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10 05:3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升字开头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造句:他们已有那样的情感,又遇着那些生离死别的事。
2、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从实际出发;生硬地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
造句: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且不可生搬硬套。
3、生死未卜:或生或死结果尚难测定。
造句:他自从离家出走后数年来一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
4、生生世世:指今生、来世以至永世。
造句:我生生世世也忘不了这一刻的感觉。
5、生不逢时: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
篇2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篇3
关键词:音高;声调;音变;轻重格式;语感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语言学界对方言语调的研究成果很少。而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对于什么是“方言语调”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对水平测试时扣分的标准却规定得清清楚楚(最多扣3分,最少也要扣15分),稍有不慎,仅此一项的扣分结果便可直接影响到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等级,从而难以进入较高档次(二级甲等、一级乙等)。由此可见,方言语调的克服在普通话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衡阳方言语调的表现特征及克服办法“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这句诗既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依恋之情,也道出了头发易白,乡音难改的事实。从理论上归纳,方言语调是游离于声母、韵母之外,黏附在语句之上的语音高低、轻重、节奏韵律的变化在语流组合中的方音语势。而语调构成的语音形式主要表现在“音高”“音长”“音强”等非音质因素高低、长短、强弱、疏促的综合变化。笔者就以衡阳方言语调为例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声调错误与缺陷的一贯性是形成方言语调的重要原因
由于语调和声调并存于语句中,是一种叠加的关系,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上差异越大,表现在语调上的方言色彩越浓。所以我们可以说,方言声调的遗留是构成方言语调的重要特征之一。衡阳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喜欢拖腔拖调,经常把普通话的四声读得走味儿。具体表现是调值不准。
从普通话与衡阳话的调类调值对比表格(见上表)可以看出,普通话语音从听感上比较清亮、高扬……四个声调调值高音成分多,低音成分少;阴平、阳平、去声都有最高的5度,上声末尾是4度,音高也相当高。这与衡阳方言中低音成分居多、音色柔和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衡阳人学习普通话,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六句话:方言相对调值低,语调最好提上去。上声先降再提起,去声全降直到底。最要紧是调值准,平升降曲音要正。
四声调具体学习技巧如下:
(1)阴平(高平调55):发音时,又高又平,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没有明显的变化。阴平有为其他三个声调定高低的作用,如果阴平调值掌握不好,会影响其他声调的发音。
(2)阳平(中升调35):发音时,声音从不高不低升到最高,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渐绷紧。
(3)上声(降升调214):发音时,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再快速升高。
(4)去声(全降调51):发音时,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从最高降到最低。全降调的音长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是最短的。
另外,根据衡阳方音特点,在教学当中应格外注意阴平、阳平、去声三声声线拉直,不拐弯,响点集中清晰响亮,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所以应试人在心中可以把阴平、阳平、去声想象成“阴”“阳”“去”。这样矫枉过正的发音练习对于改正衡阳人学习普通话拖腔拖调的习惯有着良好的效果。而上声的本质是个低调,它的主体部分是在1度处进行的,并且稍作停留、拉长为211。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当中应向学生特别强调上声先降再升不要读成折线214,而应发成弧线调值为2114,并且尾音弱收。
