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文
时间:2023-04-10 06: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第4节,本节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信息传递能通过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对整章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知识,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功能等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是比较轻松的,并且本节内容以对自然界的生物现象的描述为出发点,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进行了分类,最后延伸到信息传递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比较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了解水平)。
(2)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水平)。
(3)研究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应用水平)。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尝试构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观察生活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实例,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世界观。
(2)关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及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信息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难点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建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五、教学策略
本节涉及很多生物现象的描述,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影音资料,既能把自然界抽象的生命现象直观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那么“信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举一些在生活中你认为是信息传递的例子?这样吧,先从老师开始,老师现在在讲台上给你们讲课,传授知识,其实就是在给你们传递一种信息。
接下来请几个学生举例并对学生的回答做点评。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递,其实信息传递也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并且时常发挥着奇妙的作用。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课件展示蜜蜂跳圆圈舞和摆尾舞的动画,教师讲解蜜蜂不同类型舞蹈所传递的信息;课件展示图片小狗在路边撒尿、孔雀开屏,提问学生小狗和孔雀的行为分别传达了什么信息。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多种多样,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的产生);信道(信息的传输);信宿(信息的接受)。我们根据信源的不同可以把这些信息分成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这三种信息各自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请大家阅读课本105页和106页左上角的内容并完成课件上的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例子,让学生区分是哪种信息,引导学生更好地区分三种信息。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例:光对植物的开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萤火虫发光吸引异性、人听到老虎的吼叫声很害怕、鸟儿通过鸣叫声进行交流、蛇通过热辐射来捕捉食物、鱼的洄游、信鸽的千里传书等。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生物碱、有机酸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称为化学信息;化学信息的来源是生物;例:植物通过花的香味来吸引蜜蜂传粉、老虎根据气味寻找同伴、黄鼠狼分泌某种化学物质来驱赶害虫、小狗撒尿做标记、雄性昆虫通过性外激素来吸引异性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行为信息的来源是动物;例:蜜蜂跳舞、孔雀开屏,在繁殖季节,公鸡“抖抖大红冠子花外衣”来引诱母鸡,蛇在遇到攻击时,会把头竖起、吐信以吓走敌人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信息传递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来看一下课本106页的“资料分析”,分为五个小组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这四则资料中分别体现了哪种信息?(2)根据资料1,蝙蝠的回声信息与蝙蝠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关系?(3)根据资料2,莴苣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适宜的波长是多少?光信息对莴苣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4)资料3说明了信息传递有什么作用?(5)资料4中的信息素能够将几种生物联系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蝙蝠通过回声信息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判断,取食和飞行,说明蝙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莴苣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适宜的波长大约为600~700 nm,说明光信息对莴苣萌发是必需的;资料3说明了光照时间这种信息对植物开花的影响,还说明了动物可以产生信息素这种化学信息来吸引异性,特别是昆虫的信息素,这些都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此外,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相邻的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例如草原上,当草色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子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由此可见,信息传递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络,聪明的人会利用这些信息来为生产生活服务,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增产和减害。
投影播放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图片并讲解。
(1)增产: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吸引昆虫传粉、适当延长光照来增加鸡的产蛋量。
(2)减害:播放集群信号录音吸引鸟类捕食林业害虫、庄稼地的稻草人、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诱蛾灯捕杀园林害虫。
其实,除了在农业生产方面,信息传递还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今天交给同学们的第一个作业就是查找信息传递在生活中其他领域的应用。
5.课堂小结及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一功能应该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在之前生物课上我们多次探讨过生物实验的设计方法,那今天的另一个作业就是请大家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件中涉及了大量自然界中生物生命活动现象的实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同时给学生普及了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第一个教学内容“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中,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表格自己总结,在第二个教学内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中,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些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篇2
