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词牌范文
时间:2023-03-27 19:2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满江红词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另有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十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厉声教《满江红·浩浩长江》、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前言】
《满江红·暮雨初收》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词的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傍晚雨后萧瑟之情,后半段写渔人归家之景,反抒词人归思之情;下片写桐江一带的奇山异水,引发词人倦于游宦的心绪及渴望归隐的愿望。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川,指江河。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吹拂芦苇的风。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有几个。短艇:轻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词人自谓。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⑿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着《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⒀从军乐:即《从军行》。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翻译】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赏析】
柳永仕途蹭蹬,年届五十,方才及第,游宦已倦,由此产生了归隐思想。这首词就是归隐思想的流露,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一开始,“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至“几许”以下,词人笔调突然一扬,由静态变为动态,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词的上片明确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片则具体的写出了“伤漂泊”的具体内涵。换头再以景起,上片是夜泊,下片是早行。“桐江好”六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一气呵成,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从感情线索上看,这里又是一扬。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云泉约”三字收缴上文,同时也启发下文,具有开合之力,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篇3
1.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红楼梦》人物)
2.春秋半部,日月同辉(打一《水浒》人物)
3.山东静悄悄(打一《三国演义》人物名)
4.祖国强盛(打一《三国演义》人物名)
5.孔雀收屏(打一《三国演义》人物名)
6.凿壁偷光(打一《三国演义》人物名)
7.四遭囤粮(打一《三国演义》人物名)
8.死猪身上贴膏药(打一《水浒》人物名)
9.赏罚分明(打一《三国演义》人物名)
10.寻花问柳(打一《红楼梦》人物名)
11.蜂狂蝶舞时(打一《水浒》人物名)
12.爆竹一声辞旧岁(打一《红楼梦》人物名)
13.一言难尽(打一《水浒》人物名)
14.东西南北路(打一《水浒》人物名)
15.桂林山水甲天下((打一《水浒》人物名)
16.越来越安定((打一《水浒》人物名)
17.钢琴伴奏(打一《水浒》人物名)
18.斗转星移(打一《水浒》人物名)
19.给孕妇让座(打一《水浒》人物名)
20.存款有利(打一《红楼梦》人物名)
21.战争间隙(打一《水浒》人物名)
22.转怒为喜(打一孔门弟子名)
23.汉朝文书(打一《三国演义》人物名)
24.笑谈湖南千古事(打一《红楼梦》人物名)
作家谜
1.六一居士(即欧阳修)2.路遥3.赵树理4.李国文5.郭小川6.孙犁7.周树人8.老舍9.周而复10.茅盾11.12.李白13.陶潜14.鲁迅15.秦牧16.碧野17.歌德18.柔石19.陆游20.莫言21.白居易22.杜牧23.皮日休24.金庸25.小仲马26.雨果27.峻青、流沙河28. 范希文(即范仲淹) 29.关汉卿
作品人物谜
1.惜春2.秦明3.鲁肃4.华雄5.关羽6.孔明7.周仓8.吴用9.法正10.探春11.花荣12.迎春13.安道全14.周通15.石秀16.徐宁17.乐和18.时迁19.顾大嫂20.钱升21.武松22.颜回23.刘表24.史湘云
作品谜
1.《伪君子》2.《西游记》3.一江春水向东流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5.《满庭芳》6.昨日之日不可留7.无可奈何花落去8.《满江红》9.《口红》10.管它冬夏与春秋11.往事知多少12.《悲惨世界》13.《石头记》(即《红楼梦》) 14.《声声慢》15.马上相逢无纸笔16.《一生》
作家谜
1.儿童最快乐的时候(打一作家名)
2.万里之行(打一作家名)
3.宋太祖立论(打一作家名)
4.唐朝名著(打一作家名)
5.城外细流(打一作家名)
6.替爷爷耕地(打一作家名)
7.百年大计七天成(打一作家名)
8.拣嫩的挑(打一作家名)
9.一年又一年(打一作家名)
10.左右为难(打一作家名)
11.农民伯伯(打一作家名)
12.油炸豆腐干(打一作家名)
13.坛子沉入水中(打一作家名)
14.山东新闻(打一作家名)
15.咸阳司马(打一作家名)
16.离离原上草(打一作家名)
17.发扬光大先哲情操(打一作家名)
18.软硬兼施(打一作家名)
19.去内地观光(打一作家名)
20.不要说话(打一作家名)
21.换房不付钱(打一作家名)
22.禁止放牛(打一作家名)
23.累得白天睡大觉(打一诗人名)
24.财神(打一作家名)
25.私生子的《私生子》(打一外国作家名)
26.湿漉漉的桃啊,李啊,苹果啊(打一外国作家名)
27.有一个地方山青水不清(打两个当代作家名)
28.走私《兰亭集序》真迹(打一古代作家名)
29.韩信下狱(打一古代剧作家名)
作品谜
1.真小人(打一外国作品名)
2.欧洲见闻录(打一古代作品)
3.下海(打一李煜诗句)
4.晒(打一李商隐诗句名)
5.整院飘香(打一词牌名)
6.乍(打一李白诗句)
7.感谢(打一晏殊诗句)
8.火烧赤壁(打一词牌名)
9.化妆品(打一池莉小说名)
10.年度计划(打一鲁迅诗句)
11.历史测验(打一李煜诗句)
12.撒旦住的地方(打一雨果作品名)
13.碑(打一古代作品名)
14.口吃(打一词牌名)
15.网上会友真快哉(打一岑参诗句)
篇4
关键词:宋代 女性诗词 题材内容
