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监督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6 09:2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项监督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会议贯彻情况
5月28日,我局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会议,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四项监督制度”,重点学习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并对重点条目重点内容,逐字逐句进行解读分解。通过学习,我局干部职工一致认为实施四项监督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同时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握其重要内涵。在以后的工作中抓好贯彻落实,坚持以更加严格的制度,监督选人用人行为、约束选人用人权利。
二、会议贯彻措施
会上,Xx就如何开展四项监督制度学习活动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四项监督制度”是党的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而只有掌握了制度,才能认真地贯彻落实。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把握精神实质,确保融会贯通。同时要注重加强宣传,将“四项监督制度”制作成宣传版面,提高四项监督制度的知晓率,落实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篇2
最近,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及有关事项报告办法、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建立和实施这“四项监督制度”,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措施。
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是对有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改变集体决定、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10种情形之一的,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二是对有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民主推荐测评和考察情况、对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规用人问题不进行查核处理、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规用人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等8种情形之一的,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对有更改伪造推荐测评结果、隐瞒歪曲泄露考察情况、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造成严重后果等8种情形之一的,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对有在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身边工作人员、拉票贿选等8种情形之一的,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
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规定: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越级提拔干部等5种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有破格提拔干部、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提拔任用、领导干部近亲属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内提拔任用、除换届外大批量调整干部等7种情形之一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一报告两评议”制度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包括选拔任用干部的总体情况、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等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督促整改。
离任检查制度规定:市县党委书记因提拔使用、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市县党委选拔任用的干部、本地区用人风气、离任前有无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市县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
篇3
一、主要目标
全所司法行政干警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执法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执法要求得到全面落实;要精通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适应岗位需要,提高执法公信力;严格执法执纪各项硬性规定,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减少群众投诉,工作作风、执法作风进一步转变;基层基础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建立长效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出,分类实施。抓住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岗位实际,科学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各项活动,做到有特色,出亮点,见成效。
2、丰富载体,扎实推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练兵、便民等活动,探索司法行政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有效载体,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和宗旨意识。
3、着眼根本,注重长效。坚持“三项制度”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素质培训、技能练兵、作风转变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提高全所司法干警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主要内容
1、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积极探索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紧贴实际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和落实司法行政干警和人民调解员定期培训制度;紧贴实际全员开展技能练兵,把实战演练作为技能练兵的重要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置演练。每季度在全所进行一次考核评比。
