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泊平范文
时间:2023-03-26 14:4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辛泊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多屏广播系统作为永新视博在2012年全新推出的技术产品,利用有线网络的优势,全程CAS+DRM双重安全保护,连接WIFI实现直播节目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IPAD等多种移动终端的同步收看,打造“家庭无处不电视”的畅爽体验,助力有线运营商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主功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增值业务,开发有线电视网络的巨大潜能,培育广播电视事业全新的增长点。
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超百亿
艾瑞咨询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在线视频的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大关,并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1年我国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为62.7亿元。2012年视频行业版权市场将更加活跃,市场规模实现翻番,达到126.3亿元。
在此背景下,保守估计,微电影市场容量也已经远超100亿元。原创视频的领头羊酷6网CEO施瑜透露,酷6目前已有2.5亿用户,每天上传视频在10万到20万之间。施瑜表示,中国视频网站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用户黏性。长视频网站的排他内容可以吸引用户,但无法形成黏性。而UGC模式下,短视频使用户直接关注作者,进而才能形成用户对作者及平台的忠诚度。因此,酷6网将视频原创作者视为核心所在,不惜余力,推出了一系列对原创作者的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白金播客”的打造——为之搭建原创频道,直接投资原创作者。
中移动试水互联网电视业务
日前有消息人士透露,广东、江苏、浙江等固网发展较好的省份有望成为首批中国移动互联网电视的试点城市。一旦试点城市确定,中国移动将正式发文开展业务。
试点互联网电视业务是中国移动转型互联网的重要一步。近两年中移动在移动支付、游戏、视频、阅读等方面积极部署相关业务,互联网电视虽然布局较慢,却是其应对电信联通竞争以及未来“虚拟运营商“进攻的关键棋子之一。
截止到目前,中国移动OTV项目组和各省份正在探讨试点的可能性,那些固网发展比较好,且愿意进行试点的省份有望入围首批名单。有消息人士透露,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有望成为首批试点地区。当然,最终名单会有微调,还需要中国移动总部最后敲定。
河北联通IPTV正式商用
篇3
行走在深圳这座大都市的街头,你能感觉到每个人都行事匆匆,甚至能感觉到时间在分分秒秒地前行,城市的浮躁似乎淹没了一切。而此刻,处在浮躁漩涡中的严平却享有着一份难得的优雅和宁静。
严平的办公室装扮得很有文化气息,一半的面积陈设着佛教信物,而在另外角则摆放着一席茶具、一个大书架,离窗口很近的地方还有一张小藤椅。这种布局,营造的正是种安静祥和的氛围。严平喜欢这种格调,在商场上打拼多年的她,如今更需要一份淡雅和悠然。“我非常注重内外美丽的宁静与和谐,我认为美丽女人不仅要有外表的美,还应有内心的富有。”严平的魅力不仅是美丽,更是因为她一直拥有着分享美丽的大度和优雅。
我只是一直用心在追求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这是严平博客里的签名。的确,她一直执着于“关爱女性健康,创造和谐社会”这份有着使命感的事业,十年如一日地专注、投入和用心。
拥有一份传递美丽的事业,做
个美丽优雅的女人。其实在很小的时候,严平就有着旁人不可想象的远大梦想。
九岁那年,在很多小孩还只会淘气玩耍的时候,严平就对着天空许下了自己宏伟的愿望。对于“美丽”,她似乎天生就有着一份情愫。“小时候的我有很多梦想,对舞蹈和文学也非常热衷,但是因为当时条件不允许,所以没有往这方面学习和发展。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懂得欣赏自身的美丽,还会有意识地去注重自身形体的保养。”
2010年元月的一天,坐在深圳某大厦25层高楼的办公室里眺望窗外,严平依旧会忆起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如今,严平从事的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她一手创办的韵芝女性特征保养国际万店联盟机构,短短几年间就已经在全国市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韵芝企业也迅速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业务范围遍布各地,服务的女性顾客超过200万人。作为女性特征保养的创始人,严平已经很成功,但是她却总说自己“还没做到最好,只是一直在用心做。”
握紧方向盘,走好人生路
严平事业上的成功不仅源于她的用心和坚持,还因为她有着善于规划的智慧。
1995年,开始进入美容行业;1997年,引进物理丰胸品牌,成为国内物理丰胸第一人,2000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丰胸类品牌,却也让严平看到了很多女性盲目追求丰满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爱思考且眼光敏锐的严平立刻意识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不仅会误导甚至会给众多女性带去无法挽回的伤害。于是,她开始思考、摸索,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在让女性美丽的同时,更加健康。经过在国内外大量的取经和深入调查,她惊喜地发现,女性美丽健康的根源在于性生理的和谐和自身荷尔蒙的完美分泌及平衡,将女性特征进行系统化保养才是解决女性问题的根本,也是未来美容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2002年,严平的韵芝女性特征保养公司在北京成立了。开创了美容行业的新纪元,成为了女性特征保养第一人。尽管公司发展之路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但她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严平把公司打理得有声有色,公司的每一步也都在严平的运筹帷幄中前进。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严平将公司的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2002~2005年,是企业奠定基础的时候,就好比建筑大楼的地基,企业文化的建设、理念的导入、市场的铺垫等,2006~2007年是研究企业的核心年份,用严平的话说,那时她更加坚信这项产业真正的成功因子和带给合作伙伴及客户的价值:2007~2009年是公司组织布局市场框架的重要时期;而2010年之后的战略规划则是项目升级、与高端美容院合作、建立强大的连锁机构
严平对企业及自身都有着很好的规划。她说“经营企业就像开车一样,握紧方向盘,带领企业发展得更大更强!”
