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范文
时间:2023-03-20 15: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预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87
The Influence of Ethnic Identity o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of Ethnic Preparatory College Students
LI Zhen, MA Li, LIU Man, XU Ruizhuo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enrollment plan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minority preparatory students. Minority majority are from in many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y inhabited areas, college life a group of approva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long lived in their own culture dominated cultures in the world. However, after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life 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is they have to go through a phase and not only so, cultural adaptation is a dilemma, in a certain degre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culture adapt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Key words ethnic preparatory college students;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adaptation; influence
0 引言
随着预科教育的发展,我国已经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他们都来自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差异化的民族风俗,使其在进入以主流文化为主的大学生活的时候难免会承受来自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方面的困境,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校园内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1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1.1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方面来讲,民族认同仅仅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对自己本民族身份的认同,与之不同,广义的民族认同的概念则更加广泛,主要是指个体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这其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认同,即对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和多样性的认同。
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包含了个体对一个民族群体的认同,以及归属感,还有个体对群体的评价。在民族群体中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个体早已形成了对民族的信念以及态度,承认接受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民族认同中态度是最重要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对群体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等方面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差异,也是个体对群体的归属认识和情感依附。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自己民族的生活中,当他们进入到大学之后必然会面临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整合和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但是难免会有一些冲突,民族认同对文化适应有着重要的联系与影响。
1.2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本属于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后来人们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认为它主要是人们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获取,当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人或者环境中相互碰撞的时候就会发生反应,个体的心理以及文化等都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
通过研究,文化适应主要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就是整合化,即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不同的文化进行整合和统一协调起来;第二种就是边缘化,这种类型是指个体对主流文化以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持有一种不拒绝也不认同的态度;第三种就是同化,即接受了主流文化却完全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最后一种就是分离,只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而忽略了主流文化。
1.3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
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本民族有着清晰的认同和定位,有利于其认清并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接受社会的支持,以及文化链接。文化适应的过程不是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与其同时存在、共同发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2 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同的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的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高的,而且民族认同与性别的联系不大,不同的性别在民族认同方面差异不明显,但是在族群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中维吾尔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水平就高于藏族以及回族这两个民族的预科生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即使维族与回族两个民族都是信仰的伊斯兰教,但是具体到民族文化上就有了很明显的差异,藏族与这两个民族之间的也不同,就更加凸显了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有,来自于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的水平会更高,由于他们生活在民族聚居区,所以更有可能多地接触本民族群体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习惯,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本民族的文化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文化很突出的地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感会更强,由此可知,聚居区民族的个体的民族认同水平要高于其它地区的水平。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进入到大学中之后,在处理主流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文化关系的时候,通常用的就是整合、同化、分离三种策略,三者之中整合的概率是最大的,少数民族预科生都不希望丢掉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希望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促进两种文化之间融合,整合是三种策略中最健康的方法,分离和同化这两种策略都容易导致少数民族预科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交际问题,不利于其在大学生活中学习和发展。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要加强文化的适应教育。
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是对民族态度的重要部分,民族身份的确认是民族认同中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3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文化适应策略
3.1 社会关系契约化
少数民族预科生都有一个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身份,它是固定的,与血缘、民族等都有直接的联系,它不仅可以给少数民族预科生这种个体一种身份的保护,同时还能给少数民族预科生创造一种规范和束缚。与之不同的是,契约是后天由人们约定俗成的,是后天的角色定位,法律就是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契约,它与血缘、等级和民族是没有关系的,没有民族性也没有排他性。民族认同是与狭义的身份有直接的联系,是先天带来的,不可抹去的,然而契约却是后天的,具有一定的约定性,身份虽然能够促进社会群体的团结,但是却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个体的交流与发展。契约有利于实现自由、平等,没有民族之分,没有血缘亲近关系,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不会由于血缘和民族而发生偏颇,这样有利于解决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认同,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这样更利于推广我国的主流文化,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问题。
3.2 理性对待主流、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要特殊的对待,不能一味地拿一种要求和模式来要求他们。对于他们来说,民族文化以及主流文化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自我、他者以及共同体之间是文化适应和认同的三个重要的方面,要想做到文化认同,不仅需要民族认同还要促进个体对自身文化、其他文化、共同文化的认同,只有实现了这三种认同,才能实现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文化的真正认同,才能促进其更好地文化适应,整合民族文化以及主流文化,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在促进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不同的民族身份,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适应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学生和谐相处、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和平共处的局面,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
只有理性的对待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其他文化才能切实地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为少数民族预科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
3.3 以开放的心态面向现代化和全球化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他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自己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还要面对的是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问题,以及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全球化的问题。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不能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要以开放的胸怀来适应不同的先进的文化,汲取优秀的文化,这样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其注入新的血液。
3.4 生活化的文化适应措施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离不开教育,文化适应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就是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在促进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要把其融入到教育中,融入到社会中,重视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其融入到文化适应中来,从而使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变得更加亲近,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适应的能力,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识,使其更具有归属感。
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融入到生活中,使其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少数民族预科生,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更直接地体验到文化的多元化。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与政治经济等问题都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在发展中要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其在政治、经济上不断向主流方向靠拢,从而减轻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阻力。
4 结语
预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专业的高级人才,然而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预科生步入大学生活之后总会遇到民族认同以及文化适应这两个问题,只有妥善地处理才会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科研立项。 题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洁.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J].才智,2013.20:213-214.
