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

时间:2023-04-11 11: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望天门山的诗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84分)

1.

(2分)多音字组词。

担dān

________

dàn

________

2.

(3分)我会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清泉石上流。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________,山后山前处处梅。

3.

(6分)多音字组词

蒙:méng________、měng________

奇:jī________、qí________

相:xiāng________、xiàng________

4.

(3分)选择正确的词语。

勉(A.励

B.历)________自己出类拔(A.萃B.翠)________

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A.平静B.安静C.冷静)。________

5.

(4分)给下列诗句排序。

________羌笛何须怨杨柳

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________黄河远上白云间

6.

(6分)想一想,选一选。

吉言________

A.应允别人

忠言________

B.诚恳劝告

诺言________

C.宣誓所说

誓言________

D.表示吉祥

留言________

E.生前留下

遗言________

F.临走写下

7.

(5分)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8.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瞬间

②仿佛

9.

(4分)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

李白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

(5分)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个说法。

①我天天坚持给鸟儿喂食。

②小明是我最好的朋友。

12.

(9分)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fēng

jìng

________山

________树

石________

________澈

________景

________争

________声

________狂

________然

13.

(5分)请你从这三首诗中选择一首你最喜爱的诗默写下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14.

(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15.

(4分)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16.

(4分)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他们都是________朝人。

A.刘禹锡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E.唐

F.清

17.

(5分)翻译句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8.

(4分)默写《望天门山》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写眺望天门山所见,始终描绘了哪些景物?

20.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为山川景物抹上了哪些色彩?

21.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

回答问题

诗人在描绘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体的?其它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22.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怎样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本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8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1、

20-1、

21-1、

篇2

一、“导”上做文章,“练”上下工夫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时,我假扮大诗人袁枚:“有一天,我在书房研墨作诗,忽然感到天气闷热难耐,于是,我就手摇扇子出来散步。走到一个树林边,我马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时,还要引导他们在“练”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诵读实践。在诵读活动中,我首先让善于背诵的同学介绍记忆背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即:在诵读一首新诗时,首先要借助注释读懂题目;接着去试读诗文附注的诗歌大意,初步感知诗意后,再去观察本诗的插图,并联系诗歌大意进行入情入境的想象;最后,在诗意朦胧的想象中熟读诗文,并在逐渐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诗意,直至背诵诗文。

二、在游戏中背古诗

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加快背诵的速度,可以引导学生编玩一些别开生面的娱乐游戏,其中的编“谜”猜“谜”游戏,就特别富有情趣。学生把依据诗意想象的画面,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在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这就是一个谜语,这叫“观画猜诗”。出示这个画面,让别人猜想是哪首诗,诗文内容是什么。另一种做法是在卡片上只写诗的题目,让同伴猜诵诗文,这叫“观题诵诗”。还有的在卡片上只写诗文的其中一句,让同学猜说诗题和作者,并对出下句,这叫“诗句接龙”。凡此种种,形式多样。学生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扑克牌”放在口袋里,在课余时间便玩此猜“谜”游戏,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竞相比赛,乐此不疲。这样,在轻轻松松的气氛里,达到了对所诵诗文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制定环环相扣的奖励措施

设计精美、童趣盎然的粘贴画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艺术品”,针对这一特点,我把它作为奖品。我规定学生除每两天必背一首古诗外,多背一首奖励一张粘画,并把它贴在这首诗的旁边。这一做法果然有效,有的同学一天竟然能背四首,一次就能得三张粘画。为了使这种诵读热情保持下去,我规定粘画凑齐10张,奖自动圆珠笔一只,粘画凑齐20张,为该生家长发喜报。

这种精神鼓励远远胜于物质奖励,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给孩子以辅导和督促。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记忆潜力,我制定的最高奖励措施是:粘画凑齐40张,授予“诵读小博士”荣誉称号。

