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范文
时间:2023-03-28 11: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中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惟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篇2
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个性解放”“人的解放”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文学为人生服务的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反映时代的面貌。”与“为人生”的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者的情绪、感受、心态等。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善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现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小说题材更加广阔,对时代风云的及时把握和对城乡生活的多方位展现显示出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丰富。由于30年代小说的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事件,堪称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
40年代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的小说,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抗战题材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剪影。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深化。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是作者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结晶,它把抗战时期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主要表现知识分子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与追寻。
建国后“十七年”间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流。在历史题材方面,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与历史题材相呼应,现实生活成为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为主。问题小说把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立论的基础是文艺为现实政治服务,本质上把文艺当成了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新时期小说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复杂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争论和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新时期小说包括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现代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等。
二、现当代小说的阅读方法
了解了现当代小说的概况,我们就容易阅读。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作用。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结合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把重要语句放入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样我们在阅读时,就容易把握其外在含意和内在的深意,从内容、结构、情感上去理解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即分析小说的情节,理清作品的思路。把握情节的内在联系,理清小说的情感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因此,必须在把握情节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价值意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文章的中心。
3.分析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要了解小说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特点,了解塑造人物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赏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比如:平实古朴、明白晓畅、简洁明快、典雅清丽、淡雅疏朗、寓庄于谐、犀利辛辣、含蓄深沉等。
4.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这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只有把握好以上四点,才能高屋建瓴地从容应对小说阅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总览全篇,把握要旨。小说阅读一定要强调整体意识,千万不能只看情节,忽略其他方面。快速阅读全文后,要有个整体感知,明确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是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要学会找出关键词句,特别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要重点勾画,这样不仅能增加对小说内容的整体印象,还能大体把握小说的中心和行文脉络,从而分析出文章线索,感悟作品主旨。
2.细读全文,深入理解。对小说的阅读,要结合小说的特点,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将所了解的小说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对照,体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
3.审读题干,整合答题。小说阅读的题型设计,无非包括主题理解、结构分析、形象把握、环境作用、语句理解、艺术赏析等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必须明确题型,分析题干要求和指向,寻求答题区域,整合要点,规范表达。这是答好主观题的常规性要求,对小说阅读也是一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在平时多加训练,深入探索,不断总结,相信同学们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阅读训练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他经常外出,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鼻个儿不大的甜梨。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
儿子们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民。他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儿子们就都依了他。
他真是为了季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民有一个习惯,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民送去。他给季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民的得意之笔。季民从不当众画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
叶三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有时季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他把季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
季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民坟上供一供。季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那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他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可叶三说:“不卖。”那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寿材里,埋了。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全文的题目?
2.小说开头叙述叶三卖果子的经历,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
3.你觉得文中“鉴赏家”叶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汪曾祺曾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试举例说说这篇小说语言的特点。
5.小说结尾,读来似乎非常平淡。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
1.叶三虽然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但他对绘画是真心喜爱,因此被大画家季民视为真懂画的人;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的语言评述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的主旨,即对美的鉴赏。
2.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各处跑,就“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他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两者有密切的关联。
3.叶三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但到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画家坟上供一供;画家送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陪着他埋于黄土中。从叶三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
4.这篇小说语言准确、朴素,富有浓郁的乡风民俗。比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联想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这样的画面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更好地展现出故乡人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篇3
关键词:古代阅读 阅读模式 口语阅读 传统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33-04
Study on Ancient China's Reading Modes
Xu Hu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as an open and super-stable reading system. It had four characteristics: reading monopoly and effective control, Confucian books as main reading materials, pragmatist reading, a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oral and written reading.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s reading is based on writte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t is the history of scholars' reading.