[2] 李旭珊,王琦,卢富荣,孙西艳.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75-79.
[3] 夏天成,克力比努尔.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5:65-66.
篇2
【关键词】英语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13-02
1.引言
在沃夫萨皮尔假说(Sapir?鄄wholf Hypothesis)中的语言决定论中,美国人类学家萨皮尔及其弟子沃夫提出一个人因其只能根据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故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这个假设的提出无疑给了外语学习者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关键是尽力摆脱母语思维的干扰,而向目标语的思维靠拢。所以,在外语学习正热的今天,外语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2.英语思维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便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为母语的人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交流中,因思维不同所产生的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在寒暄时,中国人习惯关心人的温饱问题,一句“你吃了吗?”便能拉近人之间的距离,然而若中国人用“Have you eaten yet?”来向一个英国人示好的话,只能带来尴尬。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是中国思维式的英语或称为chinglish(中式英语),在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的思维中,这完全不符合他们习惯。所以学习者的英语思维是成功沟通的关键。看来英语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只会导致交际的失败,这是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最忌讳的。
英语思维固然重要,但是究竟什么是英语思维呢? 所谓的英语思维,即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培养的最佳年龄虽然被普遍认为是3-6岁,这也被称为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但是成人经历一定的训练也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思维。
3.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思维调查
3.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均为笔者所任课的122Y10,11班全部学生,共108人,都是2012级的新入学的本科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3.2调查工具
本调查所使用的工具为《民族预科生的英语思维调查问卷》。此问卷是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征求周围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的。调查表分为两大部分,共15 题。第一部分为个人背景,共2题,第二部分为调查正文,共8 题。个人背景包括生源地,民族,正文部分主要涉及家乡的教育质量,对英语的兴趣,高考英语分数,和英语思维有关的英语交际口语,学习英语的时间,方式,环境,用英语表达时的心译情况,日常所犯的英语错误及对英语思维培养的看法等。
3.3 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由笔者本人发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共发出问卷108 份,回收108 份,其中100 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
4.结果与讨论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学生的英语思维普遍欠缺。这可以体现在调查问卷的第6,7题对于英语交际用语的测试,60%的选择是中式英语的表达。来自北方民族的学生,特别是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学生,如满族,朝鲜族学生的英语存在大量的中式英语的表达,因这来自这一地区的学生的英语深受标准汉语的影响,从其英语的发音再到英语的句式翻译,都可看到标准汉语的影响。相对于北方民族的学生,南方民族的学生则情况稍好些。同时,从问卷结果可看到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则其更能摆脱汉语的影响,有一定的英语思维。而那些只简单学习教材内容的学生,英语思维较那些会积极从课外汲取英语知识,如通过看电影,听英文歌曲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弱很多。同时,接受过外教教学的学生,以及曾经接受过课堂全英文教学的学生的英语思维也较好些。
总而言之,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告诉我们,英语思维的具备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同时受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及性格的影响。
5.培养英语思维的途径
我们可以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思维的问卷调查中,找到适用于在对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英语思维培养的策略方法中。
5.1英语思维的培养应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初手段,从听觉定向活动开始,经过其大脑分析器的作用,由心理活动器官的操练而定式。如同婴儿对母语的学习靠模仿一样,先听再模仿,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也可首先通过模仿这一手段。北方民族的学生,尤其是来自东北的学生,首先应抓其语音问题,让其通过听,模仿,教师指正来纠正其以辅音结尾却常加原因的现象,从语音入手,再到句式,不断的让其进行汉英句式对比,再模仿等手段减少其英语的汉语句式化现象,从而让其意识到汉语和英语的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5.2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曾经的英语教学质量较低影响其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英语思维的形成的现象,教师在预科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简单易学的英文情景剧,在有策略的鼓励学生去模仿其语音,语调,甚至是其丰富的身体语言同时学生会注意到隐藏于其背后更有趣的影响其思维形成的文化因素。毕竟思维决定文化,文化则反映思维。
5.3 对说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培养。故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英语思维的培养不光来自于教材,同时课外的知识将会激发,加深其所学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英文原著阅读,鼓励其看英文原声电影,聆听英文歌曲。时刻有英语去影响的环境自然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
5.4教师在不断鼓励学生加强英语文化知识输入的同时,应加强其输出的练习。英语思维具备与否可通过其心译的频率来检测。一个会用英语进行流利表达的学生自然其已经能较少的运用心译,而这种效果可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用英语思维是英语语言知识和适用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是所产生的结果。
5.5 在预科英语教学中,应提倡英文授课,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鼓励其用英语想英语,用英语表达英语。从而减少 其对汉语的依赖,却习惯使用英语。这样,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稳定关系便构成了习惯。
6.小结
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不高的认识,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将很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让其在预科打好基础的同时更适应今后大学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徐玲,白文飞.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北方体育大学学报,2005(5).
