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13 17:2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根据市旗有关要求,我校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中秋情浓意更浓”为主线,全力突出中秋节的“团圆、和谐”的节日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按照上级的部署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并利用班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了“迎中秋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各班师生精心准备,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秋习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组织传统文化宣讲活动。通过开展黑板报专题专栏、手抄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大力普及传统节日知识,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3.开展以“感恩、团圆”为主题的手机短信寄语活动。利用网络媒体,上网寄语、留言,发手机短信,抒发感恩党、感恩祖国的感言。向外地乃至国外的亲人传达节日的问候,表达团圆、思念的情愫,在家家思团圆的氛围中,融入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大义.

篇2

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地区学校应用的必要性

(一)抗日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点

,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胜利,给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以深刻地启示。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出现了种种的偏激的爱国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学生。为了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对青少年进行理性、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当前我州教育教学中,抗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良好教育,使得本地区学生在学习上与其他汉族地区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多年来,我们民族地区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特别这对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历史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民族地区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语言文字的障碍,对历史文化知识相对缺乏,特别对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民族战争的屈辱史的了解不够。因此对培养民族地区学生坚决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国家的和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就尤为重要。

2.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地区中学对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这样三个方面比较突出的缺陷——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不强、教育内容的层次感与时代感也不强、教育实施中重认知轻实践且途径单一。

二、弘扬和培育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进行系列丰富多彩教育活动

总书记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与参加中国的俄罗斯老战士会见时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人类社会对待历史悲剧的正确选择。”根据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把弘扬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胜利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同自己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存自立、奋发进取的永恒的的历史主旋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学对于中学生非常重要,让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学科。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发奋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一)举行专题讲座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专题教育。如“五四”纪念日,我们以《弘扬“五四 ”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讲座, “一二九”纪念日,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二)召开以 “弘扬民族精神,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班会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召开以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如“学习英雄,振兴中华”、“走抗战路,举爱国旗”等。要求做到形式活泼、主题鲜明,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

以班级、学生为单位,举办不同形式、规模的展览。如板报、墙报、手抄报型等,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展出,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抗日歌曲的比赛活动

抗战时期产生了抗战文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音乐家。

(五)观看反映的电影

反映的电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组织学生观看《铁导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影片,让学生在声情并貌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弘扬和培育抗战精神的启示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抗战精神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弘扬和培育抗战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和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方法、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和新的规律,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在组织中学生抗战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这一活动的价值,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从注重认识提高向注重实践中养成转变。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是对于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自觉意识,是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利益的使命感、责任感,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贡献力量的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不是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通过自己在实践中通过情感体验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广大青少年一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提高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二)从注重国家认同教育向注重参与国家政治文明建设转变

爱国主义作为情感、理智和行动三者交融的有机整体,是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就需要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行动融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使爱国主义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篇3

一、常务工作

1、我系全体学生会成员加强对劳卫部卫生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对各班级卫生,过道卫生,公共卫生区及寝室卫生的清洁与保洁工作,针对我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及时反馈.在校系两级领导的肯定和赞同.

2、本学期早操上课 晚自习及晚讲情况能及时上报,并且能做到公正公平.

3、 我系晚讲黑板报 手抄报的工作质量有所提高能够保持好的成绩,也对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

4、加强与各班班委的协调与联系,监督与指导各班委做好各项工作,能及时完成系上 系学生会交给及布置的各项任务.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能够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得到有效的解决.

5、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动态,针对热点问题搜集第一手资料,技术向系上反馈.