2、找准司法行政工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等。狠抓教育培训建设,提高司法干警矛盾化解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维稳处突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
3、切实丰富和谐警民关系的感情线。紧贴群众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推行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办案告知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出台司法便民利民新举措,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法质量和服务效率,密切警民关系,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形象。
四、具体做法
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司法干警的综合素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坚持立足岗位,紧贴实战,开展练兵活动;通过认真扎实的学习讨论、查找问题、整改提高,努力构建“和谐东塔”、“法治东塔”。
1、坚持集中学习制度。个人学习培训时间不低于60学时,其中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学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对政法工作的指示和县局文件精神。
篇4
关键词:道家;哲学思想;检察机关;支持
中图分类号:B22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23-01
一、从“道法自然”看检察机关支持制度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该思想被称为“道法自然”理论。该思想中“法”的意思是方法,而“道”则是一种哲学规范,万物之哲学规律,“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哲学范畴内的规律要顺应自然、自然而然,万事不能强求,要符合自然规律。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无论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自然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应当要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打破其自身发展的平衡状态。“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自然主义法学观的体现。
“道法自然”哲学观念反映到法律制度中即是要求法律的制订要考虑到所调整之主体的各方利益,使之达到利益平衡的状态。对于检察机关支持制度而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可以成为该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学界认为,当代民事诉讼法中的社会干预理论是检察机关支持制度的法律基础,认为当私权诉讼出现当事人诉讼力量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严重社会不公正时,公权可以介入私权诉讼,以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从而求得社会公正的自然回归。“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法所应当达到的调整状态是将社会调整到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状态。当社会出现了不公正或者力量对比失衡时,“自然”的状态被破坏,这时就须要法律给予外力的介入,来将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重新调整到平衡,以达到自然而然。反应到检察机关支持领域,就是当事人无法独立完成诉讼时,要求检察机关通过对民事诉讼的介入,来打破原来诉讼实力对比不平衡的状态,使当事人的力量对比得以均衡,从而实现社会公正的自然回归。这是检察机关尊重社会现状、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为检察机关支持制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从“无为而治”看检察机关支持制度
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该哲学思想被称为“无为而治”。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之道就是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刻意为之,但是也不能不为。统治者如果能够遵守这样的规律,则万物将能够自然的生长变化。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来说,老子认为统治者最佳的治国之道是“为无为,则无不治”。即统治者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为时为之,不该作为时不为,这样则可以无往而不胜。应当说“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领域内的延伸,同时也是自然主义法学观在构建国家基本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在现代法制理念中,主张司法权的启动要具有被动性,尤其是民事领域内要实行不告不理,这体现了司法机关的“无为”。但这不意味着司法机关可以不作为,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依据法定程序审判案件在当事人双方相互辩论之后居中做出裁决,这体现了司法机关的“无不为”。这就是司法制度中的“无为而治”法律思想。
具体到检察机关支持制度,更是直接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首先,“无为”观念是穷尽救济原则的思想基础。“无为”其本质要求就是不能乱作为。按照穷尽救济原则的要求,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支持,必须先寻求其他途径的救济,在其他途径救济都无结果时,方可寻求检察机关支持。这一方面体现了检察机关在办理支持案件时的慎重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因此,要求检察机关在审查当事人的申请时要审查当事人申请救济的途径是否具有唯一性,如果不具有唯一性即尚有其他途径可以申请救济的,检察机关不应当受理当事人的申请。穷尽救济原则的这种实践要求说明了检察机关在办理支持案件时不能乱作为,要以“无为”的心态来对待当事人的申请。故“无为”的观念也就成为穷尽救济原则的思想基础;其次,“无不为”观念是有限介入原则的思想体现。“无不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求统治者在为政时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乱作为。按照有限介入原则的要求,检察机关在办理支持案件时,要尽量少的介入当事人的民事纠纷,能以较少的投入解决问题的就不用较多的投入来解决。这是检察机关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乱作为的体现;最后,完成诉讼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检察机关支持制度中所追求的目的结果。“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在治国层面是指统治者要不强求、不苛求、不乱作为,要追求顺应自然的结果。检察机关支持制度所要达到的结果就是支持不能独立完成诉讼的当事人把诉讼进行完毕,至于诉讼结果是胜诉或者败诉并不是检察机关支持制度所应关注的问题,如果案件胜诉只不过是该制度具备较强的附加价值,但并不是该制度所追求的必然结果,所以检察机关支持只把当事人能否完成诉讼看成该制度所追求的目标。故“无为而治”思想追求顺应自然的结果是检察机关支持在目的层面的思想基础。
三、从“损有余而补不足”看检察机关支持制度
