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8 14: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吨的认识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影响,师生矛盾愈发紧张。尤其是学生和科任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旦发生冲突班主任必须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如果一遇到事情就“怒气冲冠”,大发雷霆,失去理智,也就不可能思考和选择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措施,而且会使全班学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件上,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有损教师的形象。因此,班主任遇到偶发事件要有超乎寻常的克制力,具有很高的心理承受力。班主任应机智果断,尽可能地把当事人的感情平静下来,为下一步思考问题的解决赢得时间。
作为班主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冲突发生前,要及时了解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防患于未然。第二:冲突发生时,要迅速采取措施,让双方冷静下来,避免事态的扩大。第三:冲突发生后,要及时了解事情的缘由,进行有效的沟通,平息事态。
冲突发生前要多观察学生,即使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有问题,要及时安抚。对于经常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打好预防针。经常开展教育活动。“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要向他们介绍我们的科任教师的一些事迹,多去谈科任教师身上的优点,让学生从内心先对任课教师有一个好的印象,然后也鼓励他们多去在每一位教师的课上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帮助科任教师树立威信。此外,开展班级活动时要让学生诚心邀请科任教师一起参加,创造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喜欢科任教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防止师生矛盾与冲突的发生。
学生平时就养成尊重老师、尊重他人的品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班风。另外,班主任平时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向教师介绍班级学生情况,特别是个性较强、能量较大、表现较突出的学生。科任教师要多看学生的优点,用他们身上的亮点鼓励他们。班主任要教师学生两头夸,互生好感带动课堂气氛融洽。一些学生对班主任很害怕和畏惧,上班主任的课非常认真和听话,可是有时到了科任老师的课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放松,无形中就会不那么听科任教师的话,一些顽皮的孩子甚至还会在科任教师的课上扰乱老师的课堂纪律。为了防止这样一种现象的发生,班主任要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
除了在学生这方面巧妙地向他们渗透科任教师的各种优点之外,在科任教师这方面班主任也要多去进行沟通。
平时在课间或者没课的时间,班主任要主动去和没有课的任课教师联系或者跟他们打招呼,询问上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孩子或者内向生,班主任第一时间告诉任课教师孩子容易出现的一些情况,提醒科任教师注意,以免与学生发生冲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多让任课教师对班级的学生有所了解,相信科任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会减少或者不会有不必要的冲突发生。
冲突发生中班主任要及时介入,切忌或袖手旁观,或有意回避,要防止事态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冲突都需要班主任介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处理,则班主任不一定要立即出面,可以在事后学生情绪稳定下来,有了一定反思后再做进一步教育,效果反而可能更好。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本来任课教师已经和学生谈过,双方达成了谅解,问题已得以解决,此时班主任又把学生叫过来训斥一番,刚刚平息下来的情绪可能又要激动起来,造成新的冲突。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是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是否介入的判断的。而班主任介入调查时要稳住师生情绪,最好分开双方。各个安抚,让双方冷静下来。分开谈,有利于稳定学生与科任的情绪,使各方能心平气和地阐述冲突的过程。班主任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还是两个人都有问题?问题出在学生性格上,还是教师处理上,或者是双方的误会上?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篇2
关键词:增加信息量、电脑游戏世界、虚拟实践世界、美育世界
大量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获取外界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和听觉信息量是增加信息获取量的最佳选择。迅猛发达的科学技术让当今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让我们为学生增加视觉和听觉信息量成为可能。多媒体辅助教学——CAI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于一体,因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CAI课件远比一支白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当它款款步入教室,其声、其色、其光对学生造成强烈刺激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勿庸质疑,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当它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数学不再枯燥乏味神秘,而是变小课堂成大世界,且是如此美丽。
CAI设计电脑游戏世界,让学生体验数学游戏的轻松美及前呼后应的回环美。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成为老师时刻思考的问题。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电脑游戏就是他们最可口的“晚餐”了。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资源的游戏性,适时把电脑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游戏中轻松地学数学。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学习“可能性”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上课伊始设计了一个电脑游戏——气球爆破:让学生分男女组,老师组来点击气球,击中一个气球,气球后面就有一个奖品——苹果或梨,得到的苹果最多的一组为赢者。比赛结果是男生组得的奖品全是苹果共8个,女生组得了5个苹果,2个梨,而老师组得的奖品没有一个苹果,全是梨。游戏好玩,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就更好玩啦!在游戏带来的兴奋中,老师适时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你们想知道原因吗?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这个问题。问题紧紧牵住学生的求知心,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玩中思索。在课尾时,又用多媒体课件验证谜底:原来男生组所点击气球后面的奖品全是苹果,所以得到的全是苹果;女生组所点击气球后面的奖品有苹果也有梨,所以得到了苹果和梨,而老师组所点击气球后面的奖品只有梨而没有一个苹果,所以只得到了梨。这样利用CAI课件设谜、揭谜,不仅让学生乐学、愿学、轻松地学,而且整堂课给人以一种前呼后应的回环美。
应用CAI虚拟现实世界,在虚拟实践中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