在宋代的诗词创作中,就性别来看,男性诗人要明显多于女性,因而成为了这一队伍的主流力量,这样的情况与唐代时的情况是没有差别的,这是中国文学上一种独特的现象,不过这也表明在诗词艺术极度繁荣的唐宋,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诗人至少也是起到了一种配角的作用。她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以男性诗词为主流的文坛上打造出了一片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绿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专门对宋代女性诗词的作者数量和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地研究,她们的诗词创作对于宋代文学的繁荣究竟有怎样的重要作用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定位。本文将以宋代的女性作者为基本的载体,对这一时期的女性诗词创作成就就行理论上的概述。
一、宋代女性作家队伍的总体概述
要想对宋代女性诗词创作艺术进行分析就要首先弄清楚这一时期女性作家数量的基本情况。根据《增订注释全宋词》(才)里面的统计,在宋代从事诗词创作的女性共计有118位(其中没有性别说明和名字遗失的不包括在内),诗词作品共计260首,其中有关宋人话本小说人物诗词40首,作者共计27人;元明小说依托宋人词40首,作者共计13人,除去以上两类的诗词,宋代的女性作家共计78人,诗词作品一共有180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宋代78位女词人进行更为详细地划分,作者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第一类,出身于大家闺秀或者贵妇人;第二类,出身于官宦家庭并且丈夫多为地方官吏的;第三类,普通家庭的女子;第四类,山林隐士或者佛道之流;第五类,宫女;第六类,歌姬。这就说明宋代的这78位女性词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她们其中很多人都是有家庭的,有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有的则是充满了忧愁和哀伤,因此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触决定了她们的诗词创作风格和当时的男性诗词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诗词作品有着很深的历史情感烙印。
从诗词作品数量来看,在这78位女词人的180首作品中,其中诗词作品数量最多的有三个人,她们分别是李清照:52首,朱淑真:25首,魏夫人:14首,剩余的最多的是一个人4首诗词,其他大部分都是一人一首诗词。在这180首诗词作品中,一共有78个词牌,这其中有中调和小令共计68个,长调10个,其中长调分别为:《凤凰台上忆吹箫》、《花心动》、《声声慢》、《满江红》、《满庭芳》、《念奴娇》、《望海潮》、《贺新郎》、《永遇乐》、《沁园春》。其中《满江红》、《念奴娇》、《满庭芳》都是各自有三个词牌,一共填词三首,是这些词牌中最多的。
二、宋代女性诗词的题材和内容赏析
宋代的女性诗词文学成为了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代女性词人的数量最多,并且诗词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诗词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因此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对于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唐代女性诗歌所不能及的。因此唐诗就是一部男人的文学历史,宋词却是男性和女性的共舞,在这时期出现了像李清照、朱淑真和魏夫人这样的大家和名家,她们的诗词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一种大家风范。
(一)宋代女性诗词的男女情爱主题
宋代女性诗词中大多描述男女情感,其中有对一见钟情的难分难舍,也有对往日甜言蜜语快乐时光的回忆,更多的则是对身处两地相思之苦的描写。在这一类型的诗词作品中,以怨词的数量为最,并且很多都是经典传诵的作品,例如唐婉《钗头凤》(世情薄)、朱淑真(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阮逸女《花心动》(仙苑春浓)等等。一般来说,怨词的内容都是女词人心中情感的一种宣泄,所以诗词的风格就显得缠绵徘侧和哀婉动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数戴复古妻的《祝英台近》: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操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傍杨柳依依,千丝万缕, 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戴复古是陆游的学生,一生喜欢游山玩水,根据毛晋《石屏词跋》中的记载,他曾经“南适欧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盆,泛洞庭”。根据陶宗仪《辍耕录》中的记载,当戴复古在江西武宁游玩的时候,有一位富翁对他的才华非常仰慕,所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可是三年后当戴复古要返回家中的时候却告诉她自己家中已经有妻子了,因此不能带富翁的女儿回家,这才有了《祝英台近》,来和他进行告别,此女不久便投江自尽,因此这是一首诀别诗。
(二)宋代女性诗词的宫女歌姬主题
宋代女性诗词除了有很多的情感诗词描写以外,还有很多诗词作品是关于宫女和歌姬生活的。这些女性词人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因为职业的缘故,因此和诗词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盼盼的《惜花容》(少年看花双鬓绿)主要是抒发了流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平江妓的《贺新郎(春色元无主)则是抒发了和意中人分别后的那种愁苦心情;苏小小的《减字木兰花》(别离情绪)则是抒发了对异性朋友的思念之情;严蕊的《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则是在讲述自己从良以后的心路历程;这些诗词作品都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宫女诗词则是更多抒发了对于故国的思念之情,例如金德淑、黄静淑、陶明淑、杨华淑、杨慧淑等10位宫女的《望江南》就是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这10首《望江南》都是宫女们为送琴师汪水云创作的。对于这一点在《词苑丛谈校笺》卷六乃有专载:“章邱李生至燕都……夜静,闻邻妇有倚楼而泣者,明日访之,则宋官人金德淑也。询李曰:‘客非昨暮悲歌乎?’李曰:‘歌非己作,有舟人自杭来,吟此句,故记之耳。’金泣曰:‘此亡宋昭仪王清惠所寄汪水云诗。当时吾辈数人皆有诗赠汪。’举其《望江南》词曰:‘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编素,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后遂委身于李。”这些宫女都是因为“靖康之耻”而南下的北宋宫女,因为终日思念故国而不能返。当得知乐工汪水云在获准由北南还时,她们遂各赋《望江南》以送。这些流落他乡的宫女们,无时无刻都在思念自己家中的亲人,因此赋予了宋代女性诗词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三)宋代女性诗词的巾帼英雄主题
