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2 05: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试题

篇1

【关键词】:会考 素质教育 命题计划

通过会考命题,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是教研员不可回避的一 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的实践,总结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二、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篇2

【关键词】注意事项 安全 身体发育 可操作性 集体荣誉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69

近年来,高中新课标的改革中,国家更加强调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地位。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保障,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前提。体育课程的最直接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体育课程也理应放置在更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引起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充分重视。由于体育教学一般都在户外进行,因此,影响体育课程开展的基本客观要素有很多,比如说体育器械、活动场地、天气状况、可操作性等等。此外,体育教学的进行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注意规避教学障碍,发挥教学优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总结了很多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本篇文章从总结的事项中挑选出比较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代表性的四点分别加以阐述和探究。

一、时刻将学生安全问题放在教学第一位

对于学生来说,身体是学习的本钱。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身体力行,学生在户外的锻炼中,也大大增加了出现各种安全隐患的风险。高中体育教师针对这一教学现实,首先就应该时刻将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安全问题无小事,一旦高中体育教师在安全问题上掉以轻心,出现安全事故之后,将会追悔莫及。高中时期的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需要教师的时刻观察和注意,防患于未然。体育课上,学生多进行各种的体育活动,诸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等等。这些活动中,学生都容易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在学生出现受伤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及时地处理好当时的情况,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采取适当地救助方式。但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保护好班上的每一名学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更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急救常识,让学生自己主动关注安全问题也是非常必需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好诸如创口贴、碘酒等一些必备的药物。总而言之,学生的安全事项无小事,教师要未雨绸缪,充分考虑一些必要的因素,保证学生在提升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安全、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二、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

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时,一定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一时期,一个人的身高、体重、肩宽等的发展都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的。高中体育课堂上实施的内容,如果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话,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反之,则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举个例子来讲,长跑是我们在课堂上普遍设置的一个学生集体锻炼环节。然而,夏季是不适合高强度的运动的,运动得过量的话,容易发生中暑的现象,只会适得其反,学生甚至可能出现脱水的现象,不符合学生的成长发育规律。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只有切实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课堂活动,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新课改的精神要领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体谅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合理地进行教学,正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在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成长发育规律。

三、教学设计要注意可操作性

体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课堂安排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模式才能够发挥最大的课堂效果,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身心素质。有的教学设计构想是非常好的,但是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比如说,有的活动在设计时,要求根据男女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将男女生分开进行教学。但是有的班级人数上,男生有50人,女生只有20人,分开教学只能造成教学资源的磨损和教学时间的浪费,可操作性是不强的。再举一个例子,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课堂模式的多样化,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提倡开展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体育技能方面毕竟是有限的,在互相学习的时候,太极拳的练习上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这样的课堂设计也不便于充分利用宝贵的体育课堂时间,操作性也不强。总之,可操作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精心设计、勤于反思,争取计划和开展多样化的可操作性强的体育课堂活动。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验 效率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课堂教学观念深入人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很多时候课堂热热闹闹“互动”了,却仍免不了出现高耗低效的尴尬。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真正地位,没有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学生还只是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加上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往往过多的强调知性因素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感受、领悟、想象等心理功能的发挥,大大挤占了学生悟性灵性的发展空间。缺少学生生命的激活,缺少主体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在效率上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也应当重视学生的体验。

2 体验和体验教学的意义

2.1 体验的定义

体验是指主体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验就是亲自去感知,去体验。体验具有主客相融、主体自由、情感丰富、意义生成等特点。

2.2 体验教学的意义

体验的特点决定了体验教学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去引领学生到达新的境界,实现智慧和人性的丰硕和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学科与社会和人的心灵联系广泛而密切,在教学中引入体验并加强体验有着独特的优势。《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体验的语文教学,是师生以语文中介进行着心与心对话的教学,才会把语文蕴含着的意义和价值融进学生的情感,才会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目标。

