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诗选范文

时间:2023-03-16 01:5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希金诗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相信诗人,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读诗,能使我们从被物欲所困的状态中走出来;读诗使我们在时代的污染中保持原有的清新与天真的本色。读普希金的诗,唤起我们对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缅怀为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而作出贡献的先烈,激发我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读普希金的诗,能纠正我们权力崇拜、物质崇拜、鬼神崇拜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

从橡树上坠落的橡子,躺在草地上,树叶成了她的床单,一层层的树叶,依附草地,托着她,一定温暖。

恍惚中,我觉得这样的子弹,不会呼啸奔跑,也不会粗暴地去撕裂鲜活的生命。

秋天,普希金城的上午,我坐在一棵橡树下,听树林中的风声,看一位我所热爱的诗人托腮深思。普希金铜像,在我的眼前展开的依旧是涅瓦河边俄罗斯诗人忧虑、坚定的生命韵致。刚才,我在普希金铜像前伫立,我渴望聆听诗人的吟诵,我渴望感受诗人坎坷的人生。

到普希金城,也是朝觐。我不愿意像观光客一样,照一张相,便匆匆离去。不远处有叶卡捷琳娜宫,可是在我的心中,辉煌的宫殿,比普希金塑像逊色得多。普希金所凝聚的思想寄托和感情畅想,是无价之宝。

不想离开,我就去一棵橡树下,翻开从国内带来的《普希金诗选》,一句句默诵。

宁静至极。我说不出普希金铜像坐落的地点,无数棵橡树交织出的茂密树林,搭建了俄罗斯独特的风景。普希金在这样的地方沉思,我在这样的地方吟诵普希金的诗,再恰当不过了。

一阵起伏的童声漫涌过来,是俄语,是普希金写诗的语言。我抬起头,看见十几位俄罗斯小学生站在普希金铜像前,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显然,吟诵没有经过彩排,每一个人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吟诵,因此,没有统一的节拍,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型,强弱不一的声调,在橡树林中如空气一样纯洁、通透、高贵。显然,每一位俄罗斯少年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普希金。

我的眼睛热起来,我合上《普希金诗选》,站起来,走向铜像,走向吟诵普希金诗篇的俄罗斯少年。

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

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

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我在他们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朗诵――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我用汉语吟诵《自由颂》,这首诗也是我少年时开始阅读的,几十年的光景随风而逝,好在我还记得它,还能用汉语吟诵。

俄罗斯少年吟诵的是普希金的哪首诗,我听不懂,但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感觉到所吟诵的是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许不是,或许是《我曾经爱过你》、《致大海》。

h语与俄语在普希金铜像前萦绕,我的泪水渐渐淌湿脸颊,眼前的普希金铜像朦胧成一个硬朗的形状。我感受到了力量。

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

篇2

别后那些忧伤的日子已经消逝:

你们的手又重伸向自己的兄弟,

我又看见了你们这活泼的团体,

……

——普希金

看完《马达加斯加》,这部由美国梦工厂重金打造,在欧美票房排行榜上摘金夺银的精美影片后,我在《普希金诗选》里找了这样一首诗来形容它。那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呀,几个好朋友的离合悲欢,离别的无奈,重逢的欢欣。

影片的开头,斑马马蹄在企鹅的影响下,为了心中憧憬的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美丽的旷野,独自逃出了纽约的动物园,他的这一壮举让人不禁惊叹于他对未来的那种积极的追求。动物园以外的世界是未知的,离开朋友的日子是无助的。而马蒂的头脑中也只有中央车站、火车站、北方一系列模糊的概念,他也只是凭着“船倒桥头自然直”的这种信念,凭着心中的目标,勇敢地走出了动物园。这一举动也许人是永远做不到的,因为人有更聪明的大脑,他们会自己设想出一系列的困难,最后自己把自己吓倒。马蒂简单的大脑设想不出这一切,但他心里一定明白:只要自己不倒下,什么路走不通?

与此同时,动物园里的狮子亚力克斯,长颈鹿梅尔曼,河马格洛丽亚发现死党马蒂失踪后,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马蒂的道路。终于,四个好朋友又在火车站见面了。最后,在经历过一大堆的事件后,他们终于到了梦想中的地方——欢乐的天堂——马达加斯加。马蒂、梅尔曼、格洛丽亚自然是不亦乐乎,然而在动物园里呆久了的亚力克斯已没有了猫科动物的本性,在那里,他也失去了原先人们对他的吹捧,没有了动物园工作人员对他的护理,更是没有了美味的牛排。亚历克斯一心一意想回动物园,但他又不想委屈马蒂离开他心中的旷野,但最后,马蒂轻松地说;“只要我们在一起,去哪里都无所谓啦。”

四个好伙伴又一次上路了,影片里并没有提到他们最后是否回到了动物园,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只要他们在一起,他们的明天太阳依旧升起来。

只要你我还没有倒下,你我就还拥有美好的明天。无论遇到什么,只要心中还存有信念,希望就不会破灭。

信念是一座灯塔,为迷茫在无边海洋上的船只导引方向;信念是一片绿洲,为徘徊在漫漫沙漠中的人点亮希望;信念是一束阳光,为行走在恐惧边缘的团体给予温暖。

篇3

关键词:传统的女性形象;阿赫玛托娃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05-03

一、 俄罗斯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概况

(一)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产生及发展

世界文化向来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在这一价值体系中女性或者被男性所忽略,或者成为一个纵的客体。而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是被塑造成“天使”,就是被丑化成“魔鬼”,也就是说,文学中的女性,表现了男性对女性既需要又厌恶的态度,是男性压迫女性的一种形式,他们想通过文学形象来让女性认同自己的亚等地位。

在俄罗斯这个以文学著称的国度里,产生了许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早在12世纪 ,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丰碑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中就有了最初的女性形象。那个为自己战败的丈夫及其将士哭诉的雅罗斯拉夫娜成为长诗中最富有诗意、刻画得最生动的人物之一,她被视作“俄罗斯古代文学中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在她之后,俄罗斯文学中出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在12至18世纪,当俄罗斯文学尚未完全形成自己传统的时候,就已经创造出了《行传》中大司祭阿瓦库姆的妻子、卡拉姆津的《苦命的丽莎》中的同名女主人公、冯维辛的剧作《纨绔子弟》的女地主普洛斯塔科娃等丰满的女性形象。

19世纪30年代,随着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的问世,俄罗斯文学中一个最为动人的女性形象――塔基雅娜被塑造了出来。在她的身上集中了俄罗斯女性几乎所有的美好品质,在描述她的每个诗句中,作者都毫不掩饰对她的喜爱之情。她美丽善良,纯洁优雅,胸怀豁达,内心充实,她遵守道德规范,宁可压抑自己的感情、拒绝奥涅金的求爱,也不愿意把痛苦转嫁给其他人的身上,仅仅因为自己已经是“别人的妻子”。

于是,在普希金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屠格涅夫的小说中,很多女性形象都与塔基雅娜有相近之处,如《贵族之家》中的丽莎、《罗亭》中的娜塔莉娅、《前夜》中的叶莲娜等等,她们都比较高尚,优雅,似乎是所有优点的集大成者。在19世纪后半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依然是作家笔下的一道“景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的薇拉,涅克拉索夫笔下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还有“穿什么衣服都美丽,干什么活儿都灵巧”的农妇(《严寒,通红的鼻子》)等,丰富了女性形象的画廊,使俄罗斯女性在文学中的体现变得更加多维和立体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文学泰斗的的笔下,女性形象也各种各样,前者有索尼娅(《罪与罚》)、阿娜斯塔西娅(《》)、格鲁申卡(《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后者有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卡佳・马斯洛娃(《复活》)等,她们的个性比起19世纪的女性更加突出,性格也更为复杂,在形象的塑造上似乎显得更加丰满了。

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并不逊色于19世纪。《母亲》中为革命现身的尼洛夫娜,《日瓦格医生》中给医生以生命和创作力量的拉拉,《静静的顿河》中热情似火的阿克西妮娅,《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男主人公的精神知己玛格丽特,《活着并要记住》中虔诚而善良的农村妇女娜斯焦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红卫战士等等,为俄罗斯女性的画廊增添了新的色彩。