[2]陈满平.浅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J].海外英语,2010(10).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 民族生 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较之前也有所增长,以我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2011年少数民族生只有300人左右,占学生总人数的1.7%,经过5年的发展,我院的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左右,占学生总人数的5.9%,以上两个数据均没有包含直接进入本科学习的民族生。随着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教学管理方面,这就给所有从事预科教学的老师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预科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以我所教的数学为例,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总结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各地高中的教学大纲不一样,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比如初等数学第一章的数学归纳法和二项式定理理科学生学过,文科学生没有学过,第五章的复数文科学过而理科又没有学过;二是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学习科目本来就存在冲突。预科生进入本科学习后,很多知识又要用到,进入本科学习后又不分文理科,预科这一年的很多知识都会涉及到,本科教学的老师如果对高中的大纲不熟悉的话,认为很多知识都是高中老师讲的,而高中的老师又跟学生说该大学老师讲,结果学生该学的没学到,如果从事预科教学的老师在预科这一年也不给学生讲的话,学生上课就像在听天书一样根本不懂。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从我2007年从事教师职业以来,发现目前有许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无明确目标,惰性大,主动性差,有的人到学校来仅仅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回去好向父母交代;也有的人认为预科这一年是到学校休息的,这一年好好放松下,等到大一的时候再好好学习也不迟,殊不知一个好习惯的形成时需要好多年,而一个坏习惯的形成只需要几天甚至是几分钟,总之有一部分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可以因为任何一件事情而放弃学习,在他们的心中学习是排在所有事情的后面的。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学生个性和人格形成和发展。预科学生中有一部分刚到学校就向上一届预科生打听学校对预科生升科方面的政策,知道他们只要不犯大错都能升科,升入本科以后不需要考很多分就能及格,这使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得过且过,根本不学习,做自己的“正事”。
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在众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中,恐怕感觉学无所用是一个最为普遍和最主要的原因。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是给父母读书,给老师读书,反正以后毕业了回去爸妈给自己什么都安排好了,学不学都无所谓。部分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学习计划不能落实,有少部分的学生抱着混张毕业证的态度来学校的,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不会自主学习,只是等老师讲解,去被动地接受,老师要是不讲,自己都不知道学什么。部分学生在自我管理上比较放松,课前预习做的比较少,课上不听讲,课下不自主学。更有甚者,上了半堂课书都没拿出来,一问就说没有书或丢了,这都是个别的听课现象。其次,手机问题。有些同学在课上用手机看小说、玩游戏,自制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六、部分学校分班不太合理。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有的本科班一个班的学生全是民族生,也许这样分班对于辅导员来说便于管理,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阴影,让他们认为辅导员瞧不起他们,产生“个别群体”的情绪。本来少数民族的学生就比较敏感,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学校这样做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有歧视,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不稳定,也就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学生的大局意识较差。部分学生尊师重道的观念较差,在他们心目中辅导员才是他们的“上帝”,分不清楚轻重缓急,即使在上课时间也堂而皇之地起身离开教室去办辅导员交代的所谓的 “正事”。在有些课堂上,有的学生甚至打着辅导员的幌子达到自己逃课的目的。更甚至,部分学生可以因为一点点的身体不适而请假逃课,却可以带病坚持参加院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
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教学要有针对性。有的老师认为,我只要认真备课,然后把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自然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我看来,教学要有针对性。以数学为例,任课老师要熟悉本科数学教学的内容,知道哪些内容升入本科后要用到,哪些用不到,上课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本科学习中要用到的就多花些时间给学生好好讲讲,为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本科学习要用到的内容上面,这就避免了因为内容繁杂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同一班级内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确保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起和维持人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在我看来,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从而促使学生启动思维、钻研问题。以数学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这样既能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又能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要多通过案例分析,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而不是为了父母而读书。其次,要多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社团和学习的矛盾的,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一味地死读书,缺少生活情趣和能力素质的锻炼。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既有知识的获得,也有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我们要多配合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境界。
四、学校应改进竞争机制。学校可以实行末位淘汰制或者严格限制升本名额指标,不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顺利进入本科学习,这样的话可以激励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对于没有升入本科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可以再读一年预科,若再没升科,可考虑直接开除学籍,这样做既可以解决解决学院预科管理者的难题,也可以使学生多花些时间在学习上。
五、加强课堂管理。民族生在行为习惯、自控能力方面很差,如果老师上课的时候不管好学生,教学根本无法进行。每个班可以准备一个放手机的袋子,让学生上课之前将手机放到指定位置。这样可以管住一部分想学习可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在上课前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发现同学们有人在课堂上玩手机就让学生把手机交给老师保管,一周甚至一个月以后才将手机还给学生。这种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的机制,相信会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六、推进不同民族的学生融合教学。每一名教师,都应做到同等对待民族生和汉族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尤其是部分学生首次远离家人外出求学,内心敏感脆弱,渴望得到真诚和友谊。同时,新生入学后,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的性格、成绩等特点,可以使他们与汉族学生结成对子,推动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加强了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融合,推动班级建设和谐健康发展。在活动中,要选择思想过硬、成绩优秀、乐于奉献、富于耐心的学生作为帮扶者,同时对于好的帮扶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参考文献:
[1] 王灵战,陶春,王立群,席雪松,呼和,汤文莉.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专业课教学体会及设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160-161
[2] 庞晶.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预科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100-101
[3] 赵金文. “三少”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初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6),45-46
[4] 李世光.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管理[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71-72.
