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范文

时间:2023-03-20 15:2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

篇1

[论文关键词]特殊群体 教育帮扶 科学化 路径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

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学术界的研究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进行各自的界定。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在对其内涵以及分类等有关问题的认知上还是大体一致的。即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在某方面存在不利或处于劣势的群体,是与大学生普通群体相比较而言的群体。基于这种认同,并结合本人的研究和高校当前的实际,本文给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界定为: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心理、学习、经济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但又没办法单靠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阻碍自身发展,或危及高校安全稳定的学生群体。

二、现行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分类标准清晰,分层举措模糊。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标准每个学校大至相同,均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等几大类。然而在对这些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教育者往往没有去深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情况,没有对同类型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举措缺乏针对性直接影响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2.对“刚性”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对“柔性”帮扶机制建立欠缺。目前高校都能做到认真领会国家下发的关于特殊群体帮扶政策的文件精神,对上级下拨的资助专项资金也能落实到位。这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部分特殊群体的经济压力。然而对他们来说,在得到学校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精神帮扶,得到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柔性”帮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帮扶机制还比较欠缺。

3.对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关注较多,对其他类型的特殊群体关注较少。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引起了教育者、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而其他类型特殊群体则常常被忽视,如思想困难群体。由于近年来西方强势文化思潮的输入和价值观念的撞击,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信念逐渐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所有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的基本内涵与原则确立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就是要使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达到科学的状态,即在对特殊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教育者必须秉持科学的原则和态度,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工作的实效性。科学化的教育帮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关爱原则。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基础,更是师德之魂。特殊群体学生内心比一般同学更为敏感、脆弱,因此他们比一般学生更希望得到有效的情感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给予他们的关爱,从而化压力为动力,化劣势为优势,促使其健康成长。

2.重视服务原则。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明确,传统的以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服务育人”的思想,从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着力抓好学生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服务内化成一种理念,在服务中实现教育、管理。

3.立足发展原则。立足发展的原则就是要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特殊群体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我们必须理解、尊重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善于去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工作中坚持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促进和谐原则。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谈不上发展。作为校园内部要素之一的特殊群体学生,由于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不仅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和谐原则就是要通过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使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平衡状态,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从而形成完美健康人格。

第二,责任意识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轻易放弃;另一种是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过激行为。然而不管是哪种行为都说明了他们严重缺乏责任感。特殊群体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包括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教育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第三,自我意识教育。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以“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为内容的“四自”教育,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让他们意识到走出逆境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逐渐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

2.以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优化五个服务与保障机制。第一,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院系、班级三级信息工作机制。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其他很多问题也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校要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对重点关注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教育;院系层面要多开展各种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对本系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研;班级要设心理委员,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心理健康三级信息工作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而且能全面的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效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

第二,优化“奖、勤、助、贷、补”五位一体的帮困助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切实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学校资助中心要不断吸纳、开拓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中,设立各种奖、助学金;专项基金用于对贫困学生个人素养、就业能力等培训,使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自立,而且在精神上自强。

第三,优化学生学习帮教互助机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通过开展交流谈心,掌握导致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学校可选派一些优秀学生与这些同学结对,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同时还可以安排专业老师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习差的学生开小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发挥班集体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带动和促进后进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

第四,优化校园危机预警和信息机制。所谓预警是指在危机即将发生前提早发出警报,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上报,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或防止事件恶劣影响扩散。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校园中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建立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和班级信息员队伍,能及时准确地向学校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特殊群体学生的动态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突发事件处置在萌芽状态。

第五,优化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首先针对每个年级的特点建立起以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职业体验与实践、大三求职技巧等为主题的分阶段、多层次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次,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对存有“等、靠、要”思想的同学,加强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调整心态;对就业信息渠道闭塞的同学,积极为他们创造机会,推荐给适合他们的用人单位;对自卑、内向的同学,要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其树立信心,提高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篇2

一、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保护

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所面对的是不同性质、类别的学生,每个学生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所谓的差生,在对他进行谈话教育的同时,应对其不同时段,不同方面所犯的错误及教师的教育情况做出详实的记录。因为我们可以保证学生认为我们教育尽力了,但我们不能保证家庭、社会对我们的公正评价。一个学生对一个家庭来讲是百分之百,对一个班级来讲可能就是几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在面对家长的质询、社会的质疑时,我们可以从容面对。