关键词:林业 生态系统 信息流 信息传递
信息—词源于通讯工程科学,通常是指包含在情报、信号、消息、指令、数据、图像等传播形式中新的知识内容。在香农的信息论中,信息这个概念具有信源对信宿(信息接受者)的不确定性的含意,不确定程度越大,则信息一旦被接受后,信宿从中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
信息是当今世界物质客体间互相联系的形式,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存在形式,因此有系统必有信息,信息是系统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环境就是一种信息源。例如,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射入的阳光给植物光合作用带来了能量,同时也带进了信息——一年四季及昼夜日照变化。流入森林的河流滋润着土壤,并带来了外界的各种养分,同时,河水的涨落、水中养分的变化也都给森林带进了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从时间不均匀性上体现出丰。另外,不同的土质、射入森木的阳光被枝叶遮挡后光强,光质的变化等,都是物质能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例子。
1.生态系统信息流的过程环节
生态系统除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外,还存在着众多的信息联系。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员之间和各成员内部的交换、流动,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把生态系统各部分联系、协调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没有信息的生态系统是难以想像的。例如,鱼类的洄游、候鸟的迁徙以及生物间关系的协调等均离不开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但是信息传递不像物质流是循环的,也不像能流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不仅是四个基本组成成分间及内部的流动,也不仅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水平的信息流动,而且生态系统所有层^75^的客分类单元及其各部分都有特殊的信息联系。按照控制论的观点,正是由于这种信息流,才使生态系统产生了自动调节机制,赋予生态系统以新的特点。
生态系统信息流动是一个复杂过程:一方面信息流动过程总是包含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亚系统,每个亚系统又包含着更多的系统;另一方面,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复杂的信息转换。归纳起来,信息流动可有以下一些基本的过程环节:
1.1信息的产生
系统中信息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只要有事物存在,就会有运动,就具有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变化,这就产生了信息。
1.2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获取是指信息的感知和信息的识别。信息的感知是指对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知觉力。当然,仅有知觉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识别能力,对信息加以分辨,它必须同时考虑到事物运动状态的形式、含义和效用三个方面因素。这就是信息科学中的“全信息”。仅计其中的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 把其中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而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换句话说,到主体利用信息的层次就把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都包含在内了。
1.3信息的传递
包括信息的发送处理、传输处理和接收处理等过程环节。发送信息不仅包括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也包括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前者称为通信,后者称为存储。通讯就是要使接收者获得与发送端尽可能相同的消息内容和特征。
1.4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系统是指为了不同目的而实施的对信息进行的加工和变换。针对不同的目的和背景而进行,如提高抗干扰性而进行纠错编码处理;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的信息压缩和信息加密处理等。一般分为浅层信息处理和深层的信息处理。前者基本上是对信息的形式化所作的处理,如匹配、压缩、纠错和加密等;而后者不仅仅利用语法信息的因素,而且要考虑全信息的因素,特别要与优化、决策等联系的信息因素等。信息处理的层次越深,越是要充分利用全信息的因素。
1.5信息的再生
再生是利用已有的信息产生信息的过程,它在整个信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再生表明它是一个由客观信息转变为主观信息的过程,是主体思考升华转变的过程。决策是根据具体的环境和任务决定行动的策略,它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再生过程。
1.6信息的施效
使信息发挥作用是研究整个信息过程的目的。人们通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信息等,让信息发挥效益。其中包括控制、优化的增广智能,最终把信息和规律运用于实践中,造福人类。
2.信息传递的模型
信息的流动过程千差万别,其实质都是通讯。通讯就是要使接受者获得与发送端尽可能相同的消息内容和特征。所以,生态系统任何信息流的基本过程或单元可概括为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受器官和信宿5个主要部分。
2.1信源
称为信息源,它产生要传输的信号,通常是某一生物主体或环境要素,同时它也可以是另一信息的信宿。
2.2发送器官
它把要传递的信息变换成适合于信道上传输的信号。一般会由编码器按照信道类型进行编码。
2.3信道
这是连接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信息媒介。传递的信号通过此媒介从一个发送器官有机体到另一个有机体,从这一种群到另一种群,从一个群落进入另一个群落。空气、水域、导线和光纤维等都是一些典型的信道。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仅通过一种信道,而有时要经过多种信道。
2.4接收器官
执行与发送器官(或机械)相反的功能,把通过信道后的信号接收,或再加以变换成能被接收者所理解的消息或信号。如眼、耳、鼻、毛发、皮肤、触角等感觉器官。
2.5信宿(收信者)
信宿即为收到信息者,是信息传递的目的地。信宿又可能是另一信息的信息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分别在不同的信息流中担任信源和信宿的角色,将形形的信息流汇集成一个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络。
篇3
关键词:信息;信息主体;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57-01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生态领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信息生态被正式提出以后,信息生态系统也相应的被人们挖掘、利用和完善。但是,在过去人们对信息的分析仅局限于信息本身和信息在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里的研究和探讨,而忽视了信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信息究竟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1998年,李美娣定义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自身与生命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由于信息交流关系而形成的人、人类组织、社区与其信息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循环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笔者认为,信息生态系统就是信息主体与信息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体又叫信息人,它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和信息消费者。信息生产者主要是指原始信息的生产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信息的生产是信息生态系统循环的基础,是系统循环中最基本的要素。信息传递者是指传输信息的各种媒介或信息通道,主要指广播、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体。信息分解者是指对信息加工选择、整序,剔除无用信息的个体或机构,如网络管理人员、信息咨询机构、图书情报单位、科技信息中心等。信息消费者是指接收并利用信息的个人或群体,主要包括各类企业、管理决策部门、研究人员等。
