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范文

时间:2023-04-04 15:3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谷中的谜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山谷中的谜底

篇1

本设计努力以华师大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的理念”为指导,通过语文教材这一载体,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目标确立体现学生立场,重心下移。在课堂上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教结构,用结构”的指导理念,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精读和泛读及语文品味为主要手段,注重教学生学会品赏课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读中会体验,读中会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艺术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同一个山谷中,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个奇观始终是个谜。

1、说到雪松大家对它非常熟悉,在你们心目中雪松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出示:宁折不弯、义正辞严、威武不屈、 大义凛然

指名读,这些词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 是啊,雪松向来是刚强、挺拔、不弯曲、正直,是顽强和力量的象征。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

(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指导训练,体现 “教朗读方法这一学习结构”。)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对于这篇课文你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提问:“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谜底是什么?旅行者的对话是什么意思?)

( “疑乃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努力体现新基础的重心下移理念。)

二、自读探究,感悟智慧“弯曲”

1、自读课文,探究刚才提的问题。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通过自读,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一起读谜面。那么谁知道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3、这个谜底――也就是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交流:(可能有的情况1.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2.松树有这样的本领。)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师小结:对呀,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其实是雪松和杂树所处的环境,这是外部原因。雪松这个本领,是他自身特性,也就是内部原因。(课件强调出:东坡雪大? 雪松这个本领)

4、如果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琢磨相信你就会明白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建议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后交流。

5、组织辩论:(出示):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学生辩论:相机指导(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对呀!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不但不是弱者,相反雪松是强者,更是智者!(板书:强者,智者)

师小结:逞匹夫之勇不讲策略的一味蛮干,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雪松选择先弯曲,这是他抗击风雪、战胜风雪的一种方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教给学生深入文本的方法, (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8页)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

6、出示:在这过程中,……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认真读读这句话,扣住关键词句,想想你读出了怎样的雪松?(四个反复:坚持不懈,顽强。“……”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师激情导入: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啊,我们要想真正地感悟到雪松的这种精神,就必须走进魁北克的那座山谷,走进这些雪松。

看!一场大风雪来临了。怒吼的狂风裹挟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扑向了山谷,它们咆哮着,狂笑着,似乎要把山谷中的一切树木都一扫而光。这时――(学生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听!风刮得更猛烈了,不一会儿雪松上又积了厚厚一层雪,就这样――(学生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顽强而又巧妙地化解了这种压力。就这样――(学生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看着这傲立于风雪之中,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三、升华认识,迁移学会“弯曲”

1、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齐读)

2、我们的身边,历史上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谁能说说?(卧薪尝胆)

师小结:我们可以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韩信胯下之辱)韩信只有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才能后来登台拜师,夺取天下。司马迁忍一时个人之辱,成《史记》千古绝唱。

师总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让我们都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积累、课外阅读的开始。)

3、组织质疑: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

篇2

星期三,我学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谢了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山谷。它的西坡长满松、柏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景观原来是东坡雪大,只有雪松枝丫富有弹性。没被积雪压断。西坡雪小,各种树都能成活。这个奇异的现象告诉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这两年,我经历了许多事。其中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那是在上个月的一天,我和我的同桌打架。那天,上完体育课同学们都饥渴交加、汗流浃背。下课时,我们都回到了班级。正巧,我的同桌看到我有带水便向我要水喝。我很小心眼,拒绝了他。他抢过我的水,我打了他一下,就这样打了一架。

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做事情要学会退与让,才能与同学们和谐相处。

篇3

前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具体案例片断

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听写完上节课所学新词,揭示课题后:

师:同学们,加拿大的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谜呢?