(二)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纵观19、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女主人公,我们发现俄罗斯文学中那些光彩照人,流传至今的女性形象几乎全部是由男性作家创作出来的。并且我们可以把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们符合作家心目中女性应该遵守的那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或者说,她们能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集美德与美貌于一身,几乎完美无暇,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如普希金笔下的塔基雅娜,屠格涅夫笔下的丽莎、塔基雅娜、叶莲娜等,涅克拉索夫笔下的十二月党人妻子等。其次,是叛逆的女性。即违背了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女性形象,如《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妮娅等,他们敢于追求幸福、爱情和个性解放。最后,就是超越了苦难,具有现身精神的女性,如托尔斯泰笔下的玛斯洛娃,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索尼娅、娜斯塔西娅等,他们在生活中地位卑贱,受尽了苦难,但她们最后却通过某种自我牺牲的途径,成为男主人公的拯救者,帮助她们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第一和第三类形象成为最让人喜爱的俄罗斯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往往比男性形象更多地承载着作者的理想,其性格特征较为简单,她们身上的功能性大于其独立存在的人格。而第二类“叛逆型”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两类,即“天使型”和“圣母型”构成了鲜明的对比。②虽然她们生活在俄罗斯不同的历史时期,然而,在与社会舆论的抗争,内心的矛盾斗争以及最终的结局方面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受尽不幸婚姻之苦,为了追求爱情而大胆叛逆,是她们身上一个共同之处。她们具有向往自由的天性,浪漫的情怀和诗意的心灵。然而,作者一方面将许多美好的品质安放在她们身上,一方面却又流露出对这些女恨交织的态度。较为明显的是托尔斯泰对女主人公的处理方式:安娜固然有她自己反叛的理由,但是她被写成充满欲望的女性,一旦受到渥伦斯基的冷落,她就无法忍受,是强烈的欲望最终毁灭了她。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作者对女主人公也有惩罚的愿望,如安娜产后的生病及忏悔,还有对安娜之结局的处理,似乎都是作者对其的惩罚。肖洛霍夫笔下的阿克西妮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在作者的讲述中,阿克西妮娅对娜塔丽娅的态度刻薄,她与李斯特尼斯基家的儿子叶夫盖尼斯通,她是造成好几个家庭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女主人公的解放始终居于明显的男权思想的操控下。

二、阿赫玛托娃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女性形象之比较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 ―1966) 是20世纪初俄罗斯杰出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称她为“全俄罗斯才情卓越的安娜”。另一位享誉苏联诗坛的诗人叶甫图申科把她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并称,称她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阿赫玛托娃早期诗作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诗。阿赫玛托娃爱情诗中的主人公总是一个女性,一个正在恋爱,正在忍受着尚未被理解或者已经失去爱情的痛苦女性。传统的俄罗斯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型”、“圣母型”、还是“叛逆型”,大多也都是通过爱情这条主线来进行构造并突出其特质。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阿赫玛托娃笔下的女主人公和普希金所创造出的一个最为动人且颇有影响力的女性形象塔基雅娜,二者在遭遇爱情时的心境。在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中写道:

单相思折磨着塔基雅娜,

她走进花园里派遣忧愁……

呆滞的木光突然垂下,

她已懒得再往前走。

她只觉得胸口发紧,

两颊泛起一阵红晕,

呼吸似乎在唇边骤停,

耳鼓轰鸣,两眼冒金星……

夜幕降临,皎月增辉,

缓缓地巡游在遥远的苍穹,

只有夜莺在幽暗的林中,

不停地鸣啭,歌声清脆。

塔基雅娜夜里难以合眼……

再来看看阿赫玛托娃在1909年创作的《诗两首》中是如何来诠释一个期待中的少女的辗转反侧:

枕头

已经两面发热。

你看,第二支蜡烛

又快要熄灭。

乌鸦的叫声听得越来越清楚。

这一夜我没有入睡,

想睡已经过了时候……

白色的窗户上,窗帘

亮得叫人难受。

很容易体会出,二者对女主人公苦苦思念意中人的心境的刻画十分相似。相似之处还体现在对女主人公痛苦绝望的心境的描述上。塔基雅娜在遭受到奥涅金的拒绝后“恰似初露晨曦的天空,突然布满风暴的阴影”(《叶夫盖尼・奥涅金》第四章二十三节)。同样,阿赫玛托娃笔下的女主公在遭受爱情的失败后“我的头上是一片迷茫的黑夜,还有那沉寂的泥土气息。”(《风啊,埋葬我吧……》)。从这些方面来说,阿赫玛托娃笔下的女主人公继承了传统的女性形象的特征:正在恋爱,正在忍受着尚未被理解或者已经失去爱情的痛苦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但是所不同的是,“阿赫玛托娃以悲剧性的目光看待爱情,但是,她又以冷静、克制,甚至超然的态度审视爱情。”②在她的爱情诗中与爱的失落相伴随的常常是坦然和宽容大度。

受尽爱的折磨,我们总算离异,

总算把这奄奄一息的爱情之火吹灭。

我的永世的仇敌,你也该学会

爱一个人,要爱得真心实意。

……

我把离弃视作你给我的厚礼,

那忘却,权当上帝的慷慨赠予。

不过请告诉我,你是否敢让别的女性

也落入这种背负十字架的痛苦际遇?

在这里,没有失恋者的怨恨,没有被遗弃者的绝望,痛定思痛,抒情女主人公表现了宽容与坦率。而这样坦然宽容的胸怀是传统的俄罗斯女性形象所不具备的。

虽然阿赫玛托娃早期的抒情诗中充盈着忧愁与悲哀的情绪,深藏着内心孤独与生命虚无的感慨,但是抒情女主人公渴求真正爱情的强烈情感又总在力图冲破理智的羁绊,流露出反叛意识:

对我来说,丈夫等于刽子手,

家是监狱。

……

在凛冽的冬日里,

鸟儿撞击透明的玻璃,

洁白的羽翼上泛起了血迹

(《“要我百依百顺?……》)

这样的叛逆让人想到了传统的俄罗斯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但是二者的境遇又有所不同。托尔斯泰在赋予安娜以大胆叛逆的性格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对她的厌恶,甚至憎恨,因此安娜的结局是“她甩掉了红色手提包,把脑袋缩进肩胛,双手着地扑到车厢底下。”“一个铁面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头上,拽住了她的后背……”由此可见,传统的女性形象总是要为她们的叛逆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也就说明她们始终居于男权思想的操控下,得不到真正的解放。而阿赫玛托娃则真正赋予了她的女主人公们以主动性、意志和权力。而不是让她们把接受、隐忍和顺从当成自己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她们在阿赫玛托娃的笔下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权力。

传统的俄罗斯女性形象中还有一类女性形象:“圣母”型,即超越苦难,拯救他人的女性形象。对于这类形象,阿赫玛托娃在《安魂曲》中做了最好的诠释。

阿赫玛托娃的一生经历了可以说是影响整个20 世纪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1914、1917、1938、1941。任何了解历史的人都懂得,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婚姻的失败,前夫被杀害,儿子被监禁,作品被禁止,苏维埃政权对她打压,对她的人身攻击甚至侮辱,但她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在1935至1940年间完成了世人瞩目的组诗――《安魂曲》。

“我已经远离人群,茕茕孓立”,③没有可以依靠的大树,自己就是儿子的支柱,在看不到希望的茫茫河上,太阳暗淡了,重新提炼了生活的诗人果敢地寄托于将来,“但希望始终不渝,在远方高歌”,儿子不能死去,必然有可以解救的方法,一个母亲用生的力量对抗着死的威胁和恐惧,并且勇敢的关怀着四周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民。在探监时诗人被作为一个诗人给人认了出来,“她凑近我的耳朵问道:‘您能描写这儿的情形么’?我说,‘能’”。

正是这个生死之间的等待,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答,催生了这部伟大的诗篇。在《安魂曲》这首诗里,阿赫玛托娃写她为儿子所遭受的煎熬与屈辱是最令人震撼的段落,它使读者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看上去, 作品带有自传色彩: 一个妇人的儿子被捕了。她带着为儿子准备的包裹等候在监狱的大墙下,到处探听儿子的命运。但是, 阿赫玛托娃无疑不是在仅仅写自己的儿子, 而是写给所有受伤母亲的, 东方和西方的, 白人和黑人, 过去的和现在的, 苏联的和中国的。在献辞的结束部分,诗人关切的写道:“在遭逢凶险的两年之后,我那失去自由的姐妹今在何处?在西伯利亚的暴风雨中她们能梦见什么?在月圆之夜她们又能隐隐绰绰幻觉什么?我要把临别时的那一份敬意给她们捎去”。这样的诗句无疑会给那个时候苦难的人们带去无比的慰藉。

