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法范文

时间:2023-03-25 04:3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数加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数加法

篇1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和自己的方法。卢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设计了,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题,并复习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预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一、 体现了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

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了预习反馈,在预习反馈过程中,,卢老师是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卢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了这种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通过学生独立尝试板演后,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你是怎样对齐数位的 ?

2,小数加减法关键是什么?

3,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正是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领会了小数计算的重要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二、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形式多样体现在设计的练习有基本的竖式计算,找错,解决问题以及拓展题,同时也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设计的第二题练习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这三道题目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加减法中容易出现的三种情况:(1)漏写小数点;(2)整数没有与小数的整数部分对齐;(3)当两个小数相减时,整数部分为0,但0漏写了;这里把小数减法的重难点得到落实和突破。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能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能合理的运用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指导

1.注重课堂导入,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化、故事化。

为了使“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故事化,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故事情节,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导入课题,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枯燥的学习面孔,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2.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引导学生探究。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计算方法等,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与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是“小数点对齐”的区别,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零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零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共计4课时

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1)…………………………………………………1课时

第2课时小数加减法(2)…………………………………………………1课时

第3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第4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

知识结构

小数加减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1、“做一做”及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放映小丽和小林到书店买书的情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引入新课并板书。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

小数的加减法

出示例1情境图。

《数学家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提问:你从上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信息。

提问:一共要花多少钱?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6.45+4.29=10.74

提问: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

提问:《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列式:6.45-4.29=2.16

三、练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2.算一算:

100.5+3.8

5.24-3.84

7.19+10.11

8-0.27

3.妈妈上街买菜,买素菜花了13.50元,买荤菜花了52.80元。买荤菜、买素菜一共花了多少钱?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32.5千克,箱重4.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5.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1)

列式:

6.45+4.29=10.74(元)

6.45-4.29=2.16(元)

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例2、“做一做”及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小数加减法法则,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师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8.102+15.28

8.52-5.75

1.25+16.7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2:小林买了下面两本书。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讨论,列出问题。(1)一共花了多少钱?(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3)《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钱?提问: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呢?

(1)6.45+8.3=14.75(元)

(2)(3)8.3-6.45=1.85(元)

师: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3元5角+7元8角7分=

8千克-4千克50克=

师:这些题目和以前做的小数加减法有哪些不同?你打算怎样做?

生: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因为:3元5角=3.50元7元8角7分=7.87元

所以:3元5角+7元8角7分=3.50元+7.87元=11.37元

学生独立完成:8千克-4千克50克=提问: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你打算怎么做?

师:小结:注意先将复名数化为单名数的小数,单位统一了,再按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练习巩固提升

1.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4元5角8分+10元3角=

1吨500千克-800千克=

1米6厘米+65厘米=

5米4分米-176厘米=

2.班里要用100元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足球排球冠军牌蓝天牌三风乐动2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3.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堂检测:

1.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2)

例2

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6.45+8.3=14.75(元)

8.3-6.45=1.85(元)

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时从高位借“1”当“10”再减,末尾有0要去掉。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例3、“做一做”及第77~78页练习十八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2+6.3

3.5-2.6

8.7-4.5

1-0.6

9.9-1.5

12.3+5.4

4.9+1.2

18.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25-214+107-89

100-(81-26)+48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顺序

出示例3情境图。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并板书。

已知《少儿绘画ABC》需7.45元,《太空漫步》5.8元,《海洋世界》4.69元。要求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提问该如何列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列式:7.45+5.8+4.69

师:该怎么计算呢?

