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范文
时间:2023-04-04 00: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柳永词两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一幕繁华,一场凄清
柳永的词反映了北宋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了离愁别绪,也表达了失意文人的感受。《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分别有两种不同的主题。《望海潮》是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词,《雨霖铃》则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两种思想情感交织的词。为了营造两种不同的意境,作者罗列了两个不同的意象群。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自古是繁华之地。为了表现这一繁华,在《望海潮》这首词中,作者罗列了这样一个意象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罗绮等。作者通过华丽的语言、夸张的描写,将杭州当时的市容真实再现,繁华景象跃然纸上。
而《雨霖铃》是作者功业无成,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时写下的。作者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来营造离别的氛围。“寒”写秋日傍晚天气清冷,“凄切”的蝉声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长亭”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固有意象。王褒说“长亭送故人”,李白说“长亭更短亭”。作者延用这一意象,与“骤雨”构成了一幅秋天黄昏送别图:暴雨初歇的秋天傍晚,作者面对着十里长亭,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雨霖铃》下片的意象集中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二、一声赞美,一段伤心
这两首词在意境上的差别,是由作者情感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写《望海潮》时,柳永青春年少,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这首词中,作者赞美了杭州的美景,描绘了百姓欢快、国富民安的游乐图和官员的行乐图,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感。而《雨霖铃》则抒发了离别时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情感和个人功业未成、漂泊江湖的愤懑与无奈,同时把离别之情推向了。情感反差如此大的两首词,我们却发现作者选择了两种一样的意象:一个是柳,一个是酒。
“杨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起,就因契合了人间的忧愁与相思而成了离别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意象。温庭筠有“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句句寄托着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面对岸上的杨柳,离愁更甚。《望海潮》中也出现了柳这个意象,“烟柳画桥”。在这首词当中,如烟的杨柳不再是折柳惜别之意,而是繁华景象的一部分,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之一。
篇2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优化整合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1)“造物”一词在此应作何理解呢?它到底有情无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鉴赏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外杂咏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1)诗句“我与山灵相对笑”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则徐禁烟有功,却被贬伊犁,西行途中他写了这首写景抒情之作。请简要分析他的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曲玉管柳永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1)从词中的“凭阑久”、“忍凝眸”、“思悠悠”、“雨恨云愁”等等词语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夏景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1)苏轼的词,一般认为是豪放词,从这首词来看,是何种风格的词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品格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②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真珠:即珍珠。②都来:即“算来”。
(1)“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在我们所学的高中课本中,有一个词人就化用了此句,那是谁化用了呢?其化用句子是哪句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以及全词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寒山是唐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这首诗恰恰是通篇句首都用叠字,并且变化多姿,试分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①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城中增暮寒。
【注释】①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②林表:林梢。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1)这首诗用字非常生动,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②接舆,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这里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接舆相比。
(1)“墟里上孤烟”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点化而来。比较这两句诗在表达技巧和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菊③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1)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画菊》诗中加点词语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蚕妇吟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这两首诗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反映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水”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象征意义?
篇4
一、比较提问,增强鉴赏思维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巧用比较提问,引导高中生比较思考不同对象的异同点,可以实现鉴赏思维质的飞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创作于被贬黄州期间,其写景、怀古、抒怀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代表了苏轼豪放雄浑之词风。笔者在课堂拓展延伸部分采用了比较式提问的方式:“苏轼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为例,请比较鉴赏两首词的不同风格。”笔者引导学生将该词与柳永婉约缠绵的《雨霖铃》从题材、主题、技法、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在把握探究方向后积极思考:“我认为《雨霖铃》主要写作者与恋人离别的情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借景怀古。”“我认为《雨霖铃》的景是凄清的,抒发的是难舍之忧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通过缅怀英雄来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抒发想建功立业的壮怀。”“我认为《雨霖铃》的主要特色是情景交融,而《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了对比、用典。”“我认为两首词都有情景交融的技法,而柳词中还有虚实结合。”……学生在两首词的对比阅读中争鸣,于相互思维碰撞时深入诗词的情境,揣摩其异同点,每个学生都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其鉴赏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教师巧用比较提问,也要考虑文本特点及学情,让高中生通过难易适中的比较提问,在比较中走入文本情境,在鉴赏思维碰撞中融化冰冷的文字,在感受文本意境、作者意趣,升华自我情感之际,个人鉴赏思维能力必然会增强。
