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来历范文

时间:2023-03-21 23: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的来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通话的来历

篇1

关键词: 广东粤语 发展 岭南文化 传承保护

作为汉藏语系中汉语族声调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语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及港澳等地区应用较广泛,尤其是以广东地区最突出,并且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在当前普通话不断推广的背景之下,广东粤语正在面临较大的危机,再加上粤语中存在较多古汉语的特点,有利于对古汉语文化的研究。因此,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广东粤语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广东粤语的特性

1.1具有强势性

长久以来,粤语广泛应用于广东人的商业运作,在从古至今的商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粤语体系。同时,由于广东地区处于珠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流十分便利,粤语也借助经济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身权威的地位,从而使粤语在广东省中比其他的方言更具备竞争力,逐渐成为广东的通用语[1]。

1.2具有独特的表达体系

与其他方言相比,粤语本身具有独特的表达体系,粤语当中的口语能够全部使用汉语和粤语当中的特殊词语进行书面表达,这就使得粤语在普通话不断推广的背景下拥有较旺盛的活力。同时,粤语在正式场合进行使用之时往往应用的是现代汉语白话文的表达书写方式,与普通话相比,粤语本身的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言文分离”的情况,在进行交流时,人们往往会根据表面意思利用粤语进行表述。粤语中有很多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字,如,、、瘛⒏痢,等等。另外,粤语中虽然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字,但是其所表述的意思却有差异,如“孤寒”在粤语中的意思是吝啬,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差别。

2.普通话推广下粤语的危机

随着普通话在广东省的深入推广,逐渐减少广东省媒体中方言播音时间,增加普通话播音的时间,尤其是播放的少儿节目全部使用普通话,使得儿童、学生从小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并纳入教育教学的规划。这些措施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但是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对粤语接触的次数,导致新一代的广东人粤语能力下降,再加上学校对推广普通话实施强制性的措施,讲粤语很容易被扣除“操行分”,导致部分学生丧失粤语学习的兴趣,造成粤语的萎缩,不利于粤语的发展,甚至危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

3.保护粤语及岭南文化的重要性

以粤语为基础的岭南文化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中的戏剧、对白及唱词含有很多的粤语口语元素,而粤语中的童谣、山歌等也有较浓厚的岭南色彩。粤语在现今的语言学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并不妨碍沟通交流,而且广东省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与国外交流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不少国内外人士都在学习及使用粤语进行交流。粤语作为广东省的代表性语言,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粤语中不仅仅保留许多的传说、故事及民谣,还存在众多的信仰、活动及艺术等,承载众多的文化,一旦粤语消亡,对于我国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文化损失。因此,在普通话推广的背景之下,加强对粤语及岭南文化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4.加强对粤语以及岭南文化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4.1做好媒体宣传工作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的乡土知识及草根文化,在广东地区根深蒂固。因此,加强对粤语以及岭南文化的保护,首要的任务就是积极做好相应的媒体宣传工作,在电视节目安排方面,应尽可能地保留一定量的粤语节目,在确保普通话推广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粤语节目播出的时间,正确认识普通话推广与粤语文化保护之间的联系性,在不改变民众收视习惯的前提下,利用普通话与粤语节目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丰富民众的生活,使粤语文化与民众的关系更密切。可以在粤语节目中配置相应的中文字幕,使得不精通粤语的观众借助中文字幕了解节目所表达的信息,利用媒体的力量,加强对粤语的保护,为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4.2发挥学校以及家庭的作用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各学校逐渐将普通话作为正式的教学语言,然而,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应正确对待普通话与粤语之间的关系,国家在校园当中实施普通话推广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课堂环境,并非严格禁止学生利用方言进行交流。学校若是采取过度的措施,就容易造成方言文化的消失。因此,在加强粤语保护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上课用普通话交流,下课利用粤语进行沟通,使粤语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环境,在粤语保护的过程中,家长可多用粤语与子女进行交流,逐步培养子女学习粤语的兴趣,为粤语的传承、保护、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粤语的保护,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因此,广东省政府部门应在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措施,为粤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中不限制粤语的使用,甚至可以举办一些与粤语相关的文化活动,扩大粤语的辐射面积,使公众不仅能够说粤语,还能够深入了解粤语所代表的岭南文化,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促进粤语的发展,实现对岭南文化的保护[5]。