老子提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该思想称之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解释为,天道就象一张弓一样,弦位高的时候就应当压低一些,弦位低的时候就抬高一些。有剩余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该思想是反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典型代表,其做法就是要寻求贫富力量对比之间的平衡。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在法律领域的体现反映到诉讼法领域内就是要求在当事人双方之间建立诉讼力量对比相平衡的机制,反映到实体法领域内就是要实现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最终使社会公平价值得以彰显。在检察机关支持制度中,申请支持的一方当事人诉讼能力都有所欠缺,都无法独立完成诉讼,在实体上讲会影响当事人权利的正当维护,导致社会公正失衡。而在程序上看,当事人双方的诉讼力量对比失衡后,会影响诉讼程序的公正性。检察机关支持制度的建立,就是要将这种不公正从程序上予以修正,通过帮助当事人完成诉讼来实现力量对比平衡,从而达到社会公正的自然回归,这在支持弱势群体案件中最为明显。可见,“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在社会力量公平分配的理论源泉,是检察机关支持制度的哲学基础。
四、小结
篇5
一、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四项制度”贯彻落实工作,把推行“四项制度”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推动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机遇来抓。于4月26日,我局领导班子及时召开了会议,就我局如何贯彻落实“四项制度”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全面部署。会议决定成立以局长张涛为组长,副局长王勇、副局长刘伯银、副局长饶永贵(原纪检组长)以及执法大队长田景奎为副组长,成员有罗修发、谭钦、林万国,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局机关综合办,由谭钦负责日常工作。会后印发了县安监局《关于成立贯彻落实服务承诺等四项制度领导小组的通知》,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及时印发和下发学习材料
我局办公室为局机关每个公务员购置了《云南省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工作手册》,同时,将“四项制度”的主要文件、领导讲话和相关材料印发给各股室,为推动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及时传达学习,不断提高认识
按照再动员、再学习、再要求、再深化、再落实的原则,我局多次组织学习。4月28日,我局召开了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动员及工作部署大会,会议通过学习省政府制定的“四项制度”,学习了4月22日县委政府动员会议精神,根据部门实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即:要充分认识省政府作出实施“四项制度”决策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贯彻落实“四项制度”的自觉性,切实增强执行“四项制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真学深学透“四项制度”,切实做到熟知“四项制度”、遵守“四项制度”,执行“四项制度”;要对“四项制度”的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切实确保“四项制度”执行有力、落实到位、抓出成效;要有专人主抓这项工作,安排专人承办具体事项,以便迅速启动实施“四项制度”工作,坚决有力地落实好县政府安排部署的有关工作任务;要结合工作职能和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和办法,切实把“四项制度”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要在机关工作作风、服务意识、办事效率上取得显著成效。4月26日下午,按县委政府的要求,局机关5名科级以上领导全部参与在县委党校“四项制度”的培训学习。在6月底全局干部职工共计撰写了学习服务承诺等“四项制度”心得体会文章17篇。6月4日,局机关“四项制度”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对贯彻落实“四项制度”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并提出我局要贯彻落实好“四项制度”,要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要理清部门和股室的职责,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二是要拟定岗位职责,解决好“谁做什么”的问题;三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四要对社会承诺的事项作明确,解决好“怎样监督”的问题;五要制定考核办法,做好考核工作,解决好“如何问责”的问题。通过多次的传达学习,我局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公务员推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机关的服务形象进一步提升。7月8日全体公务员按县劳动人事部门《关于组织我县行政机关干部进行服务承诺内容考试的通知》要求,由局机关自行命题,纪检组长负责阅卷,组织了局机关17名公务员(含参公管理人员)服务承诺等“四项”制度的培训考试,通过此次考试,局机关干部对推行“四项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基本知晓服务承诺等四项制度,自觉兑现服务承诺。
四、采取多种形式,确保“四项制度”有效落实
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好“四项制度”,我局结合部门实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制定和出台适合本单位、本部门贯彻“四项制度”的具体办法,不断把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引向深入。
(一)是及时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服务承诺等“四项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及时研究制定了《xx县安监局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实施方案》和《xx县安监局服务承诺制》、《xx县安监局首问责任制》、《xx县安监局限时办结制》三个制度,并上了墙。
(二)是及时对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
对照“四项制度”的要求,我局明确专人负责,目前正按照《安全生产法》对《xx县安监局行政许可告知书(试行)》等相关工作制度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对现行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各项政策规定、制度进行清理。
(三)是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认真清理
成立了局机关行政审批项目清理领导组,对局机关行政审批所有项目进行了清理,尤其对行政审批办证进行了重点清理,全局共涉及行政审批办证项目共八项,其中有七项属省、市安监局审批办证,我局只负责初审,初审程序合理、时限明确,服务到位。余下一项是烟花爆竹零售点的审批办证是由我局进行,其收费恰当合理。
(四)是加大公示制度,扩大宣传范围
按照实施“四项制度”的要求,局长张涛在县有线电视台进行了公开承诺,我局将“四项制度”及相关背景材料在政府网络平台公示,同时在机关政务公开栏设置“四项制度”宣传栏,将行政审批项目、程序、时限等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和张贴。
(五)是进行工作任务分解