由内而外散发美的优雅女人
有人说,优雅的女人必须是集智慧、品位、爱心于一身的。在学习中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严平正是这样一个优雅的女人,第一眼见到她时、在她的言行举止中、在员工和朋友的话语中、在她对待这份美丽事业的态度中……我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那种由内而外连绵不绝的优雅之美。
严平爱笑。和严平聊天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说话的时候她总是带着甜美的微笑,而她的每句话又是那么的真诚和亲切。一颦一笑间,风姿摇曳,淡定从容。
当市场反馈有人开始模仿韵芝女性特征保养项目及经营模式时,她爽朗地回应道:“这是一件好事,有模仿证明有更多的女性认可并需要得到帮助。做为女性特征保养第一品牌,我们的使命更加坚定。我们只能被模仿,绝不能被超越。韵芝永远是女性特征保养首选顾问!”严平有着一位优秀企业家所应有的大度和责任,呼吁参与女性特征保养事业的企业为女性带来真正美丽和健康的使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严平有着天赐恩泽的美丽,而她从事的工作以及那份智慧和好学,更给了她锦上添花的魅力。严平的办公室里有个大大的书柜,“我很喜欢看书,时常会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书,沏上一杯茶,坐在藤椅上,享受书籍带给心灵的慰藉。”
严平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早在2003年,她就致力于“粉红丝带”的传播,并且获得“中华粉红丝带大使”等称号。而为了让更多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从小养成呵护自己形体的习惯,2005年起,严平开始在全国多所学校传授保养知识。她说,以后有机会还会走向边远的山村学校,给更多乡村的孩子们传授健康的保养观念和知识。
亲切、智慧、真诚、大度、爱心、事业……严平都具备了,我想,优雅也已成为她的一种自然气质。
个人素描
爱好:瑜伽、高尔夫
最欣赏的一句话:为美丽的生命加油!
最想做的一件事:让更多的女性朋友拥有健康的体型、幸福的人生。
篇4
[关键词]传播学 理论体系 创新
Abstract: The book titled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is one creative works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study field. Its logical structure reflects the author's instructive attempt to systemize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 system
Creation
郭庆光教授新著《传播学教程》已于去年年底面世。读后,深感这是作者多年来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的一本力作,是一本在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它虽然是一本面向大学生的教材,但仍处处显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
一、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本书的框架与布局,它是经作者精心考虑后所作的周密安排。全书以横向论述为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框架结构。
1.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把不同的传播方式划分为自我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在中外很多同类的书中都曾有过,但作者没有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而是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为依据,予以重新组合,使之更臻合理。书中,作者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动物传播,并把人内传播(即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分别归为一类,深入探讨了这些内容。“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正因为二者之间联系如此紧密,才把它们当成一类;又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作者认为它们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因而也把两者归为一类。因而,这不是一般的归纳整理,而是使理论研究系统化的一种体现。
2.从探讨传播制度入手,带出对传播过程相关因素的分析
以探讨传播制度牵头,再引出传播媒介、受众与传播效果等的研究,这也是作者力图使传播理论系统化的表现。并且为了突出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本书还加入了“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和“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两章,最后以研究方法结尾。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传播效果研究”这一章(第11章)。作者在详细分析戈尔丁等所划分的传播效果类型之后,并没有拘泥于前人见解,而是很有见地地提出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五个课题,即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等视角探求它们和传播效果的关系。作者清楚地表明,传播效果不是孤立的研究客体,而应当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予以剖析。这些理论视角,实际上就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不同方向。
以上这种对传播理论研究的逻辑归纳,反映了作者试图使传播理论体系化的有益尝试。这种带有原创性的学术见解,明显不同于一般教材的论述,说明了作者在着力探求传播效果研究的新架构与新方向。
在这里,为什么我们要对本书的结构详加分析呢?主要是因为传播学具有多学科集纳而成的边缘学科的特点,它影响(不是妨碍)着自身理论架构的形成。一方面,它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几乎所有社会学科和部分人文学科都可以介入传播研究,因而传播理论丰富多采,不断翻新,短短半个多世纪就从零散的理论观点变成一门显学;另一方面,传播理论毕竟显得枝多叶蔓,头绪纷繁,怎样才能使之形成既开放又相对稳定的体系,至今仍无定论。施拉姆有志于此久矣,但这位受到尊重的集大成者终其一生仍然未能达此目的。可见,传播理论体系化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逻辑框架就是传播理论的体系,是研究中“排兵布阵”所必需,唯纲举才能目张之。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架构,不仅令初学者茫茫然毫无头绪,而且对研究者来说,也难以做到“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所以,我们要在这里谈到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还不能说郭庆光已经完成了这一目的,但这种力图使之体系化的努力,至少会给同行们带来不少启迪。