两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仅让宫女们深受其害,还有一些出身官宦世家的女子也是其中的受害者,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一位。李清照在南渡以后终日生活在国破家亡,失去丈夫的悲伤之中,一直孤身一人,经常在南方各地流转。这一事情李清照的词创作虽然没有诗歌那样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可是诗词的创作题材还是和以前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永遇乐》(落日铭金)这首词中,作者对于往昔京都的繁华场景进行了回忆,和如今的落魄景象进行了对比,字字扣人心弦,充满了真挚情感。另外根据《词苑丛谈校笺》卷七记载,在宋钦宗靖康年间,在金兵南下的过程中,武阳令蒋兴祖战死城中,其女被金兵俘虏走,于是在雄州骤中这个地方写下了颇有名气的《减字木兰花》: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这首词可以说就是对蔡淡《悲愤诗》前半部分的一个缩写。在况周颐《蕙风词话》之《续篇》卷一对这首词做了这样的评价:“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侧。所言甚是。”总的来讲,这首词的曲风婉转悲切,朴实无华,是当时宋代女性诗词的思想表达上的最强音。
(四)宋代女性诗词的咏物言志主题
宋代女性诗词中也有很多的咏物词,一般都认为宋代的咏物词是开始于北宋年初,林道的《点绛唇》(金谷年年)则是被认为是宋代的第一首,这之后柳永、张先、欧阳修、苏轼、周邦彦都参与到了咏物词的创作之中,其中又以周邦彦词最多。到了南宋的时候,咏物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在艺术上开始走向成熟,北宋女性词人以朱淑真为代表,现存咏物词共计25首,其中主要的为“雪”、“梅”、“梨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那种高傲的心境。在南宋的女词人中,又以李清照的咏物成就最高,现存的咏物词共计有9首,其中有关梅花的有7首,梅花有着冰肌玉骨、斗雪傲霜、贞洁自守的特点,因此也成为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象征,因此朱淑真、李清照都特别喜欢写梅花,例如李清照的《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侍。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进行咏梅,可以说是物我相融,融情于景,由梅花表达了自己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饱含了深情厚意,可以说是宋代咏梅词中的上乘之作。
三、结语
宋代女性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宋代女性诗词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创作进行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研究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才.增订注释全宋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王百里.词苑丛谈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篇5
关键词:音乐;配乐朗读;语文教学
音乐与文学创作是珠联璧合,不可分割的。然而,到了今天却时常发觉文学已几乎哑然一片,偶尔从远处飘来的乐曲都已断续朦胧了,几千年的风雨淘尽了众多的曲调,没有了音乐陪伴的文字显然显得有些明珠失色。把音乐找回来,让其与文字相映成辉成了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让音乐渗透进初中语文课堂又不显得刻意多余呢?
(一)音乐导入,推波助澜。
在恰当的乐声中开始新课,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然进入情境。
在上《安塞腰鼓》一课时,先播放了一段腰鼓的视频,热烈欢快的舞姿、鲜艳绚丽的服饰在激情洋溢的音乐声中相得益彰,师生体内每一个细胞都被调动激活了。无须再多作描绘,学生们已全然能感受到那片热土所孕育的生命所喷发出的豪情万丈。如果没有音乐的导入,再激昂的话语也难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之中。
而在诗歌的教学中,音乐的作用就更加彰显突出了。例如上《望江南》这首诗,学生是不可能了解怨妇那“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的哀怨的。在课前播放一曲《昭君怨》。乐声一响,顿时一段伤感的故事在声声诉说,一种哀怨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在这种气氛中我低声范读:“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时,相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定然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位精心装扮过的女子,孤独地倚在望江楼的上,面对着浩淼的江水,秋水望断,然而千帆过尽却伊人不见,失望与愁绪印染在整个江面上……
音乐能创设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喧闹的课件十分钟迅速地融入课堂中来,引入主题,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共同或伤悲或激奋。
(二)音乐收尾,余音绕梁。
王维的一首《渭城曲》写的深沉含蓄、真挚动人。唐代时即为其谱曲传唱,收入乐府,作为送别之曲,名为《阳关三叠》。教授完《渭城曲》,让《阳关三叠》的旋律在教室里响起。乐曲中,那惜别的场景再次浮现:驿馆里杨柳依依,青翠逼人。诗人王维一次又一次地端起酒杯,为远行的友人饯别,浓浓的不舍融入进这嘤嘤的旋律中……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写的让人心酸,又让人安慰。学生在作者娓娓的文字里早已是心系其身、感同身受,而在结尾时再将《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播放出来:“长亭外,古道边……”那略含伤感的童音更是紧紧揪住了学生们的心。
教授李清照的《武陵春》,我用的是宋琴独奏《平沙落雁》收尾。那宋琴的节奏慢而沉,每一声沉重的敲击都仿佛是那命运多舛的易安多年来载不动的情愁。再看学生们的神情,也早已是面范愁云,为其心伤不已。
(三)配乐朗读,音情交融。
语文老师在范读课文时,可选择一些适宜的乐曲,以增加文章的美感,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像郦道元的《三峡》一文,语言精美,短小精炼,描写生动,可选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伴奏其间,让学生感受山之高,水之碧,林之寒,涧之肃,湍之急,潭之深……三峡之景历历在目,学生神游三峡,在文学美和音乐美中领略图画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夜色如水,心似明镜。配以《平湖秋月》伴奏,淡淡的秋月,平静的湖水倒恰似了苏轼当初那平和的心境。
(四)歌咏诗词,怡情怡性。