3 语文教学体验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重视体验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3.1 课前预备体验

新课程强调要大胆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探究的成功感与自信心。预习作为完整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有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题引导学生去预习。

笔者每次给学生的预习里都特别设计了“预习收获”这一环节,让学生写出在预习了新课文之后的感受体会。比如在《祝福》的“预习收获”中,有学生写“祥林嫂真可怜!”,有学生写“四叔才是真正的谬种!”等等。课前预习,学生不仅扫清了字词障碍,还会在预习题的引导思考下触及到了课文重点内容,从而有了自己的初步体验。预习后的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课堂的,是主动学习的,这样才会有更深的体验和更多的收获。

3.2 课堂激活体验

课堂教学是情感体验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中采用多种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3.2.1 在情境中激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语文是情感性特别强的学科,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北大的未名湖畔,碧绿的荷塘,静谧的月光,在学生一片轻轻的惊叹声中,开始跟随画面的节奏,播放配音朗读。声音随着荷塘的清风飘过学生耳际,时而温婉柔情,时而舒缓深沉,学生仿佛闻到了荷花的清香袅袅婷婷而来,这样的身临其境,不仅会让学生爱上这篇课文,理解了许多修辞手法的妙处,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独特体验。

3.2.2 在诵读中激活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课程标准》要求“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诵读的过程既是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样化的诵读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最后一段时,笔者就采用了多样阅读的方法。第一遍先学生带着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自读。第二遍,从“善用你的眼睛吧”至段末,要求学生握着同桌的手面对着同桌互相读,把这段忠告送给对方。第三遍,把忠告这段话里的所有“你”字都换成“我”字,读给自己听。第四遍,以“善用我的眼睛吧,犹如明天我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句式为例,改动其余内容的句式来读。于是学生改成了“善用我的耳朵吧,犹如明天我将遭到失聪的厄运;善用我的双手吧,犹如明天我将遭到瘫痪的不幸……”这样读过之后,学生对这段忠告的理解体验远远超过了枯燥的讲解。

3.2.3 在表演中激活

在教学一些叙事性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过一把“导演、编剧、演员”瘾。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自然也就融合在学生的心里了。

教《鸿门宴》时,笔者要求学生把它改成情景剧,让学生自选一些同学来扮演剧中人物进行演出。为了选好演员演好角色,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文本的解读也空前的认真和深入。学生还根据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增加了情节和人物,比如虞姬。学生还准备了道具,如:桌子、军帐、佩剑、酒水等。学生还煞有介事地报幕:“幕起——第一幕——朝议——地点——项羽帐中——”。其实,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就是激活和展现自己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就让学生深深记住了“鸿门宴”这一经典的历史故事,并且了解了那个天下大乱,英雄四起的历史年代。

3.2.4 在讨论中激活

讨论是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讨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互相切磋,用思想去点燃思想,激活学生体验激活课堂,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的过程。

比如,在教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就“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展开讨论,有学生说为了父母而活着,有学生说为了活着而活着,有的说是为了实现理想而活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将讨论出来的这些原因与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进行比较再讨论,然后谈体会。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进而形成了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3 课后深化体验

3.3.1 在课后练习中深化

苏教版必修教材每个版块的每个专题后面都精心设计了一些与课文相应的课后练习。这些练习针对性强,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引导学生去做以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体验。比如,学了《我与地坛》,让学生揣摩并描述史铁生的母亲寻找儿子的心理;学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让学生想象并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过程;学了《祝福》,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其实,做这些课后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一个深化的过程。

3.3.2 在现实生活中深化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引发更深切更鲜活的体验。

篇4

1.重结果,轻过程。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师生重视的是实验结果或结论,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够重视,不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观察,不注意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不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深层次内涵。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往往片面、浅显,甚至存在错误。

