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影评范文
时间:2023-03-16 11:4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男女影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饮食男女》亲情抗争
一部《饮食男女》,展现的是人类自从进入家庭生活时代以来就必须面临的问题――旧有生活秩序的必然断裂和新生活秩序的终于形成。①“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可以发展成一种令人艳羡的艺术;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②从影片标题出现开始导演就向观众暗示,“饮食男女”四个字,“饮食”在上用篆书书写,暗喻着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家庭秩序;而“男女”在下用的是现代通用的宋体,则代表在台面之下蠢蠢欲动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却正是朱家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抗争所造成的。这种变革,恰恰是全剧的亮点。
一、影片的内容与背景
影片主人公老朱曾经是台湾有名的中餐厨师,退休后的他和三个女儿住在一所老宅子里,朱家的三个女儿性格各异,大女儿家珍是一所中学的教员,她信奉天主教,年岁不小的她却少与异性接触,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二女儿家倩性格倔强要强,是典型的女强人,时常和父亲发生口角;小女儿家宁正在上学,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每个周末老朱做丰盛的晚餐与女儿们举行家宴,但三个女儿却各怀心事,女儿们已经长大,都有了各自的生活,疏忽了父亲的感受,老朱只能在邻居的小女儿姗姗身上找回自身的价值。而邻居那从美国回来的刁钻的母亲的出现也让女儿们意识到鳏居多年的父亲似乎应该找个老伴了。在影片中段老友老温的突然过世也让老朱感受到人生苦短。
而影片接近尾声时,老朱召集了一次包括姗姗一家的全家晚宴。在宴会上,老朱一吐胸中的不快,决定卖掉老屋,并宣布自己已经和姗姗的母亲相爱,并已经“私定终身”,全家一阵大乱,晚宴匆忙结束。
在影片的结尾,独自住在已经卖掉的老屋中的家倩自己下厨,召集全家赴宴,但大姐夫入教洗礼,小妹刚刚生产,都无法参加。家倩和老朱两个人面对诺大的餐桌和空空的房间,一时百感交集。就在老朱喝汤的时候,两个人惊喜地发现老朱的味觉又恢复了。
《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它没有像前两部那样直接表现年迈的父亲对西方文化或者说对现代文化的不适与冲突,而是更偏向描写父亲的无奈,表现了导演本人对受到西方文化浸染的中国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对传统中式家庭伦理的一丝丝怀恋。
二、影片中人物的抗争
《饮食男女》这部影片自公映起就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当代社会的男女关系,传统家庭中年迈父亲的尴尬地位都是影评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笔者看来,影片中不同人物的抗争,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
这部影片中,开始人们都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却是他们的枷锁,所以他们便只能通过抗争的手段来打破这种平衡,而他们的抗争对象有时是他人,而更多时候却是他们自己。
家珍的抗争,是与自己的责任的抗争。也许是因为少年丧母,而她又是家里最大的孩子,让她过早的承担了家庭的责任,无论是在与锦荣谈话中的那句“我爸一会也一定会跟着我的”还是当得知妹妹家倩说要去阿姆斯特丹时说的“放心去你的阿姆斯特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都能看出来,她对自己在这个家里的定位不仅是父亲的女儿,妹妹们的姐姐,更是一个守护者,是去世母亲的替代者。而这种身份对并不坚强的家珍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也使本来就不开朗的她性格变得更古怪,在爱情上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无法自拔;在妹妹们面前,她这样的家长姿态也让她们无法和她亲近,妹妹们把她当做是母亲而不是姐姐,姐妹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家珍的感情出现了空白,在家庭中的失落感也日益严重,她找不到亲情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在老朱全家都不信教的情况下唯独她是虔诚的教徒――宗教是她心灵上的一个寄托,但同时宗教又像是一个盒子,将她与外界隔绝起来。但是,家珍的内心是不安于这样的现状的,而明道的到来,给了家珍抗争的机会。家珍与明道的结合固然是为了爱,但也是一种反抗。明道与她几乎是两个极端,他开朗活泼,又带着大男孩般的调皮,而对明道的爱也使家珍改变了自己,她开始不再固执于自己“女主人”的责任,而是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女人,换上了新衣新装,最后更是用几乎是逃跑的方式离开了家――这也是她最后也是最成功的反抗,抛下了责任的家珍最终也得到了幸福。
家倩的抗争,是与父亲的抗争。其实家倩在三个女儿中是最像老朱的,固执倔强,又对烹饪有着独特的天赋和喜爱,但是家倩却是最早表现出想要离开家的人。在第一次家宴上家倩就表示要搬出去住,影片的第二次家宴上她又宣布要去阿姆斯特丹工作。而在影片的开始,家倩似乎就是三姐妹中最与众不同的,她有着与母亲最为相似的面容而脾气和喜好又最像父亲,她离开家的欲望最强烈,并且她也有最多的机会和最好的借口离开。但是在影片的中段老温的生病是个转折,在病床前,导演也借老温的口解释了老朱和家倩的矛盾根源所在,而老温从生病到忽然去世更是让家倩的心境一步步转变,由对父亲的反抗与否定变为了对父亲的不舍与对童年时期与父亲美好回忆的怀念。而在影片尾声,老朱同锦荣结了婚搬离了曾经的老房子,本来以为自己会留下来的家珍并没有像她所以为的那样留在家里,反而是最叛逆的家倩守在了那个她曾经想离开的家。影片的最后家倩站在她曾经向往多次的厨房中,像影片开头的老朱那样熟练的做了一桌丰盛的晚宴,而在老朱和她争论汤的做法时,老朱丧失许久的味觉也回来了,而家倩也从一个反抗者变为了一个守护者和传承者,待在她曾经最向往的地方。
老朱的抗争,是与自己的抗争,是与自己的年龄,与时间的抗争。在影片中的家庭成员都显示出了“抗争”的姿态,他们都从不同方面脱离了家庭的旧秩序,而颠覆得最彻底的是老朱――这个家庭中最具传统色彩的父亲。在影片的第一次家宴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已经在暗示着在这个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在逐渐弱化,而当家倩说他把火腿做“耗”了是因为味觉退化,他强烈的反应更是说明了他对这种状态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已经年迈这一事实的抗争,而之后饭店向老朱的求助让老朱如此的上心甚至是有些兴奋的原因,则是因为饭店是老朱得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也是老朱能够自我肯定的地方。同样的,老朱给锦荣的女儿姗姗送便当,不光是因为老朱心疼姗姗上学辛苦又没有合口的午饭,更是因为他在姗姗以及姗姗同学身上找到认同感,与在家里女儿们的冷淡不同,姗姗和她的同学们对老朱做的饭菜十分喜欢,在这里他似乎又成了当年受人尊敬的主厨和受女儿依赖的父亲,而不是失去味觉的主厨和就要成为女儿“包袱”的父亲,这也是他与自己年龄的抗争。就连影片的尾声,老朱在家宴中没有选择与看起来“门当户对”的梁伯母在一起而是选择了比他小很多的锦荣,其实这也是老朱反抗的一部分。按照一般人的观点,一个丧偶的老年男性娶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并且也是单身最好是丧偶的女性才是体面的并且合乎情理的,事实上就连影片中老朱的女儿都是这么认为的。然而老朱并没有像大家所以为的那样选择梁伯母而是选择了锦荣,这便是一种反抗,是对时间,对年龄的抗争,直到影片的结尾老朱依旧没有选择妥协,他并没有选择一种也许更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也正是他与锦荣的结合,彻底打破了道德与人伦观念,让这个家庭最终解体。影片的最后,老朱也搬出了自己的老房子,与锦荣搬进了新家,与老房子的昏暗不同,新家是明亮的,这也映照了老朱心境的改变,他也从过去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结语