Key words: ancient reading; reading modes; oral reading; traditional reading
CLC number:G252.17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33-04
阅读作为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技能,与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措施和建立于丰富文献基础上的阅读传统,尤其是隋唐以来坚持以“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为原则的科举制度的建立,为广大中小庶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超稳定的阅读系统,为草野寒之士开辟了登进之途,增加了社会内部系统的流动性。据统计,清代约有二分之一的生员出身寒微,而明清两代进士中出生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者占42.9%,[1]这种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开放和流动性也使得中国古代的阅读系统在长期内得以稳定和延续。
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包括从布衣士子到取得功名或具有功名出身的各类学者、官僚阶层。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虽然其间不乏反对和批判这种阅读行为的声音,认为应该扩大阅读面,不应只读儒书,“读经而已,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2]这样才能更好地研习儒家经典。相反,学问若止于四书则弊端甚大,“一有诘难,则茫然不能以对”,甚至,“清谈危坐,卒至国亡,而莫可救”。[3]但这些阅读形式和阅读思想在中国漫长的阅读史中仅如零星的火花一闪而过,始终未能撼动儒家经典阅读的正统地位和经史子集的阅读秩序。同时,也正是这种相对较为单一的阅读体系,使这个阅读系统笼罩上了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所有的阅读行为都围绕着以上的中心来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内圣而后外王是人生最高理想。孔子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4]孟子推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 ]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古人奋斗的目标。“学而优则仕”在古代一元文化权利机制引导下成为古人心目中唯一的正途。自隋唐设立科举制度以后,更在读书与从政间架设了通道,以法定形式巩固了两者的关系。同时由于中国文化以宗法性、伦理道德为中心等特征,在人才选拔上往往偏重于道德修养、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和见识,因而便有无数历代读书人,寒窗苦读,从书本中谋取功名,一旦金榜题名,便入品进阶,成为人上之人,既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又光宗耀祖、显耀门楣。
1 从阅读的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世俗权力和神权是结合在一起的,王就是最大的祭司,是天子,是人和天对话的通道,代表着上天的意志。所以他同时也是文化的掌握者。文字只能用来记载部落、家族与神的历史,事实上,最终确立的君主制所赖以建基的,就是作为神统延续的血统。而阅读这样的文献,实际上就是对于统治者的培养,以及为现实统治提供依据。因此,阅读就是回到过去,最终回到神,回到人存在的根据。这样的阅读,由于具有神性的色彩,其权利被牢牢控制在代表上天意志的统治阶级和执行与上天对话这一程序的巫祝和祭祀手中。由此,传授知识的使命也一直由王官之学垄断,阅读的对象也一直是官司职守的律令技术之书,并且为加强这项活动的垄断性,在相当时间内,这些内容都是不著于文字,而是由父子相授,口口相传。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末年刑鼎、刑书出现,律令开始著于文字才开始改变,更大范围上的阅读才成为可能。同时,随着东周王室的衰微,官司失守,官员们陆续分散到诸侯国,而诸侯国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具有知识的人来为自己服务。此外,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也更迅速地导致学业进入私门,私学兴起。由此私家大量的著书立说,积累与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变革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知识、懂得阅读技能的人,同时,私家藏书现象随之出现。
这种时代的变化,一方面使学习打破了专职、专业的束缚,阅读面开始变宽;一方面也使阅读方法获得了创新,阅读不再单纯的学习“守其世业”,而是强调温故知新,孔子认为温习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还是求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可以为师矣”。 [6 ]学之后还要思,有发展,有创新,这样才可以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不能只将认识停留在事物表层现象之中,而应该通过思考获得事物的真实内涵,特别是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 [8 ]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学习和教育上的变化打破了王权和神权对于知识的绝对垄断,倡导“有教无类”,使知识的接受面和受众面进一步扩大,带来中国阅读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其后,随着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教育面进一步扩大,公卿贵族颇受其益,享有阅读的特权,世袭制度的实行,使家学兴盛,一时兴起较多的书香世家。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将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权限推广扩大,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百姓都提供了学习和阅读的机会,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诱导所有稍具条件的人都去读书识字,然后通过国家机器和选拨考试制度来规范控制阅读的走向和秩序。
2 阅读秩序的确定
隋唐以来,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科举制度稳步推行,并且在以后的朝代中逐渐完善,教育与朝廷科举选士的制度息息相关。从学童识字开始,经科举考试出仕为官,读什么书,如何读,都由国家的教育制度加以规范,由社会意志加以引导。史籍记载,张九龄弱冠读群史,殷践猷年十三诵《左传》,而杜牧在《注孙子序》中自述:幼年读礼,“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 [9 ]与科举考试和人才选拨制度相适应,从最初的蒙学教育开始,在学习和阅读内容上,体现了强烈的导向性,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对“经”的阅读,尤其是儒家经典的阅读成为首要的任务,尤其是官方考试科目的确立成为“六经”之社会阅读的最大推动力。甚至在藏书的摆放秩序上,也处处体现“经”的核心地位,陈列书橱中也把经书放置最上,其他书依次放下。如按分类法放置时,经先放右边,依次顺排;若置上下时,以经置上。幼童在开始读书习字时,根据“经”的思想浓缩而成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成为必读的启蒙性童蒙读物,其次才是其他一些为辅助读经,为更好理解“经”的内容而衍生的读物,如《千家诗》、《龙文鞭影》、《小学韵语》等。
