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
时间:2023-04-10 02:2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汉字的演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字 编排设计 中国传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23-04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伴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上下五千年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汉字资源,为研究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提供了必备条件。本文在对中国传统图形诗、书法、团结字和道教符篆等汉字资源,以及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比照的基础上,以汉字的内涵、形式与意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借鉴书法领域从微观的笔画结构到宏观的章法气韵的分析框架,引入注重意象营造的东方美学诉求,总结出“笔画模件”、“笔画造奇”、“字的应接”和“意象表达”四个方面的原理,阐述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主要内容,为逐步完善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理论框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 笔画模件
模件(roodule),是指可以互换的构件,即用有限的常备构件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单元,数量有限的模件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构成千变万化的形态。由于每个模件拥有相同的基因,所以模件组成的形态,变化丰富而又极具统一感,万变不离其宗。另外,模件的形态允许在保留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变化,以丰富模件的造型能力。对于汉字编排设计来说,将笔画替换为模件,即“笔画模件”,可以促使字体与图形相互融合,表达出“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图形诗中的竹叶诗所采用的编排方法可以归结为“笔画模件”。竹叶诗,又称为诗竹画,是指用竹叶作为汉字的笔画形态将诗文藏于画中,整体看来是一幅完整的竹枝图。竹叶诗的作者借竹枝和竹叶隐喻自己的品格,用竹叶作为笔画还起到了较好的隐蔽诗文内容的作用。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文人善用竹叶、花、鸟等组字成画,这说明诗竹画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
图1-1为竹叶诗的代表作品《关帝诗竹》的碑刻拓片,原碑现藏于西安碑林,相传为三国时的关羽所画,清康熙55年(1716)由韩宰临摹而成。《关帝诗竹》可读成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两棵竹枝上的竹叶共由二十个汉字编排而成,汉字的笔画被替换为竹叶,这些“竹叶笔画”由于依据竹叶自然生长的结构与姿态进行编排,所以即使竹叶组成了汉字却丝毫没有破坏画面的意境,巧妙地将字藏于画中。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笔画模件”的方法进行设计不应过于受到汉字常规结构的束缚,而应在保留汉字基本识别度的前提下大胆省变笔画和结构,此外还应尽量保持模件图形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不变,这样才比较容易获得全新的字体形态与结构。
图1-2是何君设计的“09世界设计大会”的标志,他采用款式各异、风格统一的信封图形作为“笔画模件”组成大会的主题“信”字,他充分利用节省原则,在保留汉字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仅用六个信封就组成了九画的“信”字。最终的标志虽然不完全符合“信”字的标准笔画结构,但却丝毫不影响识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东方审美品格油然而生。更为有趣的是,这些信封除了能够组成“信”字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构成无穷无尽的字体或图形,标志形象的变化空间得以无限拓展。
二 笔画造奇
清代刘熙载在其所著《书概》中精炼地指出:“章法要变而贯”,其中,“变”是章法的灵魂。“笔画造奇”即是章法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是指,在一幅书法作品中,个别汉字通过笔画、字形等方面的夸张而产生特异的视觉效果,书法中对此有“放纵一笔”之说,形象地说明了“笔画造奇”的特征。对于汉字编排设计来说,“笔画造奇”则通过制造视觉焦点达到加强设计表现力的目的。
图2-1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版面左边的“耳”字即是一处明显的“笔画造奇”,“耳”字中的竖画被延伸至幅面的底部,共跨越了五个字的高度,可谓是“奇”到了极点,这一笔不仅弥补了剩余的空间,而且调整了章法的节奏。
图2-2中,“山”字中间竖画的向上延伸采用的也是“笔画造奇”的方法,延伸出来的竖画不仅填补了中间两个字的空缺,使得字的组合更加完整,竖画饶有趣味的折线与在其他字中点缀的菱形形成呼应,这使得“笔画造奇”既突出又不至于脱离整体。
另外,不是所有字的所有笔画在所有环境下都适合“造奇”,而应遵循笔画结构的特征,还应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三 字的应接
清代戈守智在其纂著的《汉溪书法通解》中这样解释“应接”:“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更当如何应接……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应接也。”“应接”是书法艺术中为实现气韵的生动而对于章法形式的必然要求,将其引入汉字编排设计领域,则可通过综合调整笔画的形态、结构、方位等因素,甚至添加某些辅助笔画,达到汉字及其笔画之间彼此照应、贯通的目的。
以下将“字的应接”分为穿插揖让、笔断意连、游丝牵连、笔画连接和主导动机五个部分分别加以阐述。
1 穿插揖让
“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揖让”,朝揖者,偏旁凑合之字也。一字之美,偏旁凑成。分拆看时,各自成美。故朝有朝之美,揖有揖之美。正如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合而成字,众美聚也。事有相让,则能者展长。地有相让,则要处得势。相让者,让高就卑,让宽就窄,让险就易也。然亦须有相助之意为善。简而言之,“穿插揖让”是指将若干汉字的所有笔画作为整体进行经营布局,通过笔画间的延伸与避让,使得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关系既极尽变化又协调完整。另外,汉字笔画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汉字外形的不一致是“穿插揖让”的内在驱动力。