新一轮课改,强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然而四十分钟的教室,它的空间和时间毕竞都是有限的,所以有一些教学活动难免受其制约,而CAI课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个矛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认识吨”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的盐,感受一千克的重量,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感受几十千克的重量,可是怎样用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去理解体会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去抬1000千克的物体吗?当然可以让他们到某个化肥厂或是某个大米店去体验一番,但这需要时间,且全班一起去,实际操作起来是不大可行的,再说也谈不上什么学习效率。于是,老师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小熊扛大米:多媒体出示一袋大米50千克,小熊要扛多少袋大米就扛了1吨呢?然后课件演示:小熊气喘吁吁地扛了20袋大米放在电子称上面,随后电子称显示这20袋大米的重量——1吨。在这个有趣的动画中,借助问题情境的虚拟,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受了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计量单位。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较之那概述公式化的由老师直接口述或是生硬板书呈现“1000千克=1吨”的知识更为深刻的。
这是平常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体验。虚拟现实背后的构想是通过眼睛获得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学习者身心融于其中,从而使学习活动具有实践的特征,在虚拟实践中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此,CAI课件不仅给我们的课堂间接地增添了时间,也把教室外五彩缤纷的世界浓缩进小小课堂,成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教学资源,平添了一个无限广大的教学空间。
应用CAI,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唯美时空,让学生在数学课堂获得尽可能多的美育。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又要精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究,使课堂充满智慧,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下面,笔者结合“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课堂激趣的一些思考。
一、开篇诱趣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趣味盎然的状态下快乐学习数学。如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教师用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争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喜羊羊:‘我认为那个卡车上的煤炭有15吨。’美羊羊:‘你瞎说,我们什么时候见过‘吨’这个东西啊!明明是15千克。’……”教师提问:“它们的问题你们能说得清楚吗?”这样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进行课堂教学引入,既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合作、去探究,使数学学习充满了吸引力。
二、授中生趣
好的课堂开端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但这并非是万能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如课始导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活动:“两只小羊的争论,你认为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同时要说出理由。”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议论。有学生说道:“我认为15吨是对的,因为15千克的东西我是可以拿动的,但是一大卡车的煤炭我是根本拿不动的。”这时有学生说:“你拿不动,也不一定就是15吨,可能是15堆呢?”还有学生说:“要注意数量后面的单位。”……教师顺势利导地问道:“‘吨’到底是什么单位呢?有没有同学对它有点了解呢?”学生纷纷回答道:“我听我叔叔经常说,又拉了一车10吨的苹果。”“我舅舅家卖钢材,经常听到他和别人联系说‘再配给他们30吨钢材’,我感觉‘吨’好像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对,‘吨’一定是表示重量的单位。我昨天听新闻中播报,去年秋粮丰收,产量达多少吨。”……只有当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时,他们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学习中才会积极思维,调动所有的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
三、实践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实践、观察与反思等活动之中,那么学生必定会兴趣盎然,数学教学也会更加出彩。如在“1吨有多重”的教学中,教师问:“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学生纷纷回答:“我的体重是28千克。”“我的体重是23千克。”“我的体重是25千克。”……“下面请我们班的几个大力士来抱一抱体重25千克的同学,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生1:“很沉的感觉。”生2:“很重。”生3:“抱起来很吃力。”师继续问道:“你们都是班上有名的大力士啊!如果请你一次抱两个这样的同学,你会感觉怎么样呢?”生4:“更重,根本抱不动!”“想不想知道1吨是多少个这样同学的重量吗?先猜猜看。”学生相互猜测,有的说“1吨有10个同学重”,有的说“1吨有20个同学重”,还有的说“1吨有15个同学重”……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巨大的地磅上站满40个小朋友,地磅显示“1吨”,然后说道:“看着画面,你感觉到1吨有多重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重量是1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说体重、抱一抱、想一想等活动,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既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又使他们对吨的感知更加丰富。
四、结课留趣
理想的数学教学是一个课内、课外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教师要细化结课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延续,从而达到余音绕梁、让学习充满遐想的理想境界。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尾,着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温馨,流淌着快乐。如在“吨的认识”学习梳理阶段,教师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旨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情境中深化学习,促进认知内化,并有机地拓展到生活之中。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喜羊羊、美羊羊的争论,使课堂学习衔接有致。第二个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过桥”的动画:“木桥上方标注‘限载3T’,一群小动物各自开着各色卡车准备过桥,小猴拉2吨的苹果,小熊拉的是4吨木材,松鼠拉的是900千克核桃……”教师问:“它们谁能顺利过桥呢?为什么?”第三个环节,让学生修改数学日记,深化所学知识。有一则学生的数学日记如下:
美丽的早晨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晴
早上6∶30,我准时起床,进行了80厘米的跑步,然后回家刷牙、洗脸,最后吃早饭。我先吃了一个60千克的鸡蛋,再喝了一杯大约300克的牛奶,又吃了一块200吨的面包。吃完早饭,我背起重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路上遇到了我们班上最重的××同学,他重32吨。我们俩边走边谈,很是开心,就在快到学校的时候,遇到一辆载满10千克水泥的大车疯狂地开过来,把我们吓得不轻……