三、结论

阿赫玛托娃第一个从女性的立场塑造了一个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性在秉承俄罗斯传统的女性形象的美德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她们在继承优良传统品质的同时,又享有着人的尊严,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不再像传统的女性形象那样把接受、隐忍和顺从当成自己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不再只是为了去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她们依然对爱情专一、忠贞,但是当她们失去爱情的时候,亦会痛定思痛,以宽容坦荡的胸怀去面对;她们渴求真爱的强烈情感又总在力图冲破理智的羁绊,流露出反叛意识,而正是这种意识使她们获得了真正的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她们视美好爱情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她们的视野却不仅仅局限在此,她们同样热爱祖国,关心整个民族的命运。总之,她们较传统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广阔的人生心态,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即是这样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超凡的欣赏趣味揭示出了女性的心灵世界。俄罗斯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屈于男权思想的的操控之下,而阿赫玛托娃则赋予她的女主人公们以权利和自由,展现了这位赋予爱情以“女性发言权”的“俄罗斯诗歌女皇”在诗歌中独树一帜的贡献。

注释:

①陈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②李毓榛.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③郑体武译.俄国现代派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参考文献:

[1]陈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郑体武译.俄国现代派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普希金著,剑平译.《叶夫盖尼・奥涅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44.

[4]徐景益,宋玉静.“白银”的一枝靓丽玫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23(10).

[5]司俊琴,徐晓荷.哀婉孤独的女性世界[J].社科纵横.2003.

[6]林咏.俄罗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J].宜宾学院学报.2005-08-25(10).

[7]林霆.论丁玲的转向与阿赫玛托娃的坚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0-25(10).

[8]宋嗣喜.玫瑰泣血别样红――大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生平与创作[J].学习与探索. 2003.

[9]小山.长歌当哭――一位女诗人的祈祷 [J].散文空间.2006.

[10]刘芳.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刍议[J].理论观察.2007.

篇4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副主编,诗人,翻译家。著有《米兰·昆德拉传》《东欧文学大花园》《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等。

一、童年,田野,露天电影

米兰·昆德拉说过:“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前十年中。”我想稍稍修改一下他的说法:“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童年和少年中。”童年和少年确定内心的基调,影响一生的基本走向。

不得不承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俄罗斯情结和东欧情结。这与我们的成长有关,与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春岁月有关。电影,尤其是露天电影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那时的电影大多来自东欧国家,其中就有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还有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它们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看露天电影的日子是我们童年时的节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们还是我们的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构成我们童年里最温馨、最美好和最结实的部分。

电影中的台词和暗号也已成为我们青春的经典。最难忘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那几句:“‘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是我们接触到的最初的诗歌,那么悲壮有力,那么具有震撼力。诗歌,就这样与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瞧,看电影其实也是一种阅读,一种视觉阅读。

说来惭愧,在童年和少年,除了看露天电影,几乎没读什么书,连小人书也没怎么读过。这样的空白,自然同社会环境有关。那时,只知道玩(家乡话叫白相),整天疯玩。童年和少年就是一个大游乐场:游水,打水仗,抓螃蟹,拍烟盒,抽“贱骨头”,滚铁圈,抽丝瓜藤烟,跟随大人到太湖去钓鱼,打野鸭……虽然没读什么书,却能时常感受田野、林子和湖泊。因此,我曾在多种场合郑重声明:我从不说我的童年很贫乏。我的童年有着另一种丰富,一种书本无法提供的丰富。

二、青春,阅读,忧郁中的幻想

真正的阅读,是从大学开始的。主要利用寒暑假,读一些课本以外的书。少年时代接近尾声,青春年华刚刚开始。步入青春,也就懂得了忧郁,莫名的忧郁。因此,也可以说,对我而言,真正的阅读,从忧郁开始。

80年代初,有几本书在社会上流传,半公开,半地下,带着几许神秘色彩。其中就有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和戴厚英的《人啊,人》。《第二次握手》正式出版后,印数达到430万册,简直是个奇迹。那是一种启蒙阅读。爱情,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面前,美丽而又忧伤,其中饱含想象之美,词语之美,思辩之美。至今,我还记得《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洁琼和苏冠兰。女主人公比男主人公年龄大些,他们互相称呼琼姐、兰弟,让人羡慕。有段时间,我总梦想着自己就是兰弟,就是一段曲折爱情的男主人公,念念不忘心中的琼姐。我的琼姐在哪里?忧郁中,我一次次发出这样的呼唤。《人啊,人》带给我的是诗与思。里面有不同的人在讲述,有大学老师,有小说家,有诗人,总会不时地运用诗句,闪出思想的光辉。我几乎一边读,一边记,把那些打动我的诗句和警句都记在本子上。在江南的细雨声中,读这些文字,记这些文字,忧郁、诗意和幻想都在增强,蔓延,最后同雨融合在了一起。

我始终没有寻到心中的琼姐,也好,一门心思读书吧。在紧张学业的空隙,阅读,成为调剂和滋润。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卞之琳、李金发、郭小川、艾青、朱光潜、歌德、普希金、斯汤达、雪莱、勃朗宁夫人、泰戈尔、波德莱尔、莎士比亚等,都是我在校园里读到的。其中,普希金、密茨凯维奇、泰戈尔、爱明内斯库更能吸引我。总体上,诗歌作品读得多些。常常,一首诗,甚至几行诗,就能确定我对一位诗人的喜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普希金的《致凯恩》,密茨凯维奇的《犹豫》,泰戈尔所有的散文诗,尤其是他的《游思集》,都让我爱不释手。他们的节奏,很长一段时间,左右着我的写作。

到新华书店,我也总是盯着诗集。漓江出版社的《西方爱情诗选》就是在那时买到的。那可是本珍贵的书,几乎伴我度过了大学时光。翻开那本诗选,我意外地读到了马克思的两首诗《给燕妮》和《思念》,惊诧不已,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燕妮的名字,哪怕刻在沙粒般的骰子里,

我也能够把它念出!

温柔的风送来了燕妮的名字,

好象给我捎来了幸福的讯息,

我将永远讴歌它—让人们知悉,

爱情的化身啊,便是这名字燕妮!

如此火热的句子,惟有热恋情人才能写得出来。马克思居然也谈恋爱,而且谈得那么情意绵绵。我顿时感觉这位伟人有了血肉,亲切了许多,激动之下,还写了条眉批:“原来马克思也是人啊。”

“朦胧诗”也是我在校园读到的。它令我感受到巨大的冲击,言语难以描述。这种冲击有诗歌的,更有人性的,是审美的一种颠覆,也是心灵的全新体验。

当时,北岛和舒婷的许多诗作我都能倒背如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当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诗歌,冷峻,犀利,悲壮,富有征服的气势和反抗的精神,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这样的诗句,朗诵起来实在过瘾。

我大概就是在那时喜欢上朗诵的,诗歌就该发出声音。那时,电台常常播放配乐诗朗诵节目,许多诗歌我是首先听到的,然后再去找来读。电台曾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制作成配乐诗朗诵节目,我反反复复地听,边听边跟着朗诵。每一次,都泪流满面,如痴如醉,就像深深进入了角色,需要好一会儿才能让自己回过神来。那就是诗歌的力量。

春风文艺的《朦胧诗选》和老木编选的《新诗潮诗集》几乎成为我随身携带的书本。去美国访学时,由于行李限制的缘故,只能带几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挑选了《朦胧诗选》。在异国他乡,孤独的时刻,思念的时刻,无聊的时刻,大雪封门的时刻,甚至想吃饺子或馄饨的时刻,总要捧起它,读上几首自己喜欢的诗。

三、生活,阅读,杂乱中的丰富

渐渐地,阅读成了习惯,成了爱好,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时,你会发现,阅读其实也是生活,更加广阔而丰富的生活。后来岁月的阅读,实际上都是青春时期阅读的延续和舒展。在阅读中爱上了文学,这就直接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

毕业后,我没去外交部,也没去经贸部,而是来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这是我自觉的选择。我所景仰的冯至先生和卞之琳先生都是《世界文学》的编委,这让我感到自豪。阅读因而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内容。除去稿子,我还要大量阅读其他书籍,阅读面自然也日渐广阔。光从《世界文学》中就读到许多独特的作品,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帕斯的《太阳石》,米利亚斯的《劳拉与胡里奥》,莫勒托瓦的《会说话的猪》,格拉斯的《猫与鼠》,曼德施塔姆、叶芝、布罗茨基、兰波、波德莱尔、休斯、奥利弗、勃莱、里尔克、博尔赫斯、阿莱克桑德莱、博纳富瓦的诗歌,川端康成、塞弗尔特、米沃什、普里什文的散文,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印记。