讨论交流:学生根据小数计算法则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先算7.45+

5.8,再算与4.69的和。

所以7.45+5.8+4.69=13.25+4.69=17.94(元)

答:一共要花17.94元。

(2)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觉得应该如何解答呢?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

(1)20-6.45-8.3=13.55-8.3=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2)20-(6.45+8.3)=20-14.75=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学生自己完成解答。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点三名学生上台板演订正。

2.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先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然后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3、4、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我们要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八第6~8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1)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答:一共要花17.94元。

(2)20-6.45-8.3

=13.55-8.3

=5.25(元)

(3)20-(6.45+8.3)

=20-14.75

=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的例4、“做一做”及第80页练习十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2.主要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探索新知。

重点难点: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正确进行小数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根据什么。

47+125+53+75

112+59+41+88

2.回顾整数加法运算的定律。

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3.导入:

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新课讲授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79页,看例4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

0.09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

法计算。

3.做第7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做第l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九第1-3题。

1.做第l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小结:通过练习计算,我们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

同样适用。

课堂检测:

1.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九4~8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例4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12

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复习”。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加强学生在小数计算方面的能力 。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难点:

迅速准确灵活地运用小数加减法,并会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归纳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生:小数加减法。

师:可以说具体点吗?

生:小数加减法口算、笔算、脱式计算以及简便运算。

师: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生:小数点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生:只有相同数位对齐,做题才不会出错。

师:我们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注意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几个方面复习,根据同学的表现分别评选出口算、笔算能手和解决问题能手。(贴出来)准备好了吗?

生:(齐答)准备好了!

小数加减法练习

生1:在计算时,我把被减数的小数部分都添上0,然后再按照退位减法计算。

生2:数位没对齐,你把十分位的8和百分位的2相加所以错了。

师:老师可真粗心呀!你们可不要和我犯同样的错误。

师:恭喜同学们通过第一场比赛。在第一场比赛里,同学们很细心,有5名同学获得了胜利并被评为计算能手。其他同学可要奋起直追呀!

第二场比赛:填空和判断。

(三)填空

1. 把3.1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

2. 把0.07扩大到它的( )倍是70。

3. 5元6角2分+3元零9分=( )元

4. 15分=( )时

5. 1吨30千克+980千克=( )吨

(四)判断

1.在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这个小数的大小不变。( )

2.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 )

(教师巡视,点名回答,不懂的地方请同学们帮助解决。)

师:同学们没有放弃,又有3名同学在第二场胜出了。让我们一起进入紧张刺激的第三场比赛:应用题。

(五)应用题

师:同学们,去过超市购物吗?

生:去过。

师: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一张小票。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张小票。(书上106页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面包1.75元,矿泉水0.95元,火腿肠2.05元。

生2:我还知道了花生油39.5元,陈醋2.70元,洗发水20.50元,拖鞋6.30元。

生3:我知道第一张小票给了售货员阿姨现金5.00元。

生4:我知道第二张小票给了售货员阿姨现金100.00元。

师: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现金多少?找回多少钱?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研究,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生1:我们组研究的是第一张小票,我们把面包、矿泉水和火腿肠的钱数加起来,得出应收的钱数。

生2:用5元减去4.75等于0.25元就是剩的钱。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秘密吗?

生:我们用了简便算法,先把一瓶矿泉水的价钱和一根火腿肠的价钱加起来是3.00元,再加一个面包的价钱1.75元就算出来了。(生到平台展示。)

生3:运用加法结合律简便,算得快。

生4:我们组也是研究的第一张小票。我们和他们的做法不一样,我们用应收的钱数减去矿泉水、火腿肠的钱数,看一看是不是面包的钱数,算式是:

生5: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二张小票。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把花生油39.5元,陈醋2.70元,洗发水20.50元,拖鞋6.30元,都加在一起就是应收的钱数,再用100元减去上面的得数就是剩余的钱。

生6: 我们组是先用100元减去一桶花生油的价钱和一瓶洗发水的价钱以后,再用40元钱减去一瓶陈醋和一双拖鞋的价钱,就是售货员阿姨找回的钱。

…………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交流到这,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

师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太棒了,你们不仅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聪明!(伸出大拇指表扬),给自己一些掌声吧!