按照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将急需办理的工作事项分解到各股室,明确责任主体。拟定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服务内容、问责事项等内容。
(六)是统一制作工作身份标牌
将机关人员的身份、职务、联系电话等在县政府网络、政务公开栏、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公示,方便服务对象了解办事人员身份,接受监督。
(七)是局机关制定了《xx县安监局实施四项制度责任书》
明确具体落实四项制度条款,对违反条款的干部职明确处罚要求,由局长代表局机关与股室长签订责任书,一般干部职工对股室长负责。建立了有效的约束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以及四项制度的落实。
(八)是建立行政审查会议制度
在原有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行政审查会议制度,制定了行政审查会议办法,规范了会议内容、参会范围、时间,提高办事时效。
五、以贯彻落实“四项制度”为保障,促进局机关安全生产中心工作
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县安全生产死亡指标18人,截止12月20日,全县共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4起,死亡11人,直接经济损失590万元,占市政府下达指标的61%。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少6起,下降60%;死亡人数少3人,下降21.5%;直接经济损失增加251.74万元,上升74.1%;从事故级别来划分,发生较大事故2起(4.23事故、9.09事故),死亡8人;发生一般事故2起,死亡3人;从行业上来划分,煤矿事故1起,死亡5人;非煤矿山事故2起,死亡4人;重点工程建设事故1起,死亡2人。总的安全形势趋于平稳,安全生产工作为构建“和谐彝良”、“平安彝良”作出的努力。2008年,局机关开展的“百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六月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行政执法工作”、“综合维稳工作”、“党建工作”等均受到市安监局以及县委政府表彰。
总之,在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周密部署和强有力的指导下,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正确处理本部门本单位自身业务工作与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工作的关系,及时主动地开展了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各阶段工作任务。但是,很多工作刚刚启动,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还在抓紧制定和修改完善中,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扎实推进和落实,我们将按照“四项制度”的要求,按步骤按计划地稳步推进实施“四项制度”工作,并务求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开展实施“四项制度”工作,努力把县安监局建设成为责任型、服务型、效能型并让人民满意的机关。
六、2009年工作打算
省政府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是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我省强化行政责任,规范行政权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规范和监督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行政监督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证。2009年,我局将按全县深入贯彻落实“四项制度”总体安排部署,进一步抓好“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要充分发挥我局贯彻落实“四项制度”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领导职能,进一步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细化分工,切实抓紧抓好此项工作。同时,要各股室要尽快拟定本股室岗位职责,完善和制定工作职责、办事流程,及时对外开展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宣传
要安排专门时间,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学习《决定》和《办法》,学习有关文件、讲话和背景材料,切实掌握实行领会“四项制度”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四项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把握,确保四项制度的正确实施。
三要尽快进一步向社会公布服务承诺事项
按照“四项制度”的要求和时限,认真梳理修定完善我局服务承诺事项(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政策规定、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所需材料、办理时限、办理结果等)给予公示。完善投诉电话和邮箱的管理,并向社会各界公布,以便社会各界知晓我局工作职能,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切实促进机关依法行政、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四要切实改进以行政许可为重点的行政行为
为了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社会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不公正行为的发生,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设置便民服务窗口。我局将以施行“四项制度”为契机,认真全面地总结近几年政务工作的实行情况,重点梳理和查找审批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更有利的措施,切实完善行政审批程序,确保政务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力求做到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廉洁。
篇6
萨陶之死“只是冰山最明显、最令人心碎的一角”。
在高昂价格的诱惑下,偷猎者用各种手段获取象牙。在非洲,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头非洲象被猎杀。动物保护人士指出,如果这种趋势不能被遏制,非洲象将在10年或20年内灭绝。
一头有灵性的非洲象
当地时间6月13日,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察沃信托”沉痛地宣布,他们在“非洲象王”萨陶经常出没的水源附近发现了它的尸体。《华盛顿邮报》称,它是被偷猎者用毒箭射死的。偷猎者残忍地劈开它的面部,盗取象牙。
萨陶被认为是世界上个头儿最大的非洲象。它年约45岁(一说为50岁),因长可及地、每根超过45公斤的巨型象牙而闻名。
出生后,萨陶一直生活在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内,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据说萨陶颇有灵性,知道借草丛遮掩象牙,以免被偷猎者盯上。
过去一年半,“察沃信托”的工作人员一直用空中摄影设备追踪萨陶的行踪。它的象牙巨大,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这一显著特征认出它。
在察沃国家公园拍摄野生动物近3年的摄影师马克・迪博,在个人博客里记录了他第一次见到萨陶时的情形:
“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出现一阵阵强光,我本以为是远处的车反射过来的阳光,但四周根本没有汽车的痕迹。最后我意识到,这是象牙反射过来的光。它的象牙巨大,令人难以置信,我要深吸一口气来平复心情。”
“察沃信托”的工作人员不遗余力地保护萨陶,他们派出侦察机,加派地面巡逻人员。迪博担心在博客中提到它的名字会暴露它的活动范围,因此只是称它为“有壮观象牙的非洲象”或“察沃国家公园里的一头标志性公象”。
即使如此,萨陶还是被偷猎者觊觎。为了盗取象牙,偷猎者用手机和GPS系统追踪萨陶,在今年2月差点儿得手。他们射出的毒箭刺入萨陶体内,但并不深,萨陶在兽医的抢救下脱险。
此后,“察沃信托”希望萨陶“停留在它觉得更安全的地方,临近水源,而且能被监测到”。它可能这样做了,但一件“偶然的事情”让它陷入了偷猎者的魔掌。
它“就在一片空地上,
四肢展开”
这件“偶然的事情”就是下雨。
迪博的记录显示,5月中旬,暴雨在察沃国家公园的南部边界倾泻而下。在处于旱季的5月,瓢泼大雨降临通常会被视为值得庆祝的事。然而事实表明,降雨区域常有偷猎者出没,巡逻力量却很薄弱。
暴雨让大大小小的水塘注满了水,水塘周围满是茂盛、鲜嫩的绿色植物,吸引了大批非洲象前来喝水、觅食、嬉戏,其中包括萨陶。
5月30日,偷猎者追踪到了萨陶。它们将一支涂抹了箭毒木毒液的箭射进了它的左肋。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可使动物心脏麻痹、血液凝固而死。箭毒木因此被称为“见血封喉树”。
萨陶被毒箭射中后试图逃跑,但奔跑使毒液在体内扩散得更快,它没跑多远就倒下了。
偷猎者随后赶来,残忍地割开萨陶的面部,拔走它巨大的象牙。
6月2日,“察沃信托”的工作人员在一处水源附近发现了萨陶的尸体。面对血腥的场面,“察沃信托”负责人理查兹・莫勒忍不住嚎啕大哭。
“察沃信托”花了10多天,通过其他特征确认这头被杀害的非洲象就是萨陶,随即公布了它的死讯。
“萨陶死了。因为那些遥远国家的人们对象牙的贪婪,它被偷猎者的毒箭害死了……一个伟大的生命消逝,只是为了某个人可以多一件装饰品。”理查兹・莫勒沉痛地对英国《每日电讯》报说。
迪博和同事乘坐直升机飞到萨陶死亡地点的上空,发现它“就在一片空地上,四肢展开……皮肤被秃鹫的粪便涂上了白色”。
非洲象将在10年
或20年内灭绝
英国《独立报》称,萨陶的遇害显示了非洲象的境况。英国人弗兰克・波普支持这一说法。
41岁的波普曾在英国广播公司担任主持人,从2012年开始参与肯尼亚的“拯救非洲象”行动。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采访时,波普语气沉重地说:“萨陶的死只是这座冰山最明显、最令人心碎的一角。这样的悲剧正在席卷非洲大陆。”
2014年1月,美联社称,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肯尼亚共有约280头非洲象和近60头犀牛遭猎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缔约国认为,2013年共有两万头非洲象被猎杀。在肯尼亚发起“放开我们的非洲象”活动的宝拉・卡呼卜写道:“在肯尼亚,被猎杀非洲象的数量至少是官方公布数字的10倍。”
为了保护非洲象,肯尼亚政府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国家公园内安排巡逻警力,与邻国合作打击偷猎行为,甚至在象牙的尖端安装GPS定位仪,通过谷歌地球软件追踪非洲象的行踪。
然而,贪婪、残忍的偷猎者利用各种手段潜入保护区猎杀非洲象,盗取象牙。迪博乘坐直升机在萨陶的尸体上空盘旋时,发现了另外两头非洲象的尸体。肯尼亚《民族日报》称,今年5月,传奇的巨牙象比尔山被发现死在偷猎者的长矛下。
总部设在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非洲公园”的市场与慈善主管简・艾迪告诉《每日电讯》,1979年非洲有非洲象130万头,2007年锐减到47万头,如今不足40万头,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头非洲象被猎杀。“如果这种趋势不能被遏制,非洲象将在10年或20年内灭绝。”
偷猎行为催生“血牙”
33岁的肯尼亚男子约翰・萨默科沃曾是偷猎者,因偷猎入狱1年多,于2014年年初出狱。萨默科沃在接受英国《镜报》采访时透露,他所在的团伙在10年中杀害了70多头非洲象。行动时,他会带上两根长矛。“把一根长矛迅速捅进非洲象的心脏部位后,我马上握住另一根长矛,如果它没死就‘补枪’。”
萨默科沃以每公斤80英镑(约合人民币848元)的价格将象牙出售给肯尼亚蒙巴萨的收购商,后者将象牙销往国际黑市。在国际黑市上,象牙的价格高达每公斤数千美元,一对象牙可卖出25万美元的高价。
DNA分析表明,全球90%以上的走私象牙来自非洲。象牙从南非、津巴布韦等国的黑市辗转流向亚洲和欧洲。《纽约时报》在2012年称,约70% 的走私象牙流入中国。“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中产阶级,他们旺盛的购买力将象牙的价格抬升到每公斤2200美元。”
中国政府向来对象牙非法贸易“零容忍”。今年年初,中国国家林业局和海关总署在广东公开销毁6.1吨象牙。这是中国首次公开销毁被查没的象牙。
篇7
关键词:高校 专项资金 监督机制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为保证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拨款多数以专项资金的方式下拨给各高校。专项资金一般是指具有专门来源和指定用途的,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事项或工作的资金,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对于专项资金应单独核算,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已成为各级财务支出审计的重点。
一、当前高校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的申报
专项申报文本不够规范、不够完整,缺少论证材料,常常会导致专项资金下达不及时,项目的前期费用已在正常性经费中列支。项目申报的预算编制过于粗略,不利于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资金申报的预算安排,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如需政府采购的物资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存在同样或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的现象,有套取财政资金的嫌疑。
(二)专项资金的核算
以前,财政对各个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专项资金成为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高校就形成了“重项目资金的申报,轻项目资金的使用”的现象。预算与执行严重脱节,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专款项目资金支出范围界定不明,不能做到专项专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突击花钱与资金转移,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三)专项资金的监督
高校对于专项资金管理缺乏制度约束,没有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近年来,专项资金收入在部门预算的比重越来越大,财政加大了教育经费特别是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从近年来审计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缺少资金预算方案,预算与决算脱节,预算执行中监督不到位,使用中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结余资金未按规定办理结余或结转等。
二、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监督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分权、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