2.重验证性实验,轻探究性实验。现行的教材、实验册及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验证性题众多,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实验题目较少。对于这些题目,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3.重演示实验,轻分组实验。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忙于赶进度,演示实验做得多,而让学生实验做得少,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连达标中学也存在这种现象。不少学校任课老师少,所教班级数多,课时数少,再加上赶进度,出现这种现象不奇怪。

4.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及实验的内涵搞不清楚,就不能够完整表达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各项考试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同学做实验题时往往答非所问,实验题得分能力很差。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畏难心理。农村中学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的确有困难,教师要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积极创造条件,自制简单教具,动手做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比如:采用一些替代药品、替代器材做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毒危险实验可以通过观看实验录像,还可以展示一些实验挂图,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只要实验操作正确,就不会有危险。

2.创造条件,尽力做好教材所列的全部演示实验,同时改进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增强直观效果。实验条件允许的学校,首先应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做好教材所列的全部演示实验。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虽然已经进行了修改,但某些实验还不够完善,缺乏创造性,并且存在污染和浪费等缺点。在教学实践中,可利用现有的玻璃仪器或废弃的生活用品进行改进。例如做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实验时,我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CaCl2),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燃烧。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节约药品。

3.变“验证”为“探究”,在“发现”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往往通过实验现象验证某一个结论。而化学探究性实验则是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对一些化学反应,从全方位、多层面分析,以期研究某一反应的实质和规律,从而解释客观事实。例如:在做钠与水的性质实验时,我不急着让学生立即做实验,而是向学生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之后,就让学生考虑为什么钠必须保存于煤油中,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像白磷那样保存于冷水中,引导学生探究:(1)钠与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2)如果能发生反应,那么其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确证?(3)理论分析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的结果。这样,将一个验证钠与水能发生反应的实验转变为一个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探究性实验,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合理安排,尽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实际教学中,除了部分演示实验主要是为了展示操作规范,由教师作示范,其他部分实验应改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做实验,或改为小组实验,这样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结合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并逐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篇5

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21―01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提出,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时效性教学。高中阶段是中学生较为关键的转折点,而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还会对国家及其社会的安定造成影响。因此,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需不断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着眼于大处,紧扣时代的脉搏,从而确保政治教学的时效性。本文主要就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传统满堂灌的教学观念极易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而解放学生的思想。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有没有购买东西上当受骗或买到伪劣产品等消费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适时地引入一些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再循序渐进,向学生讲解伪劣产品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方面的权利,消费者可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在这个当中,政府和国家起到什么作用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确保教学的时效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启发学生思考需做到恰当引证

传统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及重点的勾画,进行机械的记忆;或者是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来加深记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对知识很好地理解,更别说将知识融合。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兴趣不高,致使学习的效果无法提高。因此,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恰当引证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就某一个话题进行一次辩论会、分组进行演讲等,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通过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高二政治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哲学理论和现实的哪些案例关联,然后将这些案例引导到新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寻找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还能为哲学理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枯燥乏味的哲学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提高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四、需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篇6

一、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的实验

化学的第一堂课是教师必须精心准备的,而如何精心设计“第一堂课”的实验至关重要。

按内容安排,教材上的第一节是绪言,其中的内容很简单,无非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含义,化学的发展历程,知道如何学习化学,化学的重要性。内容不涉及实验,而这些内容一是单调,二是简单,对于第一堂课来说就太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了,无论教师如何准备,仅凭书上的内容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上不好第一堂课,这化学课的开头就不行,势必影响以后的教学。所以精心准备一些有趣而神秘的实验十分必要,教师不妨把以后的一些实验“借到”绪言的第一堂课来,如在试管中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于是溶液变红,再向变红的溶液滴入稀盐酸使红色消失。或者让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起来…诸如此类的趣味实验,以神奇的魔幻变化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圣的充满求知欲的化学世界,既让学生的第一节课不平淡,又激发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合理安排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为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一般都是由教师根据内容随堂演示,学生只管观察、记录,最大的作用就是验证相关的知识。实行教材改革后,原来的演示实验变成了探究实验,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是换汤不换药,学生还是“观众”和“记者”,虽说这样也有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我认为更好的是教师放开手,把表演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每一个实验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演示,把学生由观众变为表演者,不同的实验由学生轮流演示,上台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错误可以随时得到纠正,有了老师的指导,他们的底气也要足一些,更有信心,他们不仅可以得到锻炼,更主要的是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座位上的学生可以观察、记录、判断、学习,结果是教师轻松,学生受益,何乐而不为呢!实践证明:胆小的学生经过锻炼变得大胆了,不好学的会逐渐变得对化学有兴趣了。给学生一个演示实验的机会远胜过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