5.结语

由于长久以来历史因素的影响,粤语在广东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之下,粤语受到极大的冲击,面临较大的生存困境,甚至威胁到岭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应正确认识到保护粤语及岭南文化对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普通话推广与粤语保护之间的关系。应认真分析粤语保护传承中所面临的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粤语类节目播放的时间,为粤语打造良好的学校及家庭环境。同时并制定一系列的相关保护政策,使粤语及岭南文化能够实现更好的传承及保护,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杰.从粤语受到的冲击看社会与语言的共变及方言的保护问题[J].语文学刊,2011(2):34-35,45.

[2]黄必胜.粤语播音,有关商业选择无关方言保护[J].青年记者,2010(22):76-76.

[3]文雅.语及其社会族群认同感[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77-80.

篇2

其实,区分同音字,只要抓住关键,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不同意思加以运用,出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词语扩充辨析法

记住简单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对简单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复杂的词语,其简单词语中的字保持不变,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如指导区分“是”和“事”这两个同音字时,就可先用“是”组词“是非”,进而对其进行扩充:似是而非、口是心非、惹是生非、大是大非等都用“是”,而与事情相关联的词都用“事”。

二、编讲同音字笑话辨析法

笑话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把难辨的同音字放到笑话中去,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报”和“抱”时,我巧讲笑话:

某单位一批同事到外地出差,晚上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轮到一位女士了,服务生便说道:“小姐,报报。”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哥们儿真急了。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噗!”边上一位女同事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前边人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笑话讲罢,板书“抱”和“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服务生是叫报菜名,并不是要抱人,这样既活跃了氛围,又让学生记住了这两个字。

三、巧用偏旁区别意义辨析法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往往一组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同的形旁,而正是这些形旁对于区别同音字有着巨大的作用。只要结合具体语境,就很容易想到形旁,从而正确用字,降低出错的几率。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不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

四、追根溯源辨析法

不少同学用错同音字往往是不理解它的根源,尤其是成语用字。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追溯根源,了解成语故事的来历,就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同音字了。如“一字千金”的“金”,学生时常会写成“斤”字,此时,就需要追溯根源,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学生很自然就明白该用哪个jin了。又如“一鼓作气”的“鼓”字,学生容易写成“股”就是因为对成语缺乏了解,因此,可以追根溯源,一鼓作气的意思是说,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擂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擂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五、有地域特色的方音辨析法

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这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有些汉字,用普通话说读音一样,又很难从字义上区别运用,只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用法。这种字往往在地方音里读音不同,再加上地方音作为方言区的“母语”,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巧用方言引导学生化解同音字难题也不是不可取。比如,“做、作”两个字在普通话里都读zuò,但在四川话里,“做”读zù,而“作”读zuó,于是,只要改用四川话说,学生就不会将“做工”和“工作”写错了。

篇3

我,姓吴,名利清,湖南长沙人。自幼随着爸妈在江苏如皋打工。九岁那年,我来到现在的这个班级,第一天进班,老师温柔地让我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埋着头,偷偷瞟了一眼讲台下,妈呀!黑压压的一片,无数的眼光齐刷刷的看着我,像万支乱箭朝我铺天盖地般地射过来。我浑身顿时一阵燥热,满脸通红。两个长满冻疮的大耳朵也热烘烘的,可是天生能言善辩的我还是深深吸了口气,用标准的湖南普通话介绍了起来:“我叫胡(吴)利精(清)……”。

“哈、哈、哈……”刚一开口,一阵哄堂大笑爆燃而起,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睁大眼睛四下里瞅瞅,一个胖高个子站起来了:“报告老师,他到底叫‘狐狸精’还是叫‘吴利清’啊?”