二、其次,作者还在书中提供了许多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学有素养,且负笈东瀛,浸日本学术多年,因而在传播理论探讨中会给读者在研读中带来了新鲜感和满足感。
日本学者有很好的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传统,从松本君平到小野秀雄,都对我国新闻学研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松本君平于1899年问世的《新闻学》,1903年即被译成中文出版,这也是我国最早推介的外国新闻学专著,它“介绍了欧美新闻事业及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被认为“标志着西方新闻学在中国的传播,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①。二战以后,日本学者又很快接受了传播理论,加入了环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首的传播学主流学派——经验学派。日本人研究学术历来有其传统。他们往往先大量引进,予以“克隆”(翻译)或模仿,然后再逐渐消化、创新并为我所用。对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学的研究也不例外。郭庆光在书中对日本学者的创新、拓展之处做了许多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应当看到,这种介绍与分析,同样是取其精华和结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成果。况且,作者不限于此,他的视野还偏及欧美的最新研究趋向,并能时时把握住的科研指针。
大体上说,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深入剖析传播学基本概念,阐发因此而起的研究导向
如在第一章中,对“传播”和“传播学”这一对耳熟能详的概念,作者使之联成一气,展开了学术式的长篇探讨。他没有限于对概念作一般的描述和分类,而是从分析库利、皮尔士提出的传播概念入手,认为他们开创了界定这一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和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并根据这两个传统的融合,指出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接着,又引向概念对传播概念的影响,并且把这种论述进一步和传播学概念的阐释结合起来,在肯定“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社会传播学的系统性、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从传播概念到传播学概念、并把传播学纳入信息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既一气呵成,挥洒自如,又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在第七章中,对“大众传播”这个比较容易解释的定义,作者在分析前人的不同理解之后,对大众传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作了深入的剖析,使有关章节显得相当丰满。其中,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的新见解,颇有现实意义。作者论证说,既然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并且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有直接关系,加上它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任何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目前,在我国,人们对媒介产业化的议题仍有争论,而作者的这一见解虽然没有直接触及这一争议,但却根据其基本概念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反过来说,既然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我们就应当自觉地研究和探索它的产业化进程。否则,便会无助于我国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也无助于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明天。与此同时,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作者关注到施拉姆提出传播的“经济功能”,认为这种功能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服务,而是作为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分析,也是和上述见解互相呼应的。
转贴于 2.宏观着眼,中观剖析,微观入手
在写得相当精彩的第十章中,作者对大众社会理论的分析,就属于从宏观角度观察信息接受者这一涉及全局的问题。关于大众社会理论,台湾学者陈世敏曾经指出,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在《大众传播学诸论》一书中,以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来说明大众社会的特质,“自是别具怀抱”。然而,他的论述仅限于对德福勒观点的介绍,并没有予以展开和延伸②。而郭庆光的研究则进了一步,他上溯19世纪有关的早期贵族主义观点,中转20世纪30年代后社会学家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下接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与日本学者的新解,并提出了结论式的意见。这样步步深入地厘清大众社会理论的演变和实质,努力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就使读者开阔了视野,看清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的必然联系。
如果说大众社会理论是一种宏观探讨的话,那么,受众观的阐述就属于一种中观的剖析。过去一般都仅限于把受众理解为信息接受或传播对象。但问题的实质应当是研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在传播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受众的地位是否举足轻重,受众的角色是否可有可无。对此,作者先是以社会学观点提出“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接着,从市场学的经济角度提出“作为‘市场’的受众”;然后,又以法学的观点提出“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这种对受众多侧面的分析确有独到之处,因为这已经从概念的微观认知提升到了中观剖析的高度。
为了说明受众与大众的区别,作者对“大众”这一概念的详细分析,便属于微观认知的范围。作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一分析了大众既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又不同于公众,而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作者还认为,受众和少数权力精英同处于现代社会之中,“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一切”。这种条分缕析的细微之处,很能体现出作者的洞察力与治学精神。