2 信息是信息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
在信息生态学中,有学者认为,信息生态是指一个组织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子系统组成的信息环境,这些子系统决定了组织的信息生产、流动和利用。信息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由于信息、交流关系而形成的人、人类组织、社区与其信息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循环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根据生态系统、泛生态系统、生态链、泛生态链的概念,结合信息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认为,信息生态系统就是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信息人就是需要信息并参与信息活动的单个人或由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在信息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组织不需要信息,不进行与信息有关的社会活动,事实上,信息人包括所有的个人和所有的社会组织。信息生态环境是指对信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信息人、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时空、信息制度等。现代社会以信息的收集、开发、传播、利用为主要特征,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领域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是信息生态系统获取、开发、加工、利用的对象,没有信息就不可能有信息主体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人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信息人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开发、加工、利用能动地改变着自己、改变着信息环境乃至整个社会。显而,信息是信息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信息生态系统离不开信息而生存。
3 信息是信息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
信息生态环境是指对信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信息因素的总和。包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以及信息政策、信息法律和法规。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人类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它体现了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间的交互作用。信息环境的优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并影响人们的信息消费与生活质量。人总是处于一定的信息环境中,并与其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人从其所处的信息环境中获取与利用信息,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信息环境,同时信息环境又对人起着一定的影响与制约。
信息环境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政策与法规四个部分组成。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环境的基础与支撑,包括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信息产业建设、信息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建设等。信息资源是信息环境的核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信息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的建设程度,即人们可以获得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环境的关键,人们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同时也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获取、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信息环境的改善。这些技术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和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信息政策与法规是信息环境的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信息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冲突、矛盾、挑战与机遇。所以必须意识到信息政策和信息立法的必要性,通过正确的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规范、调控人们的信息行为。
显见,信息作为信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它是信息环境的核心,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信息政策与法规服务的对象,同时它也促进和规范着信息生态环境其他要素的发展。
4 信息的变化引起信息生态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
信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物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技术、人和社会信息环境构成了信息生态圈。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构成了信息循环链。
信息由信息生产者制造出来,或经过信息中介(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到达信息消费者,或直接到达信息消费者。信息可以经由信息传递者提供给信息分解者,而信息分解者将加工、整序、剔除后的信息提供给信息消费者。也可以由生产者直接到达信息分解者,再提供给信息消费者使用。信息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反馈,形成互动、双向的信息循环,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角色界限,又相互寄生、转化,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信息的生命周期,不能适应变化的、无用的信息将被淘汰,最终失去生存空间。当生态圈的建设和发展到达成熟阶段时,各类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信息的流量趋于稳定,信息生态系统达到平衡,这也是系统内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的表现。然而,圈内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某类信息生产太多,或链中的某一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系统的失衡,影响信息的流动。因此完善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是系统建设的关键。
信息的变化引起信息生态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信息的变化导致信息主体对信息获取、开发、加工、利用的变化。例如,法律是信息生态环境中的敏感因素,对维护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虽然已颁布了《出版法》、《广告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规范了信息主体合法合理的生产和利用信息,杜绝了一些不合法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变化引起信息主体间以及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间的传递变化。例如,信息生产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制造了大量垃圾信息,这就需要高素质信息分解者能够对垃圾信息进行剔除和筛选,然后再传递给消费者。