这一奖励措施的实施,调动了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全班呈现出你追我赶、快乐诵读的感人局面,常常是课前课间我一走进教室就被学生团团围住,朗朗的诵诗声不绝于耳。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学生好胜心强,集体荣誉感更强。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竞赛活动。如男女双方对垒竞赛,以一方背不出者为败方,以此来检查必背诗是否背诵,这样一来,学生们惟恐因自己的过失影响了集体的荣誉,都暗暗较劲,主动背诵。

另外,诗歌分类诵读和配乐朗诵也是学生所喜欢的诵读方式之一。所谓诗歌分类诵读,就是把反映同一主题的诗歌归为一类,集中讲解并背诵。比如,在二年级的诵读教材中,教育学生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的诗篇就有《明日歌》、《今日诗》、《金缕衣》等6首;而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则更多,如《望天门山》、《晓日》、《山行》等。把这些诗篇归为一类,集中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如果再根据诗歌所反映的不同主题,来选取反映同一主题的古筝乐曲与之相配,更会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如《望天门山》等组诗,老师的配乐范读,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旷达、悠远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有意模仿,更加喜欢诵读。

篇3

【关键词】:诗歌语言 品味 方法

诗歌语言富有表现力,它是诗人高度锤炼的个性化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诗歌语言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因此诗歌教学要注重语言品位,才能达到美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字面意思,品味诗歌内涵

诗歌的语言美,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诗歌用字最少,容量最大,意在言外。在理解字面意的同时,还应进一层探究和发掘它的内涵,才能把握诗表达感情。如辛弃疾的诗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生动描绘了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一词贬义词褒用,包含了诗人对小儿无比喜爱之情,用得极妙 ,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跃然纸上,所谓一词千金 。又如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作者抓住富于特征的春景来设色和渲染,让景物着“红”披“绿”,使诗意生趣盎然,使诗境自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图画。这些诗词既有诗的韵味美,更有画的色彩美,如同善于调色的丹青能手一般,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意趣盎然的画面,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享受。

二、揣摩关键词语,品味诗的形象

关键词语对展示诗歌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在欣赏中要对这些词语重锤敲击 ,反复品味。

1、品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词。

的诗句“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争”、“击”、“翔”、“竞”是四个关键性词语,这四个动词各具其妙。“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鱼游而言“翔”,见鱼自如轻快活泼;鹰飞而言“击”,见鹰迅猛矫健英武;“竞”字则对大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在这清寒空阔的深秋季节里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这句虽平白如话且寥寥五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颇耐人寻味的深山月夜图:月儿在山嘴边露了脸,如水的月光泻满了深山幽谷,它冲淡了笼罩山谷的夜色,也惊起了栖息窝巢的鸟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也是诗眼,可引发我们美好的联想--也许是月光大亮了,使鸟儿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鸟惊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儿圆得有些异样,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也许是鸟儿们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赏它们白天无法领略的美景而惊喜呢!“惊”字作用不同凡响,耐人品味。

2、品味“疏通文气,活跃情韵”的虚词。

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可见虚词在诗中的作用。

三、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这种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结构美和音韵美,它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对仗使诗歌章法整齐,具有形式上的建筑美,而押韵和平仄,则在听觉上造成诗的音韵美。此外,诗词中双声、叠韵、叠字的恰当运用,也能求得音韵的美感,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了十四个叠字,错落有致,声调和谐,它虽并不描塑某种具体形象,但它为表现诗人愁怨孤苦的情绪,提供了先于一切形象的、感人至深的音韵效果,被人们称为“绝唱”。《诗经》中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也构成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的音韵美,给人听觉上的美感享受。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欣赏古诗,其实通过语言,去感受作品中的鲜明形象,结合诗歌的情景美,进而品味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人的作品是与诗人的经历、人生、阅历相关联的,像孟郊就写不出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篇4

一、初读

首先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古诗中有许多现代文中不常见的字或通假字,如《望岳》中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曾”通“层”,应读“céng”,“眦”读“zì”。读准了字音,才能正确理解诗意。为读准字音,教师既可以范读,也可让学生听名家的朗读录音。学生在听朗读的同时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