图3-1“松风阁”三字选自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吕维诚这样评述道:“‘松风阁’三个字的穿插揖让别出心裁:‘松’字虚右下,正好给‘风’字的右上取势留下空间;而‘风’字的下方虚处,又正好接纳‘阁’字插入。”这样,“松风阁”三字就形成一个结构稳固、张力十足的汉字群落。
图3-2为日本设计师山田正彦以“世界の趣味”五个字设计的标志,他将标志文字中大部分笔画拆解分离,自由地配置在空间中,五个字的笔画有放有收,这使得字体外形变化极为丰富,但却丝毫没有散乱的感觉,原因是字与字之间做到了很好的“穿插揖让”,比如通过压缩“趣”字左边“走”字部件的宽度,为“世”字的横画向右舒展揖让出空间:缩短“味”字的“撇画”、“界”字的捺画,为“の”字的插入腾出足够的空间。笔画间的“穿插揖让”处理,产生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将“世界的趣味”五个字贯穿起来,字间气韵流畅,形散而神不散。
总之,“穿插揖让”的手法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将一组字中每个字的变化控制在一定的力场之中,即在变化中找统一;反之,字与字之间“穿插揖让”的可能性叉为每个字的变化提供了趋势上的指引,即在统一中找变化。变化占主导,整个汉字群落就偏活泼;统一占主导,整个汉字群落则偏严谨。
2笔断意连
“笔断意连”,是行草书中字与字之间呼应的一种方式,在笔画的似连非连中找到气韵畅通与节奏停顿之间的平衡。
明代书法家王铎的行书中经常采用“笔断意连”的方法,图3-3选自王铎行书代表作《自书诗卷.白石岛》,其中“o”字与“束”字的末笔处都引出一笔与下一个字的首画相呼应,但并未完全连接上,而是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正是连笔处的这种断开处理使得三个字之间产生了虚实相间的节奏感。
对于汉字编排设计来说,由于没有书法那样对于笔顺的严格要求,所以字与字之间无论在连接方式还是排列方向上都更为灵活多变。如图3-4设计师依据“千年火”三字纵向轴对称的结构特征,将中轴线上的三个竖画对接编排,并在对接处保留一定的间隙,这样“千年火”三字的章法既流畅又富有节奏感。
3游丝牵连
行书由于书写较快,当写完上一笔而过渡到下一笔的时候,没有把笔完全提起来,于是笔尖就自然顺势在纸上留下了过渡的痕迹,这就是游丝。“游丝牵连”形成的笔画线条的粗细对比增加了章法上的精致感(图3-5)。
行草书中的“游丝”是在书写过程中的自然流露,而汉字编排设计则着力于“游丝”的形态美感,甚至将“游丝”作为独立的设计元素加以变化和应用。如图3-6中,日本设计师涉谷克彦(Katsuhiko Shibuya)利用极细而流畅的线条作为“游丝”,将字的内部笔画与字体之间进行了“牵连”,精心设计的“游丝”形态丰富多样,于是,字体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得以增强。
4笔画连接
“笔画连接”,俗称连笔,是在行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将前一个字的末笔直接与后一个字的起笔完全连接起来,连接处的粗细与汉字本身的粗细基本一致,所以在视觉上这两笔连成了一笔。“笔画连接”重在顺势,不可牵强,应根据相邻汉字间笔画延伸的可能性来决定将哪些笔画连接起来。
王铎的行书中也经常采用“笔画连接”的方式贯通行气。图3-7“形”字的最后一笔与“色”字的起笔都是从右上到左下呈45度角的“撇画”,笔画间天然的一致性使得王铎在书写时不自觉地将这两笔连成了一笔,一气呵成。
图3-8将“善”字下面的横画与“屋”字最上面的横画连接起来,并去掉“善”字右下方与“屋”字左上方的连接,使得两字的连接更畅通。这样,两字间的连接处成为整个设计的重心,所以将小的说明文字放置在连接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主导动机
在视觉艺术中,主导动机(main shape motif)指一件作品构图中反复出现的起主导作用的图形。具体到汉字编排设计中则是指通过赋予每个汉字共同的形态特征,以形成统一的风格,进而实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这种方式并不要求相邻汉字之间有实际的笔画对应或连接,而是一种间接实现“字的应接”的方式。此外,主导动机应足够强烈,占有绝对的上风,否则将难以起到统一风格的作用。
图3-9为宋代黄庭坚行书代表作《松风阁诗卷》,吕维诚总结了该诗卷结体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鼓侧多姿,横不平,竖不直,以斜造势,字如横风斜雨,飘逸生动。鼓侧取势本是王羲之行书的主要特点,黄庭坚进一步予以夸张和变形,体现他入古出新的超人之处。二是内敛外放,即中宫紧结,主笔伸张,其规律是主笔尽势向四面展开,与收敛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辐射式”的结构,突破了晋唐方正工稳、四面停匀的外形,显示出俊挺英杰的风神。”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各异的字体形态与结构极易显得杂乱无章,但黄庭坚恰到好处地运用“主导动机”,夸张了每个字中的部分笔画,比如“筑、平、箕、来、意、老、梧、年、赦、五、嘉”等字都是将其横画往左延伸,形成了统一的“势”。
日本设计师高桥善丸(Takahashi Yoshiharu)设计的“法善寺”三字(图3-10)的“主导动机”更为明显,他将其中所有无阻挡的横画向左右两个方向尽量延伸,还将“法”字的“三点水”和“寺”字中的“点”转化为横画后再向左边延伸。强大的横画阵容,使得该标志风格相当突出且完整统一,重复的横画营造出静谧安详的氛围,契合了主题的意境。
四 意象表达
汉字的艺术性在于其意象的可延展性,一个单字即能表达完整的意象,中国传统图形诗中的神智诗就是将汉字的意象表达得淋漓精致的绝佳例证。
神智诗亦称神智体诗、神智体缩字诗,是将欲表达的旨意,通过字形的特殊处理,达到“以意写图,以诗入图,构思巧妙,使人自悟”的效果,它是将诗歌、谜语、图画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时,以汉字编排设计的视角来看,神智诗对于汉字形式的处理实为汉字意象表达方法的大集合。
中国传统的神智诗众多,苏轼《晚眺》(图4-1)是其中的经典。全诗读作:“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他将构成七言绝句的28个字浓缩并重新塑造成12个字,使得汉字的形态与意象完美融合。该诗的形式处理方式可从笔画和单字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笔画层面的处理分为笔画形态(如粗、细、曲、直)、笔画方向(如正、斜、侧)、笔画位置关系(如离、合)和笔画数量(如增、损)四个方面;单字层面的处理分为单字形态(如长、短、大、小)和单字编排方向(如横、竖、正、反、倒)两个方面。
以下重点阐述汉字意象表达方法中的“增损”与“离合”。