综上,在整个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变化引起信息生态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因为,信息不仅以某种方式维系着各信息主体间的联系,而且还是连接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的桥梁,信息既是信息人获取、处理和利用的对象,又是信息人之间沟通的纽带,还是改变信息人知识结构、优化信息人的各项决策的良方。信息可以改变信息主体的知识结构,成为信息主体的源动力。信息还可以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促进信息主体优化各种决策,改进信息技术,规范信息政策、法规等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理论分析层面从信息生态系统角度进行电子商务研究的理论及案例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实践应用层面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平衡的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以促进电子商务信息主体的信息平衡和共同进化。本文研究旨在理论层面可进一步深化信息生态理论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在实践层面可以为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分析视角,从而为帮助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
1.1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涉及诸多信息主体和环境要素,信息主体如企业、消费者、中介机构、政府等,环境要素如信息技术、信息法律、信息社会等信息环境,所有的要素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信息生态系统。因此,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主体之间以及信息主体与信息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循环而形成的统一系统。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但要注重电子商务自身建设,更要适时的调整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运行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寻求信息平衡及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同进化,即通过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自我调节及相互作用,避免信息生态的失调,并保护信息生态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中各信息主体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实现系统演进,进而推动整个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进化。
1.2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众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要素,其中每一个信息要素都包含在一个更大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同时它又含有更小的信息生态系统,系统中任何一个信息要素所发生的变化,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
(2)动态性。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种类繁多的信息主体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又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另外,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
(3)适应性。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存在着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中的任何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信息主体偏离原来的发展轨迹。为了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信息主体需要不断的调整,也就是“优胜劣汰”的原则。随着信息主体的调整与改进,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才会呈现阶梯式的跃进,从而显示出系统对环境的不断适应性。
(4)协同性。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不能任意组合,其存在必须满足特定的信息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循环正常进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功能互补,使信息循环正常进行,它们之间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从而获得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由若干能够满足信息需求的特定关系的子系统构成。根据功能和要素的不同,可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分为电子商务信息场、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等不同的子系统。
2.1 电子商务信息场的构建
电子商务信息场的构建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构建的基础。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存在的基本场所构成了电子商务信息场,各信息场之间通过信息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调节自身结构并适应其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各电子商务信息场中的信息数量、信息质量和信息能量存在差别,所以要从信息生态平衡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各类电子商务信息的分布模式与采集机制。
2.2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建信息
生态链是存在于特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中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由主干链和支撑链构成,主干链由信息主体构成,支撑链由信息环境构成。在信息流的作用下,它们共同组成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
(1)主干链。在信息生态链中,往往包含着功能和需求不同的多种信息主体。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体主要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他们具有相互寄生、共生和转化的特点。信息生产者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起点,是电子商务中提供信息的个人或组织,如电子商务的供应商、企业和商家;信息传递者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中间环节,是电子商务中传输信息的组织或信息通道,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公司、信用机构、网络搜索引擎、金融支付机构等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信息消费者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终点,是电子商务中搜索和利用信息的个人或群体,如顾客和买家;信息分解者是电子商务中整理信息和剔除无用信息的个人或组织,如政府、科研机构、教育组织等。构成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各信息主体,通过电子商务信息流有序地组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关联,进而构成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的主干链。
(2)支撑链。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支撑链主要是由构成系统的信息环境组成的链条,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内部信息环境和外部信息环境。内部信息环境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文化等企业内部信息环境;外部信息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法律、信用、物流等环境信息。电子商务系统内外部环境信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构成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支撑链。
2.3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的构建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可包含多条纵横交错的信息生态链,同一信息主体在不同的信息生态链中,则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最核心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是由电子商务企业、卖家和买家三个主体构成。