二、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1:我学会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和整数加减计算一样。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如小航,小航同学的发言很完整,声音洪亮,我要向她学习。

生2:我认识了购物小票,知道了购物小票上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注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尝试着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节课中,我的发言不积极,害怕我的发言不正确,但是今后我会努力的。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不要熟记;加法口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49-02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荣誉教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邱学华老师继30年前发表《要不要熟记加法口诀》一文后,再次在2012年第1-2期的《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发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以“近年来正在讨论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的问题”为契机,从“提出熟记加法口诀的起因”“怎样运用加法口诀”“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作为一种尝试,指导学生背会加法口诀,使学生多学会一种本领”。其实,“30年来,小学数学教材虽几经变革,但始终没有引进加法口诀,课本中只有乘法口诀,没有加法口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邱学华老师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中也指出“我写此文再表达我的观点,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与讨论”。下面是笔者的拙见,愿与邱学华老师商榷,和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

一、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培养

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同样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邱学华老师从1979~1980年对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生口算能力进行调查发现,“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不如表内乘、除法”,得出“为什么计算加减法就不可以用加法口诀呢”的结论。大家都知道,影响20以内加、减法计算速度的是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退位减法的“破十法”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想——转化的最佳课程资源。如教学“9+4”时,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等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学生就能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通过“凑十”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计算“9+4”时,只需背诵“九四13”的加法口诀就可机械地得出计算结果,但动手操作、“凑十”的思维过程、数学转化的思想、创造性思维等将被机械的记忆、照搬所取代,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不利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我们所熟悉的乘法口诀一共45句,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横、竖排列很有规律,便于学生记忆,且我们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相同加数的连加计算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己编口诀、记口诀,学生有了思维、体验的过程,自然对乘法口诀记忆深刻。但教学加法时,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就会适得其反。就会严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一是会忽视学生的“人本”,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试想,如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凑十”“破十”转化的基础上,学生体验了“凑十”(“破十”)的思维过程,是比较容易掌握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20以内加减法,还有必要去熟记加法的口诀吗?如果让学生先熟记加法口诀,再来学习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更是本末倒置,且加法口诀的设置、编排没有很好的规律(见邱学华老师编制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共20句),自然更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则学习加法口诀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且加法口诀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由于学生会受旧有“加法口诀”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学习,甚至导致“加法口诀会同乘法口诀混淆”。

三、与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但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学生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时,无须尝试、创新,只要机械套用加法口诀就可以了。因此,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但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尝试、创新,从长远来看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与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四、“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论据不足

邱学华老师曾于1961年在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做过对比教学实验,一个班不教加法口诀,一个班要熟记加法口诀。试验结果表明,要求熟记加法口诀的这个班教学效果显著。1964年又在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的三年级做过类似的实验,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再做20以内加法的计算速度立即提高32%。2011年再次在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小的一、二、三年级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后者比前者提高35.7%~50%。但以上实验案例,都是在短时间内的实验对比,就像参加记忆培训班,你去熟记了,去强化记忆了,肯定是能够“立竿”见一点影的。事实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计算能力的提高,他们在六年级毕业时,熟记加法口诀与没有熟记加法口诀的学生的加减法计算能力根本不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熟记加法口诀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的培养,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好。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J].北京: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1-2):18-19.

篇5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口算中的错误

10.6-8=9.8

3-2.8=1.8

5-3.9=4.4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错误比较普遍。

(三)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8.44-(5.44+2.8)

=8.44-5.44+2.8

= 3+2.8

= 5.8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因此导致错误。

3.06-0.18+0.82

= 3.06-(0.18+0.82)

= 3.06-1

= 2.06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因此,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7.5+4.9-6.5

= 7.5+6.5-4.9

=14-4.9

= 9.1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4.9+0.1-4.9+0.1

= (4.9+0.1)-(4.9+0.1)

= 5-5

= 0

这种类型的题目(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计算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1)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123看成128,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2)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3)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4)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养成习惯,铃声一响,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教师讲评,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同时同桌交换批改,有错误课后订正。

篇6

阳光总在风雨后

星星愿

曾几何时,即将为人父母,自己豪情万丈,努力规划人生,憧憬自己和孩子的美好未来。可是当孩子出生后发现有问题,马上郁闷不堪,仿佛天已经塌下来,世界都变成了灰色。感觉全世界就自己一个人命运最惨,生活除了抱怨外,一切都变的那么陌生,一切都成了泡影,此刻你对人生的看法就改变了,一切都不像原来的样子,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没有一点生息,痛不知痛,哭无泪水。