1增损
“增损”,指的是在原有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增添或减损某些笔画或部件。
中国传统意匠文字中有著名的“虫二”(图4-2)二字,利用局部诠释整体的隐喻手法,将“凰月”二字去掉外框部件,暗指“风月无边”。而图4-3则是“风月无边”的绝对,利用增添部件的手法,分别在“年华”二字加上“”部件,暗指“年华有限”。
图4-4是陈绍华设计的店铺幌子,将“羊肉串”三字竖向连贯排列,通过重复“羊”字中的“一”画、“肉”字中的“人”画,“串”字中的“”画,形成“羊肉串”饶有趣味的意象图形。
日本设计师新国诚一(Niikuni Seiichi)进行过很多关于汉字编排方面的实验,《雨》(图4-5)是其中的一幅,他以汉字笔画的象形性作为创意与编排设计的源泉,仅将“雨”字中的四滴“雨点”提取出来,隐去其余的笔画,这看似不动声色的形式处理,却营造出漫天飘雨的美妙意象。
2离合
“离合”,是指在原有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分离或合并某些笔画或部件。
中国传统图形诗中有大量离合汉字笔画或部件的案例,《土圭日影》就是其中一例(图4-6),通过分离出诗中“旭、曙、昶、曜、驵、晴、晚”七个字共有的“日”字部件,再加上标题的一个“日”字,八个“日”字在中轴线上纵向排列,既有重复的秩序感,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轴线分割了整个段落,使得最终排列成等腰三角形成为可能,该诗将“离合”的方式融入诗歌的编排中,从而增加了解读的趣味性和形式的独特性。
图4-7中,王粤飞将“王”字拆解成四个独立的笔画,散落于扇面之上,巧妙经营的布白形成了空灵的构图,营造出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道家常用“合”的方式创造新字,以彰显其独特的文化语境。这些字看似不可捉摸却暗藏玄机,只有对道教文化深入领悟才可能将之转化为对应的正体字以明其义。河南毫州老君碑上,刻有一首类似于天书的诗歌,《老君碑留古字解》一书将这首诗解读为:“育炉烧炼延年药,真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我,性空心灭本无看。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图4-8)只需举出该诗第一句的解释,即“延年药这个对于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不须外求,自身就有原料,就有最好的冶炼炉,可以烧炼出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其实是一首道家养生诀,只不过合文造字的方式为该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加深了道家文化的隐秘氛围。
艺术家的代表作之一《天书》(图4-9),同样利用“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新字,与道家新造字最终可以被破解不同的是,《天书》中的文字完全不能识读,曾这样解读《天书》:“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它具有最完备的书的外表,它的完备是因为它什么都没说,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天书》充满矛盾。”
除了道家造字采用“合”的方法外,中国传统中的团结字与道教符更是把汉字的组合艺术发挥到极致。
团结字,在中国民间极为常见,指的是将一个表达吉祥寓意的词组――诸如“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日日有财见”等――“合”为形似汉字的文字群落图形。
团结字的创作经常采用“部件共用”的方法,以获得紧凑统一的视觉效果。如“招财进宝”(图4-10)中,“童”字与“财”字共用一个“具”字部件,“财”字与“招”字又共用一个“才”字部件,“M”字的“平捺”部件向右延伸,将四个字包容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团结字。
艺术家谷文达创作的“谷氏简词”(图4-11),在借鉴中国民间团结字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省略某些汉字的某些次要部件,将两个简体字合并成一词。谷文达在《水墨炼金术:谷文达的实验水墨》一书中做了“简词”的书法艺术美学的注解:“简词”集简体字的科学性(易学易用)与繁体字的审美性为一体。这句话说明“简词”创造性地利用团结字的编排形式实现了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共生,并为传统的团结字在当代审美语境中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
道教符(图4-12),也就是符咒,是用文字书写可役使鬼神为人类驱邪纳福的文书。符篆上写的字实际是变了形的人类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辨识,是因为大都是拆散了的偏旁重新组合。
道教符虽由汉字及其部件、笔画组合而成,且并未脱离汉字的基本结构,但却弥漫着不可抑止的神秘感,这种摄人魂魄的超自然力量并非为上苍所赐,而是怪异的字体形态与编排形式使然,具体的处理方式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一、借鉴篆书的结构,尽其能事地弯曲笔画,形成层层叠叠蜿蜒不止的形态;二、将延伸的某些部件或笔画嵌套包容其他部件或笔画,形成一个复杂而内聚的力场;三、重复某些文字或笔画,不仅弥补空白、调匀结构,而且形成强大的阵势与不可触及的陌生感;四、点缀一些抽象符号,将分离的部件或笔画联系起来。
现代汉字编排设计可充分借鉴道教符的造型方法、编排格式与典型元素,如岳听设计的标志《天涯共此时》(图4-13),五个字均采用篆书结构,并将“涯”字中“圭”字部件的横画进行大量重复,另外,组成标志的所有汉字堆叠构成纵向的矩形块面,其间再点缀犹如星宿的圆点符号,经过这一系列的编排设计,整个标志就被赋予了深邃的神秘感与强大的感召力。结论
以上通过古今典型的汉字艺术与设计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基本风貌,但这仅仅勾勒出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理论框架的冰山一角,不断深入挖掘、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
篇2
1、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2、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为许多元形可象、有意难会的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标示读音,是极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