关于阅读,英国作家卡内蒂说过这样的话:“只有他阅读时他才是幸福的;当他写作时他更为幸福;而他最幸福的时刻是当他读到他从不知道的某些事物的时候。”卡内蒂甚至还断言:“没有阅读的混乱,诗人就不会诞生。”优秀的作家几乎都首先是杂乱的阅读者。有些甚至把阅读当做主要的生活。阅读给他们带来宁静,而宁静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充满喧嚣和诱惑的当今时代,许多优秀的作家往往都选择低调。低调其实是给自己最大的自由,最大的宁静。而这些功成名就却依然能抵挡媒体的强大攻势和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的作家,反而更容易引发世人的兴趣,更容易赢得世人的尊重。199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如此,最近刚刚访问过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也是如此。

一个美国作家,一个英国作家,或一个法国作家,在写出一部作品时,就已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世界各地广大的读者,因而,不管自觉与否,他们很容易获得一种语言和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种感觉东欧作家则难以体会。有抱负的东欧作家往往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他们要用尽全力将弱势转化为优势。昆德拉就是一个典型,他对小国这一概念特别敏感。在他看来,身处小国,你“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别无选择,有时恰恰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东欧作家大多会自觉地“同其他诗人、其他世界和其他传统相遇”。昆德拉、米沃什、齐奥朗、贡布罗维奇、马内亚、卡达莱、萨拉蒙等东欧作家都最终成为了“世界性的人”。而要成为“世界性的人”,阅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

诗人多多甚至说过:你读到什么份上,就会写到什么份上。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却声称:一生只需反反复复读几本书,足矣。问题是,我们如何找到那几本书呢?还是首先要广泛阅读。最终才能确定那值得反复阅读的几本书。

当然,我们并不见得要为了当诗人、当作家而去阅读,但阅读带来的巨大快乐,阅读带来的贴心宁静,难得而珍贵,我们大概不会轻易拒绝吧。

四、阅读,思想,怀疑的目光

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死板的阅读,一种是清醒的阅读。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读书很多,却成了死脑筋、书呆子,这是把书本当作教条来读的结果。而倘若我们用自己的头脑来阅读,读书越多,就越有思想,越有怀疑、辨别、判断的眼光。如此,同样一本书,在不同时段读,便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领悟。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哈谢克的代表作《好兵帅克》。

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的代表作《好兵帅克》全名叫《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也有人将它译为《好兵帅克历险记》。以往在评价这部小说时,人们一般会说它是部反对奥匈帝国残酷统治、反对战争的革命作品。这实际上是政治性评价,并不是艺术性评价。如果对于这部书的评价仅仅停留于政治性评价的话,我觉得有点委屈这部书了。

《好兵帅克》几乎没有什么中心情节,有的只是一堆零碎的琐事,有的只是帅克闹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乱子,有的只是幽默和讽刺。可以说,幽默和讽刺是哈谢克的基本语调。正是在幽默和讽刺中,战争变成了一个喜剧大舞台,帅克变成了一个喜剧大明星,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帅克当然只是个文学形象,幽默,夸张,有时又显得滑稽,充满了表演色彩,属于漫画型的。

看得出,哈谢克在写帅克的时候,并不刻意要表达什么思想意义或达到什么艺术效果,他也没有考虑什么文学的严肃性。很大程度上,他恰恰要打破文学的严肃性和神圣感。他就想让大家哈哈一笑,至于笑过之后的感悟,那已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这种轻松的姿态反而让他彻底放开了。这时,小说于他就成了一个无边的天地,想象和游戏的天地,宣泄的天地。借用帅克这一人物,哈谢克把皇帝、奥匈帝国、密探、将军、走狗等都给骂了。他骂得很过瘾,很解气,很痛快。读者,尤其是捷克读者,读得也很过瘾,很解气,很痛快。幽默和讽刺于是又变成了一件有力的武器,而这一武器特别适用于捷克这么一个弱小的民族。哈谢克最大的贡献也在于此:为捷克民族和捷克文学找到了一种声音,确立了一种传统。

我们应该注意,文学和政治的某种微妙平衡成就了不少作家,尤其是从东欧阵营中走出来的作家。我们在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家时,需要格外警惕。过分强调政治性,有可能会忽略他们的艺术性;而过分强调艺术性,又有可能会看不到他们的政治性和复杂性。如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和评价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敏感和平衡。

而用怀疑的目光阅读,我们便能读出无数作家和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说到底,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生,实际上,永远都是复杂的,而且会越来越复杂。用昆德拉的话说,世界永远要比它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得多。

五、阅读,行走,诗意的生活

我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在我所供职的科研大楼里,常常会遭遇这样一个情景:迎面一个同事急匆匆地走来,老远就发出了问候:高兴,你最近怎么样啊?同事的问候,当然要回应。可正当我以全部热情准备回应他的问候时,发现他早已走到了十米开外。这是个典型的当代都市情景。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忙碌和紧张中,人们已经很难停下自己的脚步。而当你没法停下你的脚步时,你也就没法凝望,也就没法倾听,也就没法对话和交流,当然更不用说谈心了。

幸好还有阅读。阅读弥补了当下时代这一重大缺陷,成为另一种谈心。今年春节,我躲在乡下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最佳欧洲小说(2011)》。我喜欢这套书,喜欢它独特的文学景观,喜欢它贴心的文学氛围和布局:平等和独立,以及在平等和独立中展现的丰富和复杂。我一直关注的东欧作家,在这部选集中,竟多达十余位,几乎每个东欧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学代表。你分明在走进一座小说共和国,瞬间,小说欣赏演变成一种心灵默契,超越时空,让你感动,甚至让你震撼。

篇5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也许/还没有完全从我的心灵中消亡,/但愿它不会再烦扰你;/我一点也不愿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地,无望地爱过你,/我忍受着懦怯和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地,那样温柔地爱过你,/愿上帝会给你另一个人,也像我爱你一样。

完了后,他意犹未尽,又朗诵了一首《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 ――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之所以要不吝篇幅,把这两首诗的片段抄录于此,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部分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就是对于听众来说,当时宛如庄周梦蝶一般:坐在台上的,普希金乎?樊发稼乎?不管是谁吧,反正这饱满、博大、真诚的诗句击中了在座的每一颗心。一个文学前辈对晚辈的无限深情的期待,都已蕴涵其中,还需要用说教的语言画蛇添足地去诠释吗?所以,事后,来自广东的学员张怀存才会在博客上发自内心地写了一句:“樊发稼老前辈一百倍地羡慕我们,而我们一百倍地敬重他!”

熟悉樊先生的人,无人不知道这种“樊氏”发言风格。每一次研讨会上,只要是他认为好的作品,他都会慷慨陈词不遗余力地推荐,其语气和态度之坚决,让大家的印象极为深刻。心底无私,自然就会仗义直言,当代活跃在儿童文学文坛上的作家们,很多人都受到过樊先生的提携和帮助:参加他们的研讨会,为新书写序,为其加入中国作协积极推荐……

一位来自辽宁的年轻作家,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珍藏了樊先生的一份研讨会贺信,当时先生因为眼疾不能参加会议,竟然是戴着墨镜一面流着眼泪,一面对着荧屏在电脑上“敲”出这封信的:“这次为了准备参加作品研讨会,我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逐篇拜读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作品写得很好、非常好!他的作品,对相当多的儿童文学同行和读者,还显得有些生疏和陌生,远没有达到广为人知的程度,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名以发现、支持和促进文学新人为己任的评论工作者、儿童文学研究人员,愿意在这里承担一份失职的责任……”

我相信樊先生在信中的话决不是故作姿态,因为前不久我刚刚参加了一个樊先生热情张罗的研讨会。被研讨的作家已经70多岁,不甚有名。我翻看其5本著作,倒有3本是樊先生作序。他的序不是空话套话,对作品的长处短处都有着极详尽中肯的评析。对成名作家的成名作品进行评价,是在情理之中,对一些默默无闻的作者花这样大的力气扶持,就不能不体现出一个人胸怀的慈悲和伟大。为此,束沛德先生称赞他是儿童文坛的“护花人”。在我看来,樊先生这个护花人,是从牡丹芍药到小草嫩苗一视同仁地爱护呢,对后者,或许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呢。