生1: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生2: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西坡长满杂树,东坡只有雪松这一种树。

师:很好,很准确。同学们,我们一齐读一读这个谜。

生齐读第一节第2句话,师适时板书:东坡长满杂树,西坡只有雪松。

师:同学们,这个谜到底是怎样被揭开的呢,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学习。

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十块小黑板。

师:下面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展开讨论,进行合作。先小声读课文,然后在黑板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写出答案来。4人小组可以就近组合,也可以自由组合。

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顿时响应。只见胆子小的就近组成了4人一组,胆子大的已经蠢蠢欲动,几秒钟后索性下位找同学组合了。移板凳声,说话声由小到大,不一会儿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有的在争论由谁执笔,有的乘机讲话,还有的干脆搞起小动作来。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可是读课文的还寥寥无几,老师马上去巡视、督促。嘈杂持续了20分钟,终于小黑板被我一块块地催了上来。老师选择了几块有价值的小黑板,挂在大黑板上。出示一块小黑板来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分组合作学习,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找到了答案。我们来看这块小黑板,是哪4人小组合作完成的?

在老师我征询的目光下,4个同学站了起来。但很快的就互相攻击起来。

生1:老师,他们根本没找,是我找的答案。

生2:黑板是我写的,他们不肯写,在讲话。

……

眼看时间来不及了,老师不耐烦地制止了他们,开始分析。老师让执笔的学生读出所写内容,抓住“这个本领”指谁的什么本领来分析后,再全体齐读谜底的答案。这时下课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老师只得下课,说下节课再来继续分析。

案例反思

这节课老师只是带领学生找到了山谷中的谜,分析了谜底,但谜底究竟怎样被揭开的,对松树的那种重要的本领——能弯曲、会反弹,学生没有形象的认识,更谈不上我们从中能获得的启示了,无疑是堂失败的公开课。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没有做到全体参与,可以说,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认为:

一、备课时缺乏合理的预设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一形式无疑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是可行的,但老师要求学生将读书交流后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答案用小黑板呈现出来,是没有充分研究学生,预设不合理的表现。试想,小学生写字速度慢,尤其写粉笔字速度更慢,在书写质量上又不敢有丝毫马虎,写前还要读书、讨论,确定问题及答案,这当然要耗费大量时间。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估测到学生写粉笔字的障碍、困难,根据学生的能力来组织好小组合作。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将问题及答案画在书中,就能节省时间了,学生之间的讨论也会更轻松、热烈了,学生人人参与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另外,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老师还应该多与同事交流、探究,特别是同年级的语文老师,他们也是一种教学资源,从备课的构思到流程,都可以互相探究,再根据修改意见不断完善教学预设。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不难发现,全班同学表面上组成了4人一小组,共10小组再讨论,但实际上参与到读书思考当中的学生不多,完全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支撑着。长期以来,老师在心目中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殊不知,学生自己也给自己贴上了好中差的标签。后进生习惯了事不关己,袖手旁观,坐享其成。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也促使好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指定目标,于是,凡是讨论、发言等活动都变成了好学生的专利,。长此以往,课堂上难免成了好学生的单独表演,合作学习也变成了一种花架子,表面热闹实则无效了。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点做起。

1.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既然是一种好的教学形式,我们就要经常开展,让学生知道这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一种方法。万事开头难,习惯成自然,再加上老师适时的指导、调控,学生会适应这种形式,让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2.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教学思想,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并落实到一言一行当中,和学生做朋友,不歧视后进生,多与学生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同时学生之间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团结互助的关系,这样才能增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人人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3.制定必要的合作学习条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有张有弛,规矩必不可少。虽说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伴合作学习的权利”,但是如果老师宣布开始讨论了,学生为选择合作者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40分钟时间,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制定一些课堂条例也势在必行,比如就近组合,控制音量,每堂课至少发言一次等。

篇4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事业成功,有的人则一再错失良机,让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一定要认真体会许多有启示的文章,比如说《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等文章,它们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再地错失良机,应该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让时机从身边白白地失去。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要尽力地去克服,但当困难大到你不能解决时,不要盲目地去硬拼硬撞,要学会退让一步,要有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这退让一步并不意味着后退、胆怯,而是为了积聚力量,寻找时机、战胜困难、战胜挫折,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对于困难,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或学习道路上,有的人面对机遇就会不失时机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机遇抓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是有勇无谋,有的人是有谋无勇,而有的人则是有勇有谋,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要向有勇有谋而又学会忍让的人学习。