3、中国的汉字虽然没有演变为纯标音的文字,但是由于形声造字法的发明和表声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来的汉字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85%以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也说明中国的汉字同样是在遵循共同的声化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形声字起有很大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汉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选题定位
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汉字,只有亲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爱他、才能更好地表现他,所以汉字文化是孩子们必须了解的。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汉字》一课,恰好能给予学生一个接触汉字,感受汉字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机会。
二、技术优势
对于本专题,在常规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个难题:
1.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形发展而来,其内在艺术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规教学中很难得到充分展示。
2.“汉字”专题讲授需要大量资源的补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使以上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色彩丰富、生动性增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汉字,亲近汉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策略目标
对于本课在设计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点:学生缺少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孩子们普遍缺少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中国字符号性的优秀,也因此无法意识到古人的聪明!他们需要感受到文字,经历一次愉悦的文化洗礼。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想结合我的具体设计进行介绍。
有以上三个思考,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历史和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能力目标: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汉字构造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桥梁、以兴趣教学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了解汉字为目的。
五、教学设计
现在我来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是来具体回答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
(一)走进汉字王国
这一环节作为本课的导入,通过播放动画《有意思的汉字》,给予学生任务性问题: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播放由汉字演绎的动画,展现了在常规教学中所难表现出的形象美,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为下面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遨游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因为整个课件基调都是在童话般的氛围中开始的,那么为了配合这样的情境,将教学重点部分的三个模块,设计为“三扇大门”。并且画面中右侧的“资源导航”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信息,使课件既可以是教师课上的讲授课件,又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自学课件。
第一模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我国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呢?让我们共同打开王国的第一扇大门――汉字之史。
⒈汉字起源
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那么从古至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都有哪些呢?它们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在这里提供了四种起源说,它们分别是:a.结绳说;b.八卦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课件所提供的图片和可信度的解说自主阅读,确定“汉字起源于图画”。)
⒉汉字演变
结合刚才所学,观看视频《汉字形体的演变》,提出任务性问题:你能尝试着概括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吗?大体过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认真归纳。通过对“汉字之史”的学习,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历史的了解”。)
第二模块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学习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打开王国的第二扇大门――汉字之奇。
⒈构造方式。“六书”即为: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e.转注;f.假借。其中前四个是指造字之法,后两个为用字之道。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讲解,并结合文字定义,互助学习,得出结论。)
⒉自我检测
(设计意图: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个检测游戏,通过以上的学习,检测对四种“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检即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特点的了解”。)