与这种阅读规范相应,在士人中也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对象,兼及修身论道为主体的阅读行为,儒家经典成了士人群体阅读内容之大端,成为他们读书治学的中心,成为作诗赋文、考试入仕的基本依据。“经之所书,予所信也;经所不言,予不知也。” [10]“书籍惟《六经》、诸史、先儒理学,以及近代奏议有关修己治人之书,不可不珍重护惜。下此则医药、卜筮、种植之书,皆为有用。其诸子百家、近代文集,虽无可也。” [11 ]而一切背离这种主体阅读的行为,都会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难于登上大雅之堂,不被社会所认可。
也正是这种阅读秩序的确定,书本作为传播圣人经典的载体,获得了人们的敬畏与尊重,把圣贤之书奉若神明,在行为上也确定了相应的秩序和规则。例如在读书前应该斋戒沐浴,阅读时坐应端,视必直。陈梦雷的《读书纪事》记载萧德言晚年学习更加刻苦,每次阅读时都要“祓濯束带危坐”,妻子劝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何必整天折腾自己?他解释说“对先圣之言,何复惮劳?”因为面对的是古代圣贤所说的话,所以就没有了劳苦之惧。[12]司马光读书之前,要先洁净书桌,再铺上桌布,才能打开书读。如果出行带书,则要用木板托书,一来免得手汗污书,二来保护书脊不在移动中损坏。就连翻书也有讲究:每读完一页,就用右手拇指侧面贴在书面上边边沿,再用食指帮助翻动。[13]作为对圣人之言的敬重,为了更好的保护书籍,将其传之后世,古人也很重视对书籍的保护,通常会挑选特定的日子,在天气晴好时,对书籍进行曝晒,甚至形成了曝书会和曝书节,不仅有官办的,还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在曝书会上,曝书的同时还可以叙旧谈新,吟诗作对,显示各自的文化素养和藏书状况,塑造乡间邻里良好的读书和藏书的氛围。[14 ]
3 强烈的实用主义阅读色彩
我国古代的传统阅读,在阅读目的上十分明确,主张“经世致用”。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在做人的层面上,首先要立言立行,例如《论语・季氏》中就记载了怎样立言和立行的方法:“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在以上阅读的基础上,孔子进而明确指出行是读的终极目:“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在实际生活的层面上,读书是和农民种田,商人经商一样的,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且还是一种更为体面的谋生方式。“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自当求诸身耳。谚曰:‘积材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使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15]如果读书有成,就能够“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而不读书者则“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因此,务必要勤学苦读,“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16]只有这样,才能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变为现实,这种读书以致富为贵的思想,成为不少人心中不可动摇的一种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在做人和谋生的基础上,随着隋唐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读书也成为实现个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理想的主要手段。从此以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一千多年来的社会风尚;“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条捷径,至此,阅读活动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
4 口语阅读和文字阅读系统的对立
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法则中,能够阅读就意味着掌握了某种特权,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可以成为“士”,也就是成为所谓的“读书人”,这种身份直接表明了对阅读技术的掌握,所以成为四民之首,其地位在“士农工商”的等级序列中表现无遗。文字造下了阶级,在规范、传统、文字结合了之后,社会上才有了知道标准规范知识的特殊人物,成为君子、士人。[17]而对于普通平民大众,由于受教育的限制,识字率普遍偏低,他们无法掌握这种复杂的阅读技能,所以他们的阅读多半是通过口语阅读的传统来实现,即听和看的方式来进行。
中国古代最早的阅读方法主要是通过口语阅读来实现的,即背诵。文字记载主要是为了保存档案或向上天祷告对话,是一种卜噬方式和结果的记录。早期甚至有许多书是没有文字传世、仅靠口授背诵流传的,如《春秋》的两传《公羊》、《谷梁》,都是汉代才著于竹帛的。这一传统在识字普遍缺乏的民间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和延续,而文字传统则由文人阶层来发展和完善。例如唐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一种叫做“说话”的表演技艺,“说话”就是讲说故事的意思,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时所依据的底本。随着说话技艺的日趋繁盛发达,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编写话本和戏剧脚本的文人组织――“书会”。书会的成员是一些富有才情、文学功底较深的落魄书生即“书会才人”,他们使得话本从原来简略粗陋的单纯的说话底本,发展为可供案头欣赏的书面文学作品。由此普遍流传在民间的话本,实际上已具备双重功能:既是传统的说话人的底本,又是艺术上相当成熟的白话小说。这就意味着一部分人是通过“听”话本的表演来阅读,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的。
另外,文、言的分离进一步形成了民间与士人群体截然不同的两种阅读接受系统以及二者之间在阅读文化上的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更体现在阅读方式的差异上,即便对于同一内容的文本,如二者之间的一个交汇点――通俗小说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等的阅读上,士人们更多的是对文本的直接阅读,而大众则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如说书、传唱、快板、戏剧等方式来进行所谓的“阅读”。
在这里作为意义解码的文字和声像具有了同样的传播效果,使识字的士人和不识字或识字甚少的大众完成了阅读过程,实现了对意义的认知和理解。但是后者的阅读由于缺乏有效的记录机制和传播载体,所以更易散落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流传,在传播的时间长度和空间的广度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阅读史,就是一部建立于文字与文献基础上的阅读史,是一部“士”们的阅读史,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体的阅读历程的记录。
参考文献:
[1]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0:1368-1953.