篇5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67-02[ZW(N]

[作者简介]张金秀(1966―),女,本科,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直属机关第一小学校长,小学高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也是一样,一堂优秀的课必定会有必要的预设。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习惯于全盘预设,尽可能地让课堂发生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为这样的课堂才是完美的。其实不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知道,除了预设外,课堂还有丰富的生成资源,学生在这之前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所学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同时也是知识的建构者,从以前的被动地位逐步变为主动地位。

课堂生成往往是教师在备课中的留白。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其中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我们一般称为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这种生成性课堂资源就像是智慧的火花一样,并不是一直都存在,只在那一瞬间,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并对其加以利用,将会是激发学生灵感和思维的重要资源。然而,笔者在很多课堂上发现,我们的教室还是缺乏对课堂生成资源良好的引导和处理,过于注重对预设的遵循,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课前到课堂中都利用好生成资源。

一、课前准备中做好弹性预设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情。

凡是备课,就逃不脱预设,而弹性预设则是指教案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首先会保证大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但同时又非常灵活。无论是教学重难点,还是教学过程,都会预设,但同时又是可以调整的。这样的弹性预设才能真正促进有效生成。如笔者在设计《山谷中的谜底》教案时,在整堂课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1.山谷中到底有哪些谜?2.是谁后来解开了这个谜底?你读懂了吗?3.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这三个板块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好像要去寻找那些谜底一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一时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和学生都有很大的空间,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又有许多出彩之处。这节课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对部分教学内容做了局部调整,进行了弹性预设,最终保证有效生成的出现。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做好弹性预设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获得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

二、课堂中合理利用生成资源

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弹性预设,那么在课堂中定会出现许多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些生成资源有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挖掘。

通过对优秀教师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教师大多属于“智慧”型教师,他们往往能把课堂变成学生讨论的大课堂。首先,智慧型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教师中心,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教师要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就小学语文课来讲,教师改善教学方式有助于在课堂上将潜在的生成资源激发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多给学生拓展延伸内容,让他们在延伸中进行深度对话。同时,教师更应该把握语文教学的精髓,深度挖掘文本,实现交互对话。我们发现,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大多来源于对语文文本的挖掘以及交互对话。教师深度挖掘文本信息,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点,以此设计出大家有兴趣的讨论话题,并引导大家各抒己见,激发思维的想象。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更要让学生之间的对话多起来,也要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生成资源往往会在关注点中出现。具体讲,教师不能放过学生的质疑。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更有价值,学生的质疑也正是来自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及其知识结构,对教学中的某个关注点产生疑问。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生成资源加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非常多,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突出的进行探究,这里的错误就是生成资源,对错误的解决过程也是对生成资源利用的过程。最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够收获更多。最后,教师还要将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亮点抓住,亮点往往稍纵即逝,抓住亮点就是抓住教学资源,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超越的过程。

在课堂中,要促使潜在的生成资源展现出来并加以利用,还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具体讲,学习资源要开放。教师要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教学资源,带入新的教学资源。如学习关于的事迹,学生大多不理解那个年代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前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学习方式也要开放。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弊端比较明显,教师要结合实际的课堂情况,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努力创造生成资源,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最后,教师还要保证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开放。生活处处皆资源,教师每学期应该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学习。如笔者每学期都会抽出一两次课带学生到学校外面去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文,这些是课堂比不了的。在社会中,学生更容易迸发出生成资源,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有效的知识。

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是多变的、复杂的,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和课中都应该创造机会,开发学生的生成资源,最终实现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篇6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入情入境