二、自身建设

1、本学期大力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通过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素质培训,业务培训及作风教育,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了学生队伍建设。

2、进一步加强值班制度 会议制度的制定,完善干部量化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能够更好地规范和约束学生干部的行为。

3、坚持每月一次的总结会议,半期会议及期终工作总结会议,坚持每周一晚上的团总支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的碰碰头会。在每次会议上总结成绩,改进不足。

三 活动开展

1、在新生军训期间,我系系领导新生班班主任及团总支学生会全体成员都为新生军训做了大量后勤工作。

2、配合和完成校团委 校学生会布置的活动和任务。

(1)“学习十六大 弘扬民族精神”演讲比赛的选手选拔工作。

(2)“迎新生 庆国庆”文艺晚会节目的编排,选送工作。

(3)“新蕾”才艺大赛选手的选拔,组织工作。

(4)韵律操比赛 大合唱比赛的这种工作。

3、参加家学校举办的迎新篮球赛,在系上选拔队员,组建求球队,做好篮球赛的后期工作。

4、我系举办迎新晚会。晚会由文艺部具体筹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才华。

5、本星期每月都举办一次周末活动。活动内容有周末舞会 周末卡拉ok赛周末优秀影片播放等等。

6、在校园艺术节期间,我系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开展了三笔字现场赛等活动,这种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在个项比赛中,我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硕果累累。其中这种奖两项,个人奖八项。

篇4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调动基层团支部的工作积极性,扎实开展政治学习活动,特别是深入开展学习"八荣八耻"活动,通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板报大赛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八荣八耻",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团委工作运行机制

坚持团支部例会制度,每周日晚第三节自习召开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工作例会,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工作计划.

坚持周一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7:20举行升国旗仪式,由学校领导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国旗下讲话,公布班级量化考评成绩,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规范入团程序,严格审查手续,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团组织威信,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

完善社团组织章程,激发社团组织的活动积极性.

三,加强团干部培训,努力提高团干部素质

对共青团员特别是基层团干部切实加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团干的素质.通过团干部例会和团员大会进行系统的培训,指明团支部的工作方向,提出团支部的具体工作要求,重申团支部与班委会协调工作的重要性等.

培训提高了团员队伍整体素质,也使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较好地发挥.

四,围绕学校工作,扎实开展爱国,爱校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永远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我校团委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教育活动,开展"五四"青年节教育活动,"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每年的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九月份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等.结合学校工作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活动.开展优秀教育影视片展播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陶冶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情操,增强了团员青年的责任意识,爱国,爱校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为团员青年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以活动为载体,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开展"五四"歌咏比赛,校园歌手大奖赛,国庆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晚会,才艺展示,技能大比武,春季田径对抗赛,班级篮球友谊赛,足球对抗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了校园气氛,锻炼了学生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对于学生自信心,协作精神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篇5

一、健全组织,加强师德教育,确立“全员德育”的观念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少先队,思品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氛围,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计划,有分工,有责任人。本学期中心校利用每周例会时间组织教师收看大型系列片《呵护》,及教育家,名师的经典教育案例,用生动的

例子结合法律。法规。德育文件的学习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同时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使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式认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处处都能育人,形成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 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养成教育

根据《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要求,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切入口,狠抓养成教育,本期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每天从身边的小事抓起,支持不懈,有始有终,使学生不但掌握《守则》、《规范》的基本要求,而且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到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坚持低起点、分层次、严格要求,并配合学校的五项评比工作,使学生的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突显德育实效

1、九月份,开展第二个“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我校以胜利六十周年为契机,开展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四个一”活动,高年级通过读一本反映中国人民历史的书籍,低年级通过讲一个自己喜爱的抗战故事,组织学生观看抗战影片《地道战》,学唱抗日歌曲活动,纪念“九.一八”校长国旗下讲话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旗下宣誓活动。九月二十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庄严的宣誓活动,此外,红领巾广播站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有关“九一八”、、公民道德宣传日等资料踊跃投稿并评选“十佳稿件”活动,各班出一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的班刊、校刊手抄报,在此基础上,高年级开展“知我**,爱我家乡”社会调查活动。此外,**小学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做二十一世纪小主人”征文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开展诚信教育,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二十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全体教师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通过开展人人知诚信讲诚信为内容的“好书伴我健康行”读书教育活动,尤其在考试之前,利用谈话、班会,队会开展“好孩子要诚信”,“我愿做个诚实的人”等诚实教育活动,苏洋小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松台小学开展了“端正学习态度,严肃考纪考风”、“找差距,努力拼搏”、“用实际行动迎接期末考试”等主题队会,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人人争做诚信的小公民。