纵观李安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创作中,尤其是早期的作品中,很多都在有意识的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现代化的生活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李安用“父亲三部曲”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推手》中表现了传统和现代无法融合的隐忧;《喜宴》中的传统被迫与现代融合的无奈;唯有《饮食男女》与众不同。李安曾说,在“父亲三部曲”中,《推手》和《喜宴》都是在讲述儿女让父亲失望的故事,而在《饮食男女》中,他想讲述一个父亲让儿女失望的故事。然而当我们在观影时却发现,李安更多的是在讲述一个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观念的冲突隔膜状态下,通过破坏,实现了重建和传承的故事,这无疑给了我们更多的希望。《饮食男女》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秉承着导演李安的一贯风格,将现代的元素融入传统的中国式故事中,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亲情与爱情,又在通俗易懂的剧情中加入导演自己的思考和人文情怀。因此李安的电影不光能够满足观众情感上的需求,更能引人深思,这也是李安导演的作品总能在商业和社会反响上双赢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篇2
>> 从仪式视角来谈中国电影的奇观化现象 从电影经济看中国电影发展 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南通现象” 从美国电影审查反思中国电影审查 谈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 从电影的分层解读模式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从电影《赤壁》探讨好莱坞美术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从三部大片看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 从《阿凡达》看中国电影未来发展 从《魔兽》看中国电影投资市场 从《狼图腾》看中国电影文化输出 从《疯狂的石头》到《鸡犬不宁》:中国电影新类型片的开始 从文化折扣角度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产品策略 从光线传媒看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项目的运作 从《饮食男女》看中国电影中老人的伦理道德 从《魔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 从目的论视角看中国电影片名英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01-10.
[8] 黄会林等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第十放映室节目组.恭贺2013文字版[Z].中央电视台,2013.
[10] 朱玛著.电影艺术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3.
[11] 羊城晚报.从交口称赞到为电影绝交 电影评价呈两极化趋势[EB/OL].,2013-02-09.
[12] 北京青年报.评论:电影市场有撞击才有魅力[EB/OL].http:// .cn/r/m/2013-02-04/16133852150.shtml,2013-02-04.
篇3
李安,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的成名作是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2001年,他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06年,一部毁誉参半的《断背山》为他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009年2月,美国《娱乐周刊》评选出25位仍在坚持拍电影的“最伟大导演”,李安成为唯一一位上榜的华人导演。2012年12月4日,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国际3D电影协会的哈罗德·罗伊德大奖。
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他是当之无愧的华人导演第一人!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的同名畅销小说。李安坦言:“曾经觉得它是没法拍成电影的,因为它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的。故事最难改编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即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
在略显冗长平淡的开头后,故事流畅自然地进行到最荒谬的部分:派和孟加拉虎在救生艇上漂洋过海。李安在历时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充分发挥了3D技术的表现能力,把海的壮阔和脾气、绚丽的日景夜景、海上动物的奇幻活动演绎得精彩绝伦。电影把派与孟加拉虎的对峙和平衡,拍得让人心惊胆战又自然流畅,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的盛宴。但这还不足以赢得影评家对这部影片的肯定,至少不足以赢得对李安的肯定。影像背后丰沛的人文内涵,才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才是李安导演真正的功力所在。
将一个远离社会的茫茫大海作为故事的发生场景,将一个人和一只孟加拉虎作为故事的主角,将海上的神奇景象作为视觉看点,这些元素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不论从宗教、生态、哲学甚至是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都是一部值得咀嚼和品味的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意义非常的元素,就是派的笔记本。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语言貌似无用,但恰恰相反,语言却成了派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暴风雨把派的笔记本卷走时,同时也把派的灵魂带到了蛮荒地带。派在无人之境下,只能与神共存。神到底是什么已经变得如此明晰,明晰到就像与你时刻相伴的人一样,因为在这样的境遇下,你只能和神对话。李安成功地把小说中“字里行间的象征”转换成了具体的视觉画面,在自己的苦思中寻得了答案。然而李安把对答案的解读交给了观众,就像派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李安成功背后的贤内助
一
李安的妻子林惠嘉与李安是同一所大学的同学。刚结婚的时候,李安找不到适合的剧本,每天把自己关在家中,看书、看碟、写剧本。那时,林惠嘉的薪水也不高,为了多挣钱,林惠嘉总是申请加班,自己省吃俭用。
李安不想看到妻子这么辛苦,便想去学电脑技术找个工作。妻子对他说:“学电脑的那么多,又不差你一个。你还是发挥你的特长,看看书,写写剧本。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功!我们是夫妻,我为你做这些是心甘情愿的。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绝不能放弃啊!”