[2]王安石.曾子固书・王安石全集(卷七十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3]袁桷.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4]孔子.杨伯峻译注.论语・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孟子.杨伯峻译注.孟子・尽心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朱熹.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65.
[7]孔子.杨伯峻译注.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孟子.杨伯峻译注.孟子・告子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杜牧.樊川文集(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十八・春秋论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6:131-132.
[11]张履祥.陈祖武点校.杨圆先生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13]王余光等.读书四观[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175,36.
[14]桑良至.曝书会[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6,(4).
[15]管曙光,裴泽仁.颜氏家训[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88.
[16]韩愈.全唐诗・符读书城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篇4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理了从普通煮熟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符号,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他的时代里面,重新被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意思,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到时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传话”。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有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重申,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急需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和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参考答案
1、D
篇5
关键词:中国符号;主题阅读;课程建构
参加南通市“文化语文”工作室已经快2年了,作为工作室仅有的两名初中语文教师中的一员,我惊觉着自己的成长。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当属工作室领衔人祝禧校长《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这本书。在《意象主题阅读文化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一文中,她明确指出:当确立了某一文化意象为主题后,这一意象便会被视作联结学生生活、精神世界与历史文本、典故、风土人情、民俗地理的“纽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儿童一起走进意象的世界,再以文化阅读和文化活动为拓展,在与意象相联的诗文、音画活动中,统合文化资源中的“相似块”,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无疑为儿童的文学阅读推开了一扇窗,让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复活,在儿童心里埋下最有意义的文化种子。而到了初中,随着时间的积淀,这颗文学的种子就该生根、发芽,并开始茁壮成长了。
但阅读是要时间的,初中和小学毕竟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社会和家长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考,所以在教材的运用、时间的安排和课程的开发等方面都必须动更多的心思。既要保持小学和初中文化阅读的延续性,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段的特点,巧妙整合多方资源,这样才能把意象主题文化阅读进行到底。鉴于以上因素,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我尝试在七、八年级的阅读课上开展“中国符号”主题阅读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与时俱进,构建“中国符号”文化课程
祝校长告诫我们意象主题阅读文化课程必须要有一定的体系,不能是零散的、随机的、模糊的,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不同年段儿童的特征,把意象安排到每个年段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而放眼世界,“中医药、中国服饰、中国美食、功夫熊猫、龙、孔子”等名词会让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迅速联想起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中国风。自古“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在这个世界看东方的时代,开发“中国符号”文化阅读主题显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另外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所以要构建7、8年级的主题阅读课程必须考虑中学生已有的语言心理机制,利用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师生共同开发阅读主题,以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学习内容、完善的实施过程和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师生携手,共同开发“中国符号”主题
和小学不同,初中的主题阅读活动中老师对孩子们的期待更多,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因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中国符号”文化主题开发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是友好的合作关系。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寻找“中国符号”主题过程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4大组,分别是时事组、教材组、新教育组、生活组。而每一大组又根据不同标准,分为相应小组,专人专职。例如,教材组本来有8个人,他们专门负责研究世面上现有的中学教材(很多都是从网上找来的电子版),因为时间关系,他们自己后来又进行了分工,一人负责一个版本的主题(有苏教版、人教版、上海版、鲁教版、广东版等),整理好后再合并同类项。因为目前的初中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来编写的,所以整合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苏教7上有“民俗风情”主题,人教7下有“文化文艺”主题,结合生活组提取的“运动”主题,时事组抓取的“功夫熊猫”主题,最后提取出“中国功夫”这一中国符号阅读主题。此外还开发出“亭台楼阁”主题,“中国酒文化”主题,“中国传统年文化”主题,“中华玉文化”主题,“中国龙文化”主题,“中国红”主题,“中国功夫”主题,“清代服饰文化”主题,“中华百家姓”主题,“印章·篆刻”主题等。