篇4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探究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由于多媒体技术逐步引入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为增强教学的探究性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色差对比、字体变形、闪烁提示等功能,显示事物的动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如教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并不是简单地讲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知识,而是充分发挥多媒年课件的的演示功能,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关于年、月、日的“奥秘”。在教学“闰年”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年份表,从中找出闰年的年份,通过计算,确认它们都是4的倍数。这一教学环节,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探究,学生经反复观察计算、自学课本,理解了“四年一闰”及“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这对学生自学品质的培养、探究能力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形象性
数学比较抽象,特别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的数学技能也不易掌握。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形象性,帮助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和习惯。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设计形象有趣味的教学过程,引导小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其中,特别有必要强调直观原则,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关于“克、千克和吨”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知道1克、1千克大约的重量,会进行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分这样几步进行:①以实物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觉1克、1千克的重量。学生在亲自掂一掂的过程中,对克与千克的重量单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②在直观的基础上,引进1000克=1千克的进率关系,并且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③在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大量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如大桥载重量、大象重量、集装箱重量,在这一基础上引入“吨”的重量单位,并掌握1000千克=1吨的进率关系。
数学既是对生活的抽象,又与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上述教例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创设良好的、适应小学生探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心理,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长远的意义。能唤醒、鼓舞、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能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且不会影响数学教学的科学与高效,恰恰是小学数学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参与性
布鲁姆的教学观主张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参与性,体现了教育规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需要。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环境,让他有更多的独立感知、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锻炼才能的机会。教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积极参与的本质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因为只有学生广泛地参与学习,他们的主体地位才有保证,他们的主体作用才得以发挥。增强参与性,要求数学教学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尝试、自学创设机会,使学生参与学习成为可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率”与“参与度”。
比如,“小学数学课堂自学讨论探究模式”,就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这种模式体现出这样几个要点:①学生的参与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即使在“新授”环节,也是在学生自学与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探究规律;②学生参与面广。该模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突出小组探究学习,使得全体学生都有可能直接参与学习与讨论,保证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③提高参与的层次。我们注意到模式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学生参与的要求,如在反馈阶段,逐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深入探究新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量”的要求,而且有“质”的要求,即参与的效率。要提高“参与”的效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设计学生参与的载体,如操作学具、操作电脑等。
四、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指导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的传递上,而不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成了讲堂。现代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这也对教师原先的作用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基础和依据,努力形成教学中信息的双向和多向积极交流,使探究活动更为主动、活泼。
篇5
关键词:扇形开发杂交开发反求开发个性开发
一、扇形开发新思维
扇形开发新思维——发散思维,它是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由于它较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轻易苟同于一种现成的说法或不急于归一,且往往能因此出现一些奇思异想,所以也称作“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使思维从一种事物发散到多种事物,从而跳出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启发经营,创造灵感。一些企业家借助和运用这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思维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扇形开发的经营开拓方式,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功效。如美国历经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难以处理。一个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件苦差事。他把废料进行分类使用,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废铅铝做纪念尺、水泥块整理成小石碑、把朽木泥巴装在玲珑透明的小盒子里,让大家作为有意义的纪念品选购。这样一来,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顿时身价百倍,人们争相选购,200吨垃圾争抢一空,斯塔克也由此大获其利。从这一实例中不难看出,斯塔克就是借助和运用了发散思维,从垃圾这一点,伸展出多向利用的放射线,使开发呈现出扇形状态,从而拓宽了经营开发范围,创出了变废为宝的佳话。