三、充分把握小组探究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是现在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化学实验便给学生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把学生分成含不同层次学生的若干小组,让优生带差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和学习中探究。比如完成一个实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协作,有事大家做,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大家可以提出问题,再一起想办法解决,可以各抒己见,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锻炼,成绩好的可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成绩差的可以增强自信实现突破。其结果是大家都可以在实验中分享应得的那份快乐。有很多的教师因为怕耽搁时间,或者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而放弃了小组探究实验,这是绝对错误的。

四、重视课外小实验

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课外小实验,它们对教学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化学本身与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而且课外小实验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从知识上讲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从兴趣讲是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启发;原则;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由于其特殊性,教材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都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验,从而只能依靠硬性能力。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使用启发教学模式,通过启发教学模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课前积极备课,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素材,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巧妙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使用启发教学模式所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原则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只能被动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这样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教材也变得更加灵活,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高中生物中的实验教学是很多的,但是很难开展,因为部分学校的实验器材资源稀缺,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对于实验的分析能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开启启发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时候,摒弃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假想自己都是农场主,里面有一定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请学生说出生物的类型。学生很快就会联想到这是和食物链有关的,因此,经过一定的思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举例说出合理的食物链,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遵循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教学原则

高中生物课本内的知识比较杂乱繁多,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相关的概念,同时需要学生具有对抽象知识的推理能力。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讲解课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启发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授有关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对生态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较为详细的理解。如物质的循环中,不同物种之间到底有何种联系,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最终变化成何种形态。我们需要利用启发教学模式,逐步和学生探讨相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由点及面,主动探究,举一反三。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考以及联想能力,切不可揠苗助长。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1.把握每一次课外实践机会

高中生物离不开课外实践,对于每一次有关生物的课外实践活动,我们都需要保持足够的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探索生物方面的知识。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就像没有了左右手一般。

例如,笔者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有关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寻找相关的实验材料,并选择其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增加了生物课堂的丰富性。此外,由于学生自身参与到实践之中,对于之后实验环节中自身发散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2.努力提供实验环境,落实相关实验

由于高中生物有较强实验性的特点,许多知识若是脱离了实验环节,它的存在就不会具备任何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使用启发教学模式,着重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进行蛋白质检测的实验教学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检验,巧妙引导学生进行每一步的正确操作。学生经过自身的动手实验,虽然只是很简单的操作,却能感受到生物实验的魅力所在,从而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3会充分备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笔者在讲授有关DNA知识的时候,因为DNA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对于教师的要求极高,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对DNA有全面的了解。因此,笔者转换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解了DNA是如何被发现的,进而讲解具体DNA的模型是什么样的,逐步将之引入抽象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启发性的教学之后,学生较为轻松地理解了什么是DNA。在课堂教学中,还使学生自己动手用彩色纸片制作DNA的模型,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物理实验;巧设;实效性

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和研究物理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物理知识的获得,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巧设物理实验导入,引起学生探究的冲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氛围的熏染下,主动而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巧设实验引入,激起学生的探究冲动。