当然开发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积淀的过程。
三、结合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在开发和确定其教学目标过程中都必须二者兼顾。比如我们准备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展一个“亭台楼阁”主题。因为教材组找到了相关的现代文《凡尔赛宫》、《苏州园林》,古文《黄鹤楼》、《于园》,古诗《黄鹤楼》、《登岳阳楼》;新教育组找到了《新阅读 新写作》中的建筑单元;生活组则提供了“上海世博会”的活动材料。几相结合,开发出“亭台楼阁”的“中国符号”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确定好主题后,就该考虑“教什么”的问题了。和小学阅读教学不同的是,初中主题阅读的目标相对来说“知识性”比较强,学科教学计划的影子比较明显,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带着镣铐跳舞”。综观手边的苏教版七下语文教材,发现可以把本主题和教材中的两个知识板块进行整合:一是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一是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网络平台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网络阅读、写作和交流的技巧。2.借助文字、3D、音乐、图画、线条等方式,捕捉“亭台楼阁”中蕴涵的诸多“中国元素”,感受“亭台楼阁”的造型美,并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学内涵以及文化意义。如此一来,参加本次主题活动的同学们既能学到网上读写的知识,锻炼了口才,更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考,浸润了心田,从而让心中的文化幼苗一点点茁壮成长起来了。
四、编写学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抓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编写切实可行的指导学习阅读的“学案”能力。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因为“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所以一份切实可行的学案对于“中国符号”主题文化阅读的价值尤为重大。它主要包括:学习要点(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几部分。其中“学习思路”“学法指导”部分要提供老师自己通过广泛阅读所精心挑选出的与该主题相关的“诗文、小说、故事、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材料或网站供学生阅读,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特点让他们组成合作小组,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途径进行质疑、探究。这样才能读出真我、才能让孩子们借“中国符号”的东风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得更快、更远。
五、加强储备,做学生文化阅读的表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接载了太为久远的文化传统,承担着太多的历史使命,而教育的大环境又不尽如人意,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也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的误解,认为语文就是学学字词句篇,这使语文教师背负沉重的压力。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这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指导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题,老师必须要有高深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而读书,多好书,读好书则是唯一的途径。
篇6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必读书目,大师的代表作,更是我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具体课例《文字下乡》进行阅读成果的分享交流。
成果一:文字和语言只是传达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个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文字的诞生是为了传情达意(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受到了时间、空间障碍),能传的情意有限。而且在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间接接触说话的文字就略显多余了,在彼此熟悉的乡土社会中,象征体系远不止声音一种,在面对面时,表情动作可能会更利于传情达意。因此,需讲究文法、艺术,并配合表情动作等其他象征体系原料,以减少文字走样。
成果二:产生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差异的是农村与城市观念的不一样。城市人以现代化角度看待农村,具有新意,但农村是一种不变的常态,遵从旧秩序和旧规矩。我们认为文字可以传达新意,可对于农村人来说,一切事物是熟悉的,与平常毫无差异,甚至可以利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传达所要表达的想法,于是文字这种不完善的工具也便失去了意义,因此乡村与城市就形成了差异。
篇7
作家郭保林主编的《阅读大中国》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内容丰赡、文字华美、装帧精美的一部大书。这套丛书分四卷:“黄河寻根”、“大江东去”、“长城雄风”、“丝路迷踪”。精选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表现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经典美文,构成一幅幅雄浑壮美、绚丽动人的画卷,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浩浩江河就是一部通史,一部流动的文明;长城、丝路又是一部断代史,是凝固和隐形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标志,试想,倘若没有黄河、长江、长城、丝路,“中国”这个概念不就变得空洞和肤浅了吗?这种动与静、骚动与肃穆、温柔与粗犷,构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龙腾精神。
《阅读大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诗的壮美、史的厚重,是用美文讲述历史,是作家、诗人的“百家讲坛”。全书精选了余秋雨、贾平凹、周涛、张承志等150多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200余篇经典美文,将作家关于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所见、所闻、所思,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给读者,既有壮美瑰丽的大自然风光,又有丰赡的历史文化;既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又描绘了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的丰富内涵,激起读者历史情怀,引发人们的哲理思考。不同于学者的讲稿或者札记,《阅读大中国》以精湛优美的文字,浓郁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诗化散文,或抒情散文,或文化散文,浑然一体;风格绚丽多彩,或雄浑深沉,或细腻婉约,或幽雅隽永,或轻松活泼。精美的语言、绚丽的文字、隽永的构思,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领略山川秀美的大自然风光,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使人享受到美的盛宴。