在传播理论研究中,掌握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是社会学的中观理论(MIDDLE RANGE,又称“中程”理论、“中间范围”理论)研究的倡导者。关于中观理论的思想,是默顿和他的老师帕森斯论战时提出的。当时(20世纪40年代),帕森斯的研究目光对准综合性的一般理论,企图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模式,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默顿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在社会学中寻找一般社会行为的规律是徒劳的。社会学研究应当避免两种极端:无事实的概括和无理论的事实。要努力找出扎根于研究或观察并切合实际地限定其应用的解释。这种解释,处于对日常事件的观察与包罗万象的统一理论之间,即中观研究理论。他说:“我们有理由去设想,社会学将会在这个程度上提升:它主要关注的是,要和中间环节的发展中理论联系在一起;而如果它把注意力集中到泛泛的理论上,那它就将会受挫。我相信,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去发展应用的、特殊的理论以限定理论——数据的范围。——社会科学家排他地投入于高度抽象化的探索,便会冒上风险。就像现代的舞台布置一样,在他的心目中,家具将会是缺少的、没有装饰的和不舒适的:所谓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都需要的说法,是‘正确’而陈腐的③。”他说,“如果特殊的探索在于找出这些行为方式之间的理论联系,那就可能发展出一种属于中间环节的理论。这种理论不是强化就是分离经验与假设的一致性④。”默顿以中观理论研究作为指向,提出了功能分析方法并应用于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离轨行为的“失范”理论及其考察方法,并且引导美国社会学者把注意力投向家庭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学术研究。传播学“议题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者麦康姆斯很赞同默顿的见解,认为传播学除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这两类理论研究外,同样存在着处于中间范围的中观理论研究。宏观研究着重于建立总体或最高理论,如桑德拉·鲍尔——洛斯奇提出的媒介关系依赖论;微观研究则注重实证主义方法或以实证为依据的若干变量的集合,如霍夫兰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而麦康姆斯认为他和唐纳德·肖的议题设置功能理论、还有把关人理论、新闻社会学、“沉默的螺旋”传播模式等,都属于中观研究的理论成果⑤。笔者认为,中观理论已应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而麦康姆斯的分析有助于传播学理论的开拓。无论在传播学研究和教学中,我们不必贪大求全去急于建立宏观理论,以免劳而无功;而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着力于研究和探索传播学的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再积以时日,聚沙成塔,把各种相关理论整合成一种或几种更完整、更高层次的宏观理论。
诚然,笔者以为,《传播学教程》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一章在阐述“信息”概念时,未能突出信息足以消除某一事物的不确定性这一基本内涵。在第三章中,未能指出传播学划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是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因为“非语言符号”只是一种模糊的界定,反映了传播学者对非语言符号的忽视,它离符号学对符号种类的科学划分相去甚远。还有,作者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进行解释,确实是简单了一些。因为还有另一类重要的肖像或具像符号(icon)是不应当省略的。第十二章中,作者把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和知(识)沟理论都归之为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这同该理论之一的提出者麦康姆斯认为那是中观理论研究的见解并不一致。第十三章讨论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因内容较新而导致叙多论少;其中“文化帝国主义”的课题最具理论色彩,但又缺乏详细的历史分析。第十四章中提到信息论、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但不知何故略去了系统论对传播学的重要影响。事实上,本书作者研究传播理论也恰恰受惠于此。
此外,本书作者对符号的理解恐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认为“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第48页),但又认为“所谓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第47页);“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第42页)。 可见书中前后说法并不一致。在这里,作者本意可能是企图用信息去“统一”符号和意义,但却人为地把符号和意义割裂开来,并把符号仅仅看作是形式,这就违反了索绪尔提出符号是所指与能指相结合的这一科学论断。实际上,任何意义都必须存在于符号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符号之外。至于信息和符号的区分,这是不同学科(信息论与符号学)各自表述的基本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信息只能区别于物质和能量。如果一定要联系起来讨论的话,那就只能说信息论中的信息可以理解为符号学中的符号。或者说,任何信息都必须使之符号化,才能产生、编制、提取、传递和接收。
总之,以上提到本书的一些不足和有特商榷之处,仅是笔者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正确,也原意和作者与同行们共同研讨。而应当重申的是,本书的理论成就是主要的。郭庆光教授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在传播学领域默默耕耘长达十余年,终于完成这一佳作。我们热切地期盼他今后能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注释:
①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第284页,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②陈世敏:《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第53页,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版。
③罗件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英文版导言第9页,纽约,1968年版。
篇5
二维的内容具有双关作用,但这样的抽象符号或许不是信息社会里受众需要的唯一食粮。弗朗西斯-巴特勒(FrancesButler)反对平面设计师关注制造刺激视觉的图像以及开发那么多通用信号和符号,仅以视觉感知作为观众反应的首要模式,而是提倡平面设计师们更应倾向于关心如何使观众反思生活,如何考虑设计一些能激发极为不同的观众回应的特殊形式,从而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信息社会的平面设计是公共图像的重要概括,并且同样通过赋予真实躯体,真实社会空间,真实触觉、手势的关注和合法性,试图显示提升后的感官知觉的视觉轨迹。手工痕迹产生触摸的“手感”,传递设计者的设计情感。受众用眼阅读,用手触摸,充分唤起感官知觉的图像很可能会存在冲突,但是受众更重视视觉真实性和知觉准确性,这至少能使他们联想起生活中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个体不会在身体和智力上与平面设计师想象出的抽象和巧妙构思相隔离,而是能在心中留存感受后的长期效果,这些效果按期呈现,不可轻易忽视。