二、选择提问,培养判断思维习惯
据调查,一部分高中生在面临选择时判断思维混乱,新课标为高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带来了新思路。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依据文本创设的情境,巧用选择提问,引导高中生在理解、分析、评价以及推断问题后,选择最优化的判断思维,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苏教版高中语文《祝福》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的艺术形象,笔者为了引导所教学生挖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设计了选择式提问,让学生在辩论中培养判断思维:“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寂然死去了,死因是什么?你认为她是自然死亡,还是自杀,抑或是他杀?”“我认为是他杀,是柳妈杀死了她。”“我反对他杀的观点,柳妈很善良,从不杀生。”“我认为她沦落成乞丐落魄地乞讨,但没人可怜她,她那时都没有自杀,因此她是在寒冷的夜里饿死、冻死的,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最大。”“我认为是自杀,她问过人死以后有没有魂灵的问题,说明她曾经想过自杀。”“我反对,她去捐门槛赎罪,说明她向佛,不会自杀的,而且她不会祝福时自杀。”“我同意,她如果要想自杀,孩子死时早就跟着自杀了。”“我觉得的确是柳妈的封建观念杀死了祥林嫂。”“祥林嫂在捐门槛后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我认为是当时的封建礼教杀死了她。”“她就是被她身边的那些自私的、冷漠的人们活活逼死的。”……学生的判断思维在其选择探究中得到了培养。
高中生判断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选择提问也并不意味着是教师口中的“是不是”。只有真正的巧妙提问,才能让学生在分析鉴别问题后,做出科学的判断,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为语文课堂注入个性的智慧,并利于他们判断思维习惯的培养。
三、层进提问,强化深刻思维力度
高中教学艺术讲究缘事析理、缘景明情。教师据此可以巧用层进提问,将自己设置的各个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抽丝剥茧中走进文本,解决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其获得层进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其思维的深刻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雨巷》一文为中国新诗领域树立了丰碑。为了引导学生走进这首幽怨而凄美的诗歌意境,去体会戴望舒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笔者设计了层进式提问:“同学们朗读后觉得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忧伤。”“幽怨。”“凄清。”……学生纷纷回答。“戴望舒在这首诗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或含义?作者将意象叠加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作者借此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自主探究。“我觉得意象有雨巷、姑娘。”“我认为还有油纸伞、丁香、‘我’。”“对,还有篱墙。”学生找出物与人两类意象后,开始进一步探究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我觉得油纸伞的特点是复古、怀旧。”“我认为雨中的油纸伞朦胧,神秘。”“我认为雨巷是寂寥、悠长、幽静的,若在雨中,就有朦胧之美。”“我认为丁香、姑娘都是美丽、高洁的象征。”“我认为还有愁怨的特点。”“结合背景,我认为作者抒发的是失恋的痛苦之情。”“我认为诗传达了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学生由浅入深,聆听诗人内心的声音,深入理解诗歌意蕴,其思维逐渐趋于深刻。
可见,教师巧用层进提问,更容易落实新课标教学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在自学、伙伴合作探究中都有问题可以思考,有契合自己学习实际的问题可以回答,在强化深刻思维力度时,也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四、剖析提问,提高抽象思维水平
高中生认识事物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若想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则需要他们抽象思维的参与。而高中教师巧用剖析提问,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探究问题时,可积极调动他们的抽象思维,由表及里地挖掘问题的实质,实现自我认知的升华。
苏教版高中语文《虞美人》一文,历来被誉为“词中之帝”,笔者抓住该词中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愁”字,设计了剖析式提问。“同学们朗读后最喜欢词中的哪句话?请找出这首词中的关键词。”学生自主朗读后,踊跃回答:“我喜欢最后一句。”“我也是,我认为关键词是‘愁’。”……“既然该词的词眼是‘愁’,请同学们找出李煜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愁?”学生继续探究:“作者回想起皇宫,想起锦衣玉食的生活及后宫嫔妃,我觉得这是抒发了对往事的哀愁。”“我觉得李煜此时成为阶下囚,想到以前真正的自由,因此哀愁、苦闷。”“词人不堪回首,在月明之夜想到南唐,而复国无望,我认为他抒发的是亡国之愁。”“雕栏玉砌还在,朱颜改变,是指国家灭亡,抒发的是亡国之愁。”“我还有补充,李煜的容颜变了,国家不在了,此人的地位变了,感受也变了,我认为他传达的是物是人非之愁。”“我认为月代表思念,词人还抒发了思家之愁绪。”学生剖析诗词以悟词情,其抽象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发展。在所有问题解决的那一刻,仿佛感受到李煜心底涌动起伏的情感激流正蓄势待发。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解决问题远不及提问的意义重大,高中语文教师巧用剖析式提问,能集中学生分析问题的注意力,还能撩拨所有学生的抽象思维之弦,引领其由表及里地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弹奏出一曲曲灵活与有效兼备的耐人寻味的和谐乐章。
篇5
关键词 柳永 年少轻狂 失落 伤感
柳永,较早对宋词进行革新的词人,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勿庸置疑的。当今学者对他的研究是十分全面的:身世、题材、章法、风格等都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研究的对象逐渐向细节蔓延。比如,现在较流行的对作品意象的探究。笔者认为,细节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细节往往能够揭示出一些本质的东西。从细节入手,往往能够窥出作家思想深处的某些角落。
在细节研究领域里,除了最常见的意象研究,还包括对于某些独特而惯用字眼的研究。一些字眼较为频繁地出现在某位作家的创作中,这绝非偶然。这体现出作家对该字眼的由衷喜爱。而这种喜爱,恰恰是作家创作心态的无意识流露。本文对柳词创作中较为惯用的“狂”字进行研究,以期对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有所帮助。
一、前代之“狂”
“狂”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较早。
《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何晏集解:“包日:‘狂者进取干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时多进退取其恒一。”’朱熹集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由此可知,儒家视野中的“狂”,乃是生命个体对自我的一种期待,是一种自信,甚而自负的心理状态。
《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史记・宋世家》中记载箕子,纣亲戚也。……纣为,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
由此可见,与儒家积极进取不同,面对乱世,另一些人采取佯狂避世的态度。接舆与箕子之“狂”,更多体现出对世道人心的一种痛心疾首,愤激无奈。是个人价值与社会现实发生抵触,矛盾不可调和,理想最终失落,所采取的一种处世方式。一种类似于自我放逐的苦闷宣泄。同时也更多带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意味。
之后文人笔下的“狂”更多继承了接舆与箕子这一传统。借“狂”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生不如意的内心苦闷。被称为唐诗“双子星座”之一的杜甫,诗歌中较多使用“狂”意象。诗句如: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与尽,回首向风飙。《官定后戏赠》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另外,白居易诗句:
暂停杯觞辍吟咏,我有狂言君试听: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
二、柳永之“狂”
作为对宋词进行较大革新的第一人,柳永对词从题材、手法、风格各方面都有所突破。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在词中表现出自我的个性。一般都认为,性情之词到苏轼才出现。而实际上,柳永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年少时的自负轻狂、落第后的失落、爱情中的沉迷、宦游羁旅中的寂寞失落等等,都在词中得到鲜明的体现,他的词,已经可以算得上“性情之词”了。
柳永词中“狂”,更是其人生不同阶段典型心态的真实体现。具体而言。其词中之狂有如下几种表现:
1、抒发青年时期的年少轻狂、狂妄、狂放不羁、纵情任性。多用“狂心”、“狂醉”、“狂踪”、“狂游”、“疏狂”等词来表示。
柳永出身于仕宦之家。家庭条件优越。富足的生活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满足,加上柳永诗人的浪漫性情。他在青年时期,参加科举之前,曾有一段冶游生涯。而他当时的目的地是汴京。即当时的都城。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大都市。而汴京更由于政治原因,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垂髫之童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建国初期,承平日久。天下无事。宋太祖赵匡胤鼓励石守信等“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终天年”。当时的目的虽然是“杯酒释兵权”,结果却助长了自上而下奢侈享乐的风气。许多官僚养尊处优,畜妓成风。上行下效,一般市民也养成追欢逐乐,乐此不疲。市井之中,妓院林立。“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置身于富庶繁华、声色犬马之地。年轻而热情的柳永很快就融入其中。谁不珍惜短暂的青春时光?何况浪漫多情的才子词人。“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样的句子,也并非只有韦庄才吟得出。而柳永卓越的音乐才华,更使他与歌妓的相处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而又充满艺术情调。在繁花似锦的都市中。在盈耳的丝竹声中,在女人的翩翩舞姿中,柳永渡过了人生中最轻松,愉悦的美好时光。他有很多词表现他青春挥霍的生活。如《昼夜乐=》(秀香家住桃花径)、《长寿乐》(尤红船翠)两词,
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洞房饮散帘帷静。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八嘉景。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
尤红珊翠。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解严妆巧笑,取次言谈成娇媚。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
情渐美。算好把、夕雨朝云相继。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两首词中,都用到“狂心”这一词汇。而“狂心”,确切的说,是青年柳永对世俗生活的种种迷恋。既渴望有美貌、可意的人儿相伴,过着如胶似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同时,对自我价值充分肯定,认为独占鳌头指日可待,功名也唾手可得。《长寿乐卜词中,更设想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美好图景。因此,总的来说,狂,表现的是充满活力与冒险精神的柳永对圆满生活的种种美好憧憬。结合词人以后的人生历程来看的话,就颇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了。
2、宣泄人生失意后的懊恼、失落。在词语组合上,仍然用疏狂、狂游、狂踪等。但在具体写作中,往往是通过对往昔的回忆以衬托现在的痛苦、寂寞情绪。常用“恋”、“念”、“昔”等领字以表明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 与眷恋。柳永在多次科举失利以及干谒无路之后,陷入人生的低谷时期。他过着长期的宦游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在为数众多的羁旅行役词里,柳永用“残月、残雨、残叶、断云、断鸿、断蓬、断梗、孤馆”等意象表现漂泊、孤寂、绝望等悲剧情感。在这一时期的词里,读者看到的,已不是青年时期满怀雄心与欲望的柳永,而是历经人世风霜,失意落魄的柳永。他已经从少不更事。变得成熟内敛,也充满了人世沧桑的韵味。此时的作品如《宣清》(残月朦胧):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虹、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翩,歌珠贯串,向玳宴前,尽是神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帷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甚时重恁。
柳永的思想与人格是十分矛盾的。他虽然写过“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这样“愤世嫉俗”的话,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忽略他对功名的渴望。何况。他作《鹤冲天》词是在特殊情境之下。是在自信满满却遭受失败之后,是渴望功名而又无法得到的酸葡萄心理在作祟。事实证明,柳永在科举失利之后,并没有完全与科举绝缘。而是又多次应举。而且四处干谒权责,为自己的功名做了很多努力。在他及第和做官之后,表现出积极的政治热情与精明才干,并写过类似于《煮海歌》这样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柳永对政治、功名的追求是勿庸置疑的。但同时,柳永的身上除了传统封建士大夫的“兼济”的思想之外,还由于长期受到市俗生活的浸染,而形成的耽于享乐、玩世、叛逆的心理。这使得他在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较长一段时期里,表现出对功名、理想的怀疑、淡漠。更使得他在众多词作中,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近似于模式化的思想情绪:理想仍然渺茫,与亲人长久分离,客况寂寞,往昔的欢乐再次浮上心头。也只有对昔日的回忆才能给心灵以些许慰藉。《宣清》(残月朦胧)就是典型。词的上阙极写孤馆难眠、客况寂寞。“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一句。承上启下,下阙自然转入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他所回忆与眷恋的,正是青年时期对酒当歌、狂放不羁的流金岁月。当然。还有人到中年后永远失去的年轻人的朝气活力、风流自负。过去与现在的交织、变幻,鲜明的体现出柳永的矛盾心理。他在孤独地咀嚼眼前的苦涩时,把对往日的回忆当作惟一的蜜糖。
3、描摹风雨落叶等自然物的状态,表现词人敏感与伤感。如其代表性作品《临江仙》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萧条。牵情寄恨,争向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这首羁旅相思词。以深秋夜景烘托渲染词人孤寂、凄凉之情。对于诗词而言,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冷风、疏雨、秋声、败叶、寒漏、孤帏、泪烛,诸多意象叠加。奠定了整首词浓厚的凄楚、悲凉情调。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千古悲秋主题。“草木摇落”道尽秋天的萧瑟。而柳永“秋声败叶狂飘”,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表现出落叶的姿态,更刻画出词人的心态。
钟蝶在《诗品序》中指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自然万物对人类情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生性敏感的词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感触比常人更为细致入微。自然界细小的声音与状态,在词人笔下,会被放大很多倍。因此,作为抒情文学的诗词,其中的自然景物。包括字眼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作者心理的印记。而这首词中“秋声败叶狂飘”,一“狂”字,一字千金。写出自然景象对于词人而言,既触目又惊心。这给读者以鲜明的感触:秋风横扫落叶,落叶风中飘零。秋风秋雨中摇摇欲坠的落叶正如同身世飘零的词人,孤苦无依,只能被命运之手推着前行,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这一感触,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词人写作时的极度悲伤、绝望的心理。因此,这一“狂”的运用。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摹,而是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词人的创作心态。
篇6
1