第三模块
(设计意图: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第三扇大门――汉字之趣,让学生在游戏和生活中进一步体味、感受。从而完成情感目标中提出的“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谢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致谢汉字王国。)
⒈七嘴八舌话汉字
研究探讨:⑴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⑵你认为汉字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⑶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之前所学基础上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了汉字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思维阶段,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⒉ “啄木鸟行动”
开展“啄木鸟行动”,分组到校园或街道调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和不准确拼音等情况,并形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⒊给我留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讨论、交流,便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实现了教学难点的实破,从而也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拓展。)
(四)结语
篇4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据考古发现,至少在170万年前,华夏大地上就已生活着古人类。但是作为语言书写体系的文字的出现,却要晚得多。文字产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类交际对突破有声语言时空限制的需求,二是对绘画、刻符能力的掌握。因此,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考古证据的局限,学术界对汉字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899年在殷墟发现的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能确认的最早的汉字。商代甲骨文造字方法齐全,能够完整地记录句子,已经属于较成熟的文字体系。由此推测,汉字的形成时代不会晚于夏代初期,距今时间至少在4000年以上。
汉字形成以后,适应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字体等方面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早期出现的甲骨文主要用锋利的小刀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笔画瘦劲方折,字体具有很强的图画色彩,从商代沿用到西周。与甲骨文时代相近的还有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笔画厚重朴实,象形程度也较高,但字形结构比甲骨文规范齐整。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主要刻于青铜器和石鼓上,笔画变得均匀柔和,并逐渐脱离图画的原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大体沿用大篆,但写法各异。秦国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在大篆基础上创制出小篆,形体结构趋于定形和规范。篆书虽然优美,不过需要相当的书法训练才能书写,因此秦代又出现了隶书。隶书在结构上和小篆基本相同,但把原来圆转的线条改成了平直的线条,书写相对容易和便利。到汉代,隶书成为正规的字体,形成了一套由点、横、竖、撇、捺组成的笔画系统。隶书的出现,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常将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篆书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在汉代,隶书继续发生演变,出现了楷书。和隶书相比,楷书字形由扁改方,笔画变挑法为勾撇、变波势为平直,显得方正、端庄和严谨。楷书在东汉末年渐趋成熟,魏晋以后成为汉字的主要字体,通行至今。同楷书情况相似的还有行书和草书,它们也是形成于汉代,其后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
汉字的发展和传播
作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书写工具,汉字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如影随形。首先是文字数量持续增加。现代考古收集的甲骨文单字约有4600多个,金文单字约有3700多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三国魏时张揖《广雅》收字18154个,北宋陈彭年等人编修的《广韵》收字26194个,明代梅膺祚《字汇》收字33179个,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43个,民国时期《中华大字典》收字4.8万多个。台湾在上世纪60年代编撰的《中文大辞典》收字49905个,祖国大陆2010年修订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60370个。其次是造字方法日臻完善。许慎《说文解字》对汉字构造方法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六书”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甲骨文主要是象形字和假借字,另外还有20%是形声字。由于形声字能够同时满足见字知音和见形知义两种需要,因此在造字表达上有着独特优势。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形声字所占比例迅速提高,西周末年超过50%,《说文解字》中超过80%,现代汉字中约占90%。鉴于形声字在汉字中的主体地位,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汉字并非单纯的表义文字或表音文字,而是形、音、义一体的意音文字。
篇5
关键词:字体设计;汉字;造字方法;六书