二
在李安小有成就后,林惠嘉把李安摆在家中的各种奖杯收了起来。李安明白了妻子的良苦用心,他对妻子说:“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一定会给你捧回一座奥斯卡金像的。”
2001年,李安凭借《卧虎藏龙》一片获得了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当他接过最佳导演奖时,激动地说:“此时,我的惊喜之情难以形容。我要感谢我强悍的太太,她是《卧虎藏龙》里除了碧眼狐狸之外所有女角的典范……她虽然没有女主角俞秀莲漂亮,但有她的坚毅,并有玉娇龙离经叛道的个性。没有她,我今天不可能站在这个领奖台上。”
三
《卧虎藏龙》的成功,让李安名声大震,他被更大的荣誉包围了。他整天都忙于应付采访、做节目及参加各种活动,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林惠嘉和他郑重地谈了一次话。
她对李安说:“你的理想是什么?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现在,你还没有达到目标。再这样下去,你就无法兑现对我的承诺了。”林惠嘉的话让李安深深触动了,他觉得妻子总能把事情看得很透,分析得很到位。
相关链接
篇4
[关键词]《周渔的火车》;主题;爱情;人生
自2003年小说《周渔的喊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周渔的火车》,笔者观后想写点东西以来快有十年的时间。笔者在此无意于比较小说《周渔的喊叫》和影片《周渔的火车》之间的异同,只是试图就影片《周渔的火车》的主题作一解读。相关影评也有许多,通过设定搜索主题:周渔的火车,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相关70多篇文献,但是笔者认为该影片的有关主题等问题的探讨似乎还有一定的空间和必要。故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哲学的视角对此影片所传达的文本意蕴作一述评,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尽管有关这部影片主题有不同见解和说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笔者认为,影片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和哲理承载至少有五个层面。
一、影片概述
美丽善良的陶艺工艺师周渔先后结识了有些瘦弱且带着几许忧郁的图书管理员陈清和粗犷且具有男性魅力的兽医张强。陈清梦想着出版个人诗集,并举办个人诗歌朗诵会,但是缺少将梦想付诸实践的勇气和决心。张强在周围人欢快热闹的氛围中幸福地生活着。周渔在同时面对陈清和张强的不同爱情时,显得不知所措,无法选择,于是她不辞劳苦地乘火车往返于两地:三明和重阳,在两个男人之间往返穿梭,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栖息的地方……
(一)蒙太奇与意象化的表现手法
影片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不停地变换时空和视角,将片段镜头进行组接,以达到叙事的目的。影片采用画面作为叙述方式,利用在不同场景中画面的转换,来表现人物内心不可言说的、无法描述的心理活动。此外,影片较多地涉及意识流的叙事方法和手段,把很多情节进行切割、打散,然后安排在影片各处,让观众自己来缝合,这就要求观众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这也充分表现了影片创作者的意图,但是给普通观众忽东忽西的感觉,觉得这部电影难以理解和把握。由于影片探讨的是精神领域的问题,导演采用了很意象化的表达手法,拉开了导演与受众之间的空间与社会距离,加大了普通受众理解和把握影片的难度。当然,不排除导演在按照自身的思路和理念来讲述故事发展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点不足,比如个别镜头与影片所描述的故事关联性不强。这也许是影片创作者对其影片受众的界定比较狭小。这样的定位(艺术性强、内容高雅、主题深刻、非营利性——笔者注)使得艺术电影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小众的,而非大众的。[1]
(二)运行中的火车之意象
电影中出现的意象较多,如田野、小姑娘、蓝天、白云、火车、仙湖等,其中重复次数最多的意象是火车。对于火车意象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火车是时代的象征;火车站台是男女主人公们诉说衷肠的场所;火车是欲望的象征;火车是周渔的心灵的归依。当然还有一些学者有着与此类似的观点和看法:“飞驰的火车就像她血管里流动的血液,成为浇灌爱情的养分。火车是她灵魂栖息的地方。”笔者认为,电影中的火车意象除了作为讲述故事的工具之外,火车作为周渔追求幸福的主要手段,也是周渔内心世界困惑和徘徊的反映。“火车的奔跑与运动是本片的一个基本的意象,与火车意象相伴相随的是周渔。”[2]然而,笔者以为,运行的火车意象还反映了周渔必须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能被动地等待。
(三)没有结局或者说没有完美的结局
影片的结局很是耐人寻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团圆结局,一般是才子佳人经历磨难更加增添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结局是英雄抱得美人归。这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也是中国人的一般观念,反映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善良期盼以及求善的价值取向。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圆满结局的故事或者神话传说屈指可数:《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孔雀东南飞》,否则就不会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俚语。
现实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这种不完满的结局恰恰是西方人的观念,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也反映了西方人求真的价值取向。“按照东方的思维方式,故事总该有头有尾,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就应该有结局。”[3]影片的结局因为没有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许多受众觉得没有结局或者说没有完美的结局,这是他们在潜意识里不愿意接受这种结局。因此,有许多影片受众观影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影片主题分析
由于导演采用蒙太奇的表述手法、运行中的火车等一系列意象以及没有结局或者说没有完美的结局等叙事方式,所以在导演与受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之桥梁,结果是受众对于影片主题之理解和阐释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这实际上是导演在西方场域下讲述一个富于人生哲理的故事,以供中国受众诠释和解读的个案。故而难免有些背离之说法或者不同之见解。
(一)没有主题
这里所说的没有主题,不是指影片本身没有主题,而是指影片创作者在影片中所体现和蕴藏的主题没有被影片受众所把握和体会。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总结了口语传播的5点要领:说话的人、所说的话、听话的人、场合、效果。这为现代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48年,著名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因素模式与功能(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的?产生什么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 (传播者)、内容、媒介、对象 (受传者)和效果5项分析,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也就是说,影片制作者以及传播者(有时候二者是同一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将一定的内容传播给一定的受众,不一定就能够收到所期望的效果,甚至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但观影的结果却令抱着满怀期望的观众大失所望,更多的人如浇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2]“但喜欢娱乐片的观众对这部电影有些看不懂。”[4]