樊先生的激情,我想是源于他对儿童文学事业的敬畏和痴迷。说起他和儿童文学的缘分,也算是个小小的传奇。樊先生虽自小热爱文学,上大学时就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还因为创作上的成绩被吸收到上海青年文学创作组,曾得老诗人芦芒、沙金等的面授指导。但是,在大学毕业后的二十几年间,他一直从事着和文学毫不相干的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做文秘工作。但是,对文学的热爱让他“弃官从文”。1980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社会招贤,43岁的樊先生毅然改行,考进了社科院文研所,专职研究儿童文学。在文研所,单位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出任副所长,都被樊先生一一婉辞了。有人说,人生是短暂的,短暂到只能做好一件事情。也许正是樊先生懂得放手,只抓住生命中最钟情的那一件事,心无旁骛地一路走下来,才获得今天的累累硕果。

你听!那是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50周年纪念会上,孩子稚嫩的声音在朗读他的诗作:“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这是他广为人知的作品《小蘑菇》。樊先生的儿童诗脍炙人口,自成一家。他在写作中蔑视平庸,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绝,尽心竭力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滴水,注入到无限广阔的文学艺术的海洋中。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50多种文论集、作品集,有《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樊发稼幼儿诗歌选》《书香芬芳――樊发稼书评选》等等。其中《小娃娃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因“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及评论,三者兼备,成就斐然”,获得“台湾杨焕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

与樊先生是忘年交的臧克家曾这样评价他:朴实为人,热情为诗。他的第一本诗集,就是臧老题写的书名。儿童诗选集《兰兰历险记》,也是臧老作的序。他在北京的居处与冰心生前的家也相距不远,冰心老人曾为他的第一本评论集《儿童文学的春天》题写书名。如今那两个牵过他的手、引领他前行的大师级人物已经功德圆满,照耀儿童文学之路的火炬交到了他这一辈的手里。正因为如此,樊先生走到哪里都强调,一定要尊重前辈、尊重文友。他说,我们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上来的,我们的先辈创造了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蔚蓝的天空,是属于你们这一代作家们的,火炬迟早要传到你们手中。

有一次,我把这个意思说给《文艺报》的编辑朋友听。我说:“樊先生就是个为儿童文学高擎火把的人。”她摇摇头,笑着说:“不,他不是擎着火把,他是把自己当火把。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瘦吗?因为他燃烧的是他自己。”

真的呢,每当樊先生为一些新人、一些作品热情地鼓与呼的时候,他的情绪立刻就如同鼓满风的帆。他仿佛是用自己的人格、他恨不得掏出自己的心肺,来向你保证,来向你力荐。那个时候,我的确感觉他如蜡烛,我甚至听到了蜡烛在燃烧时那“嘶嘶”的声音。

樊先生是为儿童文学才燃烧成瘦瘦的这个样子吗?或许这里面也有我一份“功劳”吧。作为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的副主任,樊先生对儿委会的事情,总是招之即来,而且每次来,都是坐公交车。北京的路况和公交车的拥挤程度,相信来过北京的人都无不记忆深刻吧。从樊先生的家到中国作协,少说也要一个小时,遇到堵车,那就更没法说了。可是,每次,樊先生都会提前到。都是他等我们,从来没有我们等他的时候。看着他辛辛苦苦地坐公交车,我这个儿委会秘书,每次都有失职的内疚,总是劝他:“您坐出租车来吧。您为作协无偿地工作,交通费我们总要负担的吧。”但樊老师每次都轻松地不以为意地笑笑:“没事啊,坐公交车也很顺啊。”

樊先生总觉得既然坐公交车可以,为什么要浪费那笔钱。就这样,不论是炎炎夏日的三伏天还是三九严寒天,樊先生一如既往地公交车来,公交车去。

篇6

无庸置疑,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等现当代文章,也不读现当代诗歌。我们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一向有写诗读诗评诗的传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文体的陌生转换。语文课堂分析讲解的多是实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学性文章如小说散文,这些文章至少在文体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处:中心、内容、材料、层次、用词、表达方法……而诗歌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感情流动……加上诗坛变化多姿,风格多样,新奇之作不断,的确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2、学生的阅读习惯。于是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造成冲击。其他文体是朗读,诗歌是涵咏;其他文体抓材料归纳中心,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其他文体对语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诗歌高。3、教师的学识修养。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大概是十几年前编写的吧),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而早先很多文学史又只重思想内容评价、轻艺术技巧分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写作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

其实,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渴求是不协调的。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写好诗歌,甚至包括现代派的诗歌。我举几个例子。其一是开创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兰波,16岁发表诗歌,18岁写成《醉舟》等著名诗章,20岁出版《地狱里的一季》,21岁出版列入世界名诗集的《灵光集》;⑴其二是苏联的叶赛宁,20岁发表名诗《白桦》,入选苏联中学教材,被著名作曲家叶普科琴作曲,现在又入选新教材高中第二册《语文读本》;⑵其三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19岁出版处女诗集《生活与诗歌》,风格兼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色。⑶那么,中国呢?诗人海子19岁写出被中国诗歌界一致好评的《亚洲铜》,25岁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已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第3课。⑷这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现当代诗人的年龄和我国在校中学生差不多,他们能够在这个年龄段写出这些好诗,对我们语文教师是一个不小的启示:对中学生来说,接受现当代诗歌的难度并不太大。而且我手头有一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诗歌选评》,发现其印数达2万册之多;⑸还有一些学生拿着徐志摩、席慕蓉等人的诗作向我请教,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学生对诗歌的喜好。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对学生有天然的感召,因此诗歌容易被学生接受。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文体特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自身的修为,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相信不是一件难事。这在语文教育界集体重视文学教学的今天,重视学生心灵教育的今天,也有莫大的意义。

二、一点来自自身实践的体会: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

我是一名诗歌爱好者。大学时是校诗社社长,毕业后参与组织跨地区民间诗社——绍兴龙山诗社,在公开报刊发表诗歌和诗评近80篇(首)。平时常阅读和写作诗歌,从自身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诗歌,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如果没有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没有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能力,没有对技巧独到之处的领悟能力,就不能使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那么,怎样尽快有效地指导对诗歌只有粗浅认识的学生,使他们有个比较实用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呢?我从文本阅读的角度,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尺度上,在课堂教学中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务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也能够按此模式自学诗歌。

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⑹。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讲究对偶,学生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但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更有学生对诗歌格律的认识是模糊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的是格律诗。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以顿代步”⑺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戈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略举几例: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关于押韵,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中的一句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这样,学生强化诗歌朗读获得朗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⑻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⑼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而兰波的名诗《元音》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穿裤子的云》,完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意象。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⑽。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读解。普希金正是因为对恰达耶夫写作,而恰氏又是对普希金的自由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理解这一点,学生可以更深入体会其诗对自由的感情流向:幻灭——期待——号召——展望。艾青正是因为雪,想到了大堰河的凄凉身世,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已能够独立分析。如舒婷的《致橡树》,先抓突破口,是借用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其实质是女性对男性的倾诉,然后指导学生再阅读全诗认识,发现其情感流程是由反到正,其情感内容是女性对爱情渴求平等的观点。

读透——领悟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当然,内容上的创新比较容易接受,但技法上的创新则不好把握。不少学生接触过诗歌,常常有这种困惑:读了诗歌,也有点感动,可就是不知道这份感动是怎么来的。尤其是接触到像威廉斯(美国意象派诗人)、西川(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简直就找不到阅读的法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讲授诗歌艺术表达技巧的问题。

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的。我们现行教材(如老教材第三册诗歌单元),说到抒情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启发:分门别类也许可以说是最好的指导方法。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粗浅地把上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并且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如下,使学生可以具体操作:

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

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

如《大堰河》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具有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学生虽无运用的必要,但了解一点,对阅读诗歌不无益处,我就借海子的一句诗“起风了/太阳的音乐太阳的马”进行了分析例示,强调现代派诗歌的体验性、独异性和综合性更强,指出此句诗采用了省略、比喻、拟人、暗示等技巧,如把“风吹起来有声音、有速度”这个道理省略去了,而这声音是太阳吹奏的,风在天空运动好像马儿奔跑……学生感到分析现当代诗歌既有难度又有思路可循。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技巧是从诗人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出来、创造出来的,如艾青本来是一个画家,在《大堰河》中就凭借画家的眼光观察事物,体现在诗歌中就善于运用色彩、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对这种出自自身经验的技巧,如果学用一致,将给学生莫大的收益。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结合自己对现当代诗歌的感知、分析和领悟,我还编写了一组短诗赏析,投稿后有几则在山西《语文报(高中版)》发表。下面再胪举刚写的一例。