3、中心校在十二月三十日“迎新年,颂祖国”卡拉OK比赛,并评出十佳校园小歌星,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松台小学迎新年各班举行了文艺汇演,同学们自编自演,节目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文艺才能。

4、抓住课堂主阵地,融德育于各科之中

注重课堂教学,探讨德育的开放性问题,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直面社会的各种变化,找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力求每课堂、每个班级是德育的阵地,使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努力致力于德育综合课程和开发与实践研究,整合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在生活中滋养德性,让生活成为最重要的老师。

5、抓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1)积极创建“平安校园”本期我校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制度和长效管理制度,认真做好预防禽流感、散发性肠道传染病的宣传工作,十一月四日,中心校在县消防中队官兵的现场指导下开展火灾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了师生紧急事故中逃生意识和手段,在十一月九日开展安全教育周十个一教育活动,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期校园内外无重大刑事案件,治安事件,违法犯罪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和协的学习工作环境。

(2)办好家长学校,普及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教孩子如何做人,本学期的家长学校成功举办了题为“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和“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犯错”的讲座,此外,各班老师每期召开家长会一次,每学年全面家访一次,能够定期与家长交流,形成互动的育人氛围。

(3)我校治安副校长定期来我校开展法制、交通安全教育。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功能,在学科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意识,使师生都得到健康自主的发展。 共2页,当前第1页1

(5)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利用开学式,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做好未成年人不进网吧“三室两厅”宣传活动,对于计算机等网络知识及时指导,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的不良心理倾向。

不足之处

1、德育系列活动开展还不够经常。如社会实践教育,有时因受教学的冲击,联系不及时,抓不住季节性,致使活动不能坚持经常。

2、个别教师,特别是个别任课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自己上好课就可以了,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和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失去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育人素质。

3、由于条件限制,致使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一些德育活动不能留下原始的材料,为以后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的教育失去宝贵、有说服力的东西,达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并充分认识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发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富于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学这一便利的平台,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身体力行地用国学的智慧之光点亮学生的心灯。下面,围绕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学”之定义

“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涵义,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具体地讲就是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味,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去解读和品味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弘扬之余,更要创造性地学习,密切结合时代品质,谱写出更加优秀的文化。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1. 巧用教材,适机切入,使之成为传授国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7-9年级全部课文中有国学篇目80余篇,占全部课文的40%,加之课后十首古诗词、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学教育资源库。

以上任意一课或一个环节都可作为开展国学教育的切入点。如《<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色愈恭,礼愈至”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实例,语文教学中可以此为契机,对比时下学生的浮躁、目无尊长等现象,让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吃苦耐劳等传统文化。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由点及面,改编教材,横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唐诗宋词、经典名著、戏剧,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等国学教育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我们可深挖教材主题内涵,由点及面,以主题为单位,重组单元,改编教材。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循序渐进,梯度开展,纵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体系,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国学教育。

七年级阶段: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立志”“诚信”“孝悌”“为学”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勤奋的态度。在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精神的磨练、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获益。

八年级阶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宽容”“毅力”“惜时”“节俭”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在待人处事上善于调节自己的身心,凡是包容。在生活学习中,不畏困难、挫折,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即使是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也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

九年级阶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得失”“爱国”“审美”“和谐”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九年级学生强调其争取人生观的建立,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和学校应予以关注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容易表现出叛逆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而国学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平衡学习的坐标,调节得失心,增强爱国心,提高审美情趣,构筑和谐生活,是时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国学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融入教学的表现。

4. 理念更新,教法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国学教育。

(1)诵读经典,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氛围熏陶,加深学生的经典记忆;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国学文化”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利用板报、手抄报、每日的校园广播作为宣传阵地。还有,在学校定期举行的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比赛,都会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3)传统节日,抓住学生的体验机会;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作为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国学发展现状[M] .科普教育,2007.