汉字作为语言、文化符号,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汉字不仅用来记录语言,其视觉结构形式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然而,在汉字的不断演变中,字中所隐含的观念思想也被不断弱化。汉字的演变虽然有利于人们掌握与使用,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思想会随之被忽视。如何在大众所认知的汉字基础上,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且通过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艺术方式将汉字中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融入其中,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方面。因此,对汉字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有助于完善其社会功能——实用功能,也起到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
1汉字的形态与结构
1.1汉字形态的演变
汉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虽然其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对于它的起源却有多种解说。无论哪种解说,都是将汉字初期的文字符号与当时的人类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文字符号是人类对自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认识与表达。将原始的符号系统化并用一定形式记录下来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雏形。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现代,随着技术、材料、汉字功能的不断发展变化,印刷体、标识与广告特效艺术字体应运而生。
1.2汉字的基本笔画
甲骨文所涉及的笔画和形状大多是对自然物的描述,表现为图案化、符号化,形式多样,已经呈现出用简略的线或面来表达的趋势。篆字和草书中有不规则的弧线,而作为广泛使用的楷书,其笔画基本形式为点和线,线多数为直线或折线,主要笔画有五种,即一、丨、丿、丶、乛。在实际中,这五种基本笔画还可以有变体或互相结合,扩展成更多的笔形。这些笔画在方块的面积内结合搭配,便形成汉字。
1.3汉字的造字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指内在的性质,比如笔画的内涵、涉及造字的方法、造字的规律、字的含义。“六书”之说是汉代人对汉字结构提出的见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此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具体解释了六种造字方法。“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虽然“六书”之说起源于汉代,但是早在甲骨文的形态中就已能找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方法的痕迹。
2汉字的文化与表达
汉字在从图形化的符号发展为抽象化的符号体系的过程中,其形式伴随着其功能的转变而变化,不同时期的汉字形式传达了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文化风貌。甲骨文的象形图文已具有指事、会意、形声的痕迹,它的功能大多被解释为人向上天、自然祈求怜悯,表达敬畏的思想,因此其形式是刻在人们认为具有长寿、灵韵象征意义的龟壳上,且笔画线条纤细、两头尖,圆形、圆点不够规整。殷商时期,青铜器被视为权贵的象征,铭文便被刻录在青铜器上,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无论是彰显权贵和功勋,还是铸造的原因,都成就了金文笔画粗劲的特点。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结果,也是第一次被规范的字体。此时,统一的政治环境和风尚使得其笔画的线条优美圆润、均称整齐。伴随着人类社会与思想的进步,汉字书写者的思想和人生追求被注入汉字形式中,比如中庸的隶书、标准的楷书、自由的行书和草书。由此可见,汉字的形式不仅是视觉化的语言符号,还是不同时代文化思想的表达。当今的时代特征是多元化、信息化和经济化,新的技术和材料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意识更是自由、开放。汉字实用功能的需求却使得汉字的形式更为简化,汉字本身的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特征需要与现代化社会更好地融合,用现代的材料技术条件和思维丰富汉字形式,在现代与传统中间找到平衡点,在东方与西方中找到连接点。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同时具备了图形与语言的双重特性。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而方块字又包含中国“一即二”的传统思想。以“王”字为例,《白虎通》说:“对人无土不王。”因“王”字可以拆为“一”和“土”一为天,土为地,天下的土地都归一人所有,因此称为“王”。汉字因其独特的“形”与“意”统一的特点,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可比拟的。同时,“形”又包含“平面”和“立体”两方面。
3结束语
汉字的再设计或应用体现了东方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思维。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点画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汉字被设计师注入无限的遐想,从汉字中寻找表意的图形符号,利用其表现视觉空间以外的思维空间——留白。从“平面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现汉字,将文字的内涵特征运用视觉化的表情构成装饰味符号,通过内在意境与外在形式的融合统一,达到展示文字独特的感染力的目的。在对汉字的视觉造型研究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从“立体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现汉字。
参考文献
[1]成朝晖.汉字设计“形”与“意”的再创造[J].装饰,2004(09).
[2]赵明良.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民族元素与国际化的融合[J].芒种,2013(01).
[3]张晨辉.探析视觉传达中汉字的图形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2011(02).
[4]蹇宜珊.汉字造型在当代视觉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2.