《诗经》是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唐时的乐工词由诗人写成,宋词更是依照旋律分为不同的词牌。凡是有诗的地方必定有歌,所谓“文人雅士”是琴声与文字结合。
如今,大多数曲调已经散失,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用我们的方式来传唱。王菲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轻缓、清越,略显漫不经心,完全可以演绎出苏轼当年的情怀;李煜的《虞美人》的曲调如戏曲一般,如诉如泣,道出了一个亡国之君深深的哀伤与沉痛;《蒹葭》则可以套用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曲调浪漫而悠扬,正是一位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仰慕之声;而岳飞的《满江红》可用几位声音浑厚的男生进行演唱,悲壮豪迈不言而喻。
并且教学生唱古诗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追寻古人的心迹,不仅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以天下事为已任的精神,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去做一点有情趣的放松,唱一句歌,吐一口心中的重负。
(五)欣赏描绘,其乐无穷。
音乐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能提高人的自身素养。韩愈听完颖师弹琴后情不能自已,写下千古名篇《听颖师弹琴》。白居易邂逅琵琶女,一首《琵琶行》流传千古。用文字描绘音乐,文字在而音乐留,音乐在而文不歇。
作文课上播放了一些经典的轻音乐,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音乐演化成笔下的文字涓涓流淌。如播放《二泉映月》,学生想象各异,写出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叙述了一次伤心的成长经历,有的学生则谈到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还有的学生描写了那萧杀的秋夜之景……播放《渔歌唱晚》时,那平和清新的古筝曲感染了学生,学生们挥笔而书,有的写夕阳西下时寂静的湖面,有的写了渔民们幸福和谐的生活画面,还有的写到了对家乡这块纯朴美丽的土地的热爱……总之,内容丰富,画面描绘的很是优美。
倾听音乐,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挥他们无穷的想象。
文之所至,曲之所至。语文教师应让语文的课堂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音乐辅助着学生更好地感受,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神思驰骋,感受文字和音乐双重结合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宜昌丝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 保护传承
宜昌丝竹是以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为主奏乐器,配以小型打击乐的一种器乐艺术。代表曲目有《小开门》、《粉荷莲》、《小桃红》、《南正宫》、《水龙吟》、《小起堂》、《戏球》等,主要流行于宜昌市夷陵区的小溪塔街道、鸦鹊岭镇、龙泉镇,并以鸦鹊岭镇为中心,辐射毗邻的当阳、枝江、V亭、宜都等县市区。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宜昌丝竹和许多民间传统文化一样,正在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同时也面临艺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和保护传承难等问题。笔者期望通过调研与思考,让更多的人喜爱宜昌丝竹,了解其生存发展现状,支持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工作。
1.宜昌丝竹的历史源流
宜昌丝竹又称“细乐”,以二胡(高、低音胡)、中小阮、月琴、秦琴等丝弦类乐器和竹笛、笙、箫等竹制乐器为主奏乐器,兼以堂鼓、大堂边鼓、锣、钹、钗、梆子等打击乐器,是湖北省独树一帜的器乐艺术品种。
1.1宜昌丝竹的起源
宜昌丝竹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在《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这篇诗作中,用“腊市渔盐朝暂合,祠箫鼓岁无休”两句诗,对当地民风民俗和演奏音乐的场景作了描述;文学家苏轼在《黄牛庙》中,也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东湖县即今夷陵区)载,“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为宜昌风俗。宜昌丝竹民间艺人的必读书《礼乐须知》(手抄本)中记载:“按五帝三王各有音乐,用以宗庙以荐祖先,用以天地以享鬼神,用以朝廷以彰威仪,用以酒筵以宴宾客,所谓礼乐也。”由此可知,宜昌丝竹属于中国古代礼乐。宜昌丝竹的曲牌名都很文气,有的甚至就是古代词牌名,如丝竹曲牌《满江红》、《水龙吟》、《花》等,而且宫廷韵味浓厚,尤以经典曲目《南正宫》和《粉荷莲》最为典型。据调查,宜昌丝竹有序传承可考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从嘉庆年间历经七代乐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1.2宜昌丝竹的兴衰变迁
1.2.1宜昌丝竹的兴起
从调查资料看,宜昌丝竹源远流长,有序传承两百余年,是礼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清朝兴起的轿行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另一方面,民间祭祀活动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民俗沃土。听老艺人们讲,清乾隆及嘉庆年间,在鸦鹊岭镇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民间开办有大大小小的轿行,专门收徒培养执事、轿夫和乐人,为当地百姓的婚丧嫁娶、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红白喜事和民俗活动服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时出现了“张李廖刘”四大乐师和胡运忠等一批有名的丝竹艺人。
1.2.2宜昌丝竹的兴盛
宜昌丝竹得以盛行于鸦鹊岭及其毗邻地区,主要原因是它已融进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举办婚礼、满月、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各种喜庆活动时,要请丝竹艺人表演助兴、迎来送往;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为欢度佳节,在舞狮子、玩龙灯、划采莲船、踩高跷、打连响等场合都有丝竹艺人演奏。艺人们根据不同场景,或单奏管弦、唢呐,或丝竹鼓乐齐鸣,以烘托气氛、热闹助兴。