以上只是理论上的阐述,但普通话的语音课程是口耳之学。光凭理论学习,只是雾里看花不真不切。笔者所任教的衡阳幼儿师范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在入校之前生活上使用的全是方言,只是在语文课上读课文时用一下普通话,而且还是生硬的书面腔“夹生”的塑料普通话。其中还有一些从边远山区来的学生则从未说过普通话。面对这样普通话能力低下的学生,普通话教学的专项听说训练对于应试者克服衡阳方言语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法一,呼吸训练法。“气乃音之帅”“气动则声发”。声调的升降曲折音高变化主要取决于应试者对气息的控制。教学中可以通过吐“s”、打嘟噜、喊“hei-ha-hou”、喊口令,并配以数枣儿、数葫芦绕口令等专项呼吸训练训练应试者对气息的控制。在训练当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吐字之前先蓄气的发声习惯,这是念好阴阳上去四声调的重要前提。
方法二,用图示标记法、手势比画法,准确找到四声调的音高位置。
方法三,循序渐进法。①先做夸张的四声单音节字练习,练习时,字与字隔开,相互不受影响,使声调稳定、准确,调值到位。②双音节词语练习。先练同调,再练异调。③三音节词语练习。④四字成语练习,练习时音节延长,略作夸张,气息均匀,调值准确。
各种方法在教学中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它们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如能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方言有的轻重格式是方言语调的另一表现形式
在PSC培训中,笔者发现接触一段时间的语音训练的学员们,声、韵、调已像模像样,但在读词语时显得极其生硬,缺乏美感和韵律。这使他们的口语在听感上同普通话终端标准仍有一定距离,方言的烙痕仍未完全消除。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衡阳人说普通话时对普通话的节律特征极不敏感。常常用单字调和方言的轻重音模式代替普通话丰富多变的自然语音流中的声调及词语的轻重音格式。衡阳方言本身的方言词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一方面表现在词语的轻重音位置上,衡阳方言词语重音往往位于音节的开头,如把“电视”“电话”的中重格(即把“视”和“话”读成重音)读成“电视”“电话”重中格(即把“电”读成重音);另一方面表现在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误读。
那么何为普通话的轻重格式呢?是指在一个词或词组当中各个音节读轻读重的固定格式。普通话里的轻重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重音,是词的重读音节,一般情况不产生变调,多处在多音节的末尾;中音是不强调重读也不特别轻读的音节;次轻音是比中音略轻比轻声略重的轻读音;最轻音即轻声。
一些约定俗成的轻重音格在普通话表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使普通话显示出生动的语感。一般都是固定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允许随意改变。同时,词语轻重音的正确使用,可以起到区别词性、词义等作用。要想掌握它,除了熟记外,更好的办法是多听,听广播或看电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忽略轻声是产生方言语调的一大因素
在衡阳方言里,轻声很少,语气词、后缀和助词一般都不读轻声。即使有个别的轻声词语,它的调值与普通话中的轻声调值也截然不同。所以对轻声的忽略或读不准轻声调值也是产生方言语调的一大因素。那么如何才能读好轻声呢?
1学会识别轻声
(1)习惯性读轻声的有:月(yuè)亮(liang)、耳(ěr)朵(duo)、眉(méi)毛(mao)等。
(2)语法成分应读轻声的有:
①语气词:吧、吗、呢、啊等。
②后缀词:们、子、头、么等。
③助词:的、地、得、不、着等。
④方位词:上、下、里等。
⑤重叠动词的第二个音节。
⑥趋向动词。
2了解轻声的语音特点
(1)音强相对减弱,听起来总是不如其他非轻声字响亮。
(2)音长相对非轻声字的音长要短得多。
(3)音高有所变化,因为轻声会失去它原有的调形和调值,并且这种变化的不同与轻声字的前一个字有重要关系。例如,前一个字读阴平、去声和阳平时,后一个字的轻声一律变成降调,又如,前一个字读上声时,后一个字的轻声一律变成平调。
(4)音色模糊。轻声音节的音色远不如重音音节清晰,这是轻声弱化,整个发音器官肌肉都处于较松弛状态,并且气流冲击力度都较弱的缘故。
3读准轻声调值
(1)在阴平后念半低调2度,如,天上、杯子、衣服、先生;
(2)在阳平后念中调3度,如,红了、回来、毛病、行吗;
(3)在上声后念半高调4度,如,喜欢、姐姐、讲究、我们;
(4)在去声后念低调1度,如:地上、月亮、谢谢、大夫。
(四)方言语调在语句末尾的突出表现
一般来说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大多能掌握单个的声、韵、调知识,但在语流中对语调的把握却存在较多困难。语调,又称句调,是朗读语句时声音的高、低、曲、直变化,它不仅与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有关系,更与语气关系密切。语调是情感的产物,没有固定的格式,要以适合全句思想情感表达为准绳。在普通话语流中,常用的语调有四种:平调、升调、降调、曲调。而衡阳方言与普通话在语调这一方面差异较大。比如“你去哪里?”这句话,普通话一般为疑问语气,句末为低平的降调;而衡阳人用普通话说这句话时,往往会说成“你去哪里?”,虽是疑问语气,但却是高平语调。所以,普通话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声、韵、调”的教学上,在PSC的后期培训中应该把融化语调、美化语感作为重点。克服字调、句调、语气、句末语气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纯正的语调、良好的语感,做到“情、气、声”三者和谐统一,使衡阳地区的普通话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结语方言语调是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语音现象。