“哈、哈、哈……”

笑声过了好一阵子,终于停了。首次亮相就受到“奇耻大辱”,这对我来说可是前史未有的重大事件,如何化“干戈”为“玉帛”?我飞速地转动大脑,镇静地环视教室的每个角落,然后清了清嗓子:“郑重声明,本人叫吴——利——清,吴邦国的吴,胜利的利,清白的清。意思是:像吴邦国先生那样永远胜利,一生清白!同时,更正一下你们的修辞,“狐狸精”那是用来形容女孩子聪明且美丽的。男孩子,大大的不合适!哇卡里吗西塔?日语,明白吗?”

“真厉害!”

“真机灵!”

篇4

据我不靠谱的记忆,这大概是本刊第一次把内外记者串联起来、将记者各自熟悉的领域嫁接在一起,然后统筹成一部大大的专题。宋寻是成都人,从小就热爱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让她来负责采访李伯清师徒一点算不上难事,甚至此类从兴趣出发的采访都算不上任务了,她付出得再多也没有抱怨。还有常用常新的台湾特约记者幻小真,从台湾多元的本土喜剧中找出一个代表人来做采访,正好迎合了她的专业和长期关注目标,“模仿秀”在台湾渊源已久,从她最后采访的从从(唐从圣)嘴里说出这些段子和来历,格外亲切,与我们平时在视频上看到的搞笑段子有了一种影像与文本的对应感。

我们的常驻香港记者叶晓萍负责采访香港“栋笃笑”,黄子华几乎可以称作这个喜剧种类的鼻祖,但采访起来叶晓萍也称得上如鱼得水,不怕因为方言的生疏而产生陌生感,要的就是原汁原味。虽然最后作品呈现已经翻译成普通话了,白话版的叶晓萍VS黄子华其实更巅峰――虽然我也看不懂。

当时把上海的周立波分配给驻上海记者邱致理时,记得当时她就表示过对此人无兴趣。当时我很纳闷,邱致理最后表示要采也能采,就是那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你懂的。从后来的表现来看,当时邱致理的判断无比英明。但即便如此,做媒体的有时候就是要无比势利,很多时候采访对象不一定是欣赏并看好的,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关注度,你想放弃,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篇5

《西窗烛》是一款设计简洁的诗词赏析类APP,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干净而清新的欣赏空间。打开《西窗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卡片,卡片上是古韵十足的繁体字配上古文竖行排列风格的经典诗词以及该诗词的作者名字。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点击卡片阅读全文,文章后面还有赏析和详细诗词分类,一眼便知它的来历和涵义。其中的诗词不乏有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勾出满满的回忆。当然,大多数诗词我们可能都没有读过,你要是不喜欢的话直接用手指将它左右切换丢在一边就可以换一句新的诗词,直到你满意为止。不太方便的是,读者很难找回已经丢掉的诗词。

卡片上方有一个分享图标,可以选择把该诗词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是不是比起发一张自拍或是表情更为新颖、更有文艺范呢?你还可以将诗词以图片的形式保存到手机相册,或是分享给有相同兴趣爱好的QQ好友和微信好友,共同体验文学的魅力。在分享图标的旁边是一个书签标志,里面分别有“笔记”、“写字”和“语音”三个选项。“笔记”记录的是读者对该诗词的感悟,“写字”是读者上传的临摹书法作品。而“语音”就非常有趣了,里面有许多读者朗诵该诗词的录音,有的是不标准的普通话,有的干脆用方言朗诵,但大多还是很有感情的。