(二)情爱主题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其中有些镜头属于激情戏,所以有些观影者按照激情戏的定位来理解这部影片,似乎也没有什么错。影片创作者在上映前大肆宣传其为“激情电影”“大胆情爱”等。“但年轻观众以为,《周渔的火车》的激情戏是这么多年来国产爱情片里最大的突破,比以往的国产影片有很大胆的尝试,激情戏是全片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缺了它,男女主角间的情感脉络也会不连贯。”[4]笔者以为,假如将其仅仅理解为激情戏可能还是有些不妥,但是不否认其中存在的激情镜头。饮食男女本身就是正常人的物质性需求,不应该摈弃和否定。“爱情在她(周渔——笔者注)的世界中已经泛滥成灾,不可收拾,所以她只能听之任之,最终无法自拔。爱情同时体现出滥情,这可算是影片主题的一大特点。”但是不管怎么说,按照情爱来界定该影片的主题不为错,但是这似乎只是该影片所蕴涵的主题群的一个较低层面。
(三)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主题
不管创作者以及影片受众是如何理解和判断,影片《周渔的火车》的主题是,也一定是爱情。影片中主要涉及的是三个人的爱情纠葛:周渔、陈清、张强。周渔在陈清与张强之间无法取舍,显得十分困顿。笔者认为,影片制作者仍然没有脱离叙事的场域——中国。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男人是不可以有情人的(不是说没有条件拥有情人,而是没有这样的氛围——笔者注),可能这也是中国人的时尚,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只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男人——自己的丈夫。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是一个女人在两个男人中间选择,这可能是影片创作者内心的女性主义理念的外化吧。但是影片创作者终究没有突破叙事的中国场域,不能按照西方人的观念:一个女人可以在两个男人之间选择,一个为丈夫,一个为情人。
(四)爱情悖论主题
笔者需要阐明的是:爱情悖论主题、爱情主题(笔者将其限定为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主题)和情爱主题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上的爱情主题,但是这三者有属于广义爱情的不同层面。至少在这部影片的主题定位上,受众从不同角度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方面。笔者不否认的是这三者相互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界限和区别。“周渔纠结于诗人陈清与兽医张强两个男人的感情漩涡之间,在重庆(片中名为‘重阳’)与乡村兽医站两地之间疲于奔波。周渔是一名敢于追求和释放欲望的新时代女性,表面上她的感情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深层次地看她是在诗人陈清代表的诗意的精神生活与兽医张强代表的世俗的物质生活之间做选择题。”[5]
爱情悖论主题也就是说女主人公在两个男人之间左右为难,无法做出选择。相关影评大多提及该主题。当然,此处爱情悖论主题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悲剧爱情主题。其实,周渔所追求的既不是张强,也不是陈清,而是张强所表征的物质意象以及陈清所体现的精神意象的结合体。也可以这样说,周渔所追求的爱情是完满的或者完美的爱情,也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爱情。“当周渔在两个爱情对象中难以选择时,她对爱的寻求的心理线索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即爱是运动的,对爱的幻想永远大于现实。”[6]由于周渔在现实中无法追求到自己所企盼的完美爱情,导演只能给其设定一个悲剧结局,即周渔所乘坐的那辆车只能坠落山崖,使其永远地结束其三地的往返奔波。这一结局的设定似乎有些残忍和不近人情,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导演所能给予俗世中的周渔一个最好的结局。
(五)人生主题
按照西方人的观点,现实社会的人在上帝观照之下往往是不完满的,所以周渔在俗世之中无法选择,只能通过不断行进的火车在陈清和张强之间左右摇摆。换个视角,周渔所追求的爱情正是她自身所期待的双重意象的完美结合,也就是其自身的双重意象。所以,这部影片的象征意义或者其所反映的主题切不可等闲视之,这是一部通过表现爱情观来反映或体现人生观的影片。普通大众在俗世的社会中何尝不是这样:人既有世俗的物质化追求,也有向上的精神性向往。人往往是在双重选择中困顿和失落。“《周渔的火车》就是这样一部有些隐晦,却令人深味之后震悚的警世性寓言。只不过,它跳出了善、恶这些人性的基本概念的框架,深入到现代人的主体自我的分裂与缠绕之中。即使不能说它完全与爱情无关,至少它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影片对于现代文明隐忧的重重演绎,使我们有理由将它视作一部描述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隐喻性文本。”[7]“她(周渔——笔者注)奔波于两个男人之间,这两个人,对她,绝不仅仅是世俗的爱情和欲望,他们都有另外的名字,一个叫梦想,一个叫现实。”[8]
三、影片之人生主题的哲学解读
我们平常看待一件事情,只是盯住眼前的“在场的东西”,对于“不在场的东西”,我们一般就不予理睬,至少是初看时是这样。这是以有限的观点看待事物。[9]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是对有限事物的简单模仿,而是以有限显现无限。因此,我们必须以无限的观点看待事物或者艺术形式。虽然具体事物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也具有有限层面的内涵和意义,但是其所体现的无限意义往往是创作者最希望展示给受众的。就电影《周渔的火车》来说,笔者以为导演更想向受众展示的是其人生主题。
(一)哲学基础
笔者此处所理解的人生主题的哲学基础是“一体双元哲学”[10]。“一体双元哲学”中的“一体”是指人或人的个性,“双元”是指作为人的双重存在的“灵”和“肉”,或更确切地说是经验的人和超验的人。人或人的个性何以能成为自然和社会之本体?我们可以假设自然之所以产生人是因为自然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产生人,既然自然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人就成为自然的本体。自然因人而有意义。在整个人文世界或文化世界中,人更是这个人文世界的本体。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自然本原,不过那是从另一意义上说的。那么,作为本体的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是自由。因为人有二重存在,所以便有两种意义不同的自由,即对待关系上的自由和绝待关系上的自由。人的感性经验存在所面对的是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人在此所追求的价值是对待关系中的自由,这种自由价值可以概括为“幸福”,它指人的感性物质欲求得到满足后的身心愉悦;人的超验理性存在所面对的是虚灵的精神世界,人在此追求的是绝待意义上的自由。这种自由价值可以概括为“崇高”,它包括善、美、真、信等。这里存在着两个不同质的世界、两种不同质的价值。正因其不同质,所以称之为“双元”。 人因有经验性存在,故须面对对待性物质世界,解决二者的矛盾。人在这个世界中所祈求的价值是对待意义上的自由,达到现实的幸福。为此,他需要创造物质文明。同时,人因有超越性存在,他必须面对超自然、超经验的绝待性精神世界。人在这个世界中追求无限、无碍,即绝待自由,为此人创造出宗教、艺术、哲学、伦理等精神文化。
(二)哲学解读
作为以周渔为代表的个人,既因为有经验性的存在而需要满足自身感性物质欲求得到满足后的身心愉悦,又因为有超验性的存在而需要追求人在绝待意义上的自由。显然,只有实现了幸福价值和崇高价值,才是全面发展、自给自足的人。按照康德的思想,德福综合统一就是至善,就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的、最高的价值。笔者以为,准确理解该影片的人生主题,需要从个人的双重身份出发,既要考虑个人的经验性需求,更要考虑个人的超验性追求,才是准确、合适的。
以一体双元哲学来观照《周渔的火车》,周渔可以看作现实世界的普通个人,正是普罗大众的典型形象,即一体,同时具有经验性需求和超验性需求,往往在二者不可兼得中困惑、徘徊、彷徨。在此,陈清和张强确是体现周渔的双重需求,陈清为人(周渔)的向上的精神性需求具象化,而张强则为人(周渔)的向下的物质性需求的具体化。在这一层面来说,陈清和张强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只是周渔(个人)的二元需求的意象化。周渔所追求的爱情或者说人生正是她自身所期待的双重意象的完美结合,也就是其自身的双重需求的高度统一。然而,这二者的结合在世俗世界是有限的、不完美的,所以周渔只能在二者之间做着没有结果的选择。
四、结 语
在梳理和解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该影片可能具有的五层主题,但是笔者更加认同该影片所具有的人生主题——即现代人的困顿和彷徨。当然这部影片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作多重阐释和解读,笔者就此一陈管见,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参考文献]
[1]王莉莉.浅析艺术电影的大众性与小众性问题[J].青年记者,2011(03).