以此链为核心而形成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核心层、扩展层、相关层和外部层,各层次分别由电子商务中涉及到的各类组织构成。第一层为核心层,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企业、买家和卖家;第二层为扩展层,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支撑服务,可促进电子商务交易的顺利完成。主要包括与电子商务交易相关的金融支付机构、软件服务商、物流公司、广告公司、信用机构、搜索引擎等;第三层为相关层,是在特定条件下与相关的交易主体产生联系。主要包括与电子商务交易相关的政府部门、教育、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第四层是外部层,可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运作及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经济、法律、信用、社会、物流等大环境。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具有实现电子商务信息流动和循环的功能。每个层次可视为一个小的信息生态系统,可以具有自己独特的信息。建立共生的信息生态圈,提供高价值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系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生态圈是网络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企业的必然选择。
3.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构建案例分析
3.1 京东商城概况
京东商城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网络零售商,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受消费者欢迎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京东商城目前拥有遍及全国超过6000万注册用户和近万家供应商。其电子商务产品涉及家电、数码通讯、电脑、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在线旅游等12大类数万个品牌百万种优质商品,日订单处理量超过50万单,网站日均PV超过1亿。京东商城坚守100%品牌正品,杜绝“假、二、水”,全国联保,机打发票,价格更实惠的承诺。京东商城自2004年初正式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以来,一直保持高速成长,连续七年增长率均超过200%。2012年第一季度,京东商城以50.1%的市场占有率,在中国自主经营式B2C网站中排名第一。经过八年的快速发展,京东商城与其用户和合作伙伴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
3.2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场的构建
在京东商城的电子商务活动中,按照信息场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信息场四类。各信息场的信息数量和信息质量等信息特性各不相同。京东商城通过电子商务将信息主体的信息流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京东帮(即信息传递者)汇集各类优质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京东商城第三方入驻卖家(即信息生产者)提供个性化电子商务产品及服务,从而促进卖家经营活动的良性运行及更快发展。
京东商城作为电子商务基础服务提供商,通过构建开放性平台,打造出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并对网络零售交易所需的相关支撑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比如支付、物流、软件、保险等,即通过制定共同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流程等手段为买卖双方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和快捷的信息管理、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了信息流的顺畅流转。
3.3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建
(1)主干链。在京东商城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卖家)、信息消费者(买家)、信息传递者(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信息分解者(政府、科研和教育机构),共同构成了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主干链。
在京东商城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场提品质量、价格、生产量等信息,如供应商联想集闭和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授权京东公司在网上专卖店相关商品信息。信息消费者信息场提供具体用户、消费特性、需求量等信息,如京东闭提供的商品闭购平台,只要达到闭购最低限定人数即可成闭,使用户以超低价格就可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信息传递者信息场提供物流、金融、网络服务等信息,如京东商城在全国多所高校招募了“高校人”,为高校的教职丁及学生们主要提供货到付款、送货上门和售后服务等丁作。信息分解者信息场提供科研和政策等信息,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间的认证机构,于2012年1月11日授予京东商城为“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诚信示范企业认证书”。不同类型的信息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实现信息的生产、传递、消费和分解活动。
(2)支撑链。京东商城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其完好的信用机制、稳定的经济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的法律环境、必要的网络基础设施、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完善的线上结算体系、健康的信息文化和良好的技术环境等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环境。
2007年,京东商城获得了来自今日资本千万美元的融资;2008年底,今日资本、雄牛资本以及亚洲著名投资银行家梁伯韬共计以2100万美元联合注资京东商城;2011年4月,京东商城获得中国互联网市场迄今为止单笔金额最大的融资一俄罗斯数字天空技术(DST)和老虎基金等共6家基金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为京东注资15亿美元,这一系列融资为京东商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物流体系方面,京东商城依托多年打造的庞大物流体系,使消费者充分享受了“足不出户,坐享其成”的便捷。它的物流配送模式包括自营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即第三方服务机构),在自营配送到达不了的区域内,将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货物的配送任务。京东商城销售联盟是联合广大媒体合作伙伴帮助京东商城推广商品、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合作平台。经京东商城许可的任何个人或公司加入京东商城销售联盟后,获取相应广告链接进行投放,当用户完成有效购买行为时,联盟成员即可获取佣金。信用体系方面,京东商城合作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当于网上支付的第三方平台,同时保护买卖双方不被欺诈。2009年至今,京东商城陆续在天津、苏州、杭州、南京、深圳、宁波、无锡、济南、武汉、厦门等超过300座重点城市建立了城市配送站,为用户提供物流配送、货到付款、移动P0S刷卡、上门取换件等服务。
与京东商城合作的投资方(今日资本、雄牛资本和俄罗斯数字天空技术等)、京东帮运营服务商(北京京拍档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乐天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膜玉科贸有限公司和杭州百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第三方物流公司(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宅急送和中国邮政等)、销售联盟方(W0S0联盟、博客和淘宝网店等媒体合作伙伴)、第三方支付公司(财富通、快钱、手机支付和汇付天下等),它们在信息链上存在生态协同关系。