更重要的是,宜昌丝竹作为礼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了当地民间祭奠、祭祀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一种民俗,从而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过去当地有名望、有德行的老人去世后,家人一般都会请乐人演奏丝竹乐和吹打乐,用以迎客和配合宗伯、礼生、香烛师举办送终、收殓、开灵设奠、午奠、夕奠、封殓、打丧鼓、送茅神、出柩以及祭七、除服等祭奠仪式。由于宜昌丝竹成了一种民俗需要,因而也就成为当地上至官商富贾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种需求。此后,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宜昌丝竹这一民间艺术的流行和传承也从未中断。
清晚期至民国,宜昌丝竹最为鼎盛。当时在鸦鹊岭一带,出现了杨吉臣、冯玉亭、杨树柏、郑玉望、彭吉先、文笛臣等有名的丝竹艺人。在这批艺人的努力和带动下,宜昌丝竹在鸦鹊岭及其周边地区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到解放初期,宜昌丝竹在这些地方仍非常普遍。往往在一个千人左右的村庄里,就有好几个丝竹班子,丝竹乐十分盛行。
1.2.3宜昌丝竹的衰落
时期,宜昌丝竹被列为“封资修”和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对象,大量古曲谱和礼乐书籍资料被勒令上交并集中焚毁,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当时“革命委员会”严令禁止红白喜事演奏丝竹乐,更不允许乐人们带徒传艺,传统丝竹乐班多自行解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国开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调查编纂,当时统计,当地丝竹艺人仅存二十余人。在这种环境下,仍有极少数丝竹爱好者坚持在家里或远离人户的僻静地方偷偷演奏、学习丝竹乐。虽然在这批艺人的坚持下,该乐种得以保存和延续,但在当时的公开场合几乎销声匿迹,宜昌丝竹日渐衰落和濒危。
1.3宜昌丝竹的新生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逐渐复苏,当地老百姓家里“过事”(举办婚丧嫁娶等事宜请客)时,又兴起了请民间艺人进行丝竹表演迎客的习俗。当地文化工作者刘长新、熊谷平等人在民间发现了这个乐种,并对该乐种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听奏记谱,经宜昌县(现夷陵区)文化馆悉心整理后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中, 成为夷陵区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种,并定名为“宜昌丝竹”。之后,丝竹乐师杨树柏的嫡传弟子杨龙洲(丝竹乐师杨吉臣之孙、杨树柏之子),与当地镇文化部门负责人郑金银通力合作,历经6年时间,将其珍藏的民间古曲谱(其中既有细乐也有大乐)进行了系统整理,完成了丝竹原曲(艺人们叫原词)工尺谱版、简谱版、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版、电子版四个版本的定稿工作,共收录丝竹曲谱321首。2006年5月20日,宜昌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以创建“湖北省丝竹乐之乡”为抓手,采取加大资金投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建立宜昌丝竹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命名宜昌丝竹保护村、开展“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举办宜昌丝竹保护传承汇报演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措施,使宜昌丝竹的保护传承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和广大丝竹艺人的不懈努力,2010年12月,鸦鹊岭镇被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湖北省丝竹乐之乡”,宜昌丝竹古韵重获新生。
2.宜昌丝竹的代表性曲目及其演奏特点
2.1代表性曲牌曲目
宜昌丝竹的曲牌有单曲体和联曲体(套曲)两种形式,据当地文化部门普查统计,共有三百多首宜昌丝竹曲目(含唢呐曲牌)。
宜昌丝竹代表性曲牌曲目有:《北平》、《戏球》、《小开门》、《小堂红》、《小桃红》、《小叶红》、《小起堂》、《粉荷莲》、《水露依》、《满宫调》、《南正宫》、《北正宫》、《宫西平》、《水龙吟》、《万年欢》、《大红袍》、《出闺园》、《红艺园》、《柳叶金》、《花》、《满江红》、《凉风细》、《蛩吟罢》、《纯清院》、《晚眺》、《客望》、《将军令》、《青龙战》、《尺合调》、《细乐五碟》、《落花合叶》、《双狮滚球》等。
宜昌丝竹的联曲体(套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调,艺人们叫“一调变七调”,主要有《小开门》、《水露依》、《北平》等;另一种是按照一定的音程规律用一个曲子最后的音符作为下一个曲子开头的音符,派生出另一首曲子,类似汉语里的修辞手法“联珠”,艺人们叫“一曲生五曲”,典型的有《大红袍》、《粉荷莲》、《细乐五碟》、《双狮滚球》、《万年欢》等。
2.2曲牌曲谱及演奏特点
宜昌丝竹原曲采用工尺谱记谱,从右而左直行书写。近年来,则以简谱形式横行书写。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宜昌丝竹有上字调、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凡字调、小工调、尺字调七个调,简称“上六正乙凡小尺”。宜昌丝竹曲调优美华丽、板式规范、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在演奏过程中,艺人们经常将丝竹曲牌有规律、循环往复地混合运用,演奏方式灵活。水平高的丝竹艺人大都会变调和即兴演奏。
2.3乐班编制及乐器应用
宜昌丝竹传统乐班为4人班,组成为鼓手1人,笛或萧1人,弹拨1人,弦乐1人。近年来,乐班编制及乐器应用发生较大变化,编制灵活,一般为4人(红事迎客)或8人(白事礼仪)。日常娱乐或开展活动,少则两人,多则几十人聚首演奏。宜昌丝竹在演奏时以齐奏为主,有时也根据乐曲、乐章变化和不同场景需要,吹管、丝弦、弹拔三类乐器交替演奏,或恢弘庄严,或悠扬空灵,或柔和细腻,或错落有致、铿锵有力。有时也在曲首用几件乐器烘云托月,营造出特别的音乐意境。乐声庄重典雅、交映生辉。
3.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宜昌丝竹的生存现状
随着时展变迁,宜昌丝竹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发生较大改变,许多传统礼仪习俗正逐渐消亡。尤其是传统婚礼和传统葬礼这两个有效传承宜昌丝竹的重要载体,被大量时尚现代的婚庆仪式、简朴的丧葬和追悼仪式所取代,导致宜昌丝竹演奏场次不断减少,有逐渐淡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趋势。
3.2传统传承方式面临困境
3.2.1家庭(家族)传承
从调查资料看,家庭直系亲属间纵向的代际传承和横向的旁系亲属传承,是宜昌丝竹的重要传承途径。但随着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改变,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加大,愿意跟随父辈和亲属学习宜昌丝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家庭(家族)传承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日渐式微。