其次,帮助学生读准停顿,读出韵脚。古诗讲究音乐美、节奏美,讲究平仄押韵,声调抑扬顿挫。通常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的停顿一般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外,还要读出诗歌的韵脚。如《秋词》中的“寥”、“朝”、“霄”都是押韵的,韵脚为“o”。学生在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中体会美感。

二、解读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概意思。可先让学生对照注释或参考资料进行自学,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的“荷锄”是扛着锄头,“荷”是“扛着”的意思,抓住了这个关键词,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或者概述诗歌的主要内容,达到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如学习《归园田居》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读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在整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从人物、事件的角度去概述。

三、 思读

思读就是对诗歌的重点内容进行具体、详细的探讨。不同题材的诗歌,所探讨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抒情诗探讨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就要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就要理解陆游那种立志收复失地、报国杀敌的志向。叙事诗就应探讨所叙之事,如《木兰诗》,就要思考木兰代父从军,英勇杀敌,功成回家的事迹。哲理诗就应探讨所明之理,如《崇春江晚景》,就议论“春江水暖鸭先知”所表明的“只有勇于实践,才能未卜先知”的道理。有一些古诗纯属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诗,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由景入情,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是就是如此。如果诗中有名句,教师应把名句作为重点,让学生去思考、感悟。

四、品读

品读诗歌,就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更细微的、更深层的探究,以达到走进文本,产生思想共鸣的效果。为此,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可设置如下问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个字、词或诗句中可以体味出来?这些问题是从作品主旨和创作意图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评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 赏读

赏读诗歌是学生从认识层面上对诗歌的鉴赏性理解,是对诗歌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一方面老师可以提供赏析的角度,如内容、情感、意境、用词、创作手法等,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思路。如从用词的角度“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和“见”字;从创作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用典、修辞、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等角度分析,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至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等。

篇5

一、查阅文学常识的策略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4.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为: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二、创设情境品味古诗意境美的策略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三、“反创”诗文的策略

篇6

一、知人论世——知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陆游的爱国与忧民。“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词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查。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词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词多写人们相思、爱恋。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词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词,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理解,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二、反复诵读——含情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望天门山》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伟气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出诗人李白的大气与豪放。《示儿》中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感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枫桥夜泊》一诗中的“愁”字可以切合文脉,能够贯通全诗神韵和精髓的诗眼。指导学生读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诗后的感受和情绪,引导学生发现“愁”字在全诗中的统领作用,然后再返回诗中去寻觅“愁”,从而快速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句中散发出来的那绵延不绝、铺天盖地的愁思。

三、品评赏析——悟情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妙词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才定下来的。首先王安石写出“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满”。这样改了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进行品评赏析,这样才能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体验——动情

写景抒情类。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江边傍晚和夜晚的大自然美景,夕阳、江水、露珠、弯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叙事抒情类。如李白的《赠汪伦》,诗的前两句是叙事,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展示一幅依依惜别的感人画面。诗的后两句是抒情。诗人借用桃花潭水作比较,赞叹朋友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好友汪伦的感激之情。

状物、托物言志类。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篇7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吟诵,要正确流利。

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门山》时,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2、吟诵,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在孩子们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咬文嚼字吟诵,并体味交流:“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动词后,与“升”作比较,体会“生”用得好,不但用得准确,而且写出了紫烟富有生命力的连续不断。以“生”为细节,再练习朗读诗句。

3、吟诵,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誉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绝佳的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确定感情基调后,我们还应该指导孩子们处理好重音与节奏,与孩子们一块探讨: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孩子们年龄特征,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一些古诗的常规学法——分词连序法:第一步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常规的学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孩子们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能注意指导古诗常规学法,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书法艺术讲究“笔断意连”的境界和效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给古诗配画。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我顺应儿童的爱画爱美心理,让孩子们根据诗意作画。当然在画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画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可以这么说:想象是审美的翅膀。配画也是对孩子们一种美的熏陶,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也越来越深。

2、来点想象作文。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同样也能利用来发展孩子们的语言。学完古诗,我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做想象作文,并根据自己所想,配以插图。文艺理论家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孩子们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再次领悟意境的同时,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审美情境也渐渐产生了。