说到词曲的演变,不能忽略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柳永之词,以其市民的情调,娴熟的手法,谐婉动听的音律,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曲的一种先导。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以还乐语所自出。……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解元)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
苏轼、辛弃疾之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境界,融汇力极强的语言,阳刚之美为主的风格,同样成为曲的一种先导。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云:“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盖士尝云:东坡之后,便到稼轩。兹评甚矣。”由此看来,苏辛词与元曲正是一脉相承的。(注:以上问题,可参拙文《从词到典——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苏轼、辛弃疾之外,其他有关词家的影响,也不应当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为。
田为,字不伐。政和中与万俟咏(字雅方)同供职大晟府,“众谓乐府得人云”(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宣和八年(1119)八月为大晟府乐令。精通音律,擅长瑟琶。有《@①呕集》。万俟咏有侧艳之词,田为与他有所不同,故王灼云:“田不伐才思与雅言抗行,不闻有侧艳。”(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田不伐的词在金代颇有影响。元好问有《世宗御书田不伐望月婆罗门引先得楚字韵》诗,可见金世宗完颜雍爱好田不伐词,因而亲笔书写。元好问本人亦有《婆罗门引·望月》词,从其内容看,受到田不伐词的影响。
元好问另有《品令》词,自注:“清明夜,梦酒间唱田不伐‘映竹园啼鸟’乐府,因记之。”既然梦见唱田不伐词,可见实际生活中唱田词是确有其事的。
到了元代,田不伐的词仍然很有影响,特别是在音律方面,仍然被词曲家们奉为楷模。白朴《水龙吟》(彩云萧史台空)小序云:“幺前三字用仄者,见田不伐《@①呕集》,《水龙吟》二首皆如此。田妙于音,盖仄无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协。云和署乐工宋奴伯妇王氏,以洞箫合曲,宛然有承平之意。乞词于余,故作以赠。”可见当时《水龙吟》词尚能演唱,而且音律仍以田不伐之作为准。
元代有不少曲家创作《正宫·黑漆弩》(或作《鹦鹉曲》),而且都押“鱼模”韵。这一创作热潮,或曰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或曰由田贲《鹦鹉曲》而起,是有争论的。
说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的是卢挚(约1242—约1314)的《正宫·黑漆弩》小序:“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韵,寄蒋长卿佥司、刘芜湖巨川。”曲云:“湘南长忆蒿南往,只怕失约了巢父。舣归舟唤醒湖光,听我篷窗春雨。故人倾倒襟期,我亦载愁东去。记朝来黯别江滨,又弭棹蛾眉晚处。”
而白贲(字无咎,约1270-1330前)有《正宫·鹦鹉曲》一首,实系《黑漆弩》,因首句为“侬家鹦鹉洲边住”,遂改为《鹦鹉曲》。
冯子振(1257-1337后)《正宫·鹦鹉曲》序云:“白无咎有《鹦鹉曲》云:(略)余壬寅岁留上京,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相从风雪中,恨此曲无续之者。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字,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诸公举酒,索余和之,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
有学者评卢挚《正宫·黑漆弩》云:“此曲原唱,即冯子振所称白贲《鹦鹉曲》,疏斋以为田词,似偶误记。……无咎曲亦传唱当时,或误属不伐。”(注: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案上述各曲之外,王恽(1226-1304)亦有《正宫·黑漆弩》之作,并在序中提到当时已有一首出现“江南烟雨”词句的《正宫·黑漆弩》。今人李昌集据此及其他有关材料,判断《正宫·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并非白贲所作(注: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560页。),是有相当道理的。
这里还可以补充两条材料。
一是姚燧(1239-1314)有《黑漆弩》,与卢挚之作用韵相同。小序谓丁亥年听人歌《黑漆弩》而作。丁亥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其时白贲只有十几岁,姚燧所听不可能为白贲之曲。
二是刘敏中(1243-1318)亦有《黑漆弩》二首,所用韵与卢挚之作相同。刘敏中所作,亦未必在白贲所作之后。
由此看来,田不伐的《黑漆弩》在元代确曾传唱,卢挚《正宫·黑漆弩》的原唱是田不伐的《黑漆弩》,大约是不会错的。白贲《正宫·鹦鹉曲》可能也是受了田不伐之作的影响,而它自身也曾产生影响那是下一步的事了。
2
在词曲演变的过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金代歌者,屡见于文人吟咏。元好问《仆射陂醉归即事》:“醉踏扁舟浩歌起,不须红袖出重城。”自注:“是日招乐府不至。”可见平日招歌者乃是常事。《闻歌怀京师旧游》:“楼前谁唱绿腰催,千里梁园首重回。记得杜家亭子上,信之钦用共听来。”这里的“杜家”,指杜仁杰,他是诗人,又是散曲家,所作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是十分有名的;“信之”即麻革,“钦用”即李献甫,都是当时的诗人。《赠绝艺杜生》:“迢迢离思入哀弦,非拨非弹有别传。解作江南断肠曲,新声休数李龟年。”《杜生绝艺》:“杜生绝艺两弦弹,穆护沙词不等闲。莫怪曲终双泪落,数声全似古阳关。”这些艺人所弹唱,大多是词,也可能包括曲。
歌者对文人的创作,不止是被动地演唱,他们对于演唱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他们对于听众审美需求的了解,有时还会对文人的歌词创作起引导作用。如蔡松年《雨中花》(忆昔东山)序云:
数日来,蜡梅风味颇已动,感念节物,无以为怀,于是招二三会心者,载酒小集于禅坊。而乐府有清音人雅善歌《雨中花》,坐客请赋此曲,以侑一觞。情之所钟,故不能已,以卒章记重游退闲之乐,庶以自宽云。
一方面是词人有了郁勃于胸的感情,一方面艺人又具有这样的演唱优势,二者结合,声情匹配,便产生了这首词。
元代有关歌者特别是女歌者的记载更多。从夏庭芝《青楼集》可以看出,这些女艺人能歌词,能歌曲,有的还能作词,能作曲,因此她们在词曲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显著。
能歌者如解语花:“尤长于慢词”。曾在卢挚、赵孟fǔ@②等文人聚会上演唱元好问所作《骤雨打新荷》。小娥秀:“善小唱,能慢词。”宋六嫂:“小字同寿。元遗山有《赠bì@③篥工张嘴儿》词,即其父也。宋与夫合乐,妙入神品,盖宋善讴,其夫能传其父之艺。”王玉梅:“善唱慢词,杂剧亦精致。”李定奴:“歌喉宛转,善杂剧。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这两位既善唱慢词,又善演杂剧,属于词曲兼精的人才。
能歌兼能作者如梁园秀:“歌舞谈谑,为当代称首。喜亲文墨,作字楷媚;间吟小诗,亦佳。所制乐府,如《小梁州》、《青歌儿》、《红衫儿》、《@④砖儿》、《寨儿令》等,世所共唱之。”张怡云:“能诗词,善谈笑,艺绝流辈,名重京师。”曾即席歌金人蔡松年《水调歌头》词,又曾即席作北曲《小妇孩儿》。珠帘秀:“著名杂剧演员,又作有散曲小令《双调·落梅风·答卢疏斋》、套曲《正宫·醉西施》。刘燕歌:“善歌舞。”曾即席作《太常引》词。张玉莲:“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韵唱之。丝竹咸精,pú@⑤博尽解,笑谈,文雅彬彬。南北令词,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曾即席作小令《折桂令》。
《青楼集》之外,有关元代歌者的材料还有很多。如关汉卿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写谢天香能随口将柳永的《定风波》词曲“歌戈”韵改为“齐微”韵歌唱,而十分妥贴自然。谢天香在剧中是宋代人,但实际上是元代的写照。这也是元代歌者艺术修养的一个生动例证。
总之,在词曲演为发展过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一是唱,二是作。所谓唱,指的是这些歌者既能唱词,又能唱曲,促进了词曲的交流和演变。所谓作,一方面是歌者当中有的人自己能够创作,但更多的是歌者的演唱需求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文人有很多词曲作品,就是应歌者的要求而作的,前引蔡松年、白朴、冯子振诸例均是如此。文人的创作,经过歌者的演唱,迅速传播开来,又促进了社会对词曲的需求。元曲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之文学,同时也是一代之音乐,作为中间环节,广大歌者实在是功不可没。
3
在曲已经占据歌坛主导地位的时候,一部分词仍在传唱。燕南芝庵《唱论》说:
近出所谓“大乐”,苏小小《蝶恋花》,邓千江《望海潮》,坡《念奴娇》,辛稼轩《摸鱼子》,晏叔原《鹧鸪天》,柳耆卿《雨霖铃》,吴彦高《春草碧》,朱淑真《生查子》,蔡伯坚《石州慢》,张子野《天仙子》也。
这里说到的“苏小小《蝶恋花》”,实为北宋词人司马yǒu@⑦之作。因此这里提到的十位词人,北宋五位(张先、柳永、晏几道、苏轼、司马yǒu@⑦),南宋两位(辛弃疾、朱淑真),金朝三位(蔡松年、吴激、邓千江)。这可以说是体现了南北的融合,也证明元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宋金词的艺术滋养。