家长们,人生能有几何,如果灰色占据了你的整个世界,那么色彩斑斓的世界就会与你擦肩而过;人生能有几何,世界不仅仅只有悲观,还有诗和远方,为何要将自己带入灰色的深渊,从新认识这个世界吧!一颗枯死的树木,春天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个对生活失去希望和梦想的人,他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我知道,作为一个特殊孩子的家长,在最初得知孩子有残疾时,首先会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他们不敢相信这一残酷的事实,而当自己稍微平静一点时,又强烈地否认这一事实,拒绝相信自己的孩子已无法医治,此时许多家长会盲目的四处求医,抱有一丝幻想,希望奇迹出现,能够治疗好自己的孩子。当求治无效之后,一些家长则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们认为孩子的不幸都是自己的过错,因而感到极度的内疚。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之后,家长逐渐能够接受孩子患有残疾的事实。从而进入相对的平静期。在平静期,家长的心态又有所不同,一些家长能够根据儿童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克服身心障碍,补偿身心缺陷,最终回归社会。但也有一些家长变得麻木,消极对待儿童,对他们不抱什么希望,得过且过。

其实,我们所有人的最终归宿都一样,生命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予我们的礼物,只是他们特殊了一点,教育他的方法不同一点而已。其实,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虽然我们是不幸的,但他人也有他人的烦恼。生活还要继续,人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让孩子是残疾的阴影占据你的全部人生。人生就好像爬山,现在你只是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迷雾,只要你在这迷雾中不放弃,不彷徨,继续原来的路继续往上爬,虽然视线不好,但总会穿这片雾,看到山顶的日出。所以,当你有一天认识到你的生活和别人的不同仅仅只是孩子特殊一点外,其他都还是一样的,你的世界就依然会是五颜六色的、充满生机的。

家长们,当夜深时,我们可以静静地思考着人生,追忆自己最初的梦想,调整好自己心态。当我们的心态调整好了,传递给孩子的也会是满满的正能量,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舞,和孩子一起努力,寻找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而不是在灰色的深渊里苦苦寻觅。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你身边发生的所有事,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每天都为你的理想和梦想储备力量,虽然现状很差,虽然现在力不从心,只要坚持,总会拨开云雾见日出的,要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

篇7

【关键词】小W语文 书法教学 文化价值 传承文明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4-01

书法艺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艺术种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书法即“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是中文的载体,蕴含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与小学语文教育含有的文化价值是相契合的。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教育目的。

一、书法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书法艺术凝聚着数千年以来中华儿女的智慧,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古代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西周开始,书法是当时教育内容“六艺”中的“一艺”,到唐朝时,书法作为最正统的教育被传承光大。在现代社会,国家对书法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非常重视的。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书法(写字)教育有具体要求。但是,近年来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电脑和手机中的输入文字功能取代了很多手写任务,使得从社会到学校都对书法艺术渐渐漠视了。有不少社会人士甚至是教师,都有“提笔忘字”的现象。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渐少,加上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考高分”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期望,而书法并不是中考高考的考核范围,自然也受不到重视。在很多小学里,书法课程很多时候都被主科目给占用了,甚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书法课。虽然大部分语文老师都会向学生强调书写要美观,但终究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让学生受到正式的书法教育,真正有效地提升书写的质量。不少学生对汉字结构和笔画都不甚了解,字迹潦草,格式也不正确,连最基础的语文素养都没有建立好又谈何学好语文呢?学生的书写能力如此不被重视,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现象反思并积极改善。

二、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

(一)中华汉字文化的认同价值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教育变得功利化,其有效性也受到了限制。我国的青少年及儿童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传承不够。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却有着重要作用。将书法教育融合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不仅能教会学生写出工整、规范、美观的汉字,也能体现出与中文一样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价值。

(二)书法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书法教育过程中,学生会认识横、竖、撇、捺、点、提、勾等汉字笔画,了解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包围、半包围等汉字结构,理解汉字结构布局,将了解汉字深层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和理解。长期练习书法,将对学生个人气质的形成、人格塑造等都有积极的影响。书法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书法的创造性和特殊性,将全部的力量和精神集中在笔下,写出带有自己个人特色和有感彩的汉字,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却能悄无声息地让学生精神得到升华。