[2]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

篇7

这种现象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继承,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盲目追随西方习俗,而对中国的七夕、清明、端午等表现出冷淡态度。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节日的名称,对节日的由来、过节的形式知之甚少。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氛围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的过程,在我国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段动人心弦的传奇,一个亘古未变的情结,一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进而又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诗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我国传统节日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春节、中秋节思归团圆、和谐美好、富强昌盛,清明节祭祖怀远、感恩寻根。我们以宣扬传统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校园中开设文化长廊,班级中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每一个节日设置一个栏目,每一个节日的题目运用对联或广告语的语言形式,下面是节日的内容介绍,包括来源习俗,并配以插图在校园里展示。目的是在校园里渲染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为学生走进节日文化并感受文化意义创造条件。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系列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系列活动包括: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史书记载、饮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努力开发节日内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我们面前得到充分展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

如端午节,就要了解它的三种传说以及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纪念屈原和秋瑾活动,感受屈原秋瑾身上的浩然正气,体验端午文化。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激起同学们无限的敬仰,从中体味他那执著的伟大情感,从而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中秋节,可举行中秋诗歌朗诵会,感受诗歌中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情,并自然地升华到抒发“爱我中秋,爱我中华”中秋团圆、祖国两岸统一的主题;举行主题班会,感受思归盼团圆情怀,探讨祖国统一与中秋文化的关系。重阳节,登高心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培养“大家”情怀,自觉奉献爱心。

三、充分挖掘人文情结,培养美好品德

爱、环保、自信、乐观、文明、合作、热情等都是人生的财富,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蕴涵着这样的因素,挖掘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每当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氛围之中,而心中的快乐、希望温馨也会油然而生。如中秋节是一个中国人团圆的日子,团圆意味着亲情、意味着温暖、更意味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可开展征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发奋学习,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和社会。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虽然学校的的学生离校了,但我们仍可将德育的目标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在春节中学会礼貌待人,文明接物,学会与人交往,接受传统礼仪的洗礼。用相机拍下春节放鞭炮舞龙灯的情景,写下自己的受;元宵节与几个朋友共同制作庙灯,参加灯会,记下自己的愉悦心情。

如前面提到的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班级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习俗、传说;背诵两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应破除的?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活动后的交流中,许多学生对于清明扫墓焚烧香火、冥币等陋习认为不环保也不安全,应该杜绝;扫墓祭祖可采用鲜花祭拜、朗读祭文、网上祭扫等形式。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认为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等精神风貌。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适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我分明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清明行动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感染。

四、反思节日育人功能,赋予节日时代内容

篇8

一、高中阶段渗透传统国学文化的重要性

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便刮起了一股汉语热,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很多事物均成为了时尚,如唐装、孔子学院等。在全球掀起“国学热”的今天,我国的青少年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应该得到其精髓的滋养,并被赋予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在很多场合强调,要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要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并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的德育养成。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反思正成为如今教育实施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在这个强调“立德树人”新型育人观得到社会一致认同的时代,催生了国内一些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和推动国学思想与学科教育的有效链接。

二、高中阶段传统国学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是展_调查。考虑到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国学认知的不同,此次调查选取贵州省凯里市七所高中三个年级共18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的形式,其中收回有效问卷811份,有效回收率为81.1%,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二是分析现状。此次调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以期了解高中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状况。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其次是学校的教师,由此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符合传统国学所倡导的观点――家和万事兴;从学校教育中的学科课堂来看,学生一致认为目前语文学科在中学生道德教育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并期待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中获得道德教育的滋养;从国学教育推动的形式上看,大部分学生反映目前学校是通过文化墙宣传和教师课堂渗透的方式来实现。此外,从学生对国学的心理需求来看,他们希望通过经典国学的学习,能了解中国历史及古人事迹,并钟情于对原著的阅读;也有很多学生希望能降低阅读难度,选择阅读白话本和新编学生读本,他们喜欢以讲堂分享的方式来展示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家庭文化熏陶的综合影响。但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国学能进入课堂,并有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通过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知识和思想的渗透,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编写传统国学读本,高效率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寻求传统国学思想的校园传承策略,是当代学校需要研究的课题和承担的任务。