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不仅仅涉及财务部门,而且涉及具体负责、国资采购、科研管理等部门,有些时候还可能涉及校外单位。建设周期包括事前论证、资料申报、财政审批、资金划拨、项目实施、事后验收等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节。内部控制就是要在项目管理的各部门中形成科学合理分工,在项目实施中,形成一个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防止舞弊的控制制度。对可能产生舞弊的环节要实施授权制度,进行必要的分工,使得审批人和具体经办人相分离,由两个人以上来处理。财务部门要加强项目的付款支付管理工作,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认真审核付款手续,对涉及设备采购的业务,必须要有政府采购计划的批文,验收单位的验收清单,并附采购合同方能支付。
(二)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职能,适当引入社会审计
专项资金具有专门来源和指定用途的,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事项或工作的资金,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的使用单位,承担着资金使用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审计部门作为校内的经济监督部门,在高校专项资金监督中,应发挥独立审计监督的职能。监督的范围应涵盖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涉及的各部门、各环节和各时间点,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材料申报立项、项目的具体实施和项目的完工验收,内部审计部门都应进行适时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内部审计应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对于一些工程项目资金的审计,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进行审计,可以考虑适当引入无利害关系的社会审计,以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合理。
(三)完善高校专项资金制度建设,强化预算管理
完善的专项资金制度是规范使用专项资金的有力保障,是有效实施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根本保证。专项资金制度不仅包括基本的财务制度,依靠适合学校情况的科学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特别是经费预算与绩效评价制度,以便于为项目执行提供有效的规范,还应根据各类专项资金的来源、类别、性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立项论证、预算制订、项目申报、资金拨付、预算执行、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和全程监督等环节入手,设计专项资金管理和报销的工作流程图、包括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目标、开支范围、核算办法、审批程序、监督管理、评价指标、奖惩措施等,从制度上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依法执行,强化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保证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专项资金的监督,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保证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为上级主管单位或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应根据各类专项资金不同的要求,确定项目支出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依据系统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这些目标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反映,以此评价和考核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项目取得的业绩或效果,达到应有的绩效。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财务管理相结合,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完善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提高高校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下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洁.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J],当代财经,2012,6月下
[2]李视友,李萍.浅探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监督机制[J],财会通讯·理财,2008,2
篇8
近年来,**县为了切实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了十项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全县建立了灾情综合信息系统,设立了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制定了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健全了灾后重建机制、走访慰问机制和帮扶责任机制,有效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了灾害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点把好入户调查、“三榜”公示、分类施保、义务服务“四关”,全面建立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制度和义工制,确保对象准确,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严格执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按时足额兑现五保供养金,增大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投入,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同时,全面实施“爱心责任行动”,采取“两书一卡”的办法,对农村分散五保对象实行“爱心”代养。四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建立了“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救助措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建立住房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无房户和倒房户电子档案,把“农村安居行动”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实施。并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民政补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亲友资助一点,个人自筹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全力保障建房资金投入。六是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对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范围、对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并严格执行两个《办法》,切实加大救助力度,有效化解了群众“看病难”。