作家郭保林本人十多年来,沿着黄河、长江、长城、丝路多次采风,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这套丛书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取舍得当、篇篇精品、卷卷华章,富有深沉的艺术魅力。同时,每篇作品后面附有精彩赏析和旅游常识,使青年朋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历史和人文地理知识。
篇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读《中国人的智慧丛书》
李 恪
①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赓续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机,这已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们常常并不自豪,反而有点儿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极致――中国人简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②大约明代以前,中国在许多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我们自豪。甚至到清初,我们还以“天朝大国”自诩,我们自大。自大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于是我们开始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凉。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失望和放弃不是中国人的习惯。那么,中国人还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沿着历史,做一次中国人的智慧的巡礼吧。
④《中国人的智慧丛书》共8册,洋洋大观,在不同的学科里,记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不仅有震古烁今的四大发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发明创造。这些成果,早已为国际科学史界所肯定,做出这些成果的科学家,也早已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⑤比如关于炼焦的发明,丛书介绍:中国最早的用煤炼铁的记录,见于公元4世纪的《释氏西域记》;成书于1650年前后的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记载了炼焦及用焦炭炼铁的全过程。为了证明这项技术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丛书(《揭示物质变化》分册)列出了8个国家的最早记录,它们都在18或19世纪,结论不证自明。
⑥在记述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成果后,丛书(《播撒绿色希望》分册)引用了国外的评论: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日本专家甚至把杂交水稻和四大发明并列,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⑦古代,中国有太多的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我们当然可以引以为荣;现代,中国有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我们何需自卑!
⑧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位少年,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美国留学!”有的人看了,感到鼻子有点儿酸;有的人看了,忧心如焚。是啊,这不是有点儿不争气吗?实际上,孩子向往美国并不可怕,说明美国的确有它先进的东西,而见贤思齐,正是我中华民族的长处。
⑨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之后,如果还是封闭的昨天,我们将无法想象美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外国是人间地狱,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发感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华民族并不是,过去曾经辉煌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在痛定思痛、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远之后,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走现代化的道路,而支撑我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⑩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了,再来重读过去的辉煌,是不是有点儿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这样认为,自信,将永远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陈景润不知鼓舞过多少人,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为陈景润,但陈景润会成为一种观念,一直激励着这一代人,并永远给这一代人以启迪。《中国人的智慧丛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
(选文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中国人”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批驳错误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议论文的语言以准确、严密和概括为主要特征,请你从文中自选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人的自信表现在许多方面,请你再补充一个这样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北京的一座立交桥旁气宇轩昂地树立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广告词:“毗邻亚运村,中国之长岛”;明明是花了巨额广告费用的白酒,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也硬要来上一句:“林河酒,中国的XO。”很多国内的高级宾馆,更让自己的同胞寒心:你打一个电话去宾馆,接线生总是向你咕噜一句英语:“How do you do,This is ×× Hotel。”有的还好一些,后面接着来一句汉语:“您好,××宾馆”;有的干脆就百分之百地用外语了。走进宾馆,仿佛置身国外。
篇9
“从今年的年会上来看,跟其它基地相比,比如已经很成熟的音乐基地等,手机阅读是中国移动增长最快的。”全面负责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杂志业务的VIVA无线新媒体副总裁王洁明表示。1月9日下午消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累计访问用户已超1亿,包括6千万付费用户,日均点击量已超过1.7亿次,第3季度单季度营收规模突破1亿。2010年年底基地图书月收入已达8000万元。手机杂志2011年的收入预期也值得期待。
与中国移动的全面合作
VIVA跟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合作并不是从成为其杂志业务独家运营合作伙伴才开始的,在这之前,VIVA已经是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CP提供商,此前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杂志基本都是VIVA提供的。“作为独家运营合作伙伴,就好比我们要驾驶火车,现在我们有了高铁。”VIVA无线新媒体副总裁王洁明以此形容这“不容错失”的机遇。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于杂志的布局究竟如何?VIVA又将如何以此在2011年大举突破?