[5]赵源.汉字图形化设计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陈莉.融入人文精神的汉字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汉字;书写危机;民族文化;应对策略
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指出,“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拥有数千年传统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传统正在被取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这一报道激起千层浪。有人说:“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汉字的具体部首和结构。”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一、汉字书写危机的表现与危害
汉字是世界上最动人、最复杂、最有魅力的文字。汉字所带来的是知识、文化、信息以及艺术的愉悦。伴随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汉字书写危机现象虽古已有之,但却从来没有面临当下这样的窘境。这不但是书写本身的危机,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危机的一个缩影。显然,“汉字书写危机”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思忖:面对汉字书写危机及其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如何有效地去做,以及怎样化解这样的危机。
(一)汉字书写危机的表现
1.提笔忘字
这种现象较为严重,目前我国有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打字,“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了普遍现象。
2.会说不会写
时下电脑信息时代,大多学生沉迷于网络,对传统的汉字书写、阅读,表现出浮躁的情绪。我们写出来的文字,往往是短句、词语,谈不上完整的句型或章法。
3.汉字书写能力差
汉字书写能力差主要体现为:“蓬头垢面”,字迹散乱,笔画不规范,结构不工整,错别字连篇。书写能力退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即便是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其中不少人的书写也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二)汉字书写危机的危害
文化的传承依靠的是文字的记录和表达,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创新。虽然说我们可以尽量将汉字的笔画进行简化,文字数量上进行精简,但却必须要保证一个原则:用完整的文字清楚完整地表达所需要表达的涵义。当前文字的精简,将在一定时间之内毁灭掉灿烂汉字文化,从而会造成后人承受文化中断的悲剧。
汉字的文化内涵远远没有被大家认知,因此导致民族身份不断削弱。如果外来语言使用太多,会导致本民族身份削弱,它对于维持中国人的民族身份是有危害的。汉字是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它不但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由共同语言文字凝聚而成的共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民族情感等元素,正是促进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汉字是馨溢全球的奇妙文字,绝非中世纪的茅坑。汉字若灭,中国必亡。”
二、汉字书写与民族文化传承
(一)汉字书写
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的既保留有表意性特征而又与语言密切结合的独特文字体系。具有表达意义和记录读音的双重意义。
1.汉字书写低谷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质文明发达之后,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
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中性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20世纪50年代普及国民教育,“硬笔”也普及开来。这波换笔风潮,虽然笔已变种,但终究还是笔,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
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起初是计算机普及,继而网络覆盖,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这一次以“机”换“笔”,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省心又省力。
不论是被动裹挟还是主动顺应,20世纪的两次换笔,速度一次快过一次。处理文字的工具越来越进步,手段越来越便捷,效率越来越高。当我们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赐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纽带正在断裂。几千年的汉字书写,现在也成了“文化乡愁”。
2.汉字书写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重视汉字书写训练。西周学童的教育,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书”这一科,包括汉字书写训练。汉字的结构形态很复杂,而且许多汉字是一字多体(篆隶草行楷),要想把字写好,必须专心,必须细致。无形之中,培养了做事追求完美的态度,培养了认真的习惯。
(二)民族文化传承
写字是认字的深刻化,认字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理解文化、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普通浅显的逻辑关系。正是这种普通浅显的认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把写字当作一项基础课程,使汉字书写在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重任的同时,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对汉字书写教育意义的认识应该不言自明。
汉字书写的过程是对汉民族母体文化认识的一个过程。它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图画意义,甲骨文、金文象形成分甚多,“指事、会意、形声字均由象形之文孳乳而成,无论是义符还是声符,都有象形之文所载之义”。二是意音相融,孔颖达在《尚书・序》中说:“且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三是汉字是单音节的,一字一音,运用灵活,使汉民族文学中出现了特有的文学体裁――律诗、对联。四是汉字在使用上比拼音文字简约,便于组合为复音词,文字的意义连通和渗透到整个汉字体系之中,易于辨识,具有极强的会意性。五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是社会制度、科学文化水平诸方面的片段写照。
由此看来,汉字书写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书写过程,它是对汉字文化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
三、汉字书写危机的应对策略
第一,要有民族文化自信心,摈弃盲目崇外的心理。赋予传统文化更多新意必须下大功夫,唯有全社会共同认识到传统文化之于整个民族的重大意义,方能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漠视感,唤起每个公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亲近。
第二,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推动汉字书写教育的合力。
第三,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把书法列入中小学必修课。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第四,遵循汉字演变规律,让汉字永葆生命力。只有遵循汉字的使用和演变规律,才能使汉字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
事实证明,汉字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完全能够应对时代挑战,承担起我国未来信息社会的新使命。遵循了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就会历久弥新。
四、结语
时光永是流逝,时代总在前进。文化当然也应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的节拍,但是技术的升级和演化不能以“打折”文化为代价。当我们整个民族只会打字不会写字时,汉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便已经折损了。救赎汉字,摆脱这场文化危机,是当代国人的使命。
中华文明能够一系传承五千余年,方块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汉字,现代人不应止于识记,更要熟练书写,这是历史责任也是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韩伟.汉字形体学论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杨建.电脑时代:汉字续写传奇.人民日报,2005.12.20
尚杰.汉语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中国青年报,2006.7
篇7
柞是多音字,念zhà或zuò,为栎的通称。柞读zhà时,表水名 ;柞读zuò时,表柞木,大风子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棘刺。叶卵形或长椭圆卵形。木质坚硬,可和家具。叶可入药。可作观赏树。
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未解之谜。汉字的演变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最后才到行书。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一开始,人们是在兽骨、龟甲等平整的东西上刻字,或用有颜色的矿石画字。后来,人们想到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直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造纸变得比较容易了,人们才开始在纸上写字。
在《有趣的汉字》的学习里,字谜七则使我流连忘返;谐音歇后语让我增长知识;谐音笑话又使我哈哈大笑;……《有趣的汉字》让我知道了汉字的有趣、幽默,也更加体现了汉字的信息量极大,汉字有多种意思可以理解。《有趣的汉字》还让我知道了只要你一读不准字音,别人就会理解成另一种意思,如“n”和“l”分不清,“男人”就变成“蓝人”,那不就闹了个大笑话了吗?