这一组“大乐”之所以受到金元人的重视,不仅由于它们的作者知名度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不仅由于它们文辞的优美,可以作为创作的楷模;同时也由于它们音律上的成功,可以作为演唱的典范。
我们知道燕南芝庵《唱论》曾对十七宫调的声情作了描述,如“仙吕调唱,清新绵远”,“大石唱,风流蕴藉”,“双调唱,健捷激袅”,“南调唱,凄怆怨慕”,等等。这一描述在演唱实践中是得到了某种程度体现的。
上面一组“大乐”,《乐府阳春白雪》对其中五首注明了宫调:《蝶恋花》为商调,晏叔原《鹧鸪天》为大石调,柳耆卿《雨霖铃》为双调,朱淑真《生查子》为大石调,张子野《天仙子》为中吕调。
我们试看传为苏小小所作,实为司马yǒu@⑦所作的《蝶恋花》: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彩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俞陛云评此词:“琢句工妍,传情凄惋。”(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这首词演唱起来,确实可以是“凄怆怨慕”。再看晏叔原《鹧鸪云》: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gāng@⑧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朱淑真《生查子》: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前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曰:“词情婉丽。”后一首,《古今女史》评曰:“曲尽无聊之况,是至情,是至语。”这两首词演唱起来,确实也可以是“风流蕴藉”。
以上这些典范之词的唱法,作为一种艺术积淀,可以影响、可以融入曲的唱法。试看燕南芝庵《唱论》所记载的:
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杳子》,彰德唱《木斛沙》,陕西唱《阳关三叠》、《黑漆弩》。
这里提到的《摸鱼子》、《生查子》,都在前述宋金十“大曲”之中;而《黑漆弩》则显然与田不伐之词有关。
当然金元人演唱的,并不都是知名作家的词,也有其他作家甚至无名氏的词。元人张翥《南乡子》序云:“驿夫夜唱《孤雁》,隔舫听之,令人凄然。”并形容其演唱效果是:“野唱自凄凉。一曲孤鸿欲断肠。恰似《竹枝》哀怨处,潇湘。月冷云昏觅断行。”这里所说的《孤雁儿》是词调,即《御街行》。《花草萃编》据杨shì@⑨《古今词话》引无名氏《御街行》: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词咏孤雁,词牌因之改为《孤雁儿》。这首词情感质朴,语言通俗,上下片浑然一体,显示出与曲相近的特征。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金元时代词曲的并存、交流、融合、演变,是通过各种渠道,由士大夫和民间的作者、歌者,由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完成的。周德清《双调·蟾宫曲》写道:
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飞去如何?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
作者、歌者、欣赏者、评论者互为知音,其结果,是造成了可与唐诗、宋词媲美的一代之文学,一代之音乐,留下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辉煌的一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艹下加汗
@②原字兆加(页繁体)
@③原字咸下加角
@④原字扌加只
@⑤原字艹下加捕
@⑦原字木加(酉下加灬)
篇7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 艺术专业 语文课堂教学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向传统的智商测试进行了挑战,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1]
1.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六种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将是 21 世纪的主流思想之一。[2]
(二)多元智能对教育的启示
1.改变传统观念,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学生运动能力比较发达,承认人的智力优势的差异,就可以在教学中更加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念是: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潜能,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优势智力领域迁移到其它弱势智力领域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教学方法,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倾向。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观察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优势智力领域迁移到其它弱势智力领域中。
3.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优化学生的培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可造之材,每个人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加以良好的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优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再用标准化的分数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即智力强项和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的教育。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在艺术学校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个性、认知、受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与普通专业类学生不同的特殊性。他们从小学习音乐、舞蹈、绘画、戏曲和曲艺等专业知识,从智力开发上,右脑更多地接受了锻炼。所以,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记忆力强、感情充溢,同时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与较强的自我意识。但专业课的学习无疑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这就导致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弱,文化积淀不足。
由于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相对于专业课来说普遍对于文化课不是很重视,因此,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让学生感兴趣,进而愿学爱学,就需要教师革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创设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情境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就是普通日校学生都会兴趣缺缺,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更何况是性格活跃个性突出的艺术类学生呢?因而,在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堂上,就需要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诗词鉴赏教学中,关于诗歌的意境和风格的赏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抽象概念,不要单纯从理论上引用王国维的“意境”说,而应该选择两首词进行比较赏析,即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布置学生挑选两首乐曲进行配乐朗诵。这一点不同专业学生又有不同要求:对器乐专业的学生要求是自己选择两首乐曲弹奏并录制下来带到课堂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选择适合的乐曲带到课堂即可。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学生为了选择合适的乐曲朗诵,首先就要认真揣摩两首词的内容,对词的意境进行初步意义上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再从他们喜欢的角度去选择相应的乐曲:柳永的词比较伤感凄恻,乐曲适宜于悠扬婉转悲伤的风格,很多同学选择了古筝曲《湘妃泪》;而苏轼的词比较慷慨豪放,乐曲适宜于大气磅礴的风格,同学选择了古筝曲《将军令》,钢琴曲《蓝色多瑙河》,还有的同学选择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然后通过课堂上大家的展示和朗诵,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乐曲和词作内容的结合是否合适,在形象的意义上理解了“意境”和“风格”这样抽象的概念。实验证明,在学生进行乐曲的选择这个环节上,学生投入了难以想像的热情。这就是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从音乐智力的角度进行个体智力的挖掘和引导。[3]