[5] 景卫东,乌改利.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内蒙古高职高专预科生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4),83
[6] 余趾凤.民族预科数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改革[J]职业教育,2013(8),237
[7] 魏欢欢.民族预科教育及预科生特点分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3(1),70-71
[8] 王祖国.加强预科教学 提高民族教学质量――对预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石油教育,1994,6(1),88
[9] 夏良静.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界,2011,8,146
[10]夏良静.民族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科技展望,2014,17,77
[11]皮艳艳. 少数民族两年制预科生教育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江西农业大学,2014.
[12]焦廷伟,杜东书. 福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以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为例[J].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6):136-138.
[13]宋佳骏,黄华英,覃芳.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探――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 科技风,2015(24):200-200.
篇4
1.1失落心理
高中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入理想大学,通常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高考成绩不甚理想,大学梦想就此消失,面对着老师、家人失望的面孔,学生的失落感由此产生。在学生进入预科阶段学习之后,高考成绩在学生心目中有了阴影,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之前的基础知识,因而,学生就极易产生失落情绪。
1.2自卑心理
民族预科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方面特征就是自卑感强烈,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居住于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并且是政府扶贫对象。进入大学校园后,在身穿名牌同学面前,民族预科生往往会因为贫富反差产生自卑的心理。
1.3逆反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通常都享受了降分政策,并且有一定助学金,这是党给予学生的特殊照顾。然而,一些学生并未珍惜当前优越的条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育没有端正自身态度,甚至与同学、教师关系处于对立位置,具有逆反心理。
1.4封闭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并且自尊心比较强,心理活动状态不愿过多对外披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心中所藏的秘密也就愈来愈多,因而,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封闭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民族风俗方面、爱好方面、兴趣方面、语言方面等与其他学生具有一定差异性,在这种背景条件之下,学生在沟通交流时存在较大困难,长此以往也就不愿敞开自己心扉,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与集体偏离,产生一种孤独感。
1.5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学生所接受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文化生活明显落后。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民族预科生看到周围同学的表现非常优秀,渴望吸取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得自身在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预科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一年时间内补上缺失的基础知识十分困难,需要学生付出许多汗水。然而,有小部分同学急于求成,所采用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在女生当中尤其明显,一方面学生想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较好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时刻困扰学生学习。
1.6懒惰心理
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程当中,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是父母包办,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不够强,对家长有着较强依赖性。站在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学部分是教师包办,上课时,强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下课后,学生需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然而,民族预科生已然处于新环境之中,学生的弱点全部显现,在生活方面,无法做到自理;在学习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难点以及重点内容,强调学生自学,知识要点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过去被动地位变于主动地位,然而,大部分民族预科生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在少了家长帮助之后,学生之前的依赖性成为了惰性,教师若是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很少有学生主动去预习知识点、查阅参考资料。
2.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方法
2.1采取爱心教育的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学生每月生活费有时只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因而,学生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就会有所缺失。在教育管理中,爱心教育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首先是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沟通交流后,充分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并且采取一些补助措施,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这一方式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其次,树立学生自信心,在预科学习过程中,应当将增强学生自信心置于学习整个流程中,让学生明白努力方能成功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党、人民、教师的爱护关心之情,增强学生安全感,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建立绘画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体育协会、艺术协会等,使得学生课后时间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度过。根据每个学生所爱好的体育项目,在班级中组织一些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组织班级进行秋游活动、野外露营活动,提高学生自理方面的能力。同样,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同学与老师或者同学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创设一种较为稳定的氛围,消除少数民族预科生封闭的心理。
2.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所教内容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在讲解重点部分以及难点部分时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同时,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当中。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好的榜样,耐心解答学生疑惑,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单个辅导,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运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
3结束语
篇5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实践探索了《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育中独立获取知识、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物理;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33-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优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1]。通过基础物理的课程教学最根本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物理在为少数民族预科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因此,在基础物理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个性化发展,通过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不断创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本文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实践探索了《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育中独立获取知识、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作用。