3.4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的构建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由核心层、扩展层、相关层和外部层组成,核心层主要包括京东商城、买家和商家。京东商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通过百万种自营商品和非自营商品,来满足庞大的用户需求库,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这个平台的信息生态系统越完善,支持的买家、卖家就会越多,进而形成买卖双方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扩展层主要包括供应商、投资方、京东帮运营服务商、第三方物流公司、销售联盟方、第三方支付公司,它们分别提供网络交易相关的商品、营运资金、电子商务运营、物流、广告、支付等服务。相关层主要包括与京东商城交易活动相关的政府部门、教育、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在特定的条件下各相关部门会发生一定联系。外部层主要包括技术、政策、法律、经济、信用、物流等大环境。外部层的技术条件、经济形势、政策法规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进入生态圈内的企业信息种类越多,信息交互和信息循环就越快,信息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也就越强。然而这种圈内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信息太少或太多都会破坏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降低网络的合作价值。当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圈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各类信息的比重、数量等趋于平衡,信息的流量与流向趋于稳定,即达到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平衡。
4.结语
篇5
物理方式:如发光化学方式:如散发出某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行为方式:如蜜蜂起舞。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多个信息过程相连就使系统形成信息网,当信息在信息网中不断被转换和传递时,就形成了信息流。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声信息的作用更大一些,尤其是对动物而言。动物更多是靠声信息来确定食物的位置或发现敌害的存在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以声信息进行通讯的当属鸟类,鸟类的叫声婉转多变,除了能够发出报警鸣叫外,还有许多其他叫声。
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生物发电现象,因此许多生物可以利用电信息在生态系统中活动。大约有300多种鱼类能产生0.2至2 V的微弱电压,可以放出少量的电能,并且鱼类的皮肤有很强的导电力,在组织内部的电感器灵敏度也很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例1 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m2.y 。
[有机物输入][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分解者][贮存][输出][入射光能
118872][能量A
118432][23][70][9][5.1][0.5][2.1][3 4][2 5][12][0.25][0.05][①][②][①][①][①][①]
解析 在该食物链中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0.25+0.05+5.1+2.1=7.5,其中从植食动物处获得7.5-5=2.5。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为0.5+2.5+4+9=16,其中从生产者处获得16-2=14。故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70+3+14=110。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0+2+5+12=129。
答案 1.29×105
点拨 本题要求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人工补充输入。在分析这种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时,要注意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加上人工补充输入或者其他外界输入的能量,比如投放的有机物、污水流入等。
例2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呼吸][散失][太阳能
(N1)][生产者
植物同化(N2)][生产者生长
发育和繁殖(N3)][初级消费者
摄入(N4)][初级消费者
同化(N5)][粪便][残枝败叶和遗体][分解者][散失][蜣螂(N6)]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解析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N6是生产者流向蜣螂的能量。
答案 A
点拨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去向问题,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向总的来说是两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有三个去向: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利用。故在分析此类问题时,看清题目的要求,根据题意来回答问题。
例3 下图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括号内的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这一年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 。
[第(n+1)营养级的同化量第n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太阳能][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乙类浮游动物][(8100)][(900)][(600)][(120)][(210)][(30)][太阳鱼][鲈鱼][双翅目幼虫]
解析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公式
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600+900)/8100×100%=18.52%。
答案 18.52%
点拨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此类问题最常见的是求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问题。一般情况下,用解析中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结果,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外界能量补充,这时要注意分母要加上补充到该营养级的能量。
1.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食物][④有机物质积累量
呼吸代谢消耗量][①获取量
未获取量][②食入量
未食入量][③同化量
未同化量]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2.如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丁][甲][乙][丙][细 胞 呼 吸][太阳光][200][175][875][58][112][30][8][17]
A.甲的数值是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3.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C][A][B]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4.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总光合作用A][净光合作用B][分解者][B][未利用] [蚕][D][桑树][D1][D1][B1][C1][呼吸作用A1]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 (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 (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构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建构基础知识体系。由于是新授课教学,因此问题应简单,生态系统功能教学习题设计如下。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什么叫“能量流动”?简述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过程。如何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有何实践意义?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什么叫“物质循环”?这里的物质指什么?农田中的DDT,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的?这种形式的碳有哪三个来源?