2.创设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师生活动方式
在多元智力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力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力的组合,而基于发展潜力的多元情景化作业则为学生发展智力强项改善智力弱项创设了新的空间。在语文课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常用的有讨论、辩论、演讲、日记、书评等。而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由于其专业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把语文课与学生们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多项智能。如前面说的通过鉴赏音乐来感悟“意境”。下面举我在教学中的尝试为例:
针对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舞台戏剧影视化妆造型、灯光音响、美术设计),我在教授《黛玉葬花》一课中,设计了音画欣赏、合作探究、实践设计等活动,并纳入课程学业评价中。①音画欣赏:同学们事先查找了《红楼梦》的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通过剪辑和整合,我们制成了PPT,在课堂上播放出来,有助于他们直观的感受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而把握难以言传的《葬花吟》这一经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②合作探究:我让同学们按照专业方向分成三个小组,探究话题为通过赏析《葬花吟》讨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而按照各自的专业方向设计出林黛玉这一人物在舞台上的造型、出场灯光、舞台背景等。实践证明,这一活动的设计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她们在课外查找了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带到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是热情高涨的讨论,达成共识后,推举出组长拿着各自小组的意见在三个小组之间进行积极探讨辩论,三个小组相互合作,最后拿出一个同学们设计的《黛玉葬花》的舞台效果设计来。③实践设计:通过前面两个活动,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把握了《葬花吟》的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地位及其思想内涵,较好地学习理解了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可以说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么,这个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有点倾向于是课业评价了。这个活动就是刚才合作探究活动的延伸:让同学们将在谈论辩论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运用到专业设计上。这堂课的作业是:如果需要你来设计黛玉葬花这一场舞台戏剧的演出,舞台效果或是灯光效果或是人物造型你会怎样设计,说说想法和理由。要求在课上说出设想和理由,课下通过绘画、电脑、或是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以此作为课业评价。
总之,作为教师,只要掌握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能够联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智力特点,认真思考,努力去做,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三)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学业评价
多元智能对学生的评价是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的科学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法:1.编制学生行为日志。教师可以定期绘制学生成长进步的行为曲线,以便掌握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2.编制非标准化测验题。如成语抢答、演讲辩论、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音乐等,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智能焦点。3.学生访谈。定期地与学生会面,讨论其在学业上的进步、兴趣所在、目标,及其他相关问题。
三、基于探索实践的思考
借鉴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为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打开了思路,不论是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还是活动设计,都极大调动了教师智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鉴过程中,教师必须牢固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惟其如此,才能有机巧、有深度,体现语文学科特色,满足学生需求。
结束语
艺术专业的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果教师的教学策略随波逐流,不独具特色,那么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智力倾向,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教师,只要我们抱着赏识鼓励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充分发现和调动他们的多种智力,就一定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法取胜。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
[2] 祝智庭 钟志贤著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篇8
关键词: 鸳鸯 解读 古诗词
鸳鸯是人所共知的一种水鸟,提起此种水鸟,总是令人不自觉地生发绯想。该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合成后统称鸳鸯,亦可称雄鸳鸯、雌鸳鸯。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中,鸳鸯鸟被描述为爱情忠贞的象征,古典诗文多有歌咏,许多刺绣、年画、剪纸、花鸟画等也常以此鸟取材,往往能起到意在言外之功,一种甜蜜的、令人向往的爱情伊甸园仿佛就在眼前。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心理意义已经融于我国人民的潜意识里,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例如一些婚介机构起名“金鸳鸯”,就具有代表性。
《诗经·小雅》最早赋予了鸳鸯鸟象征美好婚姻的涵义:“鸳鸯,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对本诗旨义的解释主要以明人何楷为代表:“以《白华》之诗证之,其第七章曰:‘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是诗亦有‘在梁’二语,词旨昭然。诗人追美其初昏。凡诗言‘’者六,其以雌雄连言者,惟‘凤凰’及此‘鸳鸯’耳。”清人姚际恒、方玉润都赞同何说,认为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理解而言,这一说法更通达,可解作贺婚诗,前二章赞美男女双方才貌匹配,爱情忠贞;后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满,无疑更贴近诗旨,更容易为民间接受。
汉代无名氏绝句云:“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汉乐府经典《古诗十九首》有:“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中学经典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可见,至迟在汉代鸳鸯已经被赋予了恩爱夫妻的寓意,历代虽多有生发,但恩爱夫妻、寄托夫妇相思等与此相关之意始终占据主流。
成为一种典型化原型之后,鸳鸯便走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民间女红刺绣鸳鸯戏水以寄托情思,鸳鸯图案出现在被褥(鸳鸯被)、枕头(鸳枕)、裙衫、发结(鸳鸯结)、屏风(鸳屏)、帷帐(鸳帐)、鸳鸯锦、绣鞋(鸳履)等器物上,在诗歌也多有表现。