3、链接课外阅读。

篇8

什么是美?美学中是这样给美下定义的: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因此,美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概念,它至少有三个要素:信号、主体和美感。

什么是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古人们内心的无法抑制之情。千百年来,这些古诗词以其博大精深,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养分。

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小学古诗词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师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诚然,我们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误区:一是填鸭式的背诵。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想象力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掉。二是机械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奉行你问我答,看似热闹,实则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其意境支离破碎。三是囫囵吞枣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难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诗词是生命之歌,是美的化身,理应跨入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之美。

四、古诗词中的美

1.感受自然美

生活中有美,古诗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自然界中那些无情无知的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有情有义的灵动之美。

2.体会韵律美

“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它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会”。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回旋反复中尽显韵律之美。

3.感受人格美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融合一体,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正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诗言志,诗人的精神追求、人格风范在诗句中表露无遗。

4.形成心灵美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不能分析内在的美和价值。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比如:学习《赠汪伦》《别董大》,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静夜思》《泊船瓜洲》,表达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之情;学习《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倾诉对祖国山水、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学习《游子吟》,歌颂真挚无私的母爱……

五、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美

1.营造美的氛围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图画则可以充分调动人的视觉,恰

当的音乐、图画可以烘托、渲染诗的内容,营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选择古筝曲配乐,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再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波涛汹涌的江水,作者随着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感受飞流直下的景象。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

2.运用美的旋律去读

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首先让学生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入诗境,在读中体悟诗意,在读中融入诗情。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例如,我经常就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

3.构建美的画面

“意”是古诗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古诗中的各种情感都融入了意象之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1)反复品读这句诗;(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深读文本,更要挖掘其意境,让两者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抓住一个“美”字,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自然美、韵律美、人格美,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灵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诗中的“美”也是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的美,使古诗教学展现出其最美的一面!

篇9

[关键字]古典诗歌乐意情感意境语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来看,诗歌的出现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民族有着重视诗歌的历史,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中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缥缈意蕴、隽永内涵以及含蓄语言呢?

一、领略古典诗歌的乐意

我们常常说古典诗歌韵味无穷,这里的“韵”在《说文》里的意思就是“乐”,它的本义也是论乐之用的。明人陆时雍论韵,明确说明“韵”就是一种音乐美:

诗被于乐,声之也。声微而韵,悠然长逝者,声之所不得留也。

一击而立尽者,瓦缶也。诗之饶韵者,其钲磬乎?

这里说的是古典诗歌所追求的是一种类似音乐的审美感受,我们将这种感受叫乐意。当然这里不单是从诗歌音乐格律的意义上将诗比同于音乐,此所谓乐意,首先是胡应麟所谓“诗贵清空”,如野鹤孤飞,去留无迹,它不执着于感性,而深深地向心灵拓展。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都逼近音乐,因为这是心灵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最为浑融的艺术。

表现在实践上,引导学生到达这种品诗境界,将是任重而道远的。从诵读中的节奏和韵律去体会诗歌的音乐境界,应该是教学中的基础。诗歌的节奏相当于音乐的节拍,它是由诗的内容决定的,它还与诗的内在情绪一致,如喜悦之情表现为轻松明快的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铿锵的节奏,悲哀之情表现为缓慢低沉的节奏。诗歌的韵律从形式上讲是指它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主要体现在诗的末尾用韵母相同的字(即韵脚)。古典诗歌一般通过用韵使其语言形式和谐,句子呼应。便于记忆。节奏与韵律能使诗歌具有音乐性,也就是乐意。同时也使诗歌充满情感,产生一种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歌乐意,于潜移默化中积淀语感,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并通过悠然起伏、和谐悦耳的节奏韵律在心理和生理上引起相应的动作趋势,自然而然接受诗人的情绪感染,与诗人产生共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回弦一声如裂帛。

用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出来,可以形象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过程,由粗重急切到轻细低语,由婉转低回艰涩难通,到突然如银瓶进裂,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作者所描绘的音乐和诗歌本身的乐意,向我们传达出琵琶女起伏的心潮和对不幸命运的悲诉,这样就达到了对诗歌乐意的理解,真正融入诗歌的意境和情境中去。