日本设计师吉冈德仁提出“用材质触动感官”,得到西方的承认。早在2002年,吉冈德仁就以那张著名的纸椅“Honey—Pop”,傲视100年内的任何木材、钢铁以及塑料制成的设计作品,赢得了“世纪最具原创性”的美誉,并在2004年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选为永久收藏。在他的设计中,简洁、现代和东方哲学总能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喜欢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白色和透明材质,他说,“白色在东方世界意味着精神、空间和思考,而那些无形的材质可以触动人们的‘感官’。我从不刻意去设计什么形态,而是希望这些物质可以带出人们的情绪。”
20世纪后半期,人类迈入了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信息技术的设计开发的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社会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信息社会中,设计不同于工业社会里对“物”的设计是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信息社会中,设计要求以“人”为中心,是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同时,非物质设计主导方法和方法论,强调概念和创意,强调“少设计”甚至“停止设计”。在这里,技术是重要的,但不是本质性的东西,只有“艺术性”和“精神性”才是最符合人们需要的。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在一般人对设计理解内容“造型”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第三个要素:灵魂。
“Thesoulofdesign”的观念,就是具有灵魂的产品才会让使用者用心对待,也会让产品兼具实用性与价值性。汉诺•伊赛斯提出“所有人类传播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渗透着修饰”,“视觉和听觉交流的设计不可能避开这个事实”,如同布坎南的观点:实物和演讲一般也是修辞性的,因此,伊赛斯反对许多设计师将风格作为重点的做法,他认为修辞才是设计语言的中心问题,这里的“修辞”与喜多俊之的“灵魂”概念不谋而合,这是现代主义信奉的,对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客观传递的传播模式的一种矫正。“修饰”或“灵魂”的提出,对平面设计而言如同修饰能使语言有效一般,可以强化视觉传播。平面设计里的“修饰”、“灵魂”可以通过现代承载信息的媒介材质的丰富发展,印刷技术的逐步提高,强化设计的“躯体”、“空间”、“触觉”、“手势”,显示提升后的感官知觉的视觉轨迹,表现出一种兼或视觉与触觉整合而成的、与受众群体之间产生互动的视觉传达全球化的交互信息的创作方式。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在人与物、设计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平面设计师不能再是原先一个功能单一的职业,而是从注重商品性进而朝着注重情感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修饰…‘灵魂”加强人物间的有效沟通。
因此,传统平面设计师在原有纸质媒介上,借助其他载体与媒介的整合: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形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于一体,调动受众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途径,所创造的视觉效果具有更强烈的现代感,给人以新鲜、奇妙的艺术体验,形成对传统设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这种多元化的效果,刺激受众的感官,形成互动的平面设计,较传统的平面设计更符合人类感官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性,达到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效果。这种信息的传播不再只是向观众单向输出,而是将主动权交给观众,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互动结果,由此解构了对传统平面设计艺术的认知与创作方式,建构出全新的创作模式。
篇6
关键词:微博;书评;文体
微博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微博的强大辐射力,已深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运营商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下,传统文体纷纷衍生出140字版本的新文体:“微小说”“微书评”“微影评”“微情书”“微家书”“微科幻”“微推理”等各种“微文体”已经蔚为大观,成为网络文学界的流行趋势。
“微博书评”作为这些“微文体”中的一种,兴起已近两年,众多传统纸质媒体陆续开设微博书评栏目,“微博书评”已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梳理微博书评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一、微博书评的兴起及其表达形式
微博书评是以微博为载体的对图书的内容、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书评文体,其字数限定在140字以内,除了文字内容,还有附带的图片、链接等内容扩展形式。目前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中,这种140字以内的书评也称作“微书评”或者“微型书评”。
微博书评的兴起主要有两大推动因素,一是传统纸质媒体的青睐,二是各种微书评大赛的推动。
早在2010年3月,一部分传统媒体就开始将微博书评搬上自己的版面。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转载过微博书评的纸媒有《北京晨报》《晨报周刊》《新京报》《厦门商报》《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钱江晚报》《都市晨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
《北京晨报》是最早刊发微博书评的一家都市类报纸,并以“微书评”的名称来命名其刊登微博书评的栏目。与此类似的是徐州的《都市晨报》及杭州的《钱江晚报》,都沿用了“微书评”这个栏目名称。《晨报周刊》是长沙一家城市生活类杂志,用的是“微博书评”这个栏目名,山东的《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也是用“微博书评”作为栏目名。而其他媒体则往往用与之相近的词语来命名这类栏目,比如《云南信息报》和《南方都市报》是用“书·微博”,《新京报》用的则是“微博书情”。这些栏目刊发的内容大同小异——除了《南方都市报》的“书·微博”栏目偶尔会刊发一些与出版行业有关的微博,绝大部分都是微博书评。
2010年10月,“榕树下”网站举办了一次微书评大赛,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大赛无果而终,①但其在网络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微博书评”这一概念的兴起,同时为后来者起到了领路的作用。