发散思维与扇形开发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不仅仅限于产品开发,在产品营销、人才的多向培养与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可借助和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扇形开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企业负责人,还未跳出人们固有的单向思维定势,不善于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企业经营中,不能由此及彼,因此,市场难以不断拓展扩大,人才难以不断涌现,企业经济效益难以不断提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要搞好企业各方面的开发,厂长、经理就必须注重自身思维方式的改造,努力跳出固有的那种狭窄、单向的僵化思维定势,学会进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发散思维,在企业经营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由一点发散到多点,从而培养起由一事物到多事物的由此及彼、扇形开发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杂交开发新思维
杂交开发新思维——辐合思维,它是以已有的事实或命题为起点,遵循传统思维逻辑,沿着归一的或单一的方向进行推导,并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种呈集中型或直线型的思维模式。由于它是在已知前提下从一些事实中引出惟一的或习俗上可接受的最好的结果,所以也称作“求同思维”。辐合思维使思维主体将多路思维集中向一个中心点,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这种创新思维对于开拓新特色,创出超凡出众的新优势,具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因此,它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青睐,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中运用较多,成效卓著。如江苏省宝应市的一些厂家,运用辐合思维进行杂交开发,他们掌握了消费者日益重视自身保健和食品需求不断增加两则信息。本来,曾有过利用这两则信息分别研制适销产品的打算,后来,运用辐合思维,将两路思维引向一个交结点,杂交创新,培育出了药膳疗效食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这的广泛欢迎,并飘扬过海,出口创汇。此外,如把人们爱香、爱美和服装日趋高档化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既香又美的微囊上香剂羽绒服;把富裕起来的人们爱旅游和爱美容两则信息勾起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旅游化妆盒;把城市环境污染亟待清除和建筑材料正朝隔音、保温、抗压方向发展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一种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等。
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需要掌握抽象、概括、判断的基本功,还要有能力把遐想千里的各路思维牵引回来,在思维交结点发起攻势。在思维攻势中,还要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思考,不但在时间上要连续不断,而且在空间上还要组织好“火力网”。不少企业家,善于运用辐合思维,使经营谋划中纷繁复杂的思维资料,得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挥出提纲挈领、收拢梳理、集中使用的功能,进而使思路逐步清晰、理顺,本质渐渐显露,最终在一点上取得突破。
辐合思维对于企业确定营销地域、扩大外引横联、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多角化经营等,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因此,目前对辐合思维的运用偏狭,影响了企业经营创造性的广度开发和深度延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撼。好在许多企业已看到了这一点。随着创新思维在企业经营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的领域定会越来越宽广,在企业经营的创造性活动中,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猜想、验证。鼓励学生猜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提供给学生猜想的机会,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在"导入"中引发猜想
猜想,通常运用于导入新课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能够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新课伊始引发猜想不仅可以激发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结论。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云参加动物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时让学生猜一猜,它们能过桥吗?该怎么过桥呢?这样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这样在"导入"中引发猜想,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通过猜想,达到数学的目的。通过猜想,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二、在"新授"中萌发猜想
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主动性在新知探究环工中尤为珍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猜想的依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猜想的真伪。
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公园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联欢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做准备工作,小猪也高兴地接到了一个任务:算一算给客人的饲料够不够。可是到了那里,小猪却哇哇大哭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云看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桌上放着9瓶矿泉水,地上有一箱矿泉水。来了33个客人,每人一瓶够吗?先让学生猜一猜是否够分,再引导学生进行解答,若一箱是12瓶装的矿泉水,就不够分。还应该怎么办?若一箱是24瓶装的矿泉水,就够分。这样教学,在"新授"中萌发猜想,能使学生的大脑思维置于"觉醒状态",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激活,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高效。
三、在"活动"中诱发猜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辊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踊跃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信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快知识形成的进程。
