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30 03: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边塞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边塞诗词

篇1

边塞诗词是反映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词,这类诗词大多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所抒发出来的情感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绮丽俊俏,雄浑挺拔,或清新优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行云,或低回浅唱,感慨万千;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艺的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现象中,霎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美景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发出了对为国御敌戍边,立功异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凉飕飕。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而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的。

第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儿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定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山、阴山、凉州、长城、琵琶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来作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戏剧性,极富弦外音。

边塞诗词的鉴赏方法有了,而且不只一种,这就需要考生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词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相对应的方法,正确做出解答。

篇2

在静谧深邃的梦境里,总时长有一双晶莹熠熠的美丽眸子烘出一片亮光,一对浓密纤长的颤颤睫毛眨巴着,衬出你精致的脸庞。

——题记

当你为满园春色所折服,你是否会看见一个园丁在浇水施肥;当你垂眸深嗅花蕊弥漫出的奇香,你是否会看见一个园丁在精心打理;当你为藤蔓的蜿蜒奇特所震撼,你是否会看到一个园丁在修修剪剪……老师,是我们的导航,是我们的朋友,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他们都曾让我感动。

似精灵飞舞

脑海里这快乐活力又亲切的少女形象,还要追溯到幼儿园。

人人皆爱美,我自然不例外。小时候,别的孩子都是一头利索的短发,最多不过扎两个小羊角,我却有一头乌黑柔顺的长发,我喜欢把它绾许多下,垂于肩后,跑起来随风乱颤,很可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有了一个特殊的“癖好”。我喜欢趴着午睡,没有人问我为什么,是那个有着美丽大眼的女老师细心地发现了,并告诉了我妈妈。我很一本正经的回答:我怕睡觉把头发压坏!

这漂亮的女老师,像精灵一样每天都和孩子们乐得融洽的女老师,对我说以后没必要天天趴着睡,因为她会为我梳头。

她的手很巧会梳各种我没见过的头型。她的动作很轻柔,揽过我两鬓间的碎发,轻轻梳起头发,就像溪水从指缝间穿梭,潺潺流过。

我幼儿园时很能惹其他孩子哭闹,没少承蒙这漂亮的老师“照顾”,我们既是师生,也像朋友。

如慈母教诲

上小学时,我的成绩一直不错, 但社交方面总有些欠缺,总是会有不同的同学与我闹矛盾。每一次,受了别人的气,心总会不停颤抖,鼻子一酸,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就像黑暗里有无数双发散着亮光的眼睛地对着你,可你却只能蜷缩着身躯躲在墙角一个人承受。心酸、愤怒、委屈、恐惧……就像打翻了调料瓶,五味杂陈。

是她,我的老师,她没有二八妙龄,没有万丈活力。她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妇,有着无数的社会阅历,会像教导子女一样开导我。她脸上的皱纹总给人一种慈祥的感觉。在我取得成绩时,她会微微点头表示赞许;失误时,也平平淡淡的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依旧给予我殷切的希望。我在学习上教给我受益匪浅方法技巧,在相处中教我敛藏锐气,虚心接纳。

她给我很多帮助,每次与她谈话后,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她既是我的老师,也像我的慈母。

生活就是这样,成功与失败交织着。有一些重要的人,就像两种心境的交集点,不同时刻带给你不同感受。

过去,现在,将来,我身边道好老师呵,我将永远记住你们的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篇3

1、关注题干。诗歌鉴赏题,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我们往往忽略,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金陵”是南京的别名,“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登”是动词,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可以得知,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感情,了解这些后,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例如,对比手法的使用,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古代大多数诗词中,多数都有景色描写,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如果景物多,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但是通过注释,再结合标题,我们知道,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往往也有很多暗示。题目是考察学生,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

篇4

首先要明确古诗词鉴赏的考试规律和考试常出现的题型。它的考试规律是:为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分值3~6分,一般情况下是赏析一首诗,题目设置为一至两个。所考查古诗以课内居多,绝句为主。常考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就赏析情况进行辨析;填空题,填写与诗词相关的内容,词句;简答题,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字词句的赏析等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思考。