二、体会古典诗歌的情感意蕴

诗贵在情感含蓄,可以说含蓄是诗歌的生命,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看似简简单单几句话,若不细加玩味,而只从字词句的解释上下手,只会使学生停留在诗歌表层次的、支离破碎的理解。古典诗歌之所以情感含蓄隽永,其主要原因在于,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寄托相当多,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无论是抒怀、状物还是咏史,都具有两重或以上的文外之旨,也就是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所谓诗歌的情感其实也包括诗人的情感,人们常说的“以情动人”就是说诗歌要注重情感,只是这种“情”在各个时代被诗论家赋以不同的内涵罢了,比如王夫之就这样界定诗歌的情感:

诗言志,非传意也。诗达情,非达欲也。

心之所期为者志也,念之所觑得者意也,发乎其不自己者情也,动焉而不自待者欲也。

他不仅要求诗有情,而且严格划分出货力声色之与导人清贞之情感的界限,他认为只有超乎物质功利的情感,才更接近审美感情。王夫之的审美情感诗论比以往的诗学理论丰富和深刻,其原因就在于他注意到了诗歌审美情感的审美特质和情感的社会伦理。

既然无情无以言诗,那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带动学生捕捉诗歌的情感意蕴,当是诗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杜甫《望岳》,开笔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即写出了诗人对泰山雄伟高峻的感叹之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人感到一种气象开阔、荡气回肠的气概,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对自己前途的美好设想,无不深深感染着我们。现行中学课本选录的古典诗歌,比如人人耳熟能详的母爱之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爱之歌“虎为百兽长,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友谊之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爱情之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诗人对母爱、父爱、友情、爱情这些人性之基本情感的宣泄体现了对“情”的参悟。在教学中,如果引导有方,人类这些美好的情感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长开花,美丽迷人。

三、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意境便是诗歌寄托灵魂的美丽躯体,对于诗歌意境的关注也是中国古典诗论的一个传统话题,谢榛《四溟诗话》谓“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诗之常也”,“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他明确指出,诗歌“情”与“景”的不可或缺,这里的“景”其实就是诗歌的意境,这种“境”当然不单指客观景物,它是广义的,还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的描绘。诗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意境,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金陵五题》

荒台鏖鹿争新草,空苑凫翳占浅沙。

――许浑《姑苏怀古》

侯门草满宜寒兔,洛浦沙深下塞鸿。

――杜牧《洛阳》

野草花、夕阳、荒台、鏖鹿、寒兔……这些意象把人带人一种苍茫的意境中,填补着历史陈迹的空虚,在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历史的沉沉静默之间,我们领悟到一种哲理:人生短暂,历史无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诗情画意,这“画”说的也是一种直观的意境,因此在感受诗歌意境时,撬开诗国色彩纷呈的秘密,诗之“景”将会在你眼帘之前骤然灿烂: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送邢桂林》

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

――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雪岭界天白,锦城熏日黄。

――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

唐诗细腻微妙的色彩感在这里充分地舒展。这种画意与画家的图画不同,画家画不出,诗人才写得出,诗歌进入一个瑰丽的色彩王国,这是更为自然的色彩,更为动情的色彩,融入这个色彩斑斓的意境,人的心灵因此而得以涤荡和净化。

无论是雄浑悲壮之景,还是清丽秀美之景,抑或是斑斓明艳之景,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去体悟,都能使他们情感激荡、经久不忘。

四、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

情感的动人、意境的优美、节奏的愉悦,都必须依靠言语来表现,诗歌的语言概括凝练、含蓄生动。所谓凝练,就是作者必须用最少的字、词、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时候,要想领会诗歌的情感、意境,都要紧扣言语来进行。如果没有透过诗歌凝练的语言,体会作者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的能力的话,就谈不上鉴赏诗歌,只能说读懂了诗歌语言,但不能说领会了语言的深层含义,以及由此传达的诗歌情感和创设的诗歌意境。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饱含人生哲理、审美意蕴和生活情趣。它们是诗歌语言的精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记诵中品味其语言的凝练和优美。古典诗歌在遣词炼字方面可谓佳篇频出,如众所周知的“僧敲月下门”之“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大漠孤烟直”之“直”字,何等凝练贴切形象!