如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先出示课本主题图(装有4个黄球、1个白球。)问:若从中摸出一个球,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然后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一人摸球,一人记录,4人监督。并出示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的颜色,再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再继续摸,摸球时不能偷看,要诚实。每个小组共摸20次(用"正)字法记录。活动后,各组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汇总后再制成表格,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可能性大小的规律。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摸球活动,逐步让学生体验到因为口袋里的黄球多,所以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大,因为口袋里的白球少,所以摸出乒乓球的可能性就小。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四、在"巩固"中激发猜想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渠道,以求迸出创新的火花,而知识巩固阶段无颖是学生潜能发挥的最佳环节。此时,有效利用猜想,让学生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节课时,能进行""几个数的平均数"的计算,但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水平,特别是对平均数的性质认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于是,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一条小河平均深1.米,一位身高1.7米的年轻人能够顺利通过这条小河吗?"让学生先猜一猜是否会有危险,再说一说为什么。生1:若这个人会游泳,过河是没有危险的。生2:若这个人不会游泳,过河是有危险的,河度有的较深有的较浅。生3:若这个人不会游泳,过河可能也没有危险,河底较平,大约深1.2米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些数据来说明,最后把平均数与这些数据进行比较,从中又发现了什么?这样教学,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许多学生能够发现"平均数一定小于这组数中的最大数,一定大于这组数中的最小数"这一规律。
五、在"总结"中拓展猜想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科学课堂 教学
一、背景
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然而,多数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较弱,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多是在计算机演示教室进行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上,平常则用得很少或几乎不用。 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用了计算机,将课本内容搬上屏幕,用“白板”代替“黑板”。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忙于将更多东西呈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可是,我们应该清楚,多媒体课件绝不是点缀课堂的饰物,更不能让其演变成一种时髦的风潮[1]。如何找到信息技术和学科之间有效的契合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就结合笔者观摩过的优质课与自己的实践体会谈谈多媒体课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契合问题。
二、从教学角度入手,摆正课件地位
(一)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的重要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抽象与具象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科学知识的意象,准确掌握科学相关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丰富和扩充学生的认知结构。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扩大教学内容,提高课时利用率,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有效地渗透科学知识,同时还会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二)正确处理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的关系
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多媒体素材的引入,有可能会干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要适当配合板书来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板书来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板书是对具体讲授内容的提示,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其处于最佳服务状态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技术性的教学用具,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考虑这些技术如何服务于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在我观摩过的优质课中,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挖掘出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他用相机亲自拍了多种自行车的各个部位照片,在课堂上一一展现出来。此课件虽然只包括了教师所拍的照片,但其中的每一张照片都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课件与科学课堂教学过程达到了水融的程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它的正面效应。
三、从教学环节着眼,寻找契合点
(一)巧设情境,敲开兴趣大门
利用多媒体特有的音、视、图产生的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在教学《建高塔》时,出现了如下的一段实录片段。
师:大家认识这座塔吗?(课件显示埃菲尔铁塔的各个角度的照片)
生:这是埃菲尔我铁塔。
师:是的,这就是著名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极为壮观。它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塞纳河畔。
生:啊……啊……(惊叹声)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么重的塔怎么可以屹立不倒这么多年啊?
师:你们猜猜,塔的哪些特点使它不容易倒呢?
这样课堂伊始,我利用课件与精彩的讲解,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生动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形象再现,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难点之处,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时,课文的难点就在于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我利用课件展示杠杆类工具动画图片,学生一眼便能找出它的支点,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其余两点,并用红点突出强调,帮助学生记忆,再用大括号表示出阻力点、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方便学生对杠杆是否省力情况的判断。通过以上步骤,随时借助课件,从而较好较快地突破难点。
(三)声像结合,领略生活之美
科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为了让科学更加贴近生活,我觉得应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科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如在教《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我在接近课的尾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国稀有植物与动物的分布概况,每种植物与动物都配上简短的介绍视频,利用宝贵的6分钟时间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惊喜的认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许多学生下课后向我提要求,说:“老师,好好看哦,我们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生物,好想再看一遍,可以吗?”我心想:我的目的达到了,生活中美妙的事物众多,学生又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之美啊!