鹰·雪·牧人

[中国]昌耀

鹰,鼓着铅色的风

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下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身探出马刀,

品尝了

初雪的滋味。

1956、11、23

[赏析]

昌耀(1936——1999),青海诗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韩作荣先生称作“诗人中的诗人”。本诗是他的早期诗作。

诗人善于写作中国大西北的粗犷剽悍的人文景观。本诗思维触觉敏锐,捕捉到能够象征这种人文景观的几个意象,“鹰·雪·牧人”,展示辽阔空旷的活动背景。本诗还善于在动态中把握意象的特征,鹰飞、裸臂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增加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伴有较实的人情味。全诗用冷色为主,铅色的风,白的雪,灰白的雾霭,白闪闪的马刀,但凛冽中自有生命充沛的豪气,反衬出豪壮雄浑的西部气质。昌耀认为真正的好诗“不可能靠纯粹的技巧取得”,“能使灵魂震撼的,还必须是灵魂的力,其获得的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灵肉的体察”。昌耀的艺术观可以作为本诗的最好诠释。

三、一句被事实证明的鼓励:“你可以写出好诗!”

对中学生要不要写诗这个问题,许多教师肯定会回答:到现在为止,高考一次也没有考过诗歌写作。言外之意是,学生不必要写诗。当然这样并不能说明中学生不可以写诗。真实情况是: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对诗歌理解不深,既没有阅读经验,也没有写作实践,从而使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导致学生在诗歌阅读写作上“营养不良”的状况。

许多作家是从爱好诗歌逐步走向文学的殿堂的,还有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援引诗歌。如我敬佩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的山东作家张炜、我省《东海》杂志编辑王彪……有中学生时代就在《语文报》发表诗作、如今活跃的“70年代作家”邱华栋、小海、朱文……张炜小说中的不少诗歌是他根据小说情景亲自创作的。尤其是我正在阅读的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中,发现有大量的前代诗歌被他引用,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⑾诗歌增加了作品的情调,推动情节的发展,挖掘出了人物的内在品性。诗歌还潜移默化中在提炼语言的简洁、营造场景的氛围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写诗益处不小。经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如果指导得法,中学生可以写出好诗!

我分“揣摩——挖掘——联想——修改”四步进行模仿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先根据情况选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诗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以扩大阅读量,加深对课本诗歌内容和技巧的感知,多方提供可以揣摩的范本,再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大家写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时教师如果自己对学过的诗歌进行仿作,对学生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如《大堰河》一诗,我就针对排比这一手法进行模仿,写了《乡村景物》。该诗表达的感情是对乡村的怀念,因为“我”是从乡村出生成长的;感情突破口是题目,即具体的情景描绘;模仿的对象是《大堰河》的排比手段。并且把自己模仿过程告诉大家,让同学们体会:一揣摩原诗(《大堰河》)内容(暂略去)技巧(排比),二挖掘自身丰富的经验(乡村生活)中找动情点即感情突破口(乡村景物),三抓住感情突破口进行联想和想象(有关乡村的具体景物以及活动),四修改使诗歌内容集中情感强烈。

乡村景物

边建松

假如我能忘掉乡村景物

也将忘掉躲在阴影里看守樱桃树鲜红簇密果子的孩子

也将忘掉盛开白花的香檀树下拔香艾草的孩子

也将忘掉攀爬潮湿短墙在粗糙阔叶间摘无花果的孩子

也将忘掉夕光中光身子从乌桕树跳下溪沟洗浴的孩子

也将忘掉采取青灰的大岩石上暗紫色地衣到篾竹篮的孩子

也将忘掉细雨中爬到半山坡透过炊烟萦绕看自家屋顶上

因鸟翼鼓动而迎风轻摇的瓦松的孩子!

学生兴趣大增,纷纷再读有关诗歌,细细咀嚼揣摩。作业上交后,我发现学生对诗歌领悟能力比我预想的要好。尤其感到欣慰的是,我发现了不少学困生的模仿才能得到了体现和发掘。借着教学学生的有利时机,我打印了优秀习作编印出《学生诗歌选》,特别表扬了那些学困生,现在他们学习语文的劲头和信心可足了!下面举两首学困生的诗歌习作。

寂静

高二(4)俞六一

寂静,是清晨的甘露爬上草叶尖上的声音。

是玻璃从折射中绽放绚丽色彩的声音。

是一滴汗珠渗出毛孔的声音。

是水在庄稼的根茎流动的声音。

是星星关注人们命运的声音。

是蹒跚的足迹走过岁月的声音。

寂静啊!让我如此说出寂和静。

高二(3)杜俊

一张令人憎恨的脸

一张令人头疼的脸

一张令人心烦的脸

一张令人厌恶的脸

一张令人泄气的脸

一张令人恐惧的脸

一张令人烦躁的脸

一张令人颓废的脸

就是这一张脸呀

一张可亲可爱的脸

一张再也见不到的

令人怀念的脸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排比手法,其中不乏新颖独特的观察和感悟,不乏对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细腻灵巧的体味,体现了这些学生的创造潜能。当他们在我校文学社主编的《蓝天》学生作文半月报上阅读到自己的“大作”时,对语文的喜爱溢于言表,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也有“起飞”的时候。现在,有的学生作品已在本地市报刊上发表。这使我认识到:学生能够写诗,是语文教学的胜利,是文学教学的胜利,是诗歌的胜利,更是学生塑造自身人文素质的胜利。在《语文教学之友》2001年第3期已刊登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的目录,第一单元是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共有12首,我想,这是语文对诗心的召唤,是人文对诗心的召唤,同时也是诗心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⑴葛雷、梁栋译,《兰波诗全集》附录的“兰波生平年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⑵臧棣编撰,《里尔克诗选》附录的“里尔克年表”,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⑶顾蕴璞译,《叶赛宁诗选》附录的“生平与创作年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⑷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版,第3页、第436页

⑸《中学生诗歌选评》,作家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⑹瓦雷里《诗、语言和思想》,见《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下)》,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版,854页

⑺见江枫译的《雪莱抒情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97页和杨德豫译的《拜伦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238页两书的附录。

⑻程光炜,《朦胧诗实验诗艺术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85页

⑼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154页

篇7

王惠娟,青岛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心祈》、《我的眼睛去远方流浪》、《行走的记忆》、《独行的风景》,诗作入选《当代诗人十四家》、 《山东三十年诗选》等多种选本,获得过多种奖励。

散落的音符

1

始终没有走出那一曲《爱的断章》,始终徘徊在一种缠缠绵绵的心境里

缠缠绵绵的心境一轮轻轻柔柔的月光

我把自己装扮在爱意的小屋里

你曾经说过:我是最美最美的女人

月光下的小屋一如既往的抒情

多少怀念多少眺望

春风的叹息啊让爱的殿堂无比地宝贵

陪伴守夜的暗淡灯火

我知道了黑夜的漫长意味着什么

一泓柔曼一湖丰盈

你使我在等待的日子何等美丽

2

在林子边漫无目的地行走,回想着你的脸庞

我,一个为情所困的女人唱着最美的情歌

我苍白而又痴迷

携带着飘逸的嗓音携带着空旷的回旋

心的悸动五彩的灵魂在飞

夏天还会再来

目光就是无语的宣言

仿佛又闻到了那股醉人的花香

我沉入一个温柔的美梦

在有你的日子多么地美好

3

如果人世间的一切真的那么美好

如果人世间的一切真的那么冷酷

也就问心无愧了

拥有过已是上苍对我们的眷顾

只要记忆活着

我在为每一个目光和叹息之上拥有你的背影而激动

一首诗写道:

“我为你/流淌/啜饮我吧。”

大凡痴情的女人都是甘愿奉献自己的所有

为着爱“我要使自己充满活力”

“我要使自己一生净洁”

4

你违背自己的誓言,走了

我该如何掩饰内心的不安,端起了酒杯,我喝得很猛,我的脸发烫。

尽情地品味着美妙的灾难那些伤心的过往

终于明白我是为此应运而生

在孤寂中徜徉在梦境中陶醉

我喜欢此刻的自己

我用一步一步的疼

“我鲜红的活着我靠我的血活着”