七是建立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工程,认真开展“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实现了“三个确保”: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依法享受义务教育合法权益;确保已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的儿童不失学或辍学;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习能得到一定的帮助。八是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常年开展以“送观念、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春风行动”,积极做好贫困大龄女童技术培训,确保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九是建立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制度。以“五五”普法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常年帮助困难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十是建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特殊救助制度。严格执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免费提供食宿、医疗等救助,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篇9
儒家“德治”思想是对商周德主刑辅思想的延续,到了秦汉以后,“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礼义”为代表的思想体系,该体系中包含了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认为施政者应当将福德广施天下,实施“礼治”,以“礼”的观念来处理法律事务。现代社会讲法治,但并不意味着“德治”无生存空间,其思想在行政、司法、执法中均有所体现。最为典型的便是对弱势利益群体的政策倾斜。无论是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规则,还是法学的基本理论,乃至司法程序,都遵循一个原则,即政策向不利地位者倾斜、利益向弱势地位者分配,这是“德治”思想的体现。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中,案件范围之一便是支持弱势群体进行民事诉讼,其目的在于利用司法公器保障弱势群体的私有利益,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这一做法是儒家“德治”思想在制度创新中的体现。
二、从“仁政”思想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中的重要思想,孟子提出为政者须制民之产,意思是指让普通百姓有物质生活的保障,这是“仁政”学说的基石,并且孟子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只有农业生产秩序井然,才能换得天下太平,因而为政者应当以民为重以农为重。我国现今是一个有着8亿农村人口的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地位重要,农业基础若被破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将难以实现,为此中央政府多次强调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得触碰,也可以看出即使在商工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众多农业人口的大国而言依然须要注重三农问题。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中,保护农村集体利益、支持农民、弱势群体起诉维权等内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公有制结构一直采用全民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二元结构,农村集体的利益关乎到位国公有制的基础,同时也关乎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实践中集体利益受损害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济的情况比比皆是,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尴尬。体现出司法机关以“仁政”的思想保障农村集体利益的观念。
三、从“中庸”思想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
“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是一种处事方式,“中”乃适合之意,“庸”乃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如果将这种事宜的做事方式坚持持久便是“善”,综合起来“中庸”之道就是按照适度、适中的方式做事,并将这种做事方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且坚持长久。弓不能拉太满、不能太绝对化这样的“中庸”思想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甚深,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当然法律制度也不例外,例如,法律条文中的兜底条款,就很好地贯彻了“中庸”思想。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有着深刻的“中庸”思想基础。首先,从制度设置上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设置的制度。因为,从民事权益诉讼救济的机制来看,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可以由律师制度来解决,律师完全可以帮助民事主体完成诉讼过程。然而,众所周知律师作为民事人收取费用是相对高的,由于支付不起律师费而难以实现权利保障的情况大有人在,于是这时便有了法律援助制度,由法院专门指定援助律师为当事人做。尽管如此,这两个制度并非非黑即白全面衔接的两个制度,还有一部分中间地带,而这部分中间地带正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其次,从制度的启动上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是在用尽其他救济方式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可以启动,即贯彻了适中的思想。最后,从制度的运行上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要给坚持有限介入原则,即,不能不介入诉讼程序,否则就丧失了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能过多的介入诉讼程序,否则司法权过度干预私权行使可能导致权力滥用,不利于意思自治的实现,这便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四、从“家天下”思想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监督机制
一、当前乡镇卫生院执行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和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乡镇卫生院属公共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实行院长负责制度,这种制度一度对乡镇卫生事业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院长的家长式领导使权利过分集中,而有些单位对会计内控制度并不重视,致使内部控制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有制度却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执行力度不够,较易导致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经营不善。