2011年4月14日,当当网联合腾讯微博发起“2011年中国首届微书评大赛”。该活动声势浩大,邀请了李承鹏、罗永浩、沈浩波等知名人士全程参与并担任评委,得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微博用户的一致好评和热情参与,活动上线首日收到的微博书评就达到上万条。②
2011年8月4日至10月14日,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大洋网、广州购书中心、新浪微博举办了一次“微博书评大赛”。本活动历时十一周,通过大洋网、新浪、腾讯、网易、139说客等微博平台开设了专题页面,共有900多万人次点击,收到的微博书评作品达12万余件。③
传统媒体登载微博书评,使这个全新的概念为大众所认知;而各种微博书评大赛的举办则激发了网民写作微博书评的热情。两者的合力推动了微博书评走进大众视野,为其成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的新文体作出了贡献。
2010年3月,读书网站“米说”( ,2010-11-16.
② 新颖.微书评”悄然兴起 [N].长沙晚报,2011-04-20.
③ 李婧.书香羊城微书评大赛揭晓 获奖者称不再孤独阅读[EB/ OL].news.省略/news/201112/09/85080_20884815. html,2011-12-09.
篇7
>> 微信公众平台的经济现象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对新闻传播产生的正负效应 微信公众平台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分析及其网络舆论场影响思考 微信公众平台对传播模式的影响 微信公众平台对校园舆论传播的推动 提升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活力 浅析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助力班级管理信息化 高校校内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 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剖析 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评析 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 历史类微信公众平台与公共史学传播调查报告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果实证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企业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新闻传播中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价值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林茂申.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机制与治理探究――基于微信与微博的比较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月,总第30卷第11期.
[2]易奇志、承天蒙.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传播特性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6期,总第25期.
[3]蔡卫.平传媒同质化现象动因探析[J].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4]高宪春.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双螺旋”.传媒学术网 http:///ar
篇8
一、组建的背景
(1)学校层面:广大老师尤其是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顺应信息时展的要求,掌握制作网页、建立班级博客等技术,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维护好、完善好、管理好、充实好班级博客,发挥它应该有的阵地作用。
(2)学生层面:现在的小学生会操作电脑的很多,QQ、微信、微博、空间……都不在话下,他们需要展示自己,需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也需要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许。
(3)家长
层面:新时代的家长对小孩的重视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在希望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换种方式交流,期望找到既满足孩子对电脑的好奇心,又能与其他家长一起分享孩子的喜悦、成果、生活等的好方法。
二、主要的做法
一是培训指导。德育处、教科室联合制定培训方案,以专家辅导、校内研讨、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网页制作等技术上的培训,经历“培训―制作―修改―成型―使用”的过程,确保人人会制作、班班有博客、个个能使用。二是形成制度。每个“班级博客”形成专人认领、专人维护的制度,谁接这个班谁就是这个“班级博客”的负责人,定期定时更新、充实内容,保证“班级博客”的点击率、使用率,发挥它该有的作用。三是评价考核。把“班级博客”纳入班主任考核,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由德育处、教科室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定时浏览、检查、评比、考核,并及时以短信、简讯等形式通报检查结果、宣传优秀典型,确保“班级博客”人人参与、班班参与,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四是不断完善。及时收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以个别辅导、一帮一结对等形式,顺利组建全校班级网络,并定期作技术层面的检查、完善,一边摸索、一边改进,逐步完善现有的网络环境。五是长效管理。对班级博客的管理实行长效不间断管理,除了工作日日常管理之外,以活动为抓手,督促博客负责人联合家长、学生,形成寒暑假期间不间断维护、更新、充实,充分发挥它的载体作用。六是拓宽渠道。鼓励班级建立QQ群,老师和学生建立个人微信、微博,将共性的材料在班级博客、QQ群上展示出来,个性的一面则在自己的QQ、微信、微博上表现,形成多种渠道、全面信息化的格局。
三、取得的效果
一是加强了家校联系。“班级博客”吸引家长的眼球,且操作方法简单,只要上班后或是回到家中,打开小孩所在的班级博客,就能够很快了解最近班级的动向、班级最近的活动、自己孩子的作文或是任课老师留言、评价等,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加强了与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二是优化了班级管理。“班级博客”的建立丰富了班级管理的内涵,除了直接的日常管理之外,网络管理既新鲜又创新,它整合了行政领导、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家长、全体学生的力量,拓宽了接受监督的面,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优化了班级管理的形式、内容,变得更直接、更具体。三是提供了展示平台。学生天生就有表现的欲望,结合网络环境,更加能激发这种欲望表现的速度和频率,将自己参加活动的照片、写过的作文、获得的荣誉等展示在自己班级的博客上,全校的老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可以浏览。它无形中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所有家长、学生包括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一个供大家一起学习、监督、提高的互动性平台。四是传送了正能量。班级是学校管理的一个“单位”,是聚人心、显正气的重要窗口,班级博客上的内容正是迎合了表扬、鼓励、努力、向上的目标,代表着班级的荣誉和形象,也是学校的荣誉和形象,是宣扬、传送正能量的有效载体,管理好班级博客,就能够凝聚全班学生的心,凝聚全体家长的心,共同为提升班级层次努力。