初三学生在中考备考过程中要对古诗词进行全方位复习和总结,全面掌握其主要包含的知识点。下面笔者就古诗词相关知识点进行简要总结和阐述:

一是明确古代诗歌的分类,按语言形式分为诗、词、曲等;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按体裁内容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和送别诗等。

二是明确古诗词曲的内容分类,主要包括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或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和行旅诗等。

三是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例如比喻、通感、对偶、双关、借代、设问和夸张等;表达方式,例如抒情和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工笔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赋、比、兴、象征、衬托、想象、联想,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直抒胸臆等。

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广东湛江中考试题来说明一下解题思路和方法: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篇5

关键词:古诗词 有效教学 联想 想象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实施建议,高二下半学期,语文教学进入到《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前,苏州市各高中选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不像必修课那样重视;二是学生缺少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了解,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境等;三是面对古诗词,学生普遍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不能展开欣赏古诗词的重要要素——联想和想象。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细细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学生正是缺乏了联想和想象,才说不出个中体会,道不明期间内涵。

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它以少量的文字包孕丰富的思想内容,联想和想象是诗词艺术的翅膀,同样也是诗词鉴赏的触发媒介。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固然是心骛八级、神游万仞;而读者在品读时,必然也需发挥联想、展开想象,思接千载,寻求诗词之中所包含的无尽韵味。据此,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来引领古诗词学习,从而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以如下三方面为抓手。

一.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

“诗言志”,诗词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表达自己志向的载体。诗人的不同经历和社会体验会激发其不同的思想情感并融入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古诗词教学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诗背景对解读诗词,理解其内涵起到关键的作用。引导学生循着诗词中的情感联想到诗人当时的生活与经历,由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作背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

例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如能由诗人生平展开联想,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指导学生在诵读该诗后,找出隐含诗人情感的诗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问及这两句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否矛盾时,学生就开始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李白此时已失去抱负,对现实已消极至极;但与此相反,有人认为李白此时的心态还是很豪放的。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诗人的生平,此诗为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所作,李白一生欲为国家出力,最终病倒在赶赴战场的路上,虽然一生屡遭挫折,但其内心依然是慷慨激昂。由此,再回到该诗,想象写诗的背景。当时李白在看透朝廷黑暗之后选择了离开,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内心必然充满伤痛,于是借助美好的梦境来暂时舒缓其内心的伤感,所以当从梦中醒来,会有看似消极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之叹,这美好的梦就如他当初去长安时的情景,毕竟短暂,亦如水东流,但诗人并不会因为短暂失意而失去内心的豪放与爱国情怀,所以即使是痛也要痛得豪放,然后继续前行。可见,充分了解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诗的背景之后,诗人借诗言志的情感就不难把握了。

二.鉴赏诵读诗词,联想写诗意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熟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体会和理解写诗意境的过程。“熟读”是“吟”的前提,更是鉴赏诗词的基础。诵读诗词,可以给予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抓手和依据,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联想写诗意境的内容与空间。鉴赏诵读诗词,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赏析相同题材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题材并不多,就每一首诗词来说,题材的划分是比较明显的。相同题材的诗词,其写作的角度、写作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抒情的方式等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似之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同一题材的诗词可以通过归类,打包一起让学生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充分熟悉某类题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并进行一定的概括总结。以后,在欣赏此类题材的诗词时,学生就有了类比的抓手,理解起诗词的意境来,也就能得心应手。

例如,在学习高适的《燕歌行》之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了十几首边塞诗词:有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柳中庸的《征人怨》;卢纶的《塞下曲六首》等。学生通过诵读,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出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乐器、情感倾向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了边塞诗通常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衬托边塞战士苦寒之地的英勇征战,或是描写战争的残酷等等。此后,再来鉴赏《燕歌行》,学生就能结合自己对边塞诗的归纳和总结来展开联想类比,想象的空间更广阔,解读的视角更广泛。看到“寒声一夜传刁斗”脑中立刻会出现“月黑雁飞高”的情景,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更加地寒冷和凄凉;看到“死节从来岂顾勋”就会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见士兵斗志的坚定……一句句的诗在学生脑中的形象丰满起来,诗词的意境也就一层层浮现,隐于其中的对比反衬手法和批判讽刺的主旨就逐步显现出来。