2.运行成本增加,制约内控制度的发展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尚处于建立阶段,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差,内控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完善控制程序,且控制程序的执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卫生院缺乏合理的预算与投资风险评估机制,无法对相关投资风险作出正确估量,这样内控制度执行起来存在潜在隐患,影响卫生院的经济效益。
3.人员素质偏低,制度更新滞后
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能力,而乡镇卫生院多远离城市,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就当前情况来看,部分会计及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缺乏学习和交流,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职责操作意识不强,会计控制松懈;另外,有些地方弄虚作假,会计信息失真这些都给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的建立于实行带来困难,在面对新情况与新问题时,缺乏科学的管控方法,无法对内控系统的相关制度作出及时补充与调整。
4.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医疗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当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才刚开始建立内控制度,但缺乏统一规范的考评标准与体系,监督检查和评价都流于形式,制衡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未形成。就实际工作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乡镇卫生所会计监督职权的丧失,职权划分的不合理导致财务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会计监督权限,无法清楚地核算卫生院的经营管理资金,存在着很大的财务管理安全隐患。
二、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 转变观念,重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乡镇卫生院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上至院长,下至财务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各层次人员,都要层层把关,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坚决杜绝不合理开支。为充分调动院长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可对全体职工实行绩效工资制。
2.内部控制制的有效评价与实施
乡镇卫生院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同时兼顾制度的适用性、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而制度的执行则有赖于执行的部门和人员。因此,首先应做好院长的选聘工作,选拔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德才兼备的人来担当重任,建立院长离任审计制度,同时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其次,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会计意识、法律意识,督促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由此形成自检自律、自我控制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再次,对部分岗位实行轮换适度,方便职工的相互牵制与监督。全员全过程内部控制意识的建立,能帮助每个职工自觉对照制度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与修正,这样能切实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应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技能与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并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提高操作能力,鼓励员工多与其他兄弟单位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能力。另外,还要对乡镇卫生院的会计从业资格进行严格管理,杜绝无证上岗。
3.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强化资金管理
改革乡镇卫生会计审核办法,建立适合乡镇卫生院的成本核算体系。把成本核算纳入卫生院日常管理工作范畴,并将成本的控制作为对院长任期考评的一项内容。将成本指标结合工作量和费用情况落实到人,采取奖罚制度以进行目标控制。定期考核成本,提高卫生院资源利用率,稳定病人治疗费用,以保证卫生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明确财务人员职权,完善监督机制
乡镇卫生院应进行内部审计制度,明确财会人员的会计监督职权,以及其监督职能、内容与形式。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小组,方便其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卫生院日常工作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其卫生院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严格审核,并将审计工作的重点,从时间上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审计。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排查与修正,保证财会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小结
当前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较为薄弱,观念的落后导致对内控制度的忽视,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力度不够,且人员素质偏低,制度更新滞后,还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给乡镇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管理,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兼顾制度的适用性、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做好院长的选聘工作,加强对全体职工的培训,以利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明确财务人员职权,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与发挥。
参考文献:
[1]黄佩佩 石超明:我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经济视角, 2009,(14)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