《西窗烛》对诗词的分类也是一大特色,它把诗词以选集、主题、景色以及节日等进行分门别类。通过分类浏览,我们可以系统化的看到古人对某一景观,亦或是某一情绪进行描述。在文库中它以作者名字分类,其中对作者的分类采用了从前往后的历史朝代进行排序,不仅方便查找,还让大家能够清楚的了解作者所在的朝代。精选栏目选取了读者上传的与诗词相关的优美书法作品、风景配图以及好听的朗诵等,浏览起来也别有一番韵味。

这次我们读懂它

古诗词是古人情感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寥寥几行字能表现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明快、低头弄梅的婉转曲折。以前上学时候接触过的诗词,那仅仅是读过或背过,毕竟浅薄的阅历想要读懂什么是“丹心照汗青”或是“凄凄惨惨戚戚”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我们虽还是不能完全领悟,但起码多了自己的见解。日积月累,也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吧?《西窗烛》收录了300多位文学家共1 500多篇精选作品,虽然诗词库不是特别丰富,但大多都不生涩难懂,配上注释也能够“略知一二”,它还提供了百度百科链接的详细介绍,全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学之美。

篇6

关键词:石仓 汀州话 特色探讨

石仓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东南部,属大东坝镇。自清代以来,石仓地区迁入了大量福建汀州府移民。石仓大族阙家的《下邳阙氏族谱》就有记载:“阙氏自康熙年间由闽杭而迁徙于括郡(括苍郡,即处州,今丽水市),或松(阳)或遂(昌)或云(和),不一其人。即居松川之石仓者亦众。唯如祥公居厚宅,盛宗公居茶排,弼光公居下宅街,厥后子孙繁衍。”这将阙氏祖先从福建上杭县迁居浙江松阳县石仓的来历说得很清楚。当然,迁至松阳县石仓的还有其他氏族的汀州客家人。时至今日,这些移民的后裔仍然操着“汀州腔”,保留着汀州风俗。他们与福建汀江流域的汀州人至今还能直接对话。

此次去松阳石仓村调查访问的目的就是记录松阳石仓汀州话的特色,包括声韵调系统及其与农耕的联系。本次发音合作人阙龙兴来自大东坝镇七村,62岁,函授大专毕业,曾任石仓小学教导主任。祖上自康熙55年因“三藩之乱”后土地荒芜,从福建上杭迁入石仓地区,父母亲都以汀州话为母语,都不会说普通话;而他自己的母语也是汀州话,普通话程度一般。附近乡镇一万多人都说汀州话。可见,语音合作人有相当纯粹的汀州话背景,并无其他口音。下面,笔者将对此次方言调查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松阳汀州话语音系统简介

通过语音调查,我们发现,汀州话有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韵母36个,调类5种。主要特点是声调保留了古入声调;声母存在较特殊的舌面前鼻音[?],与中古音相比较大致呈现浊音清化演变趋势,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韵母方面,缺少撮口呼韵母,入声韵尾[-p][-t][-k]全部消失,入声都为喉塞韵尾[-?]。为了更深入地探寻汀州话的语言特色,笔者尝试将汀州话的声母、韵母分别与中古音进行了对比。

二、汀州话声母与中古音对比

通过汀州话声母与中古音声母的比较,我们可以探寻出汀州话声母的演变特色。

通过表1,我们可以得出汀州话声母由中古音到现代方音的大致演变特色,具体如下:

1.在帮系声母中,并母演变为[p?],敷母演变为[f],奉母演变为[p?],而明、微母同演变为[m],呈现浊音清化的特色。

2.在端系声母中,端组声母的演变规律与帮组声母相似,定母演变为[t?],浊音清化比较明显;而精组声母的分化和清化现象则突出,精母分化为[?]和舌面音[?],清、从母分化为[??]和[??],心母分化为[s]和[?],邪母分化为[??]和[?]。

3.在知系声母中,大部分演变为舌尖前音[?]和[??],禅母演变为[?],日母演变为[?],澄母、昌母分化成[??]和[??],章母分化成[?]和[?],船母分化成[?]和[f],大体也反应出浊音清化。