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最佳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积极动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切身体验其中的艰辛和快乐。在高年级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心声;课外,师生可以共同创设本班级的阅读天地,师生互相沟通交流阅读思想,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避免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应该适当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共同探究,形成互帮互助、讨论研究的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成就感,为语文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引入教材所描述的情境中去,加深理解和体会。以《草原》一课为例,教师在开课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草原有关的歌曲,播放多媒体课件,营造一种形象逼真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课文学习。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阅读可以分为很多种,如泛读、精读、快速阅读等,也就是说阅读具有很强的技巧性,文章的类型不同,阅读的阶段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引导高年级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同样的一本书,在初次阅读时,只需要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对文章的概貌进行初步了解,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用泛读的方式详细的阅读一遍,达到能够把握文章主旨的效果即可。第三遍才要开始精读,逐字逐句,细细品味,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及文章的内涵等。另外,如果是单纯的阅读材料,那么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只要学生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就能比较轻松进行答题。例如,记叙文的特征就是通常所说的六要素、叙述的方式、记叙的线索、表达方式等。另外,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三、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保证阅读效果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静心阅读,做到心无旁骛。鼓励他们对阅读中碰到的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山谷中的谜底》一课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先自己进行阅读,并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不一会有的学生们的问题就一大堆:女贞是什么?加拿大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在大雪中,雪松为什么可以存活?为什么以“山谷中的谜底”做题目?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因为问题都是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这样一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动参与,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让“阅读”成为“悦读”,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此外,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积累词汇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碰到的优美词句进行摘抄、标注,还可以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培养动笔的好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阅读,使阅读教学更高效地开展。当然,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长期的训练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反复阅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通过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阅读是把文字内容转换为形象思维,而写作则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语感强烈、敏锐,他们作品中的人、事、物也个性、鲜明。由此看来,大量的实践写作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所以我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每天写观察日记,一方面挖掘语文教材,注重知识的积累运用,反复让学生复述课文,进行课堂小结或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大声读出自己的日记或作文,帮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培养语感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五、注重积累,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

积累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厚积而薄发”,量变产生质变。但如何进行有效积累呢?谈以下三方面:第一,让学生多去阅览室。《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目的是获得“丰富语言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就让他们多阅读吧。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让学生尽情在书海中遨游,尽情享受知识的馈赠,学生必会兴致勃勃;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推荐书目,还要指导学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多学生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谈感想时却是一脸茫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课文进行有目标的扩大阅读、对比阅读等,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带上笔阅读,把精彩的句段画下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时刻纪录下来;第三,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语言。语文来源于生活,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一个语文大课堂,鼓励学生向语言大师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从生活中自觉摄取语言营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要定期开展有关语文阅读的实践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等等,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篇7

不能弱化的引领——关于习作指导情境创设的点滴思考

系统观照,凸显汉字的意义教学——以“栽”字为例谈汉字教学

把平淡的内容教得风生水起

长城啊,长城——《长城》教学解读

本位不同,同样精彩——特级教师王崧舟《与象共舞》同课异构教学赏析

延迟性评价:与精彩有个约会

作文教学要粗讲解、细修改——人教版四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教学思考

读出味写出味——以《石榴》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教学“羊”字的故事

怎一个“绝”字了得——《伯牙绝弦》备课历程

小语五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领略景观之奇妙——“自然景观”习作指导课实录

给孩子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

写字教学,赢在起跑线上——一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手记

追求变化——创造第一课时的精彩

回到原点,提高效率——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理性思考

精导妙引,有效感知——第一课时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的几种途径

还第一课时以完整的教学目标

遵循学习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菩萨兵》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语文教师应该像中医

行走在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上——访上海特级教师徐鹄

《一枝白玫瑰》教学片断及赏析

走在绿草如茵的路上

仅有感悟体认是不够的

言语表达与阅读积累

《上好小学语文课》:诗意与理性精神的交融

说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兼谈“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说课教研

改弦更张教服务学

开心一刻

古文教学的可贵探索——朱文君老师执教《蜀鄙二僧》的启示

“水”到渠成——《水》体验习作教学实录

享受本色之美——读贾志敏老师《我们怎样看课》有感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与你相见恨晚