基地杂志频道由中国移动委托VIVA独家进行包括内容引入、技术支撑、内容编审、业务运营、营销推广在内的手机杂志业务的运营工作。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总经理戴和忠非常重视杂志业务,也很看中VIVA无线阅读所对应的高端群体。
2010年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对杂志和动漫公开招标后,8月VIVA竞标成功。以此为起点,VIVA拥有了超级发展机遇。根据中国移动的要求,9月份王洁明带着30人的团队正式前往杭州移动阅读基地总部工作,成立中国移动杂志运营中心,接受中国移动的统一管理。
“承包”中国移动的杂志业务之后,VIVA的工作全面开展,30人的团队中,负责产品的5人,负责内容引进和编审的10人,还有运营、技术支撑及营销人员等。此外,还有VIVA无线新媒体整个团队的支持。王洁明还表示,手机杂志阅读的市场容量这么大,30人远远不够。
“中国移动的执行力强是业界公认的,戴和忠作风硬朗,雷厉风行,我们必须接受这种高强度的挑战。压力不大不可能,所幸一年下来,我们VIVA团队非常有韧性,也有高效的执行力,大家在这一年里肩负重任,负重前行。”王洁明表示将不辜负中国移动的信任,让杂志像图书一样获取成功。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比别人了解更多一点,更懂杂志、市场和用户。”
优质内容才会被引进
什么样的杂志可以进手机阅读基地?王洁明透露“优质”是其首要挑选标准。其挑选范围不仅包括VIVA自有的杂志,还包括其它平台杂志的引进。“去年我们从跟VIVA合作的所有杂志中挑出了200多种,还从与龙源期刊网合作的杂志中挑选了近200种。”2010年的杂志总量500本,这样的杂志量级在今年又要翻番。2011年,中国移动与VIVA确定的杂志引进量级是1000种。
同时,基地杂志还引入了退出机制。在中国移动的“高速通道”上,非优秀杂志将被纳入退出机制,比如更新时效性成为考核刊社的重要标准,不合标准会被下架。不过,王洁明表示,从测试期来看,下架比例并不大。
有罚对应也有奖励,对于刊社配合积极的会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优秀的刊社和积极的刊社会有一些对应的奖励措施:比如更新及时,可以上VIVA的推荐排行榜:专门为基地制作的特别内容可以通过短信群发、10086电话等方式加以推荐。
大的期刊传媒集团已开始积极行动,时尚传媒集团是其中最典型的,他们花了很多心血来制作自己的手机版内容,甚至还针对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做了专门的产品规划。同样,望新媒体、财讯传媒也针对手机业务做了专门的部署。
同时,相比于传统数字期刊多是由专业的内容生产商创造内容再销售给用户的B2C模式,用户创建内容再销售给其它用户的C2C模式也被业界普遍认可和看好。1月11日下午,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新书《微博:改变一切》首度采用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联合首发式。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获得了这本书的数字版权。这种模式杂志同样也可以借鉴,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认为,可以学习新浪微博的名人效应,邀请社会名流出自己的杂志。
易传媒移动广告平台总经理蒯佳祺则认为:“用户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消费者,还能作为生产者进入阅读产业链,通过这种方式可增强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也能推动产业良性发展,这也是符合市场长尾理论的。”
许多刊社对手机阅读基地的杂志是否会得到合法授权颇为关心,这一点上,王洁明表示,所有进入中国手机阅读基地的杂志都将签订三方协议(中国移动、VIVA、杂志方)。同时所有阅读基地的杂志都将使用VIVA自主产权的vmag格式。
收费及广告策略
VIVA平台的手机杂志此前一直免费,而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杂志则不在此列。VIVA无线新媒体CEO韩颖表示,所有基地上的杂志将采用收费策略,不过目前尚在免费测试阶段。VIVA无线新媒体副总裁王洁明透露,具体收费时间目前还未完全确定,VIVA的规划是今年第2季度。他表示,VIVA已为阅读基地杂志收费做好了准备。
内容方面,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平台将选取部分内容,内容会更精萃、更丰富,但不等于完整的纸版内容。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市场的需求;二是当下的网络环境,不能让用户等待太长时间;三是提供整本杂志会更考验同步更新的问题,甚至冲击纸版。