4.见系声母的演变比前面的稍微复杂,如晓母分化为[x]、[f]、[?];匣母和影组声母都演变成了零声母[?],其实在发音中存在[?]和[?]两个声母,但是两个声母没有区别意义,只是自由变体,所以在考虑声母时归为了一类,记为[?]。

三、汀州话韵母与中古音的对比

中古音有十六摄: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其中蟹效咸山有一二三四等,梗摄有二三四等,果宕流深臻曾遇通有一三等,假摄有二三等,江摄只有二等,止摄只有三等。通过将汀州话韵母与中古韵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探寻出汀州话韵母的演变特点。

表2主要呈现了汀州话韵母从中古音到现代方音是整合、简化的演变趋势。如韵母[?u]在中古音中存在于果、效韵类中;韵母[y]在中古音中存在于遇、留韵类中;韵母[??]在中古音中分布于深阳、臻阳、曾阳、梗阳等韵类中。诸如这些韵母在中古音中属于若干韵类,而今聚合成了一个韵母,体现了语言发展便于使用的基本原则。另外,入声韵尾[-p][-t][-k]全部消失,且四呼不齐全,缺少撮口呼韵母。还有,汀州话中的特色韵母——塞尾韵[-?]源于中古音中的所有入声韵类;并且,韵母[-?]尾韵源于中古音中的几乎所有的阳声韵类。

四、声调

松阳汀州话共有5个声调。

从表3可以看出,平声、上声和去声依据“清、浊”分化成“阴、阳”,上声的清浊都分为两调,并存在归并现象;声调保留了古入声调,入声音节比较短促。

五、松阳汀州话方言词汇释例

按照方言调查条目,本文例举下列十六个方面,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分类搜集考察松阳汀州话的词汇特点,最后还会图文并现展示汀州方言词汇与农耕文化的联系。

(一)颜色:红[f??312];黄[v??312];黑(乌[u334]或墨[x??4])

(二)天文:太阳[?i??4t?a312];月亮[?i??4k??334];下雨[l??4i52]

(三)动物:母猪[t?y334ma312];母鸡[kei334ma312];蜘蛛[lia31??ia312ts?52]

(四)农作物:水稻[fi52t??u312];玉[pɑ45lau312];辣椒[fa?33?i?334];番薯[fa?45?y334];西红柿[s?45f??31s?52]

(五)调味品:盐[i??312];醋[???45]

(六)人体:头[t?a33nɑ312];眼睛[m??4?i??2];肚子[tu52s?312];胡子[fu31s?334];手指头[?y52??45t?a312]

(七)日常生活:撒尿[?u33?i?52];拉屎[?u33s?52];咳嗽[????4]

(八)亲属:爸爸[ɑ33pa?4];妹妹[l?u52m?45];儿媳妇[s??33p?ei334]

(九)代词:我[?a334];你[x??334];他[kei312]

(十)数字:一[i??4];二[?i52];两[ti??52];十[?i??4]

(十一)时间:夜晚[iɑ52pu45]或[iɑ52t?a312];今天[t?y33pu33?i??4];明年[mi??31mi??312]

(十二)位置:这里[n??52t?ia?0];那里[ka?4t?ia?0];上面[sa?52t?a312]

(十三)形容词:大[t?a52];小[?i?52];咸[xa?312];淡[t?a?334];胖[p?a?45];瘦[sa45]

(十四)动词:看[m??52];舔[t?i??45];拿[nɑ334];捡[t?i??52];跑[pi?334]

(十五)量词:一个人[ka45];一只狗[tsa?4];一条路[t?i?312];一点儿东西[ti??4]

(十六)副词:不[??45];怎么[nei52t?a?31li??4];什么[ma52s?312];没有[??45?i??31]

因为汀州人世代以耕作为生,包括种茶,因此也具有并保留了许多特色的农具。部分农具的表达如下:

茶:[ts?a33k??334]

茶叶(左右晃动筛选茶叶用):[ts?ɑ31i??2ta?4]