三、高中阶段传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接触到的传统国学资源相对不足。调查显示,学生接触到的经典国学资源有限(主要限于《论语》《大学》等)尤其是有助于全面提升其素质的经典国学资源更少。因此,高中学校图书馆急需有针对性、有体系地根据学生需求增设一定量的经典国学书籍,如古诗词、历史人物传记等,提高学生阅读的宽泛性。

二是经典国学资源存在形式较为单一。调查发现,经典国学资源在校园存在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文化墙宣传和课堂渗透,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所以,学校需增设经典国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如黑板报、国学讲堂等。

三是经典国学教育来源较少。调查发现,高中阶段的国学教育主要源自语文课堂和历史课堂。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国学文化早已遍布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必须将相关国学教育的资源渗透到所有学习的科目中,以拓宽经典国学知识的教育来源。

四是经典国学学习成果呈现形式较少。调查发现,凯里地区经典国学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主要有讲堂分享、手抄报、黑板报和读书比赛。但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在呈现经典国学学习成果方面的功能在凯里地区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高中阶段传统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是拓宽经典国学资源种类及存在的形式。其一,加强对学生需求的研究,寻找合适的教育资源。从学生的需求入手,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学习基础研究国学教育需求,综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估,为经典国学资源种类和存在形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其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国学资源存在形式的多样化。经典国学涵盖的知识多,时间跨度大,与中学各个学科息息相关。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作为一个特色板块,将国学经典思想整合在学科教学之中,使国学在中学阶段的传播有更适宜的土壤,形式更多样化。

篇9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了对“红领巾广播站”、橱窗、报刊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把好舆论导向。橱窗、班报等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

(2)、规范班级教室布置。在规范班级布置的同时,要求各班体现班级特点,营造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加大学生课间文体活动,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

1.根据上级关于一生双爱好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通过各种兴趣班小组(口琴、象棋、跳棋、剪纸、美术等)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结合学校的一校一品,为了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并以各种活动为衬托,如没两周一次跳绳比赛,每次比赛都评选出获胜学生和优胜班级,活动形式多样,适合年龄特点。

3.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周三下午3节课为阅读课。并开展了入手抄报、黑板报评比、讲成语故事、“我与好书同成长”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校长负总责,各部门密切配合,以班主任队伍为主,全员参与。领导以身作则,时刻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工作中做教师的表率;建立起“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树立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本学期我们继续以“三德”学习为主线,开学初,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德育学习,以领导讲座带头的形式号召我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入三德学习当中。在这一块工作中,我们以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主,并及时反思,以各种活动为辅,来树立榜样和标兵,如根据我们每月评选出的师德标兵,进行演讲,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利用向学生进行调查并评选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来及时了解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等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抓准机遇集体学习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和有关业务经验的文章,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班主任:“以新思维、新方法、新目标、新要求来指导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工作拖拉、浮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及时完成各项任务;严于律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工作的巨大热忱和对教学的极其严谨给同学潜移默化的熏陶。

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我们采用领导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评价分析全校各班班主任工作情况,指出不足之外,提出改进要求和措施,加强常规管理的指导。

三、加强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狠抓学习习惯等养成教育。

1、开学初,我们借升旗的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号召,利用学校广播、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好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并坚持每月有主题,每月有活动。