[2]宋彦.文字与影像:《周渔的火车》主题与叙事[J].潍坊学院学报,2005,5(05).
[3]萧晓阳.周渔故事:男权意识下的两种悲剧幻象——《周渔的喊叫》与《周渔的火车》双重解读[J].当代文坛,2005(01).
[4]倪敏.《周渔的火车》究竟装载什么[N].中国消费者报,2003-02-26(A04).
[5]何银华.2000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重庆城市影像与都市文化表达[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傅晓燕.现代爱情神话的建构与消解——电影《周渔的火车》之爱情叙事[J].名作欣赏,2009(02).
[7]龙晴.现代文明的三重隐忧——对影片《周渔的火车》的一种文化解读[J].艺术广角,2004(02).
[8]夏子.周渔,一个为梦想赶火车的女人——解读影片《周渔的火车》[J].电影文学,2003(05).
[9]张世英.哲学导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色・戒》:部创造奇迹的
票房大热――高歌猛进,海内外连创佳绩
《色・戒》自上映以来,各地票房捷报频传,票房收入连创佳绩。
第一阶段是海外上映。上映之初,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和德国的总票房,已收逾1.39亿港元。单是台湾已暂收2.5亿元新台币(约6000万港元),香港亦收近4000万港元,成绩骄人l以下是新浪网络于2007年10月31日的关于《色・戒》各地票房的消息截至日期除中国香港为2007年10月29日外,其他地区为2007年10月28日。
第二阶段是内地上映。《色・戒》在内地公映一波三折,直到11月初才上映,然而关于《色・戒》的相关话题早就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观众的好奇心已经膨胀到了极致。约半个月后(11月中旬),电影《色・戒》发行方透露,《色・戒》全国票房接近9000万元,其中新影联的票房就达到了1050万元。当时就有业内人士作出分析,认为《色・戒》票房过亿元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很可能成为本年度首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大片。果然不出所料,到12月下旬止,该片在亚洲劲收4400万美元(约3.43亿元人民币),在北美收入约440万美元(约3430万元人民币)。台湾地区评选出2007年十大卖座片,虽然仍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由美国大片《变形金刚》拔得头筹,但《色・戒》作为唯一上榜的华语片一举盖过《蜘蛛侠》、《虎胆龙威4》、《灵魂战车》、《碟影重重3》、《料理鼠王》等片的票房成绩名列第4,缔造李安个人最高票房纪录。
那么,是什么铸就了《色・戒》今天的票房成绩呢?
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北,祖籍江西。1975年他自艺术学院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近年来,李安斐声国际影坛,在太平洋两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作为一个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红极一时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还拍出令国际影视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断背山》、《冰风暴》、《理智与情感》及《与魔鬼共骑》等英语片。其中《断背山》不仅为李安斩获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更使他捧回了第78届奥斯卡和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
对于张爱玲《传奇》以后的作品,人们都关注得不够,其实此后她还有很长一段创作历程被忽视了。而《色・戒》恰恰是这个阶段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
李安“携手”张爱玲,无疑就是一个强强联手的黄金组合。两者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一个是国际大导演,一个是令无数读者倾倒的旷世才女,两个人都擅长将东西方元素结合一体,二者在艺术创作上产生的共鸣,加上恰到好处的演员组合(金马影帝梁朝伟、契合剧本女主角气质的新人汤唯、人气偶像王力宏,还有一批优秀的配角),也就为今天电影《色・戒》的成功提供了强势的基础。
奖项大热――连连获奖,李安再谱华丽篇章
《色・戒》打破了过去许多影片有票房没口碑或者有口碑没票房的怪圈,在世界影视圈引发强烈反响,将诸多奖项收入囊中。
奖项的热门再次证明了华人导演李安的个人实力,同时也使得观众越发关注《色・戒》这部电影,给该片的票房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色・戒》的票房收入直线上扬。
电影分级――屡获低级,是谁撞了李安的腰
《色・戒》完整版在美国被归为NC-17级,在香港被划为,但是这并不影响该片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隆重上映。然而《色・戒》在内地上映时,面对内地空白的电影分级制度,导演李安不得不忍痛割爱,亲自操刀删掉了片中为时7分钟的几场激情戏,并分6次送审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为此李安曾无可奈何地表示电影情节已经变得不够完整。对于一个国际大导演来说,根据市场来选择电影题材无可厚非,给影片分级,这是国际上对电影管理的通行做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作为一个电影引进与输出的大国,却还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由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成立于1922年的美国电影协会(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制定,该组织最初是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交易组织出现的,如今成为美国电影行业管理的主要机构。作为一个业内自发的电检机构,影片评级由MPAA下属的Classi fication and Rating Administration(CARA)根据自己的Rating Board的建议给出。CARA的Rating Board是独立于政府和任何专业机构的组织,资金由各大电影公司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NATO)联合提供。Rating Board的成员全部为普通美国公民,身份则对外保密。成为Rating Board成员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必须生活在洛杉矶地区并且已经育有子女。影片评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不得带有任何个人的好恶,而是站在广大美国父母的角度上去评估影片是否适合他们的子女观看。此外,电影分级系统另有的Policy Rating Comittee则由6名MPAA成员和6名NATO成员组成。
影片分级制度对美国国内影片与外国影片均适用。电影发行商自愿选择是否将自己的电影送MPAA评级。因为合适的评级有助于影片争取到最多的影院,所以大部分影片都会选择送MPAA评级。如果对自己影片得到的评级不满意,电影发行商可以选择重新剪辑影片重新送审,或者向Classi ficationand Rating Appeals Board申诉。