(烘茶叶用):[ts?a31p??52]

舂具(捣米用):[s??33??y45]

打谷桶坊(打谷用):[tɑ52k??4t???52f??312]

秧节子(挑秧用):[i??33?i??52];

秧耙:[i??45p?ɑ312]

耕田耙:[vi?31t?i??31p?ɑ312]

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从词汇来看,“吃”说“食”,如“再吃一碗”说“再食一碗”;另外“抽烟”说“食烟”;“眼”说“目”,如“眼泪”说“目汁”,“瞎子”说“瞎目”;介词“和”说“得”,如“我跟你说”为“我得你讲”;“袖子”说“衬袖角”;“下雨”说“落雨”;“站立”大都说“徛”(读如“技”)。

从语法来看,“打不过他”既可以说“打不过渠”,也可以说“打渠不过”,但是不能说“打不渠过”;“我吃过饭了”说“我饭食过了”。

语言是动态发展的,通过与中古音的比较,我们可以窥见汀州话的语音特色。从以上的对比分析中可见,声母的主要特色是浊音清化,韵母的主要特色是呈现了整合、简化的趋势,声调保留了古入声调等,词汇上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希望本文的分析能给研究汀州话的学者提供一些真实可信的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篇7

“你们的效率很高,让我们感受到了‘重庆速度’,增强了投资重庆的信心……”

以上是两封感谢信中的话,真挚的言语令重庆市工商局企业登记所的同志深感欣慰。

说起这两封感谢信,还有一番来历。

今年8月12日,星期六,酷暑笼罩着重庆。地处涪陵区的重庆长江水运股份有限公司接到一个电话,叫公司派人到涪陵区工商局,市局登记所工作人员要来给他们办理变更执照等相关事宜。

“不可能吧,应该我们拿着材料到重庆市工商局去办理,怎么反过来了?莫不是哪些地方有问题?”公司副总经理及经办人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区工商局会议室,市工商局登记处张处长及登记所6位工作人员已等在那里。“你们公司要从涪陵区迁入市局登记,涉及的许多资料可能你们不太熟悉。往返涪陵与重庆主城区很不方便,我们来就是想和区局、公司一道处理这些事……”

登记所领导的解释打消了公司人员的顾虑,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

随后,水运公司将迁入登记的档案移交、公司住所的确定、经营范围的规范等不清楚的问题一古脑儿提了出来。一上午,登记所一行人翻阅整理了该公司的登记材料,针对其提出的问题找出了解决办法,许多遗留问题就在这间狭小的会议室里化解了。办完事,已是中午时分。“请你们一定要到我们公司吃顿便饭!”公司经办人员想以此表达感激之情。可最终,公司人员成了工商局工作餐桌上的客人。

如果说上门服务暖了企业主的心,那么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则实实在在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8月15日10:20,办事大厅来了七八个匆匆的客人。咨询台前,为首的操一口河南普通话的客人说:“我下午要赶到北京办手续,需要重庆市工商局登记的营业执照,能不能尽快给我们办理?”语气中带着焦急和试探。

原来,这个河南客商欲到重庆新设一家公司,因北京那边日程已定,前几天事务繁忙,到今天才来办理。

按“只要企业有需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工作人员启动了快速办证“绿色通道”:马上交由初审人员审查资料。但一查客商所带文件,尚欠一些手续性的材料。是按规回绝,还是想办法解决?看着企业人员焦急的眼神,初审人员将这事汇报给了所长王飞雪。

王飞雪接报后,认为该企业的重要登记材料已齐备,只缺住所证明和董事的身份证复印件,如果死板讲究流程,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麻烦。她决定“主动出击”,与江津双福工业园区核实了该企业的住所后,立即批示:“马上办理!”

11:45,市工商局为该企业核发了执照副本,一些需补交的资料要求在近日内补齐。当工作人员把执照递到该企业经办人员手里时,他感到异常意外和惊喜,感慨地说:“跑了这么多地方,我最怵一些部门的推诿和拖沓。我一直认为,在西部办事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今天我终于感受到了‘重庆速度’!”