碳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什么叫“信息传递”?这里的信息分为哪些?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何应用?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认识和发现,有哪些疑问、困难和问题,要动脑动笔,明确下来,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提出交流、讨论、探究。
二、巧设问题,突破重难点
问题也是增强对重难点理解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对问题的设计教师应有针对性,可以从最基础题入手,逐渐变形、引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教师通过提问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点拨来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教师不要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怕自己讲得少,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敢于把问题放给学生,同时担心问题设计不合理、担心学生不投入。
例1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的方式。
①②③④⑤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师:提问,点拨CO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循环过程。
如果用字母来代表上图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上图即变为:
生:思考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一部分,①至⑦分别代表什么过程,并回答。
师:强调本题的突破口在于,分解者可以分解生产者,分解得到的物质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应该是双箭头,根据箭头④⑤的指向可以进一步判断出D为分解者。
若上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应如何做最小的改动?该食物网有条食物链。
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本题的突破口在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都应该是单箭头。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生物所食的生物,即最高级消费者。
引申练习:下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蛇是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营养级。
(2)蚱蜢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的绿色植物千克。
(3)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蜥蜴数量将会 。
教师点拨: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本题中的鹰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据第三和第五营养级,也就是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变化对其他生物的影响:第一营养级减少,固定的总能量较少,其它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将衰退;末端营养级减少,前一营养级压力减轻,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中间营养级减少,前一营养级增加;后一营养级减少。
三、加强练习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做题来提高能力水平。
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kg。
(4)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64mg的O,经过10小时可积累葡萄糖mg。
(5)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远古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辩论等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
1. 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正确的做法或说法应该是( )
A. 调查植物时多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调查动物则采取标志重捕法
B. 在划样方时,若遇到压线的植物,则尽量避开,重新选取样方
C. 若两次捕捉动物间隔的时间过短,则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值偏小
D. 当调查的植物分布较为均匀时,则采用等距取样法来取样
2. 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被苍蝇舔食,而植物中的捕蝇草也能捕到苍蝇,即苍蝇捕蝇草。这一事实说明:①捕蝇草只为异养型植物;②捕蝇草既属自养型,也可属异养型生物;③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只有一个营养级;④有些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不只有一个营养级;⑤食虫植物的原产地生长环境往往严重缺乏氮元素,其根系不发达,甚至退化,叶肉虽有叶绿体,但制造的养料不足,必须捕捉小虫以摄取有机物。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3. 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4. 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
B. 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 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 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5.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 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 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6. 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在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循环利用
B. 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雏形
C.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篇9
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是人们进行土地利用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当的利用活动会带来土地退化现象,进而对这些功能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说,土地保护就是围绕这些功能的保护而展开的综合治理活动。
1生产功能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它体现为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意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干物质,包括植物的茎、叶和根等的生产量以及植物枯落部分的数量。劳动生产力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大力发展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2土地生态系统的交换功能土地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之间以及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通过各类营养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期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交换功能。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实现方式,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统一于物质循环中。
3净化功能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功能,包括自然净化和人工净化两种形式。自然净化还原功能是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分解和同化作用,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原状的能力。进入土地生态系统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可通过扩散、分解、沉淀、胶体吸附、生物和化学降解等作用,使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甚至有营养的物质,或者变为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于土地中,暂时脱离食物链退出生物小循环。