美国严格的电影分级制度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使我国的电影市场管理更加趋向于科学。诚如台湾影评家焦雄屏所说“电影分级并不是仅仅为了拍‘’,它能让我国电影趋向国际化,加快电影业的发展速度,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人群对电影文化的需要”。“老少成宜”的要求会给电影创作者增加很大的困难,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电影分级制提供了一个标准和参考,捂住一部分人的眼睛可以让另一部分人睁大眼睛,而电影工作者们也更有可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藏谜》:藏族原生态歌舞乐商演之谜
幕布缓缓轻启,身着藏袍的演员们,从台后一拜一叩首,向舞台中央匍匐前行。纯厚的号角吹响,神圣博大的藏文化画卷顿时在眼前铺开:热烈野性的《六弦琴》、 美妙奇幻的《荷花度母》、幽默诙谐的《牦牛舞》、华丽欢快的《赛装节》、厚重纯洁的《轮回之梦》……这是由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共同打造的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这部斥资千万的作品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足迹踏遍全国20多个城市,创造了2007年歌舞商演的票房传奇。被人们称为“2007年最震撼人心的歌舞作品”。
谜在何处
1.一张藏族文化新名片
“童话世界”九寨沟以其绝美的山水景色,享誉世界。九寨沟所在的阿坝州依托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文化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九寨沟共有十多家艺术团,每年的营业创收就上亿元。
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就出生于四川阿坝州,2000年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银奖及最受欢迎歌手奖,逐渐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歌曲《神奇的九寨》作为九寨沟旅游文化产品,经尔甲演绎后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唱,使《神奇的九寨》与“容中尔甲”这个名字一道成为九寨沟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而作为藏族歌手的容中尔甲很早就致力于藏族文化的推广工作,2001年在九寨沟筹划创建“容中尔甲演出中心”,通过商业化演出的形式,开始宣传推广藏族歌舞艺术。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打造出一台全面展示藏民族歌舞文化的大型舞台节目,以此来宣扬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
容中尔甲给这台节目取名《藏谜》。一直以来,藏族居住生活的地方,都是远离都市的高寒地带,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畅,信息不便。藏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让现代都市人感到非常神秘难解。藏族歌舞艺术,更以其热烈的自然气息,让世人迷恋。容中尔甲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人们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等,为世人解开心中关于藏族和藏文化的谜。
2.一曲商演传奇
《藏谜》前期制作共投资了1500万元,加上为了在旅游旺季驻演而修建的九寨沟藏谜大剧院的5000万元和后期推广的费用1500万元,容中尔甲现在已投资了80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容中尔甲的个人积蓄、朋友借贷和政府资助。民营资本如此大手笔介入文化产业,堪称四川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
《藏谜》剧组于2006年2月成立,先后在九寨沟、成都金堂县、昆明市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排练。《藏谜》剧组在节目创作阶段,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没有进行任何前期宣传。其首次公开宣传,是2007年7月18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首演新闻会上。当天,除四川本土媒体外,央视、新华社、解放日报、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等国内几十家媒体记者也闻讯前来采访,四川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领导对《藏谜》节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专程到会发言,给《藏谜》节目以极大的鼓励。负责宣传的四川省锦城艺术宫主任张建刚感叹,在成都宣传一部本土艺术作品,这是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一次。
2007年8月16日,这台由容中尔甲总制作和出品、杨丽萍任总编导、舞美师罗江涛、音乐人小胖、舞蹈家向阳花和80余名原生态演员共同出演的歌舞乐《藏谜》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成都举行了隆重的全国首演式。
《藏谜》从2007年8月16日在成都首演一炮而红,看过演出的观众用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震撼”。演出的成功立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中央台、地方台、新浪网、搜狐网等全国知名媒体以多种形式纷纷报道演出盛况。《藏谜》采取旅游旺季在九寨沟驻演、淡季在全国巡演的双线经营模式,目前已成功巡演的城市就有20多个,演出场次共达68场。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达1500人之多,上座率为99%。成都、武汉、南京等城市因票房的紧张而不得不加场。在南京开演前11天票就告磬,创下南京商业演出的纪录。到2007年12月,已经有近10万观众观看了《藏谜》的演出,演出收入达700万元,《藏谜》在首轮全国巡演中便创造了歌舞乐票房的奇迹。
怎样的原生态
《藏谜》在首轮巡演中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生态无疑是其最大的卖点。
1.原生态音乐
《藏谜》的整场演出,除了几句简单的汉语对白和字幕介绍以外,全部情感都是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藏族是一个喜欢歌唱的民族,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辛勤拓荒几千年,积淀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养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孕育了富有冲击力的藏乐。
《藏谜》中的音乐,或激昂雄壮或轻灵飘逸,首首宛如天籁,全景式地呈现了藏乐精华。《藏谜》的音乐总监由四川本土的独立新锐音乐人小胖担任,小胖从2003年开始走遍了、青海、甘肃、四川的乡野,采集散落于民间的藏族音乐元素,这些素材经过整理制作后,就成了今天《藏谜》神奇的音乐。
《藏谜》的纯藏式乐队,向观众呈现了多种藏族独有的乐器,如骨号、陶笛、鹰笛、龙头琴、曼陀铃、弦胡、达玛鼓等,六弦琴和大法号也首次被搬上舞台。它们发出的声音以及音乐气质,与人们司空见惯的乐器大不一样。除此之外,《藏谜》音乐中还加入了大量的藏戏和山歌元素,演员在演出中的每一首歌都是真唱,那种齐唱的壮观和边舞边唱的热情,给观众以极大的视听享受。