“你无法夺走我的红晕”

夜成为深深的期待和跳跃的音符

5

不知道你现在怎样了,我还是希望你好好活着

你打翻的船只早已锈迹斑斑

还好我没有被淹没

我还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

我的伤口也早已愈合,不过留下了太深的疤痕

听说你现在活的有些龌龊

你还是改不了你全身的恶习,真为你悲哀

上帝给了我们生命,不是让我们来作恶的

感谢你给了我坚强和咄咄逼人的目光

6

你曾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我的面前

如同你就是我的王

我还是被你的独特气质所折服,我默默地追随着你的行踪,自此这条山路充满了永久的歌唱

你说你喜欢听我歌唱

我便唱出生命中最动情的歌

啊群星的紫色的美妙缠绵于至柔至洁的情愫

有韵的雨季无韵的月光

我醉着无限世界一枚小小的花蕊

我醉着无限世界一抹璀璨的许诺

明媚与迷狂交织的季节依旧的缈缈迢迢

7

怎敢一步一步地迎向你

生命的音符啊有多少纷纷扬扬的感叹

我不敢和你对视

我谨慎地收敛好我的狂热

千般的梦飘洒

我写下一首首诗行

作为珍藏我吮吸着我卑微地迷失

这就是冥冥的轨迹了

我只能默默地写着

怀着忧郁的幻想怀着虚妄的痴狂

怀着一团团抒情的火焰

大地一切生命都缓缓游弋于梦的王国

8

宽容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是我的骄傲

那些有着蛇蝎心肠的人,遭遇他们是我的财富,因着他们我才会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强大

一些倔强的挣扎一些伤口的能量

我需要这样经营自己

世界是公平的,我甘愿属于永世的孤独和悲怆

重要的是靠窗的桌子有阳光

重要的是我的孤独里有永久的思念和数不完的星星

数不完的星星里有我透明的梦

那花开花落的点点片片的环绕

9

在静夜里悄悄阅读

我喜欢黑夜赐给我的宁静和温暖

庆幸这样的日子,在柔和的灯光下,我随着大师们的足迹去展望俄罗斯美丽的风光,我还会去阿赫玛托娃的小屋坐上一会,聆听着她的教诲,我想看一看她“最后一次会晤的歌”是个怎样的寝室和台阶

“让时间滚开让空间滚开”

如此地抚摸着大师亲近着大师

我越来越相信,这就是永恒的力量

“那么,心灵,哭泣和赞美吧”

我还准备去冈察洛娃的墓前,听一听涅瓦河的涛声是怎样汹涌不止着灵魂的拷问,美丽的女人对这个世界有怎样的忏悔,对她的大师和爱人有何交待。

“他宽广的前额显得古怪地痛苦”

这是普希金最后的遗容

这悲怆的大地啊……

我恍若在梦中

热爱自己独自的小屋,我的黑夜是我的天堂,我的梦幻之旅。我拥抱了我的所爱。

10

我渐渐知道了被利用被欺骗是怎样的感觉

冬夜如此寒冷地来临

孤寂的房间里的凉意

我习惯了把自己折磨

日渐下沉的心我逐渐低迷的嗓音

我不再明朗的眼睛

在强烈的酒精的弥漫中

让我恐惧的是那些甜蜜的孤独之梦

时光呵仿佛我的厄运一般

连续的阴雨天

一切都生长着毛茸茸的霉层

狄兰・托马斯在《冬天的故事》一诗中写道:

“冰凉的星星陨落,

雪中散发出干草的气味,远处的山坳里

猫头鹰在哀鸣,寒冷的古堡……”

冬天竟是如此地令人寒彻

在这样的时刻我必须握住一双手

可以与先哲一同抵御一切的恣肆和伤害

可以与先哲一起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

伴随着星星陨落的声音

11

人的生命是否就是一颗流星

终于懂事了,正准备大展宏图之际,突然感到生命已流失得太快,一转眼人到暮年

大有一番:假如生命重新开始

生命苦短,有限的人生我们很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丽的记忆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自己的今生

当我们混迹于酒吧舞厅或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琳琅满目的商场街道

青春悄悄溜走时光不再回来

一个个在流逝中消陨的过客啊……

12

辛劳地奔波于这个世界

我们如此繁忙疲惫和倦怠

我们在失去的悲哀中苦读

在艰难的跋涉中寻求

人生旅程漫漫

慨叹唏嘘之余我们清晰了

苦渡和寻求正是一种磨砺一种进取和超越

人是不能停顿的

就像大海的浪花如果停止了喧嚣就成了一片死海,也就没有了浩瀚和生机

与历史同命运的诗人啊

让我们把脸庞投向风暴

让我们把胸膛投向烈焰

锻造我们的形体锤炼我们的意识

烧亮我们赤诚不渝的心窝

为着“那种无所畏惧的崇高责任感”

挥洒大地的风流

13

人生中最大的苦恼是不能做自己希望做的

违心地做一些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不期的悲伤越积越厚

也难怪作为人是生活在世俗中,多少人又在一种欲罢不能的现况中

在一个城市里一个人究竟有几张面孔

哪里会是真正意义的自己

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哭和笑,甚至卑躬甚至狂傲都将是多么的珍贵

而一些人一生中都找不回真正的自己

我曾痛苦地咀嚼着变脸的失却

岁月的风尘在迷离中行走

我怎么会说出我的无辜

许多阴影的记忆许多下肚的苦酒

许许多多的事情说不清也无需说清楚

唯一的我们还有思想

唯一的我们还有梦

在一个泼墨的黄昏还有我呼唤中的期待

14

多么美丽的难再多少不能企及的懊恼

我们常常充满着怜悯充满着悔恨

更充满着深情

一个又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又一个冬日的窗口

仿佛一场细雨淅淅沥沥下下停停,似乎让你总也走不出一种湿润一种喧响一种迷蒙

静静地眺望静静地聆听

怀抱一份遐思一份满足

悠扬的星语将成为我们记忆的拉长……

我在三月里用心抚摸一场飘飘的大雪

我爱着这散落的洁白和不安的梦

唱起只有我和雪花能听懂的歌,我想起了那个冬天那雪地里那温情妙曼

世界只剩下千丝万缕割不断的绵绵诗情

一幅醉人的神往……

15

三毛死了,海子死了,戈麦死了……

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

也许,他们永远地摆脱了人世的苦难和他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或许他们已经找到了他们的极乐世界,他们的天堂,再也没有了纷争、病痛和击打

他们安然了而活着的人呢?

我还是为他们流下一次次热泪

我为他们惋惜,他们是那样的才华横溢,他们曾经也热爱人生热爱大地热爱家园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美丽的诗句感动了多少学子和年轻的年老的热爱生活的人

而三毛与她的荷西那段轰轰烈烈的生死之恋,更是感染感动了追求爱情,讴歌爱情的男男女女

三毛以她自己的方式向着她冥冥中的圣殿大步走去

她到了天国去找她的荷西去了

这样深沉的无奈和诉说不尽的伤情

这样把终极思考的要义留给了活着的人

16

好久没有这样无牵无挂无羁无绊地踽踽独行了

好久没有这样一个人静静地游荡在一个花丛掩映的小路上,

静静的小路充满着温馨,有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一个人默默走着

我哼起了一首怀旧的小调

“当月亮倒映在小湖旁,微风轻轻飘荡漾,我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静听树叶沙沙响,没有眼泪却在悲伤,你我心中默默思念……”

这是一首情歌,曲调优美、委婉。当时并不太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喻义和滋味,只是感觉它的旋律很美,第一次学会唱它,那时刚好18岁,充满梦幻的年龄