但方音难改却可改。相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听、多说、多练,方法得当,是完全可以说一口漂亮地道的普通话的。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一九四二》;电影主题曲;概念隐喻;电影主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DL13BC1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隐喻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认知世界的桥梁。1980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乔治·莱考夫与英国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把概念隐喻细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他们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它是深层的认知机制,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自此,隐喻研究便从语言层面转向到揭示思维规律的认知视角上来,拓宽了我们研究语言、思维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渠道。
一、电影主题曲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电影是在编剧的剧本之上,导演的统领之下,通过演员们的演绎,把文学故事用摄影、美术和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部分对电影来说,都不可或缺,而音乐与电影更是密不可分。因为音乐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直达人的心底,与人的灵魂相通,与人的情感相融。同时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作用,它能通过非语言非具象的表达,让观众了解人物内心最隐蔽最微妙的情感,随着旋律慢慢渗入、触及观众的心灵深处,给观众留下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
所谓主题曲,顾名思义,“就是对影视剧内容能够做出一种高度概括的歌曲,它可以以特定的风格和情感来表现或充实影视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可以展现特定的历史气氛和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片尾主题曲是一部影片情感的延续,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的延伸,暗示着情节的发展走向。一个韵味悠长、富有感染力的片尾曲,能激发联想,概括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能够更为有效地将影片所无法直接传达的思想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作了一个有益的延伸,从而使观众对影片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将视觉与听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立体、多维,潜移默化引发观众挖掘镜头和语言无法表现的电影中的深刻内涵。
二、电影《一九四二》剧情简介
《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天灾人祸交织的惨绝人寰的灾难,当时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在逃荒过程中,由于饥饿、天上日军飞机的疯狂扫射,地上国军乱兵的哄抢,加之天寒地冻,灾民饥寒交迫、家破人亡、恐惧绝望。而此时此刻的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府腐败,也无暇顾及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随着漫长的逃荒日子一天天过去,灾民们的希望与尊严也一点点地破灭、丢失,直至完全绝望。但当片尾原本家境殷实,儿女双全,却在逃荒过程中失去一切的老东家领着同样孑然一身的小女孩走向远方时,字幕涌现,圣乐响起,观众同老东家一样在绝望中又看到了希望。
三、电影《一九四二》主题曲
下面具体分析该影片主题曲《生命的河》是如何起到主题延伸和升华的作用的。整部影片是以先降后升的模式进行主题展开的,即希望——失望——绝望——重生希望。逃荒之初,所有人都是怀有希望、寻找希望而踏上逃荒之路的。但逃荒路上的所有遭遇使人们心中的希望一点点破灭。直至瞎鹿老母中弹身亡,瞎鹿惨死在锅里,东家少奶奶产后因饥饿而死,星星和花枝分别被卖,栓柱因捍卫信物被日军刺死,最终,老东家失手捂死孙儿,使逃荒之路的绝望达到顶点。影片结尾老东家收留一个孤儿,两人相依相携向远方走去,映射了“走下去,活下去”的主题,使希望得到重生。而此时片尾曲《生命的河》的出现,和影片中心主题相得益彰。
整部影片一直以黑白灰为主宰的色彩基调,让观众感觉到了一种窒息的压抑。灾民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几无善终。
花枝从影片开头能抵制住少东家粮食的诱惑而拼命反抗少东家的侵害,到宁可把孩子亲手拍死也不会卖掉,再到逃荒途中愿意为两块饼干跟栓柱好,最后到为了她的孩子能活下去,选择嫁给栓柱后,把自己卖掉以换来四升小米,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伟大母亲的自尊随着粮食的减少也慢慢地丢掉了。