(四)巧设练习,拓展课堂知识
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科学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巧设练习,将多媒体课件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开阔眼界。
四、从能力目标着手,打造契合点
(一)运用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观察 直觉思维 想象 抽象思维 本质揭示。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图片与形象生动的动画不仅可以愉悦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生长》这一章时,利用动画方式则可以使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了解得更为深刻。
(二)善用课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三)巧用课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学习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更能够激发学生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科学的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让科学教育由此而拥有宽阔的渠道、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在科学的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信我们的科学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一定会找到多媒体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2]。
参考文献
篇8
一、与语文教育相整合,丰富内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使语文知识很好的融合与渗透,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一课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自我介绍的话:老师的身体非常棒,身高有178米,体重60吨,每天早晨我6小时就起床了,然后出去晨练,先慢跑2000厘米,回家后还要喝500千克的牛奶。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看看这段话中存在哪些语病。学生一听是以前只有在语文课堂中才会出现的,现在却出现在了数学课堂中的“找病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便被吸引了过来。在找病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不急于解决,而是把话锋一转,“学了今天的知识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学生从这段话中体会到:如果单位名称搞混淆,生活中就会闹出许多笑话。当然,有些规律性的知识在总结时还可以让学生以顺口溜或儿歌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记得更牢固。
二、与音乐学科相交融,注入活力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思维性、技术性而显“抽象”和“单调”。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增长智慧,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应该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把音乐引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不仅能影响人,还能感染人。当优美动听的音乐响起在耳畔,那一瞬间,数学就融入轻松与和谐的氛围之中,那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更是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里,音乐美化了课堂,音乐美化了数学!
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面向全体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被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费时较多,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的概念,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数学与信息技术已经是密不可分。备课时,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让教师的备课更加完美;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
四、与美术学科相沟通,感受魅力
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数学具有简洁美、对称美、逻辑美、奇异美、统一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整合美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健康的和谐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
师:为了迎接运动会的召开,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已经把运动场布置好了(出示课件主题图——运动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彩旗、灯笼、气球和花朵。
师:这些彩旗、花朵、灯笼和气球是不是随意摆放的?
生: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彩旗是怎样排列的?
生:彩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这就是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下一面是黄旗。
……
篇9
一、从学生畏难心理到积极性高涨的转化
物理学中包含的物理规律大都是从客观世界经过“定性”、“定量”、“建模”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系列理想化的模型。在现实条件下,这部分实验是很难或者说不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来言,实验的成功几率很低。如果说老师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理学的奥妙,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一定要做实验的话,那么看似提升学生学习品位的实验很有可能因为实验的失败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时,实验的效果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使学生最初的学习动机化为乌有。
根据教与学的心理学,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学习动机没有了,学生又何谈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讲授某一物理知识前,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功能,让学生听到、看到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如:讲《浮力》这节课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创设物理意境:漂亮的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浮出水面,有的潜入深处;接着画面上出现了小舢板、帆船、万吨货轮,一条比一条大,一艘比一艘重,但他们都浮在水面上。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巨大的万吨货轮能浮在水面上,而一粒小小的石子却会沉入水底呢?这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再如:“声波干涉”实验,在实验条件一般的学校不易完成,而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又难以想象出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那么对声波的干涉与叠加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对知识只能停留在知道或了解的层次,很难加深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复杂的实验通过FLASH或者POWERPOINT课件的形式,表现得栩栩如生,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清晰地看到波的整个叠加过程,再配以文字说明,利用图像、动画、声音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刺激,那么学生对“干涉”的理解就很容易了,也由此加深对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互干涉的实质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畏难心理逐渐瓦解,焕发出学习物理知识的无限生机。