一、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语不仅是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国家通用语。国家对少数民族推行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双语教育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1)双语师资紧缺,在岗汉语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汉语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教师,在教学业务水平和汉语言文字运用上水平层次不齐;(2)汉语言环境较差,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绝对聚居区由于没有汉语言环境,学生离开教室全用母语交流,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学生不仅学不好汉语,更谈不上运用汉语学好各专业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当地语言文化环境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地方,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前提下,鼓励双语教师使用汉语授课提高学生应用汉语学习交流的能力。在少数民族聚居程度高的地方,努力营造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学校除了鼓励双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间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汉语的机会,还可以号召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大范围营造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语言环境。另外,没有胜任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全国各师范院校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强少数民族教师中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国家要通过全方位的政策创新吸引品学兼优的各民族大学生投身到家乡的双语教育工作中。总之,双语教育是一项关乎各民族教育机会均等、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共同进步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广大双语教师辛勤的劳动和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
二、《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育中的作用
《基础物理》作为一门少数民族预科生预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学中物理知识更新、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育中独立获取知识上的作用。受初高中阶段汉语水平和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习惯被动式学习方式。针对这一现状,基础物理教师应该有所担当率先转变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并积极引导预科生课前课后多读书,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逐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基础物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每一个物理概念、理论和方法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先从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入手,通过启发引导逐渐引出一些物理概念,再结合物理实验中各物理量之间关系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与科学发现过程同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给学生讲解牛顿三定律时,我们会重点强调牛顿三定律无一不是实验定律,首先通过引入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滚动至无限长光滑平面的理想化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的这一运动过程发现物体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外力作用才改变这一运动规律,接着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质量的改变、外力的改变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得出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外力而反比于物体的质量,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一下自然界中有没有单独存在的物体,他们会得出任何物体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中,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基础物理在转变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育中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上的作用。受初高中阶段办学条件和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普遍需要加强。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许多物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发挥基础物理这一优势引入演示实验,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认识简谐振动的运动规律时可以先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让同学们根据演示性实验过程的科学观察认知弹簧振子受到的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大小方向是怎样变化的,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简谐振动的运动规律。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运动的独立性理解,也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包括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让同学们通过科学观察、独立思考后,归纳总结得出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质心的平动和绕质心的转动这一运动规律。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一次作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电路在课堂上给大家演示,通过同学们的科学观察,得出不论什么方式只要引起磁通量的变化都将在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而闭合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穿过其磁通量的变化率决定。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育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作用。受初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基础物理教师除了讲授好书本上的物理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热学时可以基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先从宏观上引入压强、体积、温度、内能、功和热量的概念,再结合气体动理论给出这些物理量的微观解释和热力学第一定律,最后让学生们举例分析热学定律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体现,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再比如,在讲授完电场、磁场和电磁感应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课堂上给大家介绍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加深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最后通过和学生们一起举例分析电磁感应定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体现,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并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基础物理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础物理所讲授的物理学知识源于生产生活并渗透到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它在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双语教学中独立获取知识、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的教育他们[3],基础物理教师在授课中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和故斓慕萄Ъ寄苁票鼗岣腥镜窖生并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进步,增长知识中收获快乐,实现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尔肯・阿不列木,李志军,艾买提・尼亚孜.新疆地区民族类本科生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及教改设想[J].科技信息,2010,27(13):16.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适应、教育
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创新。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提出预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一年预科学习结束后升入本科学习,预科生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民族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性格特点