3.2.2师徒传承
收徒授艺和拜师学艺,是宜昌丝竹最主要的传承方式。通过口耳相传、亲授研习的师徒传承,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像杨吉臣、冯玉亭、郑玉望、杨树柏、黄太柏、杨龙洲等一批有名的宜昌丝竹乐大师,使宜昌丝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传承至今。但由于宜昌丝竹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将其作为一门手艺来学的人越来越少。
3.2.3社会传承
包括业缘传承和地缘传承。这两种传承方式,都是艺人没有拜师,而是从小生长在宜昌丝竹流行的地域,长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经常亲身参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和节庆活动,常听常看丝竹艺人表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互学切磋而掌握了宜昌丝竹演奏技艺,是宜昌丝竹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传承方式。但由于当地传统的宜昌丝竹群体活动越来越少,宜昌丝竹在流行地域的群众基础逐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来源已成为制约宜昌丝竹发展的瓶颈,加上政府资助资金有限,企业投资赞助罕见,部分宜昌丝竹班子的生存发展难以为继,传统的社会传承方式面临困境。
3.3传承队伍老龄化严重
目前,宜昌丝竹的传承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据调查统计,在宜昌丝竹发源地鸦鹊岭镇较活跃的丝竹乐班有23个,熟练的丝竹艺人在两百人左右,年龄多在50岁以上。截止2014年,宜昌丝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为7人,其中国家级 1 人(黄太柏),省级 2 人(杨龙洲、李世安),市级4 人(朱长生、彭定金、文未杞、叶圣朝),他们的年龄大都超过60岁,国家级传承人黄太柏已有80高龄。另有刘家海、王全政、叶圣明3名区级传承人,年龄都超过了50岁。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技艺精湛、能挑大梁的传承人已是迫在眉睫。
4.宜昌丝竹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4.1与高校合作,让宜昌丝竹走进高校课堂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保护传承宜昌丝竹,实施了“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但只在个别中小学推行,形成新一代传承群体尚需时日。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大“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力度,在小溪塔、鸦鹊岭、龙泉等乡镇,增加传承宜昌丝竹的中小学校和学生数量,扩大普及范围;在此基础上,与宜昌本地的三峡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地处省城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让宜昌丝竹进入高校课堂,开辟一个普及、传承、发展的新天地。许多高校学生都是民乐爱好者,他们有扎实的器乐演奏基础,若能让宜昌丝竹走进高校课堂,让部分有志传承、弘扬民族音乐的年轻人学习宜昌丝竹音乐文化,不仅能快速提升宜昌丝竹的影响力,也必将能为短期内培养出新一代骨干力量和演奏高手奠定基础,有效解决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
4.2使乐人乐业,让传承队伍稳定发展
笔者调查发现,从事宜昌丝竹表演和传承的艺人,70%以上都是农民,且岁数较大。而近年来请丝竹乐班参与举办时令节庆活动和传统婚丧嫁娶仪式的人不断减少,艺人们收入不稳定;再加上能享受政府补贴的人员相对较少,补贴资金有限,许多艺人迫于生活压力,或外出打工,或从事农活,无暇顾及或难以专注于宜昌丝竹的表演和传承,导致民间丝竹乐班逐年减少。建议当地政府增加宜昌丝竹保护传承专项预算,在基层申报、部门审核、评议公示的基础上,加大对区级以上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力度,消除艺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事宜昌丝竹的表演练习、培训授课和带徒传艺,使传承队伍稳定发展。同时可结合当地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采取政府择优资助的方式,在民俗博物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和古文化街等场所,为部分优秀的丝竹乐班免费提供固定的表演和传承场所。也可由政府和文化部门牵线搭桥,让企业冠名捐助丝竹乐团或设立宜昌丝竹馆,使乐人乐业,专心普及、传承宜昌丝竹音乐文化,守住精神家园。
4.3与景区融合,让宜昌丝竹成为旅游特色
独特的地方文化艺术,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突出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实现旅游景区与宜昌丝竹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亲身感受宜昌丝竹礼乐文化的魅力,既有利于丰富旅游景区内容,提升景区文化品位,也有助于促进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宜昌地处鄂西生态旅游圈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等一批著名景区,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推进文旅互动、活态开发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结合旅游市场,对宜昌丝竹进行适度开发,整合现有表演团体,广泛吸纳宜昌丝竹表演人才进入景区演出市场,打造体现原生态宜昌丝竹礼乐文化的优秀演出节目(如:可将融入当地传统习俗和宜昌丝竹文化的传统婚礼打造成舞台剧进行表演);也可结合旅游市场开发,规划设置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宜昌丝竹的茶馆酒楼,既让宜昌丝竹成为旅游特色,得到普及和活态传承,为其传承、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又可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4.4请专家谋划,让宜昌丝竹走向大众舞台