二、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到直观的感性认识的转化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通常是通过实验、挂图等向学生展示物理事实与物理过程。而平面静态图形难于全面、准确地表示动态的、三维空间的物理过程,导致物理事实与物理过程的展示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也只能通过示意图与语言表达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而感知。这给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三维空间还处于混沌状态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多媒体的“化虚为实”、“化曲为直”的功能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的理性认识过渡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时,日食、月食的形成及三球的运动情况,老师不容易讲清楚。如果通过FLASH制作,通过三维动画把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及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把抽象的静态模型转化成直观的动态演示,则会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从模糊的认知过程到清晰的发散思维的转化
物理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演示实验必须确保现象和过程清晰,并使全班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分析,达到理解的目的。而实际中,有些物理实验由于物体小或者光线的影响,能见度差,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位置的关系无法看清楚。还有些实验,因为器材的原因,在实际操作当中,难免发生意外。而一次意外,就很有可能导致整堂课的失败。我就曾亲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一次公开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比较落后,而且有个别实验用具在搬动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使得很好的一节公开课因为实验的失败成为我教学中的一大遗憾,也使学生在兴致很高的时候尝到了失落的滋味,没能看到最后的演示结果,觉得很扫兴。 转贴于
篇10
关键词:税收;税率;种类;探究
一、 教学内容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第二节《征税和纳税》。由于这节课知识点较多,我把这一节分为两个课时。这一节课主要讲解“税收及其种类”。介绍税收的含义、三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税收的种类,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税种——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理解税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税收的几个种类。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辨别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作用的理解,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性;通过对具体税种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了解认识到个人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
一、税收的含义,请小老师解释说明
二、税收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请小老师解释说明
三、我国税收的种类。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
教师: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把答案找出来。
教师:每组派一位代表到前面抽签。
教师:时间到,请抽到第一道题的小组到讲台前展示。
学生: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教师:请你告诉大家,从税收的含义来看,税收的主体、手段、目的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税收的主体是国家,税收的目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税收的手段是税法机关凭借政治权利,税收的依据是“依法取得”。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有请抽到第二题的小组派一位小老师为我们讲解。
学生:税收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指,不论你想不想交,都必须要缴纳。无偿性是指我们把税款交给国家,国家不用给我们补偿。固定性是指,税法机关跟谁征税,征收多少税,都是固定的。三者关系是:因为是无偿的,所以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赚的钱交出去,因此,国家必须强制性征收。这就是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另外,因为是强制征收和无偿征收,所以税率和纳税对象必须是固定的,国家不能随意的征税,否则会引起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税收的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解释的非常详细。请抽到第三题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道连线题,大家思考一下,每一个案例各属于哪一个税种。
[课件]1.黄小姐买了一处房产,价值100万,需缴纳15000元的税款。
学生:房产属于财产税。
教师:回答正确。一般来讲,普通住宅按1.5%征税,别墅要按4%来征税。如果你购买了价值1000万的别墅,就要缴纳40万的税款。
[课件]2.某地开采原油100吨,需缴纳3000元税款。
学生:原油征税属于资源税。
教师:回答正确。因为各地各种资源的质量和含量不同,所以征税的税率因地而异。
[课件]3.纺织厂出售一批价值15000的布料,需要交纳2550的税款。
学生:流转税。
教师:其实,这个税收是属于流转税中的增值税,是以在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增值税是按照17%来征税,也就是一家餐馆,每产生100元的收入,就要缴纳17元的税率。
[课件]4.小王向某报社投稿,获得了3000元稿酬,他需要缴纳308元的税款。
学生:这属于个人所得税。
教师:回答正确。个人所得税的项目繁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图片展示。
教师:个人所得税中,比较常见的是稿酬、利息、偶然所得。其中偶然所得比如中奖,是按照20%来征税,但是只有在中得10000元以上的数额,才需要交税。个人所得税中,比重最大的就是工资和薪金,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工资薪金的计算方法:
[课件]: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教师:现行的工资薪金中,起征点是3500元。如果你将来一个月的收入是3400元,你不用交一分钱的税。如果你的收入是3501元,这多出的一元,也要交税。具体算法是,在扣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工资中,减掉3500元的起征点,找到相应的那一栏,乘以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现在,请抽签时抽到4,5,6号的小组,派一位代表到白板上做计算题。分别计算工资收入为8千、2万、5万时,每个月需要缴纳的税款。其余同学,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展示:(8000-3500)*10%-105=345
(20000-3500)*25%-1005=3120
(50000-3500)*30%-2755=11195
教师:非常正确!通过这三组数据,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个人所得税的这种征收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