1.性格各异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的一个重要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在此做了很多研究,他认为“北方寒冷的地区各民族的性格是精力充沛、富于热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亚洲气候炎热,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臣民;他还认为希腊各族人兼有两种禀赋和品德,既具有热忱也有理智,精神健旺所以能永葆自由。他认为希腊人具有着两种品德,主要是因为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南北气候之间的自然环境所致”[2]。笔者认为人的作用会更大于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组成,区域跨越祖国的天南海北,最北的到俄罗斯的边界,南有海南,云南,地域跨度非常大。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性格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来自北方的同学热情豪爽、直性子,南方的小家碧玉、婉约。这样差别巨大的同学聚在一起生活学习必然会出现很多矛盾。尤其是第一次远离家人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身边的人、景、物、饮食、口音都是那么陌生,难免会有诸多负面情绪产生。
2.急于彰显个性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标准的90后,做学生工作以来对90后大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以前社会对80后有着颇多的批评指责:骄傲、任性。但是80后的父母很多经历过或者,80后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他们更多受父辈们的教化较多,看看现在一大堆的蚁族、房奴、北漂就能感受到80后骨子里仍旧受传统思想所控制。但是90后就不一样,他们有自己梦想,敢于大声说出来也敢于做出来,不必考虑生计只愿顺自己的心情,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在这个高中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特殊时期,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一些学生盲目标新立异,彰显个性,而没有考虑到方向和手段的正确。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
1.失落心理
高中生都有一个理想就是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是他们在中学努力学习的动机,在他们的想象中大学时神秘的,有宁静美丽的校园,有知识渊博的教授,有浪漫情趣的课余文化生活,然而高考成绩不理想,大学梦的消失,亲人老师的指责,进入预科学习后,学习上仍然像高中生一样补习中学的课程,加上单调乏味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会更加失落。很多人认为预科一年就是浑浑噩噩的过完,一年后才真正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2.压力并存
学习上:没有了高中那么沉重的作业和考试压迫、没有了班主任天天耳提面命的监督、没有了家长琐碎的唠叨,一下子感觉自由了,但是随着自由一起来的还有恐慌,由于习惯了高中时期被监督被监管的被动学习方式,有些同学缺乏自学能力,不能掌握大学学习规律,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很多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状态。很多同学无法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有厌学、上课不集中、逃课等现象。
3.人际交往紧张
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域生活习俗差别较大,语言不通,给一些同学带来较大困扰,有些同学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出现孤独、郁闷、多疑、压抑等负面情绪。
4.自我认知障碍
由于预科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我意识也不太成熟,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优缺点,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比如有的同学以前是班里的尖子生和班干部,到大学后表现出很狂妄的个性,有的同学高考分数不是很高,到大学会过分自卑等等问题。
三、少数民族预科生适应问题的教育措施
1.积极开展应对教育,帮助预科生提高应对能力
院系领导和老师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多次深入宿舍和同学聊天,了解同学们衣食住行、心理、学习等多方面生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异地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像家里一样,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有困难处处有人关心有安全感。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异地大学生活。从思想上耐心引导、生活上关心爱护、纪律上严格要求、学习上热情帮助、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争先创优”良好学习氛围。
2.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在党总支领导下,加强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引导管理,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为学生创造有两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环境友好型宿舍评比,全力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卫生检查的不足,解决个别学生宿舍稍差的弊病,做好学生在早操、内务整理等方面的工作。
篇7
关键词:普通化学;少数民族预科生;教学模式
民族预科生是以少数民族学校学生为招考对象的特殊群体,普通化学是少数民族预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强,知识结构较为独立,这给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更是难上加难,目前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对化学术语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中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老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学习教育理论的心得和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民族预科生普通化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选准学生起点、因材施教进行化学教学
预科教育和普通大学相比,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和加强少数民族普通化学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新课题。预科学生的入学成绩一般低于统招生,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部分学生缺少求知欲,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与学不易很好配合。怎样把握好预科普通化学的教学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贯彻可接受性原则,以创建亲切和谐的教学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必须把教学起点适当放低一点,依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承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挖掘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衔接。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促进化学教学
少数民族预科普通化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经过整理、归纳再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每年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我们对普通化学做一次导入,从化学这门学科名称的由来及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实际联系。如:服装原材料的分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装修所带来的污染、汽车的尾气污染等。这些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首先意识到这些问题均与化学知识有关。以事实向学生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强调学好化学课对专业课学习的作用,启发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化学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就业的需要。短短的一节课,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化学学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以后的教学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调整学生学习角色,将互动式教学融入化学教学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构成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式”“压迫式”教学模式,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间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预习及查阅资料,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问题讨论的需要。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教师要想调动学生课堂主动性,必须精心准备,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互动式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气氛活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学会研究探讨,改进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普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步骤看一步做一步,整个实验做下来没有掌握重点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因而,必须改变实验课教学模式,实验前拿出大约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初步了解,也可以采用让某位学生先讲述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问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为了实验前的提问,就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学生做实验就会感到思路清晰,在实验中操作规范,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篇8