(三)书法教育体现中文的美育价值

书法教育中,当学生看到书法作品时,能产生来自于视觉感官的第一美感,对字体、字形的感知。其次,学生有一种情感反应,对自己的书法作品,学生能产生一定成就感,从视觉和从情感上都能起到美育的目的。

(四)书法教育体现出语文的德育价值

中国自古有“作字先做人”的说法,在现代也有“人如其字”的说法。关于书法与人的品性的关系,历代都有文人学者论述。古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言论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德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与语文教学有关联的书法教育来促进小学生思想品质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书法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体现。在德育价值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被小学生们经常临摹的“颜体字”是出在著名书法家唐代的颜真卿,他的楷书有“外满紧凑、字形端正、线条浑厚、端庄雄伟、气势磅礴”等特点。就如同颜真卿人格一样大气凛然,渗透着书法作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临摹作品时,作品的灵魂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积极影响。除了书法艺术本身,所临摹的内容也同样对学生有巨大感染力。当学生临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会受作者伟襟胆魄的感染,当学生写着梁启超的“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而中国强”时,会被这样正能量话语所激励……这样的爱国诗句在书法临摹作品中比比皆是,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其爱国主义情怀。

(五)增加小学生的文化深度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经典的艺术,不仅具有汉字文化内涵还涉及到史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知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中有很多都在其他方面也“大有所成”。例如,古代的颜真卿是统兵将领,王羲之是文学家。近代的在取得巨大军事成就的同时,也能写得出一流的毛笔字。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的名人们往往也对书法颇有钻研。在中小学语文及书法教育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各方面知识的积累,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视野被拓宽,文化层次也得到提升。

(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篇8

一、价值追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新课程怎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目标体现了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纲要》还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改革学生在自由水平上发展。”这是评价的力量,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内容,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出发,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主体精神,促使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实效性问题

学生评价是整个教育和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质量规格研究的核心。无论人们在主观上承认与否,它都会在客观上自动发生,并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正确分析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尽快走出误区,是实现有效评价的重要起点。

提到学生评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考试和分数,足见以往评价背后所支撑的理念还是“考试、分数”,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以往评价已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理由有以下几点:

1.通过考试、测验来评价教育,只能局限在同理解、记忆有关的部分被考察的内容,这个范围对反映整体学力是极其狭隘的,误认为仅仅满足评价中的要求就完成了整体的教育,无疑是有局限性的。

2.通过考试和成绩评定只能根据某一时间的教育成果来确定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对教育活动自身的改善却微乎其微。因此,评价最终只能起着等级划分的作用,不能具有推动教育发展的深远意义。

3.考试、分数成绩的评定,学力等次的分配,会给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造成沉重的负担,这并不是为了发展而评价,而是为了获得好的评价而教育,使教育失去了自由自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穿新鞋走老路”,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要促进学生发展,就要在评价的实效性上下工夫。

三、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评价改革的含义是教育中的评价,是评价式的教育;评价的功能是认识,是反馈,是激励,更是导向。

具体到数学学习的评价,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

2.判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3.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其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

4.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建立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这是我们评价工作的立足点,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在评价的实践中明确评价绝非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到了期末才进行,而是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生并存的过程;评价绝非通过书面考试,赋分量化,就能分等划类的易事,必须尊重差异,注重个体,倡导多元,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质性评价为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评价,评价者既是观察者又是研究者,也是评价的工具;要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评价资料;通过互动讨论、协商等形式,形成对评价结果的共识,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反思、总结、展示、自省、自知、自控的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教育激励帮助的过程。

四、如何进行数学学习评价

数学学习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表现出来则是评价主体的主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所以我们在操作时要以激发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和可持续发展、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根本标准。

1.首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方面看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综合运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袋”让每个学生正视自己、自信发展。

2.大力倡导开放式学习评价,采用操作题、口试题、操作性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开放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来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凸显学习过程,凸显能力表现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凸显评价激励和多元化。