重新唱起这支歌,有些涩涩的,酸酸的

一种风雨飘零的感觉

一种哀婉戚戚的感觉

年少的梦早已飘零,青春时的浪漫也了无踪影,在无数的伤离死别无数的沉沉浮浮

无数的缘起缘灭

我们剩下了什么

还好,散落的暮色黄昏的灯光幽静的小路是属于你的,还好,冥冥中的呼唤始终是逶迤不尽的

不要忽视了这生命中最后的恩赐

远远近近的鸟鸣密密疏疏的箫音

雾絮星辉久违的雪

17

任何一颗心都有所期待,只要她还在跳动

我在期待着什么

苦楝树下郊外夜晚

所有去秋的驿站

悠然悠然的畅想

悠远悠远的背影

偶尔在望着窗外的空隙的夜色

偶尔在望着一片片灯火明明灭灭

我在期待什么

除夕之夜鞭炮声声

我煮好一锅水饺也煮满了一锅泪水

远远有几盏路灯橘黄温存

远远有几声吠鸣挂满了夜空

18

夜之路请原谅我的软弱

请原谅我的冒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如此相近相知相融

彼此守望彼此呵护彼此拥有

全心全意地爱你疼你梦你怨你

我已缓缓踱进一种幽巷深深和辽阔无涯

苦乐于其中

夜之路宁静的灯光

给孤寂的心灵以慰藉

给颠簸的心灵以喘息

于是生命便走向模糊朦胧和无序

于是生命便走向深刻纯粹和饱满

夜之路辽阔的静穆奇绝的宁谧

安详而从容敞开坦荡的胸襟所有弥漫的脚印

夜之路与生命和谐地厮守于一团神秘之中

无有无不有的情之所依

无有无不有的悲悲欢欢

19

怎样的一种爱之所依情之所托梦之所梦的境界

我佩服那些死心塌地义无反顾的人

为着未竟之旅

为着成为真实的自我

为着那无尽的心灵之环

他们以燃烧的精神和热血

书写着生命的传奇和带血的诗行

高更和他心中的“塔希提”岛

凡高和他的不尽的暖黄

卢梭和他的《忏悔录》

但丁和他的《神曲》等等,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大师为人类呈现了一部部不朽的作品和不朽的人生

高更临终前说:“我想为后人争取一种敢做敢为的权利”

当然这是一种为艺术献身的敢做敢为

是何等的晶莹闪光和深层的崇高,永久无悔地为这个世界唱响的灵魂之歌。

20

漂泊的日子是思想盛开的时节

漂泊的日子大地滚动着恒久的韵律

游子的苦寻落魄的惆怅

都是一段段美妙的音咏

世间最深刻的味道世间最持久的心愿

为漂泊之人重现命运

一些冬的怀念绽放在寒露之中

一些渴望的目光拨节在深情的雨巷

秋天啊我与你共融

每一株小草每一枚枯叶每一只候鸟

都会构成我的梦境

我秋天的诗行奔跑着撒一路相思撒一路泪水撒一路欢乐的翅膀

漂泊的日子

已成为城市的一边风景一种昭示

为着漂泊我注定要落魄天涯

以我的诗歌作为一种见证

我写下生活,就已明白

篇8

1、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界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像沉静的湖,有些像白云飘荡的一望无际的天空,有些像丰腴富饶的平原,有些像断断续续的山峰。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2、谁劳动,谁就是主人。——高尔基《小市民》

3、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尼采

4、他看到风向对他不利,就知道瞎忙也是白搭,唯一的办法是坐下来等待。——泰戈尔《沉船》

5、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条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轭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晃尾巴。——高尔基《人间》

6、人类的真正区别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雨果《悲惨世界》

7、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8、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9、无知的人像白纸那样彼此相似,有识之士像书籍那样各不相同。

10、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这真理一步。——《托尔斯泰传》

11、一个人还不能知道他自己,就忙着去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是很可笑的。——柏拉图

12、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毕淑敏

13、巨人的巨著战胜群众的庸俗。——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14、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15、弓弦越拉得紧,生命之箭射得越远。——罗曼·罗兰《母与子》

16、人应该先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再做他喜欢做的事。

17、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惨世界》

18、一个人,快乐舒畅地作了今天的工作,同时快乐舒畅地迎接明天的工作,是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和鼓励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19、人的心灵是有翅膀的,会在梦中飞翔。——高尔基《流水》

20、年轻人的良知像晴天一样明洁。——《普希金在流放中》

21、成功的道路就是做你能做好的工作,做好你所做的工作,并且丝毫不贪图功名。——朗费罗

22、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界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像沉静的湖,有些像白云飘荡的一望无际的天空,有些像丰腴富饶的平原,有些像断断续续的山峰。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23、荣誉是什么?就是别人的爱,希望为别人谋利而获得人们夸奖。——《托尔斯泰论集》

24、天才不是为天才而生,而是为人类而生。——雨果《莎士比亚》

25、教育不应当只从智力上着眼,必须力求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敏锐、文明,更加宽容仁慈。——《泰戈尔评传》

26、学问是光明。——高尔基《沦落的人们》

27、读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不过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行。——高尔基《在人间》

28、不论前途如何,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种美德。——《雨果传》

29、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30、教育应当在学生及其社会、自然环境之间造成一种和谐的联系。——《泰戈尔评传》

31、虽然紫菀草越被人践踏越长得快,可是青春越是浪费,越容易消失。——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上篇》

32、最漂亮的聘礼就是才干。——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33、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越臻完善。——高尔基《世界名言录》

34、智慧,比知识的内涵丰富得多。——《泰戈尔评传》

35、精神的沟通用不着语言,只要是两颗充满着爱的心就行了。——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6、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泰戈尔《飞鸟集》

37、那些不能牢记着自己的过去的人,命中注定要一再地重复自己的过去。——桑塔雅娜

38、童话并不真实,但其中含义深长!

39、要想战胜它,就得先了解它。——《雨果传》

40、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本身就是旅行。——东山魁夷

41、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

42、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4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44、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勇敢。——高尔基《世界名言录》

45、清晨的阳光不算温暖,瞬息的安逸不算幸福。

46、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雨果《海上劳工》

47、无论你怎样喂狼,它的心总是向着森林的。——屠格涅夫

48、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49、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莫罗阿

50、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森村诚一

51、我始终认为,任何天生的或后生的天才,若不与坚忍不拔、谦虚踏实和埋头若干的品质相结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狄更斯传》

52、用鞭子教不出人来。——高尔基《童年》

53、人是可以沉醉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里的。——雨果《海上劳工》

54、路再长也有终点,夜再黑也有尽头。

55、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托尔斯泰《哥萨克》

56、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罗曼.罗兰

57、能够把我们的才能使用到现实上面,这就是幸福。——巴尔扎克《高利贷者》

58、天才寻找障碍,障碍创造天才。——《罗曼.罗兰传》

59、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60、一个年轻人,心情冷下来时,头脑会变得健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61、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该继续在这一条狭路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背后,一个紧随着一个。——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62、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63、生活中唯一乐趣就是忘却。——托尔斯泰

64、健康为最好的天赋,知足为最大的财富,信任为最佳的品德。——释迦牟尼

65、世界上最快而以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外国名人名言录》

66、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67、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戏剧集》

68、骤然的幸运造成一个活动家或躁动者,但是经过磨练的幸运却造成了天才。——培根

69、傻子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知道他自己是个傻子。——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70、每一本书都好像一级阶梯,我拾级而上,从动物上升为人,我对美好的生活有了明确的概念,并且渴望这种生活能够实现。我读了许多书,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件盛满了生命之水的器皿。——高尔基《我怎样读书》

71、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72、说慌是美妙的。在人类的一切发明中,最美妙的发明是善良的上帝!——罗曼·罗兰《母与子》

73、如果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能使你懂得一个道理,那么,你是一个真正的富有者。——弗兰西斯·培根

74、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

75、使生命变得麻木,这决不是享受。——《雨果传》

76、一匹骏马从来不原谅愚蠢的骑者为了姑息它,不给它束紧肚带。——罗曼·罗兰《母与子》

77、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赫拉克利特

78、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生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79、感情有自己的理智。

80、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81、我们要消除这个暗礁,就必须等待时间、机会和有利条件。——狄更斯《荒凉山庄》

82、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孤独的人》

83、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唯一有所作为的时间。——托尔斯泰《三个问题》

84、每教好一个孩子,就减少一个败类。——《雨果诗选》

85、即使渴望落空,感觉到渴望的痛苦依然是甜蜜的。——泰戈尔《情人的礼物》

86、生与死只是脚下的奴仆。——泰戈尔《被俘的英雄》

87、最伟大的科学,永不满足于无知,怀疑的种子,它在强者的心目中比信心更有生殖力。——《罗曼·罗兰回忆录》

88、儿童受教育的环境,应当是在一个以人的爱为指导精神的天地里。——《泰戈尔评传》

89、思想家是主动的,梦幻家是被动的。——雨果《海上劳工》

90、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91、财富在于使用,而属于享受它的人。

92、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93、我好比一个筛子,随便你把什么垃圾倒到我身上来,我总能给你筛出歌来。——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94、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95、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96、人的善意是可信可喜而不可依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