4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美学功能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美学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美学功能和文化景观美学功能两个方面。土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是地球表面经千百万年演化形成的,是具有价值的景观客体。自然景观结构性最强,和周围的环境相比最有序,具有“最大的差异性”与“最大的非规整度”,因此它最能吸引人,唤起人们追求奇异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又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的产物。在长期的人类干扰下,它带有深深的人类活动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档案功能以及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这种景观被称为文化景观。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任何一个土地生态系统都是由多种因子、不同层次和多个子系统构成的。若干小的土地生态系统单元可以构成一个大系统,若干个大系统再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以此类推,直至构成全球土地生态系统。在某个子系统中,无论是环境组分还是生物组分,都是各种因子纵横交错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各个因子相互联系,是一个彼此制约而又协调一致的整体。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2开放性不管是人控的还是自然的土地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输人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一部分以有机物的形式积累在系统内,另一部分以热量或废弃物的形式输出到系统外,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任何生态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就谈不上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3区域性土地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多样、地形各异,森林、草地、农田和水域等土地生态系统地域性特征明显。因此,土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例如,山区应以林地生态系统为主,平原区建立以粮、油、棉为主体的农田生态系统。我国在西部进行的生态建设,就要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环境条件,仔细考虑生态退耕后的土地应以“还林”为主,还是以“还草”为主,以实现理想的生态恢复效果。
篇10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67-03
【作者简介】1.袁玲玲,江苏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教学;2.李龙江,江苏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1976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在所著《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劳伦斯・克雷明指出,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社会之间的联系中加以审视。
职业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开放的生态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环境内,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依托,与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的功能统一体。[1]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系统中同样也包含主体、环境与各生态因子。在技能大赛生态系统中,竞赛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等管理服务人员;环境由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观的院校环境及微观的技能大赛内部环境构成;生态因子包括教育资源等。根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宏观的社会系统环境制约着院校的发展规模与定位等,同时院校以输送人才的方式作用于社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内外部因子、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对于技能大赛系统环境而言,内部环境是否稳定与协调一致,决定了技能大赛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整个职业教育的系统环境建设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使职业院校的发展始终处于系统环境平衡状态,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大赛内、外部环境建设,形成从微观到宏观良性发展的生态结构,从而推进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态困境现状分析
(一)技能大赛生态位的偏离
在传统生态学中,生态位原理主要指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都具有普适性。教育部提出的大赛目标导向是很明确的,总体要求是学校举办比赛,师生都能参与,建立从学校至全国的大赛选拔机制。国家主管部门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院校领导、大赛指导教师把夺取奖牌作为大赛的唯一目标,有些地方甚至只以学校取得的金牌数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重奖金牌选手,对取得银、铜牌的选手都不以为然。这些院校为了能够完成上级的考核要求,不得不把宝压在种子选手身上,对教育普及性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则难以顾及。这种本末倒置的功利思想,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技能大赛观。
(二)技能大赛的资源配置耐度失衡
教育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认为,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即使发展了,最终还会衰退下来。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技能大赛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院校的办学质量。所以一些院校将拿金牌作为竞赛的目的就不足为奇了,大赛的成绩就是学校的展示窗口,将学校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在技能大赛上,调用院校最优秀的教师,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脱离正常教学,集中进行封闭式训练,这种为竞赛而竞赛的参赛方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此外,有些项目的大赛要求与日常教学要求相关性不大,而院校为大赛可以不惜成本购买参赛设备,大赛结束后有些材料、设备就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
(三)竞赛内容与课程体系存在花盆效应
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对技能大赛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技能大赛的目的是通过各级比赛推动全体师生加强技能学习,在比赛过程中大家相互观摩、学习,共同提高师生专业水平。技能大赛是对平时教学效果的检验,竞赛的内容应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院校通过竞赛找出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旅游服务类学生组导游项目为例,比赛的内容分别是导游讲解、理论考试、才艺展示三个部分。才艺展示虽然只占总分的10%,却是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对选手关键能力的考查,但这无论是在中职还是在高职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都没有对应的课程。在实际的比赛中,因为参赛选手均具有导游专业基本功,所以在导游讲解、理论考试部分差距不是很大,但由于个人所具备的才艺基本功不一致,成绩往往在这里拉开差距。所以院校选拔参赛选手时,为了在才艺展示部分取得优异的成绩,会优先选择曾专门受过才艺专业训练的学生,且大部分的参赛选手被送至专业演艺培训机构进行才艺节目的量身定制,这已是一些院校对参赛选手进行包装的普遍做法。这种专人、专职、专业参加竞赛的做法不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流,也偏离了竞赛组织的初衷。
二、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态平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