3.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在这种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协调者,重在评价学生参与、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及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我意识,更好地学习。

4.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和学生同步的教育过程,评价应处于“目标追求―课程评价―学生调整”的循环往复中。如此,评价就成为教师与学生自身活动的一个反馈,它调控着教育学,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篇9

【关键词】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68-02

1清洗消毒方法

1.1清洗前的预处理无论采用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清洗前的预处理都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器械进行保湿处理、清洁度的检查、分类,特殊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等。在消毒技术规范中,只要求对有特殊污染的器械方采用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其余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均采取先清洗后消毒的方法,一般器械常规在40℃以下水温流水冲洗,去除粘附在器械表面的污物。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器械,能进行拆卸的应充分拆开,避免洗涤面的遮盖。对污物干枯的器械,应先采用多酶液浸泡来松解或消化粘附在器械上的污物,一般浸泡20min,然后流水冲洗,再终末漂洗。

1.2浸泡与酶剂的应用王风勤报道[1]采用相同的清洗方法,分别对使用后立即进行清洗和放置2h后再洗涤的器械进行洗涤质量检测,结果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和40%。由此可见,器械使用后及时处理,是降低清洗难度、保证清洗质量的关键。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器械的周转过程中较难保证器械在使用后2h内到达供应室进行清洗处理。为了便于有效地将有机物去除,最好采用含酶清洁剂,以加强清洗效果。朱桂双和宋烽观察结果显示,使用多酶清洗液浸泡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不加多酶清洗剂浸泡的清洗方法。王玫和李梅[2]比较了未浸泡、含氯消毒剂浸泡和含酶清洁剂浸泡的器械清洁效果,发现多酶清洁剂浸泡5min的清洁效果明显优于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和未浸泡组。

1.3酶清洗液的选择

1.3.1选择酶洗液应注意①可供手洗、机洗时应低泡或无泡②确保酶洗液与器械表面接触时间③必须了解所购买的酶洗液对水温的要求④中性或弱碱性⑤液体酶优于粉剂酶、多酶优于单酶⑥用后不需要解毒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

1.3.2使用酶洗液的注意点针对污染程度(重、中、轻度)选择稀释浓度。酶接触水后被激活,2-3h后活性逐渐下降,因此酶必须在使用前配置。

1.4人工清洗人工清洗的器械主要包括:精细、精密、尖锐、不能浸泡于水中(电刀)、不能耐高温(93°C)、以及有严重污染生锈或残留血迹、分泌物,用机器无法洗净的器械。手工清洗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在流水及与器械污染相匹配的洗涤剂中,用毛刷或洁布去除粘附在器械上的污物,以达到清洁的目的。王君等采用传统清洗、清洗加多酶浸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三种方法观察手术后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清洗加多酶组的清洁效果优于其它组,结果证明全自动洗涤机并非是能彻底清洗干净的洗涤设备。尹金贵进行了多种清洗方法对医疗器械洗涤效果的观察,发现对表面光滑的器械可采用人工清洗,而对结构复杂的器械能拆开的部件必须拆开仔细地刷洗,而管道、缝隙、粗燥的表面、关节等处应选择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刷子先手工初步刷洗,去除大的污物后,再用清洗机清洗以确保清洗效果。特别应注意对有锈渍的器械不可用铁丝球刷洗,以免器械表面留下刷痕,更加速器械生锈。

1.5机械清洗法机械清洗分为全自动、半自动、超声清洗机等多种形式。我院采用的是超声波自动清洗机,它的洗净作用是藉高频率水的挤压产生水泡形成真空区而产生拉力,将附在器械上的污垢松动吸离,它比人工清洗好的理由是它可以清除刷子无法触及的污物。刘君和张红玲[3]通过观察,发现单纯的机械清洗对残存有机物的器械达不到理想的清洗效果,而使用多酶液浸泡手工刷洗再清洗机清洗的效果更好。由此可见手洗机洗只有有机结合才能使清洗更彻底。