后来登记所才得知,该企业是全国铜管生产、经销的龙头老大,有了这次“绿色通道”的经历,他们决定追加投资20多亿元,落户重庆发展。

篇8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本文对七大期刊进行了近义词辨析论文穷尽式的搜索。这七大期刊分别为《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按照词性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名词(84篇);动词(64篇);形容词(19篇);副词(80篇);代词(15篇);数量词(15篇);介词(6篇);连词(15篇);助词(16篇);语气词(3篇)以及还有可以归为套语(2篇)和格式(14篇)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

下面对近义词辨析的论文的时代特点进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概括,使读者能对1979年以来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有一个总的了解,以便读者能够明确将来的研究方向,为读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几年来近义词辨析论文的特点归纳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发展速度已非常惊人。但初期到现在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呈现出一系列是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

1.论文写作形式的特点

有的文章是以随感和杂记的形式出现,它们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别是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初期更是这样,没有现在发表的论文那么规范正式,甚至连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都没有。当时的文章只是简单的对两个近义词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彻。如:龙启群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启事”和“启示”》就是一个例子,主要从不同的词性角度对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区别。再如:金有景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恶梦”和“噩梦”》、金有景1986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糖坊”与“糖房”》等等。

但近几年,论文变得更加规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语料来源也明确起来,变得更加地规范,格式也变得更加完善,趋于完美。举个例子: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主要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词”进行了考察。这是因为对外开放以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发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它们对能够解释汉语近义词的书需求更大了。原来只是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需要了。原来汉族人认为没有问题的词汇,也不会想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的词汇,因此也就不会说出不象话的汉语句子,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成了问题。比如:“被”、“被…所…”、“为…所…”之间的差别就是很多留学生困惑和出现偏误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视”和“讲究”之间的区别也是留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汉语里的近义词,深化和细化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的近义词。

2.研究对象:

词性多,基本覆盖了所有词性,覆盖面广。

1)由原来的单一语言内部词汇的比较转向多个语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出现了汉外对比的论文,研究变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纪孝和水野义道两位先生1984年合写并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01期的《汉语“更”和日语“もっと”》主要从语法关系和意义上进行了比较两者的异同。周时挺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从十大方面说明二者在语法关系上的相似之处。再如王钟华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2期的《“”和“们”》都属于这一类汉外对比的论文。

2)除此之外,方言词汇对比分析比较的论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对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1期(总第86期)的《临猗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主要从临猗方言结构助词的分布、“奈”的语法功能、“哩”的语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饶长溶1996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2期(总第59期)的《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以及陈茂山1995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3期(总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属此类。

3)另外也有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比如:沈怀兴2005年9月发表在《语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说明了两者不仅来历、结构均不相同,而且本义完全不同,引申义亦不尽相同。

4)当然也不乏普通话近义词词汇之间辨析的论文,而且这一类论文占的总数是最多的。简单举一例加以说明:周小兵199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的《“常常”和“通常”》主要考察了这两个词在语法分布上的区别并解释了它们在意思上的差别。再如周小兵与邓小宁200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张发明1984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一会儿”和“不一会儿”》均属于此类论文。

5)辨析论文从原来单纯辨析几个词的区别到研究几个近义词的功能应用。肖奚强2002年发表在《语言研究》第4期(总第49期)的《“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着”之间的异同。认为“正、正在、在”是表态副词,都表示动作的进行,其态意义的核心是“进行”。但三者在语用功能上也互有异同。

6)最后,我们从各个词性角度分类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名词、副词和动词类的辨析论文的数量是最多的。相对地,虚词类的文章则相对较少。所以,虚词类方向的辨析论文应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从原来单纯的辨析到现在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阐释词语之间不同的文章渐渐地多了起来。早期的文章只是单纯地说明词语间的不同,而没有运用数据统计等各种分析手段来辨析。如徐静茜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实验”和“试验”》都属于这一类的文章。而近几年的辨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变得愈加地完备而科学。例如: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