篇10

【关键词】文艺鉴赏;理工类;文艺审美;培养

随着美育的理论和文艺实践更加深入的发展,文艺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表现,审美在人类整个精神生活中占据愈来愈显著的位置。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叶老这席话是在与夏丐尊先生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说的,其意为任何人都应进行文艺鉴赏。理工类大学生学会文艺鉴赏尤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最易引发青少年思辨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在西方,德国美育大师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这个题目不仅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而且也关系到这个时代的需要。”在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文艺鉴赏课教学时,思考如何让理工类大学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不断提高文艺审美能力也就成为了一个课题。

一、理工类大学生对作品鉴赏能力现状

通过调查,随着大学生语言能力要求的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基本交际能力、应用能力、鉴赏能力也表现下降的趋势。网络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交流平台。大多数大学生在校园内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书面文字的使用频率下降,网络语言被多数学生熟知并广泛运用,汉语的规范意识相当薄弱。

二、加强理工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1.审美直觉能力的培养。在文艺欣赏和文艺创作中,有一种客观存在十分重要的直觉,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那就是美术和音乐之美通过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直接发生最原始的心灵感动而言。这种直觉指主体对客体审美时,无须经过一个逻辑分析演绎的过程,而是在对客体的感性观照的即刻,就迅速地领悟到其中内在的情绪意蕴。所以,中国古代美学家把这种直觉又称为“妙悟”,西方有的美学家则称之为“无意识推理”。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理论很重视这种直觉感受,主要因为在直觉感受中,文学作品能够保持它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能够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如果提高审美的整体直觉能力,久而久之,不仅会使阅读欣赏者的精神得以充实,而且还会使一个有局限的单面人成为一个审美的双面人。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马尔库塞称之为“感性解放”。因而阅读鉴赏强调审美直觉的运用。

2.审美想象能力培养。想象(包括联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西方学者往往把想象与形象思维看作是一个东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甚至称它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我们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和审美鉴赏。审美想象具有形象性、随意性和创造性三个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思愁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思愁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思愁虽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外部形态。由于“想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3.审美移情能力培养。审美移情是鉴赏主体对客体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一种领悟力。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引导大学生欣赏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人物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都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柳絮、桃李、花、鸟、蜡烛,这些本无感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4.审美思索能力培养。文艺鉴赏重在形象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认识,虽然它与哲学上的认识不同。完整的文艺作品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想象,意会言语,思索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领会高尔基《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沁园春·雪》、《听潮》、《望天门山》等散文诗歌,也须指导学生培养思索能力感受文学意境。

5.审美见异能力培养。“见异”能力,善于“见异”,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所谓“见异”能力就是发现作品“异彩”或“个性”的能力。

三、加强理工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因人施教。文艺鉴赏是一门提高学生文艺鉴赏能力的课程。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重要作用。文艺鉴赏最容易激发和调动人的情感。学校要根据理工类大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大纲,通过《文艺鉴赏》、《文艺美学》《作品欣赏》等课程,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2.自学培养。要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培养文艺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后,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计划范围内根据个体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阅读,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鉴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创作欲望或研究动机,教师尤要予以保护和肯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习情况,本着“ 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改变单纯由教师释解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意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整个文艺鉴赏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

3.广泛普及。“文艺鉴赏学”应和“外语”、“体育”、“毛概”等其他的公共课程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因为“文艺鉴赏学”既然属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范畴而非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以决定了高校的文艺鉴赏学必须普及,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魏饴.文艺鉴赏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阮幸生.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3]沙沙.泥牛入海之后——推荐《一个文学青年的期待》[J].阅读与写作,2001(8).

[4]金舒华.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步骤与方法[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潘双宣.谈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模糊美[J].镇江高专学报,1994(2).

[6]刘之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