星星在逃荒之初,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喂饱她的小黑猫,到她嫂子生孩子后同意杀掉猫并且要喝猫汤,亲手把她珍视的书页当柴烧,一步步从受过教育、养尊处优的女学生,变身成为忍饥挨饿的灾民,最终为了活命不惜卖身为毫无尊严的,一个自恃清高,憧憬幸福的千金小姐就这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丢掉了所有的自尊和傲慢,正如那只映射着希望与梦想却最终被杀掉的小黑猫一样。
安西满怀着一颗对主虔诚的心,一路上传教布道,希望能够拯救难民、逃离苦难,却只能眼睁睁地见证更多的生离死别。在一个小女孩被日军的炸弹炸倒,他的棉袍堵不住血如泉涌的伤口后,绝望之余他放上了厚厚的《圣经》,跪地祈祷上帝来拯救众生,然而,垂直而下的却是一颗炮弹。现实的残酷令他坚定的信仰如同那被炸飞后在空中飘舞的《圣经》书页一样不知最终飘落何处。
老东家从逃荒之初认为别人是逃荒他家是躲灾,到逃荒路上儿媳老伴相继去世、女儿卖身后,他心里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他对栓柱说,知道怎么从灾民变成地主,不出几年,他们就能够接星星,救花枝。但当他们爷孙俩千辛万苦要逃出灾区,却在同胞驱逐的子弹下,失手捂死了惟一的孙子时,他彻底绝望了。一心只想死得离家近点,结果路上遇到了所有亲人都已死去的小女孩,这两个毫无血缘亲情的两个陌生人守望相助,互相扶持,这种心底的大爱瞬间给了对方,也给了自己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这也映射着中华民族生命延绵不息的希望。
剧情结束片尾曲《生命的河》响起:“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头上的乌云,心中的忧伤,全部洒落。”该曲以概念隐喻的方式从多个层面映射影片主题。
(一)歌名
假如把人的生命隐喻成一条开阔、深沉、曲折伸展的河流,那么,那条河流的流动轨迹恰恰就是生命的整个历程,河流从遥远的源头一路奔流而来如同生命的成长轨迹。奔流而下的过程中,会流经曲曲折折的山地,也会流经一望无际的平原。流经山地,得奋勇直前,才能激起壮美奔泻的瀑布,正如生命里的艰难坎坷,起起落落,得顽强不息,才能成就华彩的乐章;流经平原,则会不急不缓,自在逍遥,一如生命里平淡如水、闲庭信步的日子。不管是呼啸奔腾而来,还是静谧缓缓地流淌,河流始终会奔向大海,如同人的生命一直追寻着希望与梦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风凛冽的季节,表层的河水或许会被冰冻,不能欢快流淌,一如生命里沮丧、彷徨、乃至绝望的日子,但不管寒冬如何漫漫,冰层之下总会有微微流动的水流。随着冰层的融化,寒冬终会过去,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艰难与困苦迟早会成为记忆,而顽强的生命仍会继续,走下去,活下去。
(二)歌词
尽管生命之河,喜悦与悲伤并存,但歌者感受到的只有喜悦。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寓意深刻。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概念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一些常见的方向喻利用一些事物的物理基础和人的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空间方位隐喻不是任意的,源于人的生活体验,它运用了与事物本体特征相贴切的方位喻词,使喻体显示的形象跟本体的特征极为相似、贴切。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当人们心情喜悦、振奋、精神焕发、信心饱满时,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昂首挺胸,保持直立姿态。升起的太阳总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天堂总是让人向往,给人以美好的希望,所以“上”总是映射“好的,重要的”,并引申出幸福、健康、生命、权利、高贵的地位和美德等抽象意义。根据以上分析,“天上”的歌映射着生命、健康、幸福和希望。头上的乌云,映射着灾难,家破人亡,惨绝人寰是心中的忧伤所在,而这些不幸都会随着天上的歌而洒落,表明歌者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所以说这是一首描述追寻希望、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求之情的“大爱”之歌。
(三)歌曲演唱者
作为冯小刚导演酝酿18年、筹备9个月、艰难拍摄5个月的呕心沥血之作,他无论是对于演员的选择还是片尾主题曲的演唱者的选择,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最后之所以选择姚贝娜,不仅因其空灵清透的嗓音,大气的演绎方式,更让导演动容的是其自身的真实经历。曾患过乳腺癌的姚贝娜,备受病魔的折磨,然而她始终满怀希望,积极勇敢地与病痛做斗争,手术后终获新生。这切身的经历与电影的主题、歌曲的意境何其相似!她个人的体会也使得她的演唱与歌曲的意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四)歌曲宣传照
姚贝娜身穿一袭深蓝纱裙,蓝纱覆面,一滴眼泪滑落脸颊,气质从容优雅,表情并不悲伤。蓝色通常让人联想到美丽的海洋、广阔的天空。这里映射着“生命的河”。眼泪是对电影中逝去的那些生命的缅怀与悲伤。歌曲的曲调并非十分伤感,相反它充满了对生命的期冀和渴求,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四、结语
《一九四二》揭开了一段血泪交织尘封已久的历史,让观众了解到饿死三百万人的可怕悲剧,整部影片都弥漫着痛苦与绝望,残酷的现实让人窒息,从头到尾,一悲到底,但当老东家领着小女孩走向远方时,圣乐响起,痛彻心扉后些许安慰与感动缓缓流入心田。主题曲在这个地方的绝妙配合让该电影的收尾极具含义,耐人寻味,让人意犹未尽,成为了剧情叙述的有效补充,电影的主题也因此而升华。
[参考文献]
[1]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