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13 15: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説家,朔造典型的巨匠,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曾经有人断言:“自莫里哀的《吝啬人》以后,不会再有人写吝啬鬼了!”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已将吝啬鬼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巴尔扎克不仅大胆地拾起了这个题材,并赋予了最深刻的历史内容。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巴尔扎克固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葛朗太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在巴尔扎克看来,葛朗台的聚敛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向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藉,只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
篇2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读中记
要表演名著课本剧,全班应熟读名著作品,如千树万树的梨花竞相开放,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
首先,老师必须先于学生熟读原作品,了解作品,知道学生阅读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哪些指导,做些引领性的笔记。其次,为了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可结合作品影视的视觉和文本的视觉,如微课程播放精彩镜头,掀起情感的涟漪,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兴趣。之后,就以学生潜心阅读为主。如推荐《三国演义》,先开展作品推荐会或作品导读课,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梗概、一些经典故事等。接着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在兴趣点上再烧一把火,一切水到渠成,程度好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分别阅读文言版的作品和改编后的青少年版作品。
多遍阅读作品,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做手抄小报。半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采用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要定好话题,提前做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读《三国演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主题阅读交流会:“曹操是军事家,还是枭雄”辩论会、“三国知识知多少”知识比赛等,做到“条条道路通名著”。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读得懂,乐意读,重复而深入地阅读作品,牢记故事情节,为后续改编课本剧做准备。
二、“待到山花烂漫时”:读中编
课本剧作为舞台艺术,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剧的特点,加上前期宽泛而有针对性地阅读《三国演义》,为课本剧编写做了扎实的素材积累,这样再参阅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本剧《一截蜡烛》一课,就可以编写课本剧了。
在创编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再次阅读整部作品,熟知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选择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适合本组表演的章节再次讨论,定出剧名。围绕一个事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突出人物性格,作为删改的标准,创编3~5分钟左右表演的剧本。老师要批阅学生编写的剧本,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根据修改稿继续阅读相关桥段,推敲语言文字,揣摩人物性格,探知作品主题思想。如《三国演义》中“乱世奸雄”曹操已不是历史上的曹操,对曹操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鉴别,是在阅读中讨论,讨论中编写,编写中再阅读,来来回回几遍之后认识了文学的情节性、虚构性和人物的典型性,创编出个性的人物对白、动作、喜怒哀乐等表情,很好地突出诸葛亮、周瑜和曹操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作品的二度开发,也是再读名著的
过程。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演中读
课本剧表演能检验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熟悉程度。在排练中,小组之间相互观摩,提出意见,老师可以提些建议,小组根据剧情修改原稿。如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改编的剧本《梳妆盒的秘密》排演:
【葛朗台扑向梳妆盒抓过来,站在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
小组成员总认为不满意,吝啬的特点表现力不够。采纳其他组演员观看后提出的建议,抓住这个暴发户葛朗台贪婪的特性,大家再次阅读作品,增改为:
【葛朗台身子一纵,扑上梳妆箱,好似一头老虎,扑一个睡着了的婴儿。
葛朗台:什么东西?(细细抚摩金梳妆匣,慢慢地亲吻金梳妆匣,再两眼放光)噢,是真金!金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夏尔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欧也妮(四肢发抖,声音发颤):“是的,父亲,这是夏尔的东西,不是我的。”(欧也妮昏过去。)】
学生多遍阅读,多次揣摩、讨论,成功塑造了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典型――葛朗台的艺术形象。一次次的排演,一次次重读作品,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赛中读
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举行名著“课本剧表演”大比拼。
各参赛小组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剧中人,“观看好的戏,好像台上台下合二为一。儿童在做戏的时候,做的人固然自以为在戏中,就是看的人,也自以为在戏中……这种输入知识的方法,比那空讲知识格外亲切有味。”(杜威)
观赏之后,孩子们最有发言权。大家评一评哪组表演得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如观看作品《城南旧事》改编的《秀贞母女相认》和《我家来了兰姨娘》桥段表演,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兰姨娘和秀贞同是弱女子,她们为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看比赛,通过互评,教师点评,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会促使学生再次阅读。此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课本剧形式介入名著,以读带演,以演促读,实现“读演合一”的读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打开学生阅读的门窗,让他们感受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教育的艺术[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观 名著导读