2.读懂诗词,领悟意蕴

要欣赏诗词,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把诗词字面上的意思读懂,但是不少学生却连这点都做不好。他们不会用联想和想象去合理地扩展诗词的字面意思,只是死抠诗词中那几个有限的文字机械地阅读,所以很难领悟诗词的内在意蕴。在欣赏诗词时,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化归诗词题材外,更要关注诗词本身,从中抓取主要信息,读懂诗词,领悟意蕴。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深长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教师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联想,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从而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例如,在欣赏马戴的《出塞》时,笔者要求学生赏析“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缺”字。不少学生看到“缺”,又看到“缺宝刀”这个动宾式的短语,就不加思索地得出是“缺少宝刀”的意思。笔者又让学生将两句诗翻译出来,学生翻译成:将士们卷起旗帜,晚上夜袭单于,和胡兵乱砍一气,发现缺少宝刀。显然,这样的翻译是不合情理的,上了战场的将士,怎么可能在和胡兵乱砍一气后才发现缺少自己的武器呢?很明显学生没有结合诗句来分析这个“缺”字。要理解该字必须把这首诗好好地读读,要抓住诗句中的“夜劫”、“乱斫”等字眼展开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化成生动合理的画面。经笔者这样一点拨,学生重新翻译:将士们卷起队伍中的旗帜,衔枚疾走,夜袭单于,和胡兵经过一场激烈的打斗后,连锋利的宝刀都钝了。这样领悟意蕴就很确切,学生感悟到“夜劫”是有准备的行动,“乱斫”是战斗场面的激烈,然后在此基础上想像激战中的宝刀,钝或缺口应该是正确的意蕴。

三.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诗中韵味

诗人写诗,肯定是有感而发,有情而抒,诗词是他们生活经历和真实情感的写照。有时读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和诗人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诵读某些诗词时,教师就可以由诗歌的某个点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的联想,使自己走进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味。

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里面有这样的诗句:枳花明驿墙。书上的注释为:墙边枳树的花使驿站的墙都显得明艳。这样的注释给人的感觉是诗人此时的心情不错,所以看到花时,觉得花很艳很美,使驿站也明艳起来。枳花在这里是来衬托诗人心情的,这样解读对吗?有不少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早起的生活情景,有的学生沉思了一会,发出“哦”的声响,之后让学生再来赏析,他们就讲得很好:每天早起,天不是很亮,所以看到白色的花时,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雪白的颜色在灰黑色的背景上越加显得白,这是颜色上的一种刺激,更是对天色的一种衬托,点明了诗歌题目中的“早”字。学生这样的理解,才更切合诗人的主旨。可见,学习古诗词时,有时如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许能更确切感悟诗词中的韵味。看来,学习古诗词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积累也有一定联系,所以,平时要引导学生用一颗细腻的心去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综上所述,阅读鉴赏古诗词,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种联想和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而是由诗词本身触发,将头脑中贮存的表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只有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古诗词,才能顺利畅游在古诗词解读的海洋。

参考文献:

[1]谭金芸.想象,在这里飞扬[J].语文教学通讯,2003(2):18.

篇6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资源,其含蓄、凝练、优美而富有哲理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古典诗词的深度与广度的挖掘和拓展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与语文素养的表现,更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展现。将古典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深度融合,对形成富有诗意及内涵的写作风格,增加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人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品味古人情感,有感而发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虽内容丰富但大都比较散乱,没有基本的分类,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方法老套陈旧,基本上按照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释全文、督促学生背诵的教学思路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典诗词情感及美感的领悟。学生不能真正地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更谈不上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借用古典诗词写作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古典诗词教学想要更好地发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作用,必须打散现有课本和指定补充阅读教材的古典诗词,并依据主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在学生和古典诗词间架设起一座情感的桥梁,超越时空框架的限制,实现与古人的对话,体验古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按照主题和风格,小学课本及补充读物里的古典诗词可以大致分为边塞诗、写景诗、咏物诗、感怀诗等几类。以边塞诗为例,根据内容和情感又可以分为思念故土(人)、爱国忧患、渴望安定等类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就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则倾诉了作者的一腔爱国情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触发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也从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让我们看到了将士誓死抗争的决心和必胜的坚定信念。诸如此类,把古典诗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效地构建古典诗词知识系统,让学生感同身受、心领神会,在作文的过程中巧妙运用,能为作文涂抹出一道道亮丽的色彩。