宜昌丝竹是前人艺术创造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曲调古雅、优美动听,笔者在欣赏丝竹艺人演奏时,往往有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但目前,宜昌丝竹的传播面、知晓面还不广,影响力也不大,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笔者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三峡国际旅游节等活动,邀请全国、全省知名的音乐、艺术、民俗专家和新闻媒体参加,定期举办宜昌丝竹传承保护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民间艺术节和演出比赛等活动,并使之常态化。通过举办上述活动,让专家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为宜昌丝竹创作新曲、推陈出新,帮助打造像“女子十二乐坊”一样有影响力的宜昌丝竹品牌团队;让大众传媒向全国人民宣传、展示宜昌丝竹的迷人风采,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提升公众参与度,使宜昌丝竹像京剧、昆曲和江南丝竹一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史新民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M].武汉:中国版本图书馆,1994.
[4]郑培凯主编.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田翠华.宜昌丝竹的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6]蔡际洲,熊谷平.宜昌丝竹的艺术特点[J].中国音乐,1993,03:47.
[7]宜昌市文化局、三峡大学三峡文化研究中心编. 三峡民间艺术集粹[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8]中国人民宜昌市夷陵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夷陵国宝[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
[9]冯万林主编. 宜昌记忆――宜昌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10]鸦鹊岭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鸦鹊岭镇志[M].宜昌:内部资料,2010.
篇7
马克思曾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行于选修课教学之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偶获零星新知,欢欣于形;偶有点滴新解,得意难禁;但更多情形是怀着一份衰颓和一知半解的情绪,横亘于迷失与突围之间。越是盘根错节的问题,越要我们自己去找头绪。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没有自己的方向与目标。现就选修课上的具体做法,结合个人愚见,围绕选修课教学表达一点浅见。
一、目标从随意性到明确性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曾经在教授《琵琶行》时,以方文山的《东风破》导入,它也成为我后来开展选修课的切入点。
“中国风”歌词伴随着“中国风”歌曲的发展不断完善,在“中国风”歌曲形成的初始阶段,歌词大都直接采用古诗词,例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就是采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歌词,谱上具有中国古韵的曲。伴随着“中国风”歌曲发展的日益成熟,才逐步形成了现在笔者所说的“中国风”歌词,比如方文山的《东风破》,东风破的“破”可以理解为曲破,是指一种词调,宋朝江浙一带盛行这类琵琶曲,多填唱而演变为词牌。“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虽然这句歌词是用白话写成,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古典味道,枫叶荻花秋瑟瑟,恍如隔世,重回公元816年前的秋天,与白乐天一起聆听江上琵琶曲。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风”歌词的产生并不是瞬间迸发,它是以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作为背景依托,“中国风”歌词的快速发展和形成源自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结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有“诗眼”一说,能对整首诗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歌词中也有“词眼”。雁、柳、桥、楼 、窗、琴、月等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风”歌词中,修辞手法是此类歌词中常见的写作方式。笔者试图给歌词中的优美语句与巧妙写法作注解,使学生能从歌词中摄取技巧。
斯蒂芬在《高效率人的七大习惯》中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你的现在,为了使你的行动一直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你必须明确意识到,你终究将归何处。”这段话形象地阐述了目标的重要性,诗歌教学的难点与音乐的碰撞,让我更加坚定了开展《“中国风”歌词中的文字游戏》选修课的目标。
有了目标之后,关键还得解决教材。选修课的种种设置无论多好,若没有好的教材,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或许是对方文山的欣赏,因为他重新浇灌了文字重量,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了后现代新词风。所以本课程结合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的文字游戏》,辅以“中国风”歌曲,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感受歌词的声韵美、意境美,开阔视野,又能对“必修四”中的诗歌板块做补充,提高对古代诗文的审美能力。
二、策略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对选修课教学设计的一知半解,注定我在迷糊中敷衍着。有多少个课堂过程的纠结处,让我发出“课堂前方就是一条死胡同”的感慨。因为我的课堂根本没有按照我曾经设想的路子前进,取而代之的是“填鸭式”的灌输,一学期的教学只是介绍了几个意象,再也无其他。
新世纪什么落伍最可怕,当然是信息。知识更新的时间以往需要二十年左右,而今所需时间已是急剧缩短。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并加以灵活运用,把这些思考与行动的智慧方法,悄然融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许多封冻多日的问题,在各种资料和名家的启蒙下,在与本校刘雪挺老师关于课题的交谈中,终于有了一点点真实的“解冻”。穷则思变,我想改变是唯一的出路,首要任务是从我的课堂教学策略入手。
(一)“旧”词“新”唱――唤醒生命意识,焕发人文之光