比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物理知识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巧妙地设计出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意外的实验带给学生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为此,我在本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铅球做了一个大型的钟摆。然后把这个钟摆悬吊在了我们教室一角的天花板上,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这个钟摆,然后思考:如果我把钟摆拉到自己的鼻子下,然后松开手,钟摆会怎么样?学生们有的回答到:钟摆会摆过去再摆回来。我接着问学生们:如果我站在原地不动,这个钟摆会不会砸到我的鼻子呢?学生们回答:老师千万不要站在原地不动,那样太危险了。这个钟摆这么大,一定会伤到你的。我接着说:那我们就来做一下这个实验,看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我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开始了实验演示,学生们在看到钟摆往回摆动的时候,都在为老师捏着一把汗,不由得心都悬了起来。可是,实验的结果却与学生们担心的有所不同,学生们看到,钟摆并没有碰到老师的鼻子。这样的现象和过程充满了惊险和刺激。学生们在感受精彩实验过程的时候,也印象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现象,从而激起了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兴趣。

可见,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正是教师在上课的引入环节中给学生设置了这样惊险刺激的实验环节,才激起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研究兴趣,从而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来。

二、搭建自主实验平台,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

通过优秀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乐于进行自主探索,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是实验设计应该达到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小组实验,能够给学生搭建起自主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创设出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关摩擦起电知识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我把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作为学生实验探究要达到的目的。为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之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设计和要求: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自主完成实验探究活动。首先,自己准备好两根干燥的塑料吸管,先让学生用一根吸管去吸引另一个根吸管,观察并记录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用手指不断地摩擦吸管,之后,再用这根摩擦后的吸管来靠近另一个根没有经过摩擦的吸管。观察并记录下出现的现象。接着把摩擦后的这根吸管放在一次性塑料杯上,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摩擦另一个根吸管,把这两根放到一起,观察出现的现象。是不是会出现相互的排斥或是相互吸引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安排,给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自主实验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实验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更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主实验探究的锻炼机会。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巧妙的实验设计,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

三、巧妙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物理实验教学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生动、形象的实验发生过程,领会实验过程中的物理现象,探究蕴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性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单纯地通过实验演示和探究,还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提高实验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有关LC回路中的电磁振荡实验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通常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电磁振荡现象,让学生间接地感知电磁振荡的产生和振荡过程。可是学生对电磁振荡的产生和运作过程由于没有直观的感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阻碍学生对电磁振荡原理的正确认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演示手段,同步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给学生呈现出印象深刻、一目了然的实验效果,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实验中电磁振荡原理的正确印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主观认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帮着教师扫清实验教学的盲区。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70-02

作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正确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下是本文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民主宽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之,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受到打击,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了。此外,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与回答的积极性,如果对学生提出教学内容范围以外的知识不予理睬,不仅容易造成教学氛围的紧张感,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甚至容易导致对立情绪,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设置以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本线索的课题讨论,最大限度地挖掘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素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专题二中的“钠的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语:“要想保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每天都要摄入一定的食盐量,一般一个健康成年人一天需要摄入的食盐量为4g/d—10g/d,而高血压患者一天摄入的食盐量为1g/d—3g/d。可见,食盐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主要包含的金属元素是钠,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金属钠的性质。”食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利用这一导语引入新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此外,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合作的教学环节,减少学生孤立思考学习的情况,如果不能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就没有有效贯彻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进行全班分组,以组为单位搜集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化学知识抢答活动,最后由搜集资料的小组进行评判、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然后以组为单位去搜寻有关铁、铜、铝、锌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再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抢答活动。

三、灵活运用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化学实验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明确化学实验的目的,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我们要考虑到高中生知识水平有限,应利用实验展开教学,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确保每一次的实验效果。然后,在演示和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感受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实验过程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沟通与配合,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升自我。最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以学促思,鼓励学生将思与行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把握,防止学生对实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中。此外,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简易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以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所在。通过实验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和探索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观念。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化学知识的学科魅力。

四、科学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历史;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42-01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是历史教学中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将会是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比较法。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开辟新航路》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尤其是对中西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比较中国与其异同。通过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一定的历史观点去解决纷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