2.原生态的舞蹈
作为《藏谜》的艺术总监、总导演和主演之一的杨丽萍,早在1999年担任乐舞《珠穆朗玛》领舞时就与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为《云南映像》采风时,她就走遍了藏区,也整理出了很多藏族的民间歌舞,这些歌舞在《云南映像》中曾有小部分的呈现。为了演好《藏谜》,她曾多次和团队一起进藏采风,她说“每次我都被他们的艺术才华所征服。那些六弦琴,还有穿大皮靴跳的踢踏舞、牦牛舞、金刚舞……我为之感动,觉得这就是原生态,观众肯定也会像我一样为之感动的。”
3.原生态的演员和道具
《藏谜》剧组中除了杨丽萍以外,其他80多名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藏民,他们内中有流浪歌手、有孤儿、还有一半以上的牧区牧民。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光是藏语方言就有6种,起初互相说话都听不懂,其中近20人在加盟《藏谜》剧组前甚至没有上过县城。他们不懂汉语,剧组在排练的时候还要专门配备翻译。正是这些天生的舞蹈家们,拥有着最朴质的情感和最原生态的舞蹈。
除此之外,剧组的3000余件服装、饰品、乐器也全部来自于藏区。为了保持歌舞的原生态特点,服装多数是牛羊皮缝制的,一些是从藏民那里收集来的,其余很多都是演员们自己的衣服或是亲手缝制的,其中从容中尔甲家里就拿来100多套,而向阳花所饰演的朝圣老阿妈穿的衣服,就是她自己的。
如何运作
《藏谜》能在4个多月中创造出如此的票房和口碑,成功的外部营销手段和现代化的产业化运作功不可没。
1.名人敲门,媒体铺路
一个产品在被消费者接受并购买之前,必须有一个让消费者认知和信任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产品的市场屏障。在如今商业化高度发达、信息泛滥、消费者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判断的时代,品牌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藏 谜》要想迅速叩开市场之门,必需要借助外力,“杨丽萍”、“容中尔甲”无疑是金色的敲门砖。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杨丽萍就以《雀之灵》、《咏梅》、《两棵树》等精美绝伦的舞蹈作品征服了国内外的观众。2004年,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民族歌舞演出市场多项奇迹,当之无愧地成为民族歌舞的标杆、云南文化产业的品牌,杨丽萍也由此成为原生态歌舞的代表和领军人物,具有极大的艺术号召力和认同度。《藏谜》是杨丽萍《云南映像》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新作,观众、演出商、媒体都寄望甚高。而作品的出品人容中尔甲,从2000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后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凭借自己充满磁性的声音和独特的藏族文化气质被称为藏族的“情歌王子”。杨丽萍在《藏谜》中的舞蹈《荷花度母》、《黑帽舞》和容中尔甲的歌曲《藏谜》是关注度最高的节目,很多观众坦言,看《藏谜》就是冲着杨丽萍和容中尔甲来的。
媒体宣传是《藏谜》成功必不可少的铺路石。4个多月来,主创者容中尔甲、杨丽萍先后接受了近百家媒体的采访,媒体报道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为《藏谜》的市场之路作了极好的铺垫。此外,《藏谜》还很好地利用了网络的高效性和广泛性,在《藏谜》推出前就专门制作了节目网站《藏谜》,在网站中让人们对《藏谜》先期有一个了解,并在巡演过程中相关信息、相关文章:设立网上购票通道,使观众能用最便捷的方式购票:开辟论坛,让人们在网络中对《藏谜》畅所欲言,增进观众与《藏谜》的互动性。
2.产业运作,双线经营
《云南映像》的成功,“外部营销专业化”功不可没。杨丽萍将《云南映像》的市场运作委托给两家专业公司,其中国内市场由云南山林文化公司负责,海外市场则由北京派格太合环球传媒公司负责。这次《藏谜》也借鉴了这种操作模式,采取了驻演加巡演的双线模式,由杨丽萍牵线,出品人容中尔甲将《藏谜》全国巡演总委托给锦城艺术宫。
近几年,锦城艺术宫引进的《雷雨》、《琥珀》等话剧演出,带动了成都话剧市场的整体复苏,2007年操盘张学友个唱大获全胜,一举打破成都是明星个唱滑铁卢的怪圈。同时,锦城艺术宫是西部演出联盟成员单位,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强势演出机构联系紧密,其多年积累的专业化市场运作经验、广泛的市场网络,正是《藏谜》需要的。“锦城艺术宫和《藏谜》的合作,是一次强强联合的双赢格局。”锦城艺术宫运营总监张建刚如是说。
《藏谜》的进一步成功必须采取长期稳健高效灵活的经营策略,《藏谜》的长期驻演场所――九寨沟藏谜大剧院也将于2008年初投入使用。剧院占地20亩,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投资5000万人民币,演艺厅能容纳1500名观众,舞台全部按照《藏谜》需要的舞台效果来设计。这样,依托九寨沟的旅游优势,旅游旺季驻场、淡季国内外巡演,使该品牌得以延续,同时也能长期得到回报,把单一产品品牌打造成为区域标志性文化品牌。
3.衍生品开发
《藏谜》的火热上演,激发了众多观众心底埋藏的对雪域高原神秘文化的向往。很多观众不禁感慨:“看完《藏谜》如同去了一趟,并且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藏文化。”看了《藏谜》,很多观众变成了“藏迷”。
《藏谜》在北京巡演刚过周,一些专营藏族产品的商店生意就开始火爆起来,许多顾客上门就点名要找杨丽萍所扮演的度母为主题的唐卡。一位在中关村某IT企业工作的白领说,自己的女朋友就是上周看了《藏谜》以后迷上了。他来这里是要给女朋友挑一款真正的藏银手镯做生日礼物。《藏谜》的产业带动力可见一斑。
目前,《藏谜》的配套衍牛产品正在开发中。在2008年4月底,《藏谜》驻场的藏谜大剧院中将会有相关产品的出售。人们看完演出,就可以买到演出中小羊叉叉的玩偶、六弦琴小模型,还有画册、音乐原声大碟、唐卡,以及“藏谜”品牌服饰、旅游工艺品等相关文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品牌产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盗版的侵害,在《藏谜》成功推出前,开发商就以“藏谜”在多种领域注册了商标,使《藏谜》能够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此外,《藏谜》对九寨沟旅游收入的带动也不容小觑。九寨沟演艺产业群是随着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的旅游而发展起来的,现在共有12家艺术表演团体,总注册资本近2亿元。九寨沟的演出门票收入2005年达到1.05亿元,2006年达到了1.5亿元。2008年4月《藏谜》回归九寨沟长期驻场演出,必将成为九寨沟旅游旺季时节的演艺“招牌菜”,有效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为九寨沟的演艺产业注入全新动力。
《藏谜》在短短4个多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魅力可见一斑。原生态巨大的感召力、高水准的精良创作再加之现代化的产业运作手法,《藏谜》成为四川文化产业的新名片指日可待。
中国嘉德:价高照远货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似乎有创造纪录的“魔力”,仅2007年就有一系列“天价”纪录被嘉德所创造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以156.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了银锭拍卖的最高纪录;明代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涵盖中国油画、书画等各类中国绘画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十锭)以44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世界纪录:一张“宣统辛亥年陕西官银钱号拾两”纸币以694400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单枚纸币拍卖世界纪录……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总交易额超过17.48亿元,嘉德正是以这种“价高照远货”的战略,在中国引领拍行走向。