朴实些,再朴实些——三教《钱学森》

让写“挤”进课堂——对《望月》不同效果的“写”引发的思考

小语常识性课文教学例谈

让课堂呈现文化的源远流长——《孔子游春》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篇8

有些精灵藏在石头里,经历了上万年的祈盼,仍然在生生世世拥抱脚下的土地,给它们一滴水,便会活灵活现起来;它们躺在大山里,孤独地诉说着曾经的精彩与美丽。它们的家就在农三师图木舒克山的化石沟里。

图木舒克化石沟与农三师51团团部相去不远,驱车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每条沟里都有遍地的故去生命,其中尤以化石沟的最多、最奇。两边危峰耸立,不算太高,但自有其妩媚之处,风霜雨雪数千年已把山体的表面剥落得光秃秃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山雕塑成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诸如罗汉打坐、苍龙冲天、神龟驮经等,在这万千勇士的护佑下,那些石头上可爱的精灵便常常在夜色的掩护下大胆地走进我们的梦中……相传很远的时候,图木舒克山被称为龙山,传说当年那里草长莺飞,碧水蓝天。有一年,突发洪水,整个家园顿时变成了一片。有一天,电闪雷鸣,云开雾散,一位金甲神人驾雾而来,转瞬间化作了一条巨龙,一边用身躯堵住泛滥的洪水,一边吸水。一会儿,洪水便被他吸得一干二净,这条巨龙为了不再让人们受到洪水的袭击,就变成了一座雄伟的大山。这座山便是龙山,也许就在那一瞬间,虾兵蟹将失去了家园,永远定格在了山上,成了一块块会说话的石头,说历史,说未来,说昨天的烟雨,说今天的壮美。

整个沟有50多米高,宽三四米,十分平滑,采风团每人带上去两三瓶水,当晶莹的水一倒上去,神了:蝌蚪痛苦挣扎,榆树迎风挺立,慧眼探寻千里马……这些埋在山谷中的生物啊,与水缠绵的一瞬间,便活了过来。你看,这对化石,叫不出名字,但它们的样子极像一对情人,有着弯弯的柔软的长吻,也许想坐下来,说说今天畅游的快乐,一个说:“这里真的很迷人,我们把家安在这儿吧。”一个说:“好呀,我也有这种愿望呢!”可刚说完,水刹那间消失了,沉重的呼吸卡住了脖子,男人揽过女人的腰,平静地笑着睡去了。采风团的郭宏翻看他的相机,照片极其清晰:“多么完整啊,一对舞蹈的情侣。有头有尾,珠联璧合啊。”我被深深地震撼,不知道,大难来临时,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将真爱留下,平静而去。正感叹间,有人叫:“快来,这才是奇观。”手脚并用爬过去,累得气喘吁吁,趴下细看,只见石头上俨然就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榆树,片片叶子纵横交错:简直就是颗颗红唇相依,用心用意诉说爱情的谜底;恰似朵朵繁花,怒放阳光下的生机;又如金玉满堂,个个元宝堆叠出富贵大气……其实,这是一个个贝壳,失去了水,就用身体留下永恒的记忆。它们没有手和脚,就用身体一步一步前行,也许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几千年的风雨才聚在了一起。又向上爬了十几米,来到了一个平台处,回望山下,大片青翠的棉田翻着绿浪,胡杨绿柳织锦叠绣,维吾尔小院里一片红彤彤的天竺开得正艳。

不断的倒水,不断的欢呼,不断的有新的生物出现,一个贝壳,一条鱼,一个叫不出名字的生物,随手倒上几滴水就会出现奇迹,看,这多像一只眼睛,这多像一群蝌蚪,这多像一轮太阳,这多像一弯明月……形形,奇形怪状,不一而足。它们在我们采风团的眼里就是一个个生命。多美的化石啊,我真想采一些回去,可它们又与石头紧紧连在一起,同行有人说:“石头,它不是属于任何人,它属于山,它属于海,它属于大自然……”听他这么说,我连忙放了下来。

想起读过的一首《化石吟》:“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是的,这一个个,一颗颗,一片片,一群群化石,他们的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可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珍贵的密码。望着它们,恍惚间,它们的触角,它们的手已经将我温柔的拥抱了进去,我赫然也变成了一块化石,静静地躺在山谷里向大家讲述图木舒克的明天……