李海林老师指出:“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学生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语文,体会语文的真谛。” 而选修课也应该这样,据笔者了解,在中学古诗词中,像谱了曲、歌者曾吟唱过的还有《孔雀东南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等,还有如琼瑶改写《诗经・蒹葭》的《在水一方》等。给出一首词,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让学生选择与诗词感情基调相近的音乐,将诗句填进去唱,学生还是蛮喜欢这样的方式。显然,正是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以单一的“听歌词”变为“唱歌词”,才使课堂中的知识与情感焕发了动人的召唤力,以至于“主动”向学生走来,向学生靠近,又让学生重温诗词歌赋。
(二)“旧”词“新”说――注重审美鉴赏,点燃激情之火
刘真福老师指出,我国传统的审美鉴赏有三块基石:一是偏于情感评价,即以能否激起读者情感波动或心灵震撼为判断标准;二是引导文学也引导人超越昏暗现实和追名逐利的低下境界,让人在文学中体验对尘世超然的静态关照;三是抓住文学形式要素关注文学的形式特点,分析形式是否和谐、完善,形象描绘是否鲜明、独特。但是,不论以何种角度进行审美鉴赏,都能将人带入美的境界,给人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具体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审美鉴赏活动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关注歌词本身,只有深入歌词中,才能真正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二是要跳出歌词对教学进行有效延伸,即不能拘泥于歌词本身。“教学要将审美鉴赏适时地由歌词引向更宽广的世界,将音乐审美引向生活审美。为此,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设计歌词大填空,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出此意象。
示例: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____(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____(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_____(雨)轻轻弹朱红色的____(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2.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具体与抽象的融合
再如在讲到《东风破》时,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描写的妙处,我将琵琶名曲引入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其闭目沉思,心驰神往,再辅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分析、归纳《琵琶行》中音乐的描写方法,并要求他们学以致用,将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同时补充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赤壁赋》,从而使音乐和诗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显然,学生正是因为关注了歌词内容,才能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情感,并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意象联想,创造属于学生的震撼。
(三)“旧”词“新”写――插上想象翅膀,开启写作之门
1.“旧”词改写为“中国风”的歌词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典诗歌,仿写“中国风”歌词,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将其唱出来。
2.“旧”词改写为文章
示例:听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用小提琴协助曲《梁祝》作为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改写成为小说。
具体教学中,有学生仿照着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去听琵琶,去写琵琶……我想在一片思潮涌动之下,也只有这样的悸动之声,才可以体会到学生那不为常人所知的纯粹与感动。学生欣赏着动人的旋律,感受着字字珠玑,在歌词的羽翼下展开写作之旅。莫道今年春色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虽然,我并未迎来开春的骄阳,但有久久渴求的那种触动――对我而言,足可告慰。
三、过程从接受型到建构型
当然,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落差,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在苦恼,基本上每次备课都十分用心,但事与愿违。很多时候,课堂除了破碎的闷响,常常听不见回声。40分钟内,究竟该讲多少、练多少,何处详、何处略等等,有个度的问题。讲得过简过略不行,“满堂灌”、“填鸭子”也不行。哲学家萨特曾形象地表述道:一片风景,如果没有人去关照,它就失去了“见证”,因而将不可避免地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所以我们要关照学生。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学生亦是如此,每个学生,只是需要一个支点而已,这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火花所在。
示例一:“歌词大填空”
_____(雨)轻轻弹朱红色的____(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____()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____(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为何要用‘’?”学生通过已有的“图式”建构新的“图式”,强化了“”这一特殊意象。通过填空,学生不仅看到、听到和读到了符号的表层意义,而且透过这些符号把握到其后复杂的深邃意义。至此,欣赏者即我们的学生,反复地穿梭于符号表层直接信息与作品深邃意义之间,调动了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示例二:“歌词大改写”
以下这段是学生对《发如雪》改编的散文:
一弯清冷的月牙之下,褪去了叶子后的柳条随风飘荡,落下稀疏的倩影,一位娇弱的女子倚靠在门旁,泪光点点,微微,画出了一道犹如银河般的银白色的印记。慢慢地,慢慢地,女子抬起了头,遥望着天,想要把这苍白的星空望穿。已是落叶满地的季节,秋风吹得屋内的油灯忽明忽灭,也许是思念过度,女子丝毫没有感受到这凄风,她在思念着另一头那位对月独酌的少年……
――《最初的爱,最后的爱》节选
不难看出,上述学生呈现的是极有灵性和才华的文字。饱满的情感又比较贴近词意中的时空背景,而且词意也被这位女生很好地消化到了这篇文章中了。学生借助文字,借助歌词构建了一个感人的生活场面,在课堂上有了一吐为快的发言积极性。由原本老师一味地讲解,变为学生自我的建构,并且通过选修课这一平台将学生引向更宽广的世界,更是将语文的审美引向生活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