针对预科少数民族学生组织纪律意识淡漠、卫生意识弱、自控能力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的现状,抓好“两个阶段四个时期”,完成“三项任务”,讲规矩规范学生行为。首先抓好军训和开学第一个月这两个时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快适应新环境。入校伊始的军训是很好的“讲规矩、立规矩”的时期,充分利用部队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军人的“服从”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在要求学生“怎么样’的同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讲清楚执行规章制度和他们的成长是什么关系,教师以爱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第二个时期则是开学第一个月,这个月是对军训成果的巩固,更是习惯养成很重要的“刻意、自然”阶段,还需要刻意地提醒学生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督促跟进,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约束学生行为,使日常行为规范化、常态化,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个时期则是之后的预科一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重点是抓反复。这一阶段也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时期反复性较多,尤其是在第二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因此这一时期依旧是继续强化巩固,必要时对学生“绳之以法”,确保行为习惯的养成。规范学生行为一是学生管理的需要,二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规矩”意识为其尽快适应社会融入岗位奠定基础。
二、“群体”与“集体”
少数民族学生与广大汉族学生同样有着强烈的时代特点,但少数民族学生又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如具有较强的本民族认同感,自我民族意识较强;容易“抱团”;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自觉融入度不够;班级管理、学生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以汉语学习为突破口,以活动为抓手,打破“小群体”培养“大集体”,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由于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大部分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较差,口语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弱。外显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科学,学习自觉性差,上课不记笔记,思考问题不主动,课后完成作业不自觉等。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加强学风建设是预科期间很重要的一项任务。首先澄清部分学生中的模糊认识,使学生明确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沟通的工具,在使用和发展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实现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交流。双语甚至多语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学习汉语,对个人、对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其次以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为终极评价目标,打破“在课堂中学汉语”的固有思维,创造课堂外语言环境。通过开展“民汉一帮一”、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新朋友、增长知识、了解专业、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帮助学生渡过学习关。
三、“民族”与“国家”
篇9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5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
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全部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边(边远地区)、山(山区)、穷(贫穷地区)地区。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这些学生彼此间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面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顺利度过预科学习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西民族大学2007级全体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共1 073人,收回有效问卷1 07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396名,女生674名,未填写性别的3名;壮族学生644名,毛南族学生14名,瑶族学生50名,侗族学生45名,苗族学生47名,水族学生7名,仫佬族学生16名,仡佬族学生3名,京族学生4名,彝族学生1名,满族学生1名,未填写民族的241人。选取2007级汉族学生1 245人为对照组,男生523名,女生722名。
1. 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90个测量项目,分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与睡眠饮食有关的附加项,从无症状到有严重症状分为1~5分5个等级,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心身症状越严重。一般规定,10个因子中任意1个因子分值大于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心身症状越严重。在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入学2个月后,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淑凡软件公司开发的开拓者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网络测试。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1 073名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SCL-90中10个因子中任意1个因子≥3的为78人次,占总人次的7.26%,其心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汉族大一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任意1个因子≥3的共48人次,占总人次的3.85%。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检出率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7,P=0.000)。
2.2 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与汉族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在9个因子项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心身症状更为明显,见表1。
2.3 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比较 由表2可见,女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5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26%,明显高于汉族大一学生检出率,与广西民族大学2005级本科生、2006级本科生入学时相比,也是明显较高,而与佘少华[1]2004年对广西少数民族师专学生的研究结果比较,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师专学生(11.6%),说明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比普通本科生要差,但相比于少数民族师专学生则要好,这可能与本科院校对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