篇9

一、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选的教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注重人文、渗透德育,为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如,“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爱如茉莉”诉说着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的真爱是那么动人心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借机说教,不能灌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和阅读教学水融、不露痕迹的。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个小话剧时,精读课文后,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组合排练这个小话剧。同学们个个排练得兴高采烈。在交流表演中,小“蔺相如”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风采,小“廉颇”那诚心诚意悔过的精神真是演得惟妙惟肖。相信同学们已深深领悟、敬佩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这两种品格的美,并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他们为榜样,时时鞭策自己。

二、积极依托说话习作,巧妙疏导学生心理

认真翻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也有不少可以进行疏导学生心理的好材料。如,“学会拒绝”让孩子们懂得并学会了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你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你应该学会拒绝;“学会解释”告诉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学会申诉”甚至教育我国学生的生命财产、合法权益随时都受国家保护,如果受到侵犯,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这些内容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编者真是匠心独具啊!这一方面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又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正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们感到困惑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用。因此,我往往要花上一课时的时间来上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不可没。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多多少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艰难,这就需要教师成为其引导者,为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点亮一盏灯。“动手写一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习作或小练笔,鼓励孩子们“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材中有“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主要是倾诉一些不解,沟通彼此心灵的”,有“向父母表达真挚谢意、学会感恩”等作文内容。我也经常会在每学期中设计1~2次这种类型的小练笔题目:《我想对您说》《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我积极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在习作中倾吐心声,另一方面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洽地统一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日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其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积极探索语文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渗透目标搭建广阔的平台。每周一、周三、周五的课前两分钟为我班的经典诗词诵读时间,而每周二和周四则是名人名言诵读时间。名人名言中有许许多多有关诚实、宽容、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学会感恩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利的精神内涵。通过诵读,孩子们不但日积月累学到了不少名人名言,而且这些名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心灵。这学期,我班开展了“谈理想”的语文实践活动。全班同学纷纷上台将自己的理想以及为何产生这一理想、如何实现理想进行演说,最后在激昂的乐曲声中秩序井然地将自己的“理想小树叶”贴在教室黑板旁边的理想树上,以此常常勉励自己为理想不懈奋斗……

篇10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改变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害怕提问,认为只要提问就是“问答式”的串讲串问,就是违背新课程理念。其实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问题而单独进行。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时机、对象、内容和语言,使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因为如果没有思维的发散,创造就无从谈起。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把握阶段,明确要求

提问的教学心理基础和规律性,决定了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有不同的提问要求和形式。教材内容的千变万化,决定了提问形式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1.导入新课阶段

这一阶段提问的要求是: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的要求和兴趣,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教材有所准备,宜采用激发式提问。教师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教师可提问: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过几次相遇?这几次相遇有何不同?

2.理解内容阶段

这一阶段提问的要求是: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宜采取递进式提问。如:这个词、这句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内容?课文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应该怎样读才能把你体会到的感情表现出来?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要有的放矢,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可问可不问的问题要尽量少问,重要的地方要舍得花精力问清楚明白。

3.总结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提问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概括,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以文悟道,因道知文,使文与道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教师宜采取归结式和延伸式的提问。如:读完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你读过哪些类似的文章?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抓住关键点,领悟情感

抓关键点就是抓突破口,抓主要矛盾。抓到了点子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不到点子上,用心良苦而效果不佳。怎样抓住关键点?

1.抓住题目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还是记叙的主要内容,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是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用“与”字连在一起,容易激起学生破解的欲望。因此,教师可根据题目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2.抓住关键内容提问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字句。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说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抓住反复之处提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形式,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这样的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长江之歌》一文中几次讲到:“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赞美、依恋长江?能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吗?

另外,教师还可以抓住对比,抓住变化,抓住细节,抓住空白,抓住关联词等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三、重视学法,培养能力

教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教师的提问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针对“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4)肖邦的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进入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学生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今后的阅读自学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