二、接轨日常生活,让作文下笔有物

想要作文写得好、写得妙,学生就要小中见大,从日常熟悉的生活取材,这样才能言之有物,下笔有神。而古典诗词虽然能吟能诵,但因年代久远,学生与这些经典有着不可忽略的隔阂感。消除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陌生感和隔阂感才能让学生深度挖掘这些文学宝藏,汲取营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此,教师要配合写作的主题进行科学、有效的作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依循古典诗词的历史脉络,使情感与日常生活接轨,让学生心有灵犀,乐在其中。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表现的是一个科场落第、漂泊在外的书生的落魄与孤寂。夜半时分,孤独无眠,钟声悠远,短短四句诗描写了六种景物、一种情绪,内容上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相结合,表现手法上做到了景为情用、动静结合、疏密有致,是描写性作文和抒情性作文的绝好素材。从“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这首诗会叙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以“夜半钟声到客船”结尾,又渲染了怎样的寂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情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大胆的想象。寒山寺本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小庙,却因这首诗而名扬天下。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张继的落榜使他流芳千古,由此可见,人生的得与失、成与败并不是一时或一事就能决定的。由此及彼,放眼现实,这对学生来说可谓意义非凡。

三、巧用古典诗词,让作文妙笔生花

好的文章往往辞藻华美、妙语连珠、清秀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古典诗词作为中国语言的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的语言素材,巧妙合理地运用,可以让作文摆脱枯燥晦涩,脱胎换骨。

古典诗词的使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化为己用、巧妙仿用三种。直接引用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运用方式,对作文具有巧妙的点缀作用。如“太阳把光芒洒在湖面上,一阵微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显得格外绚丽。大片的莲叶衬托着荷花,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古诗的恰当引用为这篇作文增添了不少色彩。

化为己用是对古诗词的重新演绎,不是照搬。合理的想象,辅以优美的辞藻、巧妙的修辞,能让读者觉得似曾相识而拍案叫绝。如“夏天的早晨,我常在这条树荫的路上散步,每次我都从这条路边的高房里,听见一串琴声飞出来,轻轻地敲打着从树荫中透射过来的阳光,也摇动着枝头的树叶……”(选自柯蓝《树荫路上的琴声》)这分明就是“琴声寂静树云深”的精彩演绎。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古诗词;比较法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人们用来鉴别事物的优劣真伪的方法,是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离不开的方法。比较鉴赏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将其有关的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训练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横向、纵向比较。

一、通过题材比较,同时积累更多的古诗词

学习王昌龄《出塞》一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日门关。”进行比较。两者都描写了大漠风光、边关军旅生活的艰苦,抒发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联系起来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效果更好。同时联系其他边塞诗《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等等,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地把握边塞诗的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广泛有言志、咏怀、咏物、写景、征戎、闺怨等。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它们分类学习,让题材相类似的诗歌慢慢地刻在脑子里,久而久之使学生在脑中形成条形识别码,这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及其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意象比较让学生准确把握诗人要表达感情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塞露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归雁”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古人常以“雁”抒写内心的思乡怀旧,羁旅孤苦之情。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青山”“绿水”“船”等丰富意象又呈现出平和美好的画面,诗人的心境似乎是舒坦怡然的,同时又传达出淡淡的惆怅。而王维《使之塞上》“单车欲问处,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的“归雁”意象学生很容易理解诗中同样思乡的惆怅,然而两者蕴含情感有所不同。前者,读者在诗歌描绘的美景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陶醉与舒畅中引发淡淡的哀愁,而后者,读者感受到时诗人身负使命的肃然,塞外景色壮丽苍凉,正如诗人此时的心境“单车”“孤烟”更加深了去国怀乡,人生失意孤寂。通过对比学生对两首诗的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通过文字对比揣摩作品中人物内心变化,从而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作者要抒发的感情。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起到指导作用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时注意对关键字的对比分析。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词五首》的教学中。我就把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进行对比教学。《望江南》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和《武陵春》中的“风住沉香花把尽,日晚倦梳头”都写妇女的梳洗打扮。其中,《望江南》中的“罢”与《武陵春》的“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梳洗罢”中的“罢”表现女主人公一早就梳洗好凭栏等待,流露她对爱人归来充满期待的急切心情。而“倦梳头”中的“倦”写出了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后万念俱灰的心理状态。两者互相对比让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受到很大的触动,这时老师乘机点拨,让他们更好理解人物当时的感情。通过对比对字词的考究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通过作者前后期作品的比较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变化,