调查表明,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身症状与汉族大一学生相比,总体情况均表现为心身症状更严重,与江西地区的民族预科学生比较,广西预科学生除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与江西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得分[2]相似以外,在其他8个因子项的得分均高于江西预科学生,心身症状也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招生对象3个100%的界定(100%边山穷地区,100%少数民族,100%农业人口考生),而其他某些地区的预科生许多来自于城市,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均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庭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因此导致预科生的心境更加压抑,强迫更多。(2)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大多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据近几年预科学院统计,90%以上的学生是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无疑使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使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种对人生既抱希望又常怀失望、对前途急需选择又无所适从的失落状态。(3)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来自多个地区、多民族,习惯、风俗、爱好各异,学习起点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同学之间的彼此融合也需要进行调适。(4)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集合了高中生(会考合格、高中毕业)与不合格的大学生(高考选拔低于本科录取),这种非中学生、非本科生的角色定位,还面临着以后的专业选择,让许多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学习生活茫然,角色混乱。根据该校心理咨询情况的统计显示,许多预科生在自己以后的专业选择、就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扰。因此,在他们身上痛苦与憧憬并存,颓废与奋发同在,自卑与自信俱有,所固有的先天不足遭遇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转变时,心理问题就会更为严重。
调查还表明,少数民族大学预科女生在10个因子项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项上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总人数为674人,占总体预科生的62.8%,调查结果可能与性别角色差异与民族预科生的生源有关。首先,在就业或任务分配等方面,女生较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以及一些行业对性别的歧视,造成女生就业受阻,女性在生存竞争中没有保护与照顾的平等。其次,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大都来自边远的农村或者山区,这些地区文化思想比较落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较低,所以女性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更容易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性,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失望情绪。来自这些地区的女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特别是异往方面缺乏正确的教育,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正如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指出的: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3]。
4 参考文献
[1] 佘少华.少数民族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56-58.
[2] 汪小琴,张建灿,罗亮.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42-44.
篇10
【关键词】民族预科 英语听说 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针对55个少数民族准大学生实行的一项优惠政策。目前国内高校预科教育的教学主要是以预为主,以补为辅,培养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针对一年制民族预科学生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预科高校大多采取了分阶段分层次分文理的多种教学模式。预科英语听说课程以相关层次教材学习为主导,辅以其他听说材料,借助多媒体设备,旨在全面提高预科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一、教学现状
本校一年制民族预科学生在英语听说技能上是有一定基础的,尤其是部署层次预科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更是基于平均之上,但总体上预科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与本科英语听说能力要求相比,大多数预科生基础相对较薄弱,普遍存在一些学生英语听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不敢开口,不会表达。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上后劲不足,不能有效地坚持英语听说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二、学习兴趣与应对策略
1.心理上重视,高瞻远瞩。预科生英语听说兴趣不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对预科阶段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应把目光放长远,不单纯的以分数为目标,以及格为底线,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多途径多方式的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同时,预科教师在心理上要对预科教学重视和负责,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英语听说学习上的困惑,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预科教学要充分认识到预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同时做到把少数民族特色和英语学习巧妙结合起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 热爱音乐。因此,在英语听说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学习和演唱英文歌曲等,提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尝试用英语来介绍推广自己的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化。例如在本校一年一度的少数民族游园会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交流和推广本民族文化特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寓教于乐,丰富课堂。培养和提高英语听说学习的兴趣要把日常生活、个人爱好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丰富第二课堂,甚至开展“第三课堂”,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扩大知识领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在英语听说课堂中,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开展课内英语短剧表演,脱口秀和英语有关的才艺展示等,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勤开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借助多媒体,穿插一些相关电影,电视剧,节目秀,演讲,广告等方面的英语学习,丰富听说学习内容。第二课堂的开展,例如英语歌曲比赛,演讲比赛,英语角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全面发展各项能力。不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把英语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例如多关注在食品,饮料和其他日常用品的商标和广告语,公告栏、路标等上面使用到的英语词汇,巩固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积累过程。此外,学生应主动寻找个人兴趣和英语听说学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减少学习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值得注意的是,寓教于乐的英语听说学习有时候可能会呈现出本末倒置的趋势,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沉迷娱乐信息中而忽略了听说实在技能的巩固和掌握。在这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张弛有度。
4.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英语听说学习兴趣的提高与维持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听说课堂要打破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学习者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现,敢于自主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情感和视觉的疲劳期,注入新的学习活力和动力,培养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5.教师用心,师生和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习兴趣自然有保障,而师生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预科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崇高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用心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做到不在人格上贬低,不在学识上糊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效的提高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民族预科英语听说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在差异中求平等,在差异中求进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英语听说学习兴趣的提高在于预科学生明确阶段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同时,英语听说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保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兴趣,为预科学生在以后目标院校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