1.6除锈和保养带有机物污染的器械初步处理不及时,易导致其产生锈蚀。从临床回收的污染器械首先将已生锈的器械采用专用除锈剂进行除锈处理,然后进行常规清洗及干燥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有利于压力蒸汽灭菌,还可对器械起到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我科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鲁沃夫”速洁汰除锈剂具有、防锈、抑菌三重作用的水性矿物油,可被高温高压消毒时水蒸气穿透,可有效防止器械生锈的作用。

2结语

清洁是再生器械处理的一个必要过程。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在规范的检查程序和统一的质量标准下,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通过肉眼或(5倍以上)放大镜下观察,特别是咬合面、关节槽等隐匿处,采用双人交叉重复检查器械并签名的方法,基本可以达到正确评判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目的。但目前临床上肉眼观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复杂,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很难观察清楚;小的隐血、污染物也很难观察清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套科学的清洁标准来评价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并以此来推动清洗方法的改进和清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风勤.医疗器械清洗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5):478-479.

篇10

【关键词】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切除术;改良手术方法;疗效评价

0引言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生于青年女性,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以及方法的改进,传统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但仍有一定的发生率[1-2]. 为解决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外观好等问题,我们引入微创理念,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综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选择200703/200803在本院实施甲状腺机能亢进手术患者141(男43,女98)例,年龄(39.2±15.6)岁. 病程3 mo~7 a. 其中甲状腺Ⅰ度肿大7例,Ⅱ度肿大99例,Ⅲ度肿大35例;左右叶对称性肿大119例. 术前轻度甲亢16例,中度甲亢64例,重度甲亢41例. 术前完成血、尿、便常规,心电图、气管正侧位片及凝血机制检查. 连续3 d检测基础代谢率,以了解甲状腺功能情况,必要时进行T3,T4检查. 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手术组(n=65)和对照组(n=76).

改良手术组患者采用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 采用局部麻醉或颈丛麻醉,取胸骨切迹上1.5~2.5 cm处,作长4~6 cm横弧形切口,尽量在颈浅筋膜下疏松组织内游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平面,下方不游离缝,切开颈白线,不切断颈前肌群,于气管前筋膜上方断开甲状腺峡部,向左右侧牵开,用食指伸入腺体后外侧将腺叶稍顶起,控制腺体出血, 提起甲状腺下极在真假包膜间紧贴腺体钳夹、切断、结扎甲状腺下极血管各分支及甲状腺中静脉,以便能充分显露甲状腺中下极,探查甲状腺上极,于欲切除线处切除甲状腺中下极,使保留的上极腺体组织约1 cm×1 cm×1 cm大小[3]. 处理后甲状腺窝用“T”字形胶管引流,另于切口下戳口引出. 对照组采用常规甲状腺次全切手术.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数据以x±s表示,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

2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不显著. 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改良手术组为(90.0±10.1) min,(150.0±17.2) mL;对照组为(102.0±12.5) min,(210.0±21.5) mL. 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改良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1例,考虑为麻醉所致,2 wk后恢复,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术后7~9(平均8) d出院,患者满意度95%;对照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2例,甲状腺危象1例,经治疗均缓解,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术后10~12(平均10) d出院,患者满意度88%.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传统术式存在手术切口大,术后美观性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等问题[4-5]. 我们将改良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传统术式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 手术操作简化,不切断颈前肌群,减少操作;② 术中皮下分离在疏松组织内进行,切口愈合快,愈后瘢痕不明显;③ 术中保留上极血管,且处理下极血管紧贴腺体,使残留的腺体及旁腺血供良好,亦避免了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④ 保留约1 cm×1 cm×1 cm大小上极腺体组织,可根据年龄适当增减,这样可以很好掌握切除范围,避免了术后甲减或甲亢的复发;⑤ 甲状腺术后另口引流,从切口下方胸骨切迹上引出,减少感染机会;⑥ 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增加,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本改良术式综合效果满意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文生,郑德全,张翼. 甲状腺手术改进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 20(10):943-944.

[2] 余济春. 甲状腺手术技巧[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6):338-340.

[3] 唐平章. 重视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14(6):321-324.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