原因来到了纽约,两人又开始交往了起来。但是,斯提芬妮不结婚的决定依旧没有改变,这一次她向兰道夫说出了一个更令他震惊的理由:“如果我们结婚了,我们的孩子依旧是混血儿。因此,更多的是为了我自己――因为我不愿意忍受他们被孤立的痛苦――他们不能存在于这个世上。”当斯提芬妮的父亲询问兰道夫关于他们之间的婚事时,兰道夫说出了斯提芬妮的心思,她父亲在惊讶和悲伤中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斯提芬妮当晚吞下了过量的安眠药而自杀。最后,故事以兰道夫向他母亲诉说今后将要继续从事写作、将尽力帮助混血儿的人生规划而告终。

二、《永远的好奇》的价值

小说叙述的这则故事,对于赛珍珠文学作品爱好者及研究者来说,其中很多元素必定非常面熟。首先,它涉及赛珍珠本人诸多类似经历,就像扉页的介绍中所说的:“《永远的好奇》有可能是赛珍珠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埃德加・沃尔什在序言中指出:“这位年轻天才(指兰道夫)可以被看做一个自传性质的人物。”[1]在他身上,读者可以轻易地找到他和赛珍珠本人之间的很多共同特点,如对周边世界的好奇,敏锐的观察,等等。同时,他们的一些经历也非常相像,尤其在国外期间因写作突然成名这段经历。书中的兰道夫因为对身边韩国民众的深入观察,最终写出了一部名为《老崔》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韩国人,他有四个儿子,整个故事围绕他的人生跨越了数十年。这样的写作经历、故事内容与赛珍珠的成名作《大地》何其相似?小说出版后发生的事也如出一辙:首先在美国国内引起轰动,然后回国,享受功成名就的喜悦,以及面对与之相随的困扰。

此外,读者觉得此书面熟的原因还在于其中涉及的主题元素。《永远的好奇》通过兰道夫与斯提芬妮的交往,触碰了两个在她以往多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异族通婚及混血儿问题。关于前者,在赛珍珠创作初期,就已经出现在多部作品中,如《东风・西风》中叙述者桂兰的哥哥,留学归国后带回来一个美国妻子。后来在《同胞》一书中,梁博士的小女儿路易斯违背父亲的意志,和一个白人小伙结了婚。这些异族之间的通婚在赛珍珠笔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要遇到诸多困难。《永远的好奇》中斯提芬妮的父母亲就是异族通婚,他们的婚姻最后以母亲跟一个美国人私奔而告终。书中没有详细解释具体缘由,但是根据描述的其父亲具有的典型传统中国男人的特征,不难猜出这段婚姻之所以不幸的理由,就如姚君伟先生所说的,“异国之恋不难,难的是认同、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2]。

这种婚姻同时留下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他们的混血儿后代,这也是赛珍珠作品中多次提及的一个话题。对于这个群体,赛珍珠一直有着诸多同情。在她年幼的时候,居住的镇江就有一些英国或美国男人同印度女人结婚或同居,生下一些混血子女,她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对此回忆道:“虽然我母亲坚持称他们为英国人或美国人,因为他们的父亲是这两个国家的,然而我知道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家’的。我为这一群体感到的痛苦是如此强烈,所以有时我甚至庆幸自己是一个完整的美国人。”[3]在20世纪随着东、西方之间各种交流增多,混血儿群体越来越庞大。尤其朝鲜战争期间,产生了一大批美韩混血儿,战争结束后,他们中有的被带回了美国,而有的则流落在韩国街头,遭受讥讽和歧视。1966年赛珍珠专门为此写了一本小说,名为《马修,马克,路克和约翰》。书中的四个美韩混血儿没有名字,没有家庭,到处被排斥和歧视。而在《永远的好奇》一书中,赛珍珠通过斯提芬妮这一人物,又一次刻画了这一特殊群体,并通过斯提芬妮之口,诉说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当她和兰道夫第一次见面聊天时,兰道夫因为她的混血背景问她:“在你内心,你觉得属于中国还是美国呢?”斯提芬妮回答道:“我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但同时又属于任何一个地方。”[4]这种矛盾的归属感带来的痛苦是外人无法理解的,就如她在自杀前与兰道夫的那一席话中所说的那样:“也许只有混血儿才能明白身份中这种与生俱来的悲剧……在举止、穿着,甚至思想上,我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我又是一个美国人,因为我的外貌和有些行为是美国人的。”[5]种族的混杂带来身份的混杂和不确定,从而使其成为多重意义上的边缘人。虽然赛珍珠本人在种族意义上并不混血,但是她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得她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边缘人,这正是她对这一群体的矛盾和痛苦感同身受的内在原因。与《马修,马克,路克和约翰》最后的幸福结局不同的是,赛珍珠给了她这本小说一个女主人公自杀这样一个悲剧性结尾。这种结尾在赛珍珠的小说里并不常见,即使对于一些明显已走向悲剧边缘的小说,她一般最后会给一个带有希望和一定乐观情绪的结局,如她所写的《母亲》。《永远的好奇》这种悲剧性结尾只能说明赛珍珠在其晚年对于混血儿这一问题是持非常悲观态度的,就像兰道夫最后所说的那样,“有一天,也许在五、六个世纪以后,这个问题才不会存在,但是现在它还是在的”[6]。

《永远的好奇》一书中作者个人的生平印记及特有的书写主题,都使得此书带有浓厚的赛珍珠色彩,因此,就像埃德加・沃尔什拿到手稿时感到的那样,“当我读了一遍,我就知道它们是真的”,相信喜爱赛珍珠的读者读了这本小说,也会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当然,作为一个和书中主人公兰道夫一样永远具有好奇心的作家,晚年的赛珍珠依旧没有停止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观察。因此,此小说呈现出一些新元素,譬如,出现的同性恋人物就是一个在以往赛珍珠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主题。也正是这种好奇使得赛珍珠有着不同寻常的观察力,能在身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最终使她和她的作品成为一道永远的文学风景。

参考文献:

[1]Buck, Pearl S. The Eternal Wonder[M]. New York: 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2013:xiii.

[2]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