到宋词兴盛起来后,受词为艳科的影响,作为寄托女性柔思的鸳鸯更是大量进入词境,经过巧手刺绣的五色鸳鸯“浮游”在美人的金莲上,随着步履轻摇,凌波微步,仿佛一对鸳鸯前后错综抚偎着,悠闲地在湖中浪漫。这些题材也是花间派的上手戏,波及两宋,影响深远。其意蕴远远超出了鸳鸯鸟的生物本义。在此摘举几例: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周紫芝《鹧鸪天》:“花褪残红绿满枝。嫩寒犹透薄罗衣。池塘雨细双鸳睡,杨柳风轻小燕飞。人别後,酒醒时。午窗残梦子规啼。尊前心事人谁问,花底闲愁春又归。”《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书下注释“双鸳”指美人的鞋子,此代指足迹。张先《鹊桥仙》:“星桥火树,长安一夜,开遍红莲万蕊。绮罗能借月中春,风露细、天清似水。重城闭月,青楼夸乐,人在银潢影里。画屏期约近收灯,归步急、双鸳欲起。”书中注释“双鸳”代指女子的鞋,因鞋上绣双鸳鸯,故云。
从上述四首词里面可以看出一个发展变化轨迹:鸳鸯(本意)双鸳(本意)双鸳(美人的鞋子脚印)双鸳(美人的脚美人本身),这样看来,后两首词中的双鸳可引申为美人本身,更能表达出词人的心意。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文本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常见,随着诗人的文学想象和词意的递延、时代的变迁等原因,往往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微妙的涵义,我们在阅读中要细心领悟。只有真正领悟了词汇的变迁历史,探微发幽,才能更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同时对充分解读文本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程俊英编.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曹旭著.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
[5]才主编.增订注释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篇9
一、就分值而言,从6分到17分不等。其中,6分的为重庆、福建两卷,7分的为湖南、广东、浙江三卷,8分的为安徽、湖北、四川、天津、山东、江西、上海、全国大纲八卷,10分的为江苏卷,11分的为辽宁、全国新课标两卷、17分为北京卷。看来,8分为常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北京卷,不妨一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秸①
张耒[宋]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⑴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⑵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其中,让我们感到出新的是13题。这道题新在要我们联系实际来谈,新在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新在分值竟高达10分。这样的题目,在来年的高考中,会不会也出现在别的试卷中,值得我们关注。
二、就作者而言,唐朝的选了杜甫、储光羲、周朴3人的;宋朝的选了欧阳修、张耒、刘敞、苏轼、黄庭坚、周邦彦、陈与义、华岳等8人的,其中苏轼、黄庭坚出现在两套试卷上;明朝的选了高启、张弼2人的;清朝的选了厉鹗1人的;上海卷从东汉时期无名氏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选了《明月何皎皎》。看来,2011年高考,宋朝诗人的诗作出现的最多。就这些诗人而言,其中有好多是我们并不熟悉的。之所以选这些人的诗歌,该是为了避免被人们猜中题。就是我们熟悉的诗人,除了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外,其他的也是我们陌生的,自然这也是为了避免大家猜中题目。明白了这些,在复习备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心中自然也就有数了。
三、就题目设计数量而言,一般是两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是特例,这就是湖南卷,我们不妨一看: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虽然题目仅一个,但分值并不小,为7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答深答透,具体体现在字数上,绝对不能三言两语就完了,要尽可能多一些,具体的说该不少于五六十字。
三个题目的为北京、湖北、天津、江苏、上海5卷。其中,北京、上海各有一个选择题,其他全为主观题。
四、就设计题目所用诗歌数量而言,一般是用一首诗歌,有时候也用两首。用两首的时候,其实是要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如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我们回答同中之异,湖北卷给的刘敞的《登城》和苏轼的《望湖楼晚景》,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是在楼上观览雨景,也就是说属于同一题材。但这并不是说在所写内容、写法、风格等方面没有区别了。现在就是要我们回答这些不同。怎样回答呢?最为重要的还是去认真阅读所给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给以比较,找出其不同,诉诸成文。大家不妨仔细研究下面的参考答案,看一看,想一想,肯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参考答案】
(1)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 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现其壮观。
五、就题目设计类型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求我们回答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安徽卷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福建卷要求“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广东卷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江苏卷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江西卷要求“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国大纲卷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全国新课标卷要求“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山东卷问“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但毕竟是可以分类的。平日我们作一梳理,知道有“思念、愉快、欣慰、悲伤、愤怒、羞愧、自豪、感激、遗憾、热爱、同情”等种类。考试答题的时候,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从中选择作答。
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了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江苏卷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江西卷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全国新课标卷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安徽卷要求“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
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有限的,我们平日也该作以整理,记忆在心,以备考场上答题调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动静结合、前后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侧面描写、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照、设问、对偶、借代等。
再从不同角度切入,对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特点进行综述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说一说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因为读懂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读不懂,那么一切还是等于零。
谈到古代诗歌的欣赏,一些同学总露出畏难情绪。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难的,只要我们能够给古代诗歌正确定位,就是古代诗歌不过是一则短而又短的特殊的文言文罢了。说短,七言律诗不过56个字,五言绝句才20个字。这么说来,又有何难?有何特殊呢?我们也谈四点,也就是送给同学们能够开启古代诗歌之门的四把金钥匙。