篇9
新加坡创新公司于2004年9月初宣布,将上市配备3.8英寸LCD显示屏的数码音乐播放机“Zen Portable Media Center”,其零售价格为499.99美元。
“Zen Portable Media Center”为创新公司Creative Zen系列新的旗舰产品,可直接连接PC来导入静画、动态图像或音乐文件。配备3.8英寸液晶显示屏和容量为20GB的硬盘,可保存数千张照片或最多9000首音乐文件。
该产品支持WMA和MP3格式的音乐文件,由可抽换式锂聚合体电池驱动,最长可播放22个小时的音乐文件或7小时视频。另外,配备了USB2.0接口,可利用Windows Media Player 10的Auto Sync功能很容易与PC同步。
-每文
由78国6000台计算机组成的全球最大网格
近日,英国科学家展示了全球最大的网格计算机。该网格计算机系统是由分散在78个国家的6000多台计算机组成的,其中在英国有1000多台,它是全球最大、首个永久性网格 Large Hadron Collider Computing Grid (LCG)的一部分, 主要用于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
科学家预计,该网格计算机系统每年能够处理15petabytes(1 petabytes=100万GB)的数据。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满足,科学家将进一步扩大该网格系统,希望达到每年能够处理10亿字节的规模。
到2007年,科学家将用上能够运行5000个任务、由10000台计算机组成的网格系统,而且网格系统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在粒子物理研究领域中科学家选择了网格系统,是因为与传统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相比,网格系统的价格较低而且易于扩展。
当网格系统的规模具有100000台高速PC的运算能力时,网格系统就会成为市场的主流。IDC公司预计,到2007年,网格系统市场将能够达到120亿美元。
-每文
日本开发出新印刷电路技术 投资将减百倍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日立制作所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发成功直接在塑料和胶片上印刷电子组件的技术,将来IC卡、芯片电子卷标均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印刷而成。
研究人员说,在不使塑料熔化的10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状态下,研究人员已经能够把绝缘膜印刷在塑料板上,而且绝缘膜上的晶体管功能正常。如果把这一技术和过去的IC卡制作技术结合在一起,那么装有小型硅芯片的IC卡和IC卷标也能在薄薄的塑料片上印制。
到目前为止,制作集成电路需要在真空炉中用数百度的高温进行加工,新的技术无需这些装置,所用能源仅是过去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设备投资额仅是过去的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
-每文
Wi-Fi联盟公布首批获得WPA2认证的产品
2004年9月1日,Wi-Fi联盟公布了通过新的安全规范WPA2(Wi-Fi Protected Access 2)认证的产品。此次首批贴上WPA2标签的Wi-Fi产品中包括美国Atheros Communications、美国Broadcom、思科、美国Instant802 Networks、Intel及台湾瑞昱(Realtek)的接入点或无线LAN卡。消费者可望于2004年9月月末买到这些产品。据Broadcom公司无线产品经理Lindsay说,对于有些Wi-Fi产品,要达到WPA2要求仅需要一次软件升级;但有一些老产品的芯片因不支持AES而无法用软件升级的方式支持WPA2。Broadcom公司表示其用户不必废弃现有的Wi-Fi硬件,因为Broadcom的所有产品芯片都支持AES,因此只需要一次软件升级即可。
WPA2是Wi-Fi联盟的过渡性安全计划WPA的升级。由于先前的WEP安全规范不够充分而其替代规范802.11i迟迟不能出台,Wi-Fi联盟就于2003年3月了WPA(Wi-Fi Protected Access)。目前,在IEEE对802.11i进行修正的同时,Wi-Fi联盟就着手进行WPA2认证。
与WPA相比,WPA2/802.11i最主要的增补就是高级加密演算标准AES,它是由美国政府制订的一项庞大复杂的加密标准。Wi-Fi联盟表示,此项认证的目的是让政府等公共机构和企业重要部门等需要严格保密的组织也能用上比较安全的WLAN。
WPA2产品将能向后与WPA系统兼容。但要求两端都运行802.11i,否则WPA2将不能发挥全部作用,因此要想享受WPA2的好处,使用WPA2网络的用户需要逐一升级他们的客户端。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
广播电视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空前的扩展。广播电视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产生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信息经营的功能等。但网络信息发达、快速传播的环境下,广播电视的局限性很明显。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突出广播电视的优点与价值,让广播电视得到更多的应用。
1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1.1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广播电视是信息产业,有产生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所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很重要。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善于利用信息资源,把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利用广播电视及时传递出去,让人们更快更准确的接受时事信息。信息更新速度快,我们应该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信息资源加快广播电视的制作周期,进而加快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速度。
1.2建设信息网络