在《甲骨文的发现》中让我们知道了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人们还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的《一点值万金》和《街头错别字》都告诉我们不能乱写错别字,做什么事都要仔细留心,不能马虎,一旦马虎就会前功尽弃。
篇9
书于竹帛》是旅美华人学者钱存训先生的代表作品,倾注了钱存训先生的心血和汗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演变历程的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钱存训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学,历史研究学的工作,钱存训先生还献身美国图书馆事业50多年,建立了美国第一流的芝加哥远东图书馆。而对整个美国远东图书馆界作出了贡献。
《书于竹帛》一书并不像一般的专业历史读物一样艰涩难懂,平淡无味,让普通不研究历史学的学者望而却步,钱存训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道来的语气向读者完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和书写工具的演变历程。所以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古籍史的娱乐性书籍,也能作为一般学者学习图书目录和图书史的参考文献。作者依据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确保了书中结论的正确性。书中的一些论断,例如文字书写的传统顺序,甲骨文字汇等,都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新鲜的观念。加之作者不断在增补新的考古资料,使这本书一直处在研究领域的前沿。同时这本书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和继承方面的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十分推崇《书于竹帛》这本书,他说:中国的文化,就是汉字的文化。他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狱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使用最长久(3000多年)的文字,是汉字!表现最多种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一个日本人都能如此重视汉字的意义,而作为中国人,有太多的人忘记了我们应重视和引以为傲的汉字文化,《书于竹帛》这本书对汉字的研究可以重新燃起我们心中对汉字的热爱之火,而不是过分依赖电子产品,忘记了提笔书写的。
墨子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对《书于竹帛》这本书。对钱存训先生。对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明心存敬畏。
篇10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策略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不仅记录和语言,也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繁体字在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记录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语言文字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通用的文字是简体汉字。这是由于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遵从经济性原则。虽然,简体字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书写速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汉字的发展历史。部分汉字的繁体字很容易看出字义,但是在简体字中,字义来源却无法推测。并且,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学生对繁体字的认识较少,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极为必要。探索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了解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为达到经济目的,汉字简化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虽然,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但是有些简体字却掩盖了汉字的真实意义,使繁简字在对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麻烦和错误。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了解繁体字蕴含的字义及繁简字对照的规则,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的字义,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完善自身的汉字学知识结构。
1.2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是用简体字,并且简体字的发展以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但是繁体字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很多广告、名胜古迹、艺术作品都使用繁体字进行介绍。同时,由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大陆地区与香港台湾交流,寻找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根源。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越来越重视汉字的使用。因此,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1.3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繁体字不仅记录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国重要的经典文献都采用繁体字记录。而我国大多数年轻人不认识繁体字,对繁体字书籍也十分排斥,导致我国经典文献的阅读人数较少。开展繁简字教学能够完善学生的繁简字知识,使学生能够读懂、会写繁体字,减少阅读繁体字书籍的阻力,进而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古代汉语课程中繁简字教学策略
2.1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繁体字教学的重视,认识到繁体字教学对汉字发展及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繁体字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所占比重,积极鼓励古代汉语教师开展繁简字教学,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其次,高校应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汉字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加快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高校应加强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古代汉语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完善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专业性。
2.2明确教学重点
在现实生活中,繁体字被大量运用在电影字幕、名胜古迹及文物介绍中。在当今时代,开展繁简字教学变得极为必要。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明确教学重点。由于汉字的发展历史较长,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体,部分汉字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在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辨别繁体字和异体字,通过繁体字和异体字的学习,了解汉字使用和演变的规律,加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分繁体字和简体字,尤其对繁体字在简化过程中意义发生转换的汉字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繁体字的字义,提高繁体字学习的效率。
2.3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繁体字没有书写规律,只能一个个记忆,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繁简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将繁简字对照表、繁简字通论及经典文选相结合。在向学生讲解繁简字通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繁简字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经典文选,提高学生使用繁体字的能力;其次,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积极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繁体字、异体字、简体字进行辨析,加强对汉字的认识;最后,教师应积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锻炼学生运用繁体字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繁体字文选,鼓励学生使用繁简字对照的游戏软件,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识别繁体字,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繁体字,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小结: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汉字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加强汉字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加强重视繁简字教学,积极探索繁简字教学的科学方法。为提高繁简字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明确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拓宽汉字的影响力,而且对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