1.特殊在古代诗歌用的一些词语都打上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一些文化印记。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古诗一旦翻译成外文,往往就走了味。举例来说,松梅竹菊往往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也就是说古人常用其来表现志向、气节。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可在古人眼里也是有生命的,看到月亮便勾起自己的思乡思亲的情怀来,你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亮),无一不是这样。杨柳传递的则是依依惜别之情,最早《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往后王维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莫不如此。梧桐与杜鹃又都与凄凉分不开,落花与流水又都与愁绪分不开,作为候鸟的大雁又往往触动游子的乡愁。总而言之,这些表示自然之物的词语,都寄寓着一些特殊的情味,且得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认可。我们读诗注意到了这些特殊的词语,可以说也就拥有了开启古诗欣赏之门的一把钥匙。
2.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语序,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古诗中也有这些现象,但说起来应该是比这复杂得多。因为古诗特别是近体诗要讲押韵,要讲平仄,也就是说,语序要为押韵、平仄开路。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应该是“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下句应该是“一月夜飞渡镜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后两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篇10
在比较中分析意象之美。意象是意境的组成要素,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也是分析作品主旨、情感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要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就必须研究意象。而研究意象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分析法。
同一种意象,相似的寄托。中国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因此诗歌中的意象就有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比如“杨柳”,柳与留谐音,故有惜别怀远之意,依依不舍之情。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都借助于“柳”这一意象抒写情怀。
同一种意象,不同的情怀。所谓意象,就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时代不同,人生各异,当诗人们看到同一个事物时,他们自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主观感受。下面的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水送别》)。古诗词中的“水”,常用来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送别诗,都借“水”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情感却不同。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借此抒发友人离别之愁;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将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心、壮志未酬之意交织在了“宫前水”中,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在比较中领悟情感之美。“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正由于人的思想各异,在面对同一种题材时,诗人们才会产生不一样的智慧火花。“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如此,诗人们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轨迹,才形成了鞭辟入里的人生感悟。
孟浩然在《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中写道:“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中的“渺茫”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同样面对送别,李颀却更多地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之情,“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细细体会,情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感,这与作者、友人当时的心境、经历、遭遇不无关系。
一位诗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方可切中要害;知人知文,才能入木三分。
当然,同一个诗人在面对同一题材时也会流露出不同的心境。陆游在《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中写道:“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这与其在《书愤》中写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句子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同中有异。两者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但仔细比较又能发现前者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后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在情感的比较之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欣赏诗人的生命之音。
在比较中赏析技巧之美。诗歌的内容短小精悍,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表达技巧或淋漓尽致或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比较阅读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运用的能力。技巧是不变的,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又是灵活的,也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摇曳多姿的技巧之美,才产生了思维碰撞的创造之美。
相似的情感,诗人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物、细节、修辞等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送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位诗人如果不加以创新,就会落入窠臼,诗作也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李白在《赠汪伦》中直抒胸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送友人》中借景抒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在《送沈子福之江东》中以喻传情――“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借酒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近的画面,诗人可以工笔描绘,可以勾勒轮廓,也可以借助修辞表现。同样是刻画庐山瀑布,李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 体现了宏大的气势,开阔的意境。徐凝则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千古长如白练飞”描绘出瀑布的形态、色彩,给人以美感。
在比较中鉴赏风格之美。诗人的性格、气质、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王维的清新秀雅、柳永的柔美婉丽、辛弃疾的“龙腾虎掷”等。我们可以比较阅读加深对其风格的理解。
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风格,当然,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时期也会体现不同的风格。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客至》中写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殴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前者体现了诗人年老时漂泊异乡凄凉、疾病缠身的苦闷,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后者却点染了静谧的氛围,表现了有客到来的喜悦,体现了清新热烈的特点,两者截然不同。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以词风富艳精工著称,但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却呈现了清新淡远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