如9月份我们开展了全员性的主题班队会,以“学习习惯”为主题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及时解决发现突出的问题,如学生的执笔、坐姿、讲话、听讲等。每月我们还进行一次学生书写规范评比活动,及时发现好的学生,利用橱窗广播等进行表扬,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评选出优胜班级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学生公开。

2、安全教育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了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监督,坚持集体放学制度,做好交通安全等教育。每位班主任老师与年级组长签定《班主任安全责任书》,年级组长再与教导处签定《安全责任书》。并组织全校学生观看有关安全教育片,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四、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重要的德育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1、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是少先队的核心,将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和体验教育活动贯穿始终,注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抓住重大事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注重少年儿童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少先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本学期少先队大队部以教师节、国庆节、等各种节日为契机,以征文竞赛、校园广播、板报、德育基地、主题班会等为教育阵地,寓教于乐,着重抓好了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文明、健康地发展。

2、实行“主人教育”办学理念,放手让班干部对学生迟到、眼保键操、课间操、卫生进行检查,班级管理中注重蓄势借力,对学生放手不放任,指导不包办,创造条件让学生管理学生。如我校的“监督哨”同学每天对我校的一些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卫生、行为礼貌、零食等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合力建设。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做好家访工作、开好了家长会议。在此过程中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发挥家长作用。

篇10

【关键词】地方文化;语文教育;校本课程;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35-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为实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善于挖掘优秀的当地文化,将其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颂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地方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去。

以黄冈市红安县为例,该地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以红色文化闻名全国,素有“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誉。教师可以将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有效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拜访身边的长辈,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地的民俗风光,让学生在优秀的地方文化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潜移默化促德育

小学阶段是实行德育的最佳时期,而德育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肩负传承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接受思想熏陶。素质教育要求“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从中不难看出德育工作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都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把地方优秀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之中,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智育与德育得以并用,真正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地方文化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材施教,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将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因为地方文化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地理等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红安县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将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可适当引入红安县卧龙洞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在欣赏壮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灿烂的人文景观,以及当地名人的成长事迹,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两地不同美景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将当地优秀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还可接受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

三、润物无声育审美

当今时代的美育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学校需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审美环境,然而学校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会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尤其是审美性很强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包含着许多高雅文化,其底蕴深厚,能陶冶情操,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地方文化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在课堂中展现不同形式的美,使学生感受自己生活地区独特的人情、人性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地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通过文艺作品的熏陶,使W生在审美实践中认识生活、陶冶性情、塑造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将军故里等,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学习先烈事迹,阅读烈士的诗词、书信,使学生受到教育时感到振奋,直观地感受高尚的人格、精神之美,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最有利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人文特色,当地的自然特色也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格调。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美的创造,通过举办具有地方文艺特色的节目等实践中创造美,在受到地方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将地方文化发扬光大。

四、校本建设创特色

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教学观,教学视野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该走出课堂,与学生的课内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基于地方特色,积极开展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是回归学生生活、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因为地方文化不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本身就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重要作用。红安县有许多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编写了一些语文读本,如《红安县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将军的童年》《红色的土地》《大山的骄傲》等,既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又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当地文化,使课堂教学更富活力,教学视野更加开阔,使教学与课外生活联系紧密,进一步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建设。

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丰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很多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成为学校的名片。比如,实验小学就依托本地优秀的红色文化,创办了“小小铜锣”艺术团,每年组织大型演出,逐渐成为其品牌特色;詹店小学创办的“乡村少年文化宫”,在依据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这是在地方文化融入课堂后所得的启示……将地方文化引入教学之中,都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增添光彩,每个学校也在摸索中开辟了一条具有办学特色的道路。

五、培养探究促实践

素质教育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地方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校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发现、整理、归纳、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体验生活,不知不觉拓宽了知识面。比如,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组教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当地抗战小英雄的资料,让学生在单元后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寻找小英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上网查阅资料、与长辈交流等多种方式可以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最后以黑板报、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最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工协作、自主探究、交流分析、汇报成果等实践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