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李清照前期的词《如梦令》两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处处可以看到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而她后期的词,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把她前后期的词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对比。学生对作者生平与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有深刻的认识。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古诗词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欣赏古诗词,就需从诗词意境入手,“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阅读境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何为意境?简言之,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主观(意)与客观(境)的审美统一,现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为《白雪歌》)为例,进行赏析阅读。

《白雪歌》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叹边塞奇异的雪景,表现送友惜别深情的歌行体诗作。诗歌前十句咏白雪,后八句述别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飞雪,风卷草折,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内地还是秋高气爽,边地已是鹅毛飘飘,劲风,南来诗人的惊异之情不言而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因地制宜,随物赋形,信手撷取了边塞常见的冬雪压枝之意象,发挥奇特的想象,以大写意手法,将朔方冬雪比作南国春花,比喻新颖贴切。这冬雪压枝的奇景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描摹出了塞外风光的壮美俊丽特色,给予人无限新奇之感。使塞外严寒透露出融融春意,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真可谓“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颇富浪漫色彩。这是盛唐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盛唐之音的充分透射。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描绘成春天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才会幻化成一片温馨的春光,审美对象(满树雪花)的壮美俊丽与审美主体(诗人自己)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度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毕竟是异域送客东归,对在内地很少见到这样的雪景,又对遍野梨花习以为常的关中诗人来说,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故乡生活的眷顾,咏颂雪景中寄托着诗人送客东归而引起的对家乡故土和家中亲人的思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的评价可谓一言中的。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湿”从细处着笔,体物入微,场景也由帐外移到了帐内,风吹雪落,冷寒潜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高度不平等之下,将军、都护身穿狐裘,夜拥锦衾尚且冷得“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那翘首盼望征袍的广大士兵,他们身受的酷寒自然不言而喻。这从侧面写出边塞雪野的酷寒,但这还不止表现自然威力的美和伟大,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反衬人们在与自然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最终征服和掌握其所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在卫国战争中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从而反映出盛唐时代中华民族的雄大魄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阅雪景的美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浩瀚的沙漠浓云密布,冰天雪地。放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给人一种苍凉厚重的感觉。夸张的笔墨,互文的手法,“愁”、“惨”又语带双关,既点明了送别的环境,又使我们体味到了离愁别绪。“天犹如此,人何以堪”?