怎么制订价格最合乎用户需求?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总结付费的前提之一就是“单次付费容易”。王洁明介绍,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杂志正式收费后,拟定的定价规则是:1元(30p以内),2元(30-50p),3元(50-70p),5元(70p以上)。也有包月套餐,用户5元即可查看不同的杂志。为兼顾纸版的发行利益,VIVA会在包月套餐里提供上一期杂志。另外还参考很多其它原则,比如定价不超过纸版杂志的50%等。
别看这些单价不够诱人,由规模巨大的用户资源所产生的效应,正是中国移动向新领域、新模式延伸产业价值链,驱动未来增长的关键。据了解,现在在阅读基地上点击超过千万的图书就有600多本,最畅销的一本书的收入已经超过1000万元。这对于传统图书发行是不可想象的。王建宙曾表示:“我们任何一个业务只要有10%的用户去用了,就足以支撑起一个新的行业。比如手机报,原来没觉得有什么,但现在有5000万人在用我们的手机报,而没有哪个报纸会有5000万的读者。”
VIVA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
上的付费杂志,原则上将不包含广告。同时,王洁明表示,考虑到刊社有一些自己的品牌活动需要推广,一些重点合作的刊社,在资源交换的前提下,将允许其放一些自身的品推内容。
渠道推广
中国移动的推广渠道也一直是刊社对于此业务关心的重点。VIVA无线新媒体一直帮刊社以多元化渠道分销杂志,基地的杂志更是有很多独有的优势渠道。
在移动的官网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手机阅读在其产品类中排列第一位,超越了之前的飞信、手机报、12580、139邮箱等传统业务。不过手机阅读的业务简介中还未看到测试期的杂志业务正式推介。
王洁明透露未来会重点采用两大推广方式:一是所有杂志将在近三十个省市落地营销,针对各省市的移动公司将会有不同的方案,帮刊社一一打通其中的推广,移动惯有的送书券、送话费、看杂志抽奖等都会使用:二是客户端做内置,中国移动旗下一些新的手机全部预置了VIVA的客户端。
去年8月正式上线的中国移动MM应用商店,也是今年推广的重点,2月,VIVA作为MM商店6万多种应用中首个阅读品牌店入驻,VIVA的广告在MM商店“品牌店频道”打开即见,点开“VIVA报刊亭”已可见部分杂志以一元或两元方式开卖。同时,除VIVA的阅读旗舰店外,MM商店也有零星的第三方开发应用程序,包括位居新闻类软件排行榜前列的《创业家》、《体坛周报》等,这些免费应用所引发的网友评论也非常热烈。
对于WAP页面与客户端的市场占比,经过试验期VIVA也已有了自己的结论。参照从图书的既往经验来看,WAP页面跟客户端大概是9:1的比例,wap页面加链接更受普通用户亲睐,杂志总体情况与此相似,但杂志客户端占比相对高点。“从我们前期的测试来看,至少10%的免费用户最终会转化为付费阅读。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的免费用户到了1000万的量级,计费转化后就会有100万用户付费阅读。”
不能只盯收入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无疑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但是,虽然经历了好几年的准备期,入驻运营阅读基地也半年多了,王洁明仍然表示阅读基地的市场不是VIVA单方面可以撑起来的,希望刊社“更多地一起培育市场”,以谋求彼此的共赢。
对刊社而言,入驻手机阅读基地的原因不仅仅是有收入,更重要的是能给刊社拓展很多以前没有涉及过的读者蓝海;甚至还可以做品牌推广。手机杂志做起来的时候,其它的市场活动和纸刊的美誉度也同时传播出去了。所以,杂志的数字化不能仅仅只盯着收入,它对刊社来说,是有综合性的加分效应的。
篇10
我统计过:如果世界各地的所有华人停止购买日货,日本每年将损失"1000-140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外汇收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源泉和动力,它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一动带八",或者说:"损失一份外贸收入,这个国家就要损失八份的国内经济收入!"。
换算一下:1000-140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等价于"一兆美元——日本经济的总产值的五分之一(1/5)=20%!所以,如果世界各地华人同心协力,不用动刀动枪,就可制日本于死地!而且是永久的死地!!!
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曾经集体拒买一家德国工厂的产品,最后导致这家公司的彻底破产,起因就是因为这个公司的总裁说了一些所谓"理解希特勒"的话!!
现在德国人对犹太人特别好!!您知道为什么吗?
原因有二:一个是怕——因为犹太人特别团结;第二个是犹太人的狠——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纳粹分子"的追杀——只要在这个地球上发现有任何藏匿的"纳粹分子",他们就一定就会"抓——绑架",如果实在无法得手,那就"杀"!
看看我们中国吧?!"对刽子手的仁慈,无疑就是自杀!"
开始行动吧同胞们:多少年过去了,还要等吗?!开始行动吧!!
从我开始做起!
从我家开始做起!!
从我的朋友开始做起!!!
从我身边的各个组织开始做起!!!!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