引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是以经营中国文物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拍卖公司,总部设于北京。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以及“嘉德四季”拍卖会。公司设有上海、天津、香港、日本办事处及北美联络处。公司常设文物艺术品拍卖项目包括: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古籍善本、碑帖法书、邮品、钱币、铜镜、珠宝翡翠、钟表等大类。经过中国嘉德的努力,诸多国宝级的珍品如“翁氏藏书”、“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唐摹怀素食鱼帖”、“宋高宗手书养生论”、“朱熹春雨帖”和“出师颂”等重要拍品,或从海外回归大陆,或从民间流向重要收藏机构。
中国嘉德的拍品不断有突破区域性以及世界性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价的纪录,如古代艺术部分的“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2004年春拍)和“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2006年春拍),当代艺术部门的油画《视察广东农村》(2005年秋拍)、《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2006年春拍)、《黄河颂》(2007春拍)等,以及邮品钱币门类的多项珍品均创造了各项目的历史最高价。2007年秋拍中《赤壁图》以 人民币7952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中国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正因为有如此佳绩,中国嘉德首批并连续被评为中国拍卖企业3A级最高资质,获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守信企业称号。
十余年来,中国嘉德始终坚守行业道德,追求专业化服务方向,遵从良性竞争规则,倡导行业规范自律,积极配合政府管理部门探索文物艺术品拍卖发展思路,参与并促进了诸如境内民间珍贵文物“定向拍卖”和“海外回流文物复出境”等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赢得了行业内外的支持和信赖。
问鼎拍卖业:中国嘉德辉煌的2007年
中国嘉德在拍行中不断创造奇迹,2007年的“四季拍卖会”和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体现了中国嘉德“价高照远货”的战略思想,成就了中国嘉德在拍行的品牌影响力。
“四季拍卖会”最初来自于1994年中国嘉德首创的为社会大众收藏服务的“大礼拜拍卖会”,它在秉承规范操作的基础上,以平易朴实的风格带给人们全新的市场机遇,从而享誉京城内外。1995年“大礼拜拍卖会”更名为“周末拍卖会”,每逢单月的第二个周末定期举行,拍品包括名人字画、瓷器玉器工艺品、古典家具、珠宝翡翠、钟表相机等诸多门类。2005年,为了适应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周末拍卖会”变更为“四季拍卖会”,征集拍品的档次和市场定位较之以往有较大的提高,拍卖会周期为每季度一次。“四季拍卖会”一经亮相就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可,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及钟表拍卖项目,无论在拍品质量、交易规模还是成交总额各个方面,都高居同类拍卖会首位,在文物艺术品中端市场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其丰富的艺术品类和极佳的投资潜力已成为业内的著名品牌。
2007年,“四季拍卖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拍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嘉德的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也是捷报频传,形势喜人
中国嘉德2007秋拍共创下三项世界纪录:
第一项是国宝级珍品明代仇英的《赤壁图》。此幅作品一经面世,即受到藏家极大关注,最终以7952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不仅刷新了中国嘉德历史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绘画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首次超过千万美元级别。
第二项是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十锭)。自2007年初,中国嘉德开始逐步增加文房类拍品比例,此次专设文房专场,涵盖了自清乾隆时期直至近代名家的砚墨笔印文房类精品。在“文房清韵――清代砚墨笔印”专场中,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十锭)引人注目,最终以44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世界纪录。
第三项是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这是古钱金银锭专场的压轴拍品,受到买家的极力追捧。经过几十轮激烈竞投,最终以156.8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创下了银锭拍卖的世界纪录。
中国嘉德2007年全年共举行了包括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当代艺术、影像艺术、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等几大门类在内的60个专场拍卖,上拍件数超过2.3万件,总成交件数超过1.8万件,总成交率高达78%。全年总交易额超过17.48亿元人民币,继续稳居中国内地拍卖企业榜首。
“价高照远货”:中国嘉德的启示
嘉德在拍行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其领导层的开拓进取、业务主管的专业素养、公司的人脉积累、成功的市场战略意识、市场开发技巧、品牌维护、服务理念、市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但中国嘉德的成功,有三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1)规范市场,守望诚信。拍卖法虽然规定拍卖企业对于拍品的瑕疵真伪不承担责任,但是,一个成功的拍卖公司,必须有眼力极佳的鉴定队伍、规范的市场操作秩序和一个好的诚信威望。诚信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根基和准则,中国嘉德的成功就在于呵护与守望诚信。虽然拍卖行业需要炒作,但嘉德公司认为炒作是有限的。嘉德不管对象是谁,作品不好就不上拍,艺术品提供者对价钱的炒作可以隐瞒,但绝对要付出代价――照章支付上下家两头的佣金(提供和购买两方各10%,即成交价的20%)。这样,就很好地规范了市场,控制了风险,由此也树立了拍行的诚信。