正是在这阴云密布、寒入肌骨的氛围中响起了音乐声,诗歌自然由咏雪转向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置办酒宴,饯别归客,自然少不了音乐。“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举,而不谈音乐本身,借代手法告诉读者,入目的全是胡器,入耳的尽是胡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于离别之外另有一番滋味,“越鸟巢南,狐死首丘”,更何况诗人是一个家中还有老母妻儿的活生生的人。描写音乐堪称武侠小说中的“重、拙、大”之至高境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至辕门,时已黄昏,看到的除了矗立在军营中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外,就全是飘飘扬扬的大雪和白茫茫的一片雪漠,给人一种清冷死寂的感觉。唯一能给人带来一丝亮色、一点暖意的,就是那冰天雪地中的一面红旗,但它却在吹折白草的劲风中硬硬地垂落着,丝毫也不能翻动。可想而知,旗帜上的冰凌是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酷寒。雪中之红更构成凄美的情调。朋友却要在这样的冰雪天地中连夜赶路,“长路关山何时尽”,朋友能平安到家吗?绵绵情思正如那茫茫白雪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诗人毕竟是豪放不羁、意气勃发的盛唐人的杰出代表,他以盛唐人特有的豪壮气概,在冰天雪地的离愁别绪中寄激情和热烈于玉砌世界一点红中,在凄冷境界中加入了一点暖意,使送别的愁苦中蕴含一丝喜悦,真可谓妙手回春。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难舍,但“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然而大雪封山,朋友旅途会顺利吗?惜别中暗含着对朋友的隐忧和关照之情,不言情而情深义重。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辽阔的背景中,峰回路转,朋友已消失在视线之外,而诗人仍然呆呆地凝望着面前留下的一串串马蹄印,若有所思,若有所失。他在想些什么呢?有可能是为朋友“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担忧,也有可能是为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漂泊无定、归期未卜而感慨,也许是为送别友人后“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惆怅,也许是念叨着家中“母老家贫子幼”的艰辛,还有可能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瘠苦。悠悠情思正如那一头乱发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这句与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此诗咏雪中送别,感怀中咏雪,把塞外的雪景描绘得壮美俊丽,同时抒发了因送友进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苍茫边塞雪野雄浑的背景又使诗作不失旷达和豪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9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屈子赋离骚、陶潜诗田园、杜工部、李青莲、坡、辛稼轩,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古代诗文诵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风尚,辽宁省灯塔市(以下简称“我市”)也借着这股东风,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小学语文学术年会”“中秋诗文诵读会”“新年诗文诵读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把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做法,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语文知识的积淀,还增强了表演能力,一举多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要求我们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少年时代记忆的内容往往能终生不忘,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让每一名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河中游弋,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诵读得法对于这项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与圣贤同行,与经典同在,我们做好了准备。

一、让诵读之花开遍校园

辽宁省灯塔市沈旦堡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校本课程中采用课外阅读以及古诗文诵读作为主要内容,自编教材,为不同年部的学生定下不同的诗文内容,每当晨读和午读时间,校园内都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

(1)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热爱诗词,才能读出韵律,背出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诗歌的背景资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背诵杜甫的《登高》,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学生只有了解了杜甫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才能激起兴趣,学习诗的内容。还有些诗,是有故事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张继赶考落榜,返乡途中作诗《枫桥夜泊》,没想到这首诗却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2)正音。这是读好诗文的先决条件。古代诗文博大精深,在阅读课外诗文篇目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音节,利用字典、课外书等工具,把音读准,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才能在读中体会诗词的含义。

(3)诵读悟情。课外诗文的诗意不必像课内诗词那样逐字逐句地的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品读。以多种形式练读,如小组读、指名读、读名句比感情、轮读等做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个别难懂的地方,只需教师点拨即可。

(4)背诵展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在多样背诵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语感的熏陶,在班级内开展朝代及诗内容连线比赛,以及小组抽签背诵经典诗文比赛,这样可使学生对一些名词佳句印象深刻,对已经背诵熟练的古诗进行复习巩固,不易混淆。

二、让诵读新风吹向舞台

我市及我校都对诗文诵读活动异常重视,所以在诗文诵读表演方面,也需要教师下足工夫进行编排。首先,表演形式要配合诗的意境展开,这样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在诵读中提升自身素质,积累语文素养。如表演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咏酒的诗篇,极具个性,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气势潇洒。于是我编排学生进行饮宴场面的表演,配合气势恢宏的吟诵,效果非常好;再如表演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于是在表演中,我加入了配乐与舞蹈的元素,两位女孩在透明伞下翩然起舞,更加烘托出了那淡淡的离愁。其次,表演中的朗诵比普通的背诵、吟诵更难,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配合诗歌的感情,或高亢、或委婉,尺度很难拿捏。因此形式要多样,如吟诵曲调隽永的宋词,适合单人表演,而边塞诗适合铿锵有力的齐诵,我还把太极潇洒扇的武术表演融入到边塞诗的朗诵中,学生朗诵时能配合动作发力,韵律感强,创意独特。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 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14-01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题,虽然每一位老师都会对此加以着重指导,考生也是着重加以训练,但是每一年高考,这一题的得分率仍然是很低。这种状态让许多老师困惑,让许多考生无奈。