建构主义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是教育史上的重要革新,曾引起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如今又被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依据引入。了解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意义重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再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经验的迁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这对于教育改革启示非常大,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中要求情景教学等内容上,同样也体现在教材改革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出了新的调整,一是形式的改革,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大部分,二是教材内部体系的调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部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其中“名著导读”版块适应社会人文教育要求而生,并逐步得到高考重视,又因其特殊的教材地位,其教学尤其需要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积极建构新思想和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图式平衡不断被刺激、同化之后达到新平衡和产生新图式的过程;而学习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产生于人与人的协同活动中,以语言等为中介,最终由外部迁移到内部,产生心理的变化。这样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必须要注意建构具有阶段性、持续性和完整性的教学体系,以学习者的认知差异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学习者认知结构为目标,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积极组织有效教学形式和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在每个阶段坚持持续和完整的发展。
一、“名著导读”内部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名著导读篇目共有十篇,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分别是第一册:《论语》、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三册:曹雪芹《红楼梦》、巴尔扎克《高老头》;第四册:莎士比亚戏剧、朱光潜《谈美》;第五册:罗贯中《三国演义》、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这十部名著的教学之间,必须具有充分的建构性,例如第一册《大卫·科波菲尔》所练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考虑到高一上学期学生的基础,这时候的人物形象分析大多呈现出以形容词、形象化说明为主要方式的特点,而在其后的小说学习中,例如第二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老师在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走进理性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即由读后感式的人物形象分析,过渡到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形象分析阶段。又如第一册《论语》的学习,重在其文化性的发掘和思想启示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讨论自己的志向和对名言警句的理解,这尚处于感知的阶段,而到第二册《巴黎圣母院》的学习时,课后习题提出了要求同学们去发掘生活中“人道主义”的行为,这就要求学生要先理解“人道主义”的内涵,再去反思现实,属于理性反思的阶段,明显比《论语》练习的重点更加深入。这两篇名著学习重点的区别,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的联系和区别影响图式改变,引发学习过程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发现“名著导读”各个名著之间的建构性联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联系充分展现出来。例如进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时,可以带动同学们回顾《大卫·科波菲尔》的学习情况,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名著导读”与教材其他内容之间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阅读“鉴赏版块”版块的目录如下:1.《沁园春·长沙》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记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航程》。而“表达交流”版块则要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见第一册阅读和写作练习的重点是写人记事,“鉴赏版块”通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的阅读技巧,“表达交流”则要求同学们练习记叙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这一册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的主要内容是《论语》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练习的重点分别是《论语》的思想和《大卫·科波菲尔》故事线索的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这和第一册课本写人叙事的练习重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这种联系凸显出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种联系,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认识的作用。例如在《论语》学习中,强调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见解,包括治国的道理和个人的修养。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鉴赏版块”中学过的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等人,他们都是名流千古的英雄,他们的作为是否和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相契合或者有所差异,这种契合或者差异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思想上的体现是否可以从不同类型的人物身上得到展现?而《大卫·科波菲尔》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的,这种特点和《鸿门宴》散文以细节表现人物的特点之间,是否有所区别,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在这些反思中,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回顾,并且得到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又在这种更高层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建构特色显著的学习目标。
三、“名著导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建构性练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主要有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和“名著导读”目录对比,可以发现十部“名著导读”篇目皆出于此,课外阅读和“名著导读”篇目本身的职能都在于文学教育的价值,所以可以认定“名著导读”是课外阅读的代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名著导读”版块的学习中,一定要进行阅读技巧的练习,以实现阅读方法练习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而在课外阅读的练习中,可以明确说明,采用某一种“名著导读”练习过的方法来组织练习重点。例如《大卫·科波菲尔》练习了故事主线的说明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的练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主线的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赏析,并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学生体会中外小说的差异、文学母题等概念,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导读”中名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在组织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以体裁为基础,进行版块教学—小说阅读、戏剧鉴赏、诗歌欣赏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体裁特色。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发掘出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建构性,实现教材“名著导读”版块本身和教材其他版块之间,以及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完美地实现“名著导读”版块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燕,吴刚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