例如我曾经经历这样的事情,我所带的班级有这样一个学生,受了留校查看处分。然而不思悔改屡次犯错,经常与社会上的人来往。高三期间依旧我行我素,放寒假学校要求高三年级补课,经慎重考虑结合他本人的一贯表现,取消了他寒假补课资格。家长得知消息后,对我进行质询,并扬言将此事通知媒体,说学校对其子女不公正待遇。我拿出了相关记录和学校对其处分决定、高三期间历次考试成绩给家长看,并解释了学校、年组做出此项决定的意义。通过具体的事情对家长进行说服解释工作。最后得到家长认可,并亲自将自己的孩子带回家进行教育。对学校老师对自己孩子不放弃、耐心做思想工作表示感谢,并提出下学期要经常来校看看,督促孩子认真学习。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小小的一个记录本起到的作用。

二、有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个工作中教育是前提是保证,即育人为先。我们教师除了每一天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外,大多数时间、精力都用在学生的教育上。每一位学生不尽相同,每一位学生的问题也不一样,相同的问题教师对不同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可能对甲有效,对乙无用。另外,处理问题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教师、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制约学生问题的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提炼、加工,使之成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法。因此,我建议教师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认真做好详实的记录。

例如教师头疼的学生早恋问题。我在从教这十几年里,碰到过多起早恋事件的处理,每一件处理我都有深深的体会,我都将其记录下来,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惊慌失措型:学生早恋了,教师觉得丢人,双方叫来,大骂一通,甚至请家长来校三堂会审,若还无效则动用校级处分,非得拆散为止。调查暗访型:教师得知学生早恋了,暗自里展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哪个先、哪个后,哪个主动,哪个被动,约会几次等。当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开始行动。这两种教育措施是不可取的。首先要对早恋问题分类。一般有两种:男女学生之间有好感,相互之间交往一般,在特定条件下有一些相互之间帮助,在一起活动(聚会、看电影)等情况;来往过于频繁,如胶似漆。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应以帮助为主。对待第二种情况应慎重,不能让事态扩大化,分散全班同学对此事的注意力,待双方平静下来,对双方进行心理疏导,让其重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以上就是我在处理或看到别的同事处理此问题时的心得体会。仅作了一些整理,可见教育谈话记录本的作用。

三、有助于班级体建设

班集体建设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但如何才能形成这样的风气呢?所以班主任教师的谈话记录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呈现在教师面前,而是逐渐地显现的。在不同时期表现的方式又不相同。

例如,班级文明公约的制定,很多班主任在一开学就大张旗鼓地在班级宣传让学生自己制定文明公约,并举行全班学生的签名活动。通过我的教育谈话记录和自身的切实体会我认为班级文明公约应该是动态的,是一个从低要求到高标准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公约。开学初我们可以简单地提出一些同学们能够做到的基本要求,比如:尊敬师长,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问题暴露出来,确定增加班级文明公约的条款。这样班级文明公约就显得很有生命力 。

篇3

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学生及家长,目的就是交流和了解,增加信任感,解决师生问题,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变和学习进步。

经过二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确定家访对象,明确家访目标

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比较辛苦繁忙,要对全班几十个学生全部进行家访是不可能的。因此,家访首先要定好对象,一般来讲,家访对象主要是一 些表现有问题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表现有异常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等。

当然,也不可能忽略对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家访。在确定家访对象时,教师要在整体掌握全班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选择突出表现或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家访要明确本次访的重点,向家长反映哪些情况,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和老师做哪些配合,对家长的建议以及家访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怎样的目的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做好访前准备

在家访前要对被访学生在校的表现、各科学习情况(如课堂学习情况、学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兴趣爱好、纪律、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待人处事等优缺点都要了如指掌。这样既可在家访时得心应手,提高家访的时效,又可以让家长感到老师很关心学生,体现出高度负责的师德,从而拉近与家长间的距离,便于更深入地交流。

家访事先要有计划、有准备,要了解什么、阐述什么,需要家长协作解决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

三、把握时机,谈话要讲艺术性

选择恰当的家访时机,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赖关系,融洽感情,顺利的完成家访任务。比如学生生病时家访,以探望形式进行感情投资,收获也较好。在家长和学生都很感激的气氛中,教师要委婉地批评、要求、会立即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的。

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的,要讲究艺术性,切不可漫无边际的闲聊。否则弄巧成拙。谈话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缺点。这样,不仅给家长留下脸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是谈话气氛活跃,场面融洽和谐。