为什么在诗词鉴赏上费时费力却依然不见成效?对于高三老师来说,决不能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基础没打牢,而应该结合高三复习的特征努力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以切实有力的方法着力提高诗词鉴赏复习的有效性。

1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对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从高三语文整体复习进度上看,在十分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运用和文言文知识复习之后,诗词鉴赏复习正恰恰处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疲劳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萎靡不振、愁眉苦脸,那么,这种复习怎么能谈上有效性呢?

所以,每到古诗词复习时我都特别注意先从调整学生情绪状态做起,让学生先有轻松的、愉悦的心理情绪,再进一步调整到高涨的、饱满的精神状态。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轻松的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与教学节奏。同时,教师更要学会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堂活动,比如,在理解诗词内容时,笔者着意设计“俗化诗歌”活动,让学生根据诗歌讲故事以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再如,在理解诗歌思想情感时,笔者设计“将心比心”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以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2 吃透考纲,摸清高考动向

这一条确实是老生常谈,但又确实有必要再谈。因为现实高考诗词鉴赏复习低效的的确确是由于有些老师没能吃透考纲,尤其是没有摸清高考动向造成的。纵观04年以来江苏高考古诗词考查,其“江苏特色”是鲜明的,但也是年年有变化,并展现“重理解、重运用、重灵活”的趋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重新审视诗词鉴赏知识体系,淘汰落后信息;另一方面要放弃旧有的复习模式,从重知识构建转到重知识运用来,从过度鉴赏转到准确理解来。

3 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

阅读鉴赏活动有一个同化加工的过程,即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新的信息,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直接影响对所读文章的理解程度。平时阅读鉴赏教学要注意这一特征,要突破高考诗词鉴赏复习的诸多难点更应该时时抓住这一特征。高三学生在进入诗词鉴赏复习之前学习阅读过数目可观的古诗词,也接触过诗词鉴赏的一些术语与方法,只是这些原有知识处于不完善、零碎、肤浅的状态而已。

教师要学会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在知识体系构建时,高三教师最好不要讲完整的知识体系直接教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独立完善知识体系,如总结边塞诗的特征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对以往所接触的边塞诗加以总结,由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自觉构建出的体系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体系;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将原有知识与之比较异同,从而发现问题的症结,从中增长经验、提升能力。

4 抓住诗词的独特性作为鉴赏能力提高的突破口

诗词鉴赏与其他文体鉴赏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有些教师便“以一应百”,用文学鉴赏的通式去处理诗词鉴赏复习,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或者“各色萝卜一锅炖”的混沌不清,或者狡猾地“举一反三”硬套公式。这也是古诗词鉴赏复习低效的原因之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学鉴赏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是最为常见的,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马前桃花马后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诗句中就判断不出来呢?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讲清诗词语言跳跃、省略的特征,物象、意象与意境的转化等古诗词所具有的独特性。

再如诗词鉴赏复习一个很常见的低效现象,很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背了很多的术语和答题模式,可一到做题就发现什么也用不上。简单分析可以说是知识积累没能转化为能力运用,可是再去深究其原因还是有根本不知诗词为何物的因素。

5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除了上面所说的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在课堂教学组织上,它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形式。

高考古诗词复习时,教师一讲到底固不足取,学生无目的无重点地乱哄哄走过场式的谈论更是谈不上所谓的有效性。比如在诗词鉴赏术语复习教学时,不要将“是什么、有哪些”作为讨论的内容,而要将“怎么用”作为重点来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讨论除去课前设计,更多时候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与反应。比如,诗词鉴赏复习自然离不开对应的各种各样的习题,而对于同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从而会有不同的答案出现。这时,教师绝对不应该简单的以“对”或“错”来处理,而应该机智灵活地抛出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刻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辨清是非,解答疑难,提高能力。

6 提高教学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