在网络系统发达的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要比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广播电视必须建立自己信息网络,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脚步。构建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利于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管理,规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广播电视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广播电视创新,使得广播电视具有多样性、功能性、时效性。使用新媒体平台,规避传统广播电视的劣势,把广播电视的优点、长处发挥至极致。建立健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可以方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提取群众喜爱的形式,内容,根据群众的喜好制作出受欢迎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节目,降低节目制作的成本,提高节目带来的经济效益。
1.3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推进广播电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资源潜力,使得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4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制造趋于无纸化,数字化,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信息化后的广播电视,制作流程就趋向于电子办公,可以将收集到的素材全部保存于计算机之中,摒弃了原本硬件的保存方式,将以为的大空间存储转换为先进的电脑保存,这部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与资源,而且这些资料还由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类,不仅在调用于存储的空间,还减少了管理和维护上的支持,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如此,还大大降低了现有资料的保存难度,保障了资料在保存时的长期性和安全性。发展信息技术和新型广播电视产业,加快广播电视制作周期,降低广播电视制造成本。
1.5培育信息化人才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的投入与支持,所以,培养信息化人才也是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重要的一项。培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在广播电视制作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中使用专业人才,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减少环节对接中出现问题的概率。使用专业型信息化人才,可以加快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降低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成本。
1.6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体系
科学完善的信息化政策和体系有利于广播电视平台的建设。及时查新相关广播电视信息化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政策体系有助于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使信息化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
2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
2.1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整合
应用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把成功的电视节目循环播放,带动广播电视的经济增长。观众在使用信息化的广播电视之后,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群众的信息及收视喜好都将直面而准确的送到工作人员手中,比普通的市场调查问卷来得简单快捷,这样就可以更快创造出群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为广播电视创造了更多利益,在创造更多利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为广播电视受众服务。
2.2及时反馈群众信息
利用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可以及时接收听众和观众朋友们的反馈意见,统一收集整理之后,总结归纳好的方面,继续做好群众喜欢的节目,整理出群众给出的好的建议,根据群众喜好改掉不好的节目或者调整的档期,把相对受欢迎的节目放在黄金时段播出。
2.3电视节目的选择性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都是直播或者分时段播出,过时不候的,使人常常错过了许多精彩的节目,留下不少遗憾,很多观众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感慨,希望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或者播出的节目不会因为没有时间看而错过。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就能弥补广大群众的这一遗憾。通过数字化网络技术,把已播出的节目录制下来,储存在公共信息平台,只要注册账号登陆,就随时可以观看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方便、快捷、自主、多种选择。信息化平台即可以播放传统广播电视的直播节目,也能播放与网络同步的录制节目,使广播电视面向更广大的人群,受更多人民群众的喜爱。
2.4市场调查数据的收集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收集市场调查数据,节目的点播次数。数据能真实反映节目受群众的喜爱程度。通过信息化平台收集市场调查数据,可以快速有效整理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的结果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迎合群众的喜欢改进节目的内容,降低节目制作成本,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带来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虽然是电脑网络占据了时代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广播电视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使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更方便人们获取和观看喜欢的节目,为广播电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开阔广播电视的市场前景。加大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力度,使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得到更多的应用,从而使广播电视为我们的日常提过更好的服务。
作者:张志国 单位:江海广电网络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沽.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探讨[J].卷宗,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