2)从原来的手工到现在利用高科技计算机手段来收集语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体会的。

3)不仅只是词汇层面的辨析,也扩展到了语法层面。如:李茉莉1990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3期的《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た”》对比了“了”与“た”在“时”、“限制性”、“单一性与多用性”方面的不同。

篇9

一、丰富少先队活动

少年儿童是最率直、最坦诚的,是成人辅导的结果。我校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真正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弱化老师的指导作用,让孩子们说真话、心里话,多用普通话问好,用礼貌用语说话。组织活动时力求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辅导员做为队员们的观众。

1、 x月xx日,我们师生积极参加了乡政府组织的计划生育宣传,队员们拿着红旗,呼着口号,尤其是校鼓乐队的表演受到了村民们的啧啧称赞。

2、 x月x日,少先队组织了校歌咏比赛,四十多名小歌手登台演唱。那清脆悦耳的歌声,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3、 在市《雏鹰导刊》各种征文活动中,我校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 在县中小学电子百拼图竞赛中,我校的章王斌和潜逞逞同学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情感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我们认真贯彻书记的重要思想,以为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少先队的辐射及引导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促进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

1、 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制度并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2、 继续开设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早、午播放健康活泼、向上的歌曲。

3、 坚持四至五年的少先队员值周工作,对校园内外的不良现象给予及时制止,当日记录,做为周评优活动。通过长时间、规范化的管理使队员们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 来严格要求自己,启发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的行为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开展有特色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x月x日,我校少先队按乡教委的要求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清捡家乡白色垃圾,开展活动。

5、 在那天,校少先大队组织了低年级学生的入队仪式,四十多名学生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心里无比高兴。通过此项活动,让新队员了解了红领巾的来历,知道敬队礼的含义,使他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队知识教育。

三、注重体验教育

“体验”的“体”字就是一个“人”加一个“本”。可见体验要“以人为本”,我们应更多地告诉少年儿童做什么,而不必重视他们说什么,因为“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为不断引导队员们在实践体验中,把幸福感内化为奋斗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清明节的当天,校少先大队组织了全体师生共计300多人来到烈士墓前,抚今追昔,缅怀先烈,纪念英雄。让队员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感受先烈的革命精神。这一活动,促使队员们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做英雄传人。我校少先队真正把做为少先队员们素质发展的一个卓越有实效地、有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小组合作;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去借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去研究、探索、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课呢?

一、引导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比如在讲《端午日》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沈从文其人其事;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湘西凤凰的美丽风光;沈从文的作品简介(《边城》、《长河》)。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5个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出一位发言人;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会”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馆一泡半天,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对此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使我看到了学生真我的风采。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关于沈从文的幻灯片,作家照片、故居图片、生平介绍等等一应俱全;有介绍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的美景图,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丽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朴的吊脚楼、盛装迎新的苗家人,让没去过凤凰的同学们叹为观止;有关于端午节九种来历和风俗习惯的详细介绍,让大家知道了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以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来历和说法,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有学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处收集的跟端午节有关的风俗饰品。如布老虎、线粽子等等,色彩艳丽,生动逼真;有对沈从文的另两部作品《边城》和《长河》的详细介绍,以及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透彻独到的感悟赏析。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他们或为湘西凤凰的美景惊叹声,或为沈从文的求学精神感动,或为一个个精致可爱的端午节饰品而欢笑,或为《边城》中美丽而痴情的翠翠而动情。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感受。他们说:“今天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真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的课。”

二、进行小组合作

以前学生们不爱学文言文,普遍以为枯燥乏味。在《梦溪笔谈》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课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首先,我要求学生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最后时间,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三、实施评价激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在两个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如果只是学生自己在默默地体验还达不到让学生“爱读”的目的。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