四、做好家访记录,及时反馈

篇4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一

作为教师,如果不甘于平庸向往卓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作为一线老师,如果正迷茫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这是一本帮助教师自我成长的书籍,读中可以让我们体验插上教育理想的翅膀的畅快,在现实中找到执着前行的灯塔和力量。

本书从“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是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八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方法指导和发展帮助,既给新教师以职业入门的方法指导,又给多年从教的教师以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再度点燃力。书中向我们传达了教师职业的天命——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仰,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在现实与各种际遇中保持前行的动力,努力认识自己,学会选择从业的生命姿态,成就最好的自我。推荐了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9位人类历史上一流的思想家和教育大师,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人生,阅读他们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脚下的路走得更清晰。我们从事的是关于人的成长的工作,洞悉明确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科学从教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关于积极心理学、依恋理论、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情绪ABC理论在育人中遵循的法则,以及诸多心理效应在育人中微妙的促进作用,这些精华的理论都为我们开启了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正确从教的理论指导。教科研一直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发展短板,读过此书,我们会习得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的重要,以及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教育研究的思路,从多方面清晰课堂观察和研究的方向,为教师实现价值的成长找准方向。书中强调了写作对于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作用,日常记录、个案记录、教育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教育杂文等这些教育记录,都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不同形式,需要敏锐清醒的意识和笔耕不辍的持之以恒,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教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回归自我,守望幸福。此外,书中还阐述了教师口才和人际交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要素,口才是第一能力,要善于营造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之间温暖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共生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通过此书,我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要有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要培养、关心学生,要端正工作作风,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让脚下的路更加坚实,做教育人,做幸福事。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二

一、教师的口才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爱心、信心铺垫成功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宽容,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对于犯错了的学生,老师的指责和批评方式要适度,切忌粗暴和予以冷漠、挖苦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棒的学生。否则既有损教师风范,又不利于谈话效果的达成。再者,在谈话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俗话说,成功的首要秘诀在于自信心的培养。否则,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甚至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反抗教师的教育。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对于平时不敢表现和自卑心理比较重的学生要帮助其树立“我可以”的自信心,适度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相信自己。

谈话过程中缺乏尊重、宽容以及信任。一位美国较为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而尊重就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对于学生适度性的宽容是很有必要的。

当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教师发生冲突、不一致时,传统文化里“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很可能致使教师产生防御心理而否认学生的思想,而学生可能会因为从小就形成了对教师单一的倾听或者受教育而放弃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意念。再者,有的学生比较胆小,对教师有着很大的敬畏心理,害怕自己所说的话会得罪老师,或者是老师觉得学生所提的问题比较幼稚,因此在谈话技巧过程中学生更不会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诉诸于在心理上有优越感的教师,这必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内心困惑或者二者所谈论问题的更不会得到顺畅理想的解决。

二、写作是提高教师能力的第二大法宝

人和人之间沟通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沟通,一个是书面沟通。语言沟通,作为一线老师是非常擅长的,很多老师非常能讲,而且讲得也非常好,写作能力其实是他们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他们和学生和同事,更多的是用一种口头的方式在沟通。所以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好,书面表达对一线的教师来讲,其实机会并不特别多。只不过现在提倡科学研究的工作。

提高写作能力完全可以借鉴书上的例子,写教学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这“记录”不是写正规的文章,而是随意地随机地记在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讲求及时与真实。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教师,做到的思路清楚、内容精彩、分析透彻、文字表达精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养成几个好习惯:多看书、多观察、多积累、多分析、多练习,做一名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教师。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三

暑假学校里发了一本《教师第一课》,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不时地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看到《教师第一课》这一书名,工作十多年的我产生了疑问:“在教师这岗位上我已度过多少春秋,我还得回到起点,从“教师第一课”开始?”带着可笑与疑问,我翻开了这本《教师第一课》这本书。

对照这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篇章,回想着自己的教书历程,可笑的是自己在懵懵懂懂中过了十几年,离真正的教师却是那么的遥远。现在的我除了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外,剩下的就是倦怠,毫无挑战,又怎能往更高的境界走?我该如何摆脱这种倦怠,拥有梦想呢?

还得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在我们抱怨日子陈旧黯淡时,其实我们可以用阅读去无限拓展心灵的领空,只要有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飞翔。当我们的精神摆脱束缚时,就是我们真正强壮的时刻;当教师的心灵开始飞翔时,就是教育翱翔长空的时刻!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可笑的想法,用心阅读从这里出发。读了这本书,我想这本书向我们推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能作为教师心灵飞翔的导航,引领教师一路前行。

一、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历不知难。”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交谈,教学中的言语表达,教改中的观点陈述,还是写作时的表述,语言贫乏,缺少理论支撑。究其原因,应是少阅读,即使偶尔读读,也是毫无目的,不曾深入。这本书对专业阅读的叙述虽然深奥,细细读来还是有所收获。

首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我想这应该是给我们读什么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次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那些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但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高度。从这可看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阅读,选择能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这本书。

接着是知性阅读。要进行咀嚼性质的研读,也就是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是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与其抱怨日子,不如用心阅读,迈开阅读的步子,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二、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书的第六章对写作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看来,若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就必须学会和善于写作。

说到写作,我除了职称晋升迫不得已写下两篇论文,平时不曾用心,至于书中所介绍的几种写作方式,日常的记录(教育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教育随笔(事理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书影评论、教育杂文),我虽有过教学中的思考,写下些教后反思,却是零零散散,没有坚持记录,也未曾认真梳理成文,更不用说进行专业写作。然而,新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由此可看出,要养成自觉记录教育、教学的生活习惯,坚持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这些碎片经过提取、理解再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

新教育中还提到专业写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研究。从书中的个例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个案式的研究应该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最初的写作应该记录下具体的案例,不一定是为发表而写,只要能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录下来就好,相信,只要能坚持写作,十几年过后,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也许能成为教育教学科研最为宝贵的材料。

三、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篇5

【摘要】为提高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而忽略了“谈话法”这一课堂外的有益补充手段的作用。文章根据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研究了谈话法对提高中学教学效果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 谈话法;中学教学;教学效果;作用及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63-01

笔者2001年毕业后,在湖北省一所重点中学担任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平时学习较为认真,看起来特别听话,但物理成绩却并不理想。当时笔者对此感到难以理解,于是,在晚自习时间将其中一名学生从教室里叫出来,想找她聊聊。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同学被叫出来时显得特别惊喜,在与她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她流露出的那种自信模样也是上课时所没有的,且尽管此次谈话并未提及学习上的事,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位同学的物理月考成绩由上次的62分上升到了85分。受此启发,笔者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采用谈话法促进学生的学习,长期坚持与学生进行不定期谈话,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概念和内涵

谈话法是指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通过有目的、巧妙而有说服力地与学生单独交谈,以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手段。谈话是一种双向活动,是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被教师谈过话的同学有一种被重视、认可、尊重的心理,从而能更积极地学习。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二、谈话法的实施

谈话法是一种情感沟通,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实施谈话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每一个谈话对象。与学生交谈时,不要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数”,是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兴趣爱好。在谈话过程中,选准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解除学生的顾虑,抓住学生的心理症结,有的放矢地接触学生的思想,打动学生的心灵。

2.谈话时态度要真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爱。与学生交谈时,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关心学生本身,而不是仅仅关心其学习成绩。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逆反心理较强,如果教师谈话处处以提高其学习成绩为目的,部分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教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与其谈话的,这会让谈话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实施谈话时,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真诚地感受学生的快乐和痛苦,理智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3.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实施谈话时,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这是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交流的环境要求。谈话的场所要尽量避开不相关的老师或学生,不要在教室或老师众多的大办公室,以减轻学生担心谈话内容被别人知晓而引起的紧张心理。如果谈话的场所在室内,要为学生设座、备水等。总之,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应放下“为人师表”的架子,让学生感到眼前的教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倾听者,学生才会向教师倾吐心声。

三、谈话法作用发挥研究

作者选取了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在湖北孝感一中任教时的记录数据进行研究,以系统了解谈话法在提高中学教学效果的作用。

统计样本包括高一、高二、高三共10班次,每班次平均68人。将每班学生分成优、良、差三类,与每名学生的谈话频次为2~3月一次,每学期与每名学生谈话1~2次。记录与学生前4次谈话后该生在高中物理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的物理成绩。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将不同层次学生在谈话后的考试成绩平均分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谈话法对优、中、差生的学习成绩均具有提高作用,首次谈话后,差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提高高达10分,此后稍有起伏,但平均分均在及格分以上。首次谈话后,中等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提高6分,此后稳定在80分左右,而优等生谈话前后成绩略有提升,但提升幅度很小。由此可知,谈话法对差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最显著,中等生次之,优等生成绩提高幅度最小。对每名学生而言,在多次谈话中,首次谈话后成绩提高最显著,此后也有提升,但幅度变小。

四、谈话法可提高学生成绩的原因

1.学生层面。

(1)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在当前的教育现状下,教师从业的压力较大,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授课、课后检查、批改作业等方面均倾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大多教师一方面未能意识到谈话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缺少时间与精力针对不同学生普遍实施谈话。因此,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其自身认为不被教师关注、关心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当教师与其单独谈话时,这些学生往往受宠若惊,深感意外,觉得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被尊重,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学习成绩很快大幅提高。

(2)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分析。通过谈话,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之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地提高,且更愿意学习该老师所教课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喜欢的老师所授的课都学得很好;而不喜欢一个老师,即便该教师课上得很好,也往往学不好,这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所特有的特征。

(3)从学生责任感的角度分析。教师成功地与学生完成个人谈话,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关爱。这会让学生产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关爱”的心理,从而促使学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教师层面。通过与学生接触谈话,教师可以针对每名学生更好地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掌握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从而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谈话中有的放矢,促进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研究表明,通过与学生实施谈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感受到被重视、认可、尊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责任感,最终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代兴山,宋文宏.谈话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2-14.

[2]马会军.谈话法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考试周刊,2011,(8):47-48.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 阳 和 影 子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篇7

利用谈话导入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学习《绘画日记》时,伊宁市十五小学奚泽霖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都写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简洁的一句话既点明了绘画日记是在日记上配画的课题,又以一个反问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要尝试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板书课题———绘画日记,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利用实物投影放大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说说,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再问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学生会很快回答:“是为了表现文字内容的。”这时,教师小结:“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现和记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或重大的事情。但绘画日记比文字日记表现得更直观、更形象。”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绘画日记的课题意思,而且通过范图和启发分析,加深了他们对绘画日记表现特点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愿望,为学好创作课《绘画日记》打下了基础。

利用想象导入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较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如在学习《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时,奎屯市第四小学宋环老师是这样利用想象导入新课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启发学生:有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呀飞,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教师头戴小鸟头饰模仿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动作,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模仿兴趣)。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漂亮的头饰和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吸引了。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愿意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教师高兴地说:“好!现在我们就来飞一飞。请大家慢慢地站起,伸出胳膊,闭上眼睛飞起来。”说着教师打开录音机,配上轻松的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在蓝蓝的天空中,阳光灿烂,霎那间,我长出了一对翅膀,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起来了。飞过天山,飞过草地,看到了家乡的新面貌,有高楼大厦,有草原牧场,还有我们新建的学校。还有……”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都急不可待地想表现自己。教师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鼓励学生按顺序接着发挥想象,说出自己飞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待多数学生一一说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后,教师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问:“刚才你真的飞起来了吗?”学生回答:“是想象自己飞起来了。”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对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利用实录导入

篇8

广泛被认可的行动研究定义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本文就“高一英语句子成分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案例及其分析,让我们了解、认识行动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增进我们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解,帮助我们解决实际教学过程的问题。

一、开展什么行动研究

本项行动研究旨在探究:高一新生在升入高中之初如何理解、掌握“句子成分”这一语法项目。本文记述我和乐老师是如何建立这项合作研究的。

二、问题:句子成分的理解和运用

句子成分的理解和运用是理解句型、分析句子和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之一。以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句型、剖析复合句时,发现相当部分的高一同学课堂不敢或不能准确地和老师互动。初高中英语衔接的困难之一便是句子成分掌握不好。学生在高一初期掌握句子成分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扫除理解障碍。

评语:我今年任教高三,是一位“局外人”,乐老师任教高一,是“当事人”。我们合作进行研究,便都成了“研究者”、“实践工作者”。 研究的课题是“教师能有所作为的”课题。

三、明确研究目标

我们是否研究复杂复合句中的每一个成分?是否研究我校集团内所有高一同学?应该采用那些循序渐进的方法?研究的目的:以解决实践中(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为了行动而研究。

评语:为了制定计划,我们两位老师进行了“勘察”――发现事实和分析比较。

四、协商工作范围

我们不得不对各种可能进行讨论。这类交流在平时教学中其实并不多见。我们决定:研究对象是集团内二部的高一一个班级的同学。理由是:1.让高一同学认识自己进入新的学段是的确存在薄弱环节的,不要以为初中已经学习了句子成分,甚至不屑一顾,这能为他们以后的高中英语学习扫清障碍。2.人力的考虑,不想扩大范围,求助于更多的老师。3.二部同学的英语水平居中,具有代表性。

评语:在行动研究中,协商具有两大意义:一是通过协商使方案更清晰,行动计划更周全;二是获得相互信任和约束。Brookfield 说过:我们通过四个镜头来观察、理解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师和学习者的自传、学生的眼睛、同事的感受和理论文献。

五、应该研究哪些技能

识别句子成分,在简单句中理解和运用,在复杂的复合句中识别并运用。比如:I found the book difficult to read.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read the book. I found the book different from what I read last week. 上述三句中的和黑体部分分别充当:宾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和宾语从句。然后再让学生翻译给定句式的句子,或者自由按照给定要求造句,甚至在一段书面表达中要求使用上述句型。我们可以分阶段逐步提高此项技能要求。乐老师的经验是学生能在课堂上跟老师学 (听得懂),但是,一旦要他们自己做,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评语:基本设想更加具体、明确和集中。

六、怎么实施教学

我们协商决定:5节课逐步完成。由简到繁,从模仿、真实到运用,课堂多操练,课后有后续的练习。乐老师按照计划实施,我提供反馈。我们课堂全程录像,文字反映过程,以便后续循环反思。

评语:完成第一步设计方案、教学方式和反思评价。

七、合作者的作用

我是合作者,不能打破乐老师正常课堂教学的自然情境。学生们见我在课堂录像、记录,感到紧张。第一节课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同学们的合作,一起来寻找能使他们更感兴趣、也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评价:两个实践者进入了共同的工作领域。与学生协商,获得他们(也是参与者)的信任和合作。这一过程中研究方式有:参与性观察、轶事记录、学生日记、开放式态度问卷、录像、访谈、讨论等。

八、这样才能记录教学情况

除了上课录像、轶事记录(课后又对轶事记录追记几条简明的想法)外,每节课后,我们都发给学生一张日记单,要求他们写下对这堂课的想法。这是我们获取学生反馈的办法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我们还常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如:这堂课上得如何?你认为今天教的内容哪些部分容易?你认为今天教的内容哪些部分难?你能不能使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请你给乐老师提些建议,使课上得更有趣、更有用、更易学。请你指出本课中令你最难忘的内容。

篇9

一、学困生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特征

1. 自我概念消极。学困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他们或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或对自己信心不足、踌躇不前。使得他们不再愿意改变自己,不再愿意更努力学习。

2. 情绪调节障碍。学困生普遍表现为消极的情绪占上风,情绪易于外露,反复无常,不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

3. 意志力薄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困生多数都表现出意志力薄弱的症状:缺乏独立性、判断力、缺少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自我控制力差,易受干扰,学习倦怠情绪严重。

(二)成因

1. 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有着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家庭不和睦,对子女缺乏耐心的教育、引导,斥责、打骂多于鼓励,不尊重子女的自尊心和人格。

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密切、不融合,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与教师形成对立,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3. 同伴关系:儿童从同伴中学习如何对他人行为作肯定或否定评价,并用这些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当孩子与同伴关系建立不成功时,必然会影响学困生的进步。

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方法与途径

为了让学困生取得进步,我校开展了“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课题研究活动。“成长记录表”是本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下面谈谈“成长记录表”评价方式在转化学困生中运用的过程和体会。

1. 评价实施的目标、内容

“成长记录表”就是记录下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自己能看到自己发展的轨迹,产生改进与发展的意识,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心,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成长记录表”内容的记录由学生、同伴、家长和教师一起完成。

2. 评价实施的过程、方法

①制定成长记录表、收集材料。以学生肖某为例,根据他的情况和预期发展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

认识自我,提出目标。师生进行谈话交流,完成问卷调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且积极探寻自己暂时落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孩子根据他的情况,写下对自己的期望。

具体操作,及时记录。这张成长记录表每周进行记录,以“星级”方式进行评价。另外,将好的作业收进成长记录表,并将课堂上的特殊表现写成文字材料收进成长记录表。

②阶段性小结,指导行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和学生一起翻看成长记录表,认真阅读“成长记录表”中的评价资料,让学生了解本段时间的发展轨迹,感受成长过程、发现进步认识不足。在阶段性小结时,应该抓住以下两方面进行:

肯定进步,表扬激励。老师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是阶段性小结时的首要工作。因为,只有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才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树立发展自己的信心。

指出缺点,指导行为。在传统评价中,学生得到的只是简单“否定”,对于自己的不足没有充分、具体的认识。在“成长记录表”中,缺点被具体地呈现出来,老师要认真细致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当前的不足,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激发起他改错的勇气。

③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困生的进步,应该分阶段,逐步提高,各阶段的目标应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情况制定。

3. 评价实施的体会、感悟

篇10

第一,学习态度:学生们普遍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不考虑也不知道未来怎么办,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刚开学时,一上课就发现只有三四名学生能认真听讲,其他的大都不专心,小动作比较多。可能是因为在计算机房上课,借助机器比较容易“隐蔽”,老师在前面上课,下面玩手机的、看闲书的、趴着睡觉的不少;等到练习的时候,还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不会做题,尤其是几名男同学一逮住机会就带头上网、打游戏,根本就不完成课堂任务。

第二,学习成绩:从第一次测试成绩来看,由于课堂任务完成不佳、听课效果不好,很不理想。没有特别突出的同学,个别成绩好些的,基本上都在及格线附近挣扎。

第三,纪律方面:学生对师长缺乏应有的尊重;上课随意性强、纪律性差,到课情况不理想,上课有时大声说话,在课上打打闹闹,还经常出现上课时间就跑去上厕所的情况;课后体育活动也不积极,早上出操情况很不理想。团队意识差,自由散漫,班干部没有威信。第四,班级管理:该班经过了两任班主任,相比之下,现任班主任老师非常负责,对学生加强了管理,增加跟班次数,检查出勤情况,督促学生学习交作业。记录袋评价工作的第二步是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记录,这些内容将作为学生评价的原始依据。也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和形成原因,才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被调查的学生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学习成绩不太好不是因为学不懂,态度上的排斥是主因。分析、整理后一般分为以下多项进行记录:学习态度、个人特长、性格特点、劳动意识、团队精神、成绩分析、家庭环境等。记录袋评价工作的第三步是从多方面针对学生的成长做出记录与评价。以笔者所带计算机专业的班级为例,成长记录与评价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主题活动成长记录袋评价:通过展开集体主题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一方面认识、熟悉学生,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职业学校的特点,了解未来工作需要、学习的重要,记录评价点包括:个人是给别人学习吗?怎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为什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你爱自己的父母吗?怎样和家长沟通?谁是你的偶像,为什么?你的优点是什么?怎么改掉坏毛病?如何和别人相处?在集体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的评价,学生成长进步很大。大家通过活动记录理清了思维,看到正确的评价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谐了同学间的关系,也树立起自信。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主题活动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第二,谈心活动成长记录袋评价:通过个别谈心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耐心教育,体现老师的关爱和学生的进步。比如,对完成作业情况不理想的学生,通过沟通、教育,说服学生先交作业,尽管完成质量不一,有时还需督促,但只要学生提交了自己的作业,就作出“学习态度良好”的评价记录,通过几次评价反馈,不愿意交作业的同学都能按时提交了,使老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这一点是最令人欣慰的了。由于各人都有差异,所以采用谈心的方式还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比如,有次谈话我就发现了一位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因为他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靠自身努力赚钱养活自己,我在他的记录袋中留下了“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评价,这名学生得到了鼓励,尽可能利用点滴时间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大幅提高。在一次谈话中我知道了一位看着大大咧咧实际很有爱心的同学的故事,他的记录袋评价是“有爱心、有担当”,在得到肯定后,该同学特别热心集体活动,还参加了学生会干部竞选。通过谈心,发现了同学们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纯真、可爱。同时,老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针对个人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第三,多元化成绩成长记录袋评价:改变单纯的客观性考试成绩,增添主观评价项目,不单纯“以成绩论英雄”。这些记录包括在完成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过程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合作小组或其他同学之间的评价几个环节,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点、创新意识、自我认识能力、互帮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经过耐心细致的教学和反馈,同学们的成绩、技能、合作意识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不仅涌现